09

教师的个人发展与团队的共同进步
李海妹 Lauralee 2016.01.08

求师得动态数理主持人姜平老师演讲pdf
姜平:我的教育技术之路 (6437)
求师得教育实验室站长邱发文讲稿

2015年1月8日求师得数位小组在沈阳市教育研究院的教育创意大讲堂与沈阳市的部分校长和老师进行了交流,发言顺序为姜平,李海妹,邱发文。这篇讲稿从元旦开始准备,几次修改定稿。我是从数字故事起家的,那就给大家讲个故事吧。(后来发现姜老师也要讲故事,吓我一跳,不过还好大家的风格和内容并不冲突,三个人有序衔接,角度多样)。


感谢沈阳市教育研究院给我们这个机会和在座的各位领导老师交流。我是东北育才学校高中部的英语教师李海妹,也是求师得数位学习小组的召集人。今天我和大家交流的主要内容是教师的个人成长和团队的共同进步。

大概是2013年吧,当时关于高考改革英语退出高考的呼声很高,得知这种说法之后我内心非常恐慌,这有可能意味着工作的变动。我个人很在意内心的平静,心情不好什么事都做不好。所以当我心情不好时我都会坐下来分析,原因是什么,最坏的结果是什么,如果发生了应该怎样应对,(巧合的是,在我后来读书的过程中发现实际上这种分析方式是商业上的一种管理策略,叫做事前验尸(pre-mortem),领导者想象一下自己的产品失败了,那么带领大家分析失败的原因有哪些,是否能找出解决方法。)经过分析之后得出来的结论是最多下岗没工作,但我还是很喜欢教师这个职业的,那么怎么才能让自己成为不可或缺的人物呢?首先我得有资本,我得成为名师,我得成为领头人,那大家每天都在上课备课批作业,课余时间是不是可以做点什么提升一下自己的业务水平呢?迷惘之际我看到了TED演讲中英国教育家Ken Robinson的演讲,他的演讲很有启发性,于是我找来他的著作,一口气读了两本,并分享给我的同事邱老师。书中很多观点邱老师非常认可,建议我读书的同时做书摘,这样既方便日后查询也可以与他人分享,于是就有了我人生中第一本英文书摘。

除了读书之外,我发现了译言网,国内最大的翻译网站,很多英文爱好者进行义务翻译工作,于是尝试翻译了几篇之后开始做大量的英文翻译,并且得到了很多网友的好评。其实这两件事并不能给我带来直接的好处,但至少自我感觉很充实,拓展了自己的能力,让我有了一点安全感。后来,翻译了大概两个月之后,有人通过译言网找到我,邀请我加入一个可穿戴设备网站做翻译工作,可穿戴设备就是智能手环,智能手表这类产品。当时这个网站处于创业阶段,我成为了创始成员之一,翻译了许多篇很专业的可穿戴设备类的文章。当时也觉得自己很牛的,都打入IT领域了,万一哪天网站上市我还可以去敲钟呢。

很快到了2014年暑假,邱老师介绍我认识了台湾的邹景平教授,得知邹老师60岁高龄已经获得13张MOOC证书我很受鼓舞,于是承诺尽早拿到第一张MOOC证书,经过一个暑假的学习,拿到了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learn to teach online的证书。9月份开学,coursera网站上正好有一门课digital storytelling开课,数字故事讲述,自己用英文写剧本,配音,制作视频数字故事。我觉得这门课既有技术又有英文的应用,于是邀请邱老师一起学习,这就开始了我们真正的合作。刚才播放的视频中,英文剧本是我翻译的,配音也由我来指导,后来我们两人都满分拿到证书后,又合作了一次the tree,合作过程邱老师对我的能力非常认可,看到了我的潜力,(其实现在看来,我在译言网和可穿戴网站的翻译经历为我们的学科合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事情的发展总是要有人推动的。2014年9月开学后,邱老师推荐我给学生做讲座,我觉得Mooc学习这么有趣又有意义,应该向学生推广一下。讲座后就有学生开始自学网络课程并很快拿到了证书,而我也在短短的两个月内做了数次讲座,对我个人能力有了很大提升。然而,这仅仅是开始。邱老师说我们不能停留于推广,我们要带着学生学,于是在寒假期间我们找了10名高一高二的同学成立了假期先修小组,带领学生学习数字故事讲述课程。寒假期间学生也是很忙碌的,但这些学生在补课写作业之余每周抽出2小时左右的时间看我们用微信公众号发布的课程视频,每周通过百度云提交一次作业。5周时间结束后,所有同学都完成了自己的作品,也经历了一次数位学习,我们也为以后开展活动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假期这么忙碌,其实开学后应该休息调整一下,但对于我来说,2015年3-7月份这个学期却进入了一个全新模式。上课备课之余,看书,数位学习。2015年共获得9张课程证书,读英文原版书21本。读书的灵感来源于扎克伯格2015年的新年决心。他决心2015年两周一本书,我制定的计划是每月一本,并把这个决心公布给同事和学生,这是我2015年1月初的微博,这是2015年12月31日的。书摘一共4部。

2015年7月暑期来临之际求师得数位学习小组在育才集团高中学段各学部开始暑期课程推介,进一步扩大活动参与的范围,并且推出第二门课程,动态数理。这门有着20年开课经验的选修课,在经历了老师数位学习,老师推荐带领学生一起数位学习之后,我们又进一步将自己最精华的课程在这个数字时代上线试水,让学生用全新的方式既能学学到国外大学的优秀课程,也能学到常规课堂上学不到的精品校本课程。这个时期还有个插曲,姜老师和邱老师将自己20年选修课的精华写成论文,准备向ATCM亚洲数学与技术大会投稿,于是邱老师找到我做翻译工作。如果是以前,我肯定会拒绝,因为从来没翻译过这么专业的文章。后来一想,我怎么也做过IT创业公司的核心团队成员,虽然没坚持到上市,但能力肯定还是有的。另外,我相信邱老师的眼光,我相信他们20年坚持的意义。于是经历了几个不眠之夜,我这个文科生把充斥着大均匀斜方截半立方体一类专有名词的两篇数学论文翻译成功并投稿。

暑期来临,育才集团七个部门近百名学生参加假期先修,参与第一期活动的学员在这一次充当了学生助教的角色,亲身经历了学习过程中的身份转变。并在8月末成功与coursera网站对接,网站的数字故事讲述正式开课,学生拿到了国外大学的证书和育才集团的证书,并举行了育才集团的结业典礼。这时,我们从最初的一个校区10名学员参加,发展到7个校区85名学员,73人获得求师得颁发的证书,48名师生获得MOOC证书。全球5700人参加的课程中6个范例,有两个出自我们暑期学员,越来越多的学生和老师开始融入世界的大课堂。 伴随着我们活动的成功,姜老师和邱老师的论文也得以全文发表,并受邀参加在乐山举办的亚洲数学与技术大会,我作为翻译有幸一同前往。虽然是数学与技术大会,但在听过中科院院士的报告后,我被他们的激情和对学科的热爱所感染,热爱与年龄无关,激情也不局限于某一专业,看到50多岁的华裔教授在站在那里眉飞色舞热情满满的演讲,我知道这就是我的目标,我也要像他那样把我的理念,我的坚持传递给同行,传递给学生。


下面是我做的一张图,从求师得数位小组活动的角度看,我们从老师主动数位学习,到号召组织指导学生一起学,同时带动身边的同事,并进一步扩大到整个育才集团。从我个人发展的角度看,这就是一个寻找方向的过程。一年的时间方向已经找到。

反思有以下几点:
1.学习习惯的养成。在我读的这本书里,关于习惯是这么写的: 习惯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大脑一直在寻找可以省力的方式。这个过程是一个由三步组成的循环。Cue(提示)——→Routine(惯例)——→Reward(回报)。看到提示之后,我们就会进入到自动行为模式,模式结束后得到回报和奖励,加强我们对再次得到奖励的渴求,于是造成下一次看到提示时,更自然地进入自主行为模式,这样习惯就形成了。养成读书的习惯,把书放在办公桌上,这就是一个很明显的提示,然后要用一些方法使自己的回报感增强。比如,看书做书摘,或者上课时跟学生分享一些书里有趣的内容,或者像现在这样用书中的内容为我服务,然后看完一本书在朋友圈晒一本,慢慢的回报感越来越强,读书的习惯也就养成了。拿到一张MOOC证书后,带来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推动着我去学下一门课,当学习和读书成为常态,一切知识逐渐内化,同时也收获了内心的踏实和平静。
power of habit
2.专业态度的养成。每个人应该都是有两个模式吧,生活模式和专业模式。平时或动或静,这由性格决定。但进入专业模式必须够认真,够投入,够积极。学的越多,懂的越多,就积累了更多专业素养,也就能够随时切换到专业模式。

3.开放的态度。这里我说的开放的态度,指的是对学习,对新事物有开放的态度。很多人都看TED演讲,并为之激励。但大多数人只停留在看的阶段。如果一个人的理念感染了你,说明你们有共鸣,那么为什么不进一步去搜一搜这个人有什么论文,有什么著作呢。写作的过程很复杂,首先整理自己的思路和多年的积累,还要遵循一定的结构充分表达,所以说每一本书每本著作都是倾注了作者巨大的心血的,喜欢这个人就应该去找他的书看,我们不仅仅局限在观点的认同,更应该有深层次的解读和交流。所以当我们开始学习,开始读书,也就养成了对学习主动和开放的态度,同时为自己打开了许多扇门。

4.团队合作。刚才这张图是我的个人和小组的发展历程。我特意将邱老师的建议和主张标注为黄色,多么清晰。 这就是我喜欢反思的原因。我得知道这一切都是怎么来的,谁帮助了我,谁给了我鼓励,以后应该怎么做。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一个人的想法局限,站在优秀的人身边,他的视野就是你的视野,他的高度就是你的高度。与优秀的人同行,提升速度快,进步幅度大。怎样才能被优秀的人认可呢?总得先做点什么让他们认可才行,所以不如读书,不如学习吧。


那么,就像我最初说的那样,我是带着下岗的恐慌和迷惘开始学习的,虽然最初没有确定的方向,但至少方式是对的,与其杞人忧天,不如做点事提升自己,能力慢慢提升之后,与优秀的人同行,机会越来越多,自己的主动加上别人的推动,前进的脚步就停不下来了。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团队合作才是最佳出路。

谢谢大家。

巧合的是,我的高中班主任现在沈阳市第11中学的周丹校长也参加了这次会议。
mmexport1452316936541

On this day..

2 Responses to “Individual & Teamwork”

  1. qiusir Says:

    http://www.edu.syn.cn/info/news/DC6DB45E0D9100EA.shtml

  2. 为教育正轨 让学习复位 Says:

    […] Individual & Teamwork 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