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清时校长常讲起的故事
难得的机会在理科部报告厅,混在创新班学生堆里,听了“要办成中国最好大学”的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的报告: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回来特地检索了下讲座的稿件,发现有几个故事是“学物理出身却被定义为化学家”的朱校长经常提及的,自作主张压缩整理了下~
1950年上小学,1957年上初中,1963年上大学,1966年文革了,1978年准备送第一批人出国就到美国了。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麻省理工学院、布鲁克海文实验室、加拿大国家研究院,工作了一大圈回国后又出国,英国剑桥、牛津、法国巴黎大学、巴黎十一大、第戎大学、格林罗布尔大学、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工作了一大圈又回国。
讲座中关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朱校长强调的是批判性思维、想象力、洞察力、记忆力和注意力等,而这里仅是把小故事精简分离出,有兴趣去看很长的讲稿,或是自己检索了解相关物理学史的详情。
一、中学时代最崇拜的数学家伽罗华
在法国工作时收集伽罗华的资料,也一直想把伽罗华如何解决这个高次方程不能用根号解,并且发明群论的这个思想历程还原出来。
伽罗华上中学时(17岁)就去想解当时几百年数学上解决不了的一个难题---高次方程有没有根号解。他之前几百年,大数学家都要用这个问题来试试自己的能力,但是一直没法解决。伽罗华只是一个中学生,照理说他的知识是不多的,他的知识结构也是不全的,但是他就在中学时代,把这个问题想出了一个很巧妙的办法。这个办法当时的数学家都没有人能够看懂,以至于他的这个稿子被耽误了50年才发表(20岁时死于决斗)。发表之后,就创立了一个新的数学理论,叫群论,这个群论现在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中学生的他知识不多不少,在当时的知识结构下,他没有过多的思想把他的新思想给淹没了。
二、二十世纪最了不起的人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最重要的几篇论文是在二十几岁的时候写出来的,最重要成果都是在二三十岁做出来的,然而随后几十年的时间基本上没有发表什么重要的文章。那个时候二三十岁的爱因斯坦也是知识并不多,知识结构也不是很全面,他的新思想就很突出。
爱因斯坦这个人为什么那么厉害,也在于他的好奇心。他传记中说,其实没有什么特别才能,别人都把我吹的太高了,经常都是惶惶恐恐的、忐忑不安的,只是喜欢寻根刨底的追求问题罢了,这就是我一生都在干的事。爱因斯坦也回答了他的好奇心是怎么产生的,他说四五岁的时一次过生日,父亲送给他一个礼物,就是一个罗盘。这个罗盘很怪,不管你怎么摆弄它,它的针总是指向一个方向,他就在想这里头肯定有什么神秘的原因,要不然这个针怎么固执地总指向一个方向啊?找这个原因成为他少年时代的一个很重大的愿望,把他引向了物理学。
三、气泡室的故事
1953年的阿尔瓦雷斯(Luis Walter Alvarez,1911.6.1-1988.9.1)已是Berkeley的名教授,专门做大型物理学实验。那年他去参加全美的物理学年会,几千人自定旅馆、自己管食宿,会议只给你发那个会议的指南。最后一天的午餐,大家也都专门找不认识的坐在一起,老教授专门找年轻人坐在一起差别越大,收获就越大。阿尔瓦雷斯找了一个旁边的博士后,27岁的格拉泽(Donald Arthur Glaser)。格拉泽就跟阿尔瓦雷斯说,哎呀,今天我是最后一天下午的最后一个报告,我现在有一点紧张,担心没有人来听我的报告。阿尔瓦雷斯说,是的,我也不会去听的,你究竟打算讲什么?格拉泽说,我想了一个新想法,喝啤酒的时候...阿尔瓦雷斯何等人啊?实验物理大师,5分钟的谈话就受启发了。
7年过去了,1960年诺贝尔奖就要颁发给气泡室的发明者了,但是没有给阿尔瓦雷斯,给格拉泽了。诺贝尔奖只授给原创新思想的人,不是授给随后把他搞成大型仪器的人。尽管气泡室最大量的、最艰苦的贡献是阿尔瓦雷斯做出来的,因为原创思想是格拉泽的,这是新思想的典型例子。但阿尔瓦雷斯的这个伟大的道德规范,也使他有机会在1968年获得诺贝尔奖了。
@qiusir:康德也曾把啤酒沫是如何被塞进瓶子里的好奇当成笑话,而年轻的格拉泽正是在一次物理年会的午餐上,和实验大师阿尔瓦雷茨分享了啤酒里的沙子下沉产生气泡的灵感,才有了优于威尔逊云雾室的大气泡室的发明。虽60年的诺奖仅颁给原创思想的格拉泽,阿尔瓦雷茨8年后也得了诺奖,虽名至实归,诚实也算有好报。
四、普朗克回忆录中好奇心培养的一个故事
作为量子力学创始人的普朗克,在上小学的时物理老师讲力学功和能的一段:同学们想象一下,现在有个工人胳膊很粗,正在举起一个大石头,并把他顶到房顶上去放起来,然后这个工人走了。那么这个工人做功的能量消失没有呢?过了一会他就跟同学们说:你们想想,如果过了20年,有人从这个房子边上走过,这个石头塌下来了把这个人脚砸了,这个人会不会就知道这个能量并没有消失啊?这样一说,普朗克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觉得周围的世界太有趣了,而这个道理就都在物理学中间了,即便后来有大师告诉他物理学大厦已经建好,他还是选择了物理学。
五、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的故事
居里夫人当初在实验室里读书的时候看见了贝可勒尔(Antoine Henri Becquerel)实验室里的一件怪事,矿物都自己发光的。她的好奇心和兴趣到这种程度:原因不搞清楚睡觉都睡不好,吃饭都吃也不香,她就坚决要求把这件事作为她的博士论文题目,要知道搞不清楚博士学位就得不着了。她把十吨的沥青铀矿拿来在地下,做那个大铁锅熬,4年时间中逐渐提炼提炼,最后提炼出了0.5克物质。这是好奇和兴趣推动科学发展的最著名的一个例子。
六、feeling
国际科学界评论一个年轻人搞科研有没有前途,他们都不是说你知识多全面、基础多好,他们往往都说这个人对这个学科的感觉好不好。我在加拿大国家研究院的时候,就在赫茨伯格研究所里工作,就是得诺贝尔奖的那个赫茨伯格。我们在那经常参加这个研究所的讨论会,他们都不请大权威的人来做报告的,都请各个领域中年富力强的人来作报告,因为像赫茨伯格这种人厌烦了大权威做总结似的报告,都想听听年轻人究竟在想什么、在做什么。我印象最深刻就是有一次英国的皮特萨尔就是诺丁汉大学的那个年轻人来做报告。做完报告我们一起吃饭,这个时候大家背后评论这个皮特萨尔:这个年轻人不简单,他对这个问题的感觉feeling非常之好。这个是对一个科学家的最高评价,说你feeling非常好。这就像踢足球的或者打篮球的,你说哪个动作规范,动作好不好,那个都不够味的,要说他的感觉好不好,他的球感好不好,这个才是直觉。这个跟科学说的不一定是一回事。这些呢都是直觉和洞察力。
七、杨振宁讲过的故事
杨振宁先生这个人非常聪明,是我见过的最聪明的科学家之一。他的这段话我就经常都记住,而且经常都和学生讲。
杨振宁讲他原来在西南联大学学过量子学,到芝加哥大学又让他重学量子力学,上课的是Taylor,当初美国物理学的权威的权威,美国的氢弹之父。这个人是非常聪明,也是个特别忙的人,每天上课是从不备课的,大家常提醒他上次讲到什么什么了,然后他开始想今天他要讲什么。他的这种讲法恰好是给杨振宁他们一个绝好的机会,就是看像Taylor这种人的思维过程是怎么进行的。因为Taylor他上课不准备,他往往讲着讲着就要出错,就要误入歧途了。杨振宁知道Taylor讲到这要出问题了,他就很注意看Taylor怎么去跳出这个陷阱,他就觉得Taylor一旦发现问题,脑袋就像天线一样伸出去了,到处去探测看看什么地方有出路,然后这试一下那试一下,然后很快就试出来了,就找到出路了。杨振宁说在这个关头上,他们就特别清楚的看到了Taylor的关注点。他关注什么样的问题,他不关注什么样问题。有一些枝节末叶的问题,Taylor这种人根本就不关注的,就丢开了,关注的问题都是实质性的重大问题,这是学好科学的很重要的一点。
P.S.
@qiusir:朱清时校长多次强调那些能力(想象力、洞察力、记忆力和注意力等)仅仅是被抑制不是被磨灭,是可以恢复的。可学生疑惑全国那么多大学,也那么多年了怎么还无法回答钱学森之问呢?是那些能力根本没法恢复还是大学继续抑制?或许这是微博上“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南方科技大学’搜索结果未予显示”的原因吧~
@qiusir:为回答钱学森之问而生的南方科技大学,在招生方面除复试成绩外,还引入平时成绩,不过和高考成绩的60%相比,也只有区区10%,况且这是重叠的,招生宣传手册上更特别强调了新生高考成绩高出一本多少,达到985院校的中上水平云云,和创新和改革的高呼呐喊相比,如此表现未免让人有所失望~
1月 11th, 2013 at 13:14
顶啊
1月 11th, 2013 at 13:58
http://www.neyc.cn/Item/13640.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