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看不见的东西》汤川秀树著 于康译
第一部
物质皆蕴含法则,此思日渐趋深。
理论物理学的轮廓
要么在某种意义上承认构成要素的最小单位是原子,要么就必须认为要素无论多么稀薄,它都如同空气一般充满在整个空间而没有任何缝隙。
连续论之所以能够自古代至中世纪作为正统的学说而久盛不衰,其主要原因是出自亚里士多德个人的威信和基督教的支持。
古代至中世纪的自然哲学(除了阿基米德和达芬奇等鲜例)是有资格被看做是继神话之后理论物理学的第二祖先的...
伽利略之所以比其尊为大师的阿基米德要领先数步,是因为它更加痛快地承认,一连串的现象之间不存在质的不同,只要改变条件,就可以连续第从刚开始就向其他方向发生转变...
尽管实证主义精神把近代科学和古代的自然哲学区别开来,并摧毁了许多只凭借经验而无可靠根据的独断论调,但关键的还是因为这个时期实现了科学家与世人共享关于物质世界的朴素唯实论,而且此时物理学的理论已经能够忠实地再现自然的现实世界。
连续性的以及依据因果关系发生变化的这种合理性的世界并非是现实世界的真实再现。这就是所谓的可能性的世界。对对象进行观测就意味着从繁多的可能性中挑选出一种来。
我们只有通过从根本上重新反思包括时间、空间、基本粒子这些基本概念,才能建构起具有一惯性的基本粒子体系。
理论物理学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心甘情愿地接受了无数次不断否定自己,服从事实这种必然宿命。其结果,发展成了一种与神话时代和自然哲学时代完全不同的学问。
古代的物质观与现代科学
用几何学的模式去思考今天的基本粒子这种想法本身就是不正确的。
在古代印度就已经出现将时间看做某种实体的倾向。而且,他们认为时间也存在不可分割的最小单位,并将其称作“霎[shà]那”。
能量的源泉
阴子是指与质子质量相同的带阴电的粒子。(负质子,想起台湾把正电子叫正子...)
海水的表面在太阳的照射下发热产生水蒸气,然后化为雨水降在陆地的高原上,这意味着太阳热能的一部分转化成了势能。(水力发电的电更高的来源是太阳啊)
像台风等能源,如果追根溯源结果还是与太阳能有关...比如潮汐能,它主要是由月球的引力所产生的,再比如地震能,它的动力来自地球的内部,与太阳也无直接关系。
一个碳原子与两个氧原子相结合形成二氧化碳分子时所产生的能量,这就是木炭和煤炭燃烧的能量之源。
我们每日所享受的太阳的光和热的来源,实际上是原子内的能量。
物质与精神
也许精神是什么这个问题设定的本身就已经表明与科学无缘。
像原子、电子或基本粒子这些概念也不仅仅是是指实体,而是较多具有为了统一记述各类现象而导入的符号意义。虽说物质是由许多基本粒子构成的,基本粒子本身也可以称作物质,但这种物质却是一种极为抽象的存在。它无色无味,不软不硬。不仅如此,就连谈论其大小和形状恐怕也无意义。我们可以说它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时间空间的存在...
无数分子几乎都不显示其个性,而即作为整体的平均性质成为我们的研究问题。
我们为了让生物生存下去而放弃物理化学方面的追求时,也这是在这个手,才可以看到生命的存在这个基本事实。
在人类的世界中,完全相同的事件通常是不会重复发生的,因此,即使我们知道当大量反复给出相同原因时,会产生多少次什么样的结果,对解决现实的问题也不会有多大帮助。
我们承认生物“活着”,这本身也许就意味着是一种生命对另外一种生命的共鸣。
物理学的世界并非是靠其自身来完结的,我们不能不承认在它的另一面还存在着心理学的世界。不仅如此,我们甚至可以认为:离我们最近的反而是心理学的世界。
如果离开了对人性的自觉和信赖,哲学和科学都会失去存在的意义吧。我们必须反复回到这个源流中,在每次更新自觉的基础上,奔向更加遥远的征途。
第二部
@qiusir:站着看Laura分享的求师得数为学习一位学员的作业竟然要哭了,就阴冷的环境里,即将熄灭的柴堆遇到了一阵微风,那是绝望时才有的敏感...
吾绩不足挂齿,劈山开路者,令人缅怀。
半生记
现在想来,物理学对我来说是唯一的道路,如果选择其他的专业,大概注定会失败。(一个人做某件事,因为那是它能够做的唯一的一件事。[?])(现在想来自己的教师职业大体上也有同感。)
到了大学三年级,我决定选择量子论,于是就到理论物理学教授玉城嘉十郎老师那里请求他指导我...这四年里我没有发表一篇研究论文,但对我来说实际上是最重要的积蓄时期,这个时期里我所积蓄的潜能成为此后数年研究活动的源泉。
我不管三七二十一,只要是新刊登出来的论文就统统拿来读。
幸运的是在我大学毕业的前后,西欧的物理学家不断来我国讲学。之后量子力学的确立者海森堡和狄拉克来日本访问,我亲耳聆听了海森堡关于测不准原理的解释,以及狄拉克亲自讲解的电子相对论,令我不胜铭感。
在这前后,刚从海外归来的慌胜、杉浦、仁科等博士相继被邀请到物理学专业,向学生讲授了内容新鲜的科目。这一系列的刺激对我今后的研究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是不可估量的。但是,这一切也都完全归功于物理学专业的各位老师为了培养新型物理学幼苗的热情。
一想到老人家尽为我操劳,就觉得十分遗憾。
我之所以能有今天,其中之一就是仰仗仁科老师的指点。
妻子生孩子前后,我一个人住在屋里,专心致志地思考核力问题,结果有点患上了失眠症,白天精神散漫,可到了晚上却怎么也睡不着...
实际上我工作的大部分都应该归功于协助我研究的各位学者同仁,特别是坂田昌一博士解决了一个个麻烦的问题,小林稔博士和武谷三男先生也给予我很大的帮助。特别是后来我让很多年轻人分担了一些工作...总之,介子理论能够达到现在的这个水准,一是靠各位前辈老师的支持,再是因为我身边有很多非常能干的合作者。可是,现在的情况是,我一个独占各种各样的荣誉,这实在令我惶恐不安。
四恩之首为师恩,之后当为父母恩、师友恩、众生恩。
玻璃工艺
我可以自由地专门从事自己最喜欢的理论物理学研究,这是何等的幸运!
像平面几何这样无论题目多难只要肯花时间有耐心反复思索,最后总是会找到答案的额,而物理却与此相反,无论你怎样绞尽脑汁,有很多问题仅凭中学生的基础知识是无法解决的。
1922年的秋天爱因斯坦来日本。相对论(如果说世界上只有十二个人才能弄明白,当然是言过其实)这门学问对外行人来说是十分难懂的抽象理论,尽管如此,日本社会(特别是科学还没有普及到今天这个水准的日本社会)却怀着像对待音乐和电影那样的兴趣迎接这位学者的到来,这个现象真是令人感到不可思议。
英文物理教科书上的练习是每题必解,做实验我也相当积极。
我常常痛切地感到我们还是应该尽可能努力去精通这两方面。我在不知不觉之间成了一名纯理论家,为此我总觉得脸上无光,而且感到缺少点什么,这种心情至今仍旧不能消去。
我每天都去学校,从早到晚不停地研究,可总是在同一个地方停滞不前。身心极度疲惫,踏上回家的归途时,已是夕阳西斜。不知多少次,我眺望着夕阳,心里涌起一种难以言表的绝望感。那个时候,我从心底感到自己已无力于从事理论研究。可是,到了第二天,我又精神抖擞地投入到研究中去。(有点熟悉的感觉)
无论看起来是多么美妙和多么坚固的理论,它们总会面对新的事实,就像玻璃工艺一样,命运是脆弱的,也是易损的。
@qiusir:当我体会过绝望时的敏感,再看那柴火,分明就是微风下的泪光闪闪。
一代十年真的很短暂,时光犹如小河流水,留在河底的只是几颗小石子儿。
当时的老师一句也没有批评我,这反而让我感到更加痛苦。
想到我有志于理论物理学,在这个无色无香的极微世界中发现了人间不存在的天地,独自感到满足。
两位父亲
养父和生父的故乡都在纪州,这可谓是一种令人不可思议的缘分。
蜜橘也渐渐开始染色了吧!就像承受父母温暖的恩泽在不断成长的孩子一样。
父亲常说的是“不能默守陈规”。我小的时候,无论做什么事,总会把细节部分都仔细认真地做好,不这样就觉得不舒服。随着自己不断地成长,我开始觉得自己这样一一拘泥于小事是根本不能成大器的。于是我就经常回想起父亲的话,努力使自己的心情变得舒坦一些。
我的两位父亲都是养子,而且从生父家和养父家都没太得到庇护,几乎都是靠自己的力量走出了一条路。与他们相比,我真是幸福多了。正因为如此,我更加痛感到自己有义务为国家为世界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部
立志物理学
从前辈的角度看,后辈具有自己所不了解的新知识。自己已经完全跟不上趟了---于是早早引退,让位于后辈。所以年轻人就往往会被推上超出自己实力的舞台上去。(老而不退是为贼)
科学与教养
特别是日语写的自然科学书籍中,突破教科书的写法,具有强烈个性的书籍还是比较少的。
真实
现实是尖锐的,它排斥一切妥协。现实会发生意外突变,所有的平衡迟早会被打破。现实是复杂的,它严禁所有的自以为是。
尽管如此,现实在其深层处经常是依据简单的定律活动,只有睿智者才能将其洞察。
尽管如此,现实在其深层处经常是和谐的,只有诗人才能发现它。
睿智者少,诗人也少。我们凡人总是倾向于过分拘泥于现实,而且会像现实一样发生突变,像现实一样变得复杂,像现实一样变得不安。我们发现不了在现实的背后还存在着更加广阔的真实世界。
勿问我除了现实之外哪儿还会有真实,真实不久就会成为现实。
未来
日食
我希望学界最好还是不要太平安无事了。
我依旧在继续着自己与周围世界无缘的工作。社会能够如此容忍我,我必须表示由衷的感谢。
眼睛的暑假
我平生的工作就是读书、撰写论文、思考问题,然后与别人交换有关学术方面的意见。
无数优秀人物的思想都是通过铅字留在书籍之中,广为流传并长久作为人们的精神食粮。这种(精神)食粮是通过眼睛来摄取的,闭上眼睛就意味着精神上的绝食,精神上的空虚与空腹同样难忍。
耳朵是连接外界发生的各种声音的通道,音响世界也有很多美好的东西。但是,它不想光的世界那么连续、稳定、秩序井然。音,它反复无常,刚刚发生又立刻消失,不像光那样连续不断并忠实地传递自然的形态。
在能够随时将远方之人或已经长眠地下之人的思想展示在我们眼前这点上,书籍具有无可比拟的力量。我们的生活中不能没有书,甚至可以说我们现在正为书籍的泛滥而发愁,这容易产生过低评价纸文化价值的现象。
眼睛,这是与纸文化密切相关的心灵的窗户,光线将通过这个窗户投射进来。耳朵,它充其量只能发挥眼睛一般的作用。
我切身体会到盲人是多么不幸。
读书与写作
读书是人生中的一件快事,而与其相比,著书却颇多苦衷。
口语和书面语
《现代物理学》《物质的结构》
菊池先生为人坦率、耿直,重视实际行动,不喜无用的议论...
《皮埃尔·居里传》(庞加莱是皮埃尔·居里的亲友?)
眼睛与手与心理
造物者没有移动他物的“手”,它依照自己额“心理”自己发生变化。
机械是将人类与自然界连接起来的几乎是唯一的一个通道。
医生认为生病是细菌所为。当然我们肉眼是看不见细菌的。不过,医生如是说,大家也就相信了。而且,大家也都毫不怀疑地承认,如果不彻底地研究无形的细菌就不可能将病魔从地球上驱逐出去。显然,仅就医学一例我们也可以充分理解原子论的研究方法是何等的重要了。
@qiusir:“人类的进步总被一种对于现成结论的先天性对抗所阻挠。我们天性乐于重新探索人类已经历的所有荒唐、愚蠢,这令我们裹足不前,将生命太多地浪费在发掘已经被他人苦心记述的广泛事实之上。”本以为这句话是弗里曼·戴森说的,又重翻了一遍《想象中的世界》,最后从还没做笔记的《爱的进化论》中找到,阿兰·德波顿厉害啊。
思想的结晶
水冻成冰后才能用手去拿。人的思想在心中时就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动,很难捕捉,一旦印刷在纸上,以清晰的形式映入人们的眼帘,就成为固定而不可动的东西了。书是思想的冰冻,是思想的结晶。
RR@12.21
对对象进行观测就意味着从繁多的可能性中挑选出一种来。
理论物理学心甘情愿地接受了无数次不断否定自己,服从事实这种必然宿命。其结果,发展成了一种与神话时代和自然哲学时代完全不同的学问。
在古代印度就已认为时间也存在不可分割的最小单位,并将其称作“霎[shà]那”。
我们每日所享受的太阳的光和热的来源,实际上是原子内的能量。(原子内的能量通过热核聚变释放,让地面的水蒸气蒸发增加势能...)
我们承认生物“活着”,这本身也许就意味着是一种生命对另外一种生命的共鸣。
四恩之首为师恩,之后当为父母恩、师友恩、众生恩。(师生如同父子而高于父子吧)
我们凡人总是倾向于过分拘泥于现实,而且会像现实一样发生突变,像现实一样变得复杂,像现实一样变得不安。我们发现不了在现实的背后还存在着更加广阔的真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