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 岸见一郎、古贺史健 著 渠海霞 译
岸见一郎,哲学家。高中时便以哲学为志向,进而如大学后屡次到老师附上进行辩论。京都大学研究生院文学研究系博士课程期满退学...
@qiusir:出版商找来一群自不量力的人推荐,还写了挺长的序(推荐序三篇外加一篇译者序),我只想看书的内容,但也不想轻易漏掉什么有用的讯息,结果很费周折地才读到“引言”。要不是对日本作者的信赖,至少在书店里很可能错过这本书。当然,我把本书的外包装和上面的一堆推荐人丢到垃圾桶,纯蓝色的内包装还是挺好看的~~~
“读起来容易,写起来不容易的书。”(评价中肯,但大多数都是写起来不容易的)
“阿德勒个子小、驼背,学习成绩也不好...”
“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所谓的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人最大的不幸就是讨厌自己。”“不是缺乏能力,而是缺乏勇气。”
引言
世界极其简单,人们随时可以获得幸福。
那并非是“世界”本身复杂,完全是“你”把世界看得复杂。
人并不是住在客观的世界,而是住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里。
井水的温度是恒定的,常年在18°左右,这是一个客观数字,无论谁猜测都一样。但是,夏天喝到的井水感觉凉爽,而冬天饮用时就感觉到温润。温度恒定在18°,但夏天和冬天饮用的感觉却大不相同。
第一夜 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不为人知的心理学“第三巨头” 弗洛伊德、荣格和阿德勒
如果一味地关注过去的原因,企图仅仅靠原因去解释事物,那就会陷入“决定论”。
阿德勒心理学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屙屎现在的目的。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我们大家都是在为某种目的而活着。(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学习技巧,炫耀用的,而解决问题的技能才是学习的目的吧)
你是先产生了要大发雷霆这个目的。也就是说,你想通过大发雷霆来震慑犯错的服务员,进而使他认真听自己的话。作为相应的手段,你便捏造了愤怒这种感情。
愤怒都是捏造出来的。所谓愤怒其实只是可放可收的一种手段而已。
如果过去决定一切而过去又无法改变的话,那么活在今天的我们对人生也将束手无措。
否定了人类的自由意志、把人看作机器一样的存在,这是佛洛依德式的原因论。
人并不受过去的原因所左右,而是朝着自己定下的目标前进。
改变的第一步是理解。
答案不应该是从别人那里得到,而是自己亲自找出来。(即便是家长喂食到嘴边的事物,也是要经过自己的消化系统处理才能吸收,思想似乎更为挑剔。)
你自己也将会有所改变,但那不是通过我的语言你而是通过你自己的手。我想通过对话来导出答案,而不是去剥夺你自己发现答案的宝贵过程。
你现在无法体会到幸福,因为你不会爱你自己。
“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我们不是可以更换的机械。我们需要的不是更换而是更新。
现在的你之所以不幸正是因为你自己亲手选择了“不幸”。
苏格拉底“无人想作恶”
在希腊语中,“善”这一词语并不包含道德含义,仅仅有“有好处”这一层含义;另一方面,“恶”这一词语也有“无好处”的意义。(生活中很多的行善明摆着是为自己捞好处的,经济和道德的都有,但我们似乎异化了善这一词,一厢情愿的臆想,对其现实性却避而不谈,视而不见。)
你认为“不幸”对你自身而言是一种“善”。(我审视了常自嘲不幸的自己,或许这样说真是有好处呢。)
(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三观,在教科书上的德育渗透设计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其实更应该归纳到学习观,学会学习是新型的世界观。)(真向胜负,姜凯文同学告诉我是“直面对战,公平竞争。”)
阿德勒心理学就是勇气心理学...缺乏“幸福的勇气”。(很多学习后进生是自己选择了落后,很多平庸的人更是自己的选择,同时,很多希望向上的人,更多只是停留在常立志,而缺乏杰出的勇气,能力反而是次要的。)
我之所以无法改变正是因为我自己不断下定“不要改变”的决心。我缺乏选择新的生活方式的勇气,也就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活在如果怎样之类的假设之中,就根本无法改变,因为“如果可以变成Y那样的人”正是你为自己不做出改变找的借口。
第二夜 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不去喜欢自己是一种对你而言的“善”。
当有人上门求治“脸红恐惧症”的时候,心理咨询师绝对不可对其治疗,如果那样的话就更难康复了。
你的目的是“避免与他人的关系中受伤”。
保持满是缺点的“这样的自己”对你来说是一种“善”,也就是说“有好处”。
阿德勒曾说“要想消除烦恼,只有一个人在宇宙中生存”。
所谓的“内部烦恼”根本不存在。任何烦恼中都会有他人的因素。
劣等感的意思就是价值更少的感觉。
个子小的我却能让对方放下警惕心理。个子矮小无论是对周围人来说还是对自己来说,都是有好处呢。
自卑情结一词原本表示的是一种更复杂而反常的心理状态,跟自卑感没有关系。
自卑感虽然人人都有,但它沉重得没人能够一直忍受这种状态。
最健全的姿态应该是想要通过努力和成长去弥补欠缺部分。
“我”原本并不优秀或者并不特别,而通过把“我”和权势相结合,似乎显得“我”很优秀,这也就是“虚假优越感”。(自卑情结的另一种表现)
夸耀不幸---想要借助不幸来显示自己“特别”,他们想要用不幸这一点来压住别人。以自己的不幸为武器来支配对方。
“在我们的文化中个,弱势其实非常强大而且具有特权。”“在我们的文化中,如果要问谁最强大,那答案也许应该是婴儿。婴儿其实总是处于支配而非被支配的地位。”(他还是个孩子,哈哈,他是国王...)
不与他人竞争,之后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我们虽不同但是平等。”(想起来以前提到谦虚和自信的理由是相同的。)
价值在于不断超越自我。
一位年轻朋友的祖母说,“在意你的脸的只有你自己。”
人人都是我的伙伴,那么对世界的看法也会截然不同。
承认错误,不代表你失败了。“没必要依赖发怒这一工具。”
在人际关系中,一旦确信“我是正确的”,那就已经步入了权力之争。
高中时代的我根本不想交朋友,每天都独自学习希腊语或德语,默默地研读哲学书。当时的老师好像说,“不必担心,他是不需要朋友的人。”老师的话给了母亲和我极大地的勇气。
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改变他人的心理学,而是追求自我改变的心理学。
人就是这么任性而自私的生物,一旦产生了这种想法,无论如何都能发现对方的缺点。
世界随时可能变成危险所在,热门也就有可能把所有他人都看成“敌人”。
阿德勒把这种企图设立种种借口来回避人生课题的情况叫做“人生谎言”。(我曾设想让不同的老师来教同一所学校的学生,现在我做的事情是让同一所学校的不同学生教其他的学生。学生变化起来容易。社会惯性小。)
阿德勒心理学是勇气的心理学。不是拥有心理学,而是使用心理学。
@qiusir:很多人不厌其烦地重复别人的话甚至神态和语调,效仿别人的着装甚至发型,但就是不去重复别人那需要勇气的貌似叛逆和坚韧的行为。(不能落实到实践中的所有话语,即便是再铿锵有力震耳发聩,也都是鹦鹉学舌的废话,无异于谎言。)
第三夜 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
陀思妥耶夫斯基,“货币是被铸造的自由。”
阿德勒心理学否定寻求他人的认可。
犹太教教义中有这么一句话:“倘若自己东都不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还有谁会为自己而活呢?”
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
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不是“为了你”而是“为了我”,正因为觉察到了这种欺骗行为,孩子才会反抗。
某个国家有这么一句谚语: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
能够改变自己的只有自己。(看菜单没用,点了再多的饭菜也没有用呢,即便是别人喂食的东西,也需要通过自己的肠胃消化才能吸收。)
即使父母也得放下孩子的课题。(即使是老师也得放下学生的课题。我们社会的问题,未必是智力和基因的问题,所谓文化,没准主要是涉及到民族的审美和心理的问题)
信任别人,这是你的课题。但是,如何对待你的信任,那就是对方的课题了。(我们往往分不清,往往当成一个整体来)
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那么在意别人的未必抱有什么出发点的态度呢)
“因为不想工作,所以才制造出一个讨厌的上司。”“因为不愿意接受自己的无能,所以才制造出一个无能的上司。”
没学会直面困难的孩子最终会想要逃避一切困难。
对认可的追求,扼杀了自由。
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而活以及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别人,这是一种对自己撒谎也不断对周围人撒谎的生活方式。
选择了不自由生活方式的大人看着自由活在当下的年轻人就会批判其“享乐主义”。当然,这其实是为了让自己接受不自由生活而捏造出的一种人生谎言。
不想被人讨厌,对人而言是非常自然的欲望和冲动。康德把这种欲望成为“倾向性”。也就是本能性的欲望、冲动性的欲望。那么按照这种倾向性,也就是按照欲望和冲动去生活、像自斜坡上滚下来的石头一样生活,这是不是自由呢?绝对不是!这种生活方式知识欲望和冲动的奴隶。真正的自由是一种把滚落下来的自己从下面向上推的态度。
也许认可欲求是自然性的欲望。那么,难道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可就一直从斜坡上滚落下去吗?难道要像滚落的石头一样不断磨损自己,直至失去形状变成浑圆啊?这样产生的球体能叫“真正的自我”吗?根本不可能!(读这一段太好了,任由惯性属性的只是无生命的物体的行为,根本不配有头脑和四肢。)
是你被某人讨厌,这是你行使自由以及活得自由的证据,也是你按照自我方针生活的表现。
如果你要行使自由,那就需要付出代价,而人际关系中,自由的代价就是被别人讨厌。
只是分离课题。即使有人不喜欢你,那也并不是你的课题。
如果在我面前有“被所有人喜欢的人生”和“有人讨厌自己的人生”这两个选择让我选的话,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比起别人如何看自己,我更关心自己过得如何。也就是想要自由地生活。
“不想被人讨厌”也许是我的课题,但“是否讨厌我”却是别人的课题。
只做“把马带到水边”的努力,是否喝水是那个人的课题。
第四夜 要有被人讨厌的勇气
individual psychology,这里的个人一词在词源上有“不可分割”的意思。(就如atom是构成物体的“莫可破”,人是社会关系中的atom)(原子是化学反应中的最小微粒,但不是物理中的最小。就如在老师眼里的学生和在医生眼里的是不一样的)
要想缔结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太过亲密就无法正面对话了。
分离课题是人际关系的出发点。
人际关系的终点是“共同体的感觉”(qiutopia课题分离,师生协作的学习共同体)
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就叫共同体感觉。
@qiusir:即便是在一所推行优才教育的在全国有名气的中学任教,但也很少看到如岸见一郎先生那样,在高中就找到自己的目标,并为之奋斗。没有朋友,独自学习德语和希腊语和默默研读哲学著作。而我接触的好学生最多是在学科竞赛上很投入,而其目的多数是为了以此为跳板进入清北,至于考上好大学之后就不知道干什么了。
把对自己的执着变成对他人的关心。self interest social interest
拼命寻求认可反而是以自我为中心。
你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世界地图的中心。
在地球仪上看世界的时候又会如何呢?一切地方都是中心,同时一切地方又都不是中心。根据看的人所处的位置或角度可以产生无数个中心。
不可批评也不可表扬,这是阿德勒心理学的立场。
表扬这种行为含有“有能力者对没能力者所做的评价”这方面的特点。把孩子看得比自己低。人表扬他人的目的就在于“操纵比自己能力低的对方”,其中既没有感谢也没有尊重。
我们表扬或者批评他人只有“用糖还是用鞭子”的区别,其背后的目的都是操纵。阿德勒心理学之所以强烈否定赏罚教育,就因为它是为了操纵孩子。(表扬为师,鼓励为友)
阿德勒心理学反对一切“纵向关系”,提倡把所有的人际关系都看作“横向关系”。
自卑感原本就是从纵向关系中产生的一种意识。
正因为把人际关系看成纵向关系、把对方看得比自己低,所以才会去干涉。
阿德勒心理学把这种基于横向关系的援助称为“鼓励”。
人越得到别人的表扬就越会形成“自己没能力”的信念。
如果以获得表扬为目的,那最终就会选择迎合他人价值观的生活方式。
首先应该进行课题分离,然后应该在接受双方差异的同时建立平等的横向关系。“鼓励”则是这种基础上的一种方法。
有价值就是有勇气。
最重要的是不“评价他人”。
人在听到感谢之词的时候,就会知道自己能够对别人有所贡献。
人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
人只有在可以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有用”的时候才能感到自己的价值。(qiutopia为大家提供了勇气。)
对别人寄予关心、建立横向关系、使用鼓励法,这些都能够带给自己“我对别人有用”这一实际感受,鸡儿就能增加生活的勇气。
请不要用“行为”标准而是用“存在”标准去看待他人;不要用他人做了什么去判断,而应对其存在本身表示喜悦和感谢。(妹妹对我的意义或许如此,爱人也是吧)
第五夜 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
@qiusir:快轮到我上网课了,有学生说不打人的物理课就没有了灵魂。唉,这孩子还不懂,活在当下,你真觉得需要灵魂吗...
@qiusir:如果病入膏肓了住院,我会选个朝西有窗的病床...
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想起来当班主任时的口号,我自信我拼搏我成功)
对得了60分的自己说“这次只是运气不好,真正的自己能得100分”,这就是自我肯定;于此相对,在诚实地接受60分的自己的基础上努力思考“如何才能接近100分”,这就是自我接纳。
尼布尔祈祷文: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我们并不缺乏能力,只是缺乏勇气。
阿德勒把为他人牺牲自己的人生的人称作“过度适应社会的人”,并对此给予警示。
真正理解阿德勒心理学直至改变生活方式,需要“相当于自身岁数一半的时间”。
“今天听了我的话的人,从此刻起就能获得幸福。但是,做不到这一点的人也将永远无法获得幸福。”(阿德勒徒孙的这话石破天惊啊)
幸福即贡献感。
如果整个会场都开着灯,那就可以看到观众席的最里边。但是,如果强烈的聚光灯打向自己,那就连最前排也看不见。
如果把强烈的聚光灯对准此时此刻,那就会既看不到过去也看不到未来。
人生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此时此刻”。纠结过去、关注未来,把微弱而模糊的光打向人生整体,自认为看到了些什么。你之前就一直忽略此时此刻,只关注根本不存在的过去和未来。对自己的人生和无可替代的刹那撒了一个大大的谎言。
起决定作用的既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而是此时此刻。
“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义,人生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
我们要像跳舞一样认真过好作为刹那的此时此刻,既不看过去也不看未来,只需要过好每一个完结的刹那。没必要与竞争,也不需要目的地,只要跳着,就一定会到达某一个地方。
“一个人的力量很大”,不!应该说是“我的力量无穷大”。
世界不是靠他人改变而只能靠我来改变。
就如常年近视的人初次戴上眼镜时的冲击。原本模糊的世界轮廓一下子变得清晰起来,就连颜色也鲜艳了许多。
“世界很简单,人生也一样。”
后记(想起来斋藤孝的话,一本书读过或没读过,对一个人来说是不一样的)
人只有在社会背景下才能成为个人。
“苏格拉底的思想被柏拉图所流传,而我想成为阿德勒的柏拉图。”“那么我要成为岸见先生的柏拉图。”(老实说,读柏拉图的《理想国》的感觉很糟糕,自己还要努力)
RR@12.03
“不是缺乏能力,而是缺乏勇气。”(很多学困生不是太笨也不是太懒,而是太懦弱,不敢直面问题。也就是阿德勒说的缺乏勇气吧。)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在希腊语中,“善”这一词语并不包含道德含义,仅仅有“有好处”这一层含义;另一方面,“恶”这一词语也有“无好处”的意义。
我之所以无法改变正是因为我自己不断下定“不要改变”的决心。
夸耀不幸---想要借助不幸来显示自己“特别”,他们想要用不幸这一点来压住别人。“在我们的文化中个,弱势其实非常强大而且具有特权。”(学生在家长和老师面前,家长在老师面前,都有一种习惯性的夸耀不幸)
不必担心,他是不需要朋友的人。(不是乌合之众)
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改变他人的心理学,而是追求自我改变的心理学。阿德勒心理学是勇气的心理学。不是拥有心理学,而是使用心理学。(求师得不是传授知识的团队,而是追求自我提高的组织,不单是帮助拥有知识,而是尝试应用知识。)
货币是被铸造的自由。(可支付的自由)
“因为不想工作,所以才制造出一个讨厌的上司。”(因为不想学习,所以才制造出一个讨厌的老师。)
难道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可就一直从斜坡上滚落下去吗?难道要像滚落的石头一样不断磨损自己,直至失去形状变成浑圆啊?这样产生的球体能叫“真正的自我”吗?根本不可能!
“不想被人讨厌”也许是我的课题,但“是否讨厌我”却是别人的课题。
人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
请不要用“行为”标准而是用“存在”标准去看待他人;不要用他人做了什么去判断,而应对其存在本身表示喜悦和感谢。
On this day..
- 均匀球体引力中心在质心 - 2012
- FAQ - 2010
- 成长的年龄不偏食 - 2007
- 黄金两分钟 - 2006
- 技术对教育的作用 - 2005
- 教育技术是该落到实处/常规的时候了 - 2004
- 汇款的感受 - 2004
12月 5th, 2023 at 17:43
再读读书笔记:
“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不是缺乏能力,而是缺乏勇气。”(甘愿追随内心成就自己的勇气)
人并不是住在客观的世界,而是住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里。
我们不是可以更换的机械。我们需要的不是更换而是更新。(刻意练习,也要刻意休息。高举着公正去谋私,高举着延年去害命。)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货币是被铸造的自由。”
分离课题是人际关系的出发点。
人际关系中,自由的代价就是被别人讨厌。
人表扬他人的目的就在于“操纵比自己能力低的对方”,其中既没有感谢也没有尊重。
人越得到别人的表扬就越会形成“自己没能力”的信念。
请不要用“行为”标准而是用“存在”标准去看待他人;不要用他人做了什么去判断,而应对其存在本身表示喜悦和感谢。
12月 8th, 2023 at 08:22
阿德勒心理学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
阿德勒心理学就是勇气心理学
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困扰我们的自卑感不是“客观性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
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改变他人的心理学,而是追求自我改变的心理学。
以自己的不幸为武器来支配对方。
在人际关系中一旦确信“我是正确的”,那就已经步入了权力之争。如果你真的认为自己正确的话,那么无论对方持什么意见都应该无所谓。
人际关系矛盾起因对于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人生是连续的刹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