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The Death of Socrates, by Jacques-Louis David (1787)
《哲学的慰藉》阿兰·德波顿 资中筠译 ([yún],这位翻译者来头不小啊~~~)
为了完全改变自己而去啃那些严肃的书籍确实愚不可及,不过,我也认为,抱定为了更好地理解自己以及自己所处的环境的目的去读书,是至关重要的。最要好的书能清楚地阐明你长久以来一直心有所感,却从来没办法明白表达出来的那些东西。(心中皆有,笔下皆无)
有些书跟我们交流的方式与我们的爱人同等热烈,而且更加诚实可靠。
好的书对我们各种情感的描绘远胜过我们自己的体会,它处理的感知和认识虽确属于我们所有,却又是我们根本无力予以明确表达的:它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
@qiusir:书比我们更了解我。
我读书时总抱着非常个人的理由:为了帮我更好地生活而读书。
我们的个性并非如我们乐于想象的那般密不透风,我们自以为只归我们独有的很多东西其实根本没那么私密。
我们在发现我们自己并非如此孤立的同时也要付出点代价:我们也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般与众不同。
我读书是为了学习,是为了成为一个更好、更有自知之明、更多才多艺的人。我几乎从来都不为了“取乐”而读书。
@qiusir:《我的作品在中国》,这篇文章在三本书里读了三遍,每次都有新的理解。

@qiusir:人们问苏格拉底为何方人士,他不说“雅典”,而说“世界”;人们问上帝为何方人士,他不说“天堂”而说“人间”;人们问佛祖为何方人士,“俺们那嘎达……” ​​​​
《哲学不只是慰藉》周国平
塞内加:我从来没有信任过命运女神。我把她赐予我的一切---金钱、官位、权势---都搁置在一个地方,可以让她随时拿回去而不干扰我。我同它们之间保持很宽的距离,这样,她只是把他们取走,而不是从我身上强行剥走。
何必为部分生活而哭泣?君不见全部人生都催人泪下。
叔本华:倘若一个人着眼于整体而非一己之命运,他的行为就会更像是一个智者而非一个受难者了。
蒙田是我的老朋友了。
凡是能发生在人身上的事就没有不人道的。每一个人的形体都承载着全部人的状况。
登上至高无上的御座,仍只能坐在屁股上。
译者序,能用小字眼就不用大字眼,惯以轻描淡写替代浓墨重彩。
苏格拉底以通过理性思辨掌握真理的自信直面压倒优势的世俗偏见。
哲学一词,希腊文的原义是“爱智慧”。
这位哲学家宁愿失欢于众,获罪于邦,而绝不折腰。
德波顿生于瑞士,八岁被送到英国寄宿制学校,四年后全家移居伦敦。最早学习法语,现在写作英语为主,同时通晓法、德、西班牙语。从这本书来看大约至少能读希腊文和拉丁文。十八岁入剑桥大学,正式学历为剑桥大学历史系毕业。
@qiusir:天才随天性,同时要有土壤,有气候,有成长的时间...
@qiusir:多读书,可以为提高实践的效率。也不应仅仅停留在懂得一些年轻人才用到的知识,作为老师也不仅只是需要主动去和并不领情的年轻人分享。多读书,为过去,为现在,为不算太遥远的未来~~~
哲学如龙虾,外面有一层硬壳,还有应该剔除的污垢,但是里面的肉却是美味而营养丰富的。
@qiusir:知识也如榴莲,不畏其表不惧其味,能敢食之方知其美味。
对待陌生人,我常采取饭店守门人对待有钱顾客那种奉承的态度---那是出于讨好所有人的欲望而表现出的过分殷勤。(另一位Alan说缺乏教养的人往往过分殷勤...)
第一章 与世不合的慰藉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身材矮小,大胡子,秃顶,走起路来步子奇怪地摇晃...
只有用不正当的手段才能获得金银,因此使人缺少金银财富,那么这种匮乏本身就是美德。
活着而不作系统思考就好比制作陶器或制鞋而不遵循技术程序,或者根本不知道有技术程序。
由直觉得来的认知犹如一尊塑像放在室外的底座上而没有支撑,随时可以被一阵大风挂倒。而以理智和反诘的论据为支撑的认知则犹如用绳索钉牢在地上的塑像。
对于城邦来说,多数人的意见就等同于真理。
我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的错误绝不能简单地以遭到反对来证明。
我们常把经过深思熟虑的诚实的批评者与出于愤世嫉俗和嫉妒的反对意见相提并论。
一种坏思想以权威的方式提出来,往往可以在在一段时期内具备好思想的分量,尽管并没有证据说明它是如何产生的。而我们知识注意结论,就会养成尊重错了人的习惯。
真正的尊严不是来自多数人的意志,而是来自正当的说理。
苏格拉底:当一个人认真训练时,他应该一视同仁地用心听取所有的赞赏和批评意见,还是只听一位有资格的人的话:医生或教练。并非所有人的意见都应该得到尊重。
雅典的法庭可不是发现真理的讲坛。
我们不能从苏格拉底那里学到如何逃避死刑,但是如何在不合逻辑的反对面前维持信心和清醒的立场,他应该是我们至高无上的榜样。
@qiusir:对待走近的陌生人,我似乎更像个门童,一方面主动释放善意,至少不希望留下不好的印象,也谨慎地维护着那小到不被觉察的自尊。生活中难免遇到特别热烈的人,大老远地就绽放出棉花一样的笑容,但这样的善意并不真诚,也不温暖。我倒觉得更像是雾,主要是诧异如此的笑容来得突兀,散去的更快…… ​ ​​​​
(看苏格拉底的遭遇)我自己也情不自禁留下泪来。苏格拉底的名字一出现,观众就哭了。

第二章 对缺少钱财的慰藉 伊壁鸠鲁
除非有人看见我们存在,我们是不存在的;在有人能懂得我们的话之前,我们说什么都没有意义。
@qiusir:关于朋友,我觉得自己真正付出过多次,但失望多了就不指望了,不单是指望遇到好朋友,而是不指望自己真的能再再再那么付出了。
对于真正懂得不活着没有什么可怕的人来说,生命中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事了。
伊壁鸠鲁认为大多数的商业活动都是刺激人们不必要的需求。
以天然的人生目标来衡量,贫穷就是巨大的财富,而无限财富是巨大的贫穷。

第三章 对受挫折的慰藉 塞内加
请告诉我谁不是奴隶,有的人是“色欲”的奴隶;有的人是“贪婪”的奴隶,有的人是“野心”的奴隶,而所有的人又都是“恐惧”的奴隶。

塞内加一直以苏格拉底为榜样。
@qiusir:在读《哲学的慰藉》。根据塞内加的看法,促使我们发怒的原因是我们对世界和对他人持有过分乐观的观念,这种乐观达到危险的程度。怒气来自一种信念,认为某种挫折没有写进生活的契约中,这种信念发源于近乎戏剧性的乐观,但其后果却是悲剧性的。我们若不抱那么大的希望,就不会那么愤怒了。 ​​
可能下雨违反了我们的意愿,但是我们已经见惯暴风雨,不大可能因下雨而发怒。
我们并不是每当想要的东西得不到就怒不可遏,只有我们认为有权得到时才这样。我们的盛怒来自那些侵犯了我们认为是生存的基本规则的事物。
怒气来自一种信念,认为某种挫折没有写进生活的契约中,这种信念发源于近乎戏剧性的乐观,但其后果却是悲剧性的。
每当有人在您身边或身后倒下时,你要大声喊道:“命运之神,你欺骗不了我,你乘我不备扑到我身上。我知道你的计划。诚然,你打击了别人,但我知道你的目标是我。”
她加害于人时在道德上是盲目的,就像龙卷风一样。
如果你想消除一切担心,那么请设想你所害怕的一切都会发生。
塞内加担保,一旦我们理性地看待事与愿违的情况,我们一定会发现它实际包含的问题比所引起的焦虑要轻得多。
你可能给我上镣铐,那又怎样?我现在难道就丝毫不受束缚吗?
伟大的享乐主义导师伊壁鸠鲁常常在某一个时期过一段极端坚啬、刚够果腹的生活,目的是看看是否值得浪费那么大劲去弥补亏空。
智者不会为自己身材矮小而妄自菲薄,但是他还是宁愿长得高大。智者可以没有朋友而生活下去,在这个意义上他是自足的,但这不等于他宁愿没有朋友。

我们就像拴在一辆不可捉摸的车子上的狗。绳子的长度足以让我们有一定的活动余地,但是决不允许随意到处跑。
牲口跟缰绳较劲,只会越抽越紧......任何缰绳都是顺着它伤害少,而越逆着它挣扎伤害越大。对压顶而来的恶事唯一的缓解剂就是逆来顺受,向必然低头。
我们有一点比狗优越,那就是我们有理性,而狗没有。
当芝诺收到一次海难的消息,知道他的全部行李都丢失了时,他说“命运之神要我做一个负担轻一些的哲学家”。

第四章 对缺陷的慰藉 蒙田
No one can make you feel inferior without your consent.
苏格拉底,古往今来第一智者
最确定不过之事唯有不确定,最可悲而最骄傲者莫过于人。---普林尼
蒙田曾认识一位加斯科地方的贵族,他同一位女士在一起时出现了阳痿后,逃回家去,把自己的生殖器割下来,给那位女士送去“以补过”。

在这个世俗的囚牢里,我们身上既不是纯肉体的,也不是纯精神的,硬把一个活人撕成两半适足以害人。
人们问苏格拉底为何方人士,他不说“雅典”,而说“世界”。
在马背上周游欧洲17个月对蒙田帮助很大。
我是人,凡属于人的于我都非异类。(我是人,绝不自绝于人。)
我很愿意回到我们的教育之荒谬这个题目上来:这种教育的目的不是要我们变得更好、更智慧,而是更有学问。它成功了。它没有教我们去追求美德,吸纳智慧,却使我们慑服于其派生词和字源学...我们只是为填满记忆而用功,却给理解力和是非观留下一片空白。
如果我们的灵魂不能更好地运转,如果我们没有更健康的判断力,那么我宁愿我们的学生把时间花在打网球上。(互联网+游戏,电玩)
聪明人的思想从比他们更聪明的人那里来。
我们在他们写的书上划的铅笔道和作的眉批,以及借用的话,都标明我们是在何处找到了一小块自己,或是找到用自己思想的原料构成的句子---我们把这些话引进自己的著作,表示对他们的敬意,也提醒自己有自知之明。

有的作者太聪明,对我们并没有好处。他们说得太多,好像对所有的事物都有最后发言权。他们的天才禁止其后代有任何心怀不敬,而这正是创造性的工作所必不可少的。亚里士多德的悖论在于他恰恰阻止了那些最崇敬他的人学习他的榜样。
要真的做一个名副其实的亚里士多德的信徒,就意味着允许凭借自己的思考与成就最伟大的权威也能有所分歧,这是蒙田认识到的,而那位比萨的先生(认为一切的一切,亚里士多德都已经见到了、做到了)没有认识到的。
塞内加:任何人都逃不掉因出生而受惩罚。
@qiusir:做自己的挚友。
我们会说,西塞罗如是说;这是柏拉图的道德观;这是亚里士多德的原话。但是我们自己要说什么呢?我们做出了什么判断?我们在做什么?鹦鹉学舌也不比我们差。
蒙田暗示,学者之所以如此重视经典,是出于一种虚荣心,想以攀附显赫的名字来让别人以为自己聪明。
但是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能找到有意思的思想,蒙田坚持认为,不论我们的生平多微不足道,从自己身上得出的洞见还是胜过从所有的古书中得出的。
善良而平凡的生活,努力寻求智慧而从未远离愚蠢,有此成就足矣。

第五章 对伤心的慰藉 叔本华
我的一生可视为一段无用之插页,是对我长眠于“无”之极乐境界的干扰。
人的存在是一种错误,可以说今天很坏,一天比一天坏,直到最坏的事出现。
我还是6岁的时候,一天晚上父母从外面散步回来,发现我深陷于绝望之中。
@qiusir:“我(罗素)生来并不幸福。在小时候,我最喜欢听的圣歌是:厌倦尘世,我肩头重负罪孽。5岁时,我曾想到,如果我能活到70岁,那我到现在才忍受了我全部生命的1/14,我觉得前面漫长的无聊生涯简直难以忍受。青春时代,我厌倦生活,一度徘徊于自杀的边缘;而我之所以终于抑制了自尽的念头,只是因为想多学些数学。”
这些遗迹使人想起千百万人的遗骸早已化为腐草。
人生殊可悲,我决定以毕生思考它。
有时我同男人或女人谈话就像小女孩同她的玩偶说话一样。她当然知道娃娃听不懂她的话,但是她有意自欺来创造一种交流之乐。
一个天才是很难合群的,因为除了他的独白之外还有什么对话能如此智慧而有趣呢。
叔本华只有5个学生来听讲座,对手黑格尔正对着300名听众讲学。
如果这个世界是上帝创造的,那么我不愿做那个上帝;世上的悲苦令我心碎。
@qiusir:“43岁时,叔本华曾向一个17岁的女孩子求婚。在一次乘船郊游时,他送给女孩一串葡萄。这个女孩自述道:可我不想要,因为叔本华这个讨厌的老家伙用手摸过了,于是我悄悄地把葡萄放在身后,顺手让葡萄滑落到水中。 ”忘了当初是在哪本书里看到的。《哲学的慰藉》也有这段描写。
一个习惯于摔门而不是用手关门的人不仅是举止失仪,而且是粗鲁而思想狭隘...
人的头脑越发达,思想越活跃,需要的睡眠就越多。蒙田说自己一向睡得很熟,一生中很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睡眠上;老年了还在每天睡上8-9个小时。据说笛卡尔也爱睡觉。
我不把现已完成的著作献给我的同代人或同胞,而是献给全人类,因为我确信它对人类不会没有价值,尽管对它的承认将姗姗来迟,这是任何形式的善不可避免的命运。
想到不久以后我的身体将为虫豸吃光,我还能忍受;但是想到那些哲学教授们蚕食我的哲学,使我不寒而栗。
人的存在是一种错误。

追求个人幸福和追求健康的子女是两种截然相反的规划,而爱情却恶毒地使我们多年来相信二者是统一的。
一旦物种的意志得到了满足,这一幻觉就会消退,剩下的就是一个令人厌恶的终身伴侣。
交媾之后立即听到魔鬼的笑声。
在缔结婚姻中似乎总有一方必须牺牲,不是个人利益就是物种利益。
在婚姻中最求的不是智力的享受,而是繁衍后代。
“人唯一的先天的错误就是认为我们是生而追求幸福的...只要我们坚持这一先天错误...世界在我们看来就是充满了矛盾。因为每走一步,无论大小,我们必然会体验到这个世界和人生绝不是为维持幸福生活而安排的...因是之故,几乎每一个年长的人的脸上都挂着一种叫做失望的表情。”德波顿说叔本华,这位最阴暗的思想家却是最能鼓舞人的。

叔本华说,艺术与哲学以其不同的方式把痛苦转化为知识。
世上故事比人少,同样的情节不断重复,知识人名和背景有所变化。即叔本华所谓:艺术的真谛就是以一概千千万。反过来,意识到我们的境遇只不过是千千万之一。

第六章 困难中的慰藉 尼采
弗里德里希·尼采指出,大多数哲学家从来都是“卷心菜头脑”(头脑混乱而中空),而命中注定,我是第一个像样的人。我非常害怕有一天我将被宣布为圣灵。
我觉得手里拿着一本我的书是任何人能赋予自己的最有价值的显赫地位。我甚至猜想他拿书时会脱鞋,更不用说靴子了。
对于我所关心的人,我祝愿他们受苦受难、孤寂凄凉、疾病缠身、受尽虐待、备尝屈辱---我希望他们不得幸免于以下体验:深刻的自轻自贱、缺乏自信的折磨、一败涂地的悲惨境地。
审慎的人只争取摆脱痛苦而不争取欢乐。
一个人最大的幸运就是没有经历巨大的身心痛苦而读过一生。
尼采在瑙姆堡服兵役时把一张叔本华的照片放在书桌上,每当遇到困难时候就叫道:叔本华,救救我!
智者就应该致力于避免痛苦而不是追求快乐。
人的自我完成不是通过避免痛苦,而是通过承认痛苦是通向任何善的自然的、必经的步骤而达到的。
说实在的,在或者的人里没有一个是我在意的。我喜欢的人都已经在很久以前就作古了---
富有好奇心、有艺术天才、对性爱精力旺盛。(是不是还有爱睡觉)
尼采的绞刑架式的幽默---从悲观的内心世界发出的欢快而恶毒的笑声。
尼采的英雄们也都多次坠入情网。整个世界的运动都导向两性交换。74岁的歌德迷上19岁的漂亮女孩...

苦与乐如此紧密相连,谁想得到多少这一面,就必须尝到多少另一面...你可以任择其一:是尽量少要快乐,简而言之就是无痛苦呢...还是尽量多要不快,以此为代价,得到迄今很少人享受到的丰富的内在乐趣?如果你决定选择前者,宁愿减轻人类痛苦的程度,那么你也必须降低人类享乐的能力。
哪一棵大树长到这样骄人的高度没有经过风霜雨雪:请问,厄运和外界的阻力,某种仇恨、妒忌、怀疑、顽强抵制、强硬反对、吝啬、暴力,难道不都是有利的条件,无此则任何伟大,即便是美德,也难以成长起来?
尼采于1869年成为瑞士公民。
现在我可以呼吸到全欧洲最好的、最强壮的空气,它和我其实相同。(除了苏格兰,很想去瑞士)
只有散步时出现的思想才是有价值的
我们好比果实累累的田野,下面没有废弃不用的东西,君不见,任何情况下人和物都欢迎粪肥。(哲学家对人生、人格的最深思考,然后生物学家、物理学家用数学的工具去从表象分析和解释局部)
我们相信高的东西是不允许从矮的长出来,根本就不允许是成长起来的...一切一流的东西一定是causa sui(拉丁文,天生的)

每天一杯葡萄酒或啤酒已足以使我的生活成为“泪泉”。
尼采要去我们不要停留在山下喝酒,而去接受攀登的痛苦。
许多困难实际不是困难,而是美德。
“骆驼穿过针眼比财主进入神的国还容易呢。”
无能复仇变成了宽恕。
一大清早,在精力最新鲜旺盛的时候埋头读书---我把这叫做罪恶。
把痛苦的状态笼统看做应该予以消灭的对立物,是极端愚蠢的,总的说来后果是灾难性的...几乎与想要消灭坏天气一样愚蠢。
@qiusir:君子不器。即便是个中学物理教员,也教教简单的数学,偶尔搞点小的设计和组织点活动。没准更适合当个文人呢,比如随笔作家哈~~~

P.S.年末温习
(学而为己)我读书是为了学习,是为了成为一个更好、更有自知之明、更多才多艺的人。我几乎从来都不为了“取乐”而读书。
何必为部分生活而哭泣?君不见全部人生都催人泪下。
苏格拉底以通过理性思辨掌握真理的自信直面压倒优势的世俗偏见。这位哲学家宁愿失欢于众,获罪于邦,而绝不折腰。(今天上课还和学生提了一嘴,有些话老师说了对自己是不利的,但想到了你们的成长就说了,这是一种为教育现身的行为哈哈)
我们常把经过深思熟虑的诚实的批评者与出于愤世嫉俗和嫉妒的反对意见相提并论。(这一点要区分,但所遇到的多是把后者当成前者了)
塞内加担保,一旦我们理性地看待事与愿违的情况,我们一定会发现它实际包含的问题比所引起的焦虑要轻得多。(年末清扫,地上的头发让人担心,但总有新头发长出,只有带着假发的秃子会减少此类的问题吧。)
我们就像拴在一辆不可捉摸的车子上的狗。绳子的长度足以让我们有一定的活动余地,但是决不允许随意到处跑。
这种教育的目的不是要我们变得更好、更智慧,而是更有学问。...我们只是为填满记忆而用功,却给理解力和是非观留下一片空白。
聪明人的思想从比他们更聪明的人那里来。
塞内加:任何人都逃不掉因出生而受惩罚。
有时我同男人或女人谈话就像小女孩同她的玩偶说话一样。她当然知道娃娃听不懂她的话,但是她有意自欺来创造一种交流之乐。(很多交流是纯粹满足自己的需要)
交媾之后立即听到魔鬼的笑声。
审慎的人只争取摆脱痛苦而不争取欢乐。智者就应该致力于避免痛苦而不是追求快乐。
许多困难实际不是困难,而是美德。

On this day..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