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教学勇气》
Exploring the Inner Landscape of a Teacher's Life
Parker J. Palmer
@qiusir:监考这两天在读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剩最后一章和十周年纪念版后记,实在读不动了,估计是划线累着了...
@qiusir:有些书要趁早看,老了就学不动了,而有的书要有一定(教学)阅历之后才能看懂。这本书属于后者。
十周年纪念版前言
凡具智慧的传统都极力倡导要我们活在“永恒当下”的真实中,而不是活在曾经如何或者可能如何的虚幻中。然而,若没有过去和将来作为素材和源流,无论作者拥有多么丰富的记忆和想象力,都是不可能写作的。
个人与其专业不能分离。
太多的公立学校的教师不得不在令人气馁、饱受压抑,甚至是残忍的条件下工作
他们每天要跟那些为社会病态所伤害的孩子们打交道,而且除了他们没有谁决意医治这些社会病患。
我曾凭直觉预感,教育将更加痴迷于外在的价值,从而挤掉支持教师和学生内在生命价值所需的空间。

杜威...认为智力测试就像他家去市场卖猪前的准备一样。为了算出猪的卖价,他的家人把猪放在跷跷板的一端,在另一端堆砖头,直到平衡。杜威说:“然后,我们又设法去算出那些砖头有多重”。但我们任然不知道这些砖头的重量。
(很多事)我们都心里有数,但一到公众场合,我们就不肯说出真相---真的,我们还主动否认呢---就这样我们持续不断地屈服于制度的虚幻错觉,即人心的逻辑与真实世界的运作是不相干的,真实世界的运转必须产生出硬性规定的“底线”...

@qiusir:1907出生的J.Barzun在他的《美国教师》一书中提到,“教学并非一项不复存在的艺术,但尊重它的传统已不复存在。”J. Palmer在《教学勇气》十周年纪念版前言提到,“我曾凭直觉预感,教育将更加痴迷于外在的价值,从而挤掉支持教师和学生内在生命价值所需的空间。”“人心的逻辑与真实世界的运作是不相干的”,“(很多事)我们都心里有数,但一到公众场合,我们就不肯说出真相---真的,我们还主动否认呢---就这样我们持续不断地屈服于制度的虚幻错觉。”“个人与其专业不能分离”,“一个教育者对他自己的生命“探索内心景观”的能力,凭此学习如何以善于保持信任关系的方式来协调处理这个复杂棘手的领域。”
中文版序
“教学并非一项不复存在的艺术,但尊重它的传统已不复存在。”美国哲学家Barzun,J.70多年前出版的《美国教师》
教和学是人类所有追求中最崇高、最迫切需要的!世界的未来依赖于这样的教师和学习者---他们愿意向着我们周围的世界和我们的内心世界敞开心扉,向着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宝贵潜能,向着日常生活的潜在价值,向着我们多灾多难的世界所固有的美好未来,敞开心扉。

导言 源自心灵的教学
啊,别分离,亲密无间,与繁星相聚在天际。
何为心,若非与繁星聚一起?与众鸟齐飞,乘风,驾云,齐归。
里尔克Rilke,R.M
当我和学生发现可探索的未知领域,当我们面前展现出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当我们的体验为源自心灵的生命启迪所照亮,那时,教学真是我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
然而,另一些时候,教室毫无生气,充满痛苦和混乱---而我却对此无能为力---此刻所谓的教师就像无处藏身的冒牌货

教学中的困惑有三个主要原因,首先,我们教授的学科像生命一样付广泛和复杂,因此我们有关学科的知识总是残缺不全...其次,我们教的学生远比生命广泛、复杂。第三种解释教学复杂性的理由:我们教导自己认识自我。认识自我与认识学生和学科同等重要。
当我不了解自我时,我就不了解我的学生们是谁。我只会在我经受不了检验的生命的阴影中,透过重重的墨镜看学生---而且当我不能够清楚地了解学生时,我就不能够教好他们。当我还不了解自我时,我也不能够懂得我教的学科---不能够出神入化地在深层、个人的意义上吃透学科。我只是在抽象的意义上,遥远地、视其为疏离于世界的概念堆砌一样看待学科,就像我远离自己的本真一样。
作为教师,无论我们获得哪方面有关自我的知识,都有益于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和学术。认识自我,这是隐蔽在朴实见解中的奥秘。
抨击教师成了时尚。教师很容易成为被攻击的目标,因为他们是如此普通且无反击之力的群体。我们责备教师不能够医治那谁也不知道如何医治的社会弊病,我们坚持教师要即刻采纳多有官方的万能机器最近编制的任何“解决方案”,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大挫了那些有能力帮助我们寻找出路的真正的教师的锐气,甚至使他们变得束手无策。

把教学缩减为纯智能的,它就是冷冰冰的、抽象的;把教学缩减为情感的,它就成了自我陶醉;把教学缩减为纯精神的,他就丧失了现实世界之根基。智能、情感和精神依赖相互之间的整体性。
无论我们做什么,最能获得实践效果的东西,是在操作中洞悉我们内心发生的事。越熟悉我们内心领域,我们的教学就越稳健,我们的生活就越踏实。
如果学校不支持教师内心世界的生活,又如何教育学生呢?

第一章
教师的心灵---教学中的自身认同和完整

我,曾历经沧海桑田
带着别人的面具
不断迷失,失去我自己
...
如今,我终于变回我自己!
萨敦 Sarton,M.
在我所知的任何工作中,教学对心灵最有益。
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自身认同与完整。
我与学生建立联系进而引导学生与学科建立联系的能力,比起依赖于我采用的方法,更依赖我了解和相信我自己,并愿意使其在教学中运用,且敏于接受其影响的程度。
好老师在生活中将自己、教学科目和学生联合起来。

教学的勇气就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特别是在那些要求超过本人所能的时候仍然能够坚持,那样,教师、学生和学科才能被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
"所有真实的生活在于相遇。"M.Buber教学就是无止境的相遇。对新的相遇保持开放的心态,试着去区分自身完整的人和自身不完整的人。这是一件让人厌烦,有时甚至令人恐惧的任务。
教学一直都是个人生活与公众生活危险的会合。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站在个人与公众相遇之处,就像徒步穿行在高速公路上,处理川流不息轰鸣而过的交通车辆,在百川交汇处“编织联系之网”。
蹩脚的文章可以把主观观念当成事实来写,我们使得学生疏离于他们自己的内心世界。
我们所有人都不是外部力量的奴隶,而是拥有不可剥夺的内部力量的人,尽管我们可以而且正把这种力量闲置一旁。
我们更多地了解自我独特性,我们就能学到展示而非掩饰自我个性的技巧,优秀教学则从中产生。我们可以利用教学技巧使自我天资更好地表现出来,从中产生最优秀的教学。
@qiusir:“'所有真实的生活在于相遇。'M.Buber说,教学就是无止境的相遇。””(相比医生、律师工作方式的私人性质)教学一直都是个人生活与公众生活危险的会合。”“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站在个人与公众相遇之处,就像徒步穿行在高速公路上,处理川流不息轰鸣而过的交通车辆,在百川交汇处‘编织联系之网’。"
“学一门外语会获得一个成长的机会,获得自由的机会,从自己所接受的观念和精神的丑陋面中获得解放的机会。”
《俎丧者教育学》J.Tompkins作为一名教师,她的困扰再有没能帮助学生学习他们想要和需要了解的东西,而是:
1、向学生显示我有多聪明;2、向他们显示我知识多渊博;3、向他们显示我备课多认真。我就是在进行一场演出,其真实目标不是帮助学生学习,而是以此使他们地我有一个号评价。

说到教师内心世界的呼唤,我指的不是良心超我,不是道德权威或内在判断。事实上,按照一般意义理解的良心,会使我深深地陷入职业困扰之中。
如果我只是遵循这些应然规则,我发现自己所做的工作知识伦理意义上值得赞美,但非我心甘情愿所为。
更宽容、更人性化的天职图景:是你深层愉悦与外部世界深层渴望之间相遇交融的圣地。
教师的内心不是良心的呼唤,而是自身认同和完整的呐喊。
教师内心有一个警卫,守护着自己的个性,把有损我们自身完整的任何东西拒之门外,把有益于我们自身完整的一切东西拥入怀中。
教育采用的方式不是靠外部规范,而是靠理智的反思的自我自断。教师的内心是使我们的生命鲜活的核心,而使生命鲜活又是无愧于教育这个词的真正教育所强调和召唤的。
当我依靠我内心的导师赋予自己威信时,我教学就既不要武器也无需盾牌了。

第二章
一种恐惧文化---教育和分离的生活
恐惧是一种使我们和同事、学生、学科以及我们自己相分离的东西。恐惧在那里,好像我逼着他们去背叛他们的朋友。
假如我们把致力于外部教育体制的改革家的某些能量转到驱除内心的恐惧恶魔上,我们将在教和学的创新道路上迈出关键的一步。
“旅行给人的价值就是恐惧”加缪
(关于学苗质量老师们的抱怨)听上去就像医院的医生再说,不要再把有病的病人往我这儿送---我们不知道拿他们怎么办。给我健康的病人,以便使我们看上去像好医生。
我们诊断学生健康状况的方式决定我们提供治疗的方法。我们却允许不假思索地凭借着充斥在教师文化中的偏见来形成我们的“治疗方式”。我们用一种不当他们是活生生的人的方法来教他们。
我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在大喊,不!但是我那张训练有素的嘴却说,当然,好,可以,你说。
课堂上沉默和表面忧郁的学生,他们的大脑不是死的:他们充满了恐惧。(我常常反其道行之,让所有人不再害怕丢脸前先把脸丢尽)恐惧产生的行为---沉默、退缩和玩世不恭---常与因无知产生的行为相似...我们只有在认清了自己的恐惧才能洞察学生的恐惧。否认自己的状态的时候,我们就会抵制在别人身上看见任何东西---尽管这些东西能让我们知道自己的真实状态。
教师对学生的亲切款待产生一个更亲切地款待教师的世界。
任何在最后带给我们幸福的东西可能最初都感觉像是个祸害。
主观本身是最令人恐惧的敌人---一个装着信念、偏见和无知的潘多拉盒子,一旦它的盖子弹开,这些东西就会扭曲我们的知识。
“无活力的观念”是教育的一大忧患,使得教和学的过程都死气沉沉。不再拍打翅膀的捕获品蝴蝶一样,已经被氯仿处理,用别针固定住,装进盒子里制成标本。
“依据不带个人感情偏见的事实形成判断的习惯是科学的思维框架的特征。”

为什么一个史学家要研究“死的”过去?是为了揭示它在当今还有多大生命力。为什么一个生物学家要研究“沉默”的自然世界?是为了让我们能倾听它的声音,这个声音在讲述我们如何被环抱于生态系统中。为什么文学学者要研究“虚构”的世界?是为了向我们表明只有与想象相沟通才能理解那些事实。
一个人必须有体谅有机体的情怀。
(暑期)技术学院提供的技术可能只是一种流行的时尚。即使不是,中学生需要学的是基础的东西---运用材料和工具的实际操作。以后会有足够的时间对他们的技术进行精致的改进。

当我是年轻教师的时候,我热切地盼望这么一天:我对教学了如指掌,我如此称职、如此有经验、如此有力量,所以我走进任何教室的时候都不再有害怕的感觉。可是现在,年近60,我才明白那一天永远不会来。我总会有恐惧,但我不必置身心于我的恐惧之中---因为在我的内心世界景观中还有我表达和行动的天地。

我们不必把我们自己看做是受到他者威胁的孤立的“原子”,而是把自己整合为伟大生命网络的一部分。
“到达了出发的地方然后才第一次认识它。”Eliot,T.S.
技术可能只是一种流行的时尚。即使不是,中学生需要学的是基础的东西---运用材料和工具的实际操作。以后会有足够的时间对他们的技术进行精致的改进。(当年的电脑培训,呵呵)
可以有恐惧而不必置身心于恐惧。

第三章
潜藏的整体---教与学的悖论
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虽然在科技领域赋予我们力量,但也给了我们一个支离破碎的现实观,摧毁了生活的完整和奇妙。
“与真命题相反的是假命题,但是与一个深刻真理相对立的,可能是另一个深刻的真理。”N.Bohr
好的教学来自自身认同而不是教学技术,但是,如果允许我的自身认同指引我完成一个完整的技巧,技巧能够帮助我更充分地表达我的自身认同。

我们带着天生的对立统一的本能来到这个世界,后天才被训练得分离认识事物。
人类本性就适合于建立各种关系。没有一个丰富、滋养我们的关系网,我们就会枯萎和死亡。缺乏关系的人比被家庭、朋友环绕的人更容易得病,而且恢复得更慢,这是临床事实。(与此同时,我们天性也需要独处)但是,我们向内心隐秘的本质探索越深,就越熟知我们必不可少的孤独而处之泰然,以保持身心健康、完整。
让不能孤独的人提防群体;让不合群的人提防孤独。”Bonhoeffer,D.
我们把头脑和心灵分离,其结果是:头脑不知道如何去感知,而心灵不知道如何去思考。我们把事实与感觉分离,其结果是:如今使世界冷漠和疏远的冷酷事实和把事实降低成跟着感觉走的盲目情感。我们把教与学分离,其结果是:老师只说不听,学生只听不说

我了解到我作为教师的天赋是与我的学生共舞的能力,是共同创造我们大家都能够亦教亦学的脉络情境,而且,只要我对学生本性保持开放、信任和期望的态度,就可长久发挥这种天赋作用。(《金色梦乡》的台词:人类最厉害的武器是习惯和信任。)

要成为一名更好的老师,我必须养成一种既依赖又不依赖于他人反应的自我感---这是一对真实的矛盾。要学好这一课,我必须进行一次孤独的旅行,深入探索我自己的本性。
教学需要我们拥有比一般意识水平更高的意识水平---当我们被一种创造性的张力感染时,这种意识水平总会被提高。
(看了落选辽宁省学科带头人的消息,之前落选辽宁省名师,大清早的不妨碍继续读书、笔记,自我的评价还是起了作用哈)
如果说界限让我们意识到我们的旅程有个目的地,开放则提醒我们:有多条路可以让我们到达终点。
只有人们能说出自己的想法,教育才有机会产生。
沉默是学生需要内心世界工作时值得信赖的母体,是适合更深层次学习的一种媒介。
只要我能感觉到或偶尔向我口头保证他们内心参与了。默许不发表意见似乎是想召唤正常沉默的人们发表意见:当我们被赋予沉默的自由时,我们更可能选择参与。
当我们尝试整体把握悖论时,所降临的那种张力并不是固执地把我们撕裂。相反,它是一种让我们的心胸比自我更广阔地敞开的强大力量。
不要急于得到答案,因为你还没有经历过,所以不能给答案。关键在于去体验一切。

第四章
认知于共同体中---为伟大事物的魅力所凝聚
不论你是谁,不论你多么孤单,整个世界任你想象翱翔,像大雁般朝你呼唤,声声叫人心动---一再宣告/你在万物之家的地位。
奥利弗

重新认识自我,面对恐惧,并以悖论式的思考方式,全面、完整地认识世界。
教学就是要开创一个实践“真正的共同体”的空间。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追求真理。
“不分享就得死。”
当一切关系都以亲密与否判断基准时,我们的世界会收缩成一个逐渐消失的小点。
我们缺乏评估教学的有效机制,除非有人相信所有优质教学的多样性都能挤进问卷调查的计量等级之内。
优质教育会教会学生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并能洞察别人所宣称的事情是否正确。
学生可能要过许多年才会感谢一位曾令他不满的教给他真相的教师。当教育共同体的市场模式假定顾客永远是对的时,无论它的问责伦理标准怎样恰当,它都不能达成优质教育的初衷。
“动物的牙和爪都染满了鲜血。”Tennnyson,A.
死亡现在被视为共同体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个人生命失败的结果。
只有亲身处于共同体之中,我们才能理解现实。
“自然被认为是有关系的、生态的和相互依赖的。现实是由事件和关系构成的,而不是由分开的物质或分开的粒子做组成。”按照巴伯的观点,我们现在一定要把自然看成“历史性的相互依赖的生物共同体”。
如果不在已知者的身上留下求知者的记号,一个人怎么可能去理解另一个人呢?
我们由于“生存在”世界之中,我们获得世界的“非语言知识”---这是我们获得清晰的、明确的知识所依靠的含糊或“缄默”的知识形式。波兰尼《个人化的知识》
个人的影响力不应被淡化,而应被理解成重要的元素,它能引发我们的突破和新的发现,这在人类的认识论中根本说不上是什么不行的缺欠。相反,它是发展文化、文明和进步的基石。
如今真理一词在教育圈子说的不多了。说真理意味着一个比较早期和天真的年代,但是人们确信他们能找到真理。
在“真正的共同体”(true community)中,犹如真实的生活,不存在纯粹的知识客体,也没有绝对权威。在真正的共同体中,犹如真实的生活,真理并不生活在假设之中,而教育要远胜于把假设运送给消极的听众。
主体可以用来发展关系;而客体则不能。(如果求知者也可以发展关系的话,求知者也就是主体了。)


竞争是个人为了谋取私利而秘密进行的、得失所系的比赛,而论争是公开的,有时喧嚣的,但永远都是群体共享的。在这个公开的、群体的争论中,每个人都有可能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成为胜者。竞争则跟共同体相对立,腐蚀瓦解关系结构。论争是我们公开挑战彼此想法的动力,是彼此考验、更好地认识世界的群体努力。
真理是怀着激情和原则就重要事情进行的永恒对话。
我们现在所拥有的知识最坚实的基础就是真正的共同体本身。“我们围着圆圈起舞,但是秘密就坐在中间且知悉一切。”
除了我们所知道的事物以外,并不存在现实。
我们的注意力的中心是主体,主体不停地互换我们去深入发掘他的秘密,主体拒绝被局限于现有的结论。
求知者并非是唯一的活跃分子,主体本身也参与认知的辩证。
“如果你要真的了解肿瘤,你必须成为肿瘤。”(但你可不一定要成为癌症患者吧?)

我们邀请多元化进入我们的共同体,不是为了行政上的正确,而是因为伟大事物各式各样的奥秘需要多元的观点;我们拥抱剁成含意的解释,不是因为我们很困惑或不能做出决定,而是因为我们清楚我们的概念 不足,不能包含浩瀚的伟大事情;我们欢迎创见性的论争,不是因为我们愤怒或怀有敌意,而是因为有必要通过论争来纠正我们对于伟大事物本质的偏见;我们奉行诚实,不仅仅是因为我们应该彼此真诚相待,还因为对我们亲眼看到的事物说谎就等于出卖了伟大事情的真理;我们体验谦卑,不是因为我们打了败仗、输了,而是因为我们只能通过谦卑这片透镜看到伟大事情,而一旦我们看到了伟大事物,谦卑是我们唯一应有的态度。

在共同体中我们自己的工作日程有时会被伟大事物的魅力抢尽了风头。但是伟大事物有更深的隐患威胁:它们会知识分子的傲慢摧毁,这种傲慢企图把伟大事物降格为我们头脑中的策划。
一个人不可能从别的生命里得知连自己生命里都不认识的事物。
在认识到我们自己本身就是伟大事物之前,我们不可能认识宇宙中的伟大事物。
我们在傲慢地高估自己和奴性地低估自己之间不断被鞭挞,但结果总是相同:一个扭曲了的既自卑又自大的人类自我现实,一颗花了天价买回来的似是而非的珍珠。
认知与神圣联姻并不一定会生下令人羡慕的子孙。
立身于令人赞叹的宇宙之中,将奇妙都简化过滤掉,用数理逻辑将惊奇除掉,用我们自己头脑的缩尺将奥秘都缩掉,还有什能你这些更乏味、更平庸呢?“邪恶的平庸”,“我们失去了惊喜的能力”。
D.Ackerman“伟大的妙事,爱上了生命,尽情多姿多彩地生活,像悉心培育精神抖擞的良驹那样培育好奇心,天天攀山越岭,奔驰在茂盛的、充满阳光的山林。若没有冒险,情感的地带沉闷而僵硬;虽然也有山谷、山峰、崎岖的地形,生命中没有了壮观宏伟的地理魅力,只留下一段路。它从奥秘开始,又以奥秘终止,啊,其间的景观竟然如此荒凉,又会如此美好!”

第五章
教学于共同体重---以主体为中心的教育
我要看到一粒沙子的世界,我要看到一朵花中的天堂,将无限紧握于你的掌心,将永恒捉住在片刻之际。Blake,W.
优质的教学一直在本质上是群体共享的,我也记得教学并不等于技巧。
学生和学习的过程比教师和教学的过程更为重要。学生蕴藏的知识将会获得释放,鼓励学生相互学习,问责的准则由小组产生,而教师的角色则在促进者、学习同伴和必要的监控机制间变换。
在“真正的共同体”模式中,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同时关注一件伟大的事情,在这样的课堂上,让主体---不是教师或学生---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的最优特质获得融合和超验升华。
伟大的物质(?)如此活跃,教师可以当学生,而学生也可以当教师,彼此都可以伟大事物的名义向对方发表见解。在这里,教师和学生都拥有一种超越本身的力量---这就是超越了我们的自我关注、拒绝把我们消减为只需要自我关注的主体力量。
无意识地将教学描写成盖在草原上的巨形油帆布,没有人能看见它盖着什么东西,而油帆布之下很快就变得寸草不生。
所有学术科目都是从“一粒沙”去观察他们自己的世界。所以,为什么我们仍要把满满一车的沙子倒给我们的学生,令他们看不到全部、对所有事物一知半解,而不是拿起一粒沙子,让他们学着自己去瞧瞧看?
@qiusir:在伟大的时代参与伟大是事情才成全了伟大的人的伟大见解。真知灼见不是想出来的,去参与实践吧~
记忆取自群体联系形式,即现实本身的形式。
一个以真正的共同体为基础的教学法不是浪漫的幻想,屙屎对于极迫切的教育需要所作出的实际响应。
只要仍把填满空间的能力作为检验我们的专业胜任程度的唯一标准,而认为创造空间只不过是为了顺应潮流,我们就永远都无法把课堂像真正的共同体开放。只要我们仍不明白开放空间比填满它需要更多的技巧和权威,我们就会输掉与内疚的抗争,而我们的教学就会开倒车,恢复照本宣科的状况。如果我们要尊重和发展创造学习空间所需的技巧,我们一定要把它们明确地点出来。
让学生参与真正的共同体的动态是优质教学法的原则。

第六章
学习于共同体中---共事切磋
“伤心最大的益处”,梅林回答说...“是从中学到一些东西。这是绝对灵验的。你可能衰老到全身在颤抖,你可能彻夜不眠,静听你紊乱失调的脉络...你可能看到你周围的世界被邪恶的疯子蹂躏得面目全非,也可能得知你的荣耀被更卑劣污浊的小人践踏在阴沟里。只有一样东西可对付它---学。学习为何世人如此沧桑,学习什么令它变迁。只有学习能令你的思维永不枯竭,永不孤立,永不受折磨,永不恐惧或怀疑,以及永不会起后悔的念头。学习这东西最适合你。”怀特White,T.H.《永恒的国王》
学习,共同学习,是最适合我们所有人的。
世界上没有优质教学的公式,而且专家的指导也只能是杯水车薪。如果想要在实践中成长,我们有两个去处:一个是达成优质教学的内心世界,一个是由教师同行组成的共同体,从同事那里我们可以更多地了解我们自己和我们的教学。

学术文化在同事间所建立的壁垒,甚至比我们与学生间的壁垒更高更宽。
教师可以在人体内遗留下海绵或错误地切断人的四肢,而除了受害人,并没有别的目击者。
任何行业的成长都依赖于它参与分享经验和进行诚实的对话。
教学发展得非常缓慢,其原因就是教学的个人化。如果外科手术和法律也向教学一样在个人化的环境下运作,我们仍会用水蛭对大多数病人进行放血治疗,仍会把被告浸在磨坊水池里。
我的教学水平处于最佳水平时,我就像一头牧羊犬,不是那种细致的、毛发蓬松和可爱的类型,而是那种专门在野外赶羊的苏格兰柯利牧羊犬。
我倾向把学生比作羊群,这在字面上颇招人反感。如果这个牧羊犬的隐喻只是让我对自己阴影的出现保持高度的警觉而没有别的作用,那对我和学生大有好处。
有时候别人给的忠告是有帮助的,可有时候它只不过令给你忠告的人感觉比别人优越。
人类的心灵不想要被别人解决,它只是想要被人看到和被人听到。如果我们想要看见而且听见别人的心灵,我们一定要记得另外一个事实:心灵就像野生动物,坚强、能迅速复原,可是又有点害羞。当我们冲进森林大声呼喊,叫它快出来让我们能够帮助它时,心灵仍会藏在那里。但是如果我们安静地坐着等候一会儿,心灵可能会现身。
机构即使没有领导者,只按行政规则办事也能生存一阵子,但共同体是动态的,每时每刻都需要领导。

第七章
不再分离---心怀希望教学
它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它始于你真心去做,它始于别人说了‘不成’而你继续坚持,它始于你说‘我们’,而你清楚‘我们’是何人,且你一心要天天壮大‘我们’。”M.Piercy《待肯之路》(QIUTOPIA)


@qiusir:“它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它始于你真心去做,它始于别人说了‘不成’而你继续坚持,它始于你说‘我们’,而你清楚‘我们’是何人,且你一心要天天壮大‘我们’。”M.Piercy《待肯之路》(QIUTOPIAer) ​​(Laura说了这么写不可,可是想到NEYCer,76er...听专家的意见,qiutopian)​
为了自身认同和完整的目的而经过深思熟虑的个人决定。(我师兄估计也经历过)
帕克斯“人们经常说我没有让座是因为我疲惫,但这不是事实。我并没有身体不适,我并不比平时下班时更累。我也没有老,虽然有些人把我想得很老。那那年42岁。不,唯一的疲惫是,我对屈服感到了厌倦。
我选择过“不分离的生活”,就是默认,即使我拒绝遵从制度的要求,制度也没有凌驾于我的力量。与我直接相关的问题不再是“那些人”或者“那个地方”。我最切身的问题是我,是我与制度之间那心照不宣的密约,那曾经允许制度主宰我生活的密约。(我厌倦了总是欺诈和委屈我自己)
外部加诸你的惩罚不会比你加诸自己、自我贬低的惩罚更为深重。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能代开一扇原本就没有锁的小门,走进尊重心灵呼唤的新天地。
志同道合的共同体在教育改革中是至关重要的。但由于学术生活的个人化,创建这样一个共同体非常困难。
致力于改革运动的人们在远方的朋友通常比本地多。
即使愿景图在手,我们仍可能死抱着机构组织的途径不放,不只是因为对另一途径无知,而是因为一些更不幸的理由。
我是一个认真的教师。我不轻易卷入社会变革的混乱之中。我更愿意教书,而不是将精力花在运动上并承受随之而来的风头。然而,如果我关心教学,我必须不仅关心我的学生和我教的学科,也要关注教师工作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在教育改革运动中找到一个位置,就是实践更广泛的关怀的一个途径。

又回到了本书开始的地方:回到我们每个人的内在力量,跟我们自身之外的种种力量联合,义无反顾地一同去创造世界。诗人Rumi说:“如果你身在曹营心在汉,就会带来致命的损害。”
如果我们对于心灵导师和真理的共同体不忠诚,那么我们就可悲地伤害了我们自己、我们的学生,以及我们的知识所崇信的伟大事物。
如果你与我们同在,忠于我们,你就带来了丰盛的祝福。这是给一代又又一代的学生的祝福,他们的生活已经被那些具有教学勇气的教师改变---这种教学勇气是从真我与世界的景观中最真实的地方开始的,是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发现、去探索、去栖身于此的勇气。

互换新专业人士---教育就是转变
十周年纪念版后记
“明知发生了什么,却不承认真相,我称之位残忍---也许是一切残忍之根源!”威廉·斯塔福德《相互解读的仪式》
1997年以来,一个要求回归教师和学生者内在生命的运动已经越来越明显、可信且更加迫切。
那种可以用标准化来度量的学习,很自然就把所有那些对无助于求得高测验分数的科目和技能---诸如音乐和艺术所谓无用的科目,以及诸如在书本上或教师指南上找不到答案的探索性问题的技能---都一律排斥在外。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迫使中小学教师为了测试而教,而不是满足学生的真实需求。这个法案还常常迫使教师们相互竞争,一旦他们的学生被这立法的过分简单化了的标准试题测定为不合格,教师们和其支教的学校都要受到惩罚。这不单破坏众所周知的、对学生学习很关键的相互信任的关系---即使之用标准化测试衡量---都足以令教师的心态变得如此狂躁、自私和不可信赖,以至于不管是独处还是与学生在一起,教师们内心对教学的投入,连浅表层面也不可能达到。

@qiusir:印象中Ken Robinson也不留情面调侃过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Not a child left behind)
教与学必须体现个人的、精神的和情感的各个维度。
教育认可看重的是学校对教育过程的输入,仿佛学校提供给学生的东西就是衡量出毕业生的能力了。
身在机构,但心不盲从。
我们专业人士,不论用什么标准衡量,都是属于这个星球上最有能量的人,但却有个坏习惯,爱讲些自己是牺牲品的故事来为我们专业的非专业行为找借口,“都是那魔鬼(老板、规则、压力)让我这么做的”。我们如此行事,不仅是因为我们可以拿到廉价的伦理借口,还因为我们已经习惯这样思考问题了。
我们所付出的最大代价从来就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于我们内心,来自于我们背离了我们自己的自身完整,来自于我们没有依照自己拥有的最深信念和内心呼唤来生活。
制度机构就是我们!
如果制度机构是僵化的,那是因为我们害怕转变;如果制度机构是竞争的,那是因为我们把赢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如果制度机构对人的需要全然不顾,那是因为我们内心也不在意人的需要。
新专业人士
由于受到文化中隐性课程教诫,我们无意识赋予机构的权利多余其本身拥有的权力。但同时我们又有意识地不给予情感应有的尊重。
好的教学需要关注情绪。我们要开始认真对待情感理解力中的智能。
当我们有能力把私人情感转化为公众议题时,所释放的情感能量就变成每个社会变革运动的引擎。
如何为了坚守对专业最深价值的信念而挑战自己、挑战同事、挑战我工作的机构?“不分离的生活”
“在制度机构生活的强大力场中,虽然随时都有那么多可能损害我的核心价值的事情发生,但是我已经找到了坚实的安身立命之根基---这个根基就是我的自身认同和完整,就是我自己的灵魂---源自这一根基,我有能力呼唤我自己,呼唤我的同事,呼唤我的工作场所,回到我们真正的使命!”
我们都知道在我们工作的地方发生了什么;当我们声称的价值被损害、扭曲和毁灭时,我们知道发生了什么;我们知道我们经常在事实前自欺欺人;我们知道其后果是我们花太多时间独自或一起迷失在黑暗中。


@qiusir:人生到了我这把年纪,还存留一份理想,想起来是道德上高尚的事,而说起来又恰恰是一个痛苦的现实。
@qiusir:这是一本好书,目前我读书中划线最多的,还隔了几天又重新阅读和整理了重点。相信我还会再读,也会找他的别的书来看看,这里向作者Parker J.Palmer致敬。
@qiusir:对吴国珍的翻译没什么太多评价,读起来基本还好,“译者的话”写的格局不高,相信如果是先看这篇会严重影响到我阅读信心。

On this day..

2 Responses to “The Courage to Teach”

  1. qiusir Says:

    重新翻阅:
    帕尔默凭直觉预感,教育将更加痴迷于外在的价值,从而挤掉支持教师和学生内在生命价值所需的空间。70多年前美国哲学家巴赞出版《美国教师》,“教学并非一项不复存在的艺术,但尊重它的传统已不复存在。”
    所有真是的生活在于相遇。
    我们更多地了解自我独特性,我们就能学到展示而非掩饰自我个性的技巧,优秀教学则从中产生。
    教师的内心世界的呼唤,不是良心超我,不是道德权威或内在判断。事实上,良心,按照一般意义理解的良心,会使我深深地陷入职业困扰之中。

    当我侵犯了我自己,不可避免地,我最终会侵犯与我共同工作的人们。
    教师的内心不是良心的呼唤,而是自身认同和完整的呐喊。
    当我依靠我内心的导师赋予自己威信时,我教学就既不要武器也无需盾牌了。
    (我在这夸夸其谈,回到单位蝇营狗苟?)
    只要仍把填满空间的能力作为检验我们的专业胜任程度的唯一标准,而认为创造空间只不过是为了顺应潮流,我们就永远无法把课堂向真正的共同体开放。只要我们仍不明白开放学习空间比填满它需要更多的技巧和权威,我们就会输掉与内疚的抗争,而我们的教学就会开倒车,恢复到照本宣科。
    “明知发生了什么,却不承认真相,我称之为残忍—-也许是一切残忍之根源!”(买了学区房的家长遭受着教育却在拼命维护学校的声誉)
    把对我们自我的认识与我们所做的事情重新联结,就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贴近了更新的激情、认同承诺和自身完整。

  2. qiusir Says:

    “教学的勇气就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特别是在那些要求超过本人所能的时候仍然能够坚持,那样,教师、学生和学科才能被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