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2024

2024

纪全老师前日说要办个学生摄影展,邀我捧场,说有一张我的背影挺帅;今天大课间,宋同学等特地过来,说摄影展上有一张我的照片,还说现在很热···下午Luca也发来现场照片···宸赫还约我课间去拍画中人···
很多年前午间大课堂,我还真分享过自己随手拍的东西,“好摄之秋”[?]···
2024

就如纪全老师选修课作品展的主题“时光的切片”那样,感谢G2301薛雨轩同学让那偶然的一瞬凝固,并让那片刻拥有了“不蒸发的生命力”。这背影定能唤起我51岁的不少美好回忆:)还说好了影展后那副照片归我,我回赠求师得周边···

30

《不懂心理学就别谈工作与人生》和田秀树 https://ameblo.jp/wadahideki
(读过和田秀树的两本书,这本还是没有再版的旧书,就如进了一个常去的饭店,点了一道没吃过的菜,是不如以前鉴定过的好。)
前言
大脑科学与精神生物学都是对大脑硬件的研究,而心理学是研究大脑软件的一门学问。
连续14年,全日本每年自杀人数都超过3万(2013)
心理学也是一种假设。心理学是以结果来验证假设的学问。
导论
人们最常用的心理测试是智力测试。
心理学是处理大脑软件的学问。
与其说临床心理学是猜测对方心理的学问,不如说它是根据对方的言行来逐步了解对方心理的学问。
当实验心理学大致能适用70%-80%的人时,会形成“人类心理存在这样的法则”的理论。
我们通过心理学的实验证明了“人们有时会做出合理的判断,但不可能永远做出合理的判断”这个事实,也就是“限定合理性”。
一、提高干劲所需的心理学知识
希望法则、充实法则、关系法则
告诉对方“这么做的话就能做到”并加以演示,以简单明了的方式传达出去,就能让对方产生“自己也能做到”的感觉,从而干劲十足。
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become 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和being 想要保持何种状态
通过平衡地运用become目标和being目标就有可能提高干劲。
毕马龙效应

二、建立职场人际关系所需的心理知识
1+1+1=5
人们会顺势得出一些看上去非常勇敢的结论。然而,如果分别单独与他们交谈,就会发现没有任何一个人持有上述想法。
千万要当心群体心理促使大家得出危险的结论。
三、成功进行市场营销所需的心理学知识
同辈压力
即使正常人也多多少少有精神病方面的倾向。
乔布斯不主张“提供顾客所需的商品”的方法。
四、在谈判和营销中取胜所需的心理学知识
锁定选项范围有助于营销。
共鸣就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象对方的心理。
镜映就是自己变成镜子来映射对方的心理。
理想化是让自己成为对方理想的存在,另对方产生安全感。
双胞胎是让对方知道彼此站在相同的立场上,以令对方安心的方法。
你能否试着与怯场症同行呢?!
五、做出正确判断和决策所需的心理学知识
比起额外收获1万日元所感受到的喜悦,更多人对失去1万日元所感受到的打击更加强烈。
人们遭受到损失时会比平时遭受多达两倍的打击。
即便我们认为今后没有改善的希望,只要考虑到至今为止所花费的成本费用,就会无法做出放弃的决定。
人们往往会在过去投资所付出的代价的基础上,思考和判断今后的方案。“沉没成本
人们往往有过高评价概率偏低的事物的心理。人类不会原原本本接受概率的数值,所以我们有必要要注意这一点。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我们认为明确区分黑白的两分思维是由于无法承受认知复杂而导致的精神上的不成熟。(二极管)模棱两可的灰色会曾增强这类人不安的情绪,所以他们一定要以黑白分明做个了结。
乔布斯是一位有着极端两分思维的人,他认为点子如果不是“最棒的点子”就是“垃圾”;人如果不是“最优秀的人才”就是“废物”。
乔布斯认为大部分人既是“垃圾”也是“废物”。
以看到的某个现象为基础判断整体的思考方式叫做“过分规则化”。
人类都不想接受不利于自己的信息。
客观地看待自己叫“元认知”,元认知是了解自己的认知模式,在此基础上客观审视自己的认知是否受到了外界的影响。
六、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心理学知识
今天我们需要的是记忆力以外的知识。我们需要的不再是“知道什么”的能力,而是“能否为解决问题而制定方案”的能力。
一亿总中流
七、用心理学充实人生
在建立人际关系方面,共鸣方法是基本的。
相比发表客观言论,不如与对方产生共鸣。如果突然发表客观的言论,只会令对方生气或伤心。
人们在情绪激动的时候,即便他人对自己说了一番正确的言论,往往也无法接受。
从心理学上来说,要增强人际关系,比起一同悲伤,我们更应该与他人一同分享喜悦。
和田秀树总结了适合70%-80%的小学生的方法---早晨学习比较好。
投射性认同。
如果自己喜欢上对方,对方喜欢上自己的可能性也会随之提高。
我们要摒弃一厢情愿的“心灵相通”的幻想,重视与对方交流。偶尔的“表达爱意”是非常重要的。
社交恐惧症SAO
即便有一胜九败的风险,只要和一胜的价值达,那么就能赚取利益。

27

2024
伦理、政治和民主的维度 格特·比斯塔

在欧陆传统和英美传统的教育学之间穿行 赵康
比斯塔批判性地论证,过分专注于对教育结果的测量,实际上无形中置换了对教育目的的问题的讨论。在此背景下,什么会构成好的教育这样的问题很难再被探讨和争论,这实际上年是真正有损于教育质量的。
深度论述“教育之弱”是使教育得以可能的条件这一论点。
比斯塔常常表现出超然的神态,流露出随时陷入思考的神情。

致谢
书籍总是定位于特定情境并且与具体的事件和经验相关联。
what is education for what is good education and what is educationally desirable.
序言
论教育的目的问题
人们宁愿用教育过程中的有效性和效率这样技术的、管理的问题来取代好教育这样的规范性问题。
人们往往在没有弄明白采取一定立场意味着什么之前,就已经选好自己的立场了。
我的目标是探索用更准确的方式强调“好教育”这个问题可能意味着什么。
我把好教育问题的边缘化与我所称的教育的学习化现象联系起来,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意识到了关于教育的话语被只谈论学习的话语取代的趋势。
(春游取消,窗户变成了透明的墙,桥上装上了塑料网)
一、教育为了什么
重视我们测量的还是测量我们重视的?
有时候看起来并不高效的教育实践实际上可能比那些预先设定目标的“高效”过程更值得追求,因为它更可能向学生提供机会来探索他们自己的思考方式、做事方式和存在方式。
教育的用词向学习的话语转换。

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平等通过教育实现再生产,因此,资本主义社会首先要做的事是为了特定人群的既得利益维持不变,而不是就教育可能是什么或称为什么展开讨论,使情况更复杂的是那些处于不利地位的人也经常倾向于支持现状,他们这样做的根源在于期待有朝一日也能获得目前特权阶层享有的好处。

即使高等教育普及了,但是好大学和一般大学所具有的表示性差别还会通过改头换面的方式再生产既存的不平等。
学习概念的显著增加和教育概念的相应衰退···体现为频繁使用的词汇是学习者而不是学生或学童,体现为成人教育转变成成人学习,终身教育转变成终身学习。
教师成了为学习者自己努力获得、使用与最终创造知识而存在的陪伴者、促进者、监督者、支持者和引导者。
“教师应该促进学生的学习”,如果对学生应该学什么和为什么学不附带详细说明,实际上等于什么都没说。

二、科学和民主之间的循证教育
好教育的问题已经被有关教育的技术和管理问题替代,这些问题聚焦于教育过程的效率和有效性,而不是放在教育过程应该带来什么上。
学生不是需要诊治的疾病,同样地,教学不是治疗行为。
教育不是身体互动的过程,而是符号的或符号中介的互动过程。
如果教学对学生产生影响,也是因为学生在阐释所学内容并努力赋予其意义而已。只有通过阐释过程教育才有可能发生。
教育是一个开放的、递归的系统,这一事实表明正是教育技术不可能性使得教育成为可能。

大量的研究证据表明,影响学校成功的关键因素是学生的家庭环境,尤其是在他们生命中的起初几年。

教育是一种道德实践而不是技术或工艺实践。
对教育专业者来说最重要的问题不是他们行动的有效性,而是伴随他们行动而来的学习机会所具有的教育价值。由此循证实践中“什么有效”这样的安排对于教育来说至少是不充分的和错位的,因为教育中的判断不仅关切什么事可能的,而是关切什么是值得的。

习惯不是行为模式,而是行为倾向。(我们的教育不缺手段,而是缺少教育目的引领和发现。)
我们基本上是通过试错的过程来获得习惯的,或者用更理论化的语言来表达,通过实验法。在根本意义上,实验法是我们能够学会东西的唯一途径,我们学习,因为我们行动并且承担相应的结果。
智慧行动和盲目的试错的差异在于是否有思考或反思的干预,即是否有符号的运作。
杜威写道,“任何科学研究的结论都不能立即被转换成教育艺术的规则。”
杜威宣称我们不仅应该就方法进行实验,而且应该就目的和对问题的解释进行实验。
一个民主社会里的教育目的不是给定的,而是一个需要持续讨论和长久深思的话题。研究只能指出什么长期以来有效,而不是什么现在或将来有效。
(秋色的粉笔)
我论证了教育不能被理解为一种干预或治疗,因为教育实践是非因果性的和规范的,同时也因为教育中方法和目的是内部关联的。这意味着教育专业者需要对教育的价值作出判断。
从民主的观点看,仅仅强调什么是有效的是不够的。

三、问责和责任之间的教育
问责制怎么从一个带有真正民主潜力的概念,变成一套窒息教育实践以及把价值规范性问题简约为程序的概念。正如循证实践的观念给教育的民主管理带来威胁一样,问责制的管理方法侵蚀了教育者为自己的行动和活动负责的机会,更明确地说是阻碍他们对自己的行动和活动所应该产生的结果负责。
如果因考试高分而奖励学校,它们就会更加努力地吸引积极性高的家长和有能力的孩子,并且尽力把学困生拒之门外,最终,这导致一种情况出现,不再是学校能为学生做什么,而是学生能为学校做什么。(所谓的重点中学甚至重点大学,何不就是好学生的聚集和学困生的排挤,不,是对困难家庭的排斥)
公学的成功得益于其学生和家长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的“质量”。
问责关系变成了形式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最空洞的、被滥用了十几年的“质量”一词,被限定在过程和程序上,而脱离了内容和目的。

教师和教育机构被拖拽进一种境地,那就是必须迎合顾客,满足顾客的需要。所以,这两者很难用自己的专业去判断什么违逆了消费者的“需求”。类似地,家长和学生也被拖拽进顾客的境地,即他么越来越难以信赖教育工作者和教育机构的专业性。

问责文化对“临近”的可能性产生了严重的威胁。问责的技术---管理方法根本不能与以问责为中心的方法和解。

四、中断教学法
教育应该总是对人类自由感兴趣,这就是我坚持认为主体化维度在教育中尤其重要的深层原因。
康德把启蒙定义为“人类摆脱自我招致的不成熟”,并且把不成熟定义为“不经过别人引导就不能运用自己的理智”。在教育上,康德思想最重要的部分在于他声称,“自由思考的倾向只能通过教育来实现。”“人类是唯一必须接受教育的动物”,“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
人本主义必须被谴责···因为它不够人道。
自已不应该被裂解为意愿的一种现象,也就是说做我们选择的任何事情的额自由,而是应该被视为“创造从未存在之物的自由”。作为独立自主和作为事物之始的自由之间有细微差别,这对结果有深远的影响。其主要的意蕴是,自由不是内心感受或个人经验,而必须是一种公共现象,一种政治现象。
自由只存在于行动中,这意味着人类是自由的,只要其行动。
中断教育法就是一种针对“正常”秩序进行中断并使其尽可能保持开放的教育。
五、杜威之后的民主与教育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海因里希·鲁道夫·赫兹 )

六、教育、民主与包容的问题
教育有一个简单而重要的任务,即创造民主之人和由此创造一个民主社会。(就如教育很重要,必然好的一面,当然有很坏的一面。有民主的教育,必然有专制的教育。)
亚里士多德将民主表述为,全体公民统治每一个人,而每一个人反过来又统治全体公民。

后记
现如今,充斥着关于学习的讨论,却很少论及学习是为了什么。(就如现今,都要考高分,都要考好大学,却很少想到这样的目的,以及未来干什么)
终身学习观念中的学习也是如此,其自身无目的因而基本上也是无意义的额,与即没有区分学习是什么和学习为什么。
教育是一个“复合性”概念---它不是一个“事件”,不是但单维度的努力,而是涉及好几个不同的、在某种程度上甚至不兼容的角色或功能。

我们不应把自由看做那种随心所欲的主权自由,相反地,我提出了一个关于自由的“困难”观念,这个观念指出,我的行动自由---将自己的开端带入这个世界的自由---同时总是关系着他人主动行动、将他们的开端带入这个世界的自由,因此我们作为自己行动的“唯一主人”的不可能性,正是我们的开端能够进入这个世界的条件。

我们不仅是我们自己开端的主体,而且受制于他人如何对待这些开端。
作为和成为一个主体是完全地关心性的,也是绝对伦理的和绝对政治的。
教师从不打算让学生一直依赖于他们的输入和努力,而总是以学生的独立和解放为取向···因此教育自身承载着自由的取向。

25


《给青年诗人的信》 里尔克著 冯至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等双十一有活动的时候多买几本,送给有缘的学生。)
Rainer Maria Rilke 奥地利 德语诗人也用法语写作。出生于布拉格,生活在慕尼黑和柏林,曾旅居意大利等。
冯至,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重印前言
我一向尊敬的 在一个诗的历史上 有重大贡献的诗人
初版译者序
第一次读到这一小册子书信时
觉得字字都好似从自己心里流出来
又流回到自己的心里
感到一种满足,一种兴奋

人们爱把青年比作春,这比喻是正确的。可是彼此的相似点与其说是青年人的晴朗如春阳的明丽,倒不如从另一方面看,青年人的愁苦、青年人的成长,更像那在阴云暗淡的风里、雨里、寒里演变着的春。因为还后者比前者更漫长、沉重而更有意义。

生命无时不需要成长,而外面却不永远是日光和温暖的风。他们要担当许多的寒冷和无情、淡漠和误解。
他告诉我们,人到世上来,是艰难而孤单的。一个个的人在世上好似园里的那些并排的树,枝枝叶叶也许有些呼应吧,但是它们的根,它们盘结在地下摄取营养的根却各不相干,又沉静,又孤单。(能写出前面的两段文字就足以圈粉了。)
1937年5月1日

收信人引言
一个伟大的人、旷百世而一遇的人
说话的地方
小人物必须沉默 1929年6月 卡卜斯

第一封信 巴黎 19030217
我还应该向你说什么呢,我觉得一切都本其自然

我不能评论你的诗艺:因为每个批评的意图都离我太远。
你的诗虽没有自己的特点,但自然暗中也静静地潜伏着向个性发展的趋势。
你向外看,是你现在最不应该做的事。没有人能给你出主意,没有人能够帮你。只有一个唯一的方法:请你走向内心。探索那叫你写的缘由,考察它的根是不是盘在你心的深处;你要坦白承认,万一你写不出,是不是必得因此而死。
你根据这个需要去建造你的生活吧;你的生活直到它最寻常最细琐的时刻,都必须是这个创造冲动的标志和证明。

走向内心,探索你生活发源的深处,在它的发源处您将得到问题的答案,是不是“必须”的创造。
我所愿望于你的比我所能说出的多得多。
静静地严肃地从你的发展中成长起来;没有比向外看和从外面等待回答会更严重滴伤害你的发展了,你要知道,你的问题也许只是你最深的情感在你最微妙的时刻所能回答的。

第二封信 意大利 19030405
在根本处 也正是在那最深奥、最重要的事物上 我们都是无名地孤单

你自然必须知道,你的每封信都永远使我欢喜,可是你要宽恕我的回答,它也许对你没有什么帮组。因为···
(《六篇短篇小说》没找到译本,Laura帮忙带了英译本。)
第三封信 意大利 19030423
像树木似的成熟 不勉强挤牛它的汁液 满怀信心地立在春日的暴风雨中 也不担心后边没有夏天的来到

(《尼尔·律内》)阅读越好像一切都在书中,从生命最轻妙的芬芳到它沉重的果实的厚味。
没有一种体验是过于渺小的,就是很小的事件的开展都像是一个大的命运,并且这命运本身像是一块奇异广大的织物,每条线都被一只无限温柔的手牵引来,排在另一条线旁边,千百条互相持衡。
尽可能少读审美批评的文字---他们多半是一偏之见,已经枯僵在没有生命的硬化中,毫无意义。
艺术品都是源于无穷的寂寞,没有比批评更难望其边际的了。
一切都是时至才能产生。让每个印象与一种情感的萌芽在自身里、在暗中、在不能言说、不知不觉、个人理解所不能达到的地方完成。以深深的谦虚与忍耐去期待一个新的豁然贯通的时刻:这才是艺术地生活,无论是理解或是创造,都一样。

艺术家是:不算,不数。像树木似的成熟,不勉强挤它的汁液,满怀信心地立在春日的暴风雨中,也不担心后边没有夏天来到。夏天终归是会来的。但它只向着忍耐的人们走来;他们在这里,好像永恒总在他们面前,无忧无虑地寂静而广大。我们天天学习,在我所感谢的痛苦中学习:“忍耐”是一切!

真实的命运比起这些暂时的忧郁使人更多地担受痛苦,但也给人以更多的机会走向伟大,更多的勇气走向着永恒。

第四封信 德国 19030716
你是这样年轻 一切都在开始 亲爱的先生 我要尽我的所能请求你 对于你心里一切的疑难 要多多忍耐

···直到今天在风势不定的田野上才闪透出光来;于是我就用这一瞬间的光明来问候你,亲爱的先生。
那些问题与情感在它们的深处自有他们本来的生命,没有人能够给你解答···
对于你心里一切的疑难要多多忍耐,要去爱这些“问题的本身”,像是爱一间锁闭了的房屋,或是一本用别种文字写成的书。现在你不要去追求那些你还不能得到的答案,因为你还不能在生活里体验到它们。一切都要亲身生活。现在你就在这些问题里“生活”吧。
其实一切严肃的事都是很难的,而一切又是严肃的。
亲爱的先生,所以你要爱你的寂寞,负担那它以悠扬的怨诉给你引来的痛苦。你说,那你身边的都通你疏远了,其实这就是你周围扩大的开始。

第五封信 罗马 19031029
我写信除去必须的纸笔外还要用:一些幽静、寂寞和一个不太生疏的时刻。
对于一切改头换面或是毁败了的物品的过分的估价,根本这些物品也不过是另一个时代另一种生活的偶然的残余,这生活已经不是我们的了,而也不应该是我们的。
我要永远尽我的所能诚心地一读再读,好好体验,以多多的愿望和祝福。
第六封信 罗马 19031223
好好地忍耐 不要沮丧 你想,如果春天要来 大地就使它一点点地完成

你在这个节日中比往日更深沉地负担着你的寂寞。
他们情心愿意把寂寞和任何一种庸俗无聊的社交、和与任何一个不相配的人勉强和谐的假象去交换···但也许正是这些时候,寂寞在生长。
我们最需要却只是:寂寞,广大的内心的寂寞。“走向内心”,长时期不遇一人---这我们必须能够做到。
若是真有些炫耀着一种更大的自由的职业,那就不会有职业在它自身内广远而宽阔,和那些从中组成真实生活的伟大事物相通了。只有寂寞的个人,他跟一个“物”一样被放置在深邃的自然规律狭隘吗,当他走向刚破晓的早晨,或是向外望那充满非常事件的夜晚,当他感觉到哪里发生什么事,一切地位便会脱离了他。

好好地忍耐,不要沮丧,你想,如果春天要来,大地就使它一点点地完成,我们所能做的最少量的工作,不会使神的生成比起大地之于春更为艰难。

第七封信 罗马 19040514
寂寞地生存是好的 因为寂寞是艰难的 只要是艰难的事 就使我们更有理由为它工作
(对人很难的事,小草和昆虫却是最自然的事了。)
现在我又把它誊抄给你,因为我以为这很有意义,并且充满新鲜的体验,在别人的笔下又看到自己的作品。
爱,很好;因为爱是艰难的。以人去爱人:这也许是给予我们的最艰难、最重大的事,是最后的实验与考试,是最高的工作,别的工作都不过是为此做的准备。
每个人都为了别人失掉自己,同时也失掉别人,并且失掉许多还要来到的别人,失掉许多广远与可能性···
两个寂寞相互爱护,相区分,相敬重。
第八封信 瑞典 19040812
我们都是寂寞的 人能够自欺 好像并不寂寞 只不过如此而已 但是,那有多么好呢

我们悲哀时越沉静,越忍耐,越坦白,这新的事物也越深、越清晰地走进我们的生命,我们也就更好地保护它。
我们所谓的命运是从我们“人”里出来,并不是从外边向着我们“人”走进。
关于“神”简直就不能拿谈论了。但是对于不可解的事物的恐惧,不仅使个体的生存更为贫乏,并且人与人的关系也因之受到限制,正如从有无限可能的河床里捞出来,放在一块荒芜不毛的岸上。
我们没有理由不信任我们的世界,因为它并不敌对我们。如果它有恐惧,就是我们的恐惧;它有难测的深渊,这深渊是属于我们的;有危险,我们就必须试行去爱这些危险。

我们怎么能忘却那各民族原始时都有过的神话呢,恶龙在最紧急的瞬间变成公主的那段神话;也许我们生活中一切的恶龙都是公主们,她们只是等候着,美丽而勇敢地看一看我们。也许一切恐怖的事物在最深处时无助的,向我们要求救助。

如果你的过程里有一些是病态的,你要想一想,病就是一种方法,有机体用以从生疏的事物中解放出来;所以我们只需让它生病,使它有整个的病发作,因为这才是进步。
你还记得吗,这个生活是怎样从童年里出来,向着“伟大”渴望?我看着,它现在又从这些伟大前进,渴望更伟大的事物。所以艰难的生活永无止境,但因此生长也无止境。
你不要相信,那试行劝慰你的人是无忧无虑地生活在那些有时对你有益的简单而平静的几句话里。他的生活有许多的辛苦与悲哀,他远远地专诚帮助你。不然,他就决不能找到那几句话。
第九封信 瑞典 19041104
让生活自然进展 请你相信 无论如何 生活是合理的
关于另外苦恼着你的一切---我所能说的,还依然是我已经说过的话,还是愿你自己有充分的忍耐去担当,有充分单纯的心去信仰;你将会越来越信任艰难的事物和你在众人中间感到的寂寞。以外就是让生活自然进展。请你相信:无论如何,生活是合理的。
凡是使你集中向上的情感都是纯洁的···凡是在你童年能想到事都是美好的。凡能够使你比你从前最美好的时刻还更丰富的,都是对的。
第十封信 巴黎 19081226
这种寂静必须是广大无边 好容这样的风声风势 得以驰骋
每个真实的生活都比那些虚假的、以艺术为号召的职业跟艺术更为接近,它们炫耀一种近似的艺术,实际上却否定了、损伤了艺术的存在,如整个报章文字、几乎一切的批评界、四分之三号称文学和要号称文学的租聘,都是这样。
附录一
我们应该一生之久,尽可能那样久地去等待,采集真意与精华,最后或许能写出十行好诗。
谁这时没有房屋,就不必建筑;谁这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附录二
冯至谈里尔克
里尔克从他倾心崇拜的大师罗丹那里学会了一件事:工作---工匠般地工作。
情感是我们早已有的,我们需要的是经验。

···他们要开花,开花是灿烂的,可是我们要成熟,这叫做居于幽暗而自己努力。

不显著地活着。
“中国这样大,人口这样多,其中只要有一千个真实努力工作的人,中国就有办法。”---罗素
我们不要让那些变态的繁华区域的形形色色夺取我们的希望,那些不过是海水的泡沫,并接触不到海内的深藏。
“探索那叫你写的缘由,考察它的根是不是盘在你心的深处;你要坦白承认万一你写不出来,是不是必得因此而死去。”
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
一切无常的/只是一个比喻,/不能企及的/这里成为事迹;/不能描述的/这里已经完成;/引渡我们的/是永恒的女性。
人在努力是总不免要走些迷途,但只要他永远自强不息,最后总归从迷途中“得救”。
向寂静的土地说:我流。向急速的流水说,我在。
我们陌生地度过的一天,已决定在将来华为赠品。
像宋代的词人常翻新唐人的诗句填在自己的词里那样,完全是由于内心的同感,不是模仿,也不是抄袭。
没有寂静之感就没有自我,没有人际交流就没有社会。
威尼斯,由一百多个岛屿组成,每座岛屿都有自己的寂静之感,但是水上的桥、楼房上的窗,把这些岛屿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欢腾的整体。

附录三
茨威格在里尔克逝世十周年演讲
在我们的时代,纯粹的诗人是罕见的,但也许更为罕见的事纯粹的诗人存在,一种完整的生活方式。
自甘落寞,不求闻达。那种无法描述的默默不语和轻手轻脚,这为他制造了一种令人无法与之接触的氛围。
他的不可动摇的意志是能有自己私人的生活,成为众人中的一员吗,因为他不要被人观察,而是要观察别人。
他从不激昂慷慨,他从不试图去说服去劝告被人,当他发现,人们听从他听得太多了,他已成了注意力的中心,于是很快他就抽身退了出来。
看到他的安详有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使纠缠着变得克制,使喧闹着变得安静,使张扬者变得谦逊,这真是奇妙极了。
他像动荡的水中的一滴油一样,围着自己创造出一个安静的圈圈,在任何一种环境中他需要某种纯净。
他拥有的一切并不是美的,因为作为一个形式艺术家他无法忍受生活中那种无形式的,混乱的,偶然性的,无秩序的东西。当他用他那修理的圆熟的公正的字体写信时,他不允许有任何改动,任何墨污。
他唯一关心的是他的作品,而不关心他自己的影响,他从不读评论文章,从不使人感到好奇,从不接受采访···看到他 一个五十岁的人谈起一个三十五岁的人就像谈起一个不可企及的大师一样,是令人感动的。

当我们今天在德国说起诗人时,我们还一直想到他,在我们还用目光在遇到他的地方寻找他那可亲的身影时,它正离我们这个时代而去,进入永恒,变成用大理石般的不朽之木雕成的塑像。

24

2024-06-24

2024-06-24

2024-06-24

2024-06-24

2024-06-24

2024-06-24

2024-06-24

2024-06-24

2024-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