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孤独共处的9个习惯
和田秀树
一个人,是一个人的必修课
前言
作为一名精神科医生,我已有30多年的从医经验。目前,我最感兴趣的课题是“孤独”。很多现代病理学研究都认为孤独与疏离感是精神疾病的病因所在。
学会以孤独为友会给自己的精神世界以及人格带来深远的影响。
1、停止从众:因孤独而从众反而会变得更加孤独;
手握“我本位”这一词,我强大了许多...仿佛多年的顽疾终于找到了对症良药。
所谓均质文化,就是一种将孤独巧妙隐藏起来的社会现象。
有些人看似长袖善舞、八面玲珑,其实是不会真心诚意地与人交往。
当今日本虽已属发达国家,但无法实现孩子名校梦的家庭反而越来越多。
所谓贫困,不过是社会生活带来的疏离感。
2、交友要宁缺毋滥:独处是思考问题的黄金时间;
法国作家司汤达,“天才不会让自身思想局限于凡人铺就的轨道。”
孤独是依赖症的重要诱因,但同时又是培养独创性与独立人格的天赐良机。
“孤独就是天才的试金石。”不要逃避孤独,要敢于直面孤独。
“无友不欢”的想法限制了个体的潜能
(和田的书有的比斋藤的还水啊)
3、走进书的世界:那些随手翻看的书籍透露出个人喜好,正是它们创造出现在的你;
知识如小岛,未知世界如大海。
苏格拉底说知无知者比不知无知者更优秀。
最熟悉的陌生人
读书时了解自己的最有效途径。
一个人重拾旧书时,会恍然间明白自己一直以来的期望与目标。也会看清今后的努力方向。
特蕾莎修女:
谨慎对待思考,因为它终将化作语言;谨慎对待语言,因为它终将化作行动;谨慎对待行动,因为它终将化作习惯;谨慎对待习惯,因为它终将化作性格;谨慎对待性格,因为它终将化作命运。
4、寻找通道中人:与其在意他人怎么想,不如斟酌自己怎么做;
另类比泛类更强大,不惧怕被排斥,寻找真正的同道中人。
孤单无助缘于真是自我的缺失。
ADHD注意力缺陷型多动症
当数学老师讲1+1=2,爱迪生会问一块黏土加上另一块黏土就会变成一大块黏土,为什么是两块呢?
我们无须日日呼朋引伴,仅得一知己足矣。
自己虽有不足,但受人欺负绝不是我的错。
当你想挽回一位美丽的姑娘时,如果情敌送她10枝玫瑰,你想送15枝以压倒对方,那么你就已经输了。
当你盲目从众时,就已经先输一成了。
5、学会依仗他人:成年人应该学会借助他人之力;
熊谷先生认为,健全人口中的“独立”不过是对庞杂食物的过度依赖而产生的无须依赖任何事物的错觉。
6、构筑避风港:不要沦为“新型工作机器”;
无论何时都有机会觅得挚友,这是已有四十年孤独经历之人的亲身体验。
那些在人际交往中不刻意讨好对方的人是很难产生附和压的,而对疏离感极敏感的人则恰好相反。附和压就像一种侵袭免疫力较低的人群的病毒,能准确找到对孤独的耐受性较差的受体,并使之染病。
增加“去处”是弱者应对强者欺负时的有效策略。
不久前,人们对网瘾的理解还局限于“沉迷网络游戏”这类较窄的层面,现在它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名副其实的依赖症。又研究结果显示,重度网瘾患者的脑部病变情况与吸食可卡因、兴奋剂的毒品患者如出一辙。现在,这种“数码海洛因”正在青少年中间迅速蔓延开来...
比尔盖茨的家里,规定女儿使用电脑的时间为平日45分钟(除去写作业的必要时间),休息日为1小时。只有家庭设定严格的时间红线,才能保护孩子们不受网瘾的侵害。
只有真实世界里的好友才是照亮整个人生的明灯。
7、不要太较真:每个人的思想都是自由的;
为何要活给别人看?好人更需真情流露。
“很多人一起闯红灯就不必担心。”
彻底消除一个人面临的压力与困难,反而会给身体带来不良影响。
虽然很多人都对压力避之不及,但适度的压力对保持身心健康是非常必要的。
好人更易受恶性压力的影响。
8、用于暴露弱点:越自信的人越不怕暴露自己的弱点,朋友也会主动靠近。
一样米养百样人。
女性决定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9、借助专业人士的力量:我们大可不必凡事都自己扛。
大胆讲出心声,思路会更清晰。
“自我管理”就是---通过规律化的生活及行为来保持健康从而不断提升自己。
从心理学角度而言,善于借助他人之力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人”。
我要再次强调,战胜孤独的最佳方法就是拥有多个依赖对象与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