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 19

2023-10

中午教工食堂排队,正好碰到今年十月份抓怕的照片中这位老师一家。她认不出自己的雨伞(那天天色有点暗,调了一下照片),她老公也以为是那别的谁呢...我打趣道,应该我是把凡人拍成了天使吧...
2023-12

第一节课前去后楼取咖啡,对我来说质能方程也是这个表达:Energy=Milk×Coffee^2。上图中这两位早自习一下课就跑去打乒乓球了,哪管什么雪呢。当年我和大学同学是端着盒饭大雪天打球,可现在呢,穿着羽绒还怕冷,走路怕滑...以前写“人到中年”是无病呻吟,现今是不愿承认人到暮年罢了。

冬天的雪和秋天的叶子,都会是扫除学生的苦恼。大课间,高二的宋同学带着精灵样的小社长来办公室,送来不发售的徽章,还兴高采烈诉说近来的心情,比如电磁感应的大题终于会做了,预感期末能考的不错,还说替“张妈”[?]解决了一个问题被表扬了:“锦瑟无端五十弦”,瑟明明是二十五弦等?蕙妍同学说小时候看过神话故事,五十弦太悲了...我也跟着涨姿势。

2023-12

昨天值晚班,吃过晚饭路上遇到学生打招呼,这捂得严严实实的学生是谁呢,围脖的缝隙中透出“育才之子!”(同事的孩子,并不是每个都愿意被这样称呼,也并不是每个都这么优秀。)看他正拿着单反在拍夕阳呢,而且是和一位女同学。在这严寒的天气里(正如我最喜欢的节气是冬至,而这几天也是我最不喜欢的),万木凋零,偶尔寒风吹起枯叶还以为是起舞的生命呢。而这两位不顾严寒的少年在寻找着角度去拍那并不是很壮观的夕阳(我可拍过不错的[?]),现在回想起来还觉得画面美得感人,就算是在北极也会让人觉得春意盎然,遗憾的是没有拍下当时的场面...想起梵高的话,“不要去寻找美丽的景色,而是在景色中寻找美丽的事物。”后来上课告诉他们,我也很喜欢夕阳,甚至写下了如下的句子:如果我有一双翅膀,也只用来眺望你告别的模样...

周一值晚班,尽可能去和高三那三位小伙伴共进晚餐,然后操场上散散步,聊一聊刷题复习甚至家里什么事,老师同学交流一下心情感受,然后各自回去学习...周二继续值班,和小年轻X老师约了一起外出吃拉面...不经意看到之前记录的一首诗,“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重新抄录了一遍,这样以后偶尔翻出来算是个惊喜...

小胡送过一套熊猫的明信片,看到有一张以前抄录过《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的句子,“ES MUSS SEIN”“自学者和学生的区别,不在于知识的广度,而在于生命力和自信心的差异。”黄学长[?]曾觉得和求师得的“以己为师、自求自得”有相通之处。我把这张明信片送给在看Geometry of Conics的晨语同学共勉,最近那道我用了9种方法的题目他给出一种纯的数学方法...

十二 13

‎

大概是我上课常用彩色的粉笔,8班的课表...
Continue reading »

十二 11

‎

1990 photograph of the Earth captured by NASA's Voyager 1 spacecraft, courtesy of NASA
This is what Carl Sagan said about the photo:

1990年卡尔·萨根力排众议,让正在远离地球的旅行者1号(Voyager 1是美国宇航局研制的一艘无人外太阳系空间探测器,于1977年9月5日发射)调转镜头,回望地球和太阳系,于是就有了改变很多人世界观的那张照片,地球是一个暗淡蓝点。

Consider again that dot. That's here. That's home. That's us. On it everyone you love, everyone you know, everyone you ever heard of, every human being who ever was, lived out their lives. The aggregate of our joy and suffering, thousands of confident religions, ideologies, and economic doctrines, every hunter and forager, every hero and coward, every creator and destroyer of civilization, every king and peasant, every young couple in love, every mother and father, hopeful child, inventor and explorer, every teacher of morals, every corrupt politician, every "superstar", every "supreme leader", every saint and sinner in the history of our species lived there — on a mote of dust suspended in a sunbeam.

The Earth is a very small stage in a vast cosmic arena. Think of the rivers of blood spilled by all those generals and emperors so that, in glory and triumph, they could become the momentary masters of a fraction of a dot. Think of the endless cruelties visited by the inhabitants of one corner of this pixel on the scarcely distinguishable inhabitants of some other corner, how frequent their misunderstandings, how eager they are to kill one another, how fervent their hatreds.
Our posturings, our imagined self-importance, the delusion that we have some privileged position in the Universe, are challenged by this point of pale light. Our planet is a lonely speck in the great enveloping cosmic dark. In our obscurity, in all this vastness, there is no hint that help will come from elsewhere to save us from ourselves.

The Earth is the only world known so far to harbor life. There is nowhere else, at least in the near future, to which our species could migrate. Visit, yes. Settle, not yet. Like it or not, for the moment the Earth is where we make our stand.
It has been said that astronomy is a humbling and character-building experience. There is perhaps no better demonstration of the folly of human conceits than this distant image of our tiny world. To me, it underscores our responsibility to deal more kindly with one another, and to preserve and cherish the pale blue dot, the only home we've ever known.

-- as mentioned in Pale Blue Dot: A Vision of the Human Future in Space (1994)
人类历史上的每一个圣人与罪犯,都在这里,一粒悬浮在阳光中的微尘之上。
Continue reading »

十二 07

‎

再监考应该是下一年了。原本年末只有温习读书笔记的计划,这很可能这是2023年读完的最后一本书。手里的这版,从粉红的颜色上看像是言情小说,而“幸福的勇气”的书名,也像是鸡汤文...让学生看到老师读这样的书觉得挺不好意思的。

就如学校课程的设置,应该通过深度来平衡广度,同样从我自己考量,阅读上也是广度和专业的深度相互平衡。
这本书的推荐序有点多,尽管质量还可以。但目录上加重的字体设置让我觉得有点大言不惭。
推荐1:
学佛乃大丈夫事!没有足够的毅力和勇气,磕头、烧香、持咒、念佛都只是邪道,不得见如来。
真正的修行,首先是放下对于恒常的追求,坦然接受无常的发生。这种勇气,没有足够的智慧和福德,是难以拥有的。
哲学是一条没有尽头的道路,有勇气的人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推荐2:
我爱他,跟他无关...
一个人要有多大的勇气,才能放弃对他人和对环境控制的期待,以换取自己的自主权和控制欲!他要有多坚韧的赤子之心,才能在跟人交往时,不计过去,不畏将来,不求认可和回报!@动机在杭州

自立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消除自我,承认我们只是普通人,不从社会序列和他人的认同中去寻求自我价值,而只从自己的所作所为中寻找自我价值。

想想一个自立的人,是一个在心理上真正断乳的人。
从自立的那天起,他就失去了抱怨的资格。
作为独立个体,彼此发自内心的尊重、关心和兴趣,作为社会共同体的相互支撑,全情投入的信赖、不求回报的奉献。而这种爱,才是阿德勒式幸福的含义。
推荐3:
(老话说,“饱暖思淫欲”。想来我对生活的物质需求不高,至少相对于我的所得,不必为生计发愁。但还是很尽力去工作获取,如此习惯性的努力想必不是为了更暖更饱,而底层的原因是“淫欲”,那是精神的上层建筑。)
幸福的四要素:①总体的幸福感②性格必须是快乐的③积极的情绪④愉悦的感觉
生命是一个淡淡的悲伤的过程...依然愿意前行。

引言
青年:这种“发怒”仅仅是基于理性的教育的最终手段。可以说是在开一种名为“斥责”的抗生素...不可以表扬也不可以批评的教育,借着自主性的名义对学生们放任自流的教育,这些只不过是在放任教育者的职责!
“邻人爱”
幸福并非一劳永逸的事情,必须在幸福之路上坚持不懈地努力向前。
一、可恶的他人,可怜的自己
大航海时代进入异教国家的天主教传教士,进入语言文化甚至信仰的神都不相同的异国去宣扬自己信奉的教义。(求师得宣讲的过程中有过类似的内心冷漠和形式的热烈)
science语源是拉丁语的scientia仅仅是“知识”的意思。
与仅限于客观事实认定的科学不同,哲学或宗教的研究范畴深入到人类的“真善美”。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要点。
为了探索真理,我们在向着黑暗无限延伸的长长的竹竿上不断地攀爬。质疑常识,反复地自问自答,在不知延伸至何处的竹竿上拼命地攀爬。于是,偶尔我们会在黑暗中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那就是“即使再往前走也没有什么,这里就是真理所在了。”...停止攀登而中途(从竹竿上)跳下来,我称其为宗教,哲学则是永不止步
philosophy的语源是希腊语的philosophia就包含热爱知识的意思。
“我们无法学习哲学,我们只能学习如何从事哲学。”与其说哲学是一门学问,不如说哲学是一种生存态度。
在知道自己的无知这一点,我比他们更配称为知者。
不是传授,是共同思考,共同攀登...一直追问,一直向前。
课题分离
“你并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着,别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着。”
教育的目标简言之就是“自立”。教育不是干涉,而是帮助其自立。
尊重,教育的入口唯此无他。教的一方要尊重被教的一方。
尊重就是实事求是地看待一个人并认识到其独特个性的能力。
当真正认清了自己---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就有了成为自己的勇气。

尊重respect一词的语源拉丁语的respicio,含有“看”的意思。首先要看真实的那个人。你还什么也没有看,也不想看。不要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人,要努力去发现那个人本身的价值,并进一步帮助其成长发展,这才是尊重。在企图操控和矫正他人的态度中根本没有丝毫尊重。

有了你的尊重,每个学生都会接纳自我并找回自立的勇气。
无论多么有权势的人都无法强迫的事情只有两样,尊重和爱。
螺丝、弹簧或齿轮一样的“功能”化的人。(看那几位M老师,天天在鼓弄课堂上讲的题,工作快几十年了还像刚毕业一样的认真,不知如何评价。)
一切人际关系的基础都是尊重。
尊重之球只会弹回到主动将其投出的人那里。这正像对着墙壁投球一样。如果你投出去的话,有可能弹回来,但是,仅仅对着墙壁大喊你“把球给我”却无济于事。
尊重就是要努力地使对方能成长和发展自己。
关心孩子们的兴趣,不是“陪你玩”,而是自己也投入其中愉快地享受。这时孩子们才会真正感到自己作为一个人被认可、被尊重、被平等对待,而不是仅仅被当做一个孩子。
关于共同体的感觉,我们需要“用他人的眼睛去看,用他人的耳朵去听,用他人的心去感受。”
人并不是住在客观的世界,而是住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里。
假如我拥有和此人一样的心灵和人生情况会如何?共鸣是接近他人时的技术和态度。
勇气会传染,尊重也会。
孩子不是天使,是人。希望你教会孩子们尊重。
人并不是受过去的“原因”驱动,而是按照现在的“目的”活着。
决定我们生活方式的并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处的你自己。

(很多时候,人)为了肯定“现在”而去肯定不幸的“过去”。“谢谢您那时对我的严厉指导”之类的感谢之辞的人就是这样,他们其实是在想积极肯定“现在的自己”。结果,过去的一切都成了美好记忆。所以,他们并不是用感激之辞来肯定强权式教育。

问题不在于过去发生了什么,而在于“现在的自己”赋予过去什么样的意义。
我们这个世界根本不存在什么真正意义上的过去。
你的“现在”决定了过去。(我很努力去工作,其实没什么未来的期待,反而是为了让过去不那么不不幸。)
历史是被时代掌权者不断篡改的一个巨大故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没有几个人有机会去打扮历史这个小姑娘)但人人都是“我”这个故事的编纂者,为了证明“现在的我”的正统性,其过去往往会被随意改写。并非是过去决定“现在”,而是你的“现在”决定着过去。
棱柱就代表我们的心,一个面写着“可恶的他人”,另一个面上写着“可怜的自己”,棱柱被挡住的一个面写着...“以后该怎么做?

二、为何要否定“赏罚”
教室是一个民主国家。(教育的希望也只能寄存于一己?)(不该奢望有作为的班长,或是...无非是想要一个集权的集体,那意味着腐败的滋生)
班级不是由教师统治的独裁国家,班级是一个民主国家,每一位学生都是掌权者。(一个定于一尊的学校里的班级呢...)
问题行为①被称赞的要求②引起关注③权力斗争④复仇⑤证明自己无能(习得性无助)
(为什么阿德勒提倡不赏罚呢...)([?]如果学习者把反馈当作是针对自身能力的评价,那么反馈“就会对学习产生负面作用,进而导致学习者自我贬低、习得性无助...)([?]也许表扬最有害的后果在于它助长了习得性无助:学生开始依靠表扬的存在做学校作业。最好的情况下,当学生成功时,表扬他们会产生中性效应,也就是没有影响,但是当学生不成功的时候,这很有可能带来负面效应,这是因为表扬会带来更多的“无助或无望”反应。)

他们的目的始终只是获得表扬,进一步说就是“在共同体中取得特权地位”。他们并不是在做好事,只不过是在做能获得表扬的事。
他们已经不再想要获得表扬了,只是考虑如何才能与众不同。
拿起愤怒的球拍打过去斥责之球
(不喜欢老好人的老路,怎样的方式过完我的教育生活是我要提到日程上的题目)
正是“不要再对我有所期待”这样的想法导致了“证明无能”行为的产生。
青年:首先寻求称赞,接着是引起关注,如果这些都无法实现则挑起权力争斗,然后又发展为恶劣的复仇,最终阶段则是证明自己无能。
你应该做的是关注他们的“目的”,与他们一起思考“以后怎么做”。
(据说市里的大领导对今年高考沈阳都没有前十名、还没有丹东好的事不满,局里的领导发话了,只要能高考出前十名的火线提拔...)
道德标准往往会随着时代或情况而发生变化,仅仅靠道德标标准去评判他人,这很危险,因为过去也有崇尚暴力的时代。

以发怒为武器,拿着责骂之枪,拔出权威之刀,这其实是作为教育者既不成熟又非常愚蠢的行为。

我正在做好事,这本身就可以说是性质恶劣。
就像是并未装上子弹的空膛枪...你都是拿着手枪在进行交流。
“要放弃法官立场”。你并未被赋予裁判的特权,维护法律和秩序不是你的工作。
包含斥责在内的“暴力”是一种暴露了人不成熟的交流方式。
尼布尔祈祷文:
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予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God,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the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t.

人处于未成年状态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没有他人的教导就缺乏运用自己理智的决心和勇气。也就是说,人处于未成年状态是自己的责任。

我们并不是能力不够,而是缺乏运用能力的勇气,所以才无法摆脱未成年状态。
我们按照他人的教导活得很轻松,既不用思考难题又不用承担失败的责任,只要表示出一定的忠诚,一切麻烦事都会有人为我们承担。(妈宝)
这样做并不是担心孩子,一切都是为了保全自身。
不把来访者置于“依存”和“无责任”的地位之中。来访者说“对亏了先生我才能痊愈”的心理咨询其实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因为反过来说,这话的意思就是“如果是我自己,什么也办不到”。“多亏了先生才能及格”之类的话的教育者,在真正意义上是失败的,必须令学生们感到他们是靠自己的力量做到了这一切。
教育者是孤独的存在。
不期待学生的感谢,而是能够为“自立”这一远大目标做出贡献(以己为师自求自得就是自立的目标,是学会自己长大,就如主动进食,也主动和人交流讨教...),教育者要拥有这样的奉献精神,唯有在风险中找到幸福。
并未承担最终责任的你不可以介入他人的课题。
要集中精神就需要适度休息。(Deliberate Rest)

三、由竞争原理到协作原理
(学生模仿我说ok~~~)
教育的目标是自立。教育者就是心理咨询师。
表扬是有能力的人对没有能力的人所作出的评价,其目的是“操纵”。(操控?)
褒奖带来竞争
独裁者掌控的组织根本无法避免腐败。如果再深入地想一想其中的理由,就会明白“为什么不可以表扬”了。顺从的目的只是为了“获得表扬”或者“不被批评”。共同体就会被以褒奖为目标的竞争原理所支配。(教育中的心理学不要局限在防止问题的出现这一现实层面,是需要在顶层设计之初就有考量的因素。)
你可以把人生看成一场马拉松比赛,竞争对手就在自己旁边一起奔跑。这本身就是一种激励和鼓舞(处理好的早恋可以如此吧),所以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一旦你产生“战胜”竞争对手的想法,事情就完全变了。最初跑完或跑快的目的转而变成了战胜这个人的目的。(有了要战胜别人的目的,就会有抢跑,就会有抄近路,就会破坏规则的...)
组织必须贯彻既无赏罚又无竞争的真正的民主。企图通过赏罚操纵别人的教育是最背离民主的态度。
并不是因为他“坏”才陷入问题行为,问题在于蔓延在整个班级的竞争原理。不是他一个人得了肺炎,而是整个班级都患了重度肺炎,他的问题行为只是表现出来的一个症状而已。(最近的几周,学生和老师似乎都感冒了两圈,如此环境下的咳嗦的病症真的不能怪罪到个体身上。)
教育者应该做的不是去关心产生问题的个人,而是去关注出现了问题行为的共同体,而且,一定要去治疗共同体本身。
人始于不完美(perfect is enemy of good)(人不是)大卫像
自卑感并非不利条件,它常常会成为努力和成长的催化剂。
文明就是用来填补人类生物弱点的产物,人类历史就是一部克服劣等性的历史。
这是因为人类很脆弱,不可以单独生存。
认同根本没有尽头。这无异于带发条装置的玩偶,没人给上发条自己根本动不了。不去寻求他人的认同个,按照自己的意思自我认同。“我”的价值由自己来决定,这叫“自立”。
恐怕缺乏“做普通人的勇气”吧。
不要从“与他人不同”方面寻求价值,而是从“保持自我”方面寻求价值。
希望孩子永远是孩子,因此就用赏罚这种形式来束缚孩子,准备一些“都是为你着想”或者“全是因为担心你”之类的理由企图让孩子永远停留在未成年状态...

你选择教育者之路也并不是因为想要拯救孩子们,你是想要通过拯救孩子们最终使自己获救。
想要通过拯救他人使自己获救,通过扮演一种救世主的角色来体会到自己的价值,这是无法消除自卑感的人常常会陷入的优越情节的一种形态,一般称为“弥赛亚情结”。

你这样高声怒吼也是自卑感的表现,人受到自卑感刺激的时候会想用愤怒的感情进行解决。
(看书累了,出去散散步,思考中的我,手机似乎也不认识了...)
教育不是“工作”而是“交友”(教育不是教授,而是一起成长)
工作、交友和爱这三大人生课题(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时必须面对的课题)

四、付出,然后才有收获
一切快乐也都是人际关系的快乐,一切烦恼也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共同体感觉是通过交友挖掘出来的。
信任是有条件地相信对方,信赖是在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相信信任这个人的自己。
我只不过是与你站在同一水平线上的一个同样热爱知识的哲学者,而并非高高在上传授教义的人。
工作和交友是信任和信赖的区别。工作关系是信任关系,而交友关系则是信赖关系。
信赖是相信那个人本人,而不是他所具备的条件。
如果我们生活在不需要劳动就可以获得一切的行星上,那也许懒惰就会是美德,而勤勉是恶习。(现今的社会,在温饱不是问题的前提下,很多的勤劳是为了更大的温饱,而完全忽视精神的需求,或者精神的需求器官已经丧失,那,如此的勤劳真的可以看成是恶习。)
为了分工需要相互信任。
谁都不牺牲,利己发展到极致就会导致利他的结果。追求利己心的结果就是“他者贡献”。
人的价值由如何完成共同体中自己被分配的工作任务来决定。
(就如里尔克的诗,树根可能比枝叶更是向天空伸展,对于我个人的知识框架,难说需要用广度平衡深度,还是用深度平衡广度,总是就是广泛涉猎,深入挖掘。)
醉心于正义的人无法认同异于自己的价值观,最终往往会发展为“正义的干涉”。而干涉的结果就是自由被剥夺、整齐划一的乏味社会
分工始于超越好恶地去信任他人。
(妈的,输球一中午。)
教育的目标是自立,教育者应该做的工作是“帮助其自立”。埃里克·弗洛姆说,尊重就是“实事求是地看待一个人”,“认识到其独特个性”。
尊重和信赖是同义词。
教育的入口是尊重,而尊重就是信赖,然后,基于信赖的关系就是交友关系。
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无论什么样的对象,都可以去尊重去信赖。
分工是人类独特的生存战略。(蜜蜂和蚂蚁?)
不管你是否信赖我,我都信赖你,继续信赖。
(监考的时候看书,因为和读一本好书相比,监视学生,当所有人都是小偷一样的心态实在糟糕,这对老师和学生都是一种伤害,更是一种耻辱。要说不负责?坐在前面本身就是一种提醒,何况会偶尔扫一遍,当然也有其他老师以及摄像头...)
要爱你的邻人
如果不能爱自己也就无法爱他人,如果不能信赖自己也就无法信赖他人。
你还没有做到真正喜欢自己,所以你才无法信赖他人,也无法信赖学生并与之建立交友关系。
信赖他人,建立交友关系,只有这一个办法。我们如果仅仅是投身工作的话,根本无法获得幸福。
课题分离,他人怎么想你,对你什么态度,这是自己根本无法控制的他人的课题。
正因为我们人类是无法互相理解的存在,所以才只能选择信赖。
人生要经历“平凡日常”的考验
毁坏冲动,死亡驱动,死本能
(学校后勤的那位外戴帽子的工人把我带回小时候,想来那时的小青年是一种叛逆,而我五十岁了才有点青春期的样子哈哈哈哈)
首先是信赖眼前的人,与眼前的人交朋友。如果想要让世界远离战争,首先必须自己从争斗中解放出来。如果你想获得学生们的信赖,首先自己必须信赖学生。不是高高在上地对大家指手画脚,而是作为整体一部分的自己先迈出第一步。
我们必须保持心灵富裕,并将其中的积蓄给予他人,不是坐等他人的尊重,而是自己主动去尊重、信赖他人...绝不能成为心灵贫困的人。(如果把心灵富裕更换成银行储蓄呢?)

五、选择爱的人生
唯心的“神之爱”和本能的“动物之爱”,根本不愿谈及具体的“人类之爱”。
你关注的是穿着水晶鞋的灰姑娘与王子结合之前的故事。但是,阿德勒关注的事电影拉上帷幕之后,两个人结合以后的关系。
阿德勒说,关于一个人完成的课题或者二十人共同完成的工作,我们都接受过相关教育。但是,关于两个共同完成的课题,却并未接受过相关教育。
幸福即贡献感。
(不关心办公室里看电影的,不关心办公室闲聊的,不鼓励读书,却关心办公桌上的茶具,哈哈哈,是不是说,只有我的桌子上才能有呢)
彻底追求我的幸福的结果就是给别人带来幸福。

既不是利己地追求“我的幸福”,也不是利他地期望“你的幸福”,而是建立不可分割的“我们的幸福”,这就是爱。

阿德勒提出了比我或你更高一级的我们。
为了获得幸福生活,就应该让“自我”消失。
一来到世界上我们便君临了“世界中心”,周围的人都关心“我”,不分昼夜地哄我,喂我,照顾我,“我”笑世界也笑,我哭世界也动摇,简直就像是君临家庭这一王国的独裁者。这种类似于独裁者的绝对力量,其力量的源泉是什么呢?阿德勒断言其为“脆弱”,孩童时代的我们通过“脆弱”支配大人们。(布谷鸟幼鸟的血红大嘴是不是某种婴儿的独裁武器呢)
很多大人也试图以自己的脆弱或不幸、伤痛、不得志以及精神创伤为“武器”来控制他人,想要让他人担心、束缚他是人言行、支配他人。
被惯坏了的(五十岁了)孩子
所有人都是从几乎过剩的“自我中心性”出发,若非如此就无法生存。但是,我们不能总是君临“世界中心”,必须与世界和解,明白自己是世界的一部分...
自立就是“脱离自我中心性”
放弃做世界中心,必须摆脱自我,必须摆脱被娇惯的孩子时代的生活方式。(一个作为主体而存在的学生,能够无须占据世界中心而生活在世界之中。飞利浦·梅里厄)
(想来,如果今年我给A班讲了复习课,一定会强调平均密度的三个二级结论,那么那道错误率很高的多选正确率应该可以提高,至少我看夺市状元的机会一定大增...)
(主管校长带着学年组长,像值周生一样摸柜子角,看座位下面...)
我们通过爱他人能渐渐成熟起来。
爱是自立,是成熟,正因为如此,爱非常困难。
毫无止境的爱常常会成为支配孩子的工具,所有的父母都必须树立“自立”这一明确目标,与孩子建立平等关系。
你还无法爱自己,做不到尊重自己,信赖自己。
课题分离,爱是你的课题,但是,如何回应你的爱,那时他人的课题。
你只关注这个人是否爱你,看似在关注对方个,其实只是关注自己。谁会爱这种一直持观望态度的你呢。
不存在“命中注定的人”
弗洛姆说,爱某人并非单单出于激烈感情,这是一种决心、决断和约定。
命运靠自己的手创造出来。
舞蹈是两个人共同完成的游戏。
(自习课被占用,如此喂猪,实际上是为了给自己增加分量。)
你渴望的不是获得幸福,而是更廉价的获得快乐吧。
有的人一边说喜欢花,一边却任其枯萎,忘记浇水,也不倒盆,把花摆在美观的地方,根本不考虑其向阳性,的确,这个人也喜欢观赏花,但却称不上爱花。爱是一种更具现身精神的行为。
爱是一种信念行为,只有一点点信念的人就只能爱一点点。
我们只有通过爱他人才能从自我中心性中解放出来,只有通过爱他人才能实现自立,并且,只有通过爱他人才能找到共同体感觉。
主动去爱,自立起来,选择人生,这是一条多么艰难的道路。
世界很简单,人生也是一样。
“最初的一步”之后,真正考验的事继续走下去的勇气。这一点就像哲学。(永无止境地怕那无限长的竹竿)
请用你们的手法去更新阿德勒思想,而不是原封不动地继承。(求师得)正因为我们珍惜阿德勒思想,所以才必须不断更新它,绝不可以称为原教旨主义者。
现实就是我们为了分别而相遇。
在所有的相遇与人际关系中,不断朝着最佳分别努力。(当老师的如此体会更频繁)
“人的变化有期限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天。”
答案不是从别人那里获得,而是要靠自己的受去发现,你已经做好了这个准备。(先有了求师得,从求师必得到以己为师自求自得,到用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心理学去丰富,是先有了婴儿,然后丰盈了大脑。求师得这个孩子一直在成长。)
看不清未来,说明未来有无限可能。正因为我们看不清未来,所以才能成为命运的主人。
我一直寻找的既不是弟子也不是接班人,而是一个伴跑者。
无论你在哪里,我都会感受到你的存在。
(监考完读完,还用半个小时的时间把前半部分翻了一遍。)
(从撕开塑料包装到整理完读书笔记,两天的监考和一天的批卷以及一天没课的时间,原本以为手机不认识的是思考的我,其实是读完这本书的我发生了改变。)

[?]被讨厌的勇气

十二 04

‎

上周吃柿子导致的肠胃不适已经很大缓解(很对不起那几个可怜的学生),关键是走路不摇晃了,此刻的欢愉像是长久忍耐后的回报。一早来办公室先在那本“好题本”上整理几道最近和学生交流过的题目(日本教材提到的汤木生测电子比荷的近似计算等),再试着在这里整理一下最近的思绪...
先感谢科高那枚高材生的画作(估计是受小吕同学大作[?]的启发),上课前看到求师得的标识很有感,为了表示感谢,愣是把我的钥匙链上的标识解下来送她(不知道她已经有的是Fo同学送的)。也希望辣位体育和智力一样优秀的同学能完成系列的广义蝴蝶定理[?]的证明...

以前博丁学长就提醒过我,变压器的英文tansformer有“转换器”的意思。想来也是,变压器何止是变压(\frac{U_1}{U_2}=\frac{n_1}{n_2})呢,也是变流器(\frac{I_1}{I_2}=\frac{n_2}{n_1})、变阻(R_1=(\frac{n_1}{n_2})^2R_2),甚至变源器(\frac{n_2}{n_1}U_0=(\frac{n_2}{n_1})^2rI_2+U_2)(方便讨论最大输出功率的问题)...

金老师刚发信息告知数特毕业10周年聚会的事,有点社恐的犹豫,但也关心徐野等同学的情况,还特地求证了一下,同班的还有也喜欢京剧的樊...挺巧的是,一早整理题目的过程中忽然想起“看着长大”的数特的豪哥[?]。

2023-10

豪哥小学没毕业那会就认识他、教他,后来才知道还是我一位同事的亲戚。眼看着他小学毕业升入育才初中数学特长班,又分流到了浑南的高中...
从应试的物理讲练(从初中到高中),到动态数理的探究(最小年龄完成求师得数位学习的),到他能自己的创意编写课题(为求师得供稿和编写在线课程)...随着他学龄的增长,交流也更深入,从他的特长爱好(NBA和梅西),能清晰感受到他的性格秉性,也从他班级琐事的描述中捕捉价值观和人生态度的蛛丝马迹...
和最初的物理学习的交流不同,关于处事的态度,尽管很愿意充当前辈的角色,但基本上是平等相处,倾听为主,也适当通过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比如通过具体的工作中学习包容和合作的话题,偶有提醒义愤填膺的他注意求师得形象的调侃...难说我是在教育他,因为这个过程也又自己的反思和调整,就像后来的数学物理的问题,我从他那也学到不少。
尽管还有一年多他才去上大学,我已经在怀念一起学习的历程。他一定会走入新的学习环境,我也是会遇到新的学生,相信那不会是对过往这段经历的遗忘,而是再生。

尽管不在一个年级了,豪哥每周还是抽空来办公室看我,除了带点小食品,也有好题目的分享,天气好的时候陪我散步,当然少不了和我吐槽一些有的没有的事...
豪哥也感冒了,豪哥感冒好了...

就如岸见一郎的书中写到一直寻找的既不是弟子也不是接班人,而是一个伴跑者。“无论你在哪里,我都会感受到你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