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Aims of Education Alfred North Whitehead
《教育的本质》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著 刘玥译
(读这版,像是和久违的老朋友聊天,书本山被我画满了道道。碰巧微博上有网友要看这本书的读书笔记,我才注意到几年前读过一版了,甚至粗心到作者的名字都能搞错,怀特海不是怀海特,其实我更喜欢怀海特的这个名字。在这本读完和整理完之前,我还不打算去对照,我也好奇经过了几年我还记得什么或什么地方的理解或认识发生了变化。)(当年竟然没有将这本书列入我T50里?!浅薄啊)
怀特海是英国著名数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学家,过程哲学的创始人。英国皇家学会院士、亚里士多德学会会长、英国人文和社会科学院院士。
腰封:深刻影响西方现代教育理念的经典之作。如何激发、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反对灌输生硬的知识和没有火花的思想。)
怀特海:教育的成功取决于对许多可变因素的精妙调整,这是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人类的思想,那不是死物。学生的好奇心、判断力、对复杂环境的掌控力、在特殊环境下运用理论来洞察事态发展的能力---所有这些能力,是统一的教学规则所传授不了的。
杜威:教育,若它为真正的教育,应使这些学生们在被输送出去时,对于他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它的动向,以及他们在这里所要起的作用等具有某种统一的看法。学校应该给予他们进入世界的理智上和道德上的钥匙。
前言
怀特海强调智力教育,提出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反对生硬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反对任何遏止想象力的教学模式。(以己为师,自求自得。)
在理想的教育中个,训练应当来自学生们的自由选择。而自由也应该在训练的帮助下获得更大的可能性。
一个理想的行业,工作即娱乐,娱乐即生活。
数学教学不能只是停留在学习数、量和空间关系上,而是应该上升到哲学高度,让学生认识到数、量和空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1、教育的目的
一个人如果只拥有广博的知识,那他就是世上最无用、最无聊的存在了。我们的目标,应该是让人们既拥有文化素养,也拥有某方面的专业知识。
我们要记住,自我发展才是有价值的智力开发,而这一过程主要发生在16岁-30岁之间。
不经过运用、验证或与其他知识进行新的结合便接受的知识---惰性观点。
教授惰性观点的教育不但无用,而且有害。世界上最悲哀的事情,莫过于将最美好的事物染上瑕疵。除了一些思想碰撞活跃的罕见历史时期,大部分的时间里,教育都充斥着惰性观点。因此,那些未受过教育却聪慧过人、见多识广的女性,在步入中年之后便成为社会中最具文化素养之人---原因在于她们没有受到惰性观点的桎梏。
我们应该挑选少数重要的内容教给学生,让他们能够发散思维,举一反三。
“理解即包容。”(法国谚语)
无论你的人生目标为何,你受到的教育都应该是实用的。
那些来自过去的知识,唯一的用途就是帮助我们理解当下。对于年轻人而言,无视当下会对他们的思想带来致命的伤害。当下才是全部,才是圣土,会因为它连接过去,导向未来。
正如“圣徒相通”,这场伟大而启迪人心的会面只会发生在一处,那就是“现在”。
我们知道有些人想要通过被动地回顾一些零散的信息,为自己的灵魂提供能量。但人性并不是以这样的方式形成的---当然,除了某些报社的编辑需要这样。
不要将理论与实践混淆。孩子们在学习时,应该明白自己何时在证明理论,何时在运用理论。
证明与运用是两回事。
教育的艺术与科学需要教育者具备一定的天赋,也需要有属于自己的研究。
教育是教学生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这是一项非常难以传授的艺术。
如果一本书教起来很容易,那它就该被丢进火盆里,因为它不具备教学价值。教育与其他领域相同,所谓的捷径只会将你引入死胡同。
如果学生在考试中要回答的问题既不是其授课老师提出的,也没经过授课老师的审核,那么这样的教育体系是不太可能成功的。
我们必须保证知识的活性,防止变成一潭死水,这也是任何教育形式都面临的核心问题。最佳的解决方法包含数个因素,任何一个都不可忽视,它们包括:教育者的天赋、学生的智力类型、学生的人生规划、学校环境能提供的机会,以及与其类似的其他因素。正是因为如此,统一的校外考试是非常有害的。我谴责这类考试,不是因为我们喜欢与众不同,看不惯被社会所认可的事物。我们还没有那么幼稚。确实,这类统一的考试能帮助检验学生是否懒惰。我们之所以厌恶这类考试,是出于一个非常明确、实用的原因,那就是---它毁掉了文化中最优质的的部分。如果你凭借经验来分析教育的核心任务,会发现教育的成功取决于对许多可变因素的精妙调整,这是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人类的思想,那不是死物。学生的好奇心、判断力、对复杂环境的掌控力、在特殊情况下运用理论来洞察事态发展的能力---所有这些能力,是统一的教学规则所传授不了的,而考试科目安排表就是这类规则的体现。
我不清楚第一个将思想比作毫无生气的工具的人是谁...
但无论该说法有多权威,受到多高的评价,我依旧想毫不犹豫地站出来谴责它---它是教育理论中最致命、最严重、最危险的观点。人的大脑从来都不是被动的,它总是永不停歇地活动着,些微的刺激都能引起大脑的反应。你不可能先把思想明确化,再去解决问题。不论你想激发学生怎样的兴趣,都必须在此时此刻激发;不论你想强化学生怎样的能力,都必须在此时此刻强化;不论你想为徐色生塑造怎样的精神世界,都必须在此时此刻将其展现出来。这是教育的黄金法则,而且是一条难遵循的法则。
教育的难点就在于让学生通过树木了解森林。
教育只有一个宗旨,那就是面向学生展现生活的所有层面。但我们却将生活拆的零散。我们教授代数、几何、科学额、历史,但也仅限于书本知识而已;我们还教给学生多门语言,但他们却从未掌握;最无聊的是,我们教授文学,却只讲莎士比亚的戏剧...充其量这不过是神明在创造世界时,在脑内快速浏览的造物清单而已,而那时的神明尚未决定如何将这些食物融合成一个世界。
那些蔑视数量理论的知识分子自以为文雅,其实他们受的教育还不够。比起指责,我更应该同情他们。因为在他们尚在学校读书之时,名义上学的是代数,实际上学得都是一些让人不知所云的东西。
我明白,要以浩瀚的文化为基础设计一套课程体系,同时又要给每个孩子留下发展专长的空间,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做法。但如果事事都能毫无矛盾地展开,那这个世界未免也太简单、太无聊了。而且我相信,在教育中,如果你忽视了孩子的专长,变会毁掉他的人生。
...让学生们亲身体会实际运用中的几何原理。
最好的教育是让学生从最简单的设备中得到最多的知识。所以,复杂仪器的价值并没有人们以为的那么重要。
专业知识的教育比普通教育更简单。专业教育一般开始于更高级的教育阶段,所以实行起来会更容易。
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最大的区别:普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活动;专业教育则旨在利用这些思维活动。
学生还需要具备最为难得的精神品质,那就是对风格的感受。
学生对于某一门学科的本质的热爱,其实也是对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的学科风格的热爱,它不是那种不温不火如闲庭信步一般的爱。
风格是人类精神的根本道德。风格是专家独有的品质。风格从来都是专业学习的产物,是专业化对文化的特殊贡献。
19世纪的世界所经历的一大深远变化,就是知识的增长提升了人们的洞察力。
接受考察的应该是学校而非学生。
对于教育改革,首要之处是以学校为单位,让学校能够根据自身需求,由自己的教职工设计课程,然后得到政府批准。做不到这一点,我们就会从一种形式主义落入另一种形式主义,从一类惰性观点落入另一类无用的惰性观点。
不重视智力教育的民族注定会走向灭亡。
2、教育的节奏
我认为较简单的课程不一定就必须放在较困难的课程之前。相反,一些最困难的课程必须放在最开始教授。一方面是因为人的先天秉性要求我们这么做;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类课程对于学生的生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婴儿所面对的第一个智力任务就是学会说话,将声音和语义对应起来。这是多么困难的人物啊!
我们实在不应该继续将最困难的学科推后。
数学中最困难的部分虽然是代数,但代数的教学必须早于相对来说更简单的微分。
我只想再次强调:在教育实践中,推迟最困难的学科并不可取。
一些愚昧的人为了管理之变,不加批判地以事物的先后次序为学习内容排序,让学习变得像撒哈拉沙漠一样干涸。
人生是周期性的,它由各种周而复始的部分组成。智力成长也有其更为隐秘的循环。虽然每个循环所包含的阶段是不变的,但各个循环之间仍然存在不同之处。因此,我才选择了“节奏”这个词语。对智力成长的节奏和特点关注不足,是教学效果不明显的主要原因。黑格尔将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正题”、“反题”和“合题”...就智力发展而言,我倾向于称这三个阶段为“浪漫阶段”、“精确阶段”和“综合阶段”。
浪漫阶段:从根本上来说,教育必须是梳理学生脑海中纷杂的思想的过程:如果他们的脑中空白一片,是无法进行教学的。
精确阶段也是知识增长的阶段。没有浪漫阶段的积累,学生们在精确阶段将一无所获...浪漫阶段的事实揭示了具有广泛意义的思想,而在精确阶段,我们将条理化、系统化地了解客观事实,从而对浪漫阶段获得的对事物的一般性认识进行挖掘和分析。
综合阶段:即黑格尔所说的“合题”,指的是在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分类并获得相关技能之后,从新回归浪漫阶段,这便是精确训练的目标,是我们所追求的最终的成功。
教育应该是这三个阶段的不断循环。
从感知的获取到语言的习得,再到分类思维和更为敏锐的感知,这是人类的第一个智力发展循环,需要我们进行更为详细的研究。这也是我们能在自然状态下观察到的唯一智力发展循环。
旧式教育的问题在于过于专注一门单一学科,丢失了教育的节奏。
(关于教育,我们的方向错了,而那所谓的好方法害处更是大得没边了。现在没有出现人才的一篇荒芜,也是生命力的顽强啊。)
@qiusir:各科模考成绩都出来了,主动约了几位来交流一下,主要是肯定平时的表现,顺便安抚一下不要因为一两次的失利就否定自己;也有几位主动来找老师分析一下原因,并提出会划定专门时段自我练习。人十六七岁大概在生理上已经成人。但精神层面的成长是终生的,而学会自己长大是长大的重要标志……
@qiusir:小朋友很诚恳地问我他的缺点有哪些,我告诉他,我不会问他我的缺点,我知道我不少缺点甚至不允许他说……原因是很多缺点是优点的附属品,比如我倔强,那是我有坚持……所以呢,你没什么一般意义的缺点,即便有,更多的是特点……找到你的方向,要么计算要么锻炼要么休息要么……
@qiusir:家长也有意思,他们不明白失误的合理性,非要证明出孩子说谎或孩子不是那块料,义无反顾地大义灭亲。关键是,就这样的考试,得是老太太一样饱经沧桑的阅历和仔细加上初生牛犊的体力才可能不失误……
@qiusir:我接触的人中,大多数很重视教育,但更大多数并不相信教育的力量,他们的教育非是训练训练训练。就如我认识的人中,都享受着知识带来的便利,但却感受不到知识的力量,知识对他们来说就是拿来拿来拿来……
学生在阅读英语、法语和拉丁语文徐塞时,必然会接触到关于欧洲历史的知识。我并不是说要放弃专门的历史课程,我的意识是,这类学科应该以一种浪漫花的方式进行教学,即学生们不用系统性地记忆大量的精确细节。
不论是从理论角度还是从技术运用角度,科学的重要性都在于具体的运用上,每一次运用都能带来值得研究的新问题。所以,所有的科学教育都应该始于研究,并终于研究,在自然的环节中,理解研究事情。
学生能在普通教育阶段同时保持学习的专注度和新鲜感。如此一来,学生们了解某些知识后,便会希望能更加深入地进行研究,从而进入精确阶段。每个学生都会依次专注于不同的学科,并明白自己的长处在哪儿。最终,理科学生既能了解可贵的文学知识,还能在可塑性最强时,早早养成在科学研究中独立思考的习惯。这也是我最为重视的一个目标。
浪漫阶段涵盖了前12年的时间,精确阶段涵盖了中等教育时期。而综合阶段则涵盖了人们刚刚步入成年的时期。
中学期间,学生们一直伏案学习;到了大学,他们应该抬起头来,观察四周。
真正有用的训练将帮助学生彻底理解一些普遍原理,让他们可以将其运用到各式各样的具体实践之中。
你所学的知识是无用的,除非你能都掉书本,毁掉笔记,忘记自己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的细枝末节。
没有人会清晰和有意识地照着知识的引导处理问题。智力的培养,指的不过是塑造合适的思维方式,让人们能用令人满意的方式应对问题。
大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并非只是,而是能力,它的作用是将孩童的知识转换为成人的能力。
...请不因为我在这方面的失败而对我想要阐述的主要观点产生偏见。
智力的发展是有节奏的,它由交织在一起的多个循环构成,整个发展过程本身受到一个与这些小循环相类似的重要循环的支配...各个阶段的侧重点不同,浪漫阶段、精确阶段和综合阶段是贯穿始终的,但它们会交替处于主导地位,而正是这一交替构成了智力发展的循环。
3、自由和训练的节奏
理想的消失证明了人类的失败,这是一个可悲的现象。在古代的学园里,哲人们试图向人们传递智慧。而如今,我们只有一个更为卑微的目标,那就是教授学科。从古人追崇神圣智慧向现代人获取各个学科的书本知识的堕落,标志着横跨了数个时代的教育的失败。
只要我们还将智力教育看做对机械性的脑力能力和公式化的实用知识的获取,就无法取得进步,不论我们为了弥补时间的不足做出多少努力。耗费多少精力去漫无目的地修改教学大纲。
或许,出现知识过剩的现象反而是好事,因为如果人们不了解一些重要的真相,世界对他们而言反而会更加有趣。
通往智慧的唯一道路,是让学生在知识面前享有自由;而通往知识的唯一道路,则是通过训练,让他们学习梳理好了的事实。自由和训练是教育中的两大基本元素,因此本章的主题为“自由和训练的节奏”。
在教育中,自由和训练的对立并不如这两个词语在逻辑上的对立那般强烈。
有条理的知识才是自然的养料。因此,在理想的教育中,训练应当来自学生们的自由选择,而自由也应该在训练的帮助下获得更大的可能性。
教育在最初和最后阶段,自由都占据着主导地位,但在中间阶段,训练应该处于自由之上。此外,从自由到训练再到自由,这三个阶段并不是界限分明的,所有的智力发展都以这类大循环和小循环构成。一个循环就像一个细胞或一块砖瓦,这个智力发展阶段就是这类细胞的有机构成。
如果孩子没有兴趣,就无法实现智力发展。你可以通过强硬手段逼迫孩子产生兴趣,也可以通过愉快的经历诱发孩子的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进步。
痛苦是驱使有机体有所行动的一种次要方式,但只有在快乐失效时,它才会生效。
空洞的知识是无用的,甚至是有害的。知识的意义在于应用,在于我们对它们的灵活掌握,即我们所说的“智慧”。
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拥有知识的人和运用知识的方式。(看过一段录像,路口等红灯的车辆,一辆奥拓一样的小破车率先冲出,而一辆豪华的跑车的司机应该是溜号,但这说明什么呢?和保时捷相比,你会选择开奥拓吗?)
考虑到知识的灵活性,我们在教育中过度强调对学生的训练是非常有害的。
(我们的教育一直是反人性的,之所以这样是或许自然的公平选择,是为了给其他种族机会。而能在这种体制下成材,真是生命力的强大,但想到野草疯长庄稼不占优势,乐观不起来。)
有些人因为学习了过多的惰性知识而使大脑迟钝。过于急迫地传授单纯的知识,反而阻碍了教育的成功,人类的大脑是排斥这种教育方式的。强硬地将梳理过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只会消磨他们对增长见闻、动手实践的渴望。老师的训练应该满足学生们对智慧的自然渴望,因为智慧能让单纯的经验变得有价值。
当一个人来到新的环境,他的大脑会被一堆混乱的观点和经验包围,处于一种发散的状态。这是一个探索过程。我们时常能看到8-13岁的孩童被这一过程所吸引。这是一个惊喜连连的过程,那些破坏这些惊喜的愚人应该受到唾弃。
在老师眼里,孩子是在他的要求下,通过望远镜观察星空;而在孩子眼里,他们其实获得了一个自由体验壮美宇宙的途径。然而,如果这种外界营造的日常环境只要稍微变质,即便是最不敏感的学生也能有所觉察,随即他们会拒绝接纳外界的知识。我们必须记住,教育不是往箱子里放置物品的过程。这种比喻完全不对,如果非要打个比方,那最贴切的比喻应该是将教育比作生物体对食物的消化过程。(想到某著名物理教授提到的过期奶粉...)
孩子是千百年文明的继承人,让他们去揣测冰河时期原始人的思想显然没有意义的。因此,我们必须向他们提供重要的事实、简化的观点和常见的人物,强化学生自然产生的学生动力。不论处在教育的哪个阶段,都不可能摆脱自由和训练两大因素。但在浪漫阶段,我们要将重点放在自由上...如果在智力发展的浪漫阶段结束之前,我们将精确阶段的训练强加在孩子身上,就会阻碍孩子对概念的吸收。剥夺发展的浪漫阶段,孩子们就无法有所领悟。
没有浪漫阶段的冒险,孩子们充其量只能获得毫无活力的惰性知识。
精确阶段是唯一被纳入传统教学计划之中的阶段。学生们要做的就是学好课程,此外便再无教育可言。这种将智力发展必要的精确阶段过分延长的做饭,最终只会产生大量的书呆子。
这些中小学校长和大学教师常常会忘记一点,那就是在教育中,我们不过起着次要作用而已。等待时机成熟,学生们自然会在未来的生活中学到那些知识。
@qiusir:唯一重要的自由是选择成为什么人的自由,或是发现自己;“唯一重要的训练是自我的训练”,人的长大不单是随年龄成长的身体,而是内在的学会自我训练的心灵的长成。
教育的艺术就是要让学生在规定的任务中运用准确知识的同时,培育学生的直观体验。
我并不认为世上存在一个抽象的准则能适用于所有学科、所有类型的学生以及每一个独特的学生,除了我一直在强调的节奏性变化的准则。
培养孩子欣然接受指定任务的习惯是非常必要的。
只有通过运用,他们才能记住这些知识。(May读小学的女儿在路上说,语文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就没有,英语也令我头疼...)
学生们漫无目的地学习大量的精确知识,但那都是些得不到运用的惰性知识,反而让他们的思想变得僵化。大学教授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将真正的自我展现给学生们看,让学生们明白,其实他也不是多么的博学,但他懂得思考,明白如何灵活运用自己有限的知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智慧的增长伴随着知识的消减,因为人们掌握的知识细节会融会贯通,演变成普遍原理。
在精确阶段,人们通过对细节知识的精确学习来领悟普遍原理。而在综合阶段,摆脱知识的细节有利于灵活运用普遍原理。过去掌握的知识细节会变成潜意识下的习惯。(千日练技,万日练道。)
综合阶段的核心,是从被动地接受训练转变为自由灵活地运用知识。
如果有一天,我们能指着我国的伟大成就(我希望不会是战争),告诉别人那是我们在课堂中实现的成果,而不是人们在运动场上实现的,那我们就能对我国的教育模式感到满意了。
机械装置是靠外力将其一点一点拼接起来的,但生命有机体是凭借自己的内部驱动力来实现自我发展的。
教育是引导个体体会生活的艺术。我所说的生活的艺术,指的是生命体在面对真实环境时,能彻底发挥自己的潜能,完成各式各样的活动。这一成就需要人们具备一种艺术感,能实现自己不可分割的人格所蕴藏的更大的潜能,并且高度重视科学、艺术、宗教和道德。每一个人的存在都是一场冒险。生活的艺术能为这场冒险提供指导。
老师的作用有两种:第一种,以身作则,激发孩子学习的热情;第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更丰富的知识,培养更坚定的目的。
不论科学、道德还是宗教,最终的动力都来自人们对其价值和重要性的感觉;由此引发的价值感能给生命带来难以置信的力量。一旦失去这种价值感,生命便会退回到被动的低层次状态。这一力量最深刻的表现就是对美的感受,对已实现的完美事物的审美感受。
我们不能忽视艺术对于精神生活的意义。我们的审美情感能让我们对价值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没有了这种情感,灵魂的感知力便会削弱。要在教育中给予学生自由,我们就必须留意他们的整体人格发展,不能随意拒绝他们的迫切需求。
我们只是激起了学生们的兴趣,却没有满足他们的需求。历史表明,一个国家要实现文明进步,首先要做的就是实现艺术的繁荣。
一旦国人能深刻理解艺术的作用,能感受到艺术带给我们的喜悦与恐惧,那么当先知传递上帝之爱,当牧师要求人们承担责任,当政治家呼吁爱国精神的时候,人们便能更好地体会他们话语中的力量。
...等到人们因为理想破灭而忍无可忍,英国就将面临与俄国同样的命运。历史学家便会为英国留下这样的墓志铭:它的陨落,源于统治阶级对人民精神追求的无视,源于单调的物质主义,源于像法利赛人一样对狭隘的治国之术的盲目追捧。(犹太人一个突出的宗派,Pharisees 「法利賽」意思是「分離」,指一些為保持純潔而與俗世保持距離的人。过分强调摩西法律细节而不注重道理。)
4、技能教育及其他科学和文学的关系
人们通常羞于为自己树立理想。
“那是联邦,工作即游戏,游戏即生活。”
工作应该与人们的智力和道德观念相结合,如此,工作的过程才能变成一种享受,即便是再苦再累,人们也毫无怨言。
“需求是发明之母”,这句话是毫无道理的,应该说,“需求是无用伎俩之母”。现代发明的增加以科学为基础,而科学的发展,几乎完全来自为人们带来快乐的好奇心。
比起那些以资助医院为借口,而一直用令人厌恶的产业进行敛财的人,那些享受工作的生产者才是人性的希望所在。
博雅教育是一种贵族式的教育,受教育者必须拥有足够的空闲时间去从容学习。
柏拉图和圣本笃不同,他不会想和自己的奴隶共事,但他确实称得上是人类的解放者之一。他的文化理念启发了开明的贵族,而正是这些贵族塑造了现今欧洲所享有的秩序井然的自由。
内容越不丰富的文化反而越完整。
柏拉图式的教育要求人们不偏不倚地兼顾各类知识,这从心理学来说是错误的。
从本质上来说,文化是为实践而生的,其作用应该是使人们不用盲目、费力地工作。艺术的存在,使我们明白如何解放我们的感官,因为它能强化我们的感官世界。
探索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知识,而获得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探索。艺术与科学能让人们在辛勤劳动的同时,也感受到既定目标达成的喜悦。
文学课程、科学课程和技能课程,每一类课程都应该涵盖另外两类课程的内容。
柏拉图式教育的缺点是,完全忽视了技能教育在理想人格的塑造方面的作用。
如果你在教学中忘记了自己的学生是有血有肉的,那你的教学注定会失败。
究竟是双手的活动引发了思维活动,还是思维活动指导着双手的活动,这是一个尚存争议的问题。
对专业人士而言,持续的书写和口语表达是必要的,因为这么做能提高些许思维能力。那些一味沉迷书本而不参加其他活动的书虫,并不能因敏锐的大脑而出类拔萃。他们更可能成为在思想上墨守成规的人。
一手知识才是思维活动最根本的基础。从很大程度上,书本学习传递的是二手信息,因此其重要性永远无法与实践相提并论。
学术界的二手属性正是其变得平庸的原因。弗朗西斯·培根的伟大之处,并不在于他碰巧提出了独特的归纳推理法,而在于他在抵制二手信息方面起到了领头的作用。
普遍原理能帮助我们将个案联系在一起。毕竟真正重要的其实是具体的特殊案例。因此在应用数学时,你的计算结果越具体越好,使用的方法越普适性越好。
光有被动的观察时不够的,只有通过创造,我们才能获得对物质性能的清晰认识。要了解一件事物,就必须亲手将其制作出来,这是牢不可破的真理。(求师得的意义,通过动手做,激活惰性知识,调用知识学知识,学一手知识。某种意义上是技能教育。)
技能教育应该让学生在思考的同时,进行创造性的实践,通过实践来实现自己的想法、协调动作与思维。
我们要明白,没有人能精通所有知识,发挥自己所有的潜能。然而,要实现智力与性格的最佳平衡,我们还是有三条道路可走:文学教育之路、科学教育之路和技能教育之路。
在所有的教育模式中,失败的主要原因都是不知与时俱进。
纯粹的文学知识是无用的。重要的不是那些知识,而是获取这些知识的方式。文学的存在是为了表达并丰富我们的想象世界和精神王国。重要的不是他们学到了什么,而是他们是不是乐在其中。(不理解。玩游戏的和吸毒的...)
与知识相关的快乐有两种:一种是创造的快乐;另一种是放松的快乐。(体育的快乐主要是获胜的快乐,是看结果的,征服的快乐。)
一旦过度放松,反而会让人觉得空虚。(上高中或读大学的时候,特别是看完一场电影,回到现实中会有很明显的空虚和失落之感。失落是来自反差,空虚是对时间的虚度的惋惜和恐惧。现在常看电影,反倒没有了这种感觉。)
艺术之于健康,就像阳光之于万物一样。
我们认为实践对人有害,在实践中追求成功会让人摒弃远大的理想,这种想法是危险的。
5、古典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
在过去,古典文化占据着整个高等教育体系,没有任何学科可以与之匹敌。
各行各业都充斥着古典文化的基调,以至于人们将对古典文化的掌握等同于工作能力;就连最不适合古典文化方向的孩子也要改变自己的兴趣,学习古典文化。(卷,古已有之。人类就是一直卷过来的,轮子是人最伟大的发明哈哈哈。)
“学生是通过接触来学习知识的。”
我们必须避免将泛泛而谈的知识灌输到学生脑中,因为这些知识与他们的个人经历毫无关系。
学习语言的益处是巨大的,能让孩子获得一个非常实用的工具。
拉丁语便是促进思维的最佳工具。
学习拉丁语时,你知道你正在发掘新的知识...拉丁语唤起学生的哲学直觉,是介于逻辑与历史之间,又对二者有促进作用的。
进入一门新课程的过程,其实就是通过接触进行学习的过程。对大多数人来说,语言是促进思维活动的最便捷的方式。启蒙的道路便是从简单的英语语法到法语,从法语到拉丁语,而且广泛涉及几何与代数。
学习法语和拉丁语是学生们接触逻辑哲学与历史哲学的最简单的途径。
如果学生们不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伟大并时常规诫自己,那道德教育就是无效的。
对伟大的认知是道德感的基础。
为了培养理想型的学者,我们已经造成太多学生的失败了。
如果你用显微镜去观察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那对其建筑师来说未免太不公平。(看油画是要有适当的距离的。)
动物学家们从所有的动物中挑选典型的物种进行教学,我们也可以模仿他们的教学方向向学生呈现罗马的历史地位。
现代印刷机对现代民主制度的建立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最近觉得当初高估了互联网对制度的改变能力)
古代的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文明都是由灌溉技术支撑起来的。
新生事物所带来的是不同的思考方向,因此它进入社会体系的速度是非常缓慢的。
当希腊人和希伯来人意识到文字的潜力,文明的发展便前进了一大步。
古典文学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建立在一手知识的基础上,是不可替代的。
6、数学课程
历史上,如果人类社会对智力的认识发生了改变,那么教育也必然会迎来变革。不过这类变革可能会推迟一代人的时间,因为总有些人会为了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而阻扰改革,或者纯粹是因为因循守旧,不愿年轻时接受的观念被历史淘汰。但教育必须让学生接受新的观点,让他们有能力理解自身所处的时代的主流思想,这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有生命力的。
教育如果不是现代的,便会像有机生命一般衰老腐朽。
前一天刚被发现的事物并不一定就是现代的,它可能来自久远的思想体系,又或太过高深,超出现代人的理解范围。教育应该与现代思想相关联,我们所说的现代思想,指的是那些广泛传播到有修养人群中的思想。
我用了“深奥”这个词,并不是说这门学科很难,而是说其设计的知识非常专业。基本与人们的日常思维没有多大关系。
我们要做的不是盲目地教授更多的数学知识,而是直面阻碍数学得到广泛运用的真正难题。
(高三课上,因为表扬另外一个同学,这位就夺门而出了,倒是知道和老师解释...)
对教育而言,这种不断向学生灌输细节知识的方法是最无用的...应该以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将重要的一般性原理传授给他们。
我们的课程应该以最简单明了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一系列重要知识,其他的细枝末节都应该严格剔除。(求师得应该增加一周的微积分的物理课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威力。)
没有比盲目增加课本中的定理更加糟糕的事情了。这些定理出现在课本中的唯一理由是,出题人能通过简单的题目对学生进行考查。
(如果学生的成绩是靠六亲不认和自残取得的,那成绩和名词又有多大的意义呢?有,就是加速灭亡。)
如果考试中出现的案例依旧涵盖了很多深奥的细节知识,那我们队课本的简化就没有意义了。
只有那些为了奖学金而死记硬背的学生,才能得到好成绩。好的课本不应该根据错误的大纲,将零散的知识拼凑在一起;而应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直接案例,这样的课本比考试更能测试学生的能力。
我们的目标不是盲目地让学生学会大量的数学定理,而是通过多年的教育,帮助他们意识数的关系、量的关系和空间关系,这才是最为重要的。
数学分析中的函数相当于物理中的定律和几何中的曲线。
如果我们不再将学生们无法理解也用远不会用到的定理强行教给他们,我们就有足够的时间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真正重要的知识点上,让他们熟悉真正对思维有益的概念。
代数运用的最简单的例子之一,就是将基本的统计方法运用到社会现象之中。
在很久之前,人类的大脑的演化不是为了逻辑推理,而是为了更多地捕获新鲜的食物。因此,很少有人能在没有大量练习的情况下,就拥有严密的逻辑。
前几天听说有一所美国大学要求学生记住90个三角学的公式或推算结果,幸好我们的教育还没有差到那种程度。(估计这种要求只是中国的重点中学的水平)
7、大学及其作用
当今社会的一大特征便是大学的扩张。所有国家都在经历这一过程,美国在这方面尤其令人称赞。
商学院的建立极具创新性。大学教育从未拘泥于完全抽象的知识。
剑桥大学创建于1316年,为了培养“为国王效力的文官”...
大学致力于教育和研究,但其存在的主要原因并不仅仅在于所传递的知识和提供的研究机会。
我们只是想要传递知识,那根本就不用建立大学,因为从15世纪开始遍得到推广的印刷技术让知识的传递变得非常方便...
大学存在的原因是,使年轻人和老年人在富有想象力的学习中联合起来,从而汲取知识和热爱生命之间建立联系。(大概是物理学家惠勒提到,大学存在的原因是教授有不会的问题云云...)(“大學里為什麼要有學生?”惠勒說,“那是因為老師有不懂的東西,需要學生來幫助解答。”)
想象所带来的兴奋能让知识不再枯燥。事实不再只是一个冷冰冰的事实,而是充满了无限可能的存在。
想象不能与事实相脱节:它是照亮现实的方式。
(不经意看到9班的家长反馈,之所以能记住小帅妈妈的名字,除了字很漂亮外,黄昆也是著名的物理学家;劳学长的妈妈叫黄南,之前没见过哪位家长的字比这还好,猜想家里还有黄东之类的,学生告诉我有个小姨叫这。反而,我课代表到底姓方还是姓关,每次都弄错,主要是有个学生叫范范,而关键的是,我只需要提女课代表,或那位认真懂事的孩子就好...)
大学的任务是将想象力与经验融为一体。
有人认为人类对生活的热爱,来自对狭隘的物质舒适度的普通追求,这其实是对人类天性的诽谤。人类开拓创新的本能和很多其他方面的特质,都证明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了解了几百年来物理学的发展,阅读了千百年来人们关于教育的著作,即便是吸收一点点,也足以让生命不平凡吧。想来人和神话里的神仙或妖怪有点像,读书是一种修行,好的书就是一粒仙丹。)(年龄大才有资格成为mentor,想来也就有几年的光景。)
大学培养了文明的知识先驱---牧师、律师、政治家、医生、科学家和文学家。(注意,没有教师。)
我们只有通过特定的训练才能掌握必要的技能,而这类训练又会浇灭我们运用技能所必须的想象力。
大学的作用应该是帮助学生以富有想象力的方式获取知识。
@qiusir:课间,贯匀同学来办公室交流昨天课上提到的伽利略炮的问题,临走送我一张纸条,上面是一道磁聚焦题目的结论,说知道我喜欢蝴蝶……刚才,看到怀特海关于教育是帮学生以富有想象力的方式获取知识那段……
教育是为了帮助人们探索人生,科研则是探索知识。
你所研究的可能是古老的知识与真理,但必须将其与当下社会结合,以“新鲜”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就像是刚从海中捞出的海鲜一样。
对一个国家而言,真正重要的是将所有必须的元素紧密结合在一起。
(你的很大部分是被周围所定义的,如果要改变,除了自我调整,还应该跳出粪坑...)
(成功的运气表现在,成功是成功并连着成功。相反,失败可是失败串联着失败。)(在看到这句话,觉得可以改成:我们所见的成功并联着很多失败的成功;而所见到的失败,通常是串联着成功的失败。)
如今,哈佛引进了商学。这所学校能带给商学的礼物便是其古老的想象力,这是代代相传的薪火。
“她之公民,高贵威严,统领当代,睥睨古今。”
Alfred_North_Whitehead_in_1936
我们的目标,应该是让人们既拥有文化素养,也拥有某方面的专业知识。如此一来,他们便能以专业知识作为自我发展的基础,在文化素养的引领下,达到哲学的深度与艺术的高度。我们要记住,自我发展才是有价值的智力开发...
The Amins of Education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