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费曼演讲录:一个平民科学家的思想(我觉得用贵族更合适)

1963年4越,作为John Danz 讲座系列的一部分,费曼应邀为华盛顿大学做了3次晚间讲座
1.科学的不确定性
许多古老的观念已成认为常识,没必要再予讨论或解释,但我们环视周围就会发现,那些与科学发展问题相联系的观念则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正确理解。
科学的通俗定义也包含部分技术内容。
做事能力总是有价值的,至于结果是好是坏则取决于它如何被运用。但能力本身是有价值的。(好嗓子是有价值的,说的什么未必有价值。)
“上帝给了每个人开启天堂之门的钥匙,这钥匙也同样能打开地狱之门。”我们不能否认这把天堂之门的钥匙本身的价值。
不断尝试新的解决方案就是解决一切问题的途径。
这种科学工作不以致用为目的,而是为了获得新发现带来的那股兴奋劲儿。
你只有了解并能够鉴赏我们这个时代的这一伟大的激动人心的非凡经历,你才会懂得科学的精髓,才能理解科学与其他事物的关系。你应当明白,科学活动就是一次巨大的探险,一种冲破约束、令人激动的探索,否则你就谈不上生活在这个时代。
在我们肉眼看起来平静的现象实则充满了混乱和剧烈的运动。
不管你观察什么,只要你观察的足够仔细,你就会涉及整个宇宙。
(想当年对keynote演示的3D旋转很是痴迷,现在看来完全不必要,因为演讲的内容才是关键的。)(也想起来很多年前,小领导提议要开一个读书的讲座交流,我还煞有介事的在河边构思关联,看到树想到建树等,一样的可笑,想做读书的讲座,要去很好的读书啊。)(电脑病转移成App病了,不好好过生活,去抖音,不好好生活,下载滤镜...)
法则越具体,其威力就越强大,同时也就越容易出现例外情形,因而也就越有趣,越值得检验。
在中世纪,人们认为只要多做观察,观察结果本身就会产生出法则。但这种做法并不有效。在这里想象力更为重要。
实际上,重要得是要有新概念,至于它们从何而来并不重要。
在科学上,我们对一个概念是怎么产生的并不感兴趣。
不存在决定什么是好概念的权威。我们早已不需要通过权威来确定一个概念的正确与否。
令人惊讶的是人们不相信科学研究中存在想象力。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想象力,它不同于艺术家的想象力。发挥这种想象力最难的是你要构想出一种你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它的每一个细节都与已有的东西相一致,但它本身则与所有已能想到的不同。此外,它必须非常明确,而不是一个模糊的命题。

你不可能将物体重量精确到小数点后无限多位,但我们现在知道,旋转的陀螺要比静止的陀螺重不到十亿分之一。
转动的和静止的陀螺质量读出来的都一样,于是人们猜想,质量不随运动状态而变化。
不做猜想那才真叫不科学呢。

而不确定性并不造成损害。提出一种猜测尽管不确定但总比什么都不说要好。
需要非凡的智慧和想象力,还需要对我们的哲学、我们对空间和时间的理解进行彻底的更新。
一旦出现些微的效应,就需要对现有感念进行极具革命性的修正。
我永远是活在很多东西都不知道的状态中。
在科学上允许有这种怀疑的自由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我相信在其他领域也是如此。它是斗争的产物。这是为获准怀疑、为容许存在不确定而进行的斗争。
如果你知道你还不能确定,你就有机会来改善这种局面,我要为后代争取这种自由。

2.价值的不确定性
当我们想到人类似乎具有各种奇妙的潜力,而我们取得的成就与之相比却显得那么渺小,我们都会感到失落。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认为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qiusir:费曼1963年在华盛顿大学《价值的不确定性》的演讲中提到,“生活在过去各个时代的噩梦里的人们,对未来寄予梦想,我们,作为他们所梦想的未来,虽然在很多方面已经超越了那些梦想,但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做着同样的梦。今天我们对未来所抱的希望在很大程度上与过去他们对未来所怀有的梦想是一样的。人们一度认为,人的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是因为每个人都很无知,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在教育......但事实表明,学会作假和作恶与学好一样容易。教育是一种强大的力量,但它既可以被用作学好,也可以用来教人使坏。我曾听人说,国家间的信息交流应当能增进相互了解,从而成为发展人的潜能的途径。但是信息渠道可以开通也可以关闭。传播的可以是谎言也可以是真理,可以是宣传也可以是真实的、有价值的信息。通信是一种强大的力量,但它同样既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
每个人都讨厌战争。今天,我们的梦想是通过和平手段来解决问题。如果没有军备开支,我们可以做任何我们想做的事情。但和平也是一种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的强大力量。和平怎么为恶?我不知道。但如果有一天我们得到了和平,我们就会看到这种情形。
与古人相比,我们今天有更多的力量需要控制。
但比起我们目前取得的好坏不分的成就,我们理应能够取得的似乎还应当更多。
即使是最伟大的力量和能力,似乎也没有附带任何明确指出该如何运用它们的说明。
我们还很无知。但是我认为,承认了这一点,我们可能就已找到了这条开放的通道。
承认我们无知,永远保持“我们不知道应该朝哪个方向走”这样一种态度,我们就留有了更改、思考的可能性,留有了对发展方向问题做出新贡献和新发现的可能性,尽管我们还不知道我们想要什么。
为了坚持他们宣扬的真理性,他们会做出直接违背自己信仰的事情来。
我们只有容许无知,容许不确定性,我们才有希望让人类沿着不受限、不会永远被阻塞的方向上持续前进,而不再复现人类历史上多次发生过的情形。
我知道很多科学家都信奉上帝。
科学确实对宗教有关的许多观念造成了冲击,但我不相信它会非常强烈地影响到人们的道德行为和伦理观念。
宗教从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这一立场上后撤,但这种后撤最终并没有造成宗教的道德观的改变;另一次大冲突是人们发现人可能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大多数宗教都已经从其不正确的形而上的立场上一而再、再而三地后撤。但结果却是其道德观并没有明显变化。
西方文明,在我看来,是建立在两大遗产基础之上的。一是科学的冒险精神...它要求宇宙中那些无法解答的谜题继续无法得到解答,它需要一种这一切都不确定的态度。总之一句话:智力的谦卑;另一个伟大遗产是基督教伦理---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的行为...任何概念的贯彻需要人内心遵从一种观念。
我认为苏俄就代表着这样一种危险,譬如说,认为解决人类问题的途径已经明了,人类的所有努力都应该服务于这个国家,而这就意味着不再有创新。人类就像部机器一样,不再容许其发展其潜能,不再容许出现惊奇,不再容许多元化,不再容许对困难的问题采取新的解决办法,不再容许新观点。
美国政府是在没人懂得如何建立政府或如何智力国家的观念下发展起来的。其结果是创造出一种制度,用来在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办时治理国家。这种制度安排是这样一种体制,就像我们现在的制度,它容许发展和尝试新的设想,不好就扔掉。
容许存在各种可能性是一种机会。怀疑和讨论是进步不可或缺的条件。在这一点上,美国式的国家治理是全新的,是现代化的,是科学的,也是充满变数的。
美国的政府管理不是很好,但它可能是当今不同于英国政府的最伟大的政府,是令人满意的、最现代化的政府,虽然管理的不是很好。(费曼不知道china?)
苏俄是一个落后的国家。当然,它在技术上是先进的。
我们看到,至少是在希特勒时代,尽管可续色没有得到发展,但却制造出了火箭。
技术的发展,即科学的应用,可以在没有自由的条件下进行。我们之所以说苏俄落后,是因为它还不懂得政府的权力需要限制。英国人的伟大发现---他们不是唯一想到这一点的人,但在近代史上,他们为此进行过长期斗争---是有能对政府权力设限。在苏俄是不存在对思想进行批评的自由的。
李森科认为获得性特征可以遗传给后代...事实上,由于不正确的 遗传理论,苏俄的农业生物落后了。他们没能正确发展出杂交玉米技术...
我们唯一会犯的错误就是,在人类尚不成熟的早年,我们就认为我们知道答案。答案是现成的,没人能想到还有什么东西需要考虑。我们将变得封闭,将只局限于人类今天的想象。
我们不时那么聪明。我们很笨拙,很无知。我们必须维持一个开放的渠道。

3.这个不科学的年代
如果你将科学时代理解为在艺术、文学、人们对事物的态度和理解等方面科学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的话,我不认为这是一个科学的年代。(科学还没有发挥作用)
有些事不科学并非是坏事,也没啥了不起,不过是不科学而已。当然,所谓科学我是指那些可以试错的事情而言。
在物理学史上,称得上正确的理论也就五到十个。
在一件事情已经发生后再来考虑其发生的概率或是否偶然没有任何意义。
你不能用原先的数据来进行,而是必须另外设计一套实验,看看是否存在交替性。
很多人喜欢听信道听途说来的东西,而且这些东西往往只是个孤例而不是经常发生的事情。
在它们没有掌权时一切说得都非常好,但一旦有了权力,情况就完全个不同了。
在很多方面,我所要求的只是保持一种基本的坦诚。我认为,我们在政治问题上应该有更谦卑的诚实。我认为那样我们会更加自由。
在核试验方面,我自己也不知道我是赞成还是反对,这两方面都可以列出各种理由。
(吸二手烟长大的,和从多手资料中学习成长的相比...)
哥伦布曾说过,他做环球航行是为了黄金和香料。但他没有找到黄金,找到的香料也很少。
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到月球上去?因为这是科学上的一次伟大的探险。
通常你会通过类比,但我要说用类比会使你经常犯大错。
伽利略的做法是,撇开各种争论不管,只确定物体是否下落,下落得由多快,只描述过程,由此赢得了所有人的共识。
牛顿通过一些实验证明,光束被分开,而且用棱镜分开的光束永远不会再分离。他为什么要与胡克争辩呢?那时因为当时有一套光的理论...胡克拿棱镜一看,便明白这是事实。

我不认同,但我不会嘲笑它,也不会与它争辩。我同意教皇所代表的责任和义务就是人民的责任和义务。我认为这篇通谕也许是新的未来的一个起点,在这样一个未来里,只要我们的最终目的一致,只关注如何采取行动,相信同样的事情,我们就不必牢记着我们为什么会相信那些事情的理论。

·年末温习20221202
做事能力总是有价值的,至于结果是好是坏则取决于它如何被运用。(即便是做了坏事也不能否认能力的价值?为邪恶歌唱也不能否认嗓音的独特。)
不断尝试新的解决方案就是解决一切问题的途径。(对教育的复杂性是用多样性来应对的。)
重要得是要有新概念,至于它们从何而来并不重要。(不做人民做自己算吗?)
不做猜想那才真叫不科学呢。
我永远是活在很多东西都不知道的状态中。(我们永远要保持好奇和求知,这才是人的宿命吧)
教育是一种强大的力量,但它既可以被用作学好,也可以用来教人使坏。(既可以使人聪明也可以使人愚钝)
哥伦布曾说过,他做环球航行是为了黄金和香料。但他没有找到黄金,找到的香料也很少。

十二 31

2021

相比过年,更喜欢宁静的冬至,没虚长一岁就又熬过了一个最长的夜。而一年当中很多事的完结和重启是要放到元旦的,比如更换日历、支付年费和跨年照。喜欢姚同学一早送来的创造者台历,为了米和面的赠品前天预交了来年的物业费。如早饭后散步是每天的习惯,重温读书笔记和梳理心头思绪成了年末的惯例。这里PO一篇年终总结成了辞旧迎新的仪式,于我更像是房屋清扫后的春联张贴。本小站可是靠黄了某个国企,一息尚存要感谢刘兄。

早起上班、散步看书、上课打球上课...一周像是一天,生活的节奏如座钟一样准时。今年就50岁了,当“来年和去年一样好”的小目标成了大的奢望,对未来还能有什么期待呢?电影里看到要放弃理想的桥段会潸然泪下,手机里曾经喜欢的那些奋进的旋流也都变成了悲伤的歌。“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我一样没能逃过梭罗笔下的大多数。好在对活着还有感,读书的热情也不减。外在的世界里,飞逝的时间是不可逆的;想象的世界里,时光在字里行间穿梭,重温精妙的逻辑、赏析美妙的句式,感慨时光真是样好东西。

回想一年的过往,本有很多怨念。“我们跌入郁闷沮丧的境地往往不是缘于消极负面,反倒是缘于积极的希望。”阿兰·德波顿一边在《写给无神论者》中用帕斯卡的悲观主义来安慰,一边在《新闻的骚动》里耐心规劝,“对于每一个平静安宁的时刻,我们都应待之以感恩与宽容。”人生“好像一个演员没有排练就上了舞台”,米兰·昆德拉的言外之意,听不到抱怨反倒不正常。范梅南的《教学机智》算是对症下药,“作为教师总是正确地行动,这是不可能的。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得以解脱。”“你只需要知道天气预报的结果。如果太执着于信息,你迟早就会在信息中窒息的。”格拉德威尔在《眨眼之间》里的观点和维尔凯维奇的课堂管理黄金法则很是一致,“忽略,尽可能忽略那些恼人的不良行为......”聒噪的人群是我的沙漠,书中有雨露甘霖。

2021

关于“人为什么活着”的问题,最近被问了几次。什么时候我成情感专家了?可能是好奇这么悲催的人生何以维系吧。那情感受挫的学生来谈心,坦陈“如果我是您,可能就活不下去了”。惊诧的不单是我的可怜?更好奇我的可恨在哪儿。“幸福是一种幻觉,苦难是一种常态。”阿兰·德波顿在《写给无神论者》中写道,“我们能做的最好事情不过是直面自身处境中的绝望事实:人之伟大在于知晓自身之悲惨。”也如村上春树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里提到,“Pain is inevitable Suffering is optional.”我当属阿德勒所说“一生都在治愈童年”的一类,课堂上偶尔谈及少时的穷苦,内心多少有点闪耀,而学生看不出老师那知识改变命运的德育渗透的用心,还不是从现今的老师这看不出比农民好在哪。这不是个体的愚昧,这是系统的冲突。

我有两辆车,一辆旧车,一辆新车,像是我的两种状态,旧车不舒适但皮实,新车性能好但顾忌多。人生在世或如车行路上,要学习的不单是启动、向前和加速,也要学会转向、泊位和加油等。而开车的智慧,路上遇到狂飙的奥拓不只是敬佩或抱怨,是知道路途是目的地的一部分,路况也要取决于他人。用维根斯坦的话来说,“他人对我们理解的范围标示着我们的世界的范围...性格就像既需要作者也需要读者的语言一样。”如此类比,大概能体会怀特海的“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拥有知识的人和运用知识的方式”,也就是说,光有一副好的嗓子是不够的。回到“人为什么活着”的问题,“So many years of education yet nobody teaches us how to love ourselves.”要我来回答,顺着费曼和阿德勒的话说,活着是与自身和环境和解,用余生治愈童年。

2022,不怕...

2021

[?]科学,请加油......
[?]图(2021)书

作为理科老师,有点讽刺的是,对教育的绝望来自数理,希望来自人文。贴一段郭宏安翻译的波德莱尔的《信天翁》

2021

...
诗人啊就好像这位云中之君,
出没于暴风雨,敢把弓手笑看;
一旦落地,就被嘘声围得紧紧,
长羽大翼,反而使它步履艰难。

十二 21


(鉴于该书的封面太丧,找了张替代。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上图[?])
《费曼学习法》---用输出倒逼输入(我想这本书最大的受益人是尹红心和李伟两位作者,不管质量怎么样,应该是践行了“输出倒逼输入”。)(这本书,随便几段话就构成一章哈哈哈,比如第19张一共三面,每一面还空着大半。)
(留意了一下,2021年3月第一版,8月已经第8次印刷,看来选题很好。)(读一本内陆作者的书比逼着我看一部大陆片还要难,但为了更好了解费曼,还是买来书看下去。)(上次看过内陆人写的的《物理学之美》,书是一般般,但是一个很要的线索,趁机检索了一些补充了一些)(看作者介绍,解放军外国语学员毕业的,焦作师范专科学校的教师,书中常用股票或经济等理财的例子,也不知是爱好还是拼凑,总觉得不专业的范例呢。)(想起攀枝花学院...)(是谁曾嘲笑过那个奴隶想从知识上得到一个金币...)
检测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是有能力把它传播给另一个人。
(有学生问我,费曼获得过诺贝尔奖吗?当然,他似乎被提名过几十次吧。)
学了那么多,一落地就“见光死”,简直成了一个书呆子。
(书中应该是编撰了不少费曼的话,或是翻译的曲解。)
费曼学习法的核心是---当你准备学习一门新知识时,必须站在传授者的立场,假设自己要向别人讲解这门知识。那么你一定要用最简洁、清晰和易于理解的语言表达出来...

1、确立你要学习的目标。
2、理解你要学习的对象。
3、以教代学,用输出代替输入。
4、进行回顾和反思。
5、实现知识的简化和吸收。
学习和应用是互为一体的,无法对外输出的学习就不能称为学习。
越熟悉的概念,大脑越喜欢。当大脑长时间习惯于这种学习模式,对新知识的创造力就会受到抑制。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学会输出,激励我们的大脑更多地使用第二种模式---在不同的概念之间强行建立联系,也是大脑的特长。
知识的输出越多,我们队陌生事物的联想就越丰富,学习的创造性就越强,最终成功地突破旧知识的框架,得出有价值的新知识。
提高学习的能力,比学到一门知识更重要。
费曼认为,好的学习方法能够为一个人创造宏大的事业和对世界犀利的理解力。
学习,究其根本是思维方式的比拼,不是知识存储的较量,也不是学位的竞争。
196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莫顿提“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其名称来自于《马太福音》,“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类似的有道德经“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一次成功的输出也会同时增强输入的能力,从而使得下一次输出的成功可能性更大。
主动学习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学习不再是被动服从和由功利驱动的“输入”,而是我们自觉甚至开心地实施有意识的主动学习,也就是以“输出”为载体的“有选择的输入”。
(对老师来说,只有输入才能更好的输出,教师的读书很重要。而对学生呢,只有输出,才知道需要很好的输入。教学相长大概也是这个道理,关于教和学的关系,我想过很多遍,也说过很多次。)
本杰明·布鲁姆“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我们的目标定立得高大上,让人热血沸腾,具体的规划却一塌糊涂,看起来莫名其妙...
聪明的学习者善于反问和反省,愚蠢的学习者则喜欢自我感动,将一个错误的目标偏执地坚持到底。

SMART:
具体的 Specific---目标必须清晰和可以形容。
可衡量的 Measurable---目标必须量化和能够评估。
可执行的 Actionable---目标必须在能力范围内。
实际的 Relevant/Realistic/Rewarding---目标必须有积极的意义。
有时间限制的 Time-bound---目标必须有时间的期限。
学习不只是为了记住什么,而是我们通过学习建立自己行之有效的思维框架,并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费曼认为,如果一个人不能有意愿和彻底地、深入地理解自己的学习对象,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学习什么,对于知识的印象模糊空洞,在学习上付出再多的努力也不可能有好的收获。
学习不再是人自己的事,是人和机器的竞赛。人们开始担心未来会不会被人工智能全面替代。(计算速度和存储上,机器早就远超人类,在学习时长上更是不断电不分白天和黑夜...)(学习的事关人类)

@qiusir:上厕所的功夫,自行对照了一下费曼的十条建议:
1-Read every day(读书时也整理笔记)
2-Spend time with nature(也就早饭后散个步,偶尔河边走走)
3-Ask questions(多是对学生明知故问)
4-Never stop learning(学习的迫切性还不够)
5-Don't pay attention to what others think of you(越来越接近这一点)
6-Do what interests you the most(习惯的状态中难说擅长什么)
7-Study hard(没放弃提高但和努力有距离)
8-Teach others what you know(这是我的工作)
9-Make mistakes and learn(主要是帮助学生做到这一点)
10-It's Okay to not know things!(对自己的无知越发坦然了)
喜欢推上这个回复:
1. Be kind to yourself.
2. Be a life long learner.
3. It's okay to fail.
4. Never compromise on what you love.
5. Never lose your curiosity.
6. Work hard.
7. Pay attention, it's rare.
8. Do what makes your heart sings.
9. It's important to know who you are.
10. Love yourself.
@qiusir:我们常把学校称为母校,我们常把校园当成家。这是因为在这里,我们见了自己,见了天地,见了众生。升学的我们要更大的天地和为了更广的众生。学生不能放飞自我如何能见更宽广的天体,如果老师不曾放飞自我如何能见识过天地...
费曼说,我们要善于通过学习来“懂得学习”,要掌握这种能力,就必须在学习中建立自己的思维框架。
从长远来看,阅读和记忆并不是一场数量的比赛。我们所学知识的数量想来都是一个伪命题。
当你能从较少的知识中也能获取比他人更多的有益信息时,你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一定是更加优秀的。
知识在他们脑中是种薛定谔(猫)的状态,好像学通了,又好像还差很多。在时间的侵蚀下,学到的知识一点一滴、悄悄地流失...
仅凭印象复述、复述中提出问题、复述中加入自己的观点。
“以教代学”是费曼学习法的核心。费曼说,“如果你不能向其他人简单地解释一件事,那么你就还没有真正弄懂它。”
(对于书中提到女儿儿子清华北大的农民的事存疑。“我这人没什么文化,其实也没啥绝招——我只不过是让孩子教我罢了!”)
(多数时候,我们的学习不过是在朗读一页又一页的ppt...费曼那个年代powerpoint应该没发布呢吧?是不是幻灯片更合适,而且很怀疑费曼说过类似的话。)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大脑中的反映,它不但是神经活动,还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
(“题还不会,但分得到了!你说神奇不神奇。”我勒个去,这竟然是我校创新班课堂的节录...很现实也很恐怖)
费曼认为,以教代学的输出方式属于主动学习,是拒绝等待着被知识垂幸而去主动地征服,是不想被知识选择而去为知识建立一个具有自己标准的过滤器。
高质量的主动学习才能改变命运。
费曼“我发现,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主动学习的人在10年后会超出被动学习的人至少两个社会阶层。”(如此的鸡汤文字,如果是费曼说的,那应该是他的污点了哈哈哈)
第一次复述是把自己当做倾听者,第二次复述是进入一个真实的传授知识的场景,向别人甚至更多人阐述你对某项知识的看法。
费曼学习法主张“以教代学”的根本原因,因为这样做能最大限度地加快学习的速度,提升学习的效能。
没有灵魂的知识就像路边枯萎的树叶,看似脉络分明,却早已失去生命。
只有在记忆的同时还能为知识刻上自己的印记,学习才拥有了灵魂,知识也具备了新的活力。
(叔叔一大早发短信过来,祝我节日快乐,说这是他最喜欢的节气,我说也是,昨天过了最长的夜。叔叔不忘叮嘱我吃饺子,难怪食堂早餐就有了饺子,中午又吃了几个。下午10班上课,黑板上写着“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下巴没人管”。)
知识不是单向的一个方向传授知识,它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盲维”是我们没看到的角落,也是我们未想到的地方。
哈佛商学院的一项统计表明,有68%的人下功夫去学一门知识却仍然不得其门而入,原因是他的知识储备还不足以理解这个知识,而不是知识本身的问题。
人与人之间的知识差距主要取决于对知识的反思、总结和升华的能力。
“证据太苍白了,就好像一只苍蝇飞过婴儿的耳边,婴儿却以为那是一个高级玩具...”
“最好的学习就是我们能从一个问题里找到新的问题,你不喜欢、不欣赏、不认可的东西,那才是知识这顶皇冠上的宝石。如果你憎恶争议,或者没有挑刺的习惯,就如同你扔掉了这颗宝石,只戴着一顶漂亮但毫无价值的帽子。”
知识是动态变化的,一方面我们不断地解构它,理解它,另一方面也通过论证、怀疑和反思更新它的内容,使知识保持常新,尽可能地真实而客观。
“好比一条从鱼缸放出来的鱼却在大海里无穷无尽的食物之中饿死。可见简单的事情真做起来也不易...”
如身使臂,如臂使指
“知识不仅是文明的记忆,也不仅是未来的旗帜,它还是一种思维结构。当你从思维结构角度看待知识时,就要意识到,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对我们自己思维的变革,它由聪明的方式,也有愚蠢的方式。”
知识的原理比知识本身对我们更有价值。能够简化知识体系,可以使学习既简单又直接。
(一直尊重阅读之人,对书也一直有膜拜之感,而对自己而言,四十多岁以后的读书才算是开始...)
我们的口才不仅源于演讲的技巧,更源于对人性的认知。
知识并非只是拿来搬开脚下的石头,或让你明白过去,屙屎帮你读懂未来。
热情是造成学生的学习结果最大差异的因素。
“有时候你得到的知识根本称不上知识,充其量只是一堆信息。”
费曼想来不主张追求数量的“贪多求全”的学习,他曾经嘲讽地说,“如果有人愿意拿自己有限的生命去追逐无限的知识,并且还为此感动,那他纯粹就是一个无知的妄人。
主动的学习远比被动的学习重要;系统的学习远比碎片式的学习重要;向内的学习远比向外的学习重要;专业的学习远比跨界的学习重要。

学习金字塔是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成果,由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Edgar Dale)1946年提出。它用数字形式形象地呈现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的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有多少。
从上往下列出了:听大课、阅读、多媒体、现场示范、讨论、践行、教别人,这7种学习方式,学习效率也依次从5%递增到90%。


喜欢这张图[?]的配色,简单翻译了一下贴在这里。
[?]《如何高效学习》Scott Young (提到费曼的技巧)

费曼曾经指出[?],学习物理学有五个方面的理由。简单说来:
一是为了学会怎样动手做测量和计算,以及在各方面的应用;
二是培养科学家,他们不仅致力于工业的发展,而且贡献于人类知识的进步;
三是认识自然界的美妙,感受世界的稳定性和实在性;
四是学习怎样由未知到已知、科学的求知方法;
五是通过尝试和纠错,学会一种有普遍意义的自由探索的创造精神。

P.S.冬至这天,留言里试着整理一下收集的费曼推上(好奇是谁在维护,费曼的养女?)的只言片语。等读完费曼语录,再整理一下。

十二 14


《准备》戴安娜·塔文纳著 和渊等译
Prepared What Kinds Need for a Fulfilled Life Diane Tavenner
預備教育的未來:新時代的學習樣貌,打造面對挑戰的適應力、恆毅力與自我學習力
(名家推荐里人大附中的校长推荐放到第一位是不是与翻译者有点关系,这位刘小惠似乎见过呢,刘彭芝早退休了吧)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雅思·贝尔斯(德国哲学家)
引言
我曾提议资助她的三餐和日用破,但她拒绝了。(引言的那位成功脱离黑帮的女孩的故事就看哭了...)
她想要的是一个机会,而不是什么救世主。
一、为什么要做准备
1高中毕业意味着什么?
Summit Preparatory Charter High School
除了师生之间的日常见面,有时导师还会和学生的家人一起在家里吃饭...
他们其实并不希望得到我的帮助。他们想要的只是支持的声音和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写这本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落井下石去责难任何人。实际上,我非常敬佩美国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我只是在思考,我们是否变成了这些成就的受害者。
如果你很穷,那么你活着的意义就只能是生存,让自己或至少让自己的孩子摆脱贫穷。
标准化战胜了个性。优等生和差生在高中无法学到他们所需的知识,因为学校不是为这些人设计的...
现在的雇主看重的是创新思维、独立性和主动性。而在我们祖父母那一辈,这些能力并不受重视。
虽然社会对每个人的要求都一样,但你必须比其他人做得更好。
大学毕业率之所以引起人们的重视,是因为它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学生未来的经济收入稳定。
它们找到我,并不是想要再次确认事情有多么糟糕,她们只想知道自己现在还能为孩子做些什么。
2好学校和好老师有多重要
就像很多刚开始当老师的人一样,我注定要经历失败。
(日语中高中就是高效)
大部分学生对上大学毫无准备,尽管他们在高中入学时都有这个计划。
父母都想望子成龙。而我希望我所有的学生都能成功。如果孩子失败了,对谁会有好处呢?可为什么一定要分隔胜负?
3何为一所好的学校
那里会不会像是一间巨大的磨坊,碾碎他的独立人格。
但不会仅仅把他当做考高分的机器,我们还会关注他心灵的成长。
Personalized Learning Plan
他们不需要拿儿子当下的幸福去换取他未来的成功。
“你或许赢得了一场战役,但你输掉了整个战争。”

二、如何为孩子步入成人世界做好准备
项目学习、自主学习、通过辅导进行反思以及团队合作...把这几项内容牢牢地结合起来,就相当于组装了一台最先进的GPS,为孩子顺利到达最终目的地---成为一个做好准备的成人---指明了道路。
4项目式学习:让孩子学会做明智的选择
(很小时候就体会过选择的困难,大了倒是习惯,关键很多事是顺理成章的,或者由不得你。)
(Pain is inevitable, Suffering is Optional)
“我们都需要互相学习,这样才能做出更好的决策。”“所以你必须非常了解自己负责的领域,这样你才能把它教给其他人。”
正如运动员会锻炼他们所需的每一块肌肉,从而在电影高潮来临时尽情展示自我,学生也同样需要培养自身必备的技能和良好的习惯,为了将来有一天,当他们不得不离开我们时,能够独立自强。
...学校也仅仅将之视为锦上添花的存在,就像冰激凌顶端的那颗樱桃。
跨学科的项目式学习会令学生获益良多。
...一条独立的、被割裂的信息,一旦考试结束,学生很快就会忘记答案。
为了买一套好的学区房,家长们努力工作赚钱,甚至不惜在财务上透支自己,而一旦获得了入学资格,还要拼命维护学校的名声。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接受项目式学习教育的学生在标准化考试中表现很优秀。
5自主学习:以精通、自主和目标为核心的学习机制
家长经常会犯的错误就是太投入和过多插手...

“我们有一群人真的很喜欢化学,想多学习一些内容,所以我们决定组建化学预科学习小组,进行自学。”
于是我们做了一个计划,首先是组建一个学习小组。我们找到了一本大学化学预科教材,利用可汗学院的资料和其他一些信息来源做辅助。其次,我们会把学习内容进行项目化处理,制作播放列表。最后,我们申请了自习时间,老师批准了。

学生对于大部分的传统授课方式不感兴趣并不是他们的错,因为它确实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孩子了。
(我有个学生,父母都是本校的物理老师,某次考完试,他很认真地问我“伽利略和牛顿谁老”...)
SMART:具体的 Specific、可衡量的 Measurable、可执行的 Actionable、实际的 Realistic和有时间限制的 Timebound
学校每天有一小时的时间专门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他实际上不清楚什么才是真正的学习。
失败只有在两种前提下才是由意义的:首先,个体确实从失败中学到一些东西,并因此有动力再次尝试;其次,失败不会永久地排除未来的可能性。
6在反思中学习和成长
不断有研究表明,能在学校里同成年人建立良好关系的孩子,相比其他孩子能取得更好的成果。
老师实际上身兼两职,既要负责教书,也要负责育人---两者要互为指引,互相促进。
为人父母最好的状态是去倾听,去问一些有意义的问题,在具体的情境中培养孩子自身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情绪识别能力。
我从来不会去问他“你将来想成为怎样的大人”,或者“你最喜欢的科目是什么”,我会问:“你喜欢作什么?”“哪一点最吸引你?”
7在中学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寻求属于自己的成功,并且无须以牺牲他人的利益为代价。
在Summit不存在输赢一说。
合作型校园文化:学生齐心协力,互相支持,视彼此为队友。
“中国仅仅是优等生的数量就要比所有美国学生还要多。”
“一切新潮都终将过去,旧貌恢复只需等待时机。”
实际上没有人想大包大揽决定所有事,但每个人都想要知道做决定的人是谁,这些决定又是如何做出的额,他们在当中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qiusir:笔记一向工整也准确的辰辰同学很谨慎来办公室问题,是关于前几天课上提到乐彤发现的一种几何方法(以前课代表对磁聚焦提出的一个小模型问题)。面对这种有效的问题,很乐意放下手中的书,耐心和她交流和演算。学生懂得老师的时间宝贵自己也珍惜自己的时间,并不希望仅仅是相信老师的耐心,大家一起低效甚至无效地消耗,仅为了得到一丝心里的安慰。
不要丢下任何同伴,与其互相倾轧,不如团结一致,这样才会令我们变得更加强大。
正如你开车前往目的地的途中会不断地左右转弯、停车和让路,在让孩子为未来做好准备的路上也是如此。培养合作能力需要在现实生活里实践,也需要自主学习的能力,因为如果没有自主学习能力就不可能成为一个高效的合作者。而合作和自主学习的开展反过来都需要清醒的自我认知。那些最富于合作精神的人同时也是最了解自己的人。


三、怎样才算做好了准备
良好的习惯、求知欲、通用的技能和对未来的规划这四点,对于孩子们未来是否能过上幸福的生活是最重要的,且能被衡量的标准。
8成功的习惯:十六个学习模块
我们必须把培养孩子成功的习惯,和注重他们的学业成绩放到同样重要的位置。
我们必须想办法,让学生能够自己找到答案。我们必须把培养孩子成功的习惯,和注重他们的学业成绩放到同样重要的位置。

独立性和可持续:1、自主性、2好奇心、3目标感
毅力:4适应性、5能动性、6学术韧性
对自我和学校的看法:7成长型思维、8自我效能感、9归属感、10学校的重要性
入学准备:11自我认知、12共情/人际交往能力、13执行力
健全发展:14信赖、15压力管理、16自我调节
原来我最大的问题就是从来没有真正地询问过他的想法。
我们是不是应该停下来好好思考,自己到底想要让孩子学会什么东西?
(原来说,慢一点,等一等你的灵魂。现在再看,至少那时躯体和灵魂前进的方向是一样的。)
9受好奇心驱动的自主学习
给他们充足的时间1,找到与世界对接的入口2。
每天的一小时自主学习时间里,我们会提供给学生一套完整的学习内容播放列表...我们也会把检查学习进度的责任和工具教给学生,他们可以自己选择接受测试的时间。

(最初2012年)对于每一个知识主题,学生还是要去上一节传统的课,直接从老师那里学习知识...同其他学习资源一样,所有这些课程都是可以选修的,不去上课不会有任何后果...当每堂课只有两到三个人出席时,老师就会把事先备课的内容放到一边,转而根据每个学生的事情情况提供具体的帮助...排队的学生开始自发地组织互助活动。很快,辅导吧前就排满了一对对的“互助小组”,不但老师会提供帮助,学生之间也会互相帮助。

当一个人在教导他人时,其自身的知识与技能水平也会有所提高。(优秀的学生不是因为本身优秀才有资格辅导他人,可能情况相反,因为辅导了他人让自己出类拔萃呢。)
人的好奇心是会传染的。
我们有理由怀疑,知识是否还有教授的必要?
但知识的价值仍旧不容忽视,我们需要改变的是获取知识的方法。
作为家长,我最大的收获是:如果我的孩子在上学前就储备了大量的知识,那么他在学校会学到跟多的东西,成绩相应也会更好。于是这就导致了非常不幸的结果,我们总是想着把孩子的脑袋塞满。
自主性、好奇心和目标感。当青少年逐步迈入成年人的世界时,他们要开始为自己的学习和成长负责。
(求师得slogan:为自己的学习掌舵,我们一起加油。)
我们鼓励老师和学生分享各自的兴趣爱好和他们热衷的东西。
我们要发掘孩子的真实兴趣,而非操控或强制孩子的“爱好”。
比起参加一连串的社团和活动,他们更想看到学生专注于做某一件事,这能够反映出一个人是否有热情、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以及自身能力的高低,而前者不过是些流于表面的点缀。
谷歌的自助餐:提供筛选过滤的选项,然后在这个范围内给你选择的权利。
美国儿科学会在2016年修改了建议屏幕使用时间,但人们对这项改动知之甚少。对于六岁及六岁以上儿童,儿科学会不再对每天的屏幕使用时间做出具体的限制,而是建议每个家庭规划适宜的媒体使用时间和地点。
最重要的是,在孩子眼中,我们也是在不断学习的。
10什么是对孩子最好的
但我们在高中四年里可能做得“太多了”,以至于这些学生上了大学之后反而有些无所适从。(BD在大学里想学点更高深的数学,于是找到数学最好的博士,然后让妈妈和老师联系上课等...)
(没有生出高飞的翅膀,并非是没有早早砍掉这双苍老的双手的决断,而是没有更好的利用它们。)
如果我们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做好准备,那么我们又打算先放弃谁?
我们应专注于通用技能的培养。(搜索的技能?)


跨学科的课题项目设计应考虑以下36种技能的培养:
文本分析:主题/中心思想 主旨展开 结构 观点/目标 词汇选择
作品展示:精准表达 使用多媒体沟通 口头汇报
调研:提出问题 规划和开展调查 提出假设 定义一个设计问题
分析和整合:组织和展示信息你识别模式和关联 对比 建模 阐释数据/信息以提出有效论点 建立联系和进行推论 评估论点 评估不同设计方案 给出基于证据的解释
说与听:参与基于论据的讨论 沟通的规范/积极倾听
写作:有力的论点 提供相关信息/对论点进行解释说明 叙事 反驳 选择论据 解释论据 整合论据 组织(过度、连贯、结构) 引入和结论
资源使用:选择相关资源 资源的背景调查 整合不同资源

对孩子最好的,就是明确告诉他们,想要顺利长大成人,他们必须具备哪些通用技能;对孩子最好的,就是我们利用每一天、每一分钟去帮助他们培养这些技能。
你往往会发现,即便我们脚踏实地地前行,结果可能依旧无法圆满。但这其实没有关系的,我们看重的是这个成长过程。
11具体的下一步:毕业之后的人生
我们并不需要为孩子在成功和满足感之间做取舍,因为他们可以拥有全部。事实上,让孩子获得满足感,正是引领其取得成功的最佳途径。
“我猜你来找我是因为你知道我不会让你那么做。来,我们走。”我们径直开去了当地的社区大学。
有多少给予我帮助的人曾出现在我的生命中,可是我从没有感谢过他们...更不用说在时隔十年之后驱车五百英里去找到那个人...(我缺失的不单是童年,整个中学,很多帮助我的人的名字也不记得了。其实我缺失的是过往的生活。遗忘对我来说,难说不是一种环境的选择,我看做是对我的进化...)
我的一个好朋友经常会说,“有时候你去买婚纱,往往试穿的第一件就是最合适的那件。”但她很快又指出,你只有试了第二件、第三件甚至更多的时候才能意识到这一点。
我看到讲稿中有很多人的评语,包括他的英语和历史老师,显然他曾向他们寻求过帮助。其中还有一些评语来自他的同学...
我非常喜欢雅各布·里斯的一段话,抄写下来放在办公桌的显眼位置:

感到无助的时候,我会去看看石匠,他们挥舞着锤子第100次敲击面前的大石,却没有看到丝毫裂缝。但当他敲第101下的时候,石头轰然碎成了两半。我很清楚,那并不仅仅是第101下的功劳,更是前面那100下的辛苦积累。

(有些事需要积累,有些事需要门槛,比如光电效应的极限频率,而另外一些事,需要方向性,比如学习获得知识的方式比多少要重要。)
我们并不需要为孩子在成功和满足感之间做取舍,因为他们可以拥有全部,而实际上,让孩子获得满足感正是引领其取得成功的最佳途径。(再敲一遍,第2次...)
他的父亲、导师和其他许多人都会组成他的“内阁”。(缺爹少妈的人的成功的机会是不是会大增?缺少朋友的人可能会走得更远?)
竭尽所能不仅是一句口号,它是我们的文化,是我们做事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驱动我们前进的力量。我们要始终坚信,总有办法打开一扇锁着的门。
“只不过是一扇锁着的门而已,总有办法打开它,我今天一定要带他离开。”
Whatever It Takes


竭尽所能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它是我们的文化,是我们做事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驱动我们前进的力量。
(“同事拿来的草莓,听我说很好吃就要给我订一箱,我告知不可,满足是不可多得。”燕子)
我曾与不同种族、不同性别和不同党派的人坐下来交流,他们当中有些人乘坐自己的私人飞机来同我会面,有的人则要搭乘公交车...每个人都想为自己所爱的孩子争取更好的教育。
我们的出发点是一种基于实践、自主、反思和合作的学习。
我们的出发点是大人相信他们能帮助孩子为未来做好准备、做得更多,不只是教他们基本的听说读写。
我们的出发点是拥抱我们的基本承诺:每个人都有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力,追求幸福、美满和充实的生活。
而当下,有一扇紧锁着的门阻挡住了太多人的脚步,我们必须拿起螺丝刀去拆掉那些门锁。

prepareforsuccess.org(书中的网址给错了。)
大多数时候,我都不太想谈论自己的事。有时候你很容易将过往埋葬在自己所取得的成就和所有辛勤的付出当中,但在我尚未意识到的时候,我甚至把自己也埋葬了进去。
仿佛“核军备竞赛”一般的大学招生...
本书的全部收益将无偿捐给一个学生奖学金基金。

·年末温习
我们是否变成了这些成就的受害者。(曾经的应试教育受益者,如今的应试教育受害者,这倒也算是公平。)“你或许赢得了一场战役,但你输掉了整个战争。”
如果孩子失败了,对谁会有好处呢?可为什么一定要分隔胜负?
一旦获得了入学资格,还要拼命维护学校的名声。(或许像是花了大价钱买了个不是那么好的东西但不得不四处和别人说好一样)
我们有理由怀疑,知识是否还有教授的必要?
竭尽所能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它是我们的文化,是我们做事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驱动我们前进的力量。

十二 06

这是一篇受密码保护的文章,您需要提供访问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