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小波的小说也买了,一是还没排上时间看,二是怕影响了读他杂文的印象。这本《王小波经典作品》杂文卷是第三本了,有的文章看过倒也无妨,只是这个版本的字体、排版以及纸张的质量等,都不太方便阅读,可能是这个“当代世界出版社”为了压缩成本吧。
*沉默的大多数
龙女士在国外住了很多年,几乎变成了个心直口快的外国人
一听到他们报出不好的出身,就从牙缝里进(是迸吧?)出三个字:“狗崽子!”
@qiusir:当老师越久,对老师的作用越看淡。如果老师的作用真的那么大,不是担心要收获的恩德有多多,而是对那无尽头的忏悔的恐惧。
@qiusir:学校之于工厂的出别,不是有没有围墙和打卡上岗,而是工厂的产品早已实现了售后服务的三包,而学校则远还没有...
积代会是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积极分子代表大会...
在使用话语时,总想交税的强迫症。
那些说话的人心里都有一个税吏。中国的读书人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就是缴纳税金,做一个好的纳税人---这是难听的说法。好听的说法就是以天下为己任。
然后我又猛省到自己也属于古往今来的最大一个弱势群体,就是沉默的大多数。
打聋子骂哑巴扒绝户坟。
照他(长者)看来,写书应该能教育人民,提升人的灵魂。这真是金玉良言。但是在这世界的一切人之中,我最喜欢予以提升的一个,就是我自己。这话很卑鄙,很自私,也很坦诚。(坦诚的话不卑鄙,而基因的行为谈不上自私,除非卑鄙和自私这些词本就是误读的了)
*思维的乐趣
傍晚时分,你坐在屋檐下,看着天慢慢地黑下去,心里寂寞而凄凉,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剥夺了。
罗素先生在五岁时感到寂寞而凄凉,就想到:假如我能活到七十岁,那么我这不幸的一生才度过了十四分之一!
以愚昧教人,那是善良的人能犯下的最严重的罪孽。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决不可对善人放松警惕。
一般人认为,善良而低智的人是无辜的。假如这种低智是先天造成的,我同意。但是人可以发展自己的智力,所以后天的低智算不上无辜---再说,没有比装傻更便当的了。
我认为低智、偏执、思想贫乏是最大的邪恶。按这个标准,别人说我最善良,就是我最邪恶时;别人说我最邪恶,就是我最善良时。(有一个低智、偏执、愚昧的校长,还不如原子弹来得痛快,因为这属于痛不欲生的生化武器范畴了。)

假如我对可科学和艺术稍有所知的话,它们是源于思想乐趣的浩浩江河,虽然惠及一切人,但这江河决不是如某些人所想象的那样,为他们而流,正如以思想为乐趣的人不是为他们而生一样。

知识分子的不幸
(出人头地是个人的想法,想压过别人,也是要靠自己的努力。而一心想着让老师帮忙去压倒别人,总觉得胜之不武,不仅是老师不够公正,甚至有道德的疑问。)
有一个公开的秘密就是:任何一个知识分子,只要他有了成就,就会形成自己的哲学、自己的信念。
*积极的结论
从逻辑上说,从一个错误的前提什么都能推出来;从实际上看,一个扯谎的人什么都能编出来。
(认真点过,每一天都是愚人节。)(过了天命之年还是很努力,才是敢叫板。
跳出手掌心
“当一个人写作或计算时,就超越了性别,甚至超越了人类。”思索的人,超越了现世的人类。
自然科学的成果,有一些现在人类已经用上了,但据我所知,没用上的还很多。倘若你把没用上的统统取消,科学就不成其为科学。我上大学时,有一次我的数学教授在课堂上讲到:我现在所教的数学,你们也许一生都用不到,但我还要教,因为这些知识是好的,应该让你们知道。

在中国做知识分子,有一种传统的模式,可能是孔孟,也可能是程朱传下来的,那就是自己先去做个循规蹈矩的人,做出个了模样,做出了乐趣,再去管别人...由这样的模式,自然会产生一种学堂式的气氛,现实求学,受教,攒到了一定程度,就来教别人,管别人。如此一种学堂开办数千年,总是同一些知识在其中循环,并未产生一种面向未来、超越人类的文化---谁要骂我是民族虚无主义,就骂好了,反正我从小就不是好同学---只产生了一个极沉重的传统,无数的聪明才智被白白消磨掉。倘若说到世道人心,我承认没有比中国文化更好的传统---所以我们这里就永远只有世道人心,有不了别的。

“存货感”与文化相对主义
你这厮,只是俺手里的一个行货!行货就死劣等货物...
没有一种科学能经得起歪曲、滥用。但有一些学者学习西方的科学,就是为了用东方的传统观念来歪曲的。从文化相对主义,就能歪曲出一种我们都是行货的道理来。
优越感种种
人为什么一定用一件错事来反对另一件错事呢?除非人真是这么笨,只能懂得错,不懂得对的,但这又不是事实。
戈培尔就是这样的:他一面说日耳曼人优越,一面又把日耳曼人当傻子来愚弄。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我已经四十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为这个原故,我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
拒绝恭维
越是天真、朴实的人,听到一种于己有利的说法,证明自己身上有种种优越的素质,是人类中最优越的部分,就越会不知东西南北,撒起癔症来。
关于崇高
理学越兴盛,人也越虚伪。
有关“错误的故事”
Wrong story!
我要是编这种故事,也可以发大财,但我就是不编。我只是等故事讲完之后,用烟斗敲敲凳子腿,若一声:这种理解彻底不对。
科学的美好
科学和人类的其他事业完全不同,它是一种平等的事业。真正的科学没有在中国诞生,这是有原因的。这是因为中国的文化传统里没有平等:从打孔孟如今,讲的全是尊卑有序。
我现在不学科学了,但我始终在学习科学这些素质。这就是说,人要爱平等、爱自由,人类开创的一切事业中,科学最有成就,就是因为有这两样做根基。
生命科学与骗术
我在匹斯堡大学的老师许倬云教授曾说,中国人先把科学当作洪水猛兽,后把它当做呼风唤雨的巫术,直到现在,多数学习科学的人还把它看成宗教来顶礼膜拜,而他自己终于体会到,科学是个不断学习的过程。
司法上有无罪推定一说,要认定一个人有罪,先假设他是无罪的,用证据来否定这个假设。科学上认定一个人的发现,也是从他没发现开始。
按照许倬云教授的意见,中国人在科学面前,很容易失去平常心。
尤瑟纳尔女士说:“当我计算或写作时,就超越了性别,甚至超越了人类。”
男人眼中的女性美
国内的情况则相反,越是年轻漂亮的小姐越要化妆,上点岁数的就破罐子破摔,蓬头垢面---我以为这是不好的。
对待知识的态度
我年轻时当过知青,当时没什么知识,就被当做知识分子送到向下去插队。
知识另有一种作用,它可以使你生活在过去、未来和现在,使你的生活变得更充实、更有趣。这其中另有一种境界,非无知的人可解。不管有没有直接的好处,都应该学习---持这种态度来求知更可取。大概是因为我曾独自一人度过了求知非法的长夜...
罗素曾说:对于人来说,不加检点的生活,确实不值得一过。他的本意恰恰是劝人不要放弃求知这一善行。
有与无
field word 实地调查
我从小就想写小说,最后在年近四十岁时,终于开始写作---我做这件事,纯粹是因为,这是我爱的事业。是我要做,不是我必学做---这是一种本质的区别。我个人认为,做爱做的事才是有,做自己也不知为什么要做的事则是无。(想到《不能承受之轻》里的 es muss sein!非如此不可!)
我这一生绝不会像虚无投降。我会一直战斗到死。
*虚伪和毫不利己
倘有一天,人人像我一样高尚,都以帮助别人为幸福,那么谁来接受别人的帮助?帮助别人比自己享受幸福,谁乐意放弃更大的幸福呢?大家毫不利己,都要利人,利归何人?这就是我发现的礼让悖论。
我希望我有些成就,为人所羡慕;有一些美德,为人所称道。
有关“给点气氛”
国营农场的种猪聚在一起发牢骚...他们总是对着一个被叫做“母猪架子”的人造母猪传种...该架子新的时候大概还有几分像母猪,用了十几年,早就被磨得光秃秃...哪怕架子背上粘几撮毛,给我们点气氛也好...那些发牢骚的种猪都被劁了。
罗素先生一眼就看出乌托邦是个母猪架子,乍看起来美轮美奂...
喜欢有趣的人不该像那群种猪一样,只会发一通牢骚,然后被阉掉。这些人应该有些勇气,做一番斗争,来维护自己的爱好。这个道理我直到最近才领悟到。
生活和小说
罗素先生曾说,从一个假的前提出发,什么都能推论出来,照我看这就是小说的实质。
至于小说越来越不好看,则有另外的原因。这是因为有人要求它带有正确性、合理性、激励人们向上等等,这样的小说肯定无趣。
我们的处境正如老美说的,在middle of nowhere。这是小说发生的地方,却不是写小说的地方。
摆脱童稚状态
如果美国出现了希特勒,我们国内的人才一定会多起来。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里指出的,目前中国人面对的知识环境是一种童稚状态,处于弗洛伊德所说的肛门时期。
无知即力量,是1984里杜撰的一句口号。
我为什么要写作
我相信我自己有文学才能,我应该做这件事。但是这句话正如一个嫌疑犯说自己没杀人一样不可信。信不信由你吧。
(就如呆板定义了我的叛逆,乏味定义了我的轻浮...你定义了我。20220120)
不读莎士比亚,不背弥尔顿,就根本不配写英文。
小说的艺术
人有才能还不能叫艺术家,知道珍惜自己的才能才叫艺术家。
只喜欢看杂文、看评论、看简介的人,是不会懂得任何一种艺术的。
关于格调
作为作者,我知道怎么把作品写得格调极高,但是不肯写。对于一件愚蠢的事,你只能唱唱反调。(作为一个人,我对眼下的工作生活也是这个态度。)
长虫戴草帽,混充细高挑。
文学好像人人都懂,而数学,则远不是人人都懂得。(教育文学)
个人尊严
看他被当做一个人还是一个东西来看待。这件事有点两重性,其一是别人把你当做人还是东西,是你尊严之所在。其二是你把自己当成人还是东西,也是你的尊严所在。

·年末温习20221202
众博同学(同为王小波的信徒)送了我一套精装的杂文集,找时间会重读。
那些说话的人心里都有一个税吏。(和想让你说的不一样也是开不了口的。)
在这世界的一切人之中,我最喜欢予以提升的一个,就是我自己。
人可以发展自己的智力,所以后天的低智算不上无辜
从逻辑上说,从一个错误的前提什么都能推出来;从实际上看,一个扯谎的人什么都能编出来
花拉子模信使
当一个人写作或计算时,就超越了性别,甚至超越了人类。
所以我们这里就永远只有世道人心,有不了别的。
你这厮,只是俺手里的一个行货!(我们那个部门领导估计是这样看TA的老师们,殊不知,在别人眼里TA只是一个它。)
真正的科学没有在中国诞生,这是有原因的。这是因为中国的文化传统里没有平等:从打孔孟如今,讲的全是尊卑有序。
对于人来说,不加检点的生活,确实不值得一过。
人有才能还不能叫艺术家,知道珍惜自己的才能才叫艺术家。(天才也是这样来定义吧)

10

2021-2

马文·柯林斯的教育之道---通往卓越教育的路径 刘琳红译(很奇怪,扉页上竟然没有译者的名字)
一个拒绝当教育部长的一线老师
一个优秀的教师,最需要的就是教育反思的能力。
孩子们不是各种教育问题的原因,而是教育问题的受害者。
所有的孩子生来都是成功者。他们需要的就是,有那么一个特别的人相信他们,激发出他们最好的一面。
她自己的着装总是无可挑剔,她说,这既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学生们。
教育的重中之重就是让孩子阅读。
对于一个正在阅读的孩子,你最初给他的那本书决定了他以后会读什么。
你爱孩子们吗?这一点是评价一位老师最重要的标准,比资历和大学学位还要重要。
学习是一件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的事。
序言
如果用“形势严峻”来形容当今的美国公共教育,那么就是低估了美国公共教育的糟糕程度。
1982年,当着手写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美国的教育已经糟糕得不能再糟糕了。然而,在过去8年里,多次考察了遍布全美的学校之后,我发现情况比我预料的还要更加严重。我曾经认为只有美国的穷困的底层群体才会接受低劣教育已经蔓延成了全国的弊病,同样也困扰着中上层社会。
如果我们认定,我们国家的未来是在今天的教室里创造的,那么,显而易见,教育危机是我们所面临的唯一一个最严峻的问题。
在我看来,我们一直试图改进学校的做法,就好比在地震之后用牙刷打扫卫生。
我们真正需要的不仅仅是改革,而是一场革命。
我们的孩子不是问题的原因,他们是受害者。“只要学校表明其在乎哪些方面,学生就会在乎哪些方面。”
虽然写完这本书已经8年之久,但我发现书中所表达的信念得到了经验的强化...学生需要的是全心投入、聪明、充满激情的老师,这些老师坚信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成就,对于任何一个孩子的失败都会自我反省。
老师这个词源于拉丁语,本意是引导或者鼓励。(mentor)
@qiusir:“导师"(Mentor)一词源于希腊神话,荷马史诗《奥德赛》的主人公奥德修斯(Odysseus)在参加特洛伊战争前,把自己的儿子特勒马科斯(Telemachus)托付给曼陀尔(Mentor),后来雅典娜(Athena)乔装成曼陀尔的样子,鼓励特勒马科斯承担起应承担的责任,他最终找到父亲并一同返乡复仇。“导师”责任的复杂可以从曼陀尔(Mentor)那得到体现,一个Mentor(男)承担着看护的任务,另一个Mentor(女,雅典娜伪装的)承担着指导的责任。“经师易遇,人师难遭。”不知经师是不是可以翻译成Teacher,但“人师”应是Mentor。而为人”导师“谈何容易,需要智慧女神Athena的帮助。

她不仅仅在教室里是一名老师,她无时无地不是一名老师。
不仅仅是一个工作,教书是服务于人类,因此必须被看作是一项使命。
马文的方法是一种自然的流露,感觉就像母爱洋溢于其中。
教育问题就是慢性的疑难杂症。
1963年开始,学生在阅读和其他测试分数就一直在下降。超过三千万成年美国人是功能性文盲;18岁以上的美国人中,大约有两千万人就连招聘广告或者工作申请表都读不懂。美国的文盲率比苏联高出3倍。
她并不完美。她也不是什么超人。同样,她既不是大学教师或学者,也不是严谨无误的语法学家。然而,毋庸置疑,马文·柯林斯确实鼓舞了孩子们,使他们自己想要有所作为。
1
在马文看来,具有独一无二的特征是非常重要的。她觉得自己和大多数人不一样,并很喜欢这种与众不同。而她的这种态度常常被误认为是一种高傲自大,特立独行。
马文不会给任何孩子机会,让她成为一名糟糕的老师。
不要害怕犯错,不犯错误,才会一事无成。
爱默生和他的三个兄弟都刻苦学习,长大后都去了哈佛大学。大学毕业后,为了帮助他的弟弟支付大学学费,爱默生做了一段时间的老师,随后他成了一名牧师。爱默生一直都在质疑生活...
孩子不学习,没有任何借口。
决定性的因素就是站在全班学生面前的老师。
2
父亲是一个有着强大价值观和坚定信念的人。我始终坚信,勇气是代代相传的。
3
“一个好名声会比你的生命更长久。”
对我而言,孩子出错,说明他需要帮助,而不能因为做错了就受到指责和嘲笑。
如果成年人不告诉孩子他们是不可能学好的,任何一个孩子都可以学好。孩子们需要的是肯定和鼓励。
我们忘记了孩子是多么敏感,自尊心有多么脆弱。
对于教育理论,我一窍不通,而我常常觉得,一无所知其实是件好事。没有先入为主的观念,没有被规则束缚,我只能因材施教,和他们谈心,倾听他们诉说,发现他们的需求。
4
对别人的孩子表现出极大耐心的男士一定会是一个好父亲和好丈夫。
每个人都是考试狂。那些管理者好像只想着调查学生的智力水平和考试排名。

如果一名初二的学生不知道如何阅读,没有人会找到孩子的第一位、第二位或者第三位老师追究责任,问他们究竟出了什么问题。没有人那样做,错的一直都是孩子。

苏格拉底:冷静有条理地思考,便能冷静有条理地生活。
“如果一个人没有和他的同伴保持同步,也许是因为他听到的是不同的鼓手。”
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会取决于他们的命运。
我打过最艰难的战役就是做自己。
忍无可忍,我最终变得更加直言不讳,这似乎让我进一步受到其他老师的排挤。
5
虽然我不贿赂学生,但我坚信奖赏的力量。
有人开始散布谣言,说我打学生,他们才有这么好的表现。
“你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我们觉得你什么都不是。”署名是“一位同事”。
6
我逐渐明白,不仅仅是和同事之间的矛盾触发了我的这些情绪,是当今的教育包含的一切,是事不关己的态度和官僚制度下的繁文缛节使每天的教育工作越来越痛苦。
如果生活给了你柠檬,就为自己做杯柠檬水。
我不认为老师应该故作完美。如果老师从不展现人类脆弱的一面,那么孩子也会羞于成人他们自己脆弱的一面。
我对自己发誓,我不会再回去了。有生之年,我不会再踏入那栋楼半步。
7
一群组织社区学校的女性邻居来看我。(顶峰学校的创办也是经过类似的过程...)
先喂饱你的大脑,然后你就一直都有为你的肚子找到食物的办法了。
马文压制住了责备他的冲动,反倒问他有没有伤到自己。
《青蛙们想要一个国王》第一位国王是木头,太懒惰;第二位国王是鹳,吃掉了那些青蛙。
我们必须领导自己,而不应该找别人领导我们。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者和自己灵魂的导师。
8
要学会阅读,需要学习---艰难且乏味的学习,没有任何捷径可走,需要练习,反复练习,重复和记忆。
我仔细琢磨了一下,从更高水平开始学习,对她来说,也许是件好事,因为这样更有助于她建立自信心,而不是感觉自己不如她的新朋友。
在他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同样坚定的意志和决心。
“如果你不完成这张试卷,我今天就杀了你。”
放眼这一段时间她的一言一行,改变她行为的并不是我的威胁,他的内心支撑她做出这一改变的,是她自己决定要安定下来,这个决定取决于我是否会为她经受所有考验。而我尽力了。
9
对于学生而言,大量储备的教师资源就好像一个教育界的博彩。一个孩子幸运地抽到了一名好老师,起步就赢了一局,但却不能确保下一年的另一位老师会继续让这个孩子走在正轨上。
11

这么多年来,我逐渐认识到,危害当代教育的一个弊端就是由于过度强调“进步主义”的教学方法造成的。学校为了努力遵从约翰·杜威以学生为中心而非以课程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过多地牺牲了教学内容,过度关注如何教而不是教什么。

“除非你是一名天才或者你的爸爸是一位百万富翁,否则你便没有资格把书放在学校,并且不做作业。”
如果今天是丰收的日子,你是在哪块田地里播下了种子?
12
只有当你知道自己要去哪儿时,世界才会为你敞开一条道。
所谓个性,就是你了解的那个自己,而不是别人认为的那个你。

对我而言重要的事情是我所做的事,而非别人对我的看法。
懦夫在未死之前就已经死了好多次,勇士一生只死一次。
当你不知道这门语言时,别人就会占你便宜。那种感觉就好像初到异国他乡一样。
我没有告诉孩子们,作为黑人要引以为傲,而是教他们学会自尊。
我不可能面面俱到,满足所有人,我也没有试图那样做。
13
给孩子们专门设计的阅读材料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因为我们可以从伟大作家的作品中提取出许多具有相关性的课程。
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就是一座金矿。
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会学习《麦克白》
“那些不太喜欢自己的人才会给别人制造麻烦。”
14
我正在努力做的事,是在挑战这个体制。
如果不总告诉你的孩子他们学不会,那么任何一个孩子都能学习。
“词汇构成了思想。如果我们的词汇量有限,我们的思想也因此会受到限制。”(托马斯说语法逻辑是人和动物的唯一区别?)
15
如果你不犯错,你便会怎样?做不成任何事。
16
那些对弱势的黑人小孩抱有怜悯之心的老师,我不要。那些对孩子能够取得的成绩期望值不高的老师,我也不要。
女巫虽能预言,但做决定的是人。
后记
马文至少给这个国家上了两课。其中,微不足道的一课是,即便是传记电影中的英雄人物也不能保证没有凡人的弱点。而重要的一课是,一个国家能把多少信任、信仰和希望投入到一位坚守一个简单承诺的老师身上,她的承诺:教孩子会阅读,这曾经是被人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
我从未说过,自己是一名超级教师,或是一位奇迹创造者,所有的这些称号都是别人给我的。因此,人们期待我不辜负这些称号,这样的期待是毫无道理的。我只是名教师。
冒着犯错的风险大声说出来,要比嘲笑他人需要多得多的勇气。
@qiusir:这两天读了马文·柯林斯的书,想起年前读的戴安娜·塔文纳。两位杰出的女性教育践行家,一个是黑人一个是白人、一个创办小学一个创办高中,一个私立一个公立......虽然相差了半个世纪,比彼此面临的问题更相似的是在困难面前所表现出的坚毅。当然,作为黑人女性的马文成名前后都面临更多的困扰,也想到了张桂梅......

·年末温习20221202
(我们电影里的英雄只是路见不平的武夫,为了所谓的正义去滥杀,而英雄的角色少有文人,更没有丝毫去触及到体系本身的问题,想着去完善制度而去帮助更多人。)
(如果用“形势严峻”来形容当今,那么一定是你不了解所致的低估了当今糟糕的程度。)
不犯错误,才会一事无成。
我打过最艰难的战役就是做自己。
虽然我不贿赂学生,但我坚信奖赏的力量。(Laura 在做类似的事)
学校为了努力遵从约翰·杜威以学生为中心而非以课程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过多地牺牲了教学内容,过度关注如何教而不是教什么。(牺牲教学内容的难度来缓解矛盾的愚昧在扩散。)

08


《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个生物学观察者的手记
Lewis Thomsas 刘易斯·托马斯作品 (高密)李绍明译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译者序
1987年冬天在美国的朋友建议下读了这本小书...
在一片四化、改革、振兴、崛起、腾飞的鼓噪中,在城市繁荣、经济发展、技术进步的景象中,也存在傲慢与麻木、自私和短视、难以忍受的拥挤和污染、对大自然的不负责任的破坏以及人口问题的困境(那个时候的人口问题困境和现在不同吧)。
他指出进化论过分重视种的独特性、过分重视生存竞争等缺陷,而强调物种间互相依存的共生关系,认为任何生物都是由复杂程度不同的较低级生物共同组成的生态系统,并以生态系统的整体论为我们指示了理解物种多样性的新途径。
(生态以生物细胞、化学分子组成的组织不同于物理原子或电子等细节的角度看问题,也有一种生活哲学的味道。)

细胞生命的礼赞
但是,任何认为地球生命脆弱的想法,都是人的幻觉。世界上,地球的生命乃是宇宙间可以想象到的最坚韧的膜,它不理会几率,屏蔽着死亡。
我有一说,可以满有理由地讲,我们并不是实际存在的实体,我们不像过去一向设想的那样,是由我们自己的一批批越来越复杂的零件逐级顺序组合而成的。我们被其他生命分享着租用着,占据着。
叶绿体也是独立的生命,有着它们呢自己的基因组,编码着它们自己的额遗传信息。
我有一说。地球上生命的同一性比它的多样性还要令人吃惊。
我们归根结底都是从一单个细胞衍化而来。这个细胞是在地球冷却的时候,由一响雷电赋予了生命。是从这一母细胞的后代,我们才成了今天的样子。我们至今还跟周围生命有着共同的基因,而草的酶和鲸鱼的酶之间的相似,就是同种相传的相似性。
我有一说。近来,我一直想把地球看做某一种生物,但总嫌说不通。
如果它不像一个生物,那么它像什么,它最像什么东西呢?我忽然想出了叫我一时还算满意的答案:地球最像一个单个的细胞。
可以用作倒计时的一些想法
我们所知的大多数有生之物的相互关系,基本上是合作关系,是程度不同的共生关系;看似敌对时,它们通常保持距离,其中的一方发出信号和警告,打旗语要对方离开。一种生物要使另一种生物染病,那需要长时间的亲近、长期和密切的共居才能办到。假如月球上有生命,它就会为我们接纳它假如球籍而孤苦地等待。我们这儿没有独居生物。
(年龄越来越大,越觉得自己进步,或许说明人人生的艺术性,而一个人的科学能力前25岁就定了。)
作为生物的社会
蜜蜂同时过着几种生活:既是动物,又是动物的组织、细胞或细胞器。
虽然我们比蜜蜂更相互依赖,联系更密切,行为上更不可分,我们却并不经常感觉到我们的联合智慧。
发明一种机制,把科学研究工作中获得的片片断断的知识系统地公布于世,一定算得上现代科学史上的关键事件。
这种技术,这种使得许许多多以微薄的贡献进入人类知识库的技术,乃是17世纪以来西方科学的秘密所在,因为它获得了一种远远超过任何个人所能发出的共同的、集体的力量。

有一件事让人叫绝:探索(explore)一词不能适用于探索活动的搜索一面,但却起源于我们在探索时发出的声音(拉丁语explorare有喊出之意)。我们愿意认为,科学上的探索是一种孤独的、静思的事。是的,在最初一些阶段是这样。但后来,或迟或早,在工作行将完成时,我们总要一边探索,一边彼此呼唤,交流信息,发表文章,给编辑写信,提交论文,一有发现就大叫起来。

对于外激素的恐惧
在宿舍里贴近居住的年轻女子,她们的月经很容易自动同期进行...
每一次回大陆并邂逅女孩子时,他的胡子都长得快得多。
这个世界的音乐
从数学上来看,不可避免地要使物质组织成越来越有序的状态。由此产生的平衡行为是带化学键的原子不停地组成越来越复杂的分子,同时出现贮存和释放能量的循环。
从热力学上讲,它势必要把物质重新安排成对称形式,使之违反几率,反抗熵的增加。
一个诚恳的建议
我提一个诚恳的建议。我提议,大家先别采取进一步行动,等我们获得关于至少一种生物的真正完全的信息再作道理。那时,我们将至少能够宣称我们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医疗技术
说味
这种动物能嗅出同卵双生子的相同气味,并且交叉地跟踪两人的踪迹,好像那些踪迹是一个人的。
很多善于思索的人都作出过关于球形动物的想象,而开普勒则曾认为,地球本身就是这样一个存在物。
鲸鱼座
一个长期的习惯
托马斯·布朗说道:“活着这一长期的习惯使我们不愿意死亡。”现下,这习惯成了一种瘾:我们执迷于活着;它牢牢抓住我们,我们牢牢抓住它,这中间的纽带越长越坚韧。我们不能考虑戒除这一习惯,甚至当活着已失去原来的热情,甚至连对热情也失去热情之后,也不想戒除它。
苍蝇并不是一个个因疾病缠身而死。它们只是衰老、死亡,像苍蝇一样死亡。
大多数病人似乎在泰然地作着死亡的准备。那一过程对旁观者造成的痛苦大大超过给患者造成的痛苦。
死亡毕竟是一种最古老、最基本的生物机能,它所形成的机制同样注意入微,有利于保护生物特性的遗传信息指引着生物通过死亡的每一步,像我们司空见惯的生命的所有其他关键活动一样。
曼哈顿的安泰
群居性最强的动物只能适应群体行为。蜜蜂和蚂蚁离群只有,除了死亡别无选择。实在没有单个个体这种生物,它并不比从你皮肤表面放逐出来的细胞具有更多的生命。
蚂蚁其实不是独立的实体,倒更像一个动物身上的一些部件。
昆虫的行为是由先天的指令性机制严格定型和决定的;它们很少甚至全然没有学习的领悟力和能力,它们缺乏一种根据许多世代累积的经验发展社会传统的能力。
当然,这类东西只自己一个人读还是一宗不完全的安慰。要获得充分的效果,需要好些人一齐朗读,需要许多口唇同步活动。
海洋生物学实验站
你环顾四周,寻找一些我们集体地和无意识地从事的事业,寻找一些我们像造马蜂窝一样建造出来的东西,而我们个人却不知自己在干什么。
只有在很小的事业中,我们才能在某些地方得到鼓励。
自治
干那些只要熟巧就能干好的事,你一定得放松与每一动作有关的肌肉和神经系统,教它们自行其是,你自己则不要搅在里面。
没有我的干预,它们都会更幸运。
想一想,你得操心怎么管理白细胞,跟踪它们,竖起耳朵听信号,一有情况就赶它们到这儿到那儿,那怎么得了!开始你还能为有了所有权而闪过一丝自豪,然后,这种事就会让你疲惫和衰弱,那就没有一点功夫干别的了。

如果我们有能力控制自动功能,调节脑电波,指挥细胞,那为什么没有可能把完全一样的技术运用于正好相反的方向?为什么不能做到不搅合,不接管,而是学着分开、分离、拆散,学着自由飘动...
作为生物的细胞器
(开放的世界,不是让我觉得自己的渺小,而是放眼看整个人类的渺小,特别是民族的渺小。和之前的勤劳勇敢爱好和平的伟大的自信相比,我看到了我立足的低洼之处,而盐碱地也是有生物的,只是一定是没什么参天的大树了...)
说从某种真实意义上讲,我根本不是由某个祖先遗传而来,我一直是把所有这些东西带在身上,或者,也许是它们一直带着我。
为我自己的肌肉呼吸着,却是一帮陌生客。
*细菌
动物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成了动物营养系统的一部分。当然还有线粒体和叶绿体,它们在一切生物里都是正式居民。
细查之下,最居心叵测的微生物---那些似乎真的希望我们得病的细菌,倒更像旁观者、流浪汉和偶来避寒的陌生客...我们身体中用以迎战细菌的火药这样猛烈,又牵扯这样多的防御机制,它们对我们的危险性比入侵者还要大。我们周身都是爆炸装置;我们全身不满了地雷。
(活在当下,遗憾最小框架,贝索斯)
我们的健康
社会谈
一个蜂巢就是一个球形动物。
群居性动物倾向于专心一志干一件特别的事,通常是对它们的个头来说很庞大的工程,它们按照遗传指令和遗传驱力不停地干,用来做群体的住房和保护所,保证自己的永久性。
我们不像土蜂那样,被基因制约着永远埋头于一项活动。
实际上,从长远看,我们大概还是不要在生物学意义上为社会性的好。
有一件事越来越令人不安:似乎语言的天赋是人类的唯一特征,是它在遗传上把我们大家标记为人,把我们跟其他的生命形式区别开来。
信息
根据目前最权威的语言学流派的看法,人类一生下来就有认识和形成语言的遗传天赋。
正确的语法(逻辑上正确,并不是说流行的意义上正确)乃是我们这一物种的生物学特征,正像鸟有羽毛一样
任何意义不清,任何游移不定,都会给这些细胞带来严重的危险,而给它们的主人带来的危险则更大。
临近的细胞就会被视为异己而卷进反应。有一种理论说,衰老的过程可能就是由这种误差的累积造成的,是信息质量的逐渐降低。
用言语从一处向另一处传播重要信息时,模糊性似乎是至关重要的、不可缺少的成分。
当蜜蜂使用偏振光追踪蜜源,像我们看手表一样观察太阳时,它不能分心四顾,去发现一朵花的动人魅力。只有人的大脑能这样做,面对被锁定的信息,还能驰目他顾,不断寻求新的、不同的旨趣。
假如我们没有感知所有语言的字词所具有的这种模糊性和奇异性的本领,我们就无法识别意义中多钟声部的层次,我们就会整年整月坐在石墙上抬眼望着太阳出神...人类语言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能防止我们停留在手边的事情上
暴尸野外
站在草地上、山脚下,仔细检视四周,几乎目之所接的所有东西都在死亡着,大多数东西要在你之前早早死去。若不是你眼前一直进行着更新和取代的过程,那么,那片地方终将在你脚下变成石头和砂砾。
过不了五十年,替换我们的后人要超过此数的两倍。难以想见,有这么多人死亡着,我们还怎么能继续保住这一秘密。我们将不得不放弃这一观念,不再认为死是一种灾难,是可恨的事,或是可以避免的事,不再认为死是一种灾难,是可恨的事。
任何事物的生,都是某一事物的死换来的,一个细胞换一个细胞。意识到这一同步过程,许是一种安慰。这种过程表述如下:我们都在一起走着下坡路,我们的伙伴遍天下。
自然科学***
科学研究的开端是由彻头彻尾的惊讶组成的一片乱糟糟的领域。
工作着的科学家就像按遗传指令行事的动物,似乎是根植于人体中的本能在驱动着他们。尽管他们努力保持尊严,但还是像动物幼崽一样在作着胡闹的游戏。每当他们接近一个答案,他们都毛发倒立,汗流浃背,沉浸在自己的肾上腺素之中。抓住答案,抢先抓住答案,就是他们最强的驱力。跟这一驱力相比,什么取食、育儿、保护自己不受自然力的侵害等等,都不再话下了。
一个热门学科就像一个巨大的智慧蚁穴,单个头脑几乎消失在层层叠叠的头脑群体中,每个头脑都各自携带着信息攘来挤去,以光的速度交相传递着信息。
零零碎碎的信息飞扬四散,扯成碎片,崩溃瓦解,被鲸吞蚕食,突然,峰回路转,悠然一曲,关于自然界的一条新的真理出现了。

需要的只是创造出合适的气候。要叫一个蜜蜂酿蜜,你不需要制定太阳导航和合成碳水化合物的法规。你只要把它跟其他蜜蜂放到一起(最好快放,因为单个的蜜蜂活不成),然后尽可能把蜂房周围的总体环境安排好。像蜜蜂酿蜜一样,气候适宜了,科学到时候自然就会出来了。

(人的培养,也就是教育,就像科学的出现,也像是蜂蜜的出现,人需要做的是创造条件是环境,而不是对人的再造...)
自然的人
我们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一种表述方法就死,地球是一个结构松散的球状生物,其所有的有生命的部分以共生关系联系在一起。照这样的观点来看,我们既不是所有者,也不是操纵者,至多可把我们自己看作是换一种专司信息接受的能动组织---或许在所有可能的世界当中那个最好的世界里,我们的作用是整个生物体的神经系统。
或许,我们是被侵略者,是被征服、被利用的一方。
我们最应该忧心的环境无疑是我们自己。
伊克人**
伊克人从前是在乌干达北方山谷里采集、打猎的游牧人种...
他们对邻居幸灾乐祸,只是见到别人不幸时他们才笑。
这是本让人泄气的书,果真像他所暗示的,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只是伊克人。
如果把我们孤零零地撇在一旁,我们将变成同样的无欢乐、无热情、互不接触的孤独动物。
假如你生活在一个吃不开、兜不转的社会中,你也会建立自己的防御的,伊克人就是这样行事。每一个伊克人成了一个团体,是人自为战的单人部落,是一个选区。
城市具有伊克人的全部特征,在人家门口阶上排便,在自己和别人的河湖里排便,到处倾倒垃圾。它们甚至设立机构来遗弃老人...
国家在本性上是孤独的,自我中心,离群索居,国家与国家之间是没有感情这东西的。
...我们还没学会在聚群而居时如何保持人性。
@qiusir:刘易斯·托马斯的《伊克人》真是一篇神作。伊克人(Iks)的小小部落从前是乌干达北方山谷里采集、打猎的游牧人种...这些人似乎生活在在一起,但他们实际上是孤寂的、互不联系的个人...他们对邻居幸灾乐祸,只是见到别人不幸时他们才笑。孤独的伊克人,在被毁的文化废墟中被孤立起来。他们已经为自己建立起了一种新的防御...每一个伊克人成了一个团体,是人自为战的单人部落...城市具有伊克人的全部特征...国家是最像伊克人的机构了...
计算机
我们有一天会开始为我们自身软件开辟禁猎区和保护区,以免我们像鲸鱼一样消失。
我们的最神秘之处在于我们的集体行为。除非我们理解了这种神秘,不然就造不出像我们一样的机器。
...而且一般来说,我们输出的信息比收集的还要多。信息是我们的能源,我们为它所驱动。
我们进行大量的集体思维,大概比任何社会性物种都要多。
我们不像昆虫那样因进行集体思维而备受赞美,但我们仍是这样干着。
我们都着迷于尽快地往机器里输入信息,但缺乏多多收回的感觉机制。
科学的规划
基础科学的进展和把新知识应用于解决人类问题这两者中间,有着相当明显的区别。
生物神话种种
语汇种种
不同的词融合,然后交配,杂交词和作为野生变种的符合词便是它们的子嗣。
关于几率和可能性
我们的本性是违反概率的。
而在我们生存的数十亿年中成功地继续了这一努力,没有漂回到那随机状态,这简直是数学上的不可能。
(现在物理学在小数点后一百位的精确度努力,另一方面,未来的物理是不是在大宇宙行为的规律上出现类似爱因斯坦对牛顿的颠覆呢)
每一个都在描述着生的机遇。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自主的个体,细胞的表面都载有特殊的蛋白质构型的标记,每个人都可由指尖那块皮上的指纹,甚至还可能由特殊混合的气味辨认出来。
我们有种平凡感,也是我们的惊异减轻。
人的大脑是大地上最公开的器官。它向一切开放、向一切发出讯息。当然,它掩藏在头骨之中,秘密地进行着内部的事物。
我们在大脑之间传递着思想,如此具有强制性,如此迅速,致使人类的众多大脑在功能上常常显得是处于融合的过程中。
关于自我的整个可爱的概念---认为自我具有自由意志、自由进取心,是自主的、独立的孤岛这种古老的奇思妙想,原来是一个神话。
但不得不说,从进化的角度看,我们运用大脑的时间还机器短暂,不过区区几千年,而人类的历史怕要延续几十亿年。
...对于人类思想这一进化途中的生物,是鸟生出有羽的翅膀,是人有了与其他四指相对的拇指,是额叶有了新皮层。
我们既是参与者,同时又是旁观者,扮演这样的角色让人困惑。
世界最大的膜
大气本是无情物,很难跟它动感情。然而,它却又实在是生命的一部分,也是生命的产物,就像葡萄酒和面包。
我们应该称颂现在这样子的天空:就它的大小,就它的功能的完美,它都是自然界万物之中最伟大的、无与伦比的协作成果。
每天都有几百万个陨星落入这层膜的外层,由于摩擦化为乌有。没有这层屏障,我们的地球表面早就会像月球表现一样....但我们还是知道有它而感到安慰:那声音就在我们头顶上,像万点夜雨敲打着屋顶。

2022-3

·年末温习20221202
我们被其他生命分享着租用着,占据着。
地球最像一个单个的细胞。
我们所知的大多数有生之物的相互关系,基本上是合作关系,是程度不同的共生关系;看似敌对时,它们通常保持距离...
有一件事让人叫绝:探索(explore)一词不能适用于探索活动的搜索一面,但却起源于我们在探索时发出的声音(拉丁语explorare有喊出之意)。(某种程度上尤里卡...)
说从某种真实意义上讲,我根本不是由某个祖先遗传而来,我一直是把所有这些东西带在身上,或者,也许是它们一直带着我。
正确的语法乃是我们这一物种的生物学特征,正像鸟有羽毛一样
科学研究的开端是由彻头彻尾的惊讶组成的一片乱糟糟的领域。
我们输出的信息比收集的还要多。信息是我们的能源,我们为它所驱动。

07

2022-3

《教育力》斋藤孝著 张雅梅译(买的是二手旧书,挺值得,又多了个要读完他所有书的作者)
斋藤孝,日本东京大学法学部毕业,东京大学教育研究科博士,明治大学文学部教授
前言
“教育工作虽然辛苦,却很了不起,值得投入一生。”
教育的基本原理是“创造出憧憬你憧憬的关系”。一个向往新世界、洋溢着学习热忱的人,自然会散发出一股魅力。而受到他“梦想力”触动的人,也会不知不觉萌生学习的欲望。所以,教育的基础便是一种互相学习、互相刺激的友情关系。
教育的基础,是一种梦想的传递。
令人产生“想学习得更多”的动力的,是来自教育者对梦想的信念。
“青涩效应”
教育的目标,不在于塑造单向式的上下关系,而在于营造出一种教学相长的友情关系。
只想着教导别人,却忘了自己也要持续不断地学习。
吉田松阴继承了叔父创办的私塾---松下村塾,他的弟子包括伊藤博文等(梁启超称其为明治维新第一人)
他的授课方式,并非单向式的演讲,而是师生共同讨论。
相对于学校较浅的课程内容,在补习班所吸收到的知识是远远超前的,因此觉得很开心。
教育原本的形态就是教师开店、学生自掏腰包接受教育的一种关系。
比起正规的学校,补习班的经营形态更接近教育的原始雏形。
斋藤孝君...庆应义塾大学里,只有福泽谕吉一人堪称“老师”。
名称上仍然保留塾,无疑是对外宣告它将保留私塾的优点。
在绪方塾里求学,并非一味以老师讲课为主,基本上,学生们上课靠的是自主性学习。
要晋升到高一级,学生必须先在自己所在的级别里连续三个月拿到第一名。
一如切磋琢磨,在学生之间创造出彼此互相砥砺的关系,正是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任务。
如果只知道单向式的教导,恐怕无法培养出学生真正的实力。若能帮助学生之间建立起相互切磋琢磨的关系,那么就算你不教,他们的实力也是一样会提升,关键是要打造出一个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适度紧张的学习环境。

绪方塾里聚集的全是一些立志要做大事的年轻人。
“可别小看我们是布衣粗食、两袖清风的穷书生,我们思维敏捷、思想高尚,就连王公贵族我们也不看在眼里。对我们来说,内容愈难的书愈有对其进行探究的乐趣。”
绪方塾不局限与教科书内容,而是追求高水平知识。因为一旦落实具体教学内容,学生便很难对学习产生兴趣。(以前的东北育才和这个绪方塾有点类似。)
内容愈具有深度,老师实际教起来反而愈轻松。个中的道理便在于如此可以激发孩子们的“拼劲”。
教师的重要工作,便是为学生准备一套足以提升他们的成就感的教材。并在学生间营造可以相互切磋琢磨的友情关系,以此构成“学习环境”的气氛。
教师如果能够在课堂上实时得到灵感,那一瞬间简直就像参与庆典一样令人欢欣鼓舞。
当我还是中学生的时候,我的数学老师曾兴奋地为我们介绍某位学长发明的,连老师都没想到的方法...而我印象最深的是老师在解说过程中所透露出来的兴奋与骄傲。这正是课堂上所能激发出来的最伟大的灵光...
用与人一决胜负的心情来提问,这样你将会在与学生你来我往的讨论中得到更深入的知识。

1、何谓教育力的根本
对于一个富有教育责任的人来说,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条件是教师自身必须是个学习高手。
身为教师的第一要素,除了懂得怎么教人,自身在学习方面的效率还要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行。
学生可以感觉到老师在讲课时所呈现出来的气势,那会间接转化成他们学习的动机。
教学效果好不好,教育力强还是弱,和老师教导学生的时间长短气势没有多大关系,最终知识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状况有没有进展。
在所有的学习中,为了考试而用功可以说是最无趣的了。(我记得,有很多次对学习的感觉很好,结果马上有个什么考试,扫兴。)
连校方都不禁选择短线操作,若再过度开放学生选择的权利...
“教育是一种虚幻无常的工作。”
尼采“看哪!此刻我已经厌倦了自己的智慧过剩,就像蜜蜂采集了过多的蜂蜜一般。我需要多一些人向我伸出求救的手,我将慨赠、分享我的所有。
关于教育力的基本条件,首先你自己必须是个学习高手。说得更详尽一点,即懂得将上进心“化为本能”。(人往高处走)
通过努力用功与阅读的方式,建立起一种“积极性的被动态度”,此即为面对学习的基本态度。
学习这种活动旨在培养学生诚恳的态度。
如果有人书念得愈多,脑子反而变得愈固执,很有可能是他的学习方式出了问题。
教师应具备的条件,大致上可分为专业能力与性格魅力两方面。
谈到教师的教育力,个人的沟通能力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性格魅力,还是具有相当重要影响的。
老师在传授知识之前,必须先将学生的身心安顿好。
能够让学生身、心、头脑的运作都比日常更活跃,便足以形成所谓的教育力。
自20世纪80年代起,日本迈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缺乏教养再也不是一件可耻的事!
2006年读卖新闻所做的调查,日本高中生一个月读不了一本书的人48%...
2、模仿力与规划力
过去,日本人对于重要的事情,无论是语言还是技术,均以身体力行的指导作为教育的前提使之流传至今,可以说这是日本昔日文化的主流。
“天才”乃进步的专家。(刻苦可能也是天分或是基因的一种特征?)
一个人的规划力大约占了他工作表现的八成。
老师必须向学生产达这样的信息:我可以预见事情未来的发展,也做好了进阶计划的准备。
说为“科学精神”,指的也就是限定条件的能力。
不断地探究下去,知道最后把事情逼到角落,就像我们在捕捉老鼠一样。
3、人际关系的力量与寻找教材
在所有的教师当中,我想有不少人应该是从来不做研究的。这样的人就像批发商,在拥有某种程度的知识之后,就一味关注于向年轻人“出清存货”。
一旦他有了以学者的身份过日子的心理准备,投入教职后,将会拥有日后永不枯竭的知识水源。
既然要在教师这一职业上投入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那么自己所使用的教材何不由自己来编呢?如此一来,致力于学问的理想和教育的立场便可同时进行,而不再两相拉扯了。
不过,仅仅拘泥于学生的天赋资质,实际上并无益处,因为对于每个小孩会有怎样的发展,教师最多只能关心,却无法决定。
被称为“天才”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不用旁人提醒便会自动自发地读书,或是反复操练技艺。而且,他们所累积的质和量均十分可观,可以凭借着自己的力量不断改进学习的方法。唯一重要的是,愈是这种天资聪慧的人,他们受到际遇与环境的影响愈大。
由于我专攻教育方法,所以特别在意空间配置对人际关系形态的影响。

与其思考究竟是谁更有才能,倒不如坦然以对:“哎呀,都是因为我们有这层关系,所以才会蹦发出这样的火花呀!”没有比这种形态下获得知识更为幸福的了。

学生与老师同步思考,乃教育的 基本原则。
如果你让小学生欣赏米开朗基罗的雕刻作品《圣殇》或是《戴维像》,通常他们的反应都是觉得很棒,但又不到吃惊、震撼的程度。反应最激烈的往往是对雕刻家,他们必然会觉得:怎么可能?不可能有人做得出这种东西!要识货也得要几分功力才行。
通过虚构的表现形式体现真实的人生,正是文学引人入胜之处。(文学,某种程度有社会实验室的意义)
“喜不喜欢三岛由纪夫那是你的自由,但是你不能不懂他的作品。”
严格来讲,我认为教师若不具备拆解教科书、以自己的方式重新编排并为学生授课的能力,便不配担任教师的职务。
4、针对考试内容重新思考
“我要通过考试题目让你们瞧瞧这门课有多么厉害”
考试主要不在于观察孩子的实力,而在于评估老师的能力高低?
只改变教学方式是没有意义的!教学的成效有无提升才是重点。也就是说,老师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讲课,并不是问题的关键。
若问老师应该带给徒弟或学生的东西是什么,我认为是感动和熟习。
学习一事,便是当你感到问题与自己切身相关时,你的“吸收”效率就会瞬间提高。
“考试是不可行的!像语文的那些考试都应该废掉!”每当我听到这样的意见时,总会认为对方是没有责任感的人。
说到“技术”,实际上乃是长久以来支撑日本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和个人的素质无关,任何人只要愿意潜心钻研一项技术,都可以成为一流的专家。我认为,正是这样的观念促使日本人不断求新、求进步。
学校的考试中老师会告诉他正确的答案,他可以因此得知自己是因为不细心才丢掉分数的;但是,一旦步入社会之后又,可就没有人会提醒他。
人工作的目的并不只是为了赚钱,尽管我们都想在物质生活上过的更富裕,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希望可以通过工作真实感受到自我存在的意义。
希望在工作中获得生命尽情燃烧的感觉、一种内在的充实感。
相对于社会对新人的要求日益严苛,我们的教育却是反其道而行,推行“快乐学习教育”。
5、洞察力与关注力
该学会的还是要强迫他们学会,否则就不能称之为“学校”。(炼狱吗?)
提供一个适当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可以灵感如泉涌,并接收到相关的刺激,这也是老师的责任之一。
被视为天才的人,往往自己就是自己的老师,他可以基于天生的本能觉察出自己现阶段正遭遇瓶颈,想要有所突破、更上一层楼的话,必须接触到什么样的外力刺激才行。能够做到这般自我教育的人,便能不断进步、成长。
我是在挑战自己,而不是在和他人竞争,我要超越昨天的自己。
说实在的,老师上课不带秒表一事,在我眼里几乎形同犯罪。(我还是觉得需要一定的缓冲)
对老师来说,求知并不算是一种才能,而是他职业上应尽的义务。(很喜欢这句)
他们等待老师讲题外话的心情,就如同行走在沙漠中渴望看见绿洲一样。
要培养学生的竞争力,不先点燃他为未来打拼的动机与干劲的火种是不行的。
老师的工作便是如此,大部人都不会记得老师给予的恩惠。尽管老师的一句提醒可能成为学生人生的转折点,但时过境迁,老师被遗忘的可能性还是很高。
满怀好学的热情,积极努力,最求成长,是多么快乐的一件事啊!这使得口口声声“我不喜欢读书,也不想要努力”的人,显得多么可悲...
把“学习就像一场热闹庆典”的正面信息传达给大众的,正是教师的工作。
6、传承文化遗产的能力
自我教育最重要。
把自己训练成能够随时自我检讨、改进、再突破的人。
想要孕育出一位天才型的人物,需要有相对的涵养基础。另一方面,培养普通人,使之具有足够的鉴赏力,同样也很重要。
教师必须相信言词的力量,相信语言可以表达一切,因为教师的工作基本上靠的就是这张嘴巴。
7、拥有相应的身体感知力
读书特别重视客观性与多样化的观点。
你只要有过一次成功驾驭课堂的经验,自然会有信心。一旦学生感到“哇,念书真有趣”,“我终于体会到念这科目的乐趣在哪里了”,那么,直到别业后他都会保有一定的求知欲。
8、身份养成教育
当具有专业眼光的人发自内心地肯定我们的弱点时,不仅能激发出我们的勇气,双方还会因此建立一种信赖关系。
对今后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更需要具备等待的耐力与赞美的功力,原因是现在的小孩已经愈来愈经不起别人说一句重话了。(李希贵:教师已经从脑力劳动者进阶为情绪劳动者
“把对方看做一颗种子。”(希望是一粒种子,埋葬才有生机。顾城?“我相信那一切都是种子,只有经过埋葬才有生机。”)
我不只是想要栽培你,这也是我的身份,我生存的价值所在。
实际上,人是会受到环境气氛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或者说,人是环境的产物。可以肯定的是,不管个人的天赋、才能如何,选择一个适当的学习环境都很重要。
对营造环境所报有的责任感将构成教育力的核心。
人终究是脆弱的,脆弱的人遇到他人后,有可能因为得到某种身份而变得坚强。这样的身份不限于一种,持有的愈多,人就愈强大。人就像一缕线纱,只有一根的时候很容易断裂...
教师应具备的条件,不就在于能否带给别人适当的身份吗?
学生能不能以自己所属的团体为骄傲,足以决定教育工作的胜负。
9、笔记本与讲义所扮演的角色
还有一种课题笔记本,专门用来记录最所设定的目标、挑战的课题等。
人是习性的总合
一个人改变他的习惯的瞬间,即可被视为整个人的改变。我们必须把人看做一种习性的总和。
痛恨其习性,而非痛恨人本身。
我们进入社会之后最重要的,便是必须怀有对知识的好奇心、求知欲、上进心和好学心。而这些特质的种子必须通过读书来播种和培育。
10、呼吸、身体与学习态度
教育,讲求的是风格。我这么说,是因为教师的气质、体质是很难改变的。
我如此强调调节呼吸的重要性,为的就是在个人的心情或情感起伏较大的时候,可以顺利达到克制的效果。
所谓协调性,既指理解他人心理的能力,同时也代表自我感情的控制能力。
福泽谕吉曾表示过,他从未思考过“学问存在的目的是什么”
沉浸于学习的时光,乃人生稍瞬即逝的美好时光,无比珍贵。
我采用“吸气三秒、暂停二秒、吐气十五秒”的呼吸法,来压制孩童吵闹的气氛。
利休,让你的敏锐度“休息”之意。
“愈是敏锐之人愈懂得休息,在松懈的状态下愈能全神贯注。”
“要用就用有点钝的刀”,敢大胆接受钝化是有其特殊意义的。
宫泽贤治《给诸位学生》
这四年对我而言,是多么快乐呀!
我就像小鸟一般,每天在教室里唱着歌。
我发誓
对于这个工作,我从不曾感到疲累。

·年末温习20221202
教育的基础,是一种梦想的传递。
内容愈具有深度,老师实际教起来反而愈轻松。个中的道理便在于如此可以激发孩子们的“拼劲”。
自20世纪80年代起,日本迈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缺乏教养再也不是一件可耻的事!
都是因为我们有这层关系,所以才会蹦发出这样的火花呀!
被视为天才的人,往往自己就是自己的老师。
对老师来说,求知并不算是一种才能,而是他职业上应尽的义务。(这是我读书的借口哈哈哈)
当具有专业眼光的人发自内心地肯定我们的弱点时,不仅能激发出我们的勇气,双方还会因此建立一种信赖关系
一个人改变他的习惯的瞬间,即可被视为整个人的改变。
吸气三秒、暂停二秒、吐气十五秒,让你的敏锐度“休息”

04

东北育才学校高中部2022届成人仪式暨高考百日誓师大会
作为教师代表的发言(文稿、图片和音频)

2021-3

年幼而孤、吃百家饭、读破旧书、上北师大...
关二代邱发文者丘发才,关是山海关的关,才最人才的才;教授物理非物理教授,喜欢吹牛不过是牛顿的牛...

我便是唯一的光
---当我谈学习时我谈些什么
尊敬的各位同仁、家长,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Continue re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