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qiusir:单从《超级阅读术》(台译“大人的读书全技术”)的书名我是不会买的,除了对阅读有点兴趣,主要还是冲着斋藤孝。尽管读过他的水书,但这本算是破纪录了,以至于我都懒着找个封面了。
读书不是修行。(这话分怎么看吧)
比别人读的更多、更精、读后马上就能用于工作。
读书赐予你力量---它磨炼你的意志、丰富你的人生。越是有思想的人,就越有紧迫感,因为他们必须掌握真正的知识。
序章
读书,可以直接向古今、东西方的伟人学习
我通过读书爱上了“私淑”这种学习方法。(敬仰其人的学问、人品,虽然未得到他本人的亲自传授却把他当作自己的老师。)
如果遇到这一点事就不想工作的话,也太愧对司马迁了。
(黑铁时代,我只是对自己有权力?但也对最不诚实了...)
读书的训练,有点类似既有训练,需要通过逐步增加负荷来加以锻炼,从而养成长时间保持精力集中的能力。
坚持读书,积蓄抗压的精神力量。
慈悲的慈本意是给朋友和同胞带来利益和安乐,悲的本意是帮助朋友和同胞脱离苦难。
让读书成为习惯,使自己成为不断进步的人
如果社会上不读书的人变得越来越多的话,那么,这个国家的国力就会下降,这一点我可以断言。(购书费的“恩格尔系数”)
“学问是一个广义词,既指精神层面上的东西,也指物质层面上的东西。修身学以及宗教、哲学等是精神领域里的学问,天文、地理、化学等是物质领域里的学问。不管在哪个领域,学问的目的都在于开拓知识休养的领域,准确把握事物的法理,让人懂得为人的使命。为了开拓知识休养,就必须不耻下问、自我磨炼、大量读书。”《劝学篇》福泽谕吉
用读书不断刷新自己...
叔本华《论读书》,“读书其实不是用自己的大脑,而是用别人的大脑来思考。坚持不懈地读书,不是借用别人,而是将别人的思想注入我们的大脑...”
尼采,“我憎恶那些读书的懒虫。”
1
确立读书的生活方式

你知道写出一本书需要花费多少心血吗?也许在书店里随意浏览书的人并没有注意到,但只要静下心来,你一定能听到一本本书的高声悲鸣---“读一读我吧!”寄居在书中的作者的灵魂在叫喊“买!买!买!”当书被人买走后,灵魂便释怀了...

读书是纵向神话思想的活动,可以说它与横向社交模式完全是异质的东西。
建设犹如丛林般的脑中图书馆让我们的精神更加富有。
“追求别人不追求的独立无羁,让他像犀牛角一样独自游荡。”(游荡的犀牛角?攒尖?)
“蜘蛛,张网的自己肯定自己。”
集齐像私淑的那个人的书,就如同你总是和你最敬爱的人生导师生活在一起。
通过读书被激发起来的热情和通过互联网被激发起来的热情还是有着轻重、深浅的差别。它们的差别可能就是在于一过性和持续性上。(一过性?倒是通俗)
轻易让人获得乐趣的娱乐活动,因为不用动脑,所以它存在着一些价值上的缺陷...创造大概才是最有乐趣的事情。音乐也一样,演奏比欣赏更让人享受。
有种理论称为“文本论”,它认为“作品不是作者创作的,而是读者创作的”。换言之,“通过读者的解读,作品才有了意义,作品的意义是由读者挖掘。”
《我语故我在》
“能积极面对自己所生活的当下的人就是幸福的人。”
“人为什么写诗?人为什么呼吸?人不呼吸会死。”
2
增加阅读量
读书越多,读一本书时付出的辛劳就越少。
书本来就不是用智商来读的,而是用知识来读的。对于现代思想没有一些基础知识的人来说,无论智商有多高,读懂这本书都很困难。
同时设定读书目的和阅读期限。
当你买下一本书后,你务必当天翻开它,也就是说,你应该顺势一口气了解书中的内容。(有时候下载了很多电影,也就慢慢没了看的兴趣。)(这是一本速读的书,或许是我读书能力提高了哈哈哈,当年借阅“深阅读”比这个要认真多了)
我基本上同时且平行地阅读30本书,你可以从10本书开始读起。(我最高记录也就三五本,平庸啊)
速读来拓宽人的视野。
3
提升读书质量
精读的技能有很多,比如“朗读”,它是精读中最不可缺少的技能。
“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贤人与愚人的差异,是由学和不学造成的。
朗读...因为是用自己的脚踏过的路,对一切都难以忘怀。
日本自古以来存在着“言灵”的概念,人们觉得语言中寄居着灵魂。语言的生存在于脱口而出的语汇中,只有它变成声音时才传达出了意义。
珍视一本书,用整个身心去读书,这是长久以来日本人最基本的读书姿态。
脑子越轻松就愈发不会转动,所以让脑子轻松的工具是坏东西。
我们应该实践锻炼大脑的读书方法,尤其应该进行朗读和背诵。
我有时会背诵莎士比亚戏剧、《平家物语》中的段落。随时都能背诵名段,这让人心情愉悦,进而激情澎湃。(不知从何年起,自己退化到不能完全重复出一小段句子?懒惰)
过去我利用泡澡的时间,用朗读的方式读完了一本近400页的英文书。
我也要求小学生们高声朗读。
希望你不要有卖掉一本书换回点儿小钱儿的念头,珍惜与书“一期一会”的缘分而长久地拥有它吧。(一期一会,出自日本茶道,一辈子难得一次偶遇,理当珍惜。)
不会引用,就是缺乏知识修养。
读完书后你要不断去谈论,在这个过程中,你对书的吸收度能得以提高,也会越来越喜欢读书。
我在学生时代,夹克衫的几个口袋里总是鼓鼓囊囊地装着三本书到处跑。(看看人家的刻苦程度)
和朗读一样,抄书也能让书中的知识完全成为自己的东西。
4
拓展读书范围
读书是人类为了在茫茫的人生大海中行船而为自己寻找指南针的作业。
福泽谕吉在《劝学篇》以及《福翁自传》等著作中写道:“没有任何目的的学习很重要。”(想到无用之用)
作为一个人的修养的读书,充满乐趣。有作用还是没作用,就连读书人自己也不清楚,这就是读书的魅力。
学习经典,实际上是性价比极高的学习。
“书籍是终极形式,业已形成。”
我们不能忘记,“检索”与“读书”在本质上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行为。
如果真的想通过读书让自己成长,读纸质书是最适合你的方法。
5
让读书成为武器
当你有了丰富的知识,你对他人怀有的恶意也不复存在。你会觉得,欺负人本身是很愚蠢的事,你成为了一个会和对方换位思考的人。(不原谅是航空业发展的基础。)
“我们的顾客是谁?”比如上司是顾客,比如学生是顾客...
“反馈”一词出自维纳的控制论...
一个非常善良的人,如果写不好文章、写作速度慢,那么他就不再是好人。也许就是因为文章写得差而上不了发挥自己才能的舞台。
读书,是孤独的作业。可是,你是用这一孤独的时间来接触伟大作者的思想,从而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磨炼坚韧的精神品质。
(最后一部分是“向职场人士推荐的五十本书”,大多数都还没有翻译本,唉,只能怪自己没有早点意识到学日语很重要,当然,早意识到可能也没用,能吃饱饭曾是唯一目标呢。)
(meme to mewe)
“搜索信息这件事的本身是没有用的。”“获得诺贝尔生物学奖的人,不是只读论文的人,他们明白应该探索什么、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眼睛不是为了看世界才存在的,而是因为有了眼睛,世界才变得有意义。
(我对这本书的估值,主要看那本正在来的路上的《代表性的日本人》了)
奇迹不会凭空而起,奇迹诞生的土壤,无意识江户时代的日本。那时的人们都热爱读书。
这种学习热情与其他亚洲国家相比压倒性的高涨,这也是当下日本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的主要原因。
你不能预先把点点滴滴穿在一起,唯有在回顾未来时,你才会明白那些点点滴滴是如何串联在一起的。所以,你得相信,你现在所体会的东西,将来必然会以某种形式连接在一起。

·年末温习20221206
(重读笔记,对这本书的好感多了一些。)
私淑弟子
如果社会上不读书的人变得越来越多的话...
读书其实不是用自己的大脑,而是用别人的大脑来思考。
书本来就不是用智商来读的,而是用知识来读的。
没有任何目的的学习很重要。
你现在所体会的东西,将来必然会以某种形式连接在一起。

25

read

Infinite Powers
How Calculus reveal the Secrets of the Universe
Steven Strogatz 斯托加茨著 任烨译
@qiusir:我认识的人,不管有学问没学问的都知道读书是一件值得鼓励的事,但身边真正能读书的人却很少,而那种对书的赞誉也多来自抽象或是盲目。我自己也是这些年才真正去读书,深感越早在身边遇到真正的读书人很重要,感激能引导自己真正去读书的人,那才是老师真正应该做的事...书,才拥有infinite powers
引言
没有微积分,我们就不会拥有手机、计算机和微波炉,也不会拥有收音机、电视、为孕妇做的超声检查,以及为迷路的路行者导航的GPS。我们更无法分裂原子、破解人类基因组或者将宇航员送上月球,甚至可能无缘于《独立宣言》。
费曼对小说家沃克说道:“你最好学学微积分,它是上帝的语言。”(费曼他当年和一个艺术家互助,结果他学会了花画,那个艺术家可是早早放弃了物理。)
一种神秘且不可思议的事实是,我们的宇宙遵循的自然律最终总能用微积分的语言和微分方程的形式表达出来。
如果有什么东西称得上宇宙的奥秘,那么非微积分莫属。
“我在青少年时期产生了探寻存在之意义的渴求,大学期间就只学习了文学与哲学等人文学科,所以我并不知道别人口中艰涩、无趣、毫无用处的微积分竟然是上帝的语言。”(首富的马云似乎诋毁过sin(x)...)
沃克聘请了一位以色列的数学家教,希望能跟着他学点微积分,顺便提升一下希伯来语口语水平,但这两个愿望都落空了。最后,绝望的他旁听了高中微积分课程,但因为进度落后太多,几个月后他不得不放弃。在他走出教室时,孩子们一起为他鼓掌,他说就像对一场可怜的表演报以同情的掌声。
作为一名应用数学家,真正吸引我的是我们周围的现实世界和我们头脑中的理想世界之间的相互作用。外界的现象引导着我们提出数学问题;反过来,我们的数学想象有时也会预言现实世界的事情。
微积分是一个由符号和逻辑构成的想象领域,大自然则是一个由力和现象构成的现实领域。但不知为何,如果从现实到符号的转换足够巧妙,微积分的逻辑就可以利用现实世界的一个真理生成另一个真理,即输入一个真理,然后输出另一个真理。
“世界的永恒之谜在于它的可理解性。”
微积分真正不同凡响和标新立异的做法在于,它把这种分而治之的策略发挥到了极致,也就是无穷的程度。它不是把一个大问题切分成有限的几小块,而是无休无止地切分下去,直到这个问题被切分成无穷多个最微小并且可以想象的部分。
切分和重组,微分和积分。
微积分忽略了原子核其他不可切分实体造成的不便,这不是因为它们不存在,而是因为假装它们不存在会有很大帮助。微积分偏好有用的虚构。(理想化的力量,正如伽利略对摩擦的忽略引发了惯性乃至物理的开端...)
(《无穷小》一书中,导数首先被使用,之后它被发现,接着它被探索和发展,最终它被定义了。
微积分萌生于几何学家对圆度的好奇心和挫败感。圆、球体和其他曲线形状是他们那个年代的“喜马拉雅山脉”,这并不是说它们造成了什么重大的实际问题(至少一开始不是),而是说它们激发了人类的冒险精神。(从有用导致的发现不足以和从人本性的冒险带来的相比较。)(学习是一种冒险和攀登...)
1
无穷的故事
当我们凝视圆的时候,圆实际上也在注视着我们,因为它们就在我们所爱之人的眼睛里,在他们的瞳孔和虹膜的圆形轮廓中。
(圆度是指工件的横截面接近理论圆的程度)
无穷其实是一件天赐之物。
在无穷远处,一切都变得更简单了。
在微积分中,极限的不可到达性往往无关紧要。通过想象我们能到达极限,然后看看这种想法意味着什么,我们常常可以解决手头的问题...他们并不是依靠逻辑,而是依靠想象力获得巨大的成功。
极限之所以重要,原因就在于它们是整个微积分领域的基石。
就像《圣经》中的原罪一样,微积分的原理---把圆看做边长无穷短的无穷多变形的诱惑---也让人无法抗拒,它利用禁忌知识的前景和借助一般手段无法获得的洞见诱惑着我们。
布鲁诺被活活烧死在火刑柱上,罪名是他认为上帝以其无穷的力量创造力不计其数的世界。
芝诺试图证明改变时不可能发生的。在芝诺看来,尽管感官告诉我们这不是事实,但它实际上欺骗了我们;改变是一种错觉...在你走一步之前,你需要先走1/2步;在你走去1/2步之前,你需要走1/4步,换一次类推...你非但走不到墙根处,甚至没办法出发。
如果你认为自己在做早餐前有很多事情要做,就可以想象你必须完成无穷多项任务之后才能到达厨房。
虽然芝诺对阿喀琉斯要完成无穷多项任务的判断是对的...
飞矢不动:如果空间和时间是离散的,飞矢就未曾移动,因为在每一个瞬间,飞矢都在某个确定的位置...在任何给定的瞬间,飞矢都死静止不动的。
普朗克长度\sqrt{\frac{\hbar G}{c^3}}
2
驾驭无穷的勇士
阿基米德十分痴迷几何学,以至于“忘了吃饭,蓬头垢面”...必须有人“强行拽着他去洗澡”。
S=1+2\times\frac{1}{8}+2\times\frac{1}{16}+
4S=4(1+2\times\frac{1}{8}+2\times\frac{1}{16}+)=4+S
福尔摩斯:“在你排除了不能的情况之后,剩下的无论多么不可思议,都一定是真相。”
数学家不会一下子想到证明方法,而是先产生直觉,再考虑严谨性的问题。高中的几何课程常常忽略直觉和想象力的重要作用,但他们对所有创造性数学研究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
阿基米德最后提出了他的希望:“在现在和未来的几个世代中,某些人会利用这种方法,找到我们尚未掌握的其他定理。”这句话几乎让我热泪盈眶。
(抽空要把阿基米德的方法构图补上。)
阿基米德低调地称自己的方法知识表明结论正确的“某种迹象”。
22个世纪之前,阿基米德给他的朋友、亚历山大图书馆馆长埃拉托色尼写信...(测量地球半径)
3
运动定律的探索之旅
阿基米德去世后,关于自然的数学研究也几乎随之消逝,直到1800年后一个新的“阿基米德”登上历史舞台。在文艺复兴时期,一位名叫伽利略·伽利雷的年轻数学家重拾阿基米德的未竟之业。
与此同时,年轻的德国数学家开普勒研究了行星是如何在天空中运行的。他们俩都被各自数据中的模式深深吸引,并意识到存在某种深层次的东西。
伽利略和开普勒冒险冲出了阿基米德的静态世界,去探索物体是如何运动的。
行星planet的原意是流浪者...
(逆行)
尽管望远镜并不是伽利略发明的,但他对望远镜做出了改进,并且是第一个利用它取得重大科学发现的人。(1609年---2009年世界天文年)
《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是伽利略毕生的巅峰之作,也是现代物理学的第一部杰作。用的是意大利语而不是拉丁语,目的是让所有人都能看懂它。他安排人把书稿偷偷带去荷兰,并于1638年在那里出版。

亚里士多德被复杂的因素引入歧途,以致得出了错误的落体定律。
亚里士多德过于关注噪声(空气阻力),而不够重视信号(惯性和引力)。(常人都是被小事耽误的,大事反而不计较。)
代表伽利略的人物力劝头脑简单的亚里士多德学派的提问者,不要“偏离讨论的主题,而抓着我的某些和真相只有毫发之差的陈述不妨,殊不知在这根头发之下,隐藏着另一个人的像船舶缆绳一样显眼的错误。”

这正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在科学中,毫发之差是可以接收的,但像船舶缆绳那样显眼的误差就不行了。
在生命的最后一年,伽利略设计了世界上的第一座摆钟,但还未建造好他就去世了。15年后,荷兰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克里斯蒂安·惠更斯发明了第一座实用摆钟。
描述钟摆摆动的方程也可以不加改变地用于描述发电机的旋转。为了纪念这一渊源,电气工程师将他们的发电机方程称为摆动方程。
(博丁同学今天发消息来,变压器transfomer应该叫改变器,以前我和学生推导过电压器变流和变阻...)
让我们再回头看看那个坐在比萨大教堂里,思索着吊灯摆动问题的青年伽利略。我们现在知道,虽然他对钟摆及其摆动额等时性所做的思考看似无用,但实际上对文明的进程---不仅对他的时代,也对我们的时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开普勒在1609年发现了第一和第二定律,1619年才发现了关于所有行星的第三定律,从而把整个太阳系与单一数字规律绑定在一起。(1609年也是伽利略拿起望远镜看月亮的年份,算是物理神奇年了。而开普勒三定律的发现,和爱因斯坦1905年发现狭义相对论,1915年发现广义相对论。1905和1666年是公认的物理神奇年。)
“现在,从8个月前的黎明、3个月前的白昼和几天前开始,当充足的阳光照亮我的奇妙的猜想时,已经没有什么能阻止我了。我心甘情愿地陷入这种神圣的狂热状态。”
尽管开普勒和伽利略素未谋面,但他们通过书信的方式交流彼此的哥白尼式观点和天文发现。
“亲爱的开普勒,我希望我们能嘲笑这些极其愚蠢的人。你会如何评价这所大学里那群著名的哲学家呢?他们像吃饱了的蛇一样固执己见,尽管我无数次地尝试邀请他们,但他们还是拒绝看行星、月亮,还有我的望远镜。”
科学风格和性情上,伽利略是理性主义者,而开普勒是神秘主义者。伽利略是阿基米德思想和方法的继承者,对力学非常着迷。而开普勒更像毕达哥拉斯思想和方法的继承者。
“开普勒迷恋上了毕达哥拉斯的梦想,并且在这种幻想的基础上,通过同样不可靠的推理方法,构建起现代天文学的坚固大厦。这是思想史上最令人震惊的片段之一,也是摒除了科学进步由逻辑主宰这个道貌岸然的的信念的方法。”
同所有伟大的发现一样,开普勒的行星运动定律和伽利略的落体定律引发的问题比它们回答的问题要多得多。
4
微分学的黎明
笛卡尔在学术上无所畏惧、蔑视权威,自我的程度之强不亚于他过人的天赋。
“古人教给我们的东西太少了,而且绝大多数都缺乏可信度,除非避开他们走过的所有路,否则我根本不可能找到一条通往真理之路。”
学生们仍然在学习笛卡尔坐标,尽管它是费马率先提出来的。(就像我们一直说的阿拉伯数字其实是印度人的发明。)
斯涅耳不知道正弦定律会行之有效,但它是关于光的一个赤裸裸的事实。
笛卡尔重新发现了斯涅耳的正弦定律。
“最不寻常、最无法预料但也是最开心的一次计算。这个意想不到的结果让我无比惊讶,以至于我久久无法回过神来。”
光是以最快的方式传播...
人们发现,这种最优性原理(从某种精确的意义上说,指大自然会以最经济的方式运行)能准确地预测出力学定律。20世纪初,最小作用原理又延伸到广义相对论、量子力学和现代物理学的其他领域。
切线tangent源于touching触碰的拉丁词根...
5
微积分的十字路口
微积分给了我们这样的希望:世界本质上可能是公平的,因为它遵循的是数学定理。
曲线之谜、运动之谜、变化之谜...
(现在自己真是个中学生,看到好书总觉得遗憾,要是自己中学的时候能读到,能有耐力读到...当然也庆幸,可能自己这么多年的积累让自己有能力读懂这本好书...这是追求的过程也是结果的回报)
无穷是e的固有属性,就像\pi是圆的固有属性一样。
6
变化率和导数
微积分有三大核心问题:
1、正向问题:已知一条曲线,求它各处的斜率。
2、反向问题:已知一条曲线各处的斜率,求这条曲线。
3、面积问题:已知一条曲线,求曲线下方的面积。
在芝诺提出那些知名悖论的2000年后,微分学的创立者解开了瞬时速度之谜,他们直观的解决方案是,将瞬时速度定义为一个极限,具体来说,就是在越来越短的时间间隔内平均速度的极限。
尽管有可能是近似的,但却证明了光滑度的力量。(光滑度和现实的摩擦细节有的一比)
毕加索说,“艺术是让我们认识真理的谎言。
7
隐秘的源泉
calculus源自拉丁词根calx,意指一块小石头...讽刺的是,牛顿和莱布尼茨这两位微积分先驱都是死于给他们造成极大痛苦的结石:牛顿患有膀胱结石,而莱布尼茨患有肾结石。
“这看似一个冒失的断言...但凭借着赋予我灵感的源泉,它对我而言确实是显而易见的,不过我不会向他人证明这一点。”
牛顿的隐秘源泉就是微积分基本定理。尽管牛顿和莱布尼兹都不是最早注意这个定理的人,但他们却由此获得赞誉,因为总得来说,他们率先证明了这个定理,认识到它巨大的效用和重要性,并围绕它构建起算法体系。他们创立的方法现在已经普及开来,积分这头怪兽“被拔除了尖牙”,变成了青少年的家庭作业。
鱼问它的朋友:“你难道不感激水吗?”另一条鱼反问道:“水是什么?”学习微积分的学生还一直浸淫在基本定理中,所以他们视其为理所当然。
伽利略通过实验证明了恒定加速度并不是一种纯粹的学术假设。
但在中世纪甚至伽利略生活的时代,人们还不知道加速度不恒定时,速度会如何变化。
我高中的微积分老师打了一个令人难忘的比方,他让我们想象有一个神奇的油漆滚筒,当它平稳地向右滚动时,就会将曲线下方的区域涂成灰色...
就像导数比斜率更重要,积分也比面积重要。面积对几何学而言至关重要,而积分对一切来说都至关重要。
牛顿憎恨他的继父,并且觉得自己被母亲跑起来。后来,在他列出的19岁前犯下的罪行清单中能够,“13.威胁我的父母要把他们和他们的房子一起烧掉。”“14.希望死亡降临到某些人身上。”“15.经常打架。”“16.有不洁的想法、言行和愿望。”
尽管牛顿的学业报告评价他是个懒散、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但当他晚上独自待在房间里时,它会在墙上画阿基米德画过的圆和多边形。
他憎恨做农活,便放纵他家的猪闯入邻居的田地任由篱笆东倒西歪,并被庄园法庭处以罚款。
据我们所知,他从未谈恋爱和结婚,也很少开怀大笑。
牛顿发现,如果不知道一些三角学知识,他就无理解占星术;而如果不知道一些几何知识,他就无法理解三角学。
牛顿手稿:http://cudl.lib.cam.ac.uk/view/MS-ADD-04000/
牛顿的幂级数给了他一把对付微积分的瑞士军刀。

如果不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牛顿就不可能做到这一切。他统一、综合和归纳了伟大前辈的思想:他继承了阿基米德的无穷原则,他的切线知识来自费马,他使用的小数和变量分别来自印度数学和阿拉伯代数,他用方程表示xy平面上曲线的做法来自笛卡尔的著作,他对无穷的随心所欲的玩法、他的实验精神及他对猜想和归纳的开放态度都来自沃利斯。他把所有这一切混搭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新事物---通用的幂级数法,直到今天我们在解决微积分问题时仍会用到它。

还不到25岁的牛顿后来回忆道,“在那些日子里,我处于发明的全盛期,对数学和哲学的关注程度超过此后的任何时间。”
在三一学院之外,牛顿名不见经传,而这正是他想要的,他独自保守着隐秘源泉的秘密。他深居简出,猜疑心重,对批评意见极为敏感,讨厌和他人争论,尤其是那些不了解他的恶人。正如他后来说的那样,他不喜欢被“那些对数学一无所知的人激怒”。
1669年,剑桥大学的首位卢卡斯教授、牛顿的导师之一巴罗主动让贤,力荐牛顿接任...
这对牛顿来说是一份理想的工作,他生平第一次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这个职位几乎不需要承担教学任务,他没有研究生可带,他给本科生讲授的课程也少有人来。(伟大的科学家没学生?因为要等上半个世纪以上才能有人懂他们吧...)
8
思维的虚构产物
(如果没见过水中的鱼在了解什么是水,那就看看人在研究物理和数学吧。)
莱布尼茨身形瘦削,弓腰驼背,面色苍白,尽管他外表平平,但智力超群。在包括笛卡尔、伽利略、牛顿和巴赫在内的世纪天才中国,他是最全能的一位。(历史上少见的通才,获誉为十七世纪的亚里士多德。)
当莱布尼茨被指控从牛顿那里剽窃了微积分时,他的最随者极力为他辩护,并以同样的人情还击牛顿。
在莱布尼茨的方法中,微分的概念是微积分真正的核心,但导数是次要的,是事后添加的东西。
无穷小量是一种模糊的东西,它应该是你能想到的最小却不为0的东西。更简洁地说,无穷小量小于一切,但又不大于0。
无穷小量和微分的巨大优势在于,它们提供了捷径,使计算变得更加简单。就像早些时候代数对几何学的影响一样,它们解放了人们的头脑,激发出更具创造性的想法。这也是莱布尼茨喜欢微分的原因,他在写给导师惠更斯的信中说,“我的微积分几乎毫不犹豫地把目前关于这个学科的大部发现都给了我。其中最令我喜欢的一点是,它在阿基米德几何方面赋予我们超越古人的优势,就像韦达和笛卡尔在欧几里得或阿波罗尼奥斯几何方面赋予我们的优势一样,是我们无须仅凭想象力去做研究。”
无穷小量唯一的缺陷在于,它们并不存在,至少在实数系中如此。还有一件事:它们是自相矛盾的,即使真的存在,也没有任何意义。莱布尼兹的追随者之一约翰·伯努利意识到,尽管dx不为0,但无穷小量也必须满足像x+dx=x这样无意义的方程。好吧,你不可能拥有一切。一旦我们学会如何利用无穷小量,它们就会给出正确的答案。对我们而言,它们带来的好处可以大大弥补它们可能会造成的精神痛苦。就像毕加索眼中的艺术一样,它们也是能让我们了解真相的“谎言”。
“从哲学的角度讲,我对无穷小量和无穷大量一视同仁。我认为它们都是思维的虚构产物,以适用于微积分的简洁讲述方式。”
求图形面积的运算过程可以简化为:已知一个级数,去求和;或者已知一个级数,去找另一个级数,后者的连续数之差与前者的各项一致。
(P246 要重新整理)
就这样,差与伸缩和引导莱布尼茨创立了微分和积分,并得出了基本定理,正如流数术语扩张的面积引领牛顿到达同一个隐秘的源泉一样。
9
宇宙的逻辑
对我本人而言,来自阿基米德利用无穷开始,就一直是微积分。
在科学领域,它促使人类开始阅读伽利略梦寐以求的自然之书。在技术领域,它发动了工业革命,并开启了信息时代。在哲学和政治领域,它在现代的人权、社会和法律概念上留下印记。
微积分是数学领域的“寒武纪大爆发”,它一旦到来,数学领域的惊人多样化就开始“进化”产生。
在牛顿之后,只存在一个宇宙,同样的规律总是适用于所有地方。
月球的运动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以至于牛顿向他的朋友哈雷抱怨,它“令我头疼,常常让我夜不能寐,我不会再取想它了”。
和在量子力学中一样,自然律在相对论中仍然以微积分的语言写就,并以微分方程的形式表达。对我来说,这是牛顿最伟大的遗产,他证明了自然是合乎逻辑的。自然界中的因果关系和几何学中的证明意义昂,都是利用逻辑推理的方式由一个真理得出另一个真理,只不过前者是世界上的一件事情引发另一件事情,后者则是我们头脑中的一个想法产生另一个想法。
“万物皆数”。对宇宙的运行而言,数很重要,形状也很重要,在伽利略梦寐以求的自然之书中,字词就是几何图形。尽管数和图形可能同等重要,但它们并不是这出戏剧的真正驱动者。在宇宙大戏中,数和形状好像演员,它们被一种看不见的存在---微分方程---默默操控着。
莱布尼兹虽然知道微分方程,但他的理解却不如牛顿那般科学,对数学的精通程度也比不上牛顿。所以,宇宙的神秘逻辑只被赐予了牛顿一人。
惯性定律,是牛顿运动定律F=ma的更深层次的逻辑结论。
在牛顿的宇宙图景中,占支配地位的力是引力,而不是摩擦力。(亚里士多德的世界摩擦力起到支配作用)
发现引力的人不是牛顿,人们早已知道重物会下落。但没人知道引力的作用范围有多大,它的尽头是天空吗?
牛顿预感到引力可能会延伸到月球或更远的地方。他认为月球的运动轨迹时一个永远不停歇地向着地球下落的过程,但与下落的苹果不同,下落的额月球不会掉到地上,因为它同时也在惯性的作用下进行着侧向运动。(?因为惯性而保持着侧向的运动)
“自然拥有数学内核,自然现象可以从引力和运动定律等经验性公理通过逻辑推导得出。”
牛顿假设球形的太阳的所有质量都集中在它的中心,地球也是一样。
换句话说,他可以在不产生任何误差的情况下,用无穷小的点代替巨大的球体。谎言居然揭露了真相!
《隐秘人物》非裔美国数学家凯瑟琳·约翰逊
1817年华兹华斯和济慈等人一致认为牛顿破坏了彩虹的诗意,因为牛顿把彩虹还原为棱镜光谱。他们兴高采烈地举杯庆祝:“为了牛顿的健康和对数学的困惑。”(学生想用榴莲替换苹果)
杰斐逊是建筑师、发明家、农场主、美国的第任总统和《独立宣言》的起草者。牛顿思想的回升贯穿《独立宣言》的始终,它开头的句子“我们认为这些真理不证自明”就表明了这种修辞结构。杰斐逊效仿欧几里得在《几何原本》和牛顿在《原理》中的做法,也从公理着手。然后,凭借逻辑的力量,他从这些公理中推导出一系列不可回避的命题,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殖民地有权脱离英国的统治。
《独立宣言》通过诉诸“自然律和自然之神”来证明美国独立的正当性。杰斐逊的排序中隐含着后牛顿自然神论:神排在自然律之后,仅作为“自然之神”扮演一个配角。

1812年杰斐逊写信给老朋友约翰·亚当斯,讲述了他远离政治的愉悦感:“我不再看报纸,而改为阅读塔西佗、修昔底德、牛顿和欧几里得的著作,我发现自己更快乐了。”

...杰斐逊在一台耕犁上安装了他自己设计的木质犁壁。
@qiusir:这块天花板很高啊:建筑师、发明家、农场主的杰斐逊把对牛顿原理的迷恋逮到了他感兴趣的农业上,他想弄清楚犁壁的最佳形状,请了一位数学家朋友来解决优化问题...在一台耕犁上安装了而自己设计的木质犁壁;起草《独立宣言》效仿欧几里得在《几何原本》和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的做法,也从公理着手。然后,凭借逻辑的力量,他从这些公理中推导出一系类不可回避的命题......;1812年杰斐逊写信给老朋友约翰·亚当斯,讲述了他远离政治的愉悦感:“我不再看报纸,而改为阅读塔西佗、修昔底德、牛顿和欧几里得的著作,我发现自己更快乐了。”
10
波、微波炉和脑成像
傅里叶不经意间调用了正弦波的无穷级数。他又一次把无穷这个“石巨人”召唤到微积分中,而且傅里叶的做法比前辈更加不顾一切。
正弦波是理想构建单元。
正弦波合成三角波或者其他任意复杂的曲线。
振幅决定了泛音的响度,小提琴声音的丰富度与它的柔和泛音和响亮泛音的特定组合方式有关。(音色,逆傅里叶变换)
第一批电子合成器的基本工作原理:通过组合大量的正弦波,它们可以再现任何乐器的声音。
对sin(x)求导两次就相当于让他乘以-1
驻波是纯粹的波,而不是混合波。
1787年德国物理学家和乐器制造商克拉德尼图形的动态演示...被叫去当着拿破仑皇帝本人的面展示这些曲线。接受过些许数学和工程学教育的拿破仑对此非常感兴趣,他发起了一场竞赛,鼓励欧洲那些伟大的数学家去尝试解释克拉德尼图形的原理。(皇帝的差异,是天花板的差异。)
热尔曼少时自学了微积分,父母拿走了她的蜡烛,熄灭了她的炉火,还没收了她的睡袍。但热尔曼并未就此放弃,她把自己裹在被子里,点着蜡烛学习数学...又惊又喜的拉格朗日收下了这个女学生。
热尔曼利用家庭关系网,给她在法国军队担任将军的朋友寄去了一封信,请求他保护高斯的安全。
高斯告诉热尔曼,“毫无疑问,你拥有最值得尊崇的勇气、卓越的才智个出类拔萃的天赋。”
经过三次尝试,热尔曼终于赢得了巴黎科学院的大将,并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女性。
将微波炉的振动频率乘以你在实验中测得的波长,应该就可以测得光速...
CT技术发展的关键时刻,音乐再次被证明是不可或缺之物。豪斯费尔德在百代唱片公司任职,签下来自利物浦的披头士乐队之后,EMI 公司的利润增长了一倍...
11
微积分的未来
对我来说,微积分可以由它的信条来定义:在解决关于任意连续体的难题时,先把它切分成无穷多的部分,然后一一求解,最后通过把各个部分的答案组合起来去解决原始的难题。我把这个信条称作无穷原则。(微积分的无穷原则对哲学应该也是有贡献,就如量子力学和相对论...)
微积分是用于研究任何事物---任何模式,任何曲线,任何自然过程、系统或现象---的想法与方法的庞杂集合,这些事物的变化平稳而连续,符合无穷原则。
柯瓦列夫斯卡娅成为历史上第一位获得数学博士学位的女性。1850年莫斯科贵族家庭长大,11岁时发现自己被微积分包围了,卧室的一面墙上贴满了父亲少时记下的微积分课程笔记...在德国私下跟着分析学家卡尔·魏尔斯特拉斯学习。(那位只能坐着上课的身体不好的数学教师...)

非线性能限制人类的狂妄自大。如果一个系统是非线性的,它的行为就不可能用公式来预测,即使该行为是完全正确的。换句话说,决定论并不意味着可预测性。虽然陀螺只是一种小孩子的玩意,但它的运动能让我们在求知时怀有一颗谦逊之心。

CT扫描背后理论的发明者科马克纯粹是出于好奇心,他想知道CT在四维空间中会如何运行。伟大的成果往往来自这种纯粹的冒险精神。
(越发觉得一个人应该拥有费曼所说的社会不负责任感,评价我如何那是别人的事,我的任务是成为我。)
用匈牙利数学家厄尔多斯的话说,这些证明直接来自“那本书”。他想象上帝有一本书,里面收录了所有最好的证明。评价某个证明直接来自“那本书”,是对它的最大褒奖。
结语
在爱因斯坦的理论中,物质告诉时空如何弯曲,曲率则告诉物质该如何移动。它们的共舞使广义相对论变成了非线性理论。
引力波是人类有史以来听过的最微弱的耳语。
致谢
我开始意识到我的年龄正以每年一岁的速度增长,所以这似乎是一个尝试跟所有人分享微积分乐趣的最佳时机。
芝诺悖论在我们家有了新的含义,因为有一段时间这本书似乎就要完成了,但却一直抵达不了终点。

·无穷小[?]

read

·12歲的愛因斯坦是如何獨立證出勾股定理的[?]

·年末温习20221203
微积分,它是上帝的语言。
不是把一个大问题切分成有限的几小块,而是无休无止地切分下去,直到这个问题被切分成无穷多个最微小并且可以想象的部分。
微积分忽略了原子核其他不可切分实体造成的不便,这不是因为它们不存在,而是因为假装它们不存在会有很大帮助。
亚里士多德过于关注噪声(空气阻力),而不够重视信号(惯性和引力)。
就像导数比斜率更重要,积分也比面积重要。
微积分是数学领域的“寒武纪大爆发”(亦称寒武纪生命大爆发,Cambrian Explosion)

21

read

《人类群星闪耀时》茨威格著 梁锡江译
出版当年(1927)年就成为欧洲所有学校的必读读物。与弗洛伊德、罗曼罗兰、高尔基等人相交甚笃。
1942年和妻子在巴西寓所服毒自杀,“我的母语世界已经沉沦,我的精神家园欧洲亦自取灭亡。”
拿破仑兵败滑铁卢的《决定世界的一分钟》本来是第一篇,当提及人类星光闪耀时刻,茨威格首先想到的事整个欧洲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拿破仑...
自序
没有一个艺术家能在全天二十四小时始终保持不停的艺术创作,所有那些最具特色、最有生命力的成功之作永远只产生在难得而又短暂的灵感迸发之时。历史亦是如此,最燃我们称颂它为一切时代最伟大的诗人和演员,然而它也绝非一个毫不懈怠的创造者。
在一个民族内部,总是需要有几百万人,才能产生一个天才;同样,总是需要有无数的光阴无谓地流逝,才能等到一个真正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一个人类群星闪耀的时刻出现。
就像避雷针的尖端集中了整个大气层的电流一样,那些数不胜数的事件也都往往在最短时间内发作。那些平时悠然缓慢地先后发生和同事发生的事,都被压缩在某个独一无二的短暂时刻,它将决定一切,也将改变一切:在这一时刻,一个简单的肯定或否定、某个来的太早或太迟的决定,都让其后几百代人的生活因此变得不可逆转,它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死、一个民族的存亡,甚至整个人类的命运。
但我丝毫不想通过自己的虚构去渲染或夸大这一系列外在或内在事件的真实性,因为在那些崇高的时刻,历史本身的设计就非常完美,无需任何后来的帮手。历史是真正的诗人和戏剧家,任何作家都不得妄想超过它。
(刚开始看到梁锡江作为译者写的导读,我是认同和一点感激的,但读到后面,我有点愤怒了。建议这位梁先生还是有点自知之明...)
1
不朽的逃亡者
1513年
西班牙探险家巴尔沃亚首次发现太平洋
巴尔沃亚---这个从木箱子里出来的男人...
那个年代,成功能够让任何犯罪都变得合理,而向王室进献大量的黄金则可以平息或者延迟这场官司。
从这一时刻起,这个不经意间成为冒险家的人,他的生活将获得超越时间的崇高意义。
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最富创造力的壮年之时,发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
在这人类世界的尽头,对他来说,也只剩下一种逃亡的方式,那就是逃亡到伟大的行动中去,到不朽的事业中寻求庇护。
1513年9月1日,巴尔沃亚---这个英雄兼匪徒、探险家兼叛乱者,为了逃避绞刑或牢狱,开始了他的不朽之旅。
他们的勇气、坚韧和献身精神使他们能够做出最壮丽的英雄业绩,但同时他们却又以最无耻的方式尔虞我诈,相互争斗。
作为凯旋的统帅,在分配战利品的时候他还给自己的獒犬留了一份,以报答它如此凶狠地撕咬掉那些不幸土人的皮肉。它所得到的酬劳和任何一个参战者一样...(我觉得这个决定很对,因为这群人在某种文明的开化程度上和犬类很接近)
命运即使对它最喜爱的宠儿也不是永远慷慨大度的。众神通常只会保佑无法永生的凡人完成唯一一项不朽的事业,除此之外,凡人不可奢求。
只见刽子手的刀斧一闪,滚落在地上的头颅在一秒之内就这样永远地闭上了双眼。这是人类的第一双眼睛,它们曾同时看到过环抱我们地球的两个大洋。
2
千年帝国的陷落
1453年
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攻占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
导读
古代、中世纪、现代
(汉语中近代与现代两个词的使用常常给我们造成困扰)德语中则把从15世纪中叶开始一直延续到我们目前所生活的时代统称为Neuzeit,新时代。而英文中相应的词是morden age...这其中政治上东罗马帝国灭亡,还有地理上的哥伦布1492年发现美洲...马丁·路德张贴论纲以及哥白尼日出日心说...彻底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历史的长河从此获得了一个新的流向,一直流到了今天。(这段算是导读中最好的一段了,有点茨威格的文风?)
不知疲倦的工人、悍不畏死的士兵,还有鲜廉寡耻的外交家。
(那艘乔装又返回的小船...)
他允许他的部队尽情劫掠三天,不受任何限制。
被遗忘的边门---凯尔卡门
不过烟尘大小的一次意外,凯尔卡门,一扇被人遗忘的边门,就这样决定了世界的历史。
大教堂顶部的十字架,千年以来一直伸展着它的双臂,环抱着尘世的一切苦难,现在却跌落尘埃,发出轰然巨响。
欧洲万分恐惧地认识到,由于他们的麻木不仁,一股天谴般的破坏力量竟从那座被遗忘的小门---不祥的凯尔卡门创了进来,这股暴力将要遏制和束缚欧洲达数百年之久。然而历史犹如人生,业已失去的瞬间不会因为抱憾的心情而重返,仅仅一个小时所贻误的东西,用千年的时光也难以赎回。
3
亨德尔的复活
1741年
音乐家亨德尔从偏瘫中奇迹康复创作经典圣歌《弥赛亚》
导读:判断一个艺术家的独立人格到底有多强烈,从他是否结婚这件事上就可以看护端倪,因为结婚在一定程度上就意味着服从社会化的既定规则,接受整个社会对你的驯化。
阉伶
啊,多么幸运,堵塞灵魂的大门已然开启!他感觉到,自己又听到了音乐!
难道不正是神的手曾经把他击倒在地,而后又慈悲地把他从地上扶起来的吗?
在他躯体还活着的时候就像把他埋葬,还尽情地嘲笑他...
他无法停止,就像一艘被暴风鼓起了风帆的船,一往直前。四周是万籁俱寂的黑夜,潮湿的夜空静静地笼罩着这座大城市。但是他的心中却是一片光明,虽然别人听不见,但在他的房间里所有的音乐都在齐鸣。(最会讲故事的茨威格)
演出这部作品我不要任何钱,我自己永远不收一分钱,永不,我欠着另外一个人的情。(上帝)
但他依旧用看不见的眼睛继续孜孜不倦、毫无气馁地创作,不断创作,就像听不见声音的贝多芬一样。而且他在世间取得的胜利愈伟大,他在上帝面前表现得愈谦恭。
4
一夜天才
1792年
法军上尉鲁热在几小时内完成《马赛曲》的创作
这位革命圣歌的作者自己却不是一个革命者---这种奇特的现象也只有历史本身才创造得出来。
一件艺术作品纵然可能会被时间遗忘,可能会遭到禁止和彻底埋葬,但是,富有生命力的东西最终会战胜没有生命力的东西。
5
决定世界的一分钟
1815年
法军元帅格鲁希错判形势导致拿破仑惨败滑铁卢战役
Sternsunden是一个人某方面发展的高潮时刻或具有转折性的时刻,是一些幸福且颇具宿命色彩的瞬间。“这种命运攸关的时刻充满戏剧性,在个人的一生及历史的进程中都是难得出现的;这种时刻可能集中在某一天、某一时,甚至常常发生在某一分钟,但它们的决定性影响却是超越时间的。”
命运总是对着强力人物和残暴专横者趋之若鹜。
命运也会出于一种奇怪的心情,把自己抛到某个平庸之辈的手中。
英雄们的世界游戏像风暴似的也把那些平庸之辈卷了进来。
拿破仑的存在,犹如节日迷人的焰火,它像爆竹一样,在悠然坠地、永远熄灭之前,又再次冲上云霄。(精彩的比喻)
格鲁希以后又继续升迁...可是这些都无法替他赎回被他贻误的那一瞬间。那一瞬间原可以使他成为命运的主人,而他却错过了机缘。(我们只有一次机会。)
命运鄙视地把畏首畏尾的人拒之门外,命运只愿意用热烈的双臂把勇敢者高高举起,送上英雄们的天堂。
6
老年与爱情
1823年
74岁的德语诗人歌德写下爱情绝唱《马里恩巴德哀歌》
当一个人痛苦得难以言语时,神灵让我倾诉我的烦恼。
...
在你面前是天堂,也是地狱;
...
我们纯洁的胸中有一股热情的冲动,
出于感激,心甘情愿把自己献给
一个更高贵、更纯洁、不熟悉的人,
向那永远难以称呼的人解开自己的秘密;
我们把它称为:虔诚!---当我站在她面前
我觉得自己享受到了这种极乐的顶点。
...
他们逼我去吻她的令人羡慕的嘴唇
然后又将我拉开---把我抛进深渊。
那一天是分水岭,他经过悲痛欲绝的哀诉而进入永远宁静的境界。
7
发现黄金国
1848年
瑞士人苏特尔引发美国西部“淘金潮”
苏特尔浑身都是冒险家的血液
一夜之间,苏特尔就穷得像个乞丐,恰似迈达斯国王一样,最后被自己点化的黄金活活憋死。
苏特尔自己并不想要钱,他已十分憎恨金钱,是黄金使得他一贫如洗,是黄金杀害了他的三个孩子,是黄金毁了他的一生。他只是想得到自己的权力。
read

8
英雄的时刻
1849年
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临刑前一分钟获得沙皇特赦
(《三大师》抽空买来看)
只有在触到死神苦涩的嘴唇,他的心才感受到生的甜蜜。
9
跨越大洋的第一句话
1858年
美国商人菲尔德成功铺设大西洋海底电缆
庞德“诗人乃是时代的触须。”
虽然当时人们认为这种由铁路和汽船带来的新的速度的提升是如此具有胜利意义,但这些发明毕竟还只是停留在可以理解的范围内。
它们的外观和内容还是能够琢磨道德,它们创造的所谓奇迹也是能够理解的。
一个人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一个使命也找到了它所需要的人。
菲尔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物,一夜之间成了民族英雄。人们甚至将他与富兰克林与哥伦布并列在一起。
这是空前的胜利:自从思维开始存在于地球上以来,一个想法以自身的速度跨越了海洋。
菲尔德,怀着同样的信仰与信任,从默默无闻的放逐和恶意蔑视中重新站起来的菲尔德...
10
向上帝逃亡
1910年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在生命最后时刻离家出走
(14个人物,选了两个俄国作家)
作恶的人,比那个承受这恶行的带来痛苦的人,其灵魂会更受煎熬---我怜悯作恶的人,但我不憎恨他。
你们自己身上也正孕育着恶魔,而且我要再次提醒你们,为了一个信念而受难,比为了一个信念而杀人要好一百倍。
一旦你们否定这对所有人的人道之爱和兄弟之爱,我便拒绝和你们站在一起。
一切不作为的背后总是隐藏着一个胆怯的灵魂。
上帝才意识到,如果人们能提前预知自己的生死,这是一件多么不好的事,所以,上帝收回了人们预知死亡的能力。
一个人的精神生活,他最后的想法,永远是他和他的上帝之间的秘密。
(微博里看到的,不是滚滚的麦浪,而是风。)
11
壮志未酬
1912年
英国探险队第二个到达南极点归途中相继殒命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分)(当看完这部分,回过头来再看这篇导读,我很是气氛,翻译者每一句看是公正的评论都像是对圣洁的探险家的玷污,而那点所谓的细节等,更像是百度百科搜集的零散而不可考据的花边的卖弄,翻译者有点不自量力了。当然我的评论也可能犯了同样的错误。)
“I am just going outside and may be some time.”
最遥远的海面上都泛着轮船驶过的波纹。

在这几个月黑暗的日子里,每个人都有自己分内的工作,一个分工巧妙的系统将彼此封闭的研究变成了一次共同学习。因为,在这厚重冰层和极地严寒中,这三十个人每晚都在做报告、讲课,每个人都想把自己的专业知识传递给另外一个人,在激烈的谈话交流中,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渐渐完善。在这里,研究的专业化使他们放弃了高傲,转而在共同性中寻找共鸣。在这样一个处于自然状态的史前世界中,在没有时间观念的完全的孤寂中,这三十个人相互交流着20世纪的最新成果。在这里,人们不仅感受到时间以小时为单位流逝,甚至以秒为单位。

最后几天的日记显示他们越来越不安,他们内心开始颤抖,就如极点附近的指南针上蓝色指针一样。“身影先是从我们的右边开始向前移动,然后从前面开始向左移动,最后绕我们一圈,可这一圈所需要的时间是多么漫长啊!”
而现在,他们只为自己不再受损的皮肤、他们终有一死的肉体和了无声誉的归乡做斗争,而这返乡归程,让他们的内心更加恐惧,而非渴望。
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在离死神只有寸步之遥时,他仍坚持着自己的科学研究,除了必需的载重外,他的雪橇还负重了16公斤的岩石。
(斯科特)随着死神的步步逼近,所有吹毛求疵的小事都变得微不足道了,而这毫无生机的天空中的清澈空气似乎也渗透在信里。这些信使写给一些人的,但却是在向所有人类诉说:这些信使在某个时间写的,却永远流传。
“你知道的,我必须逼迫我自己积极进取---因为我总有懒惰的倾向。”“关于这趟旅行,我又能向你讲述什么呢。这比舒服地坐在家里不知道要好多少倍。”
作为一个濒死之人,他仍旧用他坚强和崇高的情感深情安慰着其他同伴的家属,因为他觉得这一时刻是伟大的,这一死亡是值得纪念的。(泪目)
这些能够证明他和自己祖国勇气的日记,正是这种希望给了他非凡的力量,坚持记录日记到最后一刻。
他们的事迹出乎意料地、奇妙地重生了:这是我们新时代的科技世界创造的奇迹!
就这样,看似徒劳的事,最终却结出了果实,一件失败的事情会变成对人类的大声疾呼,要求人类将精力集中到还未完成的事业当中去;在卓越的对抗中,壮烈的死亡可以生出新的生命,一次毁灭也可以生出攀登高峰的奋起意志。因为在偶然的成就和轻易获得的成功中,只有雄心壮志才能点燃火热的心,换一个人虽然在与不可战胜的、占据优势的命运的斗争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变得无比高尚。这些在所有时代都最最伟大的悲剧,作家可能只会偶尔创作,但现实生活中却早已将其演绎了千百遍。

12
封闭的列车
1917年
列宁从流亡地瑞士返回俄国
住在鞋匠家里的男人。(列宁身高仅1.64米斯大林仅1.62米邓小平身高1.57)(张景中院士也是不到一米六)
在这次世界大战中,已经发射了数百万枚具有毁灭力量的炮弹...
在崭新的人类历史进程中,没有哪一枚炮弹会比这列火车射得更远,对人类命运更有决定意义。
13
演讲台上的头颅
公元前43年
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未能挽救共和政体
西塞罗在自己的房子里建了一间藏书室,如果说智慧是蜂蜜,那这间藏书室就是蜂房,有着取之不尽的甜蜜。
一个人永远无法长期捍卫民众的自由,而总是只能捍卫自己内心的自由。
他似乎已经完全沉浸在一个文学家爱慕虚荣的欲望中了,他现在只是那看不见的精神共和国公民,,而不是那个屈从于暴政的、堕落而专制的共和国的公民。
西庇阿“从来没有比在他无所事事时更忙,也从未比他独自一人时,感觉更不寂寞。”(给了两个对号标记)
催逼
生命之秋
他觉得,言语上的自己比行动中的自己更强大,独处时的自己比在党派中的自己更聪明,像是有所预感,这将是他留给世界的遗言。
“如果别的民族愿意活在奴役中,我们罗马人却不愿意。如果我们不能赢得自己,那就让我们死去。”
一个年老之人,既不应该寻求死亡,也不应该推托死亡;不管死亡什么时候到来,人们都应该顺其自然地迎接它。对于坚韧不拔的人来说,不存在可耻的死亡。
14
威尔逊的失败
1919年
美国总统威尔逊未能实现一战后和平计划
唯一一位拥有哲学博士头衔的美国总统
这些国家的所说所做是荒唐的,玷污了我们这个世纪。
歌德“热情不是人们可以掩藏多年的东西。”
一个人,一旦做出一次妥协,他就不会再停止了。妥协总会导致新的妥协。
一个人性化的世界所做的永恒的梦境再次在远方的雾霭中渐渐消失。
15
译后记
1942年
茨威格选择自杀
“经此世变,义无再辱。”
他和他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命运,其实可以算作是第十五个故事,读来不由让人唏嘘。(梁主任这个后记点睛,对前面的恶语要收回一些自己用。)
(这是一本能让我躬身和亲吻的书)

·年末温习20221203
(因为这本书又买了几本茨威格的作品,又是一位想读完他所有作品的作家)
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最富创造力的壮年之时,发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要是很小就发现自己的使命了呢?)
不过烟尘大小的一次意外,凯尔卡门...
难道不正是神的手曾经把他击倒在地,而后又慈悲地把他从地上扶起来的吗?
诗人乃是时代的触须。
自从思维开始存在于地球上以来,一个想法以自身的速度跨越了海洋。

18

2021-3

(柳比耶夫(柳比歇夫))《奇特的一生》格拉宁著 外国文学出版社 1975年出版,汉语1979年第一版...
@qiusir:最初是从闹闹同学的桌布上看到“柳比耶夫”的名字,听她简单介绍了几句回去检索,然后在孔网上花费原价(0.37元)100倍以上的价格买来这本几乎和我一样老的小册子,铅笔在上面都很难留下痕迹...而阅读过程中常感慨,或许我个人的成长是为了能读懂它。
@qiusir:趁疫情线上教学,在家看完了《奇特的一生》,这是一本超值的书,应该感谢闹闹同学(我让她在这本小册子上签了名,并先我拿回家看)。是她把“柳比耶夫”写在桌布上以及简短的几句介绍,让我相信柳比耶夫的非凡,回去查找、阅读和自我更新,当然也不忘把书借闹闹同学看看。如此新知获得的过程,也是我心目中理想化的教学,闹闹同学是位优秀的学生,也是好的老师......
1、作者想着怎样吸引读者,读者寻思值不值得看下去
谈这个人的事,很想做到实事求是,又想写得生动些。这两个要求很难捏到一块。(我很难理解这是小说,当然,很多小说更新我对小说的刻板印象。)
真人真事当然是由妨碍的,捆住了手脚。虚构的人物好办得多。虚构的人物任人摆布,并且纤毫毕现---他的一切想法和意图,他的过去和未来,作者都一清二楚。
我希望看这本书的人越多越好;我正是为了这个目的才写这本东西的。
这个秘密是---怎么生活得更好。
我要描绘的是一位精神上的英雄,他的道德信条是如此崇高,以致如今看起来似乎是不合时宜了。
以小市民的眼光看,他是个典型的不走运的人。然而就生活的内在含义而论,这个人心灵和谐,很幸福,而且他的幸福是一种最高级的幸福。老实说,我原以为这种气质的人已经绝种了。简直是恐龙...好比古代发现土地,好比天文学家发现星座,作家也有发现人的福气。
他的个性如此恢弘开阔,却是我史料所不及的。我怀着羞愧的心情回想起我过去竟把他看成是个怪人,一个聪明可爱的怪人;我很痛心,错过了许多同他促膝相对的机会。
死者是属于大家的
作报告的人从柳比耶夫身上挑出他们喜欢的东西来讲,再不然就是选择他们需要的东西来做他们的论据。年复一年,他们塑造的柳比耶夫的各种形象会融合成某种中性的东西,说得确切些,融合成一种人人都能接受的折中的东西,没有矛盾,没有难解的谜,给磨平了棱角,很难辨认出原型。(伟人大概如此被塑造出的吧)

2、谈谈爱的起因及其奇异之处
柳比耶夫几乎没有学生,这不是偶然的。虽然许多创立了整个流派和学说的大科学家也大抵如此。爱因斯坦也没有学生,门捷列夫和罗巴切夫斯基也没有。
他没有学生,只有私淑弟子。也就是说,他并没有教他们,是他们向他学习。
3、作者介绍一些情况;不用说,这些情况全值得惊叹和发人深思
他一共写了五百多印张。等于一万二千五百张打印字稿。
有人问著名的组织学家聂佛梅瓦基,他怎么能一生都用来研究蠕虫的构造,他很惊奇:“蠕虫那么长,人生可是那么短!”
柳比耶夫自己就说过,他属于这样一类的学者(坐功好),给他们照相,不应该照脸,该照臀部。
今天,他的一些离经叛道的见解已升到有争议等级,一些有争议的见解已升到无可争议的等级。
4、谈谈有什么样的日记
送大儿子上前线,后来又送小儿子;两次送别,他的记载也是同样的不动感情。
他被撤过职,挨过整,受到过恫吓;但也有过胜利,有过喜庆的日子,有过天伦之乐---这一切,我在他的日记里没有发现一点痕迹。
5、谈谈时间,谈谈自己
“一切都不是我们的,而是别人的,只有时间是我们自己的财产。”
人一点也不珍惜别人的时间,虽然它是唯一再怎么想也无法收回的东西。
早在纪元初,公元五十年,科学工作者---塞纳卡满可以算作科学工作者---就已经在计算自己的时间,努力节约时间。
“我们一生的时间,大部分用于错误及种种恶行;很大一部分虚抛浪掷,无所事事。我们整个一生,几乎都没有用来干应当干的事。”
他是1916年1月1日开始的...当时他26岁,在部队里服役,是在化学委员会,在著名化学家手下工作。时逢元旦,人们往往在这一天发下誓愿...柳比耶夫也是在这一天起的誓。
不管怎么样,从1916年到1972年他去世的那一天,56年如一日,柳比耶夫的历史长编一天也没有中断过;连儿子夭亡也挡不住他在这份没完没了的结算表上记上一笔。
对他来说,时间的急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他仿佛置身于这一急流之中,觉得出来光阴在冷冰冰地流逝。
做这样的分析,比做忏悔需要更大的精神力量。在上帝面前坦白,总要比在凡人面前坦白更容易些。把自己的弱点、恶习、空虚等等统统暴露在众人面前和自己面前,是需要勇气的。
德鲁克说得对,只有卢梭或托尔斯泰这样的人,才能严格无情地剖析自己。

6、作者想追根究底,了解事情的起源
传说施利曼起誓要找到特洛伊遗墟的时候才八岁...是这种目标向直线进军,终生锲而不舍的情况下在科学史上极为罕见。柳比耶夫二十多岁刚开始从事学术工作的时候,也明确地知道他要达到什么目标。真实幸福而不平凡的命运啊。
二十三对的维尔南茨基写道,他立意“要在智能、知识和才华上尽量取得实力,这样我的智慧便会无比的丰富多彩...”他在另一处写道,“我充分意识到,我可能是致力于错误的、靠不住的东西,误入歧途;但我不能不走这条路...”(非如此不可的德国谚语?es muss sein!)“我完全知道,我可能在追求真理中死去,可能因此而丧身,但我重要得的是找到真理,即使不是找到,那也是力求找到,不管这个真理是多么令人苦恼,是多么虚无缥缈,多么卑鄙龌龊。”
柳比耶夫当时只成人文学是学好外语的一种工具。《安娜·卡列尼娜》他看得是德文版,“因为译文要比原文易懂。”
一个人仅仅做到有良心、规矩正派,那时不够的。
7、他的方法是怎么起的头
“我像是果戈里笔下的阿卡基耶维奇,在抄抄写写中找到乐趣...”
利用任何所谓的“时间下脚料”...
每一次散步,他都用来捕捉昆虫。在那些废话连篇的会议上,他演算习题...
计划就是挑选时间、规定节律,使一切都各得其所。
他的时间好像是物质,不会无影无踪地消失不见,不会消亡;它变成了什么,总能查得出来。他由于做了统计,获得了时间。这是最实在的收获。
1967年77岁的他,俄文书50本,四十八小时;英文书2本五小时;法文书3本,二十四小时;德文书2本,二十小时...
我们要做到心安理得,最好把他看成怪人:人世间怪人还少吗......
8、这一切需要多少代价,这代价值得不值得付......

柳比耶夫以他的总结作为镜子,这面镜子的水银有点儿特别:它照出来的不是人现在的面目,而是他过去的面目,才过去不久的。在一般的镜子面前,人在他自己的目标逼视之下,总要装出一副样子,装成什么样子到无所谓,主要是要装。镜子里照出来的,是他希望的那副模样。

9、作者照例要做到自圆其说,并照出一个人人满意的公式
一个钢铁般的人出现在我面前:什么都阻挡不了他去完成既定的任务。计划生活的骑士、机器人、献身于他的方法的苦行僧。
他说,眼泪无助于消弭痛苦,人要控制自己,越快越好;为死者哀恸---这是宗教感情的残余;死者不能复生,哀恸有什么意思?
他的英勇的、道德高尚的行为是出之于理智而不是出之于感情。
可以说,他是依靠他那最合理的方法一手造就了自己;他创造了他的方法,他通过他的方法证明,如果把一切能集中到一个目标上,可以取得多么多的成就。
它是理智的凯歌。
他生前最后二十年,做的工作一点不比他青年时代少。他的方法有益于他的身心...不比去介意那些说什么机械性的责难。对理智也好,对心灵也好,机械性并不可怕。精神要去害怕科学和唯理主义,那多害臊!如果真是这样,那不该让机械性同精神发生冲突,而该让奴性的精神同崇高的精神交战。

10、本章由柳比耶夫亲自定名为《论因子总量》,兼论由此得出的结论
画家画人的肖像...人的一半总是隐藏在画面的后面。
书页也是一种平面。我力争做大的,并不是立体,而只是立体感。
他能够叫时间服从他,但不能左右环境。
乐天因子(祖父)、争论因子(爸爸)、流浪因子(先人)、反教条因子(祖先)、捞因子(经商的父亲)、好心肠因子...
“他的信教不是因为怕鬼,而是因为爱上帝。”
精神上捞一把的兴趣,我是全部继承下来了。(柳比耶夫的多方涉猎,让我想起了弗里曼·戴森)
一个科学家,他在学术上声誉越高,他的精神品质水平也越叫人感兴趣。
人的精华中,最值得称道、最牢固的,是精神价值。
但是,谁要是有福气遇见一个纯洁的、精神世界很美的人,你恨不得把心都掏给他的这样一个人---谁要是遇见了这样一个人,就没有什么可换的了。因为人不可能长进得超过善良或真诚。
“我身上有很大的空想的勇气,具有巴扎罗夫那种真正的虚无主义,也就是说,不承认什么东西可以不受理智的批判...”“人比机关好,人比信仰好...”
“您的衣着举止不拘小节,独行其是,我很佩服;但遗憾的是,我没有勇气学您的样子。”这样的恭维话,出自一位地道聪明人之口,抵消了庸人们成千上万次的白眼...“小市民会对你有些讥讽嘲笑,这是一种有益的心理上的锻炼,能让你培养我行我素的精神...”(这一点我省悟太晚,迎合别人成了我生存的技能,即便不需要还保留着,很是悲哀。这是我能意识到的少有的苦出身的劣行...)
“人家对我侧目而视,但到后来他们发现,我演算习题并没有耽误听别人发言。”
他身上有一种向自己提问的需求;这些问题,人们是早就放弃了的...他的可贵,在于努力做出回答,不怕有错误。
看了这些信,禁不住又羡慕又难过---随着这一代人的逝去,本世纪初和十月革命时代的俄罗斯文化即将成为明日黄花,过眼烟云。
(这么好的书,论说不应该用铅笔做标记的,一方面,我读书真实是为了自己,而对于我能接触到的人,这本书对后人可能不会被看到,何不好好用在当下。我对族人的失望不是一天两天了...)
11、谈谈某些学者的一种特性
对一个纪念馆来说,死亡并不是重点,而是存在的开端。
纸张,笔记、墨水继续散发出书写人手上的热气,透露出他的情绪。
我独自一人坐在门捷列耶夫的书房里沉思这一件事:当然,电子计算机把人们从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然而与此同时,电子计算机又剥夺了人们从事事务性工作的机会...我们只有失去它之后,才能发现这一点...
即使这一工作没有用什么重大的意义,例如做做复制品的卡片目录,但从事这一工作时,感到很愉快。这种快感,实际上就是意义本身。(工作,当谈到意义时,就失去了大多的意义。)
科学的永恒性就在坚持不懈的寻求之中,科学就其容量而言,是永不枯竭的,就其目标而言,是永远不可企及的。”俄罗斯博物学家卡·冯·伯尔
在我们的时代,决心献身于一种旁人看来极不严肃的工作,是需要一定的勇气的。需要勇气和热爱。
一个上了年纪的、仪表端庄的人,突然无视身旁的行人,跨过水洼去追一个甲壳虫,一个人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婴儿般的纯洁和不顾一切的品质。他说,人们把昆虫学家看成是傻瓜,这有时反而是一件好事,因为这样,昆虫学家们就可以毫无危险地闯入最富“掠夺性”的地点,反正人们会把它们当做无害的怪物加以嘲笑。

12、一切都得付出代价
这些昆虫被视为一股危险的力量,是同大量形形色色的人有着厉害关系的---一些集体农庄就可以为所欲为...
在学术方面,举手通过不说明任何问题;科学又不是国会,而且多数往往并不正确。
13、谈谈矛盾
他不时将自己的年度总结寄给朋友们。
据说总主教德罗兹陀夫在年轻时特别笨,当过牧童,但有一次被重重地击了一下前额,从此之后,他才华横溢,从了总主教。(我消失被嘲笑让心眼子坠住了,但学习不怎么样似乎,但会老家后额头留下了疤,现在还有,一直被误以为是皱纹,我紧缩愁眉一样,其实是疤。而似乎从那以后我学习就可以了...遗憾没去神学院啊。)
他的时间统计法使他珍惜每一寸光阴,使他崇敬时间。
“他一生的时间并不是他的私有财产,而是拨给他从事科研工作的,科研工作就是他的使命和他一生中的主要快乐,为了完成这一使命,他节约时间,计算归他支配的每个小时和每一分钟。”
对柳比耶夫来说,预先安排好的不是命运,不是行动,不是心情,而是他的工作。

有这么一句古老的谚语:一个医生,如果他仅仅是一个好医生,那他就不可能是一个好医生。对科学家当然也可以这么说。一个科学家如果他仅仅是一个科学家,那他也就不可能是一个大科学家。

他的一生是无休止争执的一生。内心的争执使他对生活中的一切邪恶更加敏感,更加无法容忍。这无休止的争执培育了他的道德。当一个人意识到历史是由他,也是为他创造的时候,他就能胸怀全世界。能意识到国家的命运就是自己个人的命运,这就是公民责任感。他对吉米利亚泽夫能把一个科学家对纯科学的忠诚与对全体人民的社会责任感结合在一起如此崇敬,这绝非偶然。胸怀全世界,这是从属于整个人类的一种感觉。
牛顿认为《评先知达尼拉的书......》是自己一生最伟大的创作...牛顿在解决万有引力定律这个问题时,需要有东西来填补宇宙空间。他就用上帝来填补了这个空间。只有靠上帝,他才能理解万有引力。对神学的研究似乎反而给他带来好处---这正如开普勒对占星术的迷信反而促使他创立了潮汐说的正确理论一样。
但愿你能知道,
诗句可从糟粕中寻找,
不需要害臊。
...然而失败还是胜利
你自己不应去注意。

他的时间统计法象过去为他的长处服务一样,开始驯服地位他的弱点服务。
有一点他知道得非常深刻,而且曾多次向别人说起过:谁同现实妥协,谁就是对未来没有信心。
14、幸福的倒霉鬼
他属于能超越自己可能性界限的那种人。
他具备一切足以获得盛誉的条件:意志力、想象力、记忆力、禀赋以及其他品质。它们搭配恰当、匀称。
我认识一位物理学家,他至少能完成三项最重大的发明。可是每次他都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验证,到头来别人超过了他。对自己过分的苛求---他过分害怕出差错---反而害了他...单有思考能力还不够,还需要有性格。
他属于为生物学准备新观点的那种人。他播种,却明知看不到发芽。
要说他最不能容忍的是什么,那就是无可争辩的真理,不可动摇的信仰、绝对的结论。
在最精密的科学领域中,没有普遍公认的东西,相反,有的却是巨大的意见分歧。
科学愈不精密,他们就愈没有变动,而在精密科学汇总,变化是巨大无比的,而且持续不断地进行着...
伟大的卡·冯·伯尔以《观察与思考》作为自己著作的题目,可是在当代著作中,观察极多,而思考却往往极少...您的哲学见解(与大多数生物学家的哲学见解雷同),处于某某(当时写了一系列毫水平的生物学上论文的一位作家)的生物学见解的水平上:结果是两种---不仅是完全的无知,而且是教条主义地肯定实际上属于迷信的东西。

但是一个人没有才华,没有杰出的才能,又有什么罪过呢?而有才华的人又有什么功绩可言呢?是呀,天才科学家对科学的贡献多于中乘之材。然而一个天才的科学家身上表现出来的主要是自然界,而不是这个人本身。

柳比耶夫不是一个天才,天才永远是哪个总其成的人。一种事业,总有许多先驱者为之献出智慧,最后轮到一个人来完成它,这个人就是天才。(牛顿、爱因斯坦...)
天才只适合于让大家来赞美。
除了时间统计法之外,柳比耶夫还有几条守则:
1我不承担必须完成的任务;
2我不接受紧急的任务;
3一累马上停止工作去休息;(疫情期间可以基本做到,但生活节奏还是很不适应。)
4睡得很多,十小时左右;
5把累人的工作同愉快的工作结合在一起。
人们经常敌意地对待时间。空间、物质---这些东西都能以某种方式加以驯服。时间却始终那么放荡不羁。
他对时间就像对不可或缺的生活口粮那样重视。
不依我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条件,具有充分权力和理由的客观条件真实威力无比!把责任往它们身上一推,那时多么轻而易举啊...
(阳光下,梅花旁,轻盈的乐曲中,一杯温水一本旧书...)
柳比耶夫经常称自己是个倒霉鬼,同时又觉得自己是一个幸福的人。他的幸福感从何而来?可能是由于他充分地施展了身手,尽情发挥了他的聪明才智。倒霉鬼和幸福---我不知道怎样才能使两者结合在一起。也许他明白,主要的并不在于成果...
当今用古代颂歌风格写的名人传记中,一些完全不足信的美德备受表扬。
应当还有比科学、比时间更为珍贵的东西...
苏联画家菲洛诺夫,将自己全部的禀赋倾注于一件事上---那就是他的绘画。
可以说,莫洛佐夫收集了像勃朗峰那么高的一大堆事实,但可以拿出像喜马拉雅山那么高的一大堆事实来反驳他。就我对达尔文主义所抱的深刻信念和所持的态度而言,也完全可能说出诸如此类的话来...我可以充满信心地说,有着像喜马拉雅山那么高的一大堆事实同达尔文主义的观点不相协调一致,而且这座山还在不断增高...
精密科学的历史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信仰“占星术影响”,也就是天体对地面现象发生作用的观点的人(包括哥白尼、开普勒和牛顿)同完全否认这种观点的人(其中最杰出的是伽利略)之间的斗争史。

“正派人”的概念不大能使柳比耶夫(柳比歇夫)感到满足,仅就这一点来说,柳比歇夫的到的纲领就够独特的了。在他眼里,“正派人”就是那些智力和道德水准相当于“集体水准”的人。他的要求不同---他要求真正的道德,也就是说,要求一个人能独立地进行自我修养以提高道德水准,要求一个人不是把道德看成是墨守成规,而是一种克制和自我修养的过程。

“一些科学家取了第一部分,于是躲进了象牙塔中,并认为他们有权忽视时代的要求,同时,这些科学家们总是把真正纯理论的科学同微不足道的探求,同毫无用处的可续色混淆在一起...”
对于柳比歇夫,任何时候都不能说他自己“成为”怎样一个人。他永远正在“逐步成为”怎样一个人。他一直在探索,一直在变化,他总是重新考虑,不断提高对自己和对自己理想的要求。
时间统计法帮助了他,或者是迫使他...

15、本章最好题为“考验”
“竟有这么多我不需要的东西。”
人们把他当做怪物。他也不拒绝这一称谓。苏格拉底也曾被人当做怪物,这完全符合苏格拉底的本质。柳比歇夫懂得,一旦独树一帜,就不可能很快得到别人的理解。无怪乎王尔德说过,“当人们马上同意我的意见时,我就觉得我的意见时不正确的。
开普勒可以安慰自己说,“...我写书是为了给人读的,现在读还是将来读,不都一样吗?它可以等上几百年,要知道,连上帝也等了六千年才等到理解他工作意义的人。”
...为了自己的‘成就’(赫罗洛斯特拉特烧掉了神庙,终于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名垂千古),他贡献出自己的生命。大量沽名钓誉的人把自己的成就建立在巨大的、用人尸垒成的金字塔上,危害性要比他大得多。
他不期待别人的赞扬,他学会了自己对自己作出公正的评价。
你是你自己最高的审判者;你对自己劳动的估价会比任何人都严格...
他不但善于利用时间的下脚料供自己做有益的事,而且还善于把命运给他下的绊子变成好事。
有人有这样的天性:他所呆的地方,就是世界的中心,就是地轴转动的地方。他们从事的工作,就是最为重要和最为必要的工作。
一个实现自己愿望并未自己的愿望而生活着的人,能给人们带来最大利益...由此产生了对自己---不是对别人,对别人我们都会,说先应当是对自己---的严格要求。
我认识一些作家,他们从未从自己所写的东西中做出任何针对自己的结论。他们坚持的东西,同他们本人没有任何关系。唯一的一件事就是当他们的书遭到反对时,他们就赶紧去捍卫它。教育的是别人,要求别人去思考,号召别人去行善...作者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如何也不愿意把自己的论断用于自己身上,他认为自己有权把自己同别人区分开。
他对别人的要求和对自己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正是以自己毕生的功勋赢得了向我们心灵发出号召的权利。
柳比歇夫去不然,他自己对自己提出要求,自己监督自己,自己监视自己,自己向自己回报。(每年读书汇总等,这一点我有点类似哈哈哈)
大多数人不想试着超越自己可能性的极限;他们一辈子也不想试着了解他们能干些什么,不能干些什么。他们不知道,什么是他们里不能及的。这种审慎稳妥在科学界是最可悲的。
(读书,整理笔记,身边的人这样,你也可以这样,这是师范的基本示范。)
柳比歇夫不是按照自己的能力去衡量任务,而是按照任务去衡量能力。他认为,有一种精神上的义务,要比保持心灵上的安全感好。
德谟克利特有句话:决定人的精神品质的,不是他的行为本身,而是他的意图。(米卢似乎说过态度决定一切?)
但在平时,不是也突然会有精神焕发、非比寻常的时刻吗?力量也不知从哪儿来的,如泉涌至,头脑变得敏锐了,想象力十分活跃...这种幸福的、如醉如痴的状态,在作家称之为灵感,在运动员名为巅峰状态,在科学家则叫做开窍;这种情况每个人都有---有些人不常有有,另一些人比较经常...人超越了自己,超越了他平常的能力和极限,这种情况是由可能发生的,重要的正是这一点。这么说,这是可能的,而既然能有一次,那么为什么不能有两次,不能每天头这样呢?...

最后一章、感伤和自白
为什么没有时间守恒定律呢?

柳比歇夫的时间不是取得成就的时间。柳比歇夫摆脱了赶过别人,夺取第一,超越什么,获得什么...的愿望。他热爱时间,珍惜时间,不是把它当作工具,而是把它看成是进行创造的条件。他对时间十分虔诚,同时又体贴入微,他认为时间对人们如何使用它并不是无所谓的。时间不是个物理概念,不是时针的转动,而好像是个道德概念...他坚信,时间是最宝贵的财富,不能乱用在怄气上,不能乱用在竞争角逐或满足虚荣心上。在他看来,对待时间的态度是个道德问题。

当作者随心所欲地支配自己的时间时,他体验到一种解放的幸福。这样的时间充满了光明和安宁。
如果象古希腊人通常所作的的那样把时间比作激流,那么柳比歇夫就是这激流中的发电站和联动发电机。
...详尽的回忆录,其中充满了对于过去的衷心感激,可是现在的人们却如此轻而易举地为了将来而忘记过去。
但任何人,甚至最伟大的人,也不应当从近处去观察,并深入细致地观察他的爱好、习性。(看人和看油画有点类似,要保持适当的距离,有适当的光线...)
因为要在每日每时的自我克制中感到幸福,需要具备怎样一种精神力量呀!我们虽然从远处观察这一不断升华的精神,但也仍然禁不住产生欣喜和羡慕之感,禁不住对着人类精神的巨大能量深表敬佩。
柳比歇夫并没有建树丰功伟绩,可他建树的要比功绩的意义更为重大---这就是过的很好的一生。这一生的其特性、谜或秘密就在于柳比歇夫把一生中的特殊现象看成是自然现象。
@qiusir:看到原价0.37元,让我惊讶的不是物价的膨胀,而是书本的廉价,同时,如此便捷能获取知识,那无知就是一种可耻了。
@qiusir:她现在对这本书应该还看不懂多少,真心希望十年或二十年后她能再次翻看此书,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老师对由她而看到的这本书的感激和期待...

·年末温习20221202
(很薄的一本小册子,写了很长的一篇读书笔记。)(管很文静的小暄-可能是这么写-叫闹闹,可想她听到的时候会是怎样的心情哈哈哈,物理似乎高考满分,尽管总分不是很理想,相信这么早就能喜欢柳比耶夫的她一定会有更辉煌的自己。)
一位精神上的英雄,他的道德信条是如此崇高,以致如今看起来似乎是不合时宜了。
柳比耶夫自己就说过,他属于这样一类的学者(坐功好),给他们照相,不应该照脸,该照臀部。(进化的人的审美应该在基因上有相应变化?)
他的英勇的、道德高尚的行为是出之于理智而不是出之于感情。

他播种,却明知看不到发芽。
然而一个天才的科学家身上表现出来的主要是自然界,而不是这个人本身。
他永远正在“逐步成为”怎样一个人
他不但善于利用时间的下脚料供自己做有益的事,而且还善于把命运给他下的绊子变成好事。
对待时间的态度是个道德问题。

15

read

《如何有效提问》斋藤孝
沟通的关键不在于我们是否能够说出重点,而在于能让对方说出多少重点。(教学过程中某种程度也是这样,让学生说出内心真实的想法,潜概念,然后的教学要容易和有效很多。)
前言
看电视的时候,我们既不用发出任何信息,作为信息接收者,也不必对电视做出任何响应,而电视也不会抱怨。这样的习惯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和他人交谈时,不习惯利用语言响应对方。
策划能力和沟通能力。
大家不断说着“沟通能力很重要”的同时,这种能力却在不断退步。
通过提问这一积极行为来加强沟通能力。
如果你站在出题者的立场,就能轻而易举地解答试题。
最好的成长方式莫过于和优秀的人交谈。
提问的方式远比表达能力更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实力。表达往往受当时的想法所左右。
任何人听到有意思的问题,都会倾囊相授的。我将这种情绪称为“教学欲望”。
随时保持提问的意识。
念力。
1、提问的技术
日本人都是在听完演讲之后才开始思考问题。

听演讲的同时便将问题记下来。我的习惯是用三色圆珠笔的绿色写出疑问,对方说的话用蓝色笔画起来,重点部分用红色标注。
对方所说的客观事项用蓝色和红色,自己主观思考的问题则用绿色。
用绿色标注问题,用英文写出问题,再用括号括起来或是用圆圈标注出来。
准备询问的问题用三重圆圈标注,不太重要的问题则用两个圈或一个圈来划分等级。

和欧美人相比,尊崇儒教的国家对提问能力的认知非常浅薄,评论能力也很弱,我想这是提问能力低下所致。
有一个自己看着自己的世阿弥的“离见之见”(世阿彌的這個「離見之見」,是為了提高自我的技藝而提出的,然而,不僅限於技藝這方面,透過客觀審視自我的眼光,將能更深一步地觀看自己。)
真正有实力的不是口若悬河,而是能在研讨会上掌控提出的问题的能力。
沟通的秘诀在于提问的能力。
太多人只自顾自地高谈自己的经验,却没有将对方的经验世界和自己的相融合。
在表达自己的同时,也融入对方的世界,并巧妙地萃取精华,再延伸至自己表达的内容里。
问题是一张网。只要编织得扎实,就可以得到好鱼。
2、何谓好问题?---坐标图示法
优秀问题的关键是“具体且本质”。

read

3、沟通的秘诀---①符合技巧
沟通的秘诀在于“一面附和一面转移”。
(总是遇到一些特别的人,可能是因为我就是很特别的人)
心理治疗师经常使用的技巧是:重复对方的话之后再引出对方更多的话题。
人际沟通里最需要的是找到当事者最花费力气的部分并加以认同。(表扬为师)
(有口水歌,这本书算是口水书?毕竟我最喜欢的阿兰·德波顿也写过我看不出半点魅力的《无聊的魅力》)
How are you?如果认真回答说不定会造成对方的困惑。
他几乎不会问那种任何人都会提出的问题。
会发现你本身并不同意自己的见解。
现在就如同漂浮在海中的瓶子一样绝望。
汤川秀树对谁都会像少年般的提出疑问。
4、沟通的秘诀---②转移话题技巧
@qiusir:学部内,有老师在为拖欠加班费抗争;学部外,读大学的校友在为育才有实据地分忧。对年轻人的义举我都很佩服,但不乐观。办好教育这件大事,需要审美、胸怀和担当,如果没有这个前提,就像育才园里心理节挂出的那标语一样,“幸福是你自己的事”。还好,我能办的事是“学习是我们一起的事”...
(努力十年的效果会是如何)
5、有创意的提问
(学校,是读书人呆的地方)(育才的毕业生,当年考上清北的时候满世界宣传,毕业了会学校却...)
(这个想法很好,也应该感谢这个环境,是这里让这个问题萌发并得到尊重...)(别人定义了你?他人是地狱,那是不是我是魔鬼?)
天才必须是为了完成某件任务,贡献出自己的人生才觉得有意义。
“你把我排除在外,而在我自己的周围画圈圈。我为了接纳你,在我自己周围画圈圈。”

宇多田光(日裔美籍创作歌手兼音乐制作人)...“如果实力不够,这条路绝对走不下去,但是我选择了这条路。”然后又接下来是“只要一直走下去,实力自然会增加。”然后道路自然开阔起来。有时候也会萌发“为什么我一定要吃这种苦头”的想法,不过正是因为这样,我才选择了这一条路吧。(学竞赛的学生应该提前体会一下这句话。)

后记
杰出的人们几乎不会自己写书,最基本的模式就是针对问题发表看法。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魔鬼对耶稣问了三个问题。“如果你真是神的孩子,那你下命令将石头变成面包。”“如果你真是神的孩子,从这个塔上跳下来(真的跳下来也不会受伤)。”“如果你可以将我制服,我将这世界上所有的荣华富贵都送给你。”
耶稣针对这些问题如此回答。“人不是只有依赖面包就能生存。”“神是不可预测的。”“你只要献给神就可以。”

·年末温习20221202
最好的成长方式莫过于和优秀的人交谈。
任何人听到有意思的问题,都会倾囊相授的。
有一个自己看着自己的世阿弥的“离见之见
问题是一张网。只要编织得扎实,就可以得到好鱼。(很多大的学问就是从小的问题开始,伽利略、牛顿和爱因斯坦以及达尔文都是是从小问题开始得。)
天才必须是为了完成某件任务,贡献出自己的人生才觉得有意义。(王小波说有天赋还珍视自己的天赋的才是艺术家,他这样选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