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Job to Love
A Job to Love THE SCHOOL OF LIFE
《理想的工作》用成熟而又真实的方式热爱工作,热爱一种我们选择的生活。
圆满的人生不仅需要一份称心如意的爱情,还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要拥有一份自己热爱的职业。
1、引言
在欧洲,古罗马知识阶层的工作理念层独领风骚数百年。他们认为,一切有偿工作就其本质而论都是可耻的。
从本质上来说,好工作一能深入内心最深处挖掘自我,而能创造出满足个人物质需求的产品或服务。
婚姻就其本质而论,无非出于实用的目的:把相邻的地块连接在一起,找一个擅长挤牛奶的人或者可以为你生一窝健康孩子的人结婚。
在1750年左右,人们的爱情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开始对另一个远大的理想---因爱而婚---萌生出兴趣。
爱情与婚姻水火不相容的观念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新的也更为复杂的理想婚姻:因情生爱,因爱而婚。
《人生学校》书系的宗旨就是纠正这样愚昧无知的思想(我们认为这些东西既无法教授,也无从学习。它们确实重要,但我们似乎相信等到时机成熟时,我们的脑子里会灵光一现,浮现出正确答案),帮助我们用思想武装自己,让我们达成所愿,实现爱情与事业双丰收。
“世界上多少花吐艳而无人知晓,
把芬芳白白地散发给荒凉的空气。”
2、设立目标的障碍
米开朗基罗坚信是自己的灵魂召唤他去画穹顶壁画、做大理石雕刻的。有时他也希望自己可以停手,但这样做无疑会背叛自己的使命。
玛丽·居里在15岁时便知晓她的一生都将投身于科学研究。(罗素似乎在十多岁也开始思考人生,戴森也是。)
“这个女人闲庭信步,炫耀一切却不露声色。”(巴尔扎克)
孩童时期,我们不会去分析自己的快乐,但通常只有在孩童时期,我们的快乐感才是强烈且直接的。然后我们就进入了青春期的荒漠,这时候乐趣已经途居次席,关键在于在社会上寻得一席立足之地,并最终融入经济浪潮。成年期的我们则将真正能让我们快乐的东西列在了优先级名单的最后。
一份理想的几乎与我们在童年时期已经体验过的快乐不谋而合。
(课代表的爸爸学计算机的,妈妈是金融的,问孩子的志向,计算机金融。而助考的时候,银行工作的妈妈却一直在问来育才教书需要什么条件...)
(死七百咧的学习要不得,如此习得的东西并不可靠。garbage in garbage out)
我们通常认为嫉妒并不是一种正面的情绪。但是我们拥有的每一次嫉妒经历都给我们提供一个机会,让我们了解自己心底真正喜欢的是什么。
3、工作之乐趣
由于相关词汇的匮乏,要准确说出工作之乐趣其实困难重重。
1赚钱的乐趣2美的乐趣3创造的乐趣4理解的乐趣5自我表达的乐趣6科技的乐趣7帮组他人的乐趣8领导的乐趣9教学的乐趣10独立的乐趣11秩序的乐趣12自然的乐趣。
(未读之书,未识之人,未识之自己。)
我们所追求的快乐比我们最初想象的快乐更具流动性,我们并非只从传媒的世界里才能获得这种乐趣。
4、障碍与顾虑
18世纪的普鲁士,法律规定贵族的儿子不得经商。19世纪的英格兰,一个有声望的父亲是不会让自己的女儿成为一名歌手或是演员的。
我们的父母不再有合法的权利来冻结我们的银行户头,或者从身体上限制我们,但是心理操纵的核心工具仍然掌握在他们手中:一旦我们忤逆他们的意愿,他们就会威胁说要收回对我们的爱。爱和武力或法律一样,也可以将我们掌控于股掌之间。
在爱与个人满足感之间,我们往往为了保全与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的亲人们的关系,而关上了原本可以打开我们视野的那一扇门。但这又是情有可原的。
做得更好还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我们的工作纠正父母的一些心理上的退缩、盲点或是过激。
希望超过我们的父母不仅是有用的,而且是有教育意义的---我们并不是想让我们的父母难堪,而是想纠正某些曾让他们痛苦不堪的有缺陷的态度。
但是爱并非无条件的,与爱相伴相生的往往是潜在的约定和要求。在某些是会有,父母的大度会与上一代人脆弱的自尊与成就感所确定的界限发生碰撞。
成功彰显了我们的美德,但又会使我们身边的人光芒顿失、渺小不堪。
我们可能想努力使自己忠实于一个不快乐的自我。
(有育才的毕业生在网上指名道姓地痛斥当年自己老师如何如何...想起小时候偶然远远看到妇女上厕所的事...考虑展开写一篇小文)
坦然面对我们热爱的职业,就是要学会和我们内心的声音达成妥协。
最好的内心声音会以温柔、和蔼、不紧不慢的方式向我们诉说。它感觉就像是一个颇具同情心的人把我们揽进臂弯里,而这个人仿佛是一个人生阅历极其丰富的人,他经历了许许多多困难,但是从来没有因此自怨自艾,也没有因此惊慌失措。他是这样一种人:总是一步一个脚印,努力渡过难关,最终要么走向成功,要么无怨无悔地接受失败。
我们必须吸收一种声音,一种可以将同情从成就中分离开来的声音:它会提醒我们,即便我们失败了,我们也是配得上去爱的;它也会告诉我们,成为一名胜利者只是个人认同的一部分,但不一定是最重要的那部分。
完美主义陷阱
我们心中怀着最高的标准,因此无法忍受平庸,而这种平庸恰恰来自我们自己。
我们陷入了一种令人不安的悖论之中;我们的雄心壮志因伟大而点燃,但是我们对自己的了解却仅仅局限于各种先天不足。
我们容易被完美之作深深吸引,但对于臻至完美的条件缺乏成熟或充分的理解。
我们已经忘了与成功相伴相生的是像大海一样的泪水和绝望。
我们所需要的是一种更为理性的图景,即我们想要模仿的每一样东西背后都有许许多多困难。
我们必须意识到,失败是合情合理且必要的。
完美主义是缺乏耐心的体现,也是一种误解,认为要成功,一切就应该是完美的。
责任陷阱
我们在地球上有百分之八十的时间都要受到责任之治这种意识左右。它甚至成了我们的第二天性。
一旦我们完成教育,它就表现为一种伪装成美德的纯粹的责任。
只有当我们找到内在的驱动力,才能迸发出蓬勃的生机,彰显出超常的智力,这样我们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出人头地。纯粹为了责任而进行的工作,相对于那种出于热爱而进行的工作,会显得苍白无力。
当我们把最丰富的想象力和最真实的自我投入到工作中时,我们将为其他人提供最好的服务,我们要为社会做出我们最伟大的贡献。
人终有一死,“死亡将近”的想法会让我们想起一种比对社会负责更为高尚的人生目标:对我们自己负责,对我们的天赋负责,对我们自己的兴趣和激情负责。从弥留之际的视角来看人生,会使我们看到在看似合情合理的责任之路上,其实隐藏着鲁莽和危险。
冒充者综合征
我们被一种妄自菲薄的思想考上了镣铐:像我们这样的人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因为我们知道自己多么愚不可及、焦虑不堪、粗鄙恶俗又笨拙迟钝。
我们想不到,每个人在或多或少的光鲜外表下都隐藏着深不可测的缺点。
从理论上,艺术作品的宗旨之一是让我们更加真实地感受到我们所惧怕的人的想法,展示他们那些更加普通、混乱和焦躁的经历。通过艺术鉴赏,我们就会明白,我们之所以无法取得他们的成就,并非因为我们的不足。
蒙田:“国王和哲学家都会拉屎,贵妇人也一样。”蒙田的眼下之意是:尽管所有证据都表明人人需要排便,但是我们从来没有想过这些人也需要如厕。
时区气泡
我们大多数时候生活在与我们年龄相仿的人群之中,所以代际经验不足。我们很少会进入比我们老很多的人的内心世界与经验之中,所以对他们所处的生命阶段的现实并非完全了解。
“创业者”这个词本身就是不幸的代名词。
成功的创新者,无论是艺术家也好,企业家也罢,都是那些坚守自己洞见的人,而那些洞见最初出现时其实也无异于荒唐的想法。
Edward Hopper一定不会是第一个感受到火车站寂寥的魅力、午夜餐馆的无名慰藉或郊区周日的怪诞的人...我们称之为艺术家或创业者的人,除了各种各样的成就之外,他们在拯救和叠加那种鲜为人知但有深远意义的感情之时,哪怕被人们称为怪物也不以为意。
他不喜欢客套,也不喜欢因循守旧,相反,他忠于自己的激情。
“三明治伯爵”
天才是那些知道自己如何内省,并相信自己情感与思想之人。“相信自己的思想,相信你内心真实的声音对于其他人而言也是真实的---那就是天才。”爱默生如是写道。(罗素说,我不主张留出专门时间进行自我反省,因为这会让人更加自我沉溺,这本身就是需要治疗的症状,而和谐的人格是指向外部的。)
有创意和没创意的区别并不在于有创意的人有不同的思想,而在于有创意的人会更加认真地看待自己心中的想法。他们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们有一种爱默生非常珍视的品质:不怕被人耻笑。
平庸是因为我们经常被其他人的思想和行为所左右,而不是被我们内心涌动的思想和感觉所指引。
事实上,一个点子没有付诸实践,并不意味着那不是一个好点子。之所以称得上是一个好点子,就是因为它打开了我们的思想,精准、清晰地找到了我们喜欢并享受的东西。
进化,而非革命
要循序渐进地进化,不要改天换地地革命。(人的发展是渐进的,成功却是可以突变的?)
当进化在其作用的时候,鲜有一种决定性的瞬间,让变化看上去十分明显。它好比是成长中的孩子:如果朝夕相处,我们一般很难注意到他们身上有任何变化。
死亡的振奋力量
在近代早期,达官贵人的书房里都有一个标准的装饰品---头颅。这种关于生命短暂的直白提醒并非为了使主任对万事万物皆为虚妄感到沮丧。相反,悬挂头颅的目的在于鼓励他们从自身经历的特定方面寻找缺点,与此同时,让他们能够更加认真地对待生活里的其他方面。死亡具有无法匹敌的力量,它使我们从“神仙”一般浑浑噩噩的生活之中挣脱出来,将注意力集中于我们真正想从事的事业之上。
列夫·托尔斯泰很早就已经意识到,他不是靠着自己的价值观或是上帝的价值观生活的,而是靠着“社会”的价值观生活的。
死亡的念头也是一种庄严的召唤,召唤我们要确定轻重缓急。(我用余生来教你重视这个物理概念...)
或许将对死亡的强烈感受融入我们队热爱的工作的寻觅之中会是一桩至善之事。
5、慰藉
在任何语境下,我们快乐的程度主要取决于我们对自己快乐的期望之程度。我们的快乐不仅取决于事务本身的美好特质,还取决于当这些特质累计起来,与我们曾经想象的事物对比后,可能产生的“化学反应”。
我们并不嫉妒各方面条件都比我们好的人。我们嫉妒的是人们教我们要与之比较的那些人,那些在某种层面上我们认为与之平等的人。(这是不是说,过于谦虚反而招来嫉妒呢。)
但是,在这种所谓人人潜力无穷、贤人自由好报的叙事中涌动着一股暗流,使我们倍感疲惫和残酷。
旧世界视失败为意外,认为是不慎走了“霉运”,或是因为中了诸神不为人知的阴谋诡计。
但在现代世界里,失败不再被当做“意外”看待,并因此自然成为富人们乐善好施和同情的目标,而被当成个人缺陷的直接结果。
贫穷带来的不安为羞耻感增添了沉重的心理负担。
塞涅卡(公元前4年-公元65年),“何必为部分生活而哭泣?君不见全部人生都催人泪下。”
“清晨吐下一只蟾蜍,那一整天就再也没有让你恶心的事了。”
在对“每个人都能在地球上发现满足感”的确信中,小心翼翼地缠绕着一种无理性的残酷。他们知道,当一种例外被误认为是一种规则时,我们个人的不幸不再是人生中不可不免的一面,而将如奇异的诅咒般压在我们身上,诗人颓废。渴望与灾难在人类命运中自然占有一席之地,现代世界在鼓吹希望的同时否认了这一点,也否定了对我们急躁易怒的关系、无疾而终的志向和令人失望的职业进行集体慰藉的可能,并使我们陷入一种由于没能达到期望而遭受迫害的孤独感中,而这些期望最初也许并非出于本性。
理论上,人类的想象力应该局限在实际可操作的范围内,唤起让人们的志向。我们不会是永不止步的追梦者。但我们的希望却总是跑过了头。
大自然赋予我们播种希望的能力,这于人类种群而言是有力的,但对于个人的特定优势则可能不起作用。正如鲑鱼一跃而起,奋力冲出瀑布,回到它们最初的产卵地一样,我们天生带有某些使命,但在实现它们时丝毫不顾及我们的个人能力。大自然才不会在乎我们能否创作一首独特的奏鸣曲,或是萌生一个有价值的商业点子;我们前进的动力与我们实现它们的天赋是无关的。一千条鲑鱼汇中只有一条能成功产卵,繁衍后代...
伟大的存在主义者索伦·克尔凯敦尔对“我应该和谁结婚”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
“结婚,你会感到后悔。不结婚,你也会感到后悔。结婚或者不结婚,你都会感到后悔。嘲笑世界中的种种愚昧行为,你会感到后悔。为这些愚昧行为而悲泣,你也会感到后悔。嘲笑也好,为其悲泣也罢,你都会感到后悔。相信一个女人,你会感到后悔。不相信他,你也会感到后悔......上吊,你会感到后悔。不上吊,你也会感到后悔。上吊也好,不上吊也罢,你都会感到后悔。先生们,这,就是一切哲学的本质所在。”
因为知道每一个生命都背负着某种形态或形式的悔恨,能帮助我们走出悔恨。“无怨无悔”的生活只存在于歌曲中。
失望是人类的基本状况。
确定“要做什么”需要我们全力以赴,需要时间去探索,这并不是因为我们愚笨或自我放纵,而是因为每一个决定都是建立在证据的点滴不完美之上的。
几乎每一个人都会在弥留之际发现,自己有大量的潜能未能得以挖掘。
但这并非羞耻的真正原因。它应当是我们关于彼此之间必须认识到的最基本的特征之一:这是我们面对的共同命运。
但它不是独属于一个人的悲伤。想象力必然超过人类的潜力,这是一种具有奇特的慰藉力量的悲剧观念。每个人都无法挖掘自己的所有潜能,这是我们的大脑以一种古怪的方式演化的结果。
我们就这样毫无防备、稀里糊涂滴爱上了成功,而没有意识到我们给自己提出的挑战的严峻程度。我们无意之中陷进了所谓的“彩票现象”。
令人吃惊的是,条件越差的人买彩票的热情越高。
他们事实上把目光对准了几乎无法命中的目标。
在英国,有一半的人每天要为钱操心,三成的人认为没有人爱自己。
我们无论如何都无法实现自己的目标。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那又会让你感到宽慰和安心。事实上,没有赢得职业上的彩票大奖时,我们也可以对自己宽容一点。
(她成长得太慢了,甚至还是老样子。她更爱钱,那是她的兴趣,甚至是唯一一个能够在小范围内获得自尊的方面。相比钱,她谈不上爱自己,更谈不上别人了。为了钱,她无视所有,而时而又想要回头。)(不应该和很老了还很原始的人交往,它在吃你的时候也很原始,我们原来眼里的单纯是不靠谱的,成熟和聪明还是必要的。)(让我们留恋的其实不是人,而是那段时光。醒醒。)
我们所有人都站在悲剧的边缘,生活在不愿为我们提供富有同情心的剧作家来叙述我们故事的社会中。
我们会发现,有些成就真的不是我们力所能及的。对于那些以无与伦比的方式取得无与伦比的成功的人,我们应该成为懂得欣赏的观众,而非失落的竞争对手。(有当警察的家长有过类似的观点,当时被shock)
我们要做自己内心孩子的监护人:他并不是一个永不知足的魔鬼,只是身体稍有不适而已。
在爱与工作中,生活要求我们成为专才,虽然就人类的天性而论,我们适合于各种冒险。而且在我们身上,许许多多极具诱惑力的自我版本正以胚胎的形式隐藏着,但可能从来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展露出来。这是一种清醒的认识,但同时也是一种自我安慰。我们承受着痛苦,但是,这种痛苦之中也蕴藏着某种奇异的尊严,因为它不会唯独影响到我们某一个个体。
无论我们做什工作,我们的部分潜力都无法得以挖掘,也没有机会臻至成熟,这样做事因为专注和专业让我们获益良多。
(平日里谈到教师的职业,和发自内心的排斥相反,更多情况是为了迎合其他人,我不想显得和他们不一样。当然另外的情绪就是,我对教育的工作报以很大的希望,或许就像描述社会阴暗人性堕落的作家那样,揭露这些是为了人类的更美好。)
温尼科特关键的洞见在于:父母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他们努力过度了。
他坚持称,孩子们不需要完美的父母,而他们非常需要还不错、非常体面、始终保持心地善良、大多数情况下温暖和讲道理的父母。这并不是温尼科特退而求其次,而是因为他意识到,为了让自己保持平衡、强健和持久,我们应该与我们的缺点好好相处,拒绝为了实现一个任何普通人都无法企及的目标而自我折磨。
发明“足够好”这一概念是为了赋予失败一种尊严,因为成为理想之人或成就理想之事是惩罚性的、事与愿违的。
你是带着荣誉与尊严在工作的,而且,你足够热爱你的工作,以一种安静、成熟、不过分乐观而又非常真实的方式。而那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教师的工作当如此)
·年末温习20221210
用成熟而又真实的方式热爱工作,热爱一种我们选择的生活。
古罗马知识阶层的工作理念层独领风骚数百年。他们认为,一切有偿工作就其本质而论都是可耻的。(就目前来说,没有工资我也会去上班的。)
我们已经忘了与成功相伴相生的是像大海一样的泪水和绝望。
旧世界视失败为意外,认为是不慎走了“霉运”。但在现代世界里,失败被当成个人缺陷的直接结果。
“何必为部分生活而哭泣?君不见全部人生都催人泪下。”(塞涅卡还说过,“我们的学习不是为了生活,而是为了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