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Aristotle:We are what we repeatedly do. Excellence, then, is not an act but a habit.
Antoine de Saint-Exupéry:As for the future, your task is not to foresee, but to enable it.

25


《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 斯蒂芬·茨威格著 舒昌善译
“我们命该遇到这样的时代。”莎士比亚《辛白林》
序言
我从未把个人看得如此重要,以致醉心于非把自己一生的经历向旁人描述不可。
由于我脱离了所有的根系,甚至脱离了滋养这些根系的土地---所以像我这样的人在任何时代都真的非常少见。
我成了理性遭到最可怕的失败和野蛮在时代编年史中取得最大胜利的见证人;从未有过像我们这样一代人的道德会从如此高的精神文明堕落到如此低下的地步---我指出这一点,绝非出于自豪,而是深感羞愧。
尤其是国家社会主义如同不可救药的瘟疫毒害了我们欧洲的文化之花。
我在这个使我们的世界在道德方面倒退了将近一千年的同一时代里,也看到了同样的人类由于在技术和智力方面取得的未曾预料的成就而使自己大大进步,一跃超越了以往几百年所取得的业绩。
作为整体的人类,在我们之前既没有露出过像我们所见到的那种恶魔般的狰狞面目,也没有建树过那种好像是神明创造的业绩。
一、太平世界
“勋章和头衔能使人在倾轧中免遭挨打。”
一个犹太人的真正愿望---他的潜在理想---是提升自己的才智,使自己进入到更高的文化层次。
一个研究《圣经》的虔诚学者在全体犹太居民中间要比一个富翁高贵一千倍。就连最有钱的富豪也宁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一个穷得像乞丐似的知识精英为妻,而不愿嫁给一个商人。
后来由于大量的犹太人从事知识分子职业,在犹太人中占了过多的比例,这种进入知识阶层的做法也就像从前只着眼于物质利益时一样,又给犹太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这种永远自相矛盾的无所适从大概是犹太人命中注定的吧。
舞台不仅仅是让人娱乐的场所,而是教人正确发音、学习优雅风度的一本有声有色的教科书。
这位八旬老翁的皇帝生涯中,除了阅读军队的花名册以外就从未读过一本书或者仅仅在手里拿过一本书。
“过自己的日子并且也让别人过自己的日子”曾是维也纳人的著名原则。
维也纳人确实不喜欢德国人那种最终会使其他一切民族的生活变得无比痛苦和惶惶然不可终日的所谓的“能干”,不喜欢他们要凌驾于其他一切世人之上的野心和拼命追赶的心态,维也纳人喜欢怡然自得地聊天,习惯于相安无事,让每一个毫无妒意的人各得其所---生活在与人为善和也许是漫不经心的和睦氛围中
不像今天把宽容视为一种软弱,而是将宽容尊为一种道德力量。
那是因为我出生和长大成人的那个世纪并不是一个激情燃烧的世纪。那是一个阶级分明、按部就班、秩序井然的世界,一个从容不迫的世界。

我们今天的每一个人,纵然是我们同类中最微不足道的人,他对现实的了解也远远超过我们祖先中最睿智的圣贤。不过,我们却没有从中占到什么便宜,而是完全为此付出了代价。

二、上个世纪的学校(这一章抽时间再读)


除了学习物理和学校规定的其他课程外还要学习五种语言。学习负担重得不能再重,几乎没有进行体育锻炼和散步的时间,更谈不上消遣和娱乐。
...那些内容和现实生活以及和我们个人兴趣毫无关系。那是一种无精打采、百无聊赖的学习,不是为生活而学习,而是为学习而学习,是老式教育强加于我们身上的学习。而唯一真正令人欢欣鼓舞的幸福时刻,就是我永远离开中学的那一天---我得为那个时刻感谢学校。
当那所显赫的学校举行五十周年校庆时,我作为以前高才生受到邀请,要我在部长和市长面前致贺词,但我婉言谢绝了。因为我对那所学校没有什么可感激的,所以,任何一句感谢之类的话也无非是谎言而已。
(老师)既不是暴君,也不是助人为乐的伙伴,而是一些可怜虫。他们是条条框框的奴隶,束缚于官署规定的教学计划,他们也像我们一样必须完成自己的“课程”。(教育不分国界啊,只是有延迟...)
对我们青少年的教育采用这样一种冷漠无情的方法,并不是出于国家主管部门的疏忽,而是包藏着一种经过深思熟虑、秘而不宣的既定意图。(手术刀一样的句子,此处略去10000字...)
学校里的可怜虫---教师便高高地坐在讲坛上,始终像一尊不可接近的泥菩萨,把我们的全部情感和渴望都局限在“教学计划”之内。
学校的真正使命与其说是引导我们向前,毋宁说是阻止我们向前;不是把我们培养成为有丰富内心世界的人,而是要我们尽可能百依百顺地去适应既定的社会结构;不是提高我们的能力,而是对我们的能力加以约束和消除个人在能力上的差异。
甚至在有些我们感兴趣的课程方面知道得比我们可怜的老师还要多。那些教师自己在大学念完专业以后也在没有出于自己的兴趣而去看过一本书。
(对老师赞美的,我是警惕的;对老师嘲讽的,我是愤怒的。但茨威格对老师的态度除外。)
我则偶然进入到一届对文学艺术发生狂热兴趣的班级,或许正是这件事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我们常常在下午混在大学生中间到大学去听讲座。
我们最主要的事是看书,凡是能弄到手的书,我们什么都看。
使我们了解一切新鲜事物的最好的教育场所则始终是咖啡馆。
对于我们共同的相互竞赛似的好奇心而言,没有什么事能隐藏如此之深和如此之偏僻,以致我们无法从其隐藏之处将其找出来...我们如饥似渴地寻找那些属于我们和只属于我们的知识---而不是属于我们父辈们的和我们周围那个世界的知识。
所写的一切如同水晶一般从内在深处散发出光彩,既璀璨又深邃...不落窠臼。
当那些迂阔的教师还一无所知地用红墨水画出我们作文本中少了几个逗号时,我们早已互相展开切磋,要求之严格、审查之微、见解之内行,是我们那些大型日报上的官方文学评论权威在对待古典大师们的作品时未曾达到过的。
这是由一种特别幸运的氛围所造成---这座城市的艺术沃土和不以政治为核心的时代、新旧两个世纪交替之时出现的理想和文学新动向所开创的突飞猛进的局面---是这样一种特别幸运的氛围和我们在当时的年龄阶段必然会产生的内在创作意志有机地联系起来。(成功属于时代。)
我是所有那些人中间唯一在自己身上一直保持创作热情的人,并使这种热情成为我一生意义之所在与核心。
你,迷人的艺术,总是在那无比空虚的时刻让我们沉醉在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一个人的肌肉缺乏锻炼,以后还是可以补偿的;而智力的飞跃,即心灵中那种内在的理解力则不同,智力只能在形成时的决定性的那几年里进行锻炼---只有早早学会把自己的心灵大大敞开的人以后才能够把整个世界包容在自己心中。(关键期)

三、情窦初开
那种工于心计的道德风尚完全忘记了:一旦主人将魔鬼关在门外,十之八九,魔鬼就会被迫从烟囱或者从后门进来。
凡是受到压抑的事物总是要到处为自己寻找迂回曲折的出路。
四、大学生活
我甚至在心底里不相信任何一所学院---这种不信任的情绪至今仍未消除。我认为好的书籍胜过最好的大学,这个爱默生公理是放之四海皆准的。
对我这样一个刚刚中学毕业的十九岁的学生来说,铅字的油墨气味是世界上最好闻的气味...
我的这种陶醉只不过是对最初时刻的迷恋,而绝非自满。
那些诗句不是出于我自己的亲身体验,而是出于一些不确定的预感和无意识的模仿,只是一种语言上的激情。
(有时翻看年轻时的文字,看到一些无病呻吟还真是脸红。还好我没必要宣布之前的文字作废。)(疫情期间,生活的无规律成了规律。)

一个年轻人要想学到真正的知识,最好是向那些共同进取的人去学,而不是向那些已负盛名的人去学。我再次感到,志同道合的热情将会结出累累硕果,当然,那时候这样一种感觉是在一个比中学阶段更高的国际水平上体验到的。

如果把外语中最有特色的成语译成十分妥帖的对应母语,这种反复推敲的思索对我来说始终是当做一个艺术家的特殊乐趣。因为这种默默无闻、无人感激的工作需要耐心和毅力,需要道德修养,而这种道德修养在我上中学时却被轻率和鲁莽所取代。
五、巴黎,永葆青春的城市
没有一座城市有像巴黎这样具备一种天赋的本领:能使任何一个与巴黎接近的人感到欢欣。
谁想真正爱上巴黎,他得先好好了解一下柏林。他得先带着自己那种经过痛苦磨炼的、僵硬的等级观念去体验一下那心甘情愿的德国奴性。
唯有和这个国家活着的人们在思想上建立友谊,方能从中了解到这个国家的民众和他们生活的土地之间的真正联系;从外部观察到的一切往往是一幅不真实的粗略图像。
帮助他的那个时代最重要和有价值的作品发挥作用,而他自己却从未作为那些重要作品的发现者和推广者而享受应得的荣耀。(不能成为伟大的作家,就成为伟大作品的翻译。)
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宣布我早年的作品一概作废...
新的生活方式扼杀了人的各种内在的专心致志,就像一场森林大火把动物驱赶出自己最隐蔽的藏身之处一样。(和前面的呼应,“纵然是我们同类中最微不足道的人,他对现实的了解也远远超过我们祖先中最睿智的圣贤。不过,我们却没有从中占到什么便宜,而是完全为此付出了代价。”)
“因为世界将不断创造他们,就像他们自古以来不断创造世界一样。”
那种赞扬是“围绕一个人的名字积聚起来的全部误会的总和。”
“那些把自己的感受像呕血一样倾吐出来的人,使我精神非常疲倦。所以,我接近俄罗斯人就像我只是浅尝几口开胃酒一样。”
里尔克从不让不完全满意的文稿出手。(茨威格和费曼的成功在他们同样杰出的朋友们方面很相似。)


六、我的曲折道路
倘若你想完全领悟伟大的杰作,你不仅要看到作品本身,而且必须了解作品形成过程...(人不知是否是上帝的杰作,但单从社会层面看,人同样是一件共同的作品。)
我的创作思想的一个明显的个性特征,即不愿为那些所谓的“英雄人物”歌功颂德,而始终只着眼于失败者们的悲情。
在广大公众面前成名,我就会因此而耽误逐渐学习和了解世界的岁月。
我们的人生道路常常会偏离我们的愿望,而且非常莫名其妙和没有道理,但我们的人生道路最终还是会把我们引向我们自己看不见的目标。
七、走出欧洲
我有自己的崇拜者,并且也有了反对者---这更能说明一个人的某种特点。
那些在我青年时代曾把我的目光引向文学的人们早已没有那些把我的目光从文学引向现实的人们来得重要。
他梦想着一种民众的民主,但每次受到威廉皇帝接见和询问时,又感到莫大的荣耀。他虽然洞察皇帝的各种弱点和虚荣心,却仍然克服不了自己的虚荣心。
如果要想博大精深的话,必须跨出自己狭隘的专业领域,和其他各种学科联系起来。
我就像一条没有舵的船在刮风结冰的街道上打转转。

(像小盆友收集球星卡一样挑选着他的照片)
八、欧洲的光辉和阴霾
我们如此相信理智其实也正是我们唯一的过错。诚然,我们没有抱着足够的怀疑态度去观察眼前的征兆,话又说回来了,不采取将信将疑的态度而采取信任的态度,难道不正是真正的青年一代应该有的品德吗?
我们在进步中必然会产生的那种乐观主义---使得我们低估和忽视了我们的共同危险。
“谁自己学会了,此人就能教会我们。”歌德
九、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
在民众最初爆发出来的情绪中确实有一些吸引人的崇高之处,甚至有使人难以摆脱的诱人之处。
他们都承认有一种莫名的力量使自己脱离了原来的生活的轨迹。纵然是母亲的悲伤、女人们的害怕,在热情洋溢的最初时刻也羞于把这种最自然的感情流露出来...把人这种动物身上暗藏的无意识的原始欲望和本能都翻腾到表面上来---那就是弗洛伊德深刻看到的:被他称之为“对文化的厌恶”---即人要求冲破法律、有规范的正常世界,要求放纵最古来的嗜血本能。
这首诗曾把他捧得很高,为的是以后把他摔得粉碎。
以便在战争期间开始我自己的个人的斗争:向利用当时民众的热情而背叛理性的行为作斗争。
涅索斯衬衣。
十、为思想上的团结而奋斗
我曾在自己心中发过誓,永远不写一句赞美战争或者诋毁别的国家的话。
那些商店里的家具就像被肢解了的胳膊或腿或者像被掏出来的内脏一样堆积在路中央。介于战场之间的那些长势颇好的庄稼又给我了这样的希望:但愿一切被破坏的景象几年以后又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有罪的不是那些散步的人、那些漫不经心的人、那些无忧无虑的人;有罪的是那些用语言来煽动战争的人。
那种把他人置于痛苦与死亡的假英雄主义;那种丧失良知的预言家们的廉价乐观主义。
我从一开始就不相信什么“胜利”,我只清楚一点:纵然在付出巨大牺牲的条件下取得胜利,但这胜利也补偿不了牺牲。
失败者在心灵上其实是一个更为坚强的人。我一直想表现这样两方面的内容:任何形式的权势都会使一个人变得冷酷无情;任何胜利都会使全体民众思想麻木。
正当我对时代的一切都“不满意”的时候,我却找到了自己“满意”的精神安慰。
十一、在欧洲的心脏
那些靠战争得利的人却过着令人羡慕的奢侈生活,犹如在荒凉的沼泽上闪烁的鬼火。
当我看到他住在那么狭小的一间斗室里,从那里向欧洲各地发射出看不见的、使人振奋的光,我真是身为所动...染上狂犬病的欧洲正是由于罗曼·罗兰才保存了自己的道义和良知。
由于一种糟糕的禀性,,他是属于那些对无论什么事都要“反对”一通的人。
这样就使这个本来并不重要的耍弄笔墨的人骤然变得非常了不起,把他的写作和战斗能力夸大到超出自身的水平---这是一种不寻常的现象。(在床上沉浸式的阅读)
十二、回到祖国奥地利
自从人类进入战壕从而有幸重温洞穴生活以后,现又摆脱了流通千年之久的货币。
一个鸡蛋在奥地利的价钱相当于过去一辆豪华轿车;而后来在德国一个鸡蛋的价格几乎相当于以前柏林市全部房产的地皮价...
因为由于钞票极不可靠,我们反倒觉得自己心中认为永恒的东西---艺术才真正可靠呢。
一个年轻人年纪越轻,学得越少,就显得和各种传统没有联系,因而也就越受欢迎---青年一代终于成功地对我们父辈们的世界进行了大报复。
但是我觉得,在那种儿戏般的疯狂的变化中,可悲又可笑的事莫过于许多老一辈知识分子的惊慌失措,他们害怕自己被人超过而变得“无足轻重”,所以他们也绝望地赶紧装出一副敢打干冲的假面孔,企图迈着笨拙的步履,一瘸一拐地跟在后面,进入显而易见的歧途。
十三、重又走向世界
当我谈论自己的“成就”时,我说的并不是今天属于我的事情,而是过去属于我的事情...
十四、夕阳西下

要想要目不识丁的“民众”在一夜之间就能懂得贝多芬与维米尔,这样一种拔苗助长的举措未免使人感到有点可笑,但到处都是这种动机单纯、一本正经的努力。无论是讲解这些艺术珍品价值的一方,还是力求要懂得这些艺术品价值的另一方,都性急地想要一蹴而就。老师们让学校里的孩子画最荒诞、最出格的图画。在十二岁小姑娘的课椅上放着黑格尔的著作和索雷尔的著作---当时就连我也不知道这个人---甚至连还不怎么识字的马车夫手里也拿着书,仅仅因为那是书,而看书就意味着“受教育”,这可是新的无产阶级的光荣和义务啊。

我们这些被追逐、被驱赶的人还必须学会一种新的艺术---舍得放弃的艺术:向我们曾经视为骄傲和热爱的一切告别。
想必神秘力量当时又顺从了我的意愿,神秘力量举起自己的拳头,准备把我人生的基石彻底粉碎,同时迫使我在先前人生的废墟上重新建立另一种更为艰难困苦、完全不同于先前的人生。(十年一轮的同感,但对我只是迭代。)
十五、希特勒的崛起
这始终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法则:当决定时代命运的那些巨大运动开始之初,历史往往让同时代的人无法认识清楚那些运动。
几百个这样的小气泡在发了酵的泥塘里翻滚着,既不产生爆炸,也不留下什么,只是化作一阵恶气,把尚未愈合的德国伤口里腐烂过程清清楚楚暴露出来。
没有人再能够超越瓦格纳这样一座伟大的高峰。“不过,我可以绕开他走。”
“如此混浊的天气没有一阵暴风雨是不会晴朗的。”
十六、和平气息奄奄


King John William Blake
唯一向我亲切问候的是靠墙的同样一些书籍,同样挂着那副布莱克的画---《国王约翰》
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从未真正认识到英国人具有最深沉、最内在、只有在最危险的时刻才会表现出来的力量,于是,深居简出的我就更觉得自己没有资格当见证人了。
我们将不会再把自己埋没在渐渐逝去的历史之中,而是要参与创造历史。
“一个人先前只要有一个躯体和一个灵魂,而如今他还需要外加一本护照,不然,他就不能像人一样被对待。”
我还一直觉得我的护照上的每一个图章犹如犯人额头上的一个烙印,每一次盘问、每一次搜查犹如一种侮辱。不过,那是一些小事,始终只是一些小事,我知道,在一个人的生命价值比货币的价值跌落得更快的时代里,那些都是小事。
如果我今天要为道德勇气这个概念---世界上唯一不要求别人牺牲的英雄主义---寻找一个榜样人物,那么我的眼前总是浮现出弗洛伊德的富有阳刚之气的英俊面庞,还有他的那双目光安详、率真的神色眼睛。
我说的每一句话都会被这位毫无成见的人所理解,没有一种自我坦言会让他吃惊,没有一种见解会让他激动。对他而言,教育别人清楚地看待事物和清楚地感受,是他的愿望---早已成为他一生中的本能愿望。
弗洛伊德的见解得到了惊人的证实---野蛮残酷和原始的毁灭冲动在人们心灵中是铲除不掉的---当然,这不会使他感到自豪。
约伯遭受到如此迫害并非由于约伯有罪,而是由于上帝的安排。
树叶像嘴唇一样在相互舔舐。
欧洲---我们为之奉献一生的大家园遭到的破坏会远远超过我们自己的一生。
战争的阴影大概也蒙住了这本书的某些章节。但是,任何阴影毕竟都是光明的产儿,而且只有经历过光明与黑暗、战争与和平、兴盛与衰败的人,他才算真正生活过呢。

(茨威格1942年去世後,巴西總統下令為這位文學大師舉行國葬。)
译者后记
(总想起“你读过茨威格吗”的画面)(还是从单位带回这本书,后半部分的整理是利用难得的休息日,在洗衣机的运转声中完成的。)
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劝人以言,美于黼黻(fǔ fú)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

24


《良知对抗暴力》斯蒂芬·茨威格著 舒昌善译
(达摩克利斯之剑)(普洛克路斯忒斯之床)
后世将无法理解,我们在世界出现过曙光之后还会再度不得不生活在像辛梅里安人似的无尽黑暗之中。塞巴斯蒂安·卡斯泰利奥
一、引言
令人赞叹的失败足可与胜利媲美...蒙田
每一个向世人许诺人类最原始的梦想---国家的统一和政治的清明---的欺世盗名者首先就会从世人身上的到最神圣的力量:献身的意愿和满腔热情。(淘金客的贪婪和挖矿者的运气的组合)
恰恰是这些宣扬理想或者宣扬空想的人一旦取得胜利之后就几乎全都会立刻暴露出自己是所鼓吹的那种精神的最最卑劣的背叛者---而其后果则是带来无穷的灾难。因为权力会膨胀成为绝对权威,胜利会膨胀成为滥用胜利。(舒昌善老师翻译这段的心情是如何呢)
人类在道德精神上的独立性从来无法被摧毁---这一点倒是永远令人欣慰。
人生的命运几乎总是不能两全其美:明白道理的人并不是诉诸行动的人,而诉诸行动的人却并不是明白道理的人。
宣告“人人都有思想自由的权利”的时候,卡斯泰利奥就已经把自己的生命当做自己的信念的抵押了。
(以前说“农民的儿子”是怀有着骄傲的,当看得更多,或者说,即便不是“王的儿子”,如果是一个“贵族的儿子”...)
人类的真正英雄恰恰是那些不使用暴力而被暴力压垮的人,就像为了思想自由和人性的最终来到人间而与加尔文作斗争的卡斯泰利奥那样的人。
二、加尔文攫取权力
合乎逻辑的事和理所当然的事又何曾实现过呢?
一场思想运动总是需要一个发动它的天才人物和一个结束它的天才人物。
二十六岁的加尔文就像马克思或者叔本华一样在未曾有过各种经验之前就已经从逻辑推理上对自己的世界观做了彻底和最终的思考。
加尔文在自己的教义中要求每一个人将绝不怀疑、绝不批判和完全牺牲自我的绝对服从视为一个人的最高职责。
加尔文的花岗岩脑袋---钢铁般死硬的固执。
所有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几乎都是通过远离故土而获得对本民族最强大的感染力:如在高卢的凯撒,在埃及的拿破仑,在南美的加里波第,在乌拉尔的列宁---他们在远离故土的时候会变得比他们安居一方的时候更加坚强...
一个人要追求得到一切的人从不会半途而废,况且加尔文在他认为最最神圣的这件事情上所关心的并不是自己的荣辱得失,而是要让自己的权威性获得胜利。
三、教会纪律
从一场争取自由的运动中所产生的教条主义强权统治往往要比一种继承而来的旧政权更冷酷和更严厉地反对自由的理念。那些应该归功于革命本身而掌握统治权的人日后往往会成为反对各种革新的最不容情的人和心胸最狭窄的人。

一切专制独裁都是以一种理念开始。
凡是平素会使人生变得充实、欢乐、温馨、生机勃勃、富有成果和充满意义的一切在他的那张缺乏慈祥、冷若冰霜和木然的苦行主义者的脸上一概都看不到。
按照加尔文的见解,人根本没有昂首挺胸和理直气壮地在我们这个天下行走的权利,而是必须始终保持着“对天主的敬畏”,怀着那种自己不可能得救的诚惶诚恐的心情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悔恨不已。
在加尔文之后的两百年间,日内瓦确实再也没有创造出一个享誉世界的画家,没有一个享誉世界的音乐家,没有一个享誉世界的多才多艺的人物。
四、卡斯泰利奥登场
从一个独裁者的权威受到最初的动摇直到他最终垮台还有一条遥远和漫长的路呢。
这个崇尚自由的思想精英宁可让自己沦为永远贫困的奴隶---宁可出卖自己夜间的睡眠,却不愿出卖自己良知的独立:他是那些不事声张的思想精英们的了不起的楷模---他们不为世人所见,即便是在被人忘却的慢慢黑夜中,他们也依然为自己认为神圣的事业---为言论的不可侵犯、为自己的信念享有不可动摇的权利---而奋斗。
五、塞尔维特案件
历史有时候会在各个时代从芸芸众生中为自己挑选出某个人物,以便在他身上形象地展示一场世界观的论争。
这样一次天才的火花就像雷雨之前的一次闪电一般熄灭在他的那个世纪的浓密乌云之中。在这个天马行空者的身上有着许许多多智慧,可是只有内心深藏的目标追求才会将一个睿智的人转变为一个具有创造性的人物呀。
六、火刑处死塞尔维特
为自己的信念忍受一切痛苦---这个平素表现得平平常常的人恰恰是在最后时刻得到了道德上的升华。
七、宽容宣言
(YZ指责XY---其实是他---带回单位的厨房用纸,而忘了她刚刚说过,那些正高申请者购买论文等行径...)
我们的天下之大足可以容纳许多真理,而不是只能容纳一种真理,人与人之间只要愿意,就能比邻而居。
八、良知斥责暴力
“杀死一个人从不意味着捍卫教义,而是:杀死一个人。”
九、暴力扼杀良知

加尔文的权力似乎并没有被他自己的极其卑劣的行径所动摇,反而以令人诧异的方式得到加强。因为在历史的长河中根本找不到故事书所写的那种善良的道德和感人的正义!历史是众神在人间的影子,众神行事无所谓道德不道德。历史既不惩恶也不杨善。

十、殊途同归
虽然为了平淡单调而牺牲了创造性的多样化,虽然为了数学一般冷峻的精确性而牺牲了欢乐,但是教育本身却因此而上升为一种艺术。
为了捍卫信念的完全独立而对抗思想界的暴力---一切暴力的元凶。

译者后记
一个爱读茨威格作品的女读者建议他写一部当时几乎不为人知但又十分重要的十六世纪人文主义者卡斯泰利斯的传记...

23


鹿特丹的伊拉斯谟 辉煌与悲情 斯蒂芬·茨威格著 舒昌善译
一、使命感和人生的意义
他在为争取更加公正和更能被世人赞同的方式营造我们的精神世界的斗争中还往往是一个失败者。不过,他的这样一种悲情命运只会使我们对他怀有更加真诚的兄弟情感罢了。
他只憎恶人世间一件事:狂热。他将狂热视为是真正违背理性的幽灵。
如果有人无论是站在教堂的布道坛上还是站在大学的讲台上喋喋不休地只谈论他自己个人的真谛---好像是天主亲自向他传授而且是单独向他传授福音似的---那么,天主创造的世界的丰富多彩也就不复存在。
他在内心深处却始终清楚,狂热是人的本性中无可救药的幽灵,狂热将会扰乱伊拉斯谟自己已相当温情的精神世界和他自己的生活。
这些早期的理想主义者们有一种令人感动和几乎是宗教般的信念,他们深信:通过坚持不懈地培养学习和读书的习惯,就能使人的本性变得高尚。
谁懂得用一种新的理念去印证世人对自己的道德进步充满希望和动力,这个人就会成为他的那一代人的引路人。
广大民众从来就不会完全满足于一种仅仅着眼于公共福祉的理念;在芸芸众生的心目中,除了爱情的力量之外,仇恨也要求有施展自己力量的不可告人的权利呢。个人的利己主义只想从任何一种理念中迅速获得个人的好处。
在各个时代,汇集在人的本能最深处的狂热思想的洪流将会气势汹汹地一再淹没和冲垮理性世界的各种堤坝---几乎每一代新人都要经历这样一番挫折,而每一代新人在道义上的义务就是要内心毫不困惑地经受住这种挫折。
他知道世人永远改不了这样一种傻气---狂热。
二、时代的脉搏
1490年地球仪刚出现时曾被嘲笑为是傻瓜制作的“泥土苹果”。
三、语焉不详的早年生活
贝多芬是第一个以自强精神在权贵面前维护艺术家自身尊严的人,而且是一个不顾一切要享有艺术家自身尊严的人。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一时顶峰委屈、一时的迁就,并不意味着是巨大的牺牲。
他意识到自己的地位,这有助于他迅速改变自己。
从现在起,什么地方有书籍,什么地方有“令人信服的言论和见解”,那就是他的家园。(用书籍充实你的朋友圈)
在一个通常毫无权利可言的时代,读书是有教养者的唯一特权。
他有一次声言,他写一部新书比他看一部旧书的校样还省事。
这样一种本能的力量不肯能认为培养,这样一种才华不可能通过学习而获得。
因为一个进行独立思考的人,他同时也在为所有的人进行最卓越和最有益于心智的思考呢。
四、伊拉斯谟写照
(用死人是换不来实事求是的。)
这是一个不是生活在生活之中而是生活在思想之中者的容貌。他的力量不是分布在全身,而是全部密封在太阳穴后面隆起的皮包骨头的脑壳之中。
在七十年间拖着像一辆破车似的身体勉勉强强走过一切时代中最疯狂、最动荡的时代并且始终保持着他一生中真正中重要的唯一品质---洞察一切的目光和不可侵犯的内心自由。
人的第一美德是正义和顺从,其次才是勇气。“可是,我是一名学者,为了工作我需要安宁。”
他手中的羽毛笔简直就是他的第六个手指。
他绝大多数著作缺乏耐人寻味的激情,就像他的身体一样。
他的求知欲望犹如探照灯一般照亮人生的各种问题,而且照得清清楚楚,不留情面,也不留死角。
一个明白事理的人很难又是一个付诸行动的人,因为远见往往会束缚自己的手脚。诚如马丁·路德所言,“一项美好的事业几乎很少会由于某个聪明过人和有先见之明而去从事,美好的事业必定是在完全不知不觉之中发生。”
伊拉斯谟自己始终像光源一般是在暗处。诚然,这位指明通向新时代的条条道路的人所受的尊重并不会比走上这些道路的第一人逊色。
五、峥嵘岁月
莎士比亚,“有作为的人注定囊中羞涩,可怜的草包穿戴罗绮,才艺被统治者困住手脚,思想精英无权无势,纯朴的正直被嗤笑为愚不可及。”

一个聪明人从不抱怨,一个有智慧的人从不激动。于是,伊拉斯谟蔑视地闭着嘴唇,用敏锐的目光注视着世人们傻乎乎的所作所为,同时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诚如但丁所言,“睁着眼睛走过去!”

一句击中要害的笑话往往会比狄摩西尼的一篇演说更起作用。
没有我“傻气”,主人不可能容忍自己的主人,丫鬟不可能容忍自己的贵妇...《赞美傻气》
一切真实的生活都有点傻。
理性终究只是一种真正起调节作用的力量。只有理性本身从来不是一种创造力。而真正的创造力事实上始终以浮想联翩为前提。
我们宗教信仰的精髓就是和睦与虔诚。
六、人文主义的伟大与局限
广大民众喜欢用一个人---一个偶像、一个他们真诚效仿的榜样取代一种理念。
亲王们和主教们不再收藏各种武器,而是突然改为收藏各种图书、绘画和手稿...认识到艺术作品肯定会比时代的标志---战争和政治更有生命力。
“整个天下就是一个共同的祖国。”(有时觉得能与这样的人生活在同一个星球真是荣幸,而错过时代也是一种遗憾,或是一种幸运。)
西塞罗,“不公正的和平仍然要比最公正的战争好。”
“倘若禽兽互相进行攻击,我能理解并宽它们的无知。”战争通常不是殃及那些煽动和进行战争的人,而几乎毫无例外地将战争全部重担强加在无辜者---可怜的老百姓身上,无论是战胜或者战败给他们带来的皆是灾难。
战争的观念和正义的观念完全不沾边。
动武的欲望本身还不能构成对尘世的危险。动武的欲望和动武之间还有一段短暂的间隙。
狂热的盲目信仰只承认自己的体制并且只把自己的体制奉为圭臬。
(活字印刷术领先欧洲多少年的意义?什么时候消除的文盲...)
七、强大的对手
伊拉斯谟所缺少的正是马丁·路德所过剩的。
他的理解能力---抽象思维犹如无色清晰的白昼亮光能透过各种奥秘的缝隙使任何事物变得明明白白。

犹如同一条河道里漂流而下的两根平行的树干,但是在第一个弯道和转折关头,他们命中注定势必要相互碰撞:这样一种世界历史上的冲突乃是一种无法避免的冲突。(用上一句话来诠释茨威格那犹如伊拉斯谟的见地)

在世界历史上起决定作用的并非是谴责滥用权力本身,而是谴责的方式。
八、为思想独立而斗争
活着就是乐趣!
九、大论战
我们不应该为了避开自由的意志---岿然不动的岩礁,而陷入宿命论---天主恩典---的漩涡。
“总是在鸡蛋上行走却又不愿踩碎鸡蛋,一直在玻璃杯之间穿行,却又不愿意碰着一个玻璃杯。”
十、尾声
一种理念在被时代的风暴扼杀之前还会再一次施展自己最后的力量。(就如)蜡烛在熄灭之前的火苗往往还会绝望地向上蹿动一下。
十一、伊拉斯谟的精神遗产

22


沙滩上的爱因斯坦,生活中的相对论 马克·拉谢兹-雷伊著 哈雷译
(这个台版竖体繁体字阅读不方便,但也比之前看过的那本法国科普书好很多,主要是译者的水准决定的。[?])
生活中随处可见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从手机定位到早晚颠倒的出国时差,从时间到空间,整个宇宙都摆脱不了它!

徜徉在哲学的沙滩上
我來,我见,我征服(拉丁語:VENI VIDI VICI,国际音标:/weːniː wiːdiː wiːkiː/)
爱因斯坦在童年并未展现出过人的天分,反倒在语言学习上有困难。学业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但主要是因为他蔑视权威,而且这种态度终其一生都没变。
瑞士专利局担任“三等技术员”。
三次相对论革命: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和相对论宇宙学。
1939年写信给罗斯福,陈述了纳粹拥有的铀可以用于制造原子弹...推动了美国核武的“曼哈顿计划”。(洛斯阿拉莫斯)
1945年爱因斯坦又写信给小罗斯福,恳求他放弃这种武器。(简称FDR,美国历史上唯一连任超过两届的总统)

一、什么?狭义相对论居然挽救了物理学?
伽利略当年以一句等速运动跟静止没有区别来概括相对性原理。爱因斯坦成功将其延伸到电磁波的传播。
唯有观察者之间的相对运动能被彼此察觉。
让宇宙万物用单一的时间系统以调和所有自然现象是不可能的。单一时空的概念不仅过世,在当前对世界本质的理论或哲学上的反思也不再重要。每个人有各自的固有时间,此乃思考食物的主要概念...
牛顿力学关于惯性原理的描述:“自由物体,不是保持静止,就是等速直线前进。”,在狭义相对论,这个定理就变成:“自由物体,会在时空中直线前进。”描述跟概念都简化多了...
“凡事都应弄得愈简单愈好,但是别把它简化了。”
人人都有一天世界线。(生命线)(在时空中,每一个点都代表一起事件。)
物理面前一律平等,没有优先的方向。
“真正的时间”根本不存在。
双生子佯谬(两条不同的生命线,上太空的那位经历了几次加速和减速,世界线较为卷曲...)

1905年,此时的爱因斯坦还在瑞士的专利局评估专利案件的价值。他曾写道,“没有这份工作的话,我会疯掉。”生活上有了保障,他便有时间思考,并发表五篇掀起物理革命的重量级文章。①《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变的一个启发性观点》,提出光量子假说;②《关于测量分子大小的新方法》③《根据分子的热运动论来解释静止液体中悬浮粒子运动》,与他博士论文有关,论证了微小粒子在液体中的布朗运动是与液体分子的碰撞所致,这个事实也验证了原子跟分子的存在;④《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⑤《物体的惯性与它所含有的能量有关吗?》,此两篇是狭义相对论的基础,E=mc^2就是从后者中提出的。(energy=milk×coffee^2也不错。)


c被看成是一种那自然基本常数,与其说是光的特性,不如说是时空本身的特性。
光锥(Light cone)
时空中并不存在共同的时间轴来确定两起事件的同时性。
我在任何一瞬间发出的所有光线构成了那一刻的未来光锥;我在任何一瞬间收到的所有光线构成的那一刻的过去光锥。

二、广义相对论反映出宇宙的几何性质
莱布尼兹建议改用空间关联的概念:空间并不是一个可容纳万物的独立实体,而是万物间的一种相互关联。
牛顿的万花油引力理论表示,自由落体的通用原理是指物体所受的重力与他们的质量成正比。准确地说,惯性质量(物体抗拒其运动状态被改变的性质)就是重力质量(引力质量)(跟惯性质量相反,是被重力影响而改变运动状态的程度)。自由落体的通用原理是在两者互补下确保其有效性。局部讲,我们不可能分辨加速度和重力造成的影响,这两种效应根本无法区分。(就如伽利略说无法分辨匀速运动的船和静止的船一样。)
将重力视为时空弯曲,也就是将两者当成一样的东西。
顺着时空的弯曲,沿着空中某一条曲线前进:更正确的说法是,沿着某条完全贴合此曲面的自然曲线运动,这种曲线又被称为测地线。
地球沿着被太阳弯曲的时空测地线移动...
时空的所有特性皆由宇宙内含物质与能量决定。
这种变形的传播可被当成时空的“弹性”效应。重力即弯曲本身,绕太阳公转的行星不过是沿着时空弯曲移动罢了。
三、来验证爱因斯坦的理论吧
水星近日点轨道进动视因为太阳周围的时空弯曲所导致。(有缺点的人,像是脸上有美人痣的美人...)
水星刚好通过一段被太阳质量严重扭曲的时空区域。
1911年爱因斯坦就想到,光线因太阳质量影响的骗着可悲观测到。爱因斯坦甚至在他的理论还没有完备时就已算出预期的偏差...1914年德国的天文学家曾企图在俄罗斯观察这种光线的偏折现象,不幸的是还没开始工作,就被沙皇的军队逮个正着。1919年,首批了解爱因斯坦理论的人之一,爱丁顿...
四、这才叫真正的宇宙科学
人类对宇宙的论述最初入神话般,自牛顿时代起宇宙论才真正跟物理学扯上关系。但最终使宇宙学称为一门独立科学的,还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cosmo希腊文世界,柏拉图用cosmos[?]称呼世界,这个词带有和谐、秩序,甚至是美学的意思。他想以此强调,世界是被一个真实和谐的秩序所支配。他进一步指出,宇宙不仅井然有序,也可用几何学剖析和解释其规律。柏拉图假设的和谐世界系统几何架构师现今学问的雏形,科学也是从数学和几何角度发展而来。(《尸子》中提出“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这是迄今在中国典籍中找到的与现代“时空”概念最好的对应。)
比利时物理学家兼神父勒梅特发现...

If this is blue, you're driving too fast.
五、话说从前---宇宙的悠久历史
宇宙的膨胀并没有所谓的中心,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所处的星系,但相对于任何其他星系来说也是如此。
1920年代末才发现宇宙的膨胀。于是爱因斯坦承认“错误”,他说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错误,并放弃了他觉得无用的常数。勒梅特却继续保留这常数...
六、看!就是那一道来自远方的光!
普朗克时期后的三十八万年,宇宙被充分稀释。光子因此停止散射。电子和原子核重新组合成原子。
(大国的差异在书里)
七、相对论在宇宙学的优秀表现
首次观测到的时空弯曲是在1919年日全食期间,某颗星在天空中的影像因太阳导致的光线偏折而移动了位置。
重力透镜效应还可以把遥远天体的影像变形或重复。
八、寻找爱捉迷藏的引力波
“每一个观测到的现象,都对应于稍纵即逝的某个瞬间,眨眼即逝。”
1916年,爱因斯坦刚完成广义相对论不久,就预言了重力波的存在。重力波是一种在弹性介质中以光速传播的振动,这里的弹性介质就是时空本身。
LIGO是有史以来最昂贵的科学计划,产不多是伊拉克战争一小时的预算。
重力波是由重力产生,但重力波本身也会产生重力。
后记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等着被超越的天才
爱因斯坦凭借两个相对论,不仅颠覆了物理学,也颠覆了自牛顿时代以来沿用的时间、空间和物质的概念。然而真正的革命还没有完全开始进入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始终得努力想象恒定的光速、弯曲的时空、一个不存在时间的世界究竟是怎么回事。
对每一个能应用在某方面的物理理论来说,最好的命运是被合并到另一个理论中,以成就更全面的理论。
非交换几何,位置无法被“点”精确定义,这种几何的模糊跟量子物理的主张完全相符。非交换几何类似一种量子几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