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 31


往昔的那些细节幽灵般显现: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一早上班,小区门显提醒剩余一天。天色灰暗,校园里挺拔的速生杨上鹊立枝头,这一年少有的喜乐笼罩着这不是云的哀愁。一度陷入糟糕的自我否定的心理状态[?],“生活像一场永不停歇的战争,过往的胜利带给的所有快乐都会在失败到来的那一瞬间灰飞烟灭,无时无刻不在为可能遭遇的失败忧心忡忡。”

年底除了小的聚会、理发和居家清理,照例会回看这一年的图·书记录[?],“生活是正着来活,解理去着倒。”饭后散步,林间小路、浑河水岸,早、中、晚然后又是朝阳绽放;随手拍,河边的柳、高天的云,年初、年中、岁尾燃后又是烟花告别。课余看书,教育的、哲学的,大课间身边总围着着各色校服的学生。读书、教书在每一天、每一年的循环,就如里尔克过的生活,“像在事物上面兜着越来越大的圈子。也许我不能兜完最后的一圈,可是我总要试试。”

两个月前打篮球的意外受伤(手挫伤,无大碍),却成了翻开几年前和村上春树的书一起买的《跑步,该怎么跑[?]》的机缘,我重新学习了跑步,先是馆内跑,然后去操场跑,从一两公里到现在的四五公里。其实人连走路的姿势都是一直在调整的,这让我对过往的不堪有所释然。“改变是唯一能带来进步的方法”,挣脱人际索网,毁灭旧我获得新习惯,这算是我经历歌德所说的“死和变”[?]。

在跑步方面,这两个月我是有如上的感受的

白居易感慨李杜的遭遇[?],“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林语堂说[?],“甚至才高如苏东坡,真正的生活也是由四十岁才开始。”“我已受到够多的诽谤!通常这是针对我最高尚的行为而来的。”三木清[?]一定有过歌德的遭遇,“必须要拿出勇气去做与人们的期待完全相反的行动,恰恰就是我们必须认真听取的。”就如手受伤促成的转变,为衰仔搞事情的妇校也应得到感谢,直面“中年之路”[?]的我从内心深处做出“不再过分离的生活”的决定,担起养育自己的责任,过好第二人生。这两年最让我安慰的话莫过于最像人的尼采[?]也说过的那话,“凡所有事发生皆有利于我。”

前两天和徒弟一家聚会,无意间听旁边一纹身壮汉和他同行高谈阔论,“读书有个**用,还不是给人打工···”罗马人也是这样看希腊人的吧,罗马是统治了希腊,但希腊文化却征服了罗马。“死读书”的确不值得鼓励,但就此否定读书的意义的是比书呆子更让人同情。

阿德勒有个“外部因果律”的理论[?],是将原本不存在因果关系的,强行解释成存在着重大因果关系。学校教育固然不可忽视,但它越发被高估,甚至怀疑这是为了回避其他社会问题的刻意。教育的最大威胁不是冷漠,而是天真!现在学生对分数的追求像斯巴达人对武力的推崇,而衡水模式何尝不是训练考场上的角斗士呢。而校园外,花臂大哥的霸气不单是充斥着休闲会所,更是弥漫着整个上空。

教育不是出了问题,而是得了癌症。上一次春游不知是在多少年前了,是多不珍爱生命才能拒绝大自然的召唤;教学楼的窗户不觉中变成了透明的墙,又是多漠视生命要绑架所有人的新鲜。“把效益当做衡量成败的唯一指标”,帕尔默断言[?],我们“会去做越来越微不足道的小事···而放弃我们本该肩负的千金重担”,比如真实、善良、健康和快乐。不关注内心和本性的教育最多算是驯化罢了,而优质教学是来自教师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

这一年里,《求师得课堂志》里的诸多细节让我感动,明睿的《邱发文列传》[?]带来惊喜。日常对亲朋的补贴,给学生以实在的鼓励,发放求师得奖教金[?]等,是给予带给我了幸福。无论是课上激发学习兴趣、假期引导教的求师得数位学习,还是和浚豪的《求师得高考物理101》等项目,都是对帕尔默理论的践行。“当某件伟大事物处于学生中间时,他们就可直接从探究伟大事物中汲取学习和生活的能量。”更具体点,假如学生能坚持和老师一起读书、跑步,是参与到读书和跑步中培育了学生“猴子样的敏捷、狮子样的体力和骆驼样的精神”[?]。

依照新政我还要十年退休,岸见一郎[?]的“享受十年孤独,从不感疲倦”对我不是难事,孤单的我从不孤独,但如何面对十年后的自己的疑惑时不时蹦出来。想象一下,在我的荣休会---如果有的话---是赞美精于八股物理的葛擂梗,还是称颂长于提分的马纯上呢?如此“大众的赏识是对人的侮辱”,更是对我的诅咒。“你要活得像你自己。”我会试着过比较好的生活,“不抱着可以得到称赞的期望”,也不许“来生再得到回报”的宏愿。小小的种子不聚堆在瓦罐,要闯荡大大的宇宙。“···他们要开花,开花是灿烂的,可是我们要成熟,这叫做居于幽暗而自己努力。”[?]从天空获取、向大地求索,这是我所仰慕的植物的高尚。失败者的荣光是之前很少想过的,我不会征服他者,而是要成为道德的胜利者。

“当我根据自己的法则就位,竭力演奏音乐大师的作品时,人们以为我是音乐爱好者。”90高龄的中村恒子在《人间值得》[?]一书中更直接说出里尔克的感受,“无论走到哪里,我们始终只是一个人。”我是不需要说加油之类的话打气的,自信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未知的一切。但内在和外在的我还是不忘彼此鼓励,“还有那么多的黎明,等着去散播它们的光明。”“嗯,抱有希望!”

一早上班,门显提示还有356天,今天的天色清澈了不少···联欢散场,食堂加餐,操场上,我跑完2024年的最后一圈。

1^3+2^3+3^3+4^3+5^3+6^3+7^3+8^3+9^3
(1+2+3+4+5+6+7+8+9)^2
(20+25)^2
(2025)^1
@qiusir

❤年度最佳:世上最美的风景是学生的笑脸

即便是带着降噪的耳机,还是听到学生隔着玻璃窗喊叫我的名字,qiusir!也是学生们用力拍打玻璃窗的声音让我不好意思不回复一下,稍有的不安中转身拍下这和枫叶一样灿烂的笑容,那片刻的魔力,现在想想都有要哭的冲动······
♡年度怀旧:为了忘却的纪念

照片是我阳的两天前(20221221)散步拍下:萎靡的孩童、烂尾的楼房和口罩大妈的顽强

一部伟大的作品应该就像一把斧子,可以劈开我们内心冰封的海洋。卡夫卡

☆年度好书
01.[?]《被压迫者教育学》保罗·弗莱雷 顾建新等译 知识是师生彼此交流和学习的产物。
03.[?]The Gay Genius 林语堂著 元气淋漓富有生机的人总是不容易理解的...
06.[?]《杜甫传》冯至著 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
07.[?]《在自我启发中成长》阿德勒著 对生存环境的理解决定了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
12.[?]《教学勇气》J.PARLMER著自以为是的影子老是跌跌撞撞地附上身来。
20.[?]《瞧!这个人》Nietzsche 刘崎译他坚强得足以使任何东西都得对他有利。
22.[?]《给青年诗人的信》里尔克他们要开花,开花是灿烂的,可是我们要成熟···
28.[?]《蒙田随笔》马振骋译最佳观察马力的办法莫过于看它能不能漂亮地收住脚步。
29.[?]《智人之上》尤瓦尔·赫拉利DNA并不是去呈现既有现实···
34.[?]《中年之路》霍利斯生命中的恶龙是公主,只等着看到我们表现出美丽和勇敢。

·图(2024)书[?]

03


导读
母亲虽然在康德13岁时便去世了,但是已在他的心里埋下“最初善的种子”。
康德在晚年还表达对该校“高度重视学生忏悔的决心”这种灵魂拷问恶反感。
1746年,在父亲去世的那一年,康德开始从事家庭教师的工作,并且一直工作到1755年。自嘲或许没有比他更糟糕的“高级家庭教师”了。
康德的授课风格是,自由谈论,夹带着笑话和好心情,但就内容而言是严肃的。他一再对学生表示,他们在他这里学习的不是哲学知识,而是哲学地思考,不是重复他人的思考,而是学会自己“思想”。“要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智”,这是康德对每一个走向启蒙的人的要求。
(最像学生的老师)
终身未婚,“当我需要一个妻子时,我养活不了她;当我能养活得起她时,我已经不需要妻子了。”
当地居民甚至可以根据他每天下午出门散步的时间校对钟表。
康德在哲学领域带来了哥白尼式的转折,从根本上动摇了理论性认知的可能性,也影响到教育的发展。
人们认识到的并非“原本的”现实,而只是现实的表象。
(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
1779年,哈勒大学设立了德国第一个教育学的教授席位,而在此之前,教育学专业只是被当作哲学的一个分支领域。
卢梭的画像是康德工作室内唯一悬挂的画作。1762年夏天,为了阅读《爱弥儿》,康德还一度放弃了他有规律的下午散步。
“所有出自造物主之手的,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康德认为人有一种双重本性,即既有经验的特性,受到自己的感官世界和动物本能的驱动;也有理智的特性,具备内在的自由和独立性,能够摆脱感官的束缚而采取道德行动。正因为如此,教育才有了必要性和可行性,才有了发挥其作用的空间。
教育目的也有着双重性,即幸福和道德。
作为理智的生物,人的目的是道德,即为善而善。道德是最高的教育目标。道德是衡量教育行动的绝对尺度。
道德化不是通向某个目的的手段,其本身就是目的。
教育中的最大问题是,如何既能服从法则的约束,又能发展出自由的能力,并将二者结合起来。(谁要伟大,必须聚精会神。在限制中才能展现身手,只有规则能给我自由。)
教育的目的不是约束,而是自由,约束只是通向自由的手段。
当道德惩罚不再起作用时,热门才可以实施身体上的自由。实施带有愤怒特点的惩罚产生不良的效果。要让孩子知道,惩罚的最终目标只是推动他的改善。
让孩子承受自己错误行为所造成的逻辑后果。
“人必须通过教育,方可成人。”“人们必须让年轻人学会,不是按照他人的标准,而是完全按照自己的标准来评价自己。
教育的任务并不是让下一代适应当前的世界,而是让他们有能力根据人的理念和使命创建一个更好的世界:“教育技术的一条准则,尤其是那些制定教育规划的人应该注意的是,儿童教育不应以人类的当前状况,而应以未来的更美好的状况为准绳,既要符合人性的理念以及全部的潜能来进行教育。”
(I Like ❤ Me )

出版前言1803年春季博览会

导论
人必须公国教育,方可成人。人是纯自然教育的产物。
人类应该通过自身的努力,渐渐展现出其全部天赋。
野性游离于法则之外。
理念不外乎在一个经验中尚未出现的完满的概念。
(丘田桑)

人们摘下一朵报春花,所能得到的不过是一种颜色;若将它的种子进行播散,就会得到形态各异、五颜六色的花朵。

人性中存在着许多种子,我们的任务是,让天赋均衡地发展,让人性从种子中发出来,让人充分发挥他的潜能。
上天希望人能从自身中发展出善,它对人们说,“到世间去吧。我为你配备了向善的天赋,你要做的事发展着天赋,你幸福与否都取决于你自己。”

教育是一门技术,必须要经过许多代而臻于完善。
教育是人所遇到的最大、最难的问题。因为认识取决于教育,教育又取决于认识,所以教育只能积硅步循序渐进。只有通过经验与知识呗代代相传,继而被增砖添瓦,再度传承,教育方式才能找到正确观念。(我的教育观基本是从零开始,这是缺憾,同时也有其优势。)
书写需要经过多少教化,才使得人们想到文明人时,可以将书写的开端称为世界的开端。
一棵树孤零零地长在田野中,难免会长得树干盘曲,枝条散漫,反之,林中之树,因为旁边的树木与之相抗,才得以遒劲挺拔,向上寻求空气与阳光。
(审美的方式有变化,对于树木按照其本该有的样子生长会有什么不好?生长是一种妥协吧。和古人对话。)
任何一代人都无法给出圆满的教育计划,这是因为关键在于实验。
①只要孩子不妨碍别人的自由,比如大声喊叫或纵情喧闹,以至引起别人的不满,就要让他们在从小在各个方面获得自由;
②必须让他们明白,只有他们自己让别人达到了目的,他们自己的目的才能实现。
③必须向他们证明,人们给予他们的约束能将他们引向自由,人们培养他们,以便将来他们能够自由,也就能够不依赖他人。
人们学会了衡量自己的力量,学会了呗别人所约束。

正文
最初的教育只是消极性的。也就是说,人们并不需要发展天性,只需要不妨碍天性就好。教育的技巧只有在锻炼中发挥作用。
规训不能是奴役性的,而是要让孩子始终感受到他的自由,只是不能妨碍别人的自由。
卢梭说,“之前若无顽童,之后变无智者。
“快走,你这讨厌的家伙,世界对你对我都足够大了。”
儿童应该游戏,也应该休息,但也必须学习劳动。对技能的培养和对精神的培养一样都是有益的,但两种培养必须在不同的时间进行。
教育必须是强制性的,但绝不能是奴役性的。
低级能力单独来讲授没有价值。
例如,一个人有很好的记忆力,但却没有判断力,那他只是一本活字典而已。但这种负重驴也很有必要,就算它自己毫无建树,起码还可以运输材料,让他人能够有所为。
“我们记住多少,就知道多少。”
小说阅读会削弱记忆力,不要让儿童接触小说。
记忆力必须今早与理解力同时培养。
苏格拉底将自己称为听众的助产士。

很多人认为,童年是一生中最美好、最惬意的时光。但事实并非如此。它是最痛苦的岁月,因为孩子常常处于管教之下,很难有真正的朋友与自由。正如贺拉斯曾说:“小家伙已承受和付出了很多,既流汗又受冻。”(这段描述就如对青春的赞美,罗曼罗兰说,“青春不是快乐的。人们总是说,它是幸福的年代。并非如此。青春至少对人来说,是可怕的年代,尤其在这样一个精神受压制的国家里···”还有,里尔克也提到,“人们爱把青年比作春,这比喻是正确的。可是彼此的相似点与其说是青年人的晴朗如春阳的明丽,倒不如从另一方面看,青年人的愁苦、青年人的成长,更像那在阴云暗淡的风里、雨里、寒里演变着的春。因为还后者比前者更漫长、沉重而更有意义。”)

他们必须学会,用对丑恶和愚蠢的厌恶替代仇恨,···用自重和自尊替代他人的意见,用行动和行为的内在价值替代语言与情绪,用理解力替代感觉···
欲速则不达,这句谚语指的是一个持久的行为,人们必须快速学习很多知识,这便是快,但人们还必须寻根探源,并在每次探寻之中花费时间,这便是慢。(拉丁语,快了反而慢,很多人将之作为座右铭。)
贺拉斯所说的坚定不移之人,便是具有优秀品性之人。
基督教不教人谦卑,而是令人谦卑,因为人必然会按照自身与最高的典范相比较。通过在别人面前自惭形秽来树立谦卑,是非常错误的。“看着,某某孩子是怎么做的!”这类训斥只会带来非常鄙俗的思维方式,如果一个人以他人的价值来衡量自己,那么他或是抬高自己,人自己跃居人上,或是贬低他人价值。
据说,牛顿在说出上帝的名字之前,总要先停顿和思考一会儿。
人必须让年轻人学会,不是按照他人的标准,而是完全按照自己的标准来评价自己。(这话是出自三百多年前的康德之口)

02

为记录风景拾荒者的行踪和皓首穷经的历程,每月选一张手机自拍的和这一年在读的。评论权当微博用,偶尔发发神经,即便是无聊的爪印也是留给未来自己的礼物呢......


2025
2025-01从天空获取、向大地求索,这是我所仰慕的植物的高尚。失败者的荣光是之前很少想过的,我不会征服他者,而是要成为道德的胜利者。

2025
2025

read

01.[?]《论教育》康德 教育是人所遇到的最大、最难的问题。
02.[?]《可是我还是会在意》和田秀树 在意别人的眼光是对自己情绪的勒索。

01


(\varphi^{\frac{\varphi+\varphi+\varphi+\varphi}{\varphi}}-\varphi^{-\frac{\varphi+\varphi+\varphi+\varphi}{\varphi}})^{\frac{\varphi+\varphi+\varphi+\varphi}{\varphi}}=2025

十二 23


中年之路---人格的第二次成型 詹姆斯·霍利斯著 郑世彦译

在人生的中途,我迷失了方向,发现自己置身于一片黑暗的森林。但丁
生活向后回忆,但活着必须向前。(人是正着活,倒着想。)
若将你内在的东西活出来,它们必能拯救你。若不把你内在的东西活出来,它们必将毁灭你。《多马福音》
译者序 听从内心的召唤
荣格,“神经症的爆发不仅仅是偶然的,一般来说,这是最关键的时刻。它通常是要求新的心理调整、新的适应的时刻。”
第一个成年期(12-40岁左右)(对晚熟的我来说,50)我们的人格不过是对外界的反应的集合。我们学习的是身边大人的态度和行为,我们被要求成为这样或那样的人。到了第二个成年期,我们才有了一点闲暇和空余,自我才有了一些力量,可以琢磨如何“成为我自己”。
“我们的心灵组织了这场危机,制造了这种痛苦,因为伤害已经造成,改变必须发生。”
序言
中年之路是一个重新界定和调整人格的机会,是介于首次成年的青春期和无可避免的老年及死亡之间的过渡阶段。
如果我们总是将自己的生活看作由他人造成的困境,看成一个可以“迎刃而解”的问题,那么就不会发生任何改变。
(医生特鲁多说,偶尔治愈、时常帮助、总是安慰。好的医生不仅仅是治疗,还要带动患者一起参与到健康的流程之中。就如那位心脏科医生提到的,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和康复的全流程一样,我们不仅仅应该在诊断和治疗上发力。)
“长昼将尽,皓月徐升。内心召唤,耳边回响。一起来吧,我的朋友。探新寻异,永不为晚。”

一、临时的人格

Continue re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