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事总是海阔天空
改了个网图表达一下我对基础教育的感受;标题是借用了梅子涵教授的“儿童的事总是海阔天空”;公立学校里的教师被当做教培员工,战战兢兢又兢兢业业地造着土火箭,巨婴在你追我赶地加速······如此完美的教育几近于“庄严的滑稽”、“深厚的浅薄”和“正经地扯淡”了。
看到一位台湾教培专业教师谈一线老师的几个层次:
你会考试,你会教;你会教,你能教清楚;教的清楚,让人家觉得你教的好;你教的好,你教的学生考的也好;你教的好,学生考的好,上你的课他会笑、觉得开心、他会被感动,他会心领神会······
还可以再考虑三个问题,融洽互信的教学过程一定是能让彼此的犯错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一位好的老师一定是从教书过程中也从学生那学到;更高层次的教学,一定会让学生有机会发现和发挥自己,让自己有教别人的体验。
活力爆棚的七班的那位文静有才的“火箭男孩”写了篇我不能全看懂的古文,很带感。也感谢“全能课代表”迟同学的推荐和沟通......特选配了十年前的照片,那时已习惯不虞之誉,而意识到有些批评是求全之毁倒是后来的事了。
邱发文,字法文。于廿纪有七二年生于农,幼孤,惟余妹名发芳。文嗜学,励奋发,求知若饥渴。文以长子作,勤工俭行以持家。及弱冠,已习理于京师之师范院校矣。其时,生出于僻村者无几,文以科举得资,诚可贵也。
Continue reading »
求师得数位学习十年20期
Week1(7月23日-7月29日) 求师得蝴蝶图标的构造
Week2(7月30日-8月05日) 圆锥曲线/面的构造和探究
Week3(8月06日-8月12日) 3D-绚丽的多面体构造
Week4(8月13日-8月19日) 数学之美
Week5(8月20日-8月26日) 求师得折纸初探
关注微信公号“求师得”,了解更多课题信息。
《人生论笔记》三木清著 娄卫东译
一、人生论笔记
23、关于个性
(这一部分是我最喜欢的)(大概二十年前我也谈过个性,读书少,思考浅,表层的局部。[?]谈“个性”的第二特征)
抵达个性的神秘殿堂的道路就像忒拜(古希腊城邦)街道的门一样多。我的每一个生活的瞬间都是我信仰的活生生的告白,我每一个行为都是我的宗教的布道。在我心里面的各种心情,为了唤起祭祀在自己内心深处东西的直接认识,而生成、发展和消灭。
我也是拥有“千万种心”的人,我可以看到自己的内心不断地斗争、争吵、互相作对、互相矛盾。但我不正是无数的互爱、互助,也经常互憎、互战的聚合物吗?
“我不是为了法则而是为了例外而创造的那种人。”即使能测量出天空的大小,谁又能测量出灵魂的轨迹呢?我越是能对自己的个性增加一份描述或者定义,就越感到其价值在逐步减少。
地球的中心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那样的东西,它不是个性。一号、二号这样被区分的客观个体或者和其他东西比较后,具有独自性的东西也不是个性。所谓的个性是无限的存在。我是无限存在,意味着我心里的无数表象、感情、欲望在无限地交替存在着。
我不是通过时间的形式理解音乐,而是在音乐里体验真正的时间。试图理解个性的人必须超越时间长河的喧嚣声。
我的每一个行为都是个性整体的现实性东西的表现。
“冠以理性的词汇不过是用来变得比动物更加动物性”的理性使用者。
我明白了个性不是与生俱来的礼物,是我必须用战斗来获取的理念。我也了解了这个无价之宝不是在自己以外去寻找。而是应该回归自己的本源上寻找。寻找不是执着于原来自己的基础上加上什么东西,人只有失去了自己才能获得自己。所以当伟大的宗教家说“不是我们在活,是基督在我们里面活着”的时候,不是这个人变成了基督,是他变成了真正的自己。我的个性只有通过复活才能在我的里面诞生。
个性是用唯一方式真实化表达全世界意义的小宇宙。
人们不是躲进喧嚣的巷子的微暗屋字里变为真的孤独,反而是“遥望星空的人最孤独”。在对永恒的冥想中失去自我时,我才能进入美丽的绝对孤独。
只作为一个文化人的自由存在,我不管在社会中是否活动,都会进入和全宇宙的无限关系中。这样我明白了,个性的唯一性不是依存于其在自然中所占据位置的唯一性,本质上是基于在整个文化中所负任务的唯一性。
爱是创造,创造是在对方身上发现自己。爱人者否定自我,在对方身上活出自己。“只有唯一存在的话,神自己也是未解之谜,所以神为了发现自己只能进行创造。”神的创造就是爱,神通过创造发现自己。人在爱中全身心投入纯粹性的创造时,会发现作为队里存在的自己即个性。
了解自己的人不久也会了解他人,我们的灵魂自己提高到一定程度后,我们会相应地慢慢发现周围的很多个性。
1、关于死亡
当死亡到来的瞬间他便一下子变得平和安静。有人吧墓地称为平和之园,我觉得这实在是再贴切不过了。(去过墓地,次数不多。)
人只有在生病时才能感受到内心的平静,这是现代人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成为现代人最具特征的病症之一。
健康之友在康复期才能感受到,这一点具有现代的根本性的抒情和浪漫特征。
四十而曰“初老”,不单指身体的衰老,更意味着精神的成熟。
如果浪漫主义的一切都是病态的,古典主义的一切都是健康的,那么我们也可以说死亡的恐怖是浪漫的,死亡的平和是古典的。(没有人活着经历死亡。)
一心虚无,生无执念,这种人其实是很难断尘缘的。
2、关于幸福
我们的时代的不幸,已经到了让人们失去思考幸福的力气的程度吧。
死是一种观念,生是一种想象。
“人是自己一个人死的”,帕斯卡尔这样说,人都是各自分别面对死亡。
死作为一般性的东西被认为是观念,生作为特殊的东西被认为是想象。思考死的种类,是因为仍然从生的角度去思考死。
人格是大地之子的最高幸福。歌德这样完美地定义了幸福。变得幸福就是变得有人格。
就像鸟儿歌唱一样,表露于外,使他人幸福的人才是幸福。
3、关于怀疑
独断家有时候表现得像天使,有时候却像野兽。实际上没有节制的怀疑不是真的怀疑。(“人类的进步总被一种对于现成结论的先天性对抗所阻挠。我们天性乐于重新探索人类已经历的所有荒唐、愚蠢,这令我们裹足不前,将生命太多地浪费在发掘已经被他人苦心记述的广泛事实之上。”想起阿兰·德波顿的这句,他要是位科学家就更有说服力了。)
与其说人们不是为了不可靠的东西工作,不如说人们是从不可靠的东西出发开始工作。人生不是存在而是创造。
怀疑必须有节制,有节制的怀疑才真正配得上怀疑的名字,怀疑意味着方法。笛卡尔已经证明,怀疑是方法的真理性。
只有理解怀疑是方法的人,才可能理解独断也是方法。理论家是怀疑的,实践家是独断的。
就如同肯定之于否定,物质之于精神而存在那样,独断与怀疑的关系也是如此。
4、关于习惯
(我厌恶了每个假期求师得数位学习推广的卑微性)
习惯是模仿自己,在适应自己的同时,也适应他所在的环境。流行是对环境的模仿,在适应环境中产生。
如果习惯不能成形,感情也没有力量。
古希腊的哲学家认为,物质是无限的内容,精神是形状。
生命通过习惯而生,也因习惯而死,死是习惯的极限。
堕落不是感情的过剩,是感情的特殊习惯。人类的行为是技术的,这是堕落的根源。
5、关于虚荣
人类借助虚荣而活,在所有的人性中虚荣是最人性的。
“为了不把虚荣都积存在心里,受它驱使,我们必须为它留条裂缝,每天像排水一样把它释放出来。”
所有人类的恶都是从不能忍受孤独的地方产生的。
虚荣是生活中从创造中分类出来的的自我标榜。将虚荣与艺术中的自我标榜进行对比思考,你就会找到对虚荣的恰当处理办法。
6、关于荣誉心
虚荣心是对社会来说的;名誉心是对自己的品味的认知。
名誉心和自我意识是无法分割的。据说只有人类才拥有名誉心。
7、关于愤怒
现在神已经被人类化,魔鬼也被人类化了。
可以说没有比愤怒更能搅乱正确的判断的东西了。但是比起隐忍的人,愤怒的人总是应该被宽恕。
神的辩证法不是爱和恨的辩证法,而是爱和愤怒的辩证法。忘记神的愤怒的很多关于爱的说法,是把神的爱变成了人的爱。
我们的愤怒大多是情绪化的,情绪化的东西和生理性的东西相连。因此想消除愤怒,人们诉诸生理手段即可。
爱是统一,是融合和连续。愤怒是分离,是独立和非连续。
即使是神,他也必须通过愤怒表达其独立的人格。
人在愤怒中即使是无意识的,也表达自己是单个的人,具有独立的人格。
8、关于人的条件
如果虚无不是人的条件的话,你如何才能将自我与世界的要素根本区分开呢?
虚无是人的条件或者是人的条件的条件吗,才会得出人生是创造形成的结论。
9、关于孤独
“这个无限空间的永恒沉默令我战栗。”
孤独之可怕不在于孤独本身,而在于孤独的条件。恰如死亡之可怕不在于死亡本身,而在于死亡的条件。
孤独不在深山,而在市街。孤独不在一个人里,而是在很多人的“中间”。
为了品尝孤独,西方人会跻身市街,而东方人则会遁形于山野。
东方人的世界是黎明的世界,而西方人的世界是白昼和夜晚。白天和夜晚没有队里的时刻就是黎明。
10、关于嫉妒
嫉妒是最适合魔鬼的属性。
嫉妒一般看起来把更高的人作为目标,这只是表面的现象,本质上它是面向平等者。这一点,和爱在本性上总是憧憬更高的东西是不同的。
人对于与之类似的人才会产生嫉妒,与此相反,爱的对象不是大众化的人,而是有个性的人。
嫉妒总把一切公事当做私事看待。
11、关于成功
在中世纪的人们的道德之中,好像并不存在我们所说的成功。他们道德的中心是幸福,于此相反,现代人的道德中心可以说是成功。当成功成为人们的主要问题时,人们对幸福已经不太关心了。
将自己的不幸认为是不成功的人,才是真的应该令人可怜。
嫉妒他人幸福的人,大多数的场合他们是把幸福和成功视为一体的。幸福是具有个人性的,人格性的东西,但成功是具有普遍性的,可以量化考虑的东西,所以成功的本性容易伴随他人的嫉妒。
Streber无论在什么场合,都无法理解人生就是冒险的形而上学的人,这些努力家的特征就是缺乏想象力。
古代人的理想代表是贤者,中世纪的理想代表是圣者,近代的理想代表可以说是企业家。
12、关于冥想
冥想是思想上的人的原罪。
13、关于传言
传言不是命运,像对待命运那样去爱和开拓它是愚蠢的。
如同对待批评那样去接受评价,你试图和它认真地加以对质是没有用的。
传言不是任何人的东西,甚至不是被传言者的东西。
历史性的东西与其说在批评中产生,不如说在传言中被决定下来。
14、关于利己主义
正如纯粹的英雄主义很稀少一样,纯粹的利己主义者也很稀少。
爱情是通过想象力来衡量的。
15、关于健康
自己的观察是保持健康的最好物理学。
健康是每个人自己的东西。
首先发现自己的个性,忠实于自己的个性,然后形成这种个性,生理学的规则和心理学的规则相同。
客观的东西是健康,主观的东西是病态。
“什么是一般的疾病,与其说依赖一生的判断,不如说依靠患者的判断以及各文化圈的支配性认识。”
16、关于秩序
外表被整理得极好的东西,不一定是由秩序的,不如说外表看起来无秩序的地方却存在着秩序。(看看重点中学和国际学校学生的状态,大概能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
时代政治问题可以用美学来解决。
知识分子的原始意义是能制造出东西的人,别人无法制造出来的东西,知识分子可以制造出来。
17、关于伤感
伤感存在于所有情感的外部表面。
18、关于假说
19、关于伪善
“人只喜欢自己的作品和编造的童话故事。”
在本性方面,虚荣的人是伪善的。
善隐者善存。(私藏即花)
20、关于娱乐
人必须了解享受生活,“生活技能”就是享受生活。这是技术,是德行。
帕斯卡尔认为,从其他的、更高秩序来看,人生的所有经营,无论是认真的工作,还是及时行乐,都不过是一种娱乐。
真正的享受生活者是不同于广泛兴趣爱好者的具有创造性的艺术家。
21、关于希望
人生中的任何事都是偶然的,但是人生中任何事又都是必然的。
希望如同命运,就如同将命运的符号反过来一样。
人生如同命运,人生是希望。对命运似的存在着的人,活着就是怀揣着希望。
活在希望里的人常常很年轻,不,是意味着生命本身在本质上的年轻。
真的希望来自绝望。
在绝望中无法放弃自我,在希望中无法拥有自我,这是近代主观性人们的明显特征。
正如斯宾诺莎所说,所有的限定都是否定,只有真正理解放弃的人才可能有真的希望,什么都不想放弃的人不可能拥有真的希望。
创作形成就是放弃。
22、关于旅行
解脱也是漂泊,脱离也是漂泊,这里面存在旅途的感伤。
出发点不是旅行,抵达点也不是旅行。旅行是不断前进的过程。
旅行的本质上是冥想性的,在旅途中我们常常是旁观者。
日常交往的人是怎样的人,通过一段旅程你就能看个一清二楚。人各有各的旅程,在旅行中真自由的人,在人生中也是真自由的人。人生其实就是一场旅行。
二、读书与人生
1、我的读书经历
(少有人有三木清先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深度和阅读数量)(为了一位作家学习一门语言,就如为了解决一些物理问题去发明或去学习某方面的数学一样吧。)
新京,伪满时期日本对长春的称呼。
他说自己来自太平洋对岸,想到同一个太平洋的海水也冲刷着日本的海岸,就深刻感受到世界是一体的。
一日里=3.9公里
想要攻读哲学,必须读原著。(所以必须学习德语、英语,甚至丹麦语)
在国外生活的三年,是我一生中读书最多的时期,三年间我也没怎么去旅行。
李凯尔特教授的著作我全部读过···
我们能够把那些年轻的教授当做家庭教师一起学习,完全是拜通过膨胀所赐,德国人的不幸成为我们留学生的幸福。
大城市是令人孤独的地方,如果像寻求孤独的话,那就到大城市的正中央去。
这个写作计划我几乎是逢人便说,仿佛要把我的笛卡尔计划贴在书店的招贴栏里广而告之···
2、如何读书
最重要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能终日不被打扰而读书的古人令人羡慕。
学生应该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一个人可以享受读书的乐趣。
和其他事情一样,读书也需要勇气。
首先是要读书,然后自然会产生适合读书的心情。
所谓“稳重的大学生”,大抵都拥有读书的习惯。
不要滥读很多书,而是要反复地读一本书。(有的好书我是买两次,过几年再读一次,比较两次的读书笔记。)
智者害怕只读一本书的人。人必须多读书。读书的必要性,就在于要避免成为只读一本书的人,换言之就是不要成为一个单面人。
希望专家多读书,是为了令其具备作为普通人的教养,避免陷入专家的片面性的弊端。
重要的书必须尽量用外语阅读原著。
读书必须自主地,有发现地去读。正确的阅读是根据自己的见解去阅读。
不论是为了收益还是为了批判,或是为了享受,慢读都是很重要的。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