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假期的忙碌后慵懒的这几天,还是坚持爬起来看看书吧。讽刺的是日渐式微的求师得数位学习的宗旨就是学习共同体···大陆不单是缺佐藤学这样的“付诸行动的研究者”,就如这里不是只缺一个好的足球教练一样。
《学校见闻录》学习共同体的实践 佐藤学著 钟启泉译
多少次的造访、多少次的课堂观摩,从没有令人失望,总是直面众多的难题,不得不去展开求解多元高次那般复杂的思索,并从每日每时同这些难题格斗、孜孜以求地展开学习的儿童与教师身上,享受多样的感动。
平均每周造访二三所中小学,已经有32个年头了。造访日本国内中小学2500所,海外27国的中小学约500所,造访中国15次。起始的十年期间造访的1000所以上的学校,没有一所成功,连连失败,当然局部的成功也是有的。
一、寻求内发的改改
学校是无数利害关系相互冲突的场所。
我们所寻求的向来是最适于各自学校的模式,不去追求所谓的“理想的学校”。好的学校是多姿多彩的,好的学校是无穷无尽的。
学校应当承担起建设民主主义社会的共同使命,必须同社区的家长和市民联手,推进学校建设。
每一个儿童都垮不了,会导致教师垮掉;每一个教师都垮不了,会导致儿童垮掉。
“我从年轻时代开始就一直致力于课堂研究,在不知不觉之间形成了以自己的‘理想教学额’的标尺去观摩同事的课堂的癖习。我深深感到,倘若不能从自己的鼠目寸光中挣脱出来,今后学校的建设就会裹足不前。”
“聪明的小黑鱼”突然喊道,“大家一道游,装扮成海里最大的鱼的样子。”
“教师同儿童一道为世代的苦闷而忧虑,让课堂同社会的生活息息相通。”
学校必须是民主主义的场所。
就日本高中的课堂风景而言,同半个多世纪以前一样,旧态依然,没有丝毫的变化,只是翻来覆去地重复着死板的划一教学,加上应试竞争的强制与基于分数的管理而已。
“教师一言堂的课堂已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高中教育“品质”的改进,正是日本教育改革的核心所在。
越是薄弱学校,越是必须引进高水准的学习。
学校是地域风土的标记。每一所学校都是地域的历史与文化的集约点,这种性格是任何时代也改变不了的。
痛感抽象地空谈学校改革的议论的浅薄性。
“为了对外开放,就的对内开放。”
学校改革是必须持续10年以往的事业。(我们用十年登上了山顶,看到了算是壮丽的风景,但,我们的家都还在山脚下呢。)

现代人的问题之一在于不能实现“反复”这个至理名言。现代人之所以耐不住“反复”,就是因为反复沦为“复制”了,不能在反复中迸发出“发现”与“再创造”。法国哲学家吉尔·多尔兹《差异与反复》

学生协同学习的形式被化为无形,教师潜心课堂教学的创造同时也允许失败与失策,教育的卓越性在受到尊重的氛围中培育起来。这是学习出色的学生们与兼备工匠气质与专家实力的教师们共同培育起来的。可以说,这就是持续“反复”的成果。
征途漫漫,改革的坚守被改革的启动需要更多的能量。
步行街高中。无论教师还是学生的归属意识丧失殆尽,步行街高中借助没完没了的“商品开发”,扩大“自由选择”,加剧学生之间、学校之间的竞争,造成了破坏学校共同性、孤立教师与学生的恶果。
高中改革的艰难之一就在于多样性。
创造了新的地平线。“我眺望着大海,在静静地通神明对话。
压低教师富有张力的声音和经过选择的语言进一步使得教师与儿童息息相通。(海外任职的海外踢球的如果颠倒过来呢···)
所谓反思性教学就是在儿童的思考中发现规律的世界 give kid a reason
二、变化中的世界的学校
“永续的革命”正以世界规模在宁静地进行着。

These children are not their children, but our children. Their future is our future. Their education is our responsibility.

只要以分数禁锢学校与教师,使课堂仍然处于“上世纪的工厂体制”之下的“恶法”仍然支配着贫困地区的学校,那么,即便教育预算翻番,学校改革的努力也终将归于浪费与徒劳。
所谓教,就在于倾听。Teaching is mostly Listening.
越发敬重她,并给自己立誓,一辈子向她学习。
倘若不是疾驰,中国就会倒下。“中国的朋友,现代的杜威。”
在这绵长的日中文化交流步伐的延长线上,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改革也占有了一席之地。
“必须要有提供器官那般的勇气。”
三位一体---同客观事物进行对话、同她者进行对话、同自身进行对话。
《自上而下的改革设计与自下而上的课堂创造》未来10年的课程改革,将会更多地依赖于一线教师的课堂创造。
三、实现每一个人的学习权的课堂改革
U字型课堂乃是在40名儿童的班级里寻求协同学习课堂的日本教师的创意性发明,同兼具革新性欲后进性的教育现实的格斗,为日本的教师从课堂的现在走向未来,准备了道路。
任何一个儿童只要坚守学习,就绝不会崩溃,只有坚守学习,即便家庭崩溃了,朋友崩溃了,儿童也绝不会崩溃。
学习是儿童人权的核心,学习也是儿童的希望所在。
现代教育改革的要旨在于优质与平等的兼得。
(好不容易才吃饱饭没多少年,稍微能吃好一点就不知道天高地厚,受到的眷顾以为是应然。殊不知宿命在等候多时了。)
教育应当追求的“现在”,不是作为过去与未来的中间点上的“现在”,而是联结过去又超过现今的“现在”,是超越现今的延长线上的未来、挑战可能得未来的“现在”。
要求修正年轻教师实践的缺点是简单的,但是,发现并培育这种年轻教师的成长之芽,需要不同寻常的坐月的课堂观察与反思的能力。
日本学校的校长任期满三年的、教师任期满五年的,就得调动到别的学校。
学校必须从内部变革。而且,这种来自内部的变革一旦失去了来自外部的支援,就不可能持续。
(肉体活在这块土上已是不幸了,还要在精神上主动受虐那就是该当了。)
教师在唠唠叨叨地灌输教科书的内容,而对这种沉迷于旧式教学的教师姿态,我真想说,“这种课堂简直是博物馆里的化石。”(福尔马林里的胎儿)
这种高亢的声音象征着失败教学的现实。
教师在椅子上一落座便构成的儿童协同学习的场域关系。
相遇与对话就是学习。
学校的可喜变化与学生们的成长,是学习改变人的潜在的可能性与学习实践的可能性的结果。
学习是由协同学习的关系、真实的学习和冲刺的学习(类似于约翰·哈蒂的加速学习)三个要素构成。
“用心制作的合脚的草鞋,有神在。”


参阅文献
走向学校再生的哲学

作为专家的教师
profess是神的委托
以往的“科学技术的合理运用”作为“实践原理”的“技术性熟练者”的专家,不能应对当今的顾客所存在的复杂难解的问题,同顾客一道从事现实的复杂问题解决的“反思性实践家”这一新的专家形象,正在凸显。可以说,反思性实践家并不是把专业的狭窄的理论应用于实践,而是同顾客一道置身于泥沼般的现实情境中,以行为中的反思这一实践认识论为基础,基于经验的见识与广阔的视野,同复杂难解的课题展开格斗。
芝加哥大学的W.Willer《课堂社会学》1932年,沃勒描述了教师文化的陈规旧习,论述了教师文化的最大问题就在于非人性。他说的是,这种非人性是教师在权威性的、欺瞒性的人格扭曲的职业生活中形成起来的。

[?]芝加哥大学社会学者沃勒W.Waller《教学社会学》,刻画出了教师文化的陈规恶习。批判非人化的教师,提出必须恢复教师的人性。该书所描绘的教师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伪善、权势、卑屈、狭隘等教师独特的“非人性impersonality”。沃勒指出,教师在受“机械原理”控制的学校里,以“滑稽的教育方法”高居于学生之中,形成伪善性、权势性人格这一“陈规陋习”。...教师被囚禁在“蛋壳结构”(=教室)中,从而形成了依附世俗的权势与权力,从心底对教育理论不信任,追求显性价值而依赖测试,相互孤立、同事间彼此对立这些教师文化的典型特征。

沃勒指出造成了教师的非人性的另个原因。一是人们对教师寄予了过多的道德教育期冀的问题,就是说过分地期待教师对儿童的道德说教,使得教师把自身置于道德的权力化而反反复复地期满的境地。“教师的工作类似于飞镖?”教师通过对儿童的反反复复地说教,结果使得教师自身陷入权威性和欺瞒性的人格。
另一个原因是,教师游离于社区。
教师作为自律性的专业之所以不成熟的原因,也可以说是职业病的不确凿性。
不确凿性进而在教师的意识与情感之中,对教育学、心理学产生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感,导致自身体验走向绝对化的倾向。
在教师存在着被封闭在蛋壳般的教室中寻求与儿童与小小的幸福的倾向,形成了对处于不幸的漩涡之中的教室之外的事件漠不关心的倾向。这种情形是不可能培育起自律性的专家的。

作为公仆的教师文化、作为技术熟练者的教师文化和作为反思性实践家的教师文化
优秀教师的最大条件就在于教师自身能否反思自身的实践,作为专家持续地展开学习,以“同僚性”的构建为核心的学校组织与教育实践的改革,正是我们的诉求。

从授业研究的轨迹中学到的智慧
刚动笔的论文便条散乱地摆放在先生病榻的枕头旁,稻恒忠彦就是这样一位教育家,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在念念不忘授业研究的发展和教师的成长。
先生不断对追求独立思考,却又始终如一地作为全体中的一员one of them
先生的授业研究,就是通过同教师的合作,在课堂里创造授业的新事实的一种活动。
在教师向儿童灌输的教学中,迷失了作为儿童事件的学习。
向教师学习,培育教师。

走在改革的征途上
陈腐的教育思想、课程范式、教学制度正在土崩瓦解,应试教育赖以生存的一切糟粕,被丢进了历史的垃圾堆。(垃圾堆里的垃圾桶里?)
应试教育的本质是反教育。同而不和的应试教育的世界归根结底是同新时代的发展格格不入的。(无以复加的应试教育是和这个制度很好契合的呢?本身就是它的长子?)

19

前些天梦见染疫故去的亲人,让我有些伤感,想起《寻梦环游记》里的“终极死亡”,有些内疚。妹妹说最近也有类似的梦,还很认真地和我交流了一些,话说吉林老家那谁家的谁生病了吃什么药都不管事,给我妈烧烧纸就好了···也不忘叮嘱我抽空烧点纸。
最近我是要休息两天了,顺道找了个“沿海银行”,大白天就给办了,算是中元节给大家的惊喜吧。向海风许愿,我也心安了不少。


“远方有一堆篝火,在为久候之人燃烧。”




16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via[?]

14


改了个网图表达一下我对基础教育的感受;标题是借用了梅子涵教授的“儿童的事总是海阔天空”;公立学校里的教师被当做教培员工,战战兢兢又兢兢业业地造着土火箭,巨婴在你追我赶地加速······如此完美的教育几近于“庄严的滑稽”、“深厚的浅薄”和“正经地扯淡”了。

看到一位台湾教培专业教师谈一线老师的几个层次:
你会考试,你会教;你会教,你能教清楚;教的清楚,让人家觉得你教的好;你教的好,你教的学生考的也好;你教的好,学生考的好,上你的课他会笑、觉得开心、他会被感动,他会心领神会······
还可以再考虑三个问题,融洽互信的教学过程一定是能让彼此的犯错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一位好的老师一定是从教书过程中也从学生那学到;更高层次的教学,一定会让学生有机会发现和发挥自己,让自己有教别人的体验。

10

活力爆棚的七班的那位文静有才的“火箭男孩”写了篇我不能全看懂的古文,很带感。也感谢“全能课代表”迟同学的推荐和沟通......特选配了十年前的照片,那时已习惯不虞之誉,而意识到有些批评是求全之毁倒是后来的事了。


邱发文,字法文。于廿纪有七二年生于农,幼孤,惟余妹名发芳。文嗜学,励奋发,求知若饥渴。文以长子作,勤工俭行以持家。及弱冠,已习理于京师之师范院校矣。其时,生出于僻村者无几,文以科举得资,诚可贵也。
Continue re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