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Neil Postman 从“娱乐至死”的题目上我应该是不会去看这书,从Laura分享的只言片语中觉得很新奇,遂买来中文版...
原本计划用一天的空闲看完,中间被打断,还好第二天也不忙就读完了,今天抽空简单摘录:
(1985)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人们心甘情愿成为娱乐的附庸,最终将成为娱乐至死的物种。
@qiusir:马歇尔·麦克卢汉是谁?
@qiusir:“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们摆脱现实的奴役,而现在的年轻人正意图做着相反的努力——为了适应现实而改变自己。”@读者 上看到西塞罗说在公元前的话,而今天的状况似乎比两千多年前更严重些,查看古罗马的政治体制,似乎印证了我之前的偏见。
@qiusir:今天在Neil Postman的《娱乐至死》上再看到西塞罗的这句话。推荐短文里还有萧伯纳的诗句,理智的人适应环境,而世上所有的进步都依赖不理智的人
前言: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强行禁书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失去禁书的理由,因为再也没有人愿意读书;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剥夺我们信息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人们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变得被动和自私;奥威尔害怕的是真理被隐瞒,赫胥黎担心的是真理被淹没在无聊繁琐的世事中;奥威尔害怕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的文化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

赫胥黎在《重访美丽新世界》里提到,那些随时准备反抗独裁的自由意志论者和唯理论者“完全忽视了人们对于娱乐的无尽欲望”。
@qiusir:《求师得·拾年》(P188)网络上的“勤”就是多动一下手指,想知道什么就会知道更多;网络上的“懒”就是手指动个不停,即便是无趣也被有趣地分享。莫非无度的勤劳就是懒惰?[?]
奥威尔担心我们憎恨的东西会毁掉我们,而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1媒介即隐喻
与其说经济学是一门科学,还不如说它是一种表演艺术。
我们没有人拥有认识全部真理的才智,即使我们相信自己有这样的才智,也没有时间去传播真理,或者无法找到轻信的听众来接受。
媒介即信息
分分秒秒的存在不是上帝的意图,也不是大自然的产物,而是人类运用自己创造出来的机械和自己对话的结果。
我们学会漠视日出日落和季节更替,因为在一个由分分秒秒组成的世界里,大自然的权威被取代了。
人们说出的话不仅听得见,而且看得见。
用书面文字记录哲学观点,不是这些观点的终结,而是这些观点的起点。
“书面文字远不只是一种简单的提醒物:它在现实中重新创造了过去,并且给了我们震撼人心的浓缩的想象,而不是什么寻常的记忆。”
@qiusir:关于文字浓缩的想法很久前自己也有过独立体会,只是在读赫拉利《人类简史》前没有意识到文字的对于人想象世界的创造性功能。“文字的时光隧道”[?]、“文字是什么”[?]...
有什么比把问题诉诸文本时的沉默更奇怪的呢?有什么比向一个无形的读者倾诉,并且因为知道一个无名的读者会反对或误解而修正自己更玄妙的呢?
12世纪眼镜的发明不仅使矫正视力成为可能,而且还暗示了人类可以不必把天赋或缺陷视为最终的命运。眼镜的出现告诉我们,可以不必迷信天命,身体和大脑都是可以完善的。我觉得,如果说12世纪眼镜的发明和20世纪基因分裂的研究之间的某种关联,那也不为过。
Continue reading »

13

@qiusir:今天在办公室基本读完了芭芭拉的那本针对数理的《学习之道》(之前读过双料冠军乔希的《学习之道》),书房里那本《学以为己》也快翻完了上册,床头kindle早该充电了,断断续续读《钢铁病菌与枪炮》...


A MIND FOR NUMBERS Barbara Oakley
"learning how to learn"
@qiusir:"A good teacher will leave you educated. But a great teacher will leave you curious. Well, Barbara Oakley is a great teacher. Not only does she have a mind for numbers, she has a way with words, and she makes every one of them count." #A Mind For Numbers ​​​​
@qiusir:尼尔·桑德里森(ebay研究实验室高级主管):“我曾就读的学校并不入流,很多学科都没有合适的教书人选。但无论我遇到怎样的老师,我总是专心寻找他们的闪光点,那或是一段美好的回忆,抑或只是一个平易近人的微笑。这种积极的态度使我对老师心怀感激,并在课堂上保持着一种开放接纳的态度。同样的态度也推动了我之后的职业生涯。直到今天,我依然经常主动从我的同事或上司身上寻找灵感。”另,要不是觉得《学习之道》封面设计太差去年就看了……
@qiusir:先前知识会在我们学习新知识或相关内容的时候帮助我们,但是先前知识也会成为障碍,因为它让我们更难在图式中做出改动。这个现象十分明显,从学生对物理概念错误的执念就能看出来,这执念对任何改进建议充满抗拒。另一方面,对学习者而言存在一个悖论:现行观念可能会形成一股抗拒概念转变的力量,但它们却也为学习者提供了框架,学习者可用框架来解释或理解新的、潜在的矛盾信息。#A Mind of Numbers

@qiusir:陈鲲羽说,在育才时理科确实学得比较深,虽然有些知识高考用不到,但到了大学优势非常明显,“很多同学还在破解难题的时候,育才人已经在各领域崭露头角,学哥学姐都非常优秀。”

@qiusir:(题海战术会让教学中出现能力错觉,学生看起来学得更快其实忘的也很快)研究结果显示出了为什么老师和学生容易轻易使用那些从长远看来反而效率更低的学习策略。学习时我们非常关注学习方式,我们喜欢采用那些让我们学得更轻松更快的策略。整组练习或题海练习就有这种效果。然而,为了让记忆有更好的长期表现,我们应该使用间隔和穿插的练习方法,但是在学习中,这个过程会显得更加艰巨。穿插学习法会增加学习之初的难度,但因为它让长期记忆效果更好,所以会更可取。Roediger and Pyc 2012


@qiusir:根据估测,80%-90%的大学生处于拖延状态……大约75%认为自己是拖延者……几乎50%的人有持续的拖延问题。拖延的绝对总量是巨大的,据学生反映,拖延状态一般要占日常活动的1/3,通常是发生在睡觉、玩耍或是看电视的活动上……更有甚者,这个比例有上升趋势……除了出现在大学期间,拖延现象也在人群中广泛存在,它长期影响着15%-20%的成年人。Steel,2007

@qiusir:早在1899年,才华横溢的心理学家William James在他经典的Talks to Teachers on Psychology一书中写到:你们现在知道为什么“恶补”是多么不可取了。填鸭或恶补是在考试前通过大量密集训练来记忆事物。但这样学到的知识,却几乎无法融会贯通。另一方面,同样的事物会在不同日子里、不同背景中重演,阅读、背诵、反复查看、再联系其他事物并回顾,然后这个事物就这样很好地嵌入了你的思维结构中。这就是为什么你要给你的学生强调让他们习惯于不断运用。
@qiusir:现代神经学之父卡哈尔不仅是诺贝尔奖获得者,还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小时候因为不守规矩挨过父母的饿、挨过老师的揍,大人眼里的他又可笑又荒唐…和众多远比他聪明的科学家共事,认为自己成功的关键在于毅力(资质平平之辈的优秀品质)、灵活的应变能力以及谦虚认错的态度。后来回忆说,他的老师在能力好坏的认识上,看起来可悲得离谱。反应快被等同于智商高,记得住被等同于能力强,服从即品行端正。卡哈尔的成功也让我们看到,甚至今天的老师是怎样就轻易地低估了学生,学生又是如何低估他们自己的。#A Mind For Numbers

@qiusir:我生下来就没有耳道,所以听不见。在学习的时候,摘下助听器,我反而能真正集中注意力!我爱死我这先天不足!我一年级的时候,测过一次IQ,90分,我倒是兴高采烈,我还以为自己达到了优等水平……生物学教授,佛罗里达大学年度最佳教师,若干新病毒共同发现者 Bill Zettler
@qiusir:对大多数人来说,学数学或科学依赖于两个过程:一个短暂的学习期,这是“神经砖块”垒砌的过程;二是学习期之间的间隔,就是“思维水泥”凝固的过程。这样的时间节奏意味着,能否掌控拖延症对数学和科学专业的学生至关重要,而拖延问题在学生中恰恰又实在太普遍了。令人痛苦的是预感本身。对一项任务的恐惧会比这项任务本身消耗更多的时间和能量。#乱翻书 《学习之道》


@qiusir:正看有关拖延症的部分,以前学生来看老师,悉尼大学读研的高同学的体恤哈哈……
@qiusir:拖延症不仅可以作为技不如人的借口,甚至会成为虚荣心的温床。我做完了实验报告,参加了市场调差之后,昨天才开始备考的。当然啦,我本来可以做得更好。但有这么多事要忙,这样已经很不错啦。更有甚者,哪怕是那些努力学习的人也会误以为拖延能让他们显得精明能干:我是昨天一晚上补完期中考试内容哦!
@qiusir:“随着你所接触的数学和科学领域越高深,掌控拖延就越发重要。”

​@qiusir:
7月2日 09:47 来自 求师得iPhone客户端
如果你想要熟练掌握材料,以此考出好成绩或是在此基础上创造性思考,你就必须让它们牢牢地钉在记忆里。以创新方式合并组块的能力,为历史上许多重大发明奠定了基础。(Henry Roediger 2012)“扎实的知识基础是在特定领域记性创造的前提。若未掌握一套全面的知识概念,一个学生不可能在任何一门学科得到创造性的发现。学习任何科目的知识概念与创造性思考并不是必然对立的,两者是共生关系。” #乱翻书《学习之道》论“死读书”的必要哈哈。

12

@qiusir:吃了个面换了个便装河边看看夕阳……


@qiusir:人们经常会认为“承担责任”与学习无关,或者认为教育的责任属于家长和教师,与学生无关。两种想法都是错误的。你为教育承担责任,实际上就是在教书育人;你为学习承担责任,实际上就是在学习知识。从学生的角度来讲,只有承担了责任,才能真正进入学习的过程……《互联时代的教育革命》
@qiusir:#东北育才# 下班了~~~

@qiusir:#东北育才# 早自习是不是可以允许学生在室外背背单词呢~~~

@qiusir:年少时除草,年老了赏草,这主要也是为了填饱肚子种田和吃饱了散步的不同...
@qiusir:说到教师工作的风险,不在于开花和结果的艰辛,只是这好端端的红果常毁被当蜡烛点了...

@qiusir:才知道参加“加油向未来”的刘同学是蒙古族呢,GeoGebra的图标对回答五点确定椭圆有帮助哈,立方体网格电阻的题还没出来呢。5/6,3/4,7/12舒国祥同学等势点等效电路图的方法很好...
@qiusir:“轻轻挥挥手,地球抖一抖。”说到运动相对性,少年班的小盆友如是一说,这魄力让人佩服啊...

@qiusir:抽空看了《绝密跟踪》,气氛紧张、凝重,情节紧凑、跌宕,首尾呼应也不忘留白。谁想在韩国电影里找到二十几年前年追港片的感觉。又看了《率性而活》,也不错,晚上看看徐同学推荐的《走到尽头》...
@qiusir:CCTV5+正在直播沈阳非洲马拉松赛,离我家似乎很近呢...
@qiusir:看《转山》想起去西藏的一些经历。骑行,估计是有那个胆也没那个命了,自驾游倒是可以考虑。电影真不错,对云南骑行者李晓川和盐井的藏民印象深刻,我以为变成爱情戏没准更好呢,或是涉藏婚姻话题敏感还是因为宗教缺少真情基础呢...
@qiusir:求师得数位学习2018暑期总结发布后,收到浙大岳嘉祺学长的留言:求师得团队辛苦了!看了总结之后挺感动的,自己本身参与也收获很多,祝求师得团队越来越好(✪▽✪)
@qiusir:“Physics is like sex: sure, it may give some practical results, but that's not why we do it.”对费曼的这话不能更同意,但总觉得应该由数学家来说呢:)
@qiusir:国际部这边还有几株鸭拓草。一天没课,拍拍翠蝴蝶回去看书~~~
@qiusir:花仙子一样的鸭拓草还有一个我更喜欢的别名→_→翠蝴蝶!

@qiusir:办公室来了新同事,研究生毕业的他出生时我已经读大二了哈,忽然觉得自己年龄好大啊:)
@qiusir:#东北育才# 不教高三更有时间遛弯~~~
@qiusir:吃过早饭去散步,蝴蝶落到我指尖~
@邻水修屋:这是尺蛾
@qiusir:别和我扯幺蛾子~~~

@qiusir:翻手机看到下午回家路上拍的这铺满天的云~~~

@qiusir:看到的是白色水蒸气?哈哈...在现场的金时同学说曹教授是说的小水滴,谁知道编导怎么就把那一句给剪了呢:(
@qiusir:罗伯特胡克细胞与列文胡克荷兰微生物都用显微镜...
@qiusir:电视上那十来岁的小朋友都在说牛顿情商不高,好一个加油向未来,呵呵
@qiusir:#东北育才# 2018-2019学年度开学典礼,有朝鲜留学生发言,新教师72,新学生4926

@qiusir:男篮,爷们!红蓝国家队给了年轻人机会...
@qiusir:求师得2018暑期数位学习活动的总结还没思路就出去浪,有点很对不起组织的赶脚...
@qiusir:骑上单车追夕阳~~~

@qiusir:“魔幻城市的生活中有一条规则,就是如果你想获得任何东西,你都会得到它。但是与这一规则相伴的是另一条与机器有关的特殊规则——任何人如果期望得到一台机器,他必须保有它并且在余下的生命中继续使用它。(一旦你期望得到汽车、尼龙或者核武器,你就得以一种恒久的方式与之纠缠不休。)当菲利普有机会去期望获得一辆自行车或一匹马的时候,他幸运地逃脱了这个规则的摆布—他选择了马。”再看戴森的《宇宙波澜》
@qiusir:目前对华为手机相机的“夜景”模式效果醉满意

11


求师得2018暑期数位学习活动总结

求师得先求己
-让更纯粹的学习复位-
“求师得数位学习”2018年暑期的活动顺利结束了,我们又挺过了艰难的一期,又渡过了艰难的一年。 远不能说是一生悬命,但8个寒暑假的推介、助教、反馈和总结,也算是长久的坚持了。
当被动、低效和肤浅、重复的学习大行其道,作为教育工作者的困惑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口头的抱怨、头脑的反思和心灵的畅想上,我们选择和学生一起行动起来。这里的助学发热,这里的自学发光,这里让更纯粹的学习复位~~~
I have become my own version of an optimist.
If I can’t make it through one door,
I’ll go through another door - or I’ll make a door.
Something terrific will come
no matter how dark the present.
Tagore

一、学习者才是继承未来的人
在社会急剧变化的时代,学习者才是继承未来的人。总是自以为饱学的人通常发现自己完美的知识储备只适用于一个不复存在的世界。---埃里克·霍夫

在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彭翕成老师的推荐下,山东的王维财老师以学员的身份全程参与了本期数位学习的动态数理课程。“GGB已接触好多年了,但今年这个暑假收获最丰富,谢谢你们的项目,让我进一步理解了GGB的应用!”求师得给学生和老师一起教的机会,也提供了老师和学生一起学的平台。学校里不乏教书的先生,但缺少能和学生一起学习的老师。老师混在学生堆里,彼此没有年龄、年级和地域的界限,从纯粹的学习出发,交流、共享也自我展示……

求师得数位学习活动面向大学生、准大学生、高中生和资优初中生,除在东北育才教育集团内继续开展的同时,除上海、江苏、吉林和安徽等地的学员参与,今年也有珠海的新学员加入。除康平高中外,沈阳市内又有7中和20中学学生参与,北校和双语的初三直升和大学生学长的参与已初见规模。继上一期和超常部的寒假作业对接,今年暑期,通过理科部部分学生的假期作业的形式,探索与常规教学有效合作可能的渠道。虽然有各种现实的羁绊,总有一些学生能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参与到数位学习中来。

生活总有起伏, 甚至也难说是一直是向前的,但我们依然会选择坚持数位学习,即便今年两位初创人员高三。不是因为前景多么诱人,而是因为相信以我们教育专业的阅历得出的判断。

二、重新审视假期的意义
在导致教育低效且不符合社会需要的种种过去的想法和习惯中,危害最大的一个就是暑假。它是农耕社会的残留物。 暑假是对金钱和时间的大量浪费。在假期期间,学生停止了学习。学习进度搁置,知识的连贯性被打破,阶段性的学习成果付之东流。
读萨尔曼·可汗在《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里的这段话,不禁好奇,一方面倡导“终生学习”,另一方面又很自然地认为“假期就应该好好休息”。要知道这金子般的年华是学习的最佳时间,而这样的时光一去不复返。是时候审视下假期的意义了,假期是发展个性化学习的最好机会,通过假期的个性化学习,学生不仅是获得数位学习的证书,更主要的是通过信息技术明晰了知识和运用了知识,“如果你开始对某件事游刃有余,自然就会乐在其中了”,而以往的一些口号通过合作学习过程得到体悟和强化。同时,教师的教学阅历也得到补充和丰富,就如有的本科生毕业会获得双学位一样,求师得的教师成员除了完成日常的教学任务,额外多了一些网络教育经验的积累。

三、再提“带着慕课证书上大学”
和其他动物不同,我们是可以有意识地改造自己,当我们能利用假期的时间主动提高自己时,我们才更能代表人类。套用安德斯·艾利克森在《刻意训练》的这段话,勉励求师得数位学习的成员。

张梓愉学长在她分享《数位学习在高中之后》的文章中提到卡耐基梅隆大学(CMU)计算机科学学院的学术导师的话, “合理并且高效地运用在线资源,是成为一个合格学者的第一步。”这和我们最初提出“带着慕课证书上大学”的目标相一致。现在的学生往往被视为数字原住民,但这不等于他们能比数字移民们更好地开展数位学习。数字原住民的同学们不妨想一想,你是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

家长们也应该放宽眼界,除了数位学习“能提高分数吗”(其实能)、“考大学有用吗”(可能有点用)的现实问题外,当学生假期智能手机不离身,还在担心用电脑玩游戏、还担心用电脑影响视力?(最近有研究表明电脑、电视等不是导致视力不良的主要因素)家里可以没有电视,但不能没有电脑,电脑首先是一种学习的工具,特别是进行动态数理的研究性学习,智能手机还是有所受限。

四、师生协作的学习共同体
“如果人类还没有学会大规模灵活合作,大脑再聪明,手脚再灵活,到现在仍然是在敲燧石,而不是撞击铀原子。”赫拉利《未来简史》
本期假期活动延续了以往教师、学生主持、助教、学员和学长的基本组织构成和具体分工,老师负责课程规划和统筹分工,部分学生助教负责编写、审校、答疑,学长参与反馈、分享。放假前不同学部组织推介活动、开课前还通过网络招募成立学长后援团、开课期间按提前分工划定各项工作时间节点。学长撰写专业指导和求学经历,老师、学长和助教检查作业、评分反馈,利用百度云和求师得助教群答疑并制作助教视频。如尤一宁学长在寒假《求师得课程的创新实践意义》一文中提到,求师得课程组近几年坚持举办的假期在线课程,强化了纯粹以学生为中心的、体现真正人本主义的教学理念,为在线课程的发展、完善,进行了难能可贵的新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创新性和反馈评估的人本性。

能一路坚持完成这创新实践的教育活动,很大程度上是靠优秀学长的支持和推动,他们的文章都很用心的整理和分享,包括本次总结题目的句式,除了李峰老师“为己而学,得自己身”、李弘祺《传统中国的教育》的“学以为己”,也借鉴了王禹程学长“求人先求己”。
五、When one teaches, two learn
When one teaches, two learn.---Robert Heinlein
“理解通常是解释的产物,并非先有理解才有解释。第一次真正理解教学材料,是在自己去教学生的时候。”想起曾和年轻老师分享过“不会,一教就会了”的经验。比如助教视频的制作,就是体验那“说给自己听比反复阅读或是用马克笔标记更有用”的过程。

“自己发现、教自己和自己教学”是我眼里的认知的三个内循环。 Robert Heinlein的这话也如法国人Joseph Joubert的“To teach is to learn twice”,结合求师得数位学习来看,我会理解成“半教伴学”。如福泽谕吉创建的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的“半学半教”的传统。
我们课题主持和助教的学生在教别人的过程中本就是自我提高的学习过程。我们可以很多人教一个人,这不是教育成本的问题,教本身就是学习的过程。作为教师常会说常教常新,而数位学习用到的视频助教等手段和内容都是崭新的,当我们看到学生有板有眼的反馈,师生的界限也就模糊了,教是更好的学,是更纯粹的学的一部分。

六、学习责任感的确立
人们经常会认为“承担责任”与学习无关,或者认为教育的责任属于家长和教师,与学生无关。两种想法都是错误的。你为教育承担责任,实际上就是在教书育人;你为学习承担责任,实际上就是在学习知识。从学生的角度来讲,只有承担了责任,才能真正进入学习的过程。---萨尔曼·可汗《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

最初我们觉得参与数位学习需要勇气,有很多学生是被东北育才的名号吓住,是被数位学习貌似高端的方式吓住。 数位学习开展的过程中,我们更多的体会是学习是对自我的责任,不少学员只是开了个头,后面因为各种借口就心安理得地放弃了,但也有不少同学选择了坚持。有带着电脑出游的,有机场提交反馈文件的,有在半夜甚至凌晨传送文件的,有同学的助教视频可是录制了十几遍的...…这些体现着专业态度,本质上是对待学习的责任,这种责任的培养和彰显本就是在学习知识。

约75%认为自己是拖延者,近50%有持续的拖延状态,学生的拖延状态一般占日常活动的1/3,这个比例有上升趋势......慕课10%的完成率大概可以佐证。芭芭拉·奥克利的《学习之道》中提到,“拖延症是关键恶习,它会影响到人生的诸多方面,而一旦做出改变,数不尽的积极变化就会铺展在你的眼前。”“随着你所接触的数学和科学领域越高深,掌控拖延就越发重要。” 求师得数位学习的程序化、时间点设置和分工合作的方式等,有助于对假期常见的拖延症进行缓解和矫正。

七、让自学、助学发光、发热
The future belongs to those who learn more skills and combine them in creative ways. ---Robert Greene

焦建利教授主持翻译的《慕课和全球开放教育》一书中,把个性化学习数字素养分为三个层级:“1.数字能力,知道如何使用数字工具和设备;2.数字熟练程度,能够很习惯地使用数字技术,并将知识和技术运用到学习、教学和实践中;3.数字设计,包含数字能力和数字熟练度,同时还包含了学习者即设计者这一理念。由学习者产生的内容包括媒体的设计,比如视频。”学生参与课题设计和助教的求师得数位学习,也算是在数字素养第三层级上实践几年了……这样的探索和坚持当然离不开各级领导、同事和学生们的支持:
感谢东北育才教育集团高琛校长及各学部领导......
感谢教育研究院王军院长、黄艳副院长等支持......
感谢华中师范大学彭翕成等转发支持......
感谢理科部李迪老师实质的支持......
感谢积极参与答疑助教的同学:崔舒洋、孙楚博、吴俊宇、赵希竹、洪艺中、桑逸恺、孟姝含、刘骅驰、王科翔、崔家瑞、汪宗元、王明哲、李坤玲、雷潇、周子博、欧阳博丁……
感谢超常部万欣然、孟姝含、崔学禹、理科部李坤玲、杨旭和雷潇、高中部张与弛、张宬思等同学的积极推介......
感谢准大学生的课程参与:李保霖、樊泽文、岳嘉祺、赵希竹、孙楚博等......
感谢学长的供稿:张梓愉、沈冠霖、康书宁、杨洛、张鸿业、孙楚博 、王禹程、林楚乔、何祖峤等......

东北育才教育集团
......
沈阳市教育局基础教育二处
沈阳市教育研究院

美国歌手兼词曲作家Jonathan Coulton的“曼德博集”的一段歌词

天堂里的曼德尔布罗特啊
他让我们在混沌中看见秩序,无望中看到希望
他的几何学在别人跌倒的地方获得了成功
所以,如果你迷失了方向,会有一只蝴蝶拍打翅膀
远在百万公里之外,一个小奇迹将送你回故乡
...

My Growth with Qiutopia

10

求师得教师团队广州考察曾蹭过焦建利教授的讲座,郭莹老师第一时间买了这本刚出版的《慕课和全球开放教育》,开学初粗读了一遍,简单摘录下印象深的部分,以后求师得数位学习的推进和总结需要很好参考...
求师得数位学习的《数字讲述》课程是得到休斯顿大学Bernard Robin教授的授权,本书就有他与合作者一起的第16章《系统设计与面向教师专业发展的慕课开发》...


开放教育和在线教育为教育多样化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与空间。
我们都知道,不存在一个理想的教育模式。开放学习者需求、开放教育资源、开放就业能力和素质发展、开放学习服务、开放教学效果
“开放的空间替代了开放的观念,实体的学习中心替代了学习中心说,极具讽刺的是开放教育最终被鉴定为失败,甚至因为被扭曲,它从未被大规模推广过。”Altwerger 1987
如果2012年是慕课元年的话,那我们离从慕课狂热到慕课憎恶的这样的时刻就已经不远了。
如果说2012年是慕课元年,那么2013年就是反慕课元年。
日本的开放大学成立于1983年,直到2007年,才以英文University of Air为人所知。(从电磁波传播的角度,University of Vocuum更贴切吧)

OpenupED的共同特征
1向学习者开放、2数字开放、3以学习者为中心、4自主学习、5基于媒体的交互、6多种认证的选择、7注重质量、8多元化

开放式教学
1入学开放、2时间自由、3自由的空间、4自由的学习进程、5开放的学习过程、6面向所有人
“灯塔永远为人导航”“容纳十万人的教室”
“课程中使用的内容要么是原创的,要么是得到授权的。”
我最喜欢Michael Keppell的“开放世界中的个性化学习”这一章,把(一)个性化学习数字素养分为三个层级:“1.数字能力,知道如何使用数字工具和设备;2.数字熟练程度,能够很习惯地使用数字技术,并将知识和技术运用到学习、教学和实践中;3.数字设计,包含数字能力和数字熟练度,同时还包含了学习者即设计者这一理念。由学习者产生的内容包括媒体的设计,比如视频。”学生参与课题设计和助教的求师得数位学习也算是在数字素养第三层级上实践几年了哈...
(二)个性化学习的无缝学习:1、校园学习,学习者习惯在校园的正式或非正式学习环境中学习;2、虚拟校园学习,学习者习惯使用网络学习以及混合学习,同时习惯使用社交媒体;3、在任何地方学习,比如火车上、咖啡厅以及远程学习等。学习者需要具备学习空间素养。
(三)个性化学习的自主学习:1、支架式学习者,教师通过提供脚手架等形式支持学习者自主学习,并将学习的主动权移交给学习者自身。学习者开始设定自己的学习目标;2、策略性学习者,学习者开始管理自己的学习,学习者采用不同的策略推进自己的学习;3、自主学习者,学习者能够评估自己的学习表现并调整自己的学习。学习者能够制定决策以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学习者最终成为自主学习者。
(四)个性化学习的以学习为导向的评价:1、真实评价,教师通过提供脚手架的形式来支持真实性的评价。同时,学习者参与到这种评价中来;2、协商评价,学习者与教师协商评价的方式。学习者在同伴互评或者小组任务中协商各自的角色;3、自我评价,开始把反馈当前馈。学习者自主选择作业的提交形式,比如纸质或者多媒体形式等。学习者自主评价自己的学习。
(五)个性化学习的终身学习:1、短期学习,关注当前课程。同时,教师使学习与未来的工作联系起来;2、以未来为导向的学习,将个人目标与课程与未来的工作联系起来。认识到自己知识层面上的不足并通过徐色系进行丰富完善;3、做个学习者,学习变成了一种自然的习惯,更加重视全方位的学习。
(六)个性化学习的学习路径:1、指定的学习路径,学习者遵循指定的学习路径;2、灵活的学习路径,学习者可以选择一些选修课;3、开放教育路径,学习者可以自由指定学习路径以满足自己的需求。

个性化学习者要在日新月异、琢磨不定的学习环境下学习,要具备丰富的知识、技能和端正的态度。学习者需要具备数字素养,懂得无缝学习,也要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在这个日益琢磨不定的时代,获得数字素养是个体能够保持其生活形态的一种手段
此外,学习者需要参与评价,接受终身学习,在其学习路径方面有发言权。学习者也需要做“混沌世界中的引航员”,以便成功地应对日新月异的学习环境。

觉得本书虽然谈不上厚重和深刻(主要是我读浅读和资质局限导致的片面),其更大优势是全球的宏观视野,都有日本、菲律宾等国的内容,中国的教授们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