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02


《教育的目的》A.N.Whitehead 靳玉乐 刘富利
@qiusir:公桌上摆着最近在看的怀海特的《教育的目的》,某高一数竞的学僧好奇问,又不当班主任看这个干什么...

一、教育的目的
文化指的是思想活动、审美感受、情感共鸣,而支离破碎的信息与文化毫无关系。一个人仅仅见多识广,那么他不过是普天之下最无用的人。我们旨在培养既有文化修养,有在某个特殊方面具有专业知识的人。专业知识将会奠定他们的个人发展基础,而文化修养将会引领他们达到哲学思维的深度和艺术境界的高度。
最有价值的智力发展应该是自我发展,一般发生在16岁-30岁之间。对这种自我发展最为重要的训导应该由母亲在孩子12岁之前给予。(子不教父之过)
@qiusir:这学期第一次教了英语特长班,孩子们对我倒是尊敬,即便到前面助教,不管你说啥都拿小本认真记录,让上课老师有金大大的威严呢。这应该是Whitehead说的“inert ideas”吧,大脑只是去接收某些早熟悉了的观点,不去辨识新知识,更谈不上应用、验证和融合。有淘气的学生在板报上用图钉拼了一个“凉”字,我倒是乐观,何况坦普尔大主教说,“人们在18岁(之前)的表现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18岁以后他们会怎么发展。
在训练学生的思想活动的时候,我们必须特别注意我所说的“惰性思维”(inert ideas)---只是通过大脑去接受某些观点,而不去应用、验证或与其他新事物邮寄地融合起来。
“最恶者乃由最善者堕落而来。”
历史上每一次引导人们走向伟大与崇高的知识革命,都是对惰性思维的强烈批判与抵制。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某些教育方式完全无视人们的心理特点,不断地用某种貌似精致的惰性思维去蒙蔽人们。
“理解即宽容。” To understand all, is to forgive all.
教育之所以是有用的,是因为理解是有用的。
现在所包含着所有的一切,是我们的“圣地”,因为它既包含着过去,又孕育着未来。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一个两千年前的时代并不比一个两百年前的时代离我们更久远。(这话也可以说一个两千里外的事情未必比一个发生在身边一二百米的事更远)
不加应用的知识是非常有害的。
Continue reading »

十一 01

@qiusir:前几天容易感动,这两天容易不悦。换季,担心感冒,记得那天中午也是蛮凉的…… ​​​​


@qiusir:“我本会在你脚下铺开我的衣裳,但我一贫如洗,我只有我的梦。我已在你的脚下铺开我的梦,轻轻地踩吧,因为你踩着我的梦。”在《宇宙波澜》里再读到叶芝的这段诗,马上起身去室外拍那挂满了梦的树…… ​​​​

@qiusir:#东北育才# “唯美”是育才校园的注脚,“品格”该是育才教育的目标吧……

@qiusir:#东北育才# 银杏叶正黄时…… ​​​​

Continue reading »

24


莱纳·玛利亚·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1875年12月4日-1926年12月29日)奥地利诗人
愿你自己有充分的忍耐去担当,有充分单纯的心去信仰;你将会越来越信任艰难的事物和你在众人中间感到的寂寞。以外就是让生活自然进展。请你相信:无论如何,生活是合理的。
我们必须全力以赴,同时又不抱持任何希望……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当它是全世界最重要的一件事,但同时又知道这件事根本无关紧要。
人若愿意的话,何不以悠悠之生,立一技之长,而贞静自守。
我们目睹了,发生过的事物,那些时代的豪言壮语,并非为我们所说。有何胜利可言?挺住就是一切。
奇迹和痛苦来自另一个地方,并非一切都像人们以为的那样:人们没有把自己哭进痛苦中,也没有把自己笑进欢乐中。你所看见和感受到的,你所喜爱和理解的,全是你正穿越的风景。
假如你觉得自己的日常生活很贫乏,不要去指责生活,而应该指责你自己。
当灵魂失去庙宇,雨水就会滴在心上。
有谁在阴影内也曾奏起琴声,他才能以感应传送无穷的赞美。
艰难的生活永无止境,但因此,生长也无止境。
谁这时没有房屋,就不必建筑,谁这时孤独,就永远孤独,就醒着,读着,写着长信,在林荫道上来回不安地游荡,当着落叶纷飞。
要容忍心里难解的疑惑,试着去喜爱困扰你的问题。(经历充满难题的生活)也许有一天,不知不觉,你将渐渐活出写满答案的人生。

The purpose of life is to be defeated by greater and greater things.
我问候从怀疑赢得的一切,再度张开的嘴,早已知道,沉默意味着什么。
现实与美好之间,总有一种,古老的敌意。
你闪亮得像一只奔跑的鹿,而我是黑暗,我是森林。
渐渐平息的生命多少同样的变数,昏昏沉沉的痛苦多少同样的梦境。
你低声说死,高声说生。一再重复的是:存在。
我们只是一一经过这一切如同空气对流。这一切都一致地对我们秘而不宣,一半或许是作为羞耻,而一半是作为不可言说的希望。
对生活,我像一个病人似的忍耐,对于梦想,又像一个康复者似的自信。
@qiusri:梦想是生命给我的良方...
@qiusir:“诗歌不仅仅是智力上的娱乐,而且自古以来一直是人们从自己无法言喻的内心深处汲取某种智慧的最好力量。”很喜欢林开亮的这句话(曾为他写的Freeman Dyson的文章邮件道谢致敬)。"On the surface, procrastination looks like laziness. At the heart of it lies fear."暑期一度很迷里尔克的诗句,即便是忙着求师得数位学习的事,也断断续续积累了一些句子,拖延至今,与其说是恐惧,不如说是内心的敬畏。
@qiusir:忽然想起来,是在读弗里曼·戴森的《一面多彩的镜子》一书,读到“未来走到我们中间,为了能在它发生之前很久就先行改变我们”才知道里尔克的...

@qiusir:“我本会在你脚下铺开我的衣裳,但我一贫如洗,我只有我的梦。我已在你的脚下铺开我的梦,轻轻地踩吧,因为你踩着我的梦。”在《宇宙波澜》里再读到叶芝的这段诗,马上起身去室外拍那挂满了梦的树……
@qiusir:整理这篇博文的时候,再次翻阅《一面多彩的镜子》,觉得雪莱的诗更像是在说这一书的斑斓:“生命像多彩的玻璃穹顶,将永恒的白光染得五彩斑斓。”

19


@Freeman Dyson:You ask: what is the meaning or purpose of life? I can only answer with another question: do you think we are wise enough to read God's mind?
“(上帝)知道事实,不过他不知道这个版本的事实。”
@qiusir:阅读是一种不失体面的攀附。
@qiusir:开读Freeman J.Dyson的《宇宙波澜》,读到其中E.Nesbit 1910年的一段话,“这里有一条可怕的法律---它的制定像次失误,却依然被实施:一旦任何人申请一部机器,他就不得不一直保留使用它。”从自己的体验讲,一旦得到了期望的苹果电脑和汽车,“就得以一种恒久的方式与之纠缠不休”。这也和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提到农业革命是一桩骗局的观点相关,人得到面粉也就开始被小麦奴役,拓荒、耕种、施肥、浇灌...
@qiusir:“一种消极避世离群索居的美德,没有实践过,没有被呼吸过,也从未出征去面对它的敌人,我实难恭维。”这些话写在300多年前,作为人类经验、希望和悲剧的纪念碑,仍然屹立如初。在弥尔顿的诗中,在他为出版自由进行的斗争中,在他长年致力的反君主制的事业中,在他的失明、他的政治上的一蹶不振和撰写《失乐园》并获得的最终救赎中,这些话都在回响。#《宇宙波澜》科技与人类前途的自省
没有例题的教材和有例题的教材的区别,就跟学习读一门语言和学习说一门语言的差别一样。我是想说爱因斯坦的语言的,所以我一道一道地做那些题目。早上六点开始,晚上十点结束,中间很短的时间用来吃饭。一天平均14个小时。我再也没有如此享受过(这样)一个假期了。
(母亲)警告我,如果再这样下去,我会毁了身体,烧坏脑筋。父亲也央求我,让我匀出几个小时,停下计算,帮他干点沟渠里的活。但是他们的恳求只能让我更加顽固。我恋上数学,心无旁骛了。我知道那些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才15岁而后在1917年和1918年进入战壕的男孩子身上发生了什么。无论有多少可能性,我都没有多少年头可活了,不作数学的每个小时都是可悲的浪费。(戴森回忆自己小时候学习的紧迫性很像是伽罗瓦决斗前写下的“我没时间了,我没时间了。”)
每个人都因为自私的雄心而被诅咒永远不会拥有友谊。
“世界的永恒奥秘就在于它的可理解性。”
愤怒是创造性的,而沮丧则是一无所用。
@qiusir:读完《宇宙波澜》,很同意《新共和》的荐言,戴森用他独特的幽默、深刻的自省以及敏锐的洞察,向我们娓娓叙说科学与人类发展的故事...

在战争的废墟和骚乱中,在完全孤立于世界其他部分的处境中,朝永振一郎在日本维持了一个理论物理学的研究学派,这个学派在那个时候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都要领先。
“他比无论施温格还是费曼都更擅长谈论思想而不是他自己。关于他自己,他也有足够多的东西可谈。他是个格外无私的人。”
“从一个疯狂的世界出走,人能够去哪?绝望的另一边的某处。”艾略特
科学的一个特别美丽之初就在于,看起来大相径庭的观点,在后来如果用更广的视角来看,都是对的。

波尔说“一句正确的话的对立面(反面)是一句错误的话,但一个深刻真理的对立面,很有可能同样是一个非常深刻的真理。”

在讲座中,他的理论是已经切割好的钻石,炫目耀眼。而我在和他讨论时,我看到它未经加工的样子,那是在他开始切割和打磨之前看待它的方式。
@qiusir:“我本会在你脚下铺开我的衣裳,但我一贫如洗,我只有我的梦。我已在你的脚下铺开我的梦,轻轻地踩吧,因为你踩着我的梦。”在《宇宙波澜》里再读到叶芝的这段诗,马上起身去室外拍那挂满了梦的树...
@qiusir:我觉得这句诗应该是枫树对树下的鸟儿说的,也像是老师对学生的话:孩子,认真过你的生活吧,别忘了,你脚下踩着的是老师的梦...
@qiusir:如果说随手拍下身边的风景是出于对自然环境的整体失望而从局部寻求完美的一种慰藉,那随手记录生活的点滴一定是源于对社会环境的整体失望了。可一想到尼采“自然最小的部分已是无穷” 的话,也就马上感受戴森提到的“肤浅的乐观主义被同样肤浅的绝望所取代”...


艾略特也去奥本海姆那的高等研究院访问过呀。(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对物理学,奥本海姆有一种天赋和持续一生的热情。当杨振宁和李政道都很年轻的时候,我们都同意给他们研究院教授的席位。
“你狭隘的思想造就的沙质绳索。”
@qiusir:读弗里曼·戴森的《宇宙波澜》很过瘾,午间放弃和那几个人没啥话的人打球而留在办公室里读书,现在看根本谈上不上是一种选择哈哈...
@qiusir:弗里曼·戴森在两本书里都提到年少时和妈妈散步,妈妈引用奴隶剧作家Terence的话开导他的片段。《一面多彩的镜子》里“我是人,我绝不自异于人类”,《宇宙波澜》里“我是一个人,人间的一切无不与我息息相关”。英文大概是“I am human, I consider nothing human alien to me.”这话不仅适用于痴迷微积分解题的Dyson,“不要失去人的本性”也是对每一位急于追梦的少年的关键忠告...
官僚政治是一种肮脏的游戏,哪怕是好人赢了的时候。
在对炸弹和血腥恐怖的追逐汇中,媒体只是在反映公众的病态品味。一种对暴力的痴迷,深藏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本质上讲,我们并不比1900年前经常到罗马斗兽场观看角斗士将对手砍成碎片的那些人好多少。
17世纪对败坏灵魂的书籍的精神传染性的恐惧,和20世纪对病原细菌的生理传染性的恐惧之间,存在某种相似性。
既然他的同胞的肤浅的乐观主义现在被同样肤浅的绝望取代...
@qiusir:抽空看了下《泰坦》,外形想到《阿凡达》,也有点《水形物语》前传的意思。马上找来《宇宙波澜》又看了下这段:“人类理智和生存的长远威胁来自生物学而非物理学方面。氢弹可以简简单单就摧毁我们的文明,但是它很难将我们这个物种消灭。与蓄意扭曲或变异我们人类基因的问题相比,氢弹几乎就是个简单问题。核战争并非我们能想象到的最大恐惧。”
确实会有犹豫的时刻,“我敢吗?”“我敢吗?”转身缓缓下楼的时刻,我的头发中间秃了一块...我敢,在宇宙里掀起波澜?T.S.艾略特

update(2018.11.26)
马修·梅塞尔森的目的是,为将来建立一种思潮:唯有能够强化我们人之为人的本质,有关生命过程的深入知识才能够被使用。
@qiusir:看了《毒液》想起今天转基因人的新闻,马上找出《宇宙波澜》,“人不能扮演上帝的角色却能仍然保持理智。”“如果物理学家们最初拒绝推动核武器发展并且劝告他们的政府销毁核武器库存,我们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和物理学家们不一样,在历史审判的围栏里,生物学家们清清白白地通过了首轮审判。”

15

@qiusir:吃着方便面看《舌尖上的中国》,边流哈喇子边流泪…… ​​​​


@qiusir:(20181015)#东北育才#秋色意渐浓,银杏叶正黄~~~
@qiusir:(20180926)#东北育才# 早晨(20180926)…… ​​​​

@qiusir:#东北育才# 散步到这总想着树下有读书的少年,当然这个时候室外的学生不是在晨读而是在晨扫...​
@qiusir:#东北育才# 下班前校园里走走拍拍…… ​​​​

@qiusir:单位里要时不时主动和大家分享点你的悲惨,不会麻烦到别人的前提下越惨越好,如此多给那些自恃优越的善良人安慰你的机会,你就会成为大家眼里和嘴里的好人了。呵呵~~~
@qiusir:吃着雪糕看地宝钻沙发,不用问候也不用发红包,一种统治阶级的优越感油然而生~~~
@qiusir:据说明天有重要人物来,这恐龙是来探路还是要跑路了...

@qiusir:#东北育才# 听说天不错,马上放下快看完的书出来看看~~~

@qiusir:#东北育才# 一早在操场边拍拍风景,要小时候看到这桦树,不是砍了烧火就是扒皮引火,这也算是文明的进步吧……

@qiusir:#东北育才# 操场上除了以往散步的几位大叔,还多了几个参加沈阳市中学生运动会提前来热身的学生…… ​​​​

@qiusir:“俄罗斯人喜欢朗道,意大利人喜欢费米,英国人喜欢狄拉克,丹麦人喜欢波尔,但是每个人都喜欢费曼。”推特TA也最活跃…… ​​​
Continue re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