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 24

[12/24/10:03]2022
圣诞前夜,我这只“薛定谔的羊”开始有体力和热情来回顾自己染疫的过程了,阿兰·德波顿主编的《微小的幸福》[?]里就包含“久病初愈”。过去的两天太久了...

omicron

[12/21/10:30]
冬至的前一天,早上有点咳,头微疼,体温37。上午连续上了三节课,潜意识觉得是该备一些粮草和它决战了。购物回来,体温37.8、38.1...

[12/21/12:33]冲了个热水澡(似乎不应该),关节有点痛,有亲朋问候和指导,不是很慌
[12/21/17:03]泡脚,体会略微下降,37.9
[12/21/17:28]在床上听自己的励志演讲录音[?]给自己励志,自我怜惜也属“微小的幸福”
[12/21/18:24]一直38.2,头疼,各种症状显示自己是阳了,论说口里呼出的就是阳气了,那应该楼上楼下走走,给家里好好开开光哈
[12/21/19:23]不仅是关节疼,不经意发出呻吟,呼喊妈妈,年过半百的我的所有的脆弱一展无遗,应该是病毒的入侵唤醒了最原始的生存基因
[12/21/19:46]稍有缓和就像哭闹的婴儿找到了奶嘴,尽管没什么奶水,但会平复一些
[12/21/20:08]38.5,第三次泡脚,38.5
[12/21/20:35]先服风寒感冒冲剂,半小时后服第一片布洛芬。用嘴在吐气
[12/21/21:41]被窝了稍微动一下都会掀起一股热浪,37.6,布洛芬万岁!
[12/21/22:00]37.4,37.3
[12/22/00:06]36.9
[12/22/01:53]37.5
[12/22/09:01]38.0,38.9
[12/22/13:35]前面诱敌深入,现在是病毒反扑,是时候发起决战了,布洛芬!第二片在召唤先遣部队...
[12/22/15:05]37.7,37.2
[12/22/21:00]37.7
[12/23/01:58]怀疑这时候的尿比喝进去的水还清澈。阳过的人是不是像被开过光了呢,我自己倒是成了法器
[12/23/03:19]38.1,38.1
[12/23/09:38]酣睡,似乎记忆重组。头疼症状缓解,昨晚还看了一会书,但体温总有反弹。冬至的夜不够长,我拉上了厚厚的窗帘,过了最长的夜后面有最冷的天。
[12/23/11:38]37.7
[12/23/13:07]37.9
[12/23/13:50]你越是痛苦,外面的天越蓝、云越白、阳光越明媚。太阳不仅是同样照在恶人,分明是在和我作对
[12/23/15:21]37.6,37.6
[12/24/03:04]不测体温不知道还低烧,看会书,三代培养出的贵族蒙田...
[12/24/05:36]37.1
[12/24/07:51]享受了一次大象过小溪般透彻又清凉的睡眠,记忆力好了些,之前常不记得几点夹的体温计
[12/24/09:22]有了食欲,麦当劳早餐。

不断有各种年龄段因为新冠去世的消息,去火葬场还要走后门。并不年轻的我也是忐忑的,床头上放的是茨威格写的蒙田传,伤心的是并不是一无所有的我的后事该如何...
和前辈一样选择自我隔离。喝热水、泡脚,没白天黑夜地睡觉也睡不着,一发烧就去厨房啃西瓜,唯一的运动是甩体温计,尽管这病痛过程不长,但重复了当年肺炎高烧的苦[?],重复了西藏呼吸的无助[?],重复了恢复运动的兴奋导致的关节痛,以及要经历咽炎嗓子的干咳[?]...2片布洛芬的奇效不知比那些穴道或童子尿类的偏方高明到哪儿去了,斯图尔特·亚当斯是上帝派来的吧...

生活中我们追求到的幸福,说到底都是“微小的幸福”,而这句话更深刻的含义是和所遭受的苦难相比,能得到的幸福实在太微小了。而对幸福的贪婪,也注定了我们对苦难的承受。

Winged Victory of Samothrace

“悲观主义是在危险乱世中捍卫幸福的精心策略”,这或许也是古希腊胜利女神[?]留给我们的明示,而纵情悲伤也属“微小的幸福”。冬至过后只算是熬过了最长的夜,Winter is coming...

明天,你好!

十二 05

read

@qiusir:粗来遛遛车,要不然又打不着火了,它可是比我教的高一学生的年龄都大。顺便看看那棵树。应该让豪哥他们推导一下风筝线的函数表达式...
read

@qiusir:有只大鸟应该是受伤了?冰面上没法起飞。唉,冰没冻结实,谁来也没办法...
@qiusir:看到冬泳爱好者在活动(虎群冬泳健身俱乐部),大哥这手表不错,有位大姐还有纹身呢...​​
read

@qiusir:孙兴慜他爹不会来沈阳了吧,冬泳的这位大哥单就这身材可以入选中国男足了...​
@小玲子:这和海参队体型不符,落选...
read

@qiusir:柳比耶夫坐功好,给学者照相不应该照脸,该照臀部。看这位大哥,一身肌肉远胜小鲜肉。
read

@qiusir:盛京的大叔大妈城会玩了,年轻人学着点...​
@球球:年轻人不敢去河边,怕失踪...
read

@qiusir:回家暖了暖手才看看拍的照片。拍照的那位大哥也是路过的吗?看这场面还以为浑河这发现温泉了呢...​
read

@qiusir:第二天又去河边看了看,那只鸟不见了,应该是自己飞走了...
read

@qiusir:上周整个人心情很不好。今天的状态好了不少,年底不读新书要温习一下这一年的读书笔记。河边新建的这栋小房子很简洁...
read

@qiusir:“重要的并不是道德上的尽善尽美,而是臻于完美的过程。”很喜欢托尔斯泰老年日记里的这句话,进化是愚钝的希望...
read

十二 01


Outgrowing God:A Beginner's Guide
Richard Dawkins
(原本在读道金斯那本《科学的价值》,因为临时放假放在办公室,疫情期间在家看完了这本。年底要温习这一年的读书笔记,那办公室的那本会是2023年的第一本了。)
献给所有觉得自己年纪够大可以决定人生的年轻人。

一、上帝,再见
1、好多的神啊!
天主教徒相信耶稣的母亲玛利亚“无染原罪”。
我(道金斯)本人就是在一个基督教家庭长大的。小时候我去基督教学校读书,13岁的时候成了英国国教会的一员,可15岁我就放弃了基督教信仰。这是因为9岁的时候我就想通了一件事...(这点和费曼有点像;罗素十来岁想到自杀...)
如果有一种信仰是真理,凭什么它就一定是你碰巧从你的出生国继承来的那个呢。
2、真的有上帝吗?
“历史必将善待我,因为我会成为书写历史的男人!”(丘吉尔的话让我想到地球是平的?网友说是圆的。中国历史不会再出一个曌吧。)
“非同寻常的结论需要非同寻常的证据。”卡尔萨跟
“要印证一个非同寻常的说法,它的奇怪程度和所需要证据的重量级成正比。”
每次面临两种可能性的时候,记着去选择相信不那么匪夷所思的那个
3、神话和它们的起源
“货物崇拜”(cargo cult)来自太平洋上的新几内亚和美拉尼西亚群岛。二战期间,这些地方的很多岛屿被日军、美军、英军和澳大利亚军队占领...充足的物资涌向军事前线。类似的情况自19世纪就一直有。殖民地的官员和传教士随身携带不少东西,也有不是要物资是特地运来给他们享用的。鉴于这些外来的闯入者从来没干什么正经事就拿到了东西,那他们一定是在举行某种宗教仪式了...(类似的情节费曼也提到过几次。cargo cult)
1974年菲利普亲王对塔那岛进行了访问,(在海军任职的时候可是相当高大帅气的),即便到了2018年,有些当地居民还在翘首期盼他“耶稣复临”一般回归。
在这个伟大的国度里,将近一半的人居然相信亚当、夏娃的故事是真的!幸运的事,还有另一半人不信。正是他们让美国成为人类历史上科技能力最强的国家。你不得不思索一个问题:要是没有另一半对科学无知且相信《圣经》字字为真的同胞拖后腿,那一半人能再往前进步多少?(缺少社会润滑,这话还真不好说,没准科技会发达到自己毁灭的地步也是有可能的。)(美国超过一半的州更喜欢披头士乐队。)
4、真的是“至善之书”?
魔鬼晒衣陀乃曾劝易卜拉欣不要做这么可怕的事情(拿自己的儿子献祭)。这倒让恶人变成故事里的好人了。
罗马总督最终下令处死耶稣,但是他要来水当中清洗双手以示清白。犹太人大喊,“他的血归到我们和我们的子孙身上。”
5、我们想当好人非得要上帝吗?
2013年7月美国联邦监狱服刑者自述宗教信仰,28%新教徒,24%天主教徒,5%穆斯林,剩下大多数信的是佛教、印度教、犹太教...
“恨我的,我必将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保持恨意?)
耶稣是犹太人,对他来说,律法指的就是《旧约》里的一些篇章。(根据以赛亚书中以赛亚的预言,耶稣出于大卫的家族就是犹大部族。)
6、我们如何决定什么是善?
林肯和达尔文出生在1902年的同一天。
在英国,1928年女人才获得和男人同等的投票权。法国1845年,瑞士更是要到1971年。
天主教信条《生命祭》,“从卵子受精那一刻开始,一个新的生命就已存在。既不属于父亲,也不属于母亲,而是一个有其成长轨迹的独立个人。假如他还不是人,那么他就永远不可能是人...从受精开始,一场人类生命的冒险就开始了。”

二、进化论以及更远的事情
7、果真一切都是设计好的?
可变光圈 iris diaphragm 虹膜光圈
相机镜头和鱼眼睛的晶状体都得前后移动,而猎豹、瞪羚和人类还有其他哺乳动物则不会用那么明显的方式。它们会通过与之相连的肌肉来改变晶状体本身的形状。
头足类动物可以模仿环境的颜色,可自己却是色盲。
“我们身上写满了历史。”(不是我们变了,新的自我一直在这。)
8、一步步实现不大可能的事情
任意一个新生儿,它体内影响爪子长短的基因和父母的不尽相同。这种变化是随机的。基因发生了变异,变异本身也是一种随机的过程。
大的变异是坏事,小的变异有接近一半的可能性是好事。(改革和革命?)(人的变化,甚至是知识的累积,也都是一点一点来的,但人的提升却可能是突变式样的。)
多少个世纪以来,许许多多的农夫、园丁、养狗人和养鸽人等都很清楚这种人工选择有多大的力量。
有些突变的基因让动物得以生存繁衍。
成功的变异可以随机,但是得微小,这是关键。变异的动物不能是随便拼出来的乱团。和上一代相比,每次随机的变化只能带来一丁点的差异。(社会的变革呢?)
一代代的自然选择已经达到了一种绝妙的平衡:既不会因为太胆小而没时间好好进食,又不会因为胆子太大而被吃掉。
比起佩利的表,上帝本身更加不大可能出现。不管是什么,只要它聪明复杂到可以设计万物的程度,那它降临到这个宇宙中的时间都早不了。
9、晶体和拼图游戏
你拿一堆做表的零件拼上一千次,会有一千种随机的组合,而这其中只有一种能计时或者别的什么用途。这就是钟表和石头之间的关键区别。(一堆随便丁零当啷敲出来的石头到底还是石头。)
雪花是一座“建筑”,它是由许许多多的六边形“砖头”砌出来的。
每座“建筑”的搭建方法也互不相同,每片雪花的形状也就独一无二。这就像是瞬息万变的历史留下的一个个指纹。
雪花和其他漂亮的晶体都更像佩利所说的石头,而非他所说的钟表。
酶属于催化剂,是自己不发生变化,但是能加速化学反应的物质,它就是一种帮助化学反应速战速决的实验室助手。
(道金斯)7岁的成绩单上写着,“对道金斯来说,他的速度只有三种,慢,很慢,不动了。”
在这个酶分子布满缝隙的表面上,适合x分子的坑洞就跟适合y分子的坑洞挨在一块儿,因此它就尤其擅长加速xy分子的结合...
10、自下而上还是自上而下
DNA是数字代码,就跟计算机代码一样。
这种自下而上的力量,并没有编舞的功劳。
几十亿年的进化之后,细菌“摇身一变”成了你我这样的人。
11、我们因进化而信教?我们因进化而向善?
我们可能把影子当作贼,但我们不会把贼当成影子。即便有时候我们的面前根本就没有什么能动性的东西,我们也会先入为主地觉得自己真的看见了。当我们看到这些东西的时候,宗教便产生了。
误报,假阳性。漏报,假阴性。
斯金纳的鸽子
迷信本身很可能并没有给我们祖先的生存帮上什么忙。但是,我们的祖先大都喜欢在世间寻找规律,这让他们注意到重要的事情后面跟着其他事情。这种习惯给他们的生存帮上忙,而迷信只是这其中的副产品。
自然选择青睐擅长留意规律的人,迷信和宗教信仰便是其中的副产品。

自然选择让孩子的大脑相信父母、老师、牧师和其他长辈,而这带来的副产品便是无用的迷信。这样的模式得到了自然选择的垂青,因为长辈告诉孩子的事情大部分还是合理的。

自然选择在我们脑中构建起的善良或许很有限,而它也会同时带来糟粕。更常见的状况是,这两者之间存在某种平衡。
在达尔文的理论中,我们似乎可以找到某种催人向善的压力。这也构成了我们区分对错的基础。但是,我认为后天习得的道德观念把这点原因埋没了。
12、源自科学的勇气
只要我们的认识体系中有缺口,就有人拿上帝把缺口填上。
科学有个烦人的习惯:一路发展再把缺口填上。(微积分何不就是先应用再发现和证明。)达尔文就填上了这个史上最大的缺口。我们也应该有勇气期待科学最终可以把余下的缺口一一填上。
赫胥黎说过,“所谓科学,无非是锤炼过后组织有序的常识。”
“月球没有重量,而它一直在绕着地球下坠?”
1912年德国科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发现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东海岸好像可以拼成一块,就跟拼图一样。
如果你让碳原子核肿到网球那么大的话,那在钻石的晶格里,离它最近的另一个网球得有2千米远。而他们之间完全是空的,因为电子实在是太小了。
“想想你儿时的经历,想想你记忆犹新的事情...你当时根本没在那儿。当年事情发生的时候,今天的你身上的原子没有一个当时在场。”
哥本哈根诠释
“比起上帝创造我们的可能性,我们创造上的可能性大多了。”
阿尔佛雷德·华莱士比达尔文稍晚独立发现了进化论。
有勇气对明显可笑的事情深思熟虑。

如果说炮弹和羽毛会以相同的速度下落,那该多么“显而易见”地可笑。但是,伽利略带着拥有智慧的勇气前去试一试,证明果然如此。要说非洲和南美洲曾经连接为一体而后慢慢漂流分开,这也好像是个彻头彻尾的笑谈。但魏格纳就有勇气去看看这样的观点能推到出什么结论。面对人类的眼睛这样“显然”是设计出来的东西,要说它根本不是设计似乎同样荒诞不经。但达尔文就是有勇气去面对这样的“荒诞”的可能性,而现在我们知道他说的没错。

基于自然选择的进化论,这个简单的真理凝视着那样多的面孔---所有古希腊的智者,还有达尔文之前所有的伟大数学家、哲学家。面对显而易见的事情,他们当中无一人胆敢违抗。他们面对自下而上这样精妙的解释视而不见,而满纸写下似乎皆是错误的自上而下创造论。
那么多智慧的头脑都无缘发现自然选择,恰恰因为自然选择的道理太简单了。(从伽利略到牛顿到爱因斯坦,与其说是叛逆者,不如说是勇士,某种程度上也是幸运儿,所谓天选之子。)
不管是达尔文还是伽利略、魏格纳,他们都拥有智慧的勇气。而这样的勇气应该激励我们在未来走得更远。
如果G比现在的值小,引力就会太弱了,弱到没有办法让物质聚集,那么就不会有银河,不会有化学反应,不会有行星,也不会有进化和生命。如果G的值比现在稍微大一点儿,我们所知的星辰将不复存在,它们如今所有的形态都会消失,因为自身的重力就足以让它们自己坍缩,或许就变成了黑洞。星辰、行星、进化、生命都将化为乌有。
为了讲道理就把神牵扯进来,那问题非但解决不了,反倒是要走回头路。
人择原理
我们人类是一种存在,我们之所以知道自己的存在,是因为我们在这思考着自己存在的问题。所以,我们生存的这个宇宙就得是这个样子的,它得有能力创造出我们人类。我们栖息的这个星球也必须具备产生人类的条件。
按照人择原理,地球当然得在宜居带里,因为我们存在着呀。
金凤花条件
因为有人大胆迈入令人恐惧的空白地带,一开始似乎不大可能得事情最终变成了真理。这种事情在科学史上屡见不鲜。要想获得勇气,我觉得两手都要硬,要变得成熟,放弃对神的迷信。

·年末温习20221213
(同事和学生要么羊了,要么像我一样是薛定谔的羊。)
1974年菲利普亲王对塔那岛进行了访问,即便到了2018年,有些当地居民还在翘首期盼他“耶稣复临”一般回归。
林肯和达尔文出生在1902年的同一天。
成功的变异可以随机,但是得微小,这是关键。
雪花是一座“建筑”,它是由许许多多的六边形“砖头”砌出来的。
那么多智慧的头脑都无缘发现自然选择,恰恰因为自然选择的道理太简单了。

十一 25


HOW TO THINK MORE ABOUT SEX
在爱情和欲望之间 阿兰·德波顿
(不好意思把这本书带到单位去读,万一被学生看到题目会有误解呢,就像有学生吐槽说某某某在办公室浏览带颜色的网页...之前读过一套THE SCHOOL OF LIFE的书,似乎就缺这一本...)
引言:我们共有的性爱难题与难堪
比照那些被高度扭曲了的所谓“正常”的性爱观念,那么,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是变态。
几千年来,由于宗教思想和世俗观念的双重束缚,人们无端承受着“性爱有罪”观念的折磨。
性绝不是那种我们能轻易获得“解放”的东西。性爱却永远不可能会是我们所渴望的那么简单或美好。性基本上就没有所谓的民主和善良一说,它摆脱不了残忍与侵犯行为,也摆脱不了征服与羞辱的欲望。
一本性爱手册如果说有用,它就应该把重点放在如何管理我们的痛苦,而不是如何消除所有的痛苦;它应该是一所关怀院,而不是医院。
(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
一、性的欢愉
1、性欲与孤独
...因为就在最让人恶心的时刻,我们却获得了对方的欢迎和接纳。
在《创世纪》里,上帝将亚当和夏娃驱逐出伊甸园,施予他们的一大惩罚是让他们对自己对身体感到羞耻,这绝不是巧合。上帝宣判这两个忘恩的男女将永远对赤身裸体感到羞愧。不论我们是否承认对肉体的羞耻感来自于这一宗教源头,显而易见的是,人类穿衣并不仅仅为了取暖而已,也是因为---而且可能是主要因为---我们担心暴露自己的肉体会引起他人的反感。
在这样一个虚情假意的世界,通常我们很难讲清楚别人是真的喜欢我们,还是他们仅仅出于责任而说喜欢我们,而我们私处的湿润或坚挺就成了真心喜欢的毫不含糊的标志。
性爱一旦允许我们隐藏的自我被别人看见---进而获得赞许---我们才会获得情欲上的快乐。
我们虽然也有阴暗面,但他们并不在乎。他们就像理想的父母那样,能够看穿我们的所有,并确定我们本质上是善良的。
情欲就是我们找到一个能够与自己分享同样价值观和生存意义的伴侣的兴奋感受。
我们的文化不鼓励我们承认自己在性爱中暴露出来的自我。
2、“性感”仅是外表吗?
美代表健康。
我们的相貌指示了我们的遗传命运
我们的大脑的某个区块深深镌刻着人类最古老的对于求生的执着,因此美是健康的终极象征。
性欲和对美的倾倒与人生的终极目标相关联,那就是“生儿育女”。(想必作者是读过《自私的基因》)
“美是幸福的承诺。”司汤达
3、娜塔莉还是斯嘉丽?
性偏好与对艺术的偏好是一样的。

二、性的问题
1、爱与性
我们拐弯抹角地谈论自己真正想要什么,用各种借口掩饰真正的需求,渐渐地我们习惯于说谎,让别人心碎的同时,自己也会在夜里充满悔恨和伤感。
我们应该认识到任何需求都不占据道德优势。
现在已到了赋予爱与性两种需求以同等的地位,不再附加道德色彩的时候了。爱和性欲这两种需求均独立存在,它们具有同等的价值与正当性。我们不应该再通过撒谎来满足这两种需求。
2、表白被拒
遭到拒绝之所以让人深受伤害,是因为我们不仅视此为对我们外貌的否定,而且是对我们整个自我的否定。
3、性冷淡
性爱是一种太过私密的活动,有时确实不适合与我们相当了解且整天见面的人一道进行。
“他们对所爱的人没有欲望,对于让他们有欲望的人却又没有爱。”
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新人,而是以新的眼光看待熟悉的对象。
(我们需要花费怎样的代价能回到从前,经济、环境和心理,最大的是时间的成本。我说的是疫情。)
家具本身从不做改变,所以它们也“坚持”令我们不去改变。
伟大的艺术作品却有一股神奇的力量,它能够激发我们对习以为常的事物产生新的看法,它能够揭示出那隐藏在日常外表下面的新的、被忽略的或者未被发现的魅力。在这样的杰作面前,我们会感到平凡的事物被重新照亮,我们被其中的美所震撼。
为什么对一些基本的学科逻辑要很是熟练,就像是我们打字一样,不是要每一个字母都要去确认一些,只有盲打的熟练才能谈得上写作,否则只是机器。)(最近课前也和学生分享了自己的这个感受。)
不举归根结底是尊重对方而造成的症状。不举那是道德想象力集成的结果,于是在未来,男性或许会用不举来彰显自己的心灵深度,就像今天我们会躲在浴缸里偷偷吞食伟哥,以此来证明自己雄风永存。
我们能够在家门口享受到异国水果的快递服务,也能够制作出微导体,但是我们却无法找到更有效的方法来应对夫妻关系的紧张和疏离。
相比起飞机降落和脑部手术,人们对于处理两性关系的知识所知甚少。
于是在现代社会,人们渐渐形成一个共识,那就是两性关系的主要难题在于如何找到“正确”的人,而不是学会如何去爱一个真正的人。
他们在扮演父母角色中的表现出要比他们作为恋人的表现要好得多。于是,尽管他们充满善意,却造成了一种假象,而这对我们成年后的人生造成了复杂的影响,导致我们对经营一段成功的感情毫无思想准备。
4、色情
色情内容会降低我们对于毫无明确指向的焦虑和无聊情绪的承受力。
宗教之所以认为性充满危险,正是因为它深知性同时也非常美妙。问题在于,这种美妙可能会阻碍人类去关注那些更为重要和更值得重视的东西,比如上帝和人生。
适当的压抑对人类的道德健康是有好处的,我们这个秩序井然、充满仁爱的社会才会运转正常。
猛虎一旦出柙,我们的生活就将彻底毁灭。
know在古英语中也可以用来表示与人发生性关系。(knowing sth.)
为自己身为自己而道歉,为自己变老,为自己乏味...为自己把忠诚的标杆高高地悬挂在没有必要的高度而迫使对方撒谎而道歉...
没有谁会是另一个人的一切。
真正的错误出在现代婚姻意识上,这种观念不合理地坚持认为一个人就可以永远地满足灵活一个人在性与情感方面的所有需求。
寄希望于一个永久的合法伴侣以获得满足,完全是他们在情感需求与实际限制之间谋求平衡的结果。
爱情、性与家庭,每一样都会对其他两样造成极大的影响或伤害。
婚姻就是这样,像一张永远铺不平的床单:每当我们想要追求一部分的完美,就必然会把其他部分搞得更加糟糕。
(对于一个眼睛花了的人来说,最讨厌的表单是;和:)
“我已经考虑过各种各样造成人生不快乐的情形,最终我选择你作为我的归宿。”
婚姻从一种社会制度变成了一种情感的献祭,从一种外在认可的成人礼转变成一种内在的受到某种情感状态驱动的反应。
浪漫主义凸显了虚情假意的危险,但如果我们试图始终保持外在生活与内在感受的一致,那么我们面对的危险同样也不会更少。
有太多人在开始一段关系的时候错将道德重心放在了错误的地方,自鸣得意地对出轨极尽嘲讽,认为这是一件令人作呕和不可思议的事情。但事实上,忠实地信守婚姻才更加奇妙、更值得表彰的行为,只是我们通常都把它看作是理所当然的...
一对夫妻在婚姻的牢笼里相守一生,对外在的性诱惑无动于衷,这实在是文明和善性的奇迹,对此双方都应该心怀感激。
三、结语
唯有透过性这一面三棱镜,以往才可能得到正确的理解。
如果没有性,我们会变得无懈可击,而这是相当危险的。我们可能相信自己一点也不可笑。我们不会那么深刻地领会到被拒绝与被羞辱。
正是性冲动制造了这场必不可少的大混乱,它打破了日常生活中的特权、等级、金钱和智慧的层次高低。
我们甚至可能欣然接受性冲动带给我们的痛苦,因为如果没有这种痛苦,我们就不会如此熟悉和理解艺术与音乐。

·年末温习20221215
美是健康的终极象征。
婚姻就是这样,像一张永远铺不平的床单:每当我们想要追求一部分的完美,就必然会把其他部分搞得更加糟糕。(完美是优秀的敌人从这个角度也可以理解。黑瞎子掰苞米,贪婪也是一种完美啊。)
如果没有性,我们会变得无懈可击,而这是相当危险的。

十一 21

math

“远山启可以用英语吟诵布莱克的诗,用德语评述《浮士德》的内容,用法语研究巴尔扎克,这是常人不能与之抗衡的。他晚年还学习了俄语,除了俄国文学哲学作品外,也会阅读俄语的数学专著。”
“数的世界类似于黑白电视机,量的世界则像彩色电视机。量的世界丰富多彩,有体积、长度等,但数的世界却要单调许多。彩色电视机能显示出丰富的色彩,黑白电视机则只能用黑白灰来呈现所有色彩。让学生先去理解彩色电视机般的量的世界,之后再转到黑白电视机般数的世界,这样会更好一些。”

前言
对于多数人来说,数学仅仅是作为考试及格的必要学科...
人类生活将会逐渐地走向集体化合社会化,数学的活跃时代也就来到了。
如果能把“到微分方程为止”这样的数学知识变成日本人的常识,这将是非常理想的。
“左邻右舍众多的人累积思考而成。”
为了学好数学,无论是谁都要具备的共识就是必须有毅力。远山启 1959年10月
1、数学的幼年期
一滴氯仿就把数学家带回到只能数到3的未开化人的状态去了。
与喜欢数学的柏拉图不一样,讨厌数学的苏格拉底说,“在数学家中,没有人能够做出认真的推论。”
看见数字就头痛的人,跟一坐车就晕车的人是一样的吧。
“数是人类在精神上制造出来的最抽象的概念。”亚当斯密
罗素说,“要觉察到两天的2和两只雉鸡的2是同样的2,需要有无限长的岁月。
南美洲玻利维亚的契基特族,只知道相当于1的数词“埃塔玛”,也可以运用到一个人,一支枪或一条狗,与不会语言的动物来比,已经是天壤之别了。

莱布尼茨认为,1象征神,0象征虚无,是神和虚无创造了整个宇宙。他把自己的空想写了下来,送给当时派遣到中国的传教士,并叫他交给中国的皇帝,劝中国皇帝改信仰为基督教。

二进制是人类发现手指是出色的计算器之前的产物...
在力学上把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相乘叫做动量,他就仿照这个例子,把部队人数和移动速度相乘的结果作为部队的动量来计算。
仅凭螺壳的曲线在微分学里是精密的曲线,就说贝类懂得微分学,这个结论是错误的。
巴比伦王国的六十进制现在在时间和角度的测量上任然保留。
埃及在实现完整的十进制方面是先进的,巴比伦王国创立的是混杂着十进制的六十进制,因此我们得到一份不值得感谢的遗产,这就是时间和角度的六十进制。
节约数字的想法逐渐发展,发明了0,诞生出计算用的数字,成了今天人类的共同财富。
如果说是使用方便的草纸使埃及的数学停止发展,而不方便的黏土却给巴比伦数学的发展以很好的刺激,这可以说是历史的讽刺吧。
(远山启这样的人物在九州没有出现,相信是民众没有很好的选择吧,很多优秀的人物即便是露出尖来也会被...应该承受。)
2、离散量和连续量
有位老奶奶要给三个孙子分吃两个土豆,就把土豆做成了汤,分给三个孙子喝了。老奶奶是把分散量的土豆,变成了连续量的土豆汤,从而解决了难题。
可以说在直接比较不方便的地方,就有了间接比较的需要,又由于间接比较的需要,而产生了单位。
在德语中“进入分数”的真正意思是说“道理不明”。
全部无限循环小数都能化成分数。
也就是×和÷是具有产生新的物理量的运算。力学中的长度、时间和质量,就好像色彩中的三原色一样,把这3种量用×和÷组合起来,就可以导出全部的量。
数学这门学问就像高性能的喷气式飞机那样,一边在世界上飞行,一边又瞭望着世界。但这种飞行并不是无休止的,它必须经常地回到地面上来补给燃料,否则不能继续飞行。
3、数的反义词
数学相当于世界语的老前辈。
乘-1相当于数轴绕0点旋转了180°
几百年前所确定的乘法运算法则乃是为几百年后发现电荷作用力的法则奠定了基础。(F=\frac{q_1q_2}{r^2},+为斥力,—为引力。)
4、代数---灵活的算术
@qiusir:近几年读的书多是美国或日本的作者,也有部分欧洲的译作。读到好的书会把对作者的感激分一部分用来赞美译者,而遇到不好的翻译,会把自己外语不行的愤怒迁移过去。要是能方便买到台译本情况能好些...
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半途而废的人不少,但对于代数则不然,也许就是因为其文法简单。
(鼓励学生和我一起读这本书,有些问题一起演算一遍。)
阿拉伯的数学家阿尔·花剌子米把移项叫做代数al-jabr,就是定义了代数学algebra的词源。
这样的矩阵叫向量。
数学家维尔斯特拉斯(坐在轮椅上上课)曾说,“没有诗人的某种气质就不能成为数学家。”
5、图形的科学
15世纪中期,古登堡制造了最早的活字印刷机。那是1455年的事,最早用这种印刷机印刷的书是圣经,大约三十年后,到了1482年,在意大利的威尼斯,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用活字印刷出来了。代表希伯来宗教的圣经和代表希腊科学的《几何原本》是欧洲文化的两根巨大的支柱。
《几何原本》所具有的意义,并不在于都写了些“什么”,更重要的则是在于写了应“怎样”。
如果说圣经起源于光,那么《几何原本》则起源于点。
一般的作者总是从我们目睹的直线和圆开始讲起,但欧几里得在某些问题上却是从点开始讲起,《几何原本》的思考方法的秘密就是潜藏在这种奇特的作法之中。
据说,欧几里得对于当时提出“学习几何有什么用”这一问题的青年人答复说,“你大概喜欢一枚铜钱吧。”(怎么记得是柏拉图对身边的一个奴隶说过类似的话呢?)
传说毕达哥拉斯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教师,他认为每一个人都该懂些几何。有一次他看到一个勤勉的穷人,他想教他学习几何,因此对此人建议:如果这人能学懂一个定理,那么就给他三块银币。这个人看在钱的份上就和他学几何了,可是过了一个时期,这学生对几何产生了非常大的兴趣,反而要求毕达哥拉斯教快一些,并且建议:如果老师多教一个定理,他就给一个钱币。不需要多少时间,毕达哥拉斯把他以前给那学生的钱全部收回了。
培根所说的分割自然也就是把困难分解的意思。
驴桥指的是脑筋坏的驴过不去的桥...
美度=秩序、复杂度
三角形框架结实的理由,就是它遵从了三边全等定理。若三个边不变,三角形永远是全等的,即不变形是有道理的。(很小的时候就听老师说过三角形的稳定性,但原因忘记了。)
林子平,日本江户时代后期著名政治学者。六无斋:无父母、无妻子、无孩子、无板木、无金钱、无寻死念头。(无父无母无妻无子无官无位仍无意躺平。7无之人)
日本小说家“我回顾一生时,觉得在中学所学的课程中,只有数学没有什么用。特别是代数和几何,一次也没用过。仅仅在走路时,所谓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定理,才稍微有点用。”
6、圆的世界
但丁不仅仅喜欢数字而且也特别厚爱图形。圆不断出现在地狱和天堂里...然而,但丁把创造了希腊几何学的泰勒斯和欧几里得打入地狱,却没有感到一点不公平。
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格局从哥特式建筑转向巴罗克建筑形式,从而打破了圆的至上主义,椭圆以崭新的姿态开始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最强烈反对使用直尺和圆规意外的新工具的人是柏拉图,他把尺规称为神圣的工具,把用除此之外的工具画出的任何曲线都鄙视为丑陋的东西。
圆周角不变定理。“圆心角是同弧所对应圆周角的二倍。”“由这个定理可以推导出,半个圆周(圆心角π)所对应的圆周角是直角(π/2)。”据说这个推论使但丁既吃惊又感到神秘。他在《神曲》的结尾部分这样写道:即使没有最初的运动,或者即使不知道,也可以在半圆内作出一个直角三角形来,真是神奇。
魔鬼不怕人,然而他们不得不在五角星面前投降,可见这个五角星的威力是多么大。
对于毕达哥拉斯宗教团体来说,数字5是健康的象征,五角星是宗教团体的徽章,毕达哥拉斯自己戴着黄金冠,上面镶着五角星。
自古以来人们就知道,正十二面体式是用12个正五角星围起来的立体。
“万物皆数”的毕达哥拉斯的徒弟们即使杀害了无理数的发现者,也不能把无理数的存在事实抹杀掉,因为人可以杀掉,真理是不能抹杀的。
毕达哥拉斯戴着冠以五角星的黄金冠站立在教堂的讲坛上,这里本身就包含着无理数的秘密。
7、复数-最后的乐章
德川时代的数学家对于方程有两个根不能接受,他们把这样的方程起名为“颠三倒四”,意思就是说这是“精神病方程”吧。
二次方程有时有两个根,有时一个根也没有,这个事实对于讨厌例外的数学家来说,是不能不想的。要是\sqrt{-1}存在的话,那就一切都如意了。这种无法摒弃的念头,在很长时间支配着数学家。
莱布尼兹很巧妙地用以下的话,替这样的数学家作了解释:“它是解析学的奇异,是观念世界里无法产生,而拖着尾巴徘徊在存在与非存在之间的东西,它就称之为虚数。”他还表示,“先天不足”也有用处,所以没有理由舍掉
×(-1)是旋转180°,那×i就是旋转90°。
(矢量的运算满足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是不是可以说矢量的复数的本质呢?)

自然数的整体对于+来说叫做闭合,由于乘法也是自然数相乘,是加法的重复,也是闭合的。所以在只考虑+和×的时候,只要自然数就够用。可是考虑×的逆运算÷的时候,自然数就不再闭合。自然数的范围太窄了,要想自由地进行除法运算,就必须增加新的数,这就是分数。在自然数与分数结合起来的更宽广的范围内,+×÷就可以自由地进行。然而想到+的逆运算-,这个范围又窄了,要把数的范围扩大到正的自然数、负的自然数及分数,即有理数时,+-×÷四则运算就可以自由地无限制地进行,换句话说,有理数对于四则运算是闭合的。19世纪天才数学家伽罗华把对于四则运算闭合的数的集合叫做域,当然叫做域的除了有理数还有很多。有理数不具有连续性,所以仍然不能表示直线上的所有点,填满这些空缺就需要无理数。有理数和无理数合起来就是实数,就可以表示直线上的所有点。
总而言之,实数集合就是对于+-×÷闭合的一个域,同时还具有连续性。

8、数的魔术与科学
“不许吃豆”是毕达哥拉斯所创立的加团的清规戒律,另一方面,毕达哥拉斯又鼓吹灵魂是轮流回转的,让他变成鸡,命中注定要吃豆。(毕达哥拉斯还真是矛盾,就如带着蕴含无理数的五角星反对无理数一样,相信轮回又不吃豆,是不想被托生成鸡吧。)
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这样评价毕达哥拉斯,他读了大量的书,亲自创造出智慧、博识与妖术。
和“万物都是水”的泰勒斯、主张“万物都是火”的赫拉克利特不一样,毕达哥拉斯的哲学就是“万物都是数”。
4世纪的圣·奥古斯丁说过由于6是完全的数(6的约数1+2+3=6),神在6天创造了世界,8世纪的阿尔博因解释说,神在6天里用诺亚的洪水把创造好的世界淹没,那是留存的诺亚家族是8个人,可8的约数1+2+4=7,也就是8不是完全数,所以说以后得世界也就是不完全的世界。
就像天文学和占星术搅合在一起诞生,化学和炼金术纠缠在一起诞生一样,数的理论也是和数的魔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素数是乘法世界中的原子
在加法世界中,原子仅仅是1,但作为乘法世界的原子的素数来说却是2,3,5...
素数可以说是相当于化学家说的元素,可是对于化学家来说,幸亏只有102种元素,即使算上同位素也仍然是有限个。
第一次发现整数能分成素数的乘积时,数的知识就像一个人开始会走路那样成为科学了。
9、变化的语言---函数
从14世纪开始到15世纪,有了使闭关自守这道墙崩塌的条件,这就是商品开始出现于社会生活中。
伽利略反对那种认为“不变才是高贵、完全的科学”的说法。(如果人类不犯错误,如果天堂只是循规蹈矩,那也未必如人间纷繁了。)
“对于把形成不生不灭、不变化的宇宙的自然界物体看做非常高贵和完整,相反却把有生有灭、易变化的事物视作不完整,我甚感吃惊,并从理智上反对这种谬误。”
伽利略给以静止为高贵的人们进行了痛苦的洗礼。

“高度评价不消灭性、不变化性的人们,是因为想长生不老和害怕死亡,所以吹捧不消灭性、不变化性,然而他们没有想到要是人能够长生不死,就不能从天堂来到地上。为了让这些人更完善起见应该让他们去见识一下,把遇见的一切都变成珠宝钻石的孟德撒头像。”

把字母看做是变动的数即变数的人是笛卡尔。
按照莱布尼兹的说法,函数是变化和运动的“普通的语言”。
把图形翻译成公式,或者相反也可把公式翻译成图形,后者是笛卡尔的天才发现。
(旦德林球,朱茂鑫同学可以完成一个视频讲解。)
10、无穷的算术---极限

雅各布·伯努利
无穷级数啊,即便想把你看作是无穷的东西,
你却仍是有限之和,在界限前面躬下了身躯,
在贪婪的万物之中,印下无穷之神的身影,
虽然身受限制,却又无穷增加,
我多么欣喜,在无法度量的细物之中,
在那微小又微小之中,我看到了无穷之神。

(无穷碰撞的有限时间的计算题,让我感受到无穷之神...)
11、伸缩与旋转
阿基米德曾打算数一数整个宇宙中的沙子的数目。
“无限”在某种程度上,大有宗教的色彩。但是西方的阿基米德却为数清宇宙之沙做出了贡献。这种雄心壮志乃是创造出欧洲科学的动力。
丹尼尔·伯努利:人们的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的对数成正比。
按照伯努利的说法,从财产为10日元增加到20万日元的高兴心情,和从100万日元增到200万日元时的高兴心情是一样的。(财富从10万到100万的感受和100万到1000万的感受一样。)
类似的情况还有心理学法则,所谓韦伯定律,即感受的强度与刺激的强度的对数成正比。
发现对数的人是英国贵族纳皮尔和瑞士学者别尔基。由于对数可将×÷变成+-,给计算带来了方便。当时的天文学家开普勒高兴地说过,“托对数的福,天文学家的寿命延长了一倍。”
(1+\frac{1}{n})^n如果复利无限地增加,这个数值不会无限增大。e=2.71...
(在读书的年龄没有遇到好书,就像长身体的时候营养不良一样。有的人一生都是营养不良,可怜呢还是可悲呢。)
角度方向按国际规定,向左旋,即逆时针方向为正,与在运动场上沿跑到的回转方向相同。
12、分析的方法---微分
1609年的秋天,意大利帕多瓦大学教授伽利略用自己制作的30倍望远镜观察了月亮...“月球表面并不是那么光滑平整的,而是同地球一样有着高山和深谷,并有断层的构造。”
访问过晚年的伽利略的英国诗人弥尔顿写道,“从那里---拨开云雾和闪烁的群星---他看到了另一个光辉星球的土地,山顶上松柏长青的神仙的乐园,就像是伽利略用望远镜上所看到的那种想象的土地。”《失乐园》
望远镜打开了无限大的世界的大门,而稍后出现的显微镜,则开辟了观察无限小的世界之路。
帕斯卡对无限大和无限小的这两个无限作了说明:
“这就是大自然安排在这些事情当中的值得惊叹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大自然为了让人们赞叹而不是去想象所提出来的两个无限。最后还要指出,为了结束这个考察,我可以说这两个无限不同于一般的无限,它们附加有这样一层关系,即对一方的认识必然会导致对另一方的认识。例如拿数来说,从能够使数不断增加这一事实能够无条件地导致使数不断减小...”
生物学家或者物理学家使用的显微镜是用玻璃制作的,而数学家所用的则不是物质的显微镜,而是思考的显微镜。
如果不考虑加速度的话,牛顿力学的根基也就崩溃了。对牛顿来说,不论速度或加速度,认为都是客观存在的。由此说来把创建微积分的牛顿与其叫做数学家,不如叫物理学家。
最早指出自然界中到处都潜藏着最大最小问题的人,大概是费马。
13、综合的方法---积分
“有去无回的方法是无用的方法。”西洋谚语
“如果说我与笛卡尔相比,比他看的更远的话,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
毕加索,“对我来说,在艺术中部分过去和未来,毫无疑问现在已经过世的人的作品依然作为艺术作品而留存。希腊人的艺术、埃及人的艺术以及其他时代的伟大画家的艺术,它们都不是过去的艺术。恐怕在今天和今后也还是会作为艺术的精华而永放光彩。”
伽利略,“由静止状态开始以相同的加速度运动的物体,其所通过的距离与按一种平均速度运动的物体所通过的距离相等。此平均速度等于加速运动开始前的速度与最大速度的平均值。”

似乎一个人兼备着辉煌的天才和坚强的毅力是不大可能得。然而也有例外的情况,开普勒就是一个典型。
作为同时代人的伽利略,不论从哪种观点来看,都是一位近代名人,但比较来说,开普勒则是一位信仰宗教的近代科学先驱者。

开普勒定律是经过长期地观察行星的运动之后才得出的。因为欲知轨道是否为椭圆,起码也得观察绕太阳运动一周才行。然而万有引力定律则不然,因为他表示关于加速度和瞬时作用力之间的关系,所以不需要长期地观察行星的运动。
爱因斯坦把在有限的时间或空间内成立的定律叫做积分定律,把在瞬间火无限小空间内成立的定律叫做微分定律。因此,开普勒的定律是积分定律,而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是微分定律。
拉普拉斯,“我们应当把宇宙的现在状态看作是过去状态的结果和未来状态的原因。假如我们具有能够知道在任一瞬间,使自然界运动的一切的力和构成自然界的物体的相互位置的这种智能---为了分析那些资料而需具备的巨大的智能的话,就可以用一个统一式子把巨大的天体运动和微小的原子运动都包括进去。这样,不确凿的事物立刻就会呈现出其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统一面目。”这种巨大的智能就是俗话所说的“拉普拉斯的魔法”,即打算把宇宙间所有物体的运动都用一个统一的微分方程来描述,从中能够得知任何一时刻它们的状态。

后记(远山启 1960年9月)
爱好数学的属于理科,讨厌数学的归为文科。这正如使用石蕊试纸来检验酸或碱,会明显地呈现红色或蓝色一样。
(有些知识会了,还继续加热,像是水沸腾了仍加火,只能加速干枯焦化。)
数学本来是一门朴实的学问,之所以变成艰涩费解的样子,只不过是在入学考试这块面镜中的歪曲反映而已。(学习本来样子可爱,但是经过应试的哈哈镜被扭曲了...)
[?]远山启:用数学照亮人性与自由
(这本书推荐给了几个学生,希望有人和我一起读,有些数学物理计算需要再返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