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 31
十岁那年的某一天,记得第一次钓到了那么多的鱼,很晚才回家,收拾好渔具,应该是嘴角挂着笑意睡去的,期待着明天可以再次大展身手...一大早被妹妹的哭声吵醒,母亲是在我对明天的期待中过世的...三年后的大年初二,年的氛围正浓的时候,我是亲眼看着父亲咽了气...每年别的小孩子都放爆竹,穿新衣服,而我小时候的年,离不开的是烧纸的烟熏火燎...
这么多年来,再也没有钓过鱼,每每兴高采烈的时候,不觉地会突然平静下来,生怕乐极生悲,更不敢去期待什么明天的好事;年节的时候,别人的欢天喜地都与我无关,欢乐的气氛愈发会刺激我内心孤独和寂寞的分泌。
妹妹前几天和我说,她吃到好的东西都会想念母亲和父亲,而与我,每每节日的祥和都会唤起以往辛苦岁月的记忆,而抑郁于我更像是一种季节性的病症,即便学校每年的聚会我都很不情愿地参加,那气氛似乎与我作对,很难融入其中,我会孤独地呆在角落里欣赏...当然我会和自己的好朋友们聚会,或者说这是我的精神洁癖。很多人说我执著,其实除了工作上的用外,更多的是一种固执和顽固。
和学生提及我的内向,没有一个会认同,他们眼中的我是个很能和学生打成一片长不大的疯老师。其实小孩子还不能明白工作和生活是两方面的...上午是个个班级的元旦班会,学生轮番上来了几次,要不是反锁了门,就差硬把我抬下去了,我还是不能排解内心的孤独,抽身早早逃了,长颈鹿同学追到走廊,看到她的无奈也很矛盾。我始终迈不出这一步,如同我从来不能够吃腐竹一样...元旦班会是同学们自己的节日,还是原谅我吧:)
今天是2006年的最后一天,我的抑郁如期在节日发作,和往年一样,我把办公桌收拾得干干净净的,抽时去理了发,洗了澡,干干净净,平平静静,孤独似乎才是我的节日气氛。就让我一个人慢慢康复,而谁说孤独一定不是一种享受呢,没准这仅仅是一种习惯。你才有病呢:)
十二 29
提到中国足球,几乎每个人都要数落一番,但这不等于每个人都是足球专家,别看人家天天挨骂,踢球好的和评球好的还不就是那么几个。当前的教育如足球有一样的处境,评球至少要明白越位的规则,而评论教育什么都不需。
教育理念这个一度时髦的词汇现今很少被提及了,因为每个人都接纳了所谓的理念,我很好奇不管人先天和后天的差别多大,于教育的观点和设想如出同一派系,都知道素质教育好,都担忧应试教育扼杀孩子的天性...似乎每个人都成了救世主,而那些天天忙活着的老师、校长没有一点的技术含量,人们心目中教育部长最无能...而所有的一切还不是照常发生。
高中的新课改也算风风火火地开展了一个学期了,这期间不少的媒体也凑这个热闹,真服了,下午来了个什么经济广播电台的...经济大潮下,课程改革也乘风破浪...
对新课程改革,大多的真实表达都离不开“换汤不换药”的评价,其实“汤”可不是想换就换的:)形式上,即便是信息社会,也离不开黑板和粉笔的传统,而再先进的信息技术,还不是屈尊于辅助的尴尬,即便是以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也不会有多大的改观;教学的内容就更难改变了,比如物理,不管你如何更换顺序,总也离不开力、热、光、电、原的基础。即便增加了微积分的思想,即便尝试着用软件分析数据…这仅仅是一种导向,而并非是改革的重点,更不是改革的所有。
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没有办法进行真正的变革,所有表面变革的努力势必无疾而终...其实,眼下的新课程改革完全是被动的。看看教室里的孩子,看看讲台上的老师,社会的发展带来了生活方式的变化,实现成功方式的改变,价值取向的改变…原先单调和刻板很难重复下去了。教育不得不改变以适应现实生活,因为教育落后于现实太多了...而现在的学校也不再只为少数的科学精英服务,社会也不仅仅需要科技精英...未来的学校,不是选择最好的,而是选择最为适合的。
局外的大人会先入为主,以同情的口吻质询“他们不累吗”之类的定论,言外之意,大人看着都很累,大人都受不了了…如此臆测的逻辑,相信死人一定会很同情我们这些活着的人,看看我们连睡觉都要喘气,“活着不累吗”:)局外的大人会关心孩子的人权或是民主的话题,好像老师天生就是不尊重孩子一样,似乎只有把孩子奉为上帝,不,当成祖先一样供奉才好,万一不小心,那会毁了人家的一辈子啊。如此幼稚的困惑,是让我反感教育的理想主义,看看真实的生活,你是否有独立的人格,你在现实中是能完全尊重别人呢,还是能够获得完全的尊重呢?而孩子的成长首先是一种经历...
教育的问题,常是因为不能实事求是,而当前教育的问题,更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社会问题。忽视了现实经济的落后,精神的单一,平凡的人,过平凡的生活,却希望孩子享受到天使的教育,受到王子的尊崇...以往我们评价下一代往往用“糖水里泡大的”,后来大家都不提甜的事情了,反倒每个人都觉得苦了,那是因为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不再对甜蜜有何种的向往,甜成了中性词了。就如从外在的穿戴上,已经能够比较好地体现着自我的个性,而这样的发展还没有延伸到内在,对是非的评价,价值的取向,眼下何尝还不是解放初单一的北京蓝呢。
...
记者想让提一点新年的教学愿望,其实凡是能够说得出来的愿望,多是永远的愿望,我的愿望就是这样,让学生像学生一样学习,让老师像老师一样教学...说到底,让人像人一样生活。
期间还谈了一点教育公平性的话题,“不同的人享受同样的待遇和同样的人享受不同的待遇一样不公平”,真正的教育是没有最好的学校,只有最适合的方式...很晚了,我想不起来还说了什么,忽然觉得自己更是走到了弥雾里,无助中的呐喊或许能提醒同样无助的人,这里有人作伴。
十二 26
这是网友在评论里的留言,言辞中弥漫着对教育的畅想,也有对现实的失望...当然期间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某个学校某个部门需要面对的问题,这其实是一个全民的话题...
“
曾经是育才的学生,曾经的班主任在少儿班开辟时代任教。看着沈阳人推崇着少儿班以能进少儿班为荣,看着朋友的孩子从少儿班毕业后毕业时候兴奋或者无奈的表情,听着朋友劝告的话语:“千万别进少儿班。”“你孩子就该去少儿班。”我忽然反省自己:我为什么喜欢参观求师得教育实验室,我在这里期盼什么?反思过后我明白了,我在寻找。
我在寻找教育中那缕阳光,在寻找适合我孩子的教育的地方,我在寻找我值得信赖可以托付的学校,我在找我不用跟老师三番五次交涉来争取让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和时间的地方,可是在这里,我找到了吗?我看到了一个理想的老师,却没有看到一个理想的学校,朋友们在育才的孩子依旧早出晚归,孩子们依旧是学习的客体而不是学习的主体,送孩子去这样的学校,我能放心么?我莫不如让孩子去一个普通学校,让孩子获得自由的特权,让他依旧做学习的主体。
少儿班有没有有关阅读的大量研讨?少儿班有没有阅读后陈述自己观点的论文宣读渠道?少儿班有没有比普通班更多的实验时间,孩子自己的课题,让他们发表自己可能幼稚的观点?少儿班有没有鼓励孩子创作自己的作品?创建自己的报纸?少儿班的孩子了解多少社会?少儿班的孩子有没有自己的中文或者英文剧社?等等等等。
如果超常班只是教育时间的浓缩而不是教育空间的拓展,如果教育只是老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如果育才只能培养各种竞赛的优胜者而不是实干者,如果育才只是应试教育的优胜者,那么育才会接受越来越多博主所说的人造神童,育才会失去越来越多的真正热爱生活热爱学习享受生活享受学习的孩子。
我没有期望,所以也没有失望,只希望丢一块石子,沉入大海也好荡起波澜也好。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用的功,任何一个微小的细节都可能起到蝴蝶效应。我只希望有那么一个希望之校,或者某个学校里有一个希望之班,让人们有诸多的选择。应试的森林里也应该有快乐的自由享受的小草。我希望这个微环境不只属于我们一家。
”
贴出来,于当事者或旁观者来说都是个提醒,而教育这档子事,从头到尾其实就没有完全的决策者,而又没有人不是责任人。
十二 25
小孩子看病会有一群人陪护着,一动针就不干了,“别管我,不就是个死吗...”老人打针就一个人陪着,更羡慕那老伴,叫上一份小鸡炖蘑菇,边吃边看电视...能把打针当成享受,I服了。印象中这是十年内第二次打针,倒不是身板多棒,只是头疼脑热的总能挺过去,受不了了才想起吃点药,这两天有点挺不住了,体温都三十八度多了,等汗湿透了衣服才不怀疑温度计的示数了。
问诊的大夫问起我的工作,我搪塞说“不好意思说啊”,这里有小孩子,我害怕陌生的小孩,更不习惯陌生人知道我是老师。记得前几天就有个小孩子好奇地问我,“你都有女朋友了?”他眼里好像我注定要光棍一辈子似的。还有看上去上很稳重的初中女生,一起走时和比个,还问起一些他关心的,比如“qiusir多高?还没有我高呢,没有女孩子喜欢吧?你看我班***,比你有名多了,很多外校的女生都知道他,学生会的秘书长...他是我哥们...”她嘴里的我就是一无是处,我努力听到我一丝的优点,但所有的引导的努力都是徒劳的,所有的期望都落空了。
好在看到若兮的文表扬,似乎总算看到了一点的阳光:)
“
那天qiusir在办公室和子超聊,我也在听。回到教室,我问了子超好几次有什么感想,他一直不说话。他的感受一定很多吧,连我在旁边听完脑子里都是满满的。第二天子超对我说,Qiusir看得太透了。我太受教育了。我微笑。
qiusir执教十年,他到底给过多少人力量呢。其实有这个感慨,是因为看了一个朋友的日记(当然是在被允许的情况下)。里面也有qiusir。“他让我迸发出了巨大的能量让我有一个冲动一定要把物理学好”,当时感觉这句话很熟悉,仿佛也是我心里的声音。但会比这浓得广得多。
在我心中,qiusir更像是位父亲(恕我不见外了)一位年轻的父亲,在我心里扎了根,我可以把闺中密友都不知道的秘密说给他,可以把心里最深的孤单和彷徨告诉他。而这种感觉,谁会听得到呢。呵呵,qiusir真的是伟大。因为,一个叫qiusir的人住进了无数个孩子的心里。真的很感激qiusir。若是没有戏剧的相逢,我现在会是什么样呢?从初一暑假的一天早晨,一个叫qiusir的人影响了一个叫长颈鹿的人。
”
如此的表扬似乎不吝美辞,其实让我多多加油了:)年轻的父亲是我很喜欢的一个比如,但愿那些小孩子能够明白我拥有不少的东西。当然于我内心深处,小孩子说的好像并没有错误。
这两天多收到女学生的问候,小子们粗心,看来要是真要孩子,还是要个邱砚
文芳吧,知道心疼人:)对眼下的工作,就尝试着做好一个年轻的父亲了。
·当一个人在心中扎下根
·和长颈鹿同学
十二 20
PRE.下午泡病号,正当酣睡,同城热心教育的社会人士打来电话,于是乎拖着病躯,耐心听取着先生的建议,电话那头还探讨起超常教育的话题来...本来打算修整两天,康泰克竟也让自己睡意全无,还是打开了本本...
我们总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而谁又知道心灵是否就眼睛这一扇窗呢,答案是否定的,比如盲人,即便无法直接接受外界景物[仅限于视觉的逻辑],但通过心灵的其他窗口一样可以认知世界[不一定非要说是通过其他感官]。除了眼睛这个心灵的窗口外,心灵还有透视着善的窗口,有恶的窗口...有照进阳光的窗口,有刮进灰尘和雨水的窗口...
眼睛自己并不能完全决定能够看到什么,同样的图景,透过善的窗口看到了和谐,透过恶的窗口会看到纷争...愚钝的人一生也不曾开启过任何的窗口,即便长着明亮的眼睛也无法感知世界;圣贤人只开善的窗口,让那善走进来,也走出去;有的人未曾开启过善的窗口,取代的是敞开的恶的大门,想必就是魔鬼了。
人的心灵是有很多的窗口的,俗语用“心眼”多来说某人聪明,或者需要开启的窗户常被人误解为心眼了:)人的成长,也就是教育的过程,说到底就是一个打开窗和关闭窗口的过程,有的被打开了又关上,有的关上了又被打开了。善良的人未必不曾打开邪恶的窗,邪恶的人未必不曾有爱的门,只是应该开着的关闭了,应该关闭的总是被撑开着。那些打开善良之窗的人看到的美丽的风景,正向激励会让它一只开着,即便遇到遇到风沙的时候;有的打开了善良之窗却没有看到所愿的风景,随手开启的恶窗却能一如所愿,或许堕落就是从这开始的了。社会的法则无非是鼓励开启善的窗,尽量让打开善窗的人看到最美的风景,而所谓的社会混乱无非就是是非颠倒,邪恶的不到恐吓和遏阻。
小学校大社会,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需要老师帮助开启善良之窗,合作之窗,好奇之窗...眼下教育的问题无非是学生的内心开启的窗户只有竞争,只有自我...即便好奇之心,快乐之窗开启也看不到如画的风景,那会被风关起,于是乎经常看到懒惰之窗,自私之窗纷纷开启,甚至是恶窗开启,当老师的不是袖手旁观,也无能为力。如此教育下成熟的心智在未来只看到了竞争,只看到了自我,只能感受痛苦...
我向来主张家长要过好自己的生活,老师要过好的生活,如此前提的教育才是长远坚持和有效的,否则是对大人的不公平,而于孩子自己的未来也仅仅能够看到今天开启的那一两扇窗户的景物了。今天的努力决定明天的方向,其实这里的努力很多是大人才能够决定的。家长的今天,老师的今天,才决定者孩子的明天...为了自己,也为了他人,在今天关上欲望的大门,打开善的窗户,好好享受一下爱的阳光。
如人出生时心灵的窗是闭着的一样,死去时应该是一种循环,不过有人临终前终于开启了满足的的窗口,而有的人,即便死去,那不满的窗也不愿关闭,或许死不瞑目真正的含义如此了。也不知道自己的哪个心眼被开启了,从我看到了善,看到了爱...想到了爸爸、妈妈、老师...同样我的内心也常感受痛苦,充满了无奈,那因该也是我过去生活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