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10
“发展就是变化。上图展现了发展过程中的几种变化类型。这张图最初是用来描述知觉发展过程中的变化(Aslin&Dumais,1980),但是这些类型也适用于儿童思维发展中的所有变化。
左边的图形阐明了三种发生在产前期(出生之前)的变化模式:特定能力的充分发展、部分发展,或是未发展。右边的图形描述了发生在产后的变化:已经充分发展的能力或是保持现有水平,或是有所衰退;部分发展的能力或是继续发展、保持现状或是衰退;为发展的能力或是开始发展,或是保持其发展状态。
我们要意识到任何特定的能力都包含了许多成分,而每种成分都可能按照不同的路径有所发展,因此,发展的模式是多样化的。如无论婴儿出生在何处,他们都能发出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的所有语音。然而,儿童期以后,他们发出非母语语音的能力就丧失了。同时,他们却获得了随意发出母语语音的能力。”《儿童思维发展》p8
我所想到的是如上发展的若干路径同样可以从入学前和入学后的层面考虑,所有的发展途径都有其生理的基础和规律,而所有不同的路径也决定了教育的效果的所有可能。
三 09
以具体范例为目的的教育努力永远无法获得完满的成功,而即便是毫无目的,甚至无所作为的教育也可以成长出活生生的结果来。人自身的局限性注定了教育的局限,而人的能动性又让我们悲观的同时多了些许的乐观。
在东北育才学校教书的这十几年来,无论是在少年班还是高中部,我一直很重视课代表的选拔,自己每每要优才中挑选英才,当班主任的那几年,即便是班长也是由课代表兼任的,学习委员就更不用说了。如此的重视,每届课代表的出路自然是没的说,以至于每次挑选新的课代表,我都会和学生说,“qiusir的课代表最差的也能上浙江大学,这是一个记录至今还没有被打破啊...”如此动员一方面提高了选拔的门槛,同时也是对课代表们今后学习上的一种鞭策。
或许先前少年班学生的学习目的如少年班学生的心智一样比较单纯,那时课代表最主要工作是做好学习的表率。到了高中部,班级人数明显增加,学生的社会化程度也更高了,先前纯粹的学习能力锻炼和学生其他方面素质综合的矛盾越发凸现了,现实也要求我对课代表的要求作相应的调整和引导。
寄语高中部我的课代表们
作为课代表,首先是因为你们拥有相对高的能力,但这不仅仅局限于学习的能力。同样更强的能力也需要承担更多和更重要的责任,这也不仅仅是自己学习上的责任。因为是物理的课代表,是班级的课代表,平日里对问题的思考除了自身的出发点外,还要考虑到任课老师的情况,要从班级的角度去出发,如此这些思维的习惯本身就是知识,是比书本上学到的具有更宽泛的应用的能力。平日里学习的物理知识是为今后更高深知识打基础,但其效能绝对不是以知识的数量来衡量,即便你们有长大了和qiusir一样当教员,这些也未必是有用的,何况未来的变数中更多的是和它们无关呢。
反过来想,如果你是一个只知道学习书本上那些死板知识的学生,我们除了用执着来赞美他,还可以用贪婪,甚至用狭隘和自私来形容。更何况在一个发育的年龄,如此一个偏食的孩子会有什么好的将来呢。夸美纽斯说,“树木幼小娇弱的时候,园丁是不会用酒或牛奶取灌溉的,他只会用合于树木的液体去灌溉,这就是水。”而对于成长中的树木来说,深深地扎下你的根,而需要吸收的养分绝不局限于水了。
P.S.说到偏食的原因,也许我们习惯了抱怨餐桌上食物的单一,想到小时候家里的玉米窝头吃了上顿吃下顿,吃到恶心...不懂事的小孩会抱怨母亲,现在想起来都有些惭愧,谁不知道大米饭和白面馒头好吃,家里就那个条件。而吃糠咽菜一样活人,现在看来五谷杂粮更有营养呢。
眼下教育餐桌上的食物并不比小时候家里的条件好多少,基本上是玉米窝头搭配一碟咸菜。这本无可厚非,那些无视现实天天抱怨的似乎不符合“狗不嫌家贫”的道德,而教育工作者应该学习巧手的家庭主妇,就地取材,变换花样,但要摆上些不能食用的花瓣装点就值得讨论了。
三 08
从桑林志那看到这个好玩的东西,据说是利用了最新的面部识别技术...
第一次测试:和我长得像的还有几个黑人呢,难怪学生说我黑啊:)尽管很佩服Tiger Woods的球技,不过说和他长得像应该是我们彼此的悲哀了,好在这里有个李连杰。说到华人明星,曾常有学生说我像苏有朋呢,有些脸红中...
第二次测试:更出人意料的还有女的,看来这新的识别技术首先要加入性别的判断啊。能和胡哥占上边也算咱三生有幸。


如果你也想看看谁和自己长得像,尝试着访问这里,只需要简单的注册。
三 07
常有家长和我问起小孩子的教育问题,我每每先想到福泽谕吉的“习惯是第二天性”,把近日读到关于习惯的教育言论一并汇集于此...
一个人从出生至成人,要靠父母言行的熏染、学校教师的引导、社会环境的影响和世俗风气的感染而发展、成长。所以,其能否成人完全靠家庭、社会多方面培养教育的好坏来决定。其中,幼小时期耳濡目染所养成的习惯影响最深,不易矫正。所以说习惯是第二天性。幼时养成的气质、性格终生难改。人的贤与不肖完全取决于父母和家庭的教育。家庭教育实应慎重从事!
福泽谕吉:《福泽谕吉教育论著选》
有三种东西能使人善良而有德行,那就是天性、习惯和理性...由于天性、习惯和理性不能经常统一,就必须使它相互调和。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教育不仅常常有必要使一些习惯牢固地扎下根来,而且也常常有必要去根除一些已经形成的习惯。后者比前者更困难,因此它需要更加周密的思考,也需要更大的耐心。
乌申斯基:《论习惯的培养》
既然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就应当努力求得好的习惯。习惯如果是在幼年就开始的,那就是最完美的习惯,这是一定的,这个我们叫做教育。教育其实是一种从早年就开始的习惯。
培根:《培根论说文集》
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所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在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益...如果良好的习惯是一种道德资本,那么,在同样的程度上,坏习惯就是道德上的无法偿还的债务了。这种债务能够用不断增长的利息去折磨人,去麻痹他的最好的创举,并使他达到道德破产的地步。
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
三 04
风就是雪,雪就是风。风一直在下,雪一直在刮...
前两天还在朋友面前赞美沈阳春季的宜人,谁知道天气竟和人一样经不住夸奖,今天就降温了,天气预报更说八级大风、暴雪。
透过挂着少许冰凌的玻璃窗,看漫天飞舞,与其说是雪花在随风舞动,不如说是狂风在肆虐,雪花被撕扯和揉搓成碎屑。风借雪形,远似轻纱飘舞,近如怪兽咆哮,忽而下,忽而上,而风口处的雪更是横向泻出。灰色天空如纯色的舞台背景,看不到雪花的下落,倒像是雪从地面飞向天空,风就是雪,雪就是风!风一直在下,雪一直在刮!!
困在路上的太太打电话回来告诫不要出门,说外面在刮雪烟。屋内的我竟一时觉得飞舞的雪花如画笔挥洒,想到当年的勇气,找出刚干洗封存的羽绒服,还是决定出门看看这大自然的意识流派会在雪地上留下如何的画作。
一出门就碰上风口了,夹杂着雪屑的大风呛得我喘不过气来,眼泪都快出来了,这些年的养尊处优自己也成了温室里的花朵了。雪屑如针一样乱刺过来,脸上火辣辣的,真担心脸上会掉下一层皮下来。想必东方不败的绣花针功夫也莫过于此了。雪屑见缝就钻,羽绒服的侧兜里被灌了不少的雪,手机湿漉漉的。这应该就是童年记忆里的白毛雪了。
天啊,八级的大风、暴雪---暴风雪,不小心会出人命啊。豁出去了。那风一样的雪吹到脸上就化了,用手一抹,满手的水,还真没有见过,曾经鬓角挂过霜,今后可以和小孩子吹牛了,今天的鬓角上全是冰。一不留心,眼镜被风吹飞了老远。毛细的雪屑如针一样刺痛你的脸,你的眼,路上行人所幸有把塑料袋套在脑袋上的,也有把手提袋当帽子的,偶尔抬头看着对面的行人,脸红得可以指挥交通了。还好,自己学着阿姨去超市买了个大大的口罩,那感觉真叫个舒服。
今天是星期天又恰逢正月十五,昨天天气预报就说降雪概率百分之一百了,还是出现了如此混乱乃至瘫痪的局面,这年头不相信科学不行啊:)想起来以前看的电影《后天》,人们排起了长队,低着头,步履蹒跚地朝着远远的家挪去…
这路况,什么车都得呆着,大路上有了推车一族,10元到50元不等,没办法,市场经济嘛,急着回家的人哪里知道,过了这个窝,还有那个坑,就算是有足够的钱雇人推车,也不能把车推回家,除非能够把路上抛锚的所有车都给搬开。已经看到有人从家里拿来了被子,看来只能是打持久战了。
以后可以和南方的朋友说了,沈阳这嘎达,风贼大,雪贼老大了!
沈阳的电视里不时播发通知,大中小学校明天停课休息,孩子们一定很高兴。来沈阳的十年俺还第一次碰到这事。
天色已黑,爆竹声起伏,可怜的太太还在路上,手机都给打没电了...今年的元宵节注定是圣诞的颜色,也注定了很多家庭在彼此牵挂了,有一种祝愿在沈阳会应验了,这里祝大家“元宵节要风得风,要雪得雪。”
P.S谢天谢地,太太和她的学生步行了近三个小时终于到家了,风雪中过生日别有一番记忆阿。听说也有外地学生就近和家人找旅店暂时住下的,更有干脆回学校宿舍的...班车的司机可要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