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 03

@qiusir:人往高处走或许并不是为了看得更远,而是为了让更远的人看得见。


@qiusir:存在是一个过程。树木之春发秋实、夏荣冬藏之变,何不是顺应了天时地理,此变化实属不变,彼树此树同树。自然之人与树木同理,所谓尽人事之变,也无非是顺应天时地利而已,我亦甘愿接受那花落枝枯的现实...

@qiusir:有时好奇那些很努力却交出糟糕成绩单学生的学习状态,或如以前所说“手指动个不停其实是网络上的懒惰,即便是无趣也被有趣地分享。”如此想来,那貌似很努“力”的何不就是匀速运动呢,动也如静止一样是受力为零。有动力的学生,一定是越来越好的...

@qiusir:很惊讶见超市里自己常买的面包涨价了一半,店员说今天刚涨的,还指着旁边的豆包说它翻了一番呢,让人想起那句“别拿豆包不当干粮”来。这身价,让人羡慕呀...
@qiusir:这年头,神马都创新,能退后到传统的或许才是创新呢。
@qiusir:从此上海不起火!战争又能保多少年的平安呢。

@qiusir:从@苏小迷糊 那分享到游标卡尺不“寂寞”是因为它不“估读”,想起有师生利用“力”的撇向左甩关联到“左”手定则,“电”的钩向右甩关联到“右”手定则;“内”的中间是个“大”字关联到“内接法”测量值偏大,“外”的偏旁能凑出个“小”关联到“外接法”偏小...如此的小伎俩都散发着应试的趣味。

@qiusir:有读博士了的学生来信回忆起课上讲过的跑题内容"碰巧"具有何种深刻意义,此种意义和无意义何不是一样的意义呢。原本只是调节,谁又会奢望吃小咸菜来长膘呢:)

@qiusir:和“品位”相比,我更偏爱“便宜味”。
@qiusir:武健?!我北京的哥们!想念那"春天里"...
@qiusir:生活的很多经验提醒我们“乐极生悲”,而在课堂上学生的有时让人“悲极生乐”...

@qiusir:你是否在意“4”音通“死”呢?近日常留意书台上小音响上的电子时钟,出现“4”的概率高得竟让我有些不宁,不会是什么巴德尔-迈因霍夫现象吧。好事,在没考虑作息等实际问题条件下大概是31.25%。也好奇什么数字出现概率最高/低...

@qiusir:或许平日里太压抑了,外教课几乎成了学生的天堂,开朗也开放的外教也吃不消了,常气呼呼地告状。前日课上,外教用蹩脚的汉语对淘气的学生说,“我爸是李刚!”

@Being柳栋:推荐攻读教育技术硕士的同学们,不妨辅修一门学科的学科教学、或者深化课程论教学论的学习。
@qiusir:这话颠倒了说或许更可行:)“推荐在攻读某学科教育硕士的童鞋们,不妨辅修一下教育技术的相关课程。”

@问_地:“所有人都认为成为优秀教师的全部条件是热爱教学,但是没有人会说做一名优秀的外科大夫只要热爱切割就行。”——亚当.乌尔班斯基
@qiusir:兴趣应该也只是从教的初始条件,问题是一直以来即便是最优秀的教师相比最普通的医生,也很难在学生身上迅速展示出疗效,或许因此人们对于教师的评价也只能停留在他从教的态度上了。


@qiusir:从记者发布的稿件看,上周日的讲座有近500位学生和家长冒雪来到现场..."Qiusir用了一种非常活泼的形式和大家恳谈,从教育方式到物理热点,都一一涉足..."

@尹岩: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qiusir:遍历百花便是回报了吧。

@qiusir:http://t.sina.com.cn/qiusir
@qiusir:http://t.qq.com/qiusir

十一 30

2010.11.28上午参加由《辽沈晚报》主办“学大教育”赞助的“名师公益大讲堂”首场讲座顺利结束。幸亏事先把keynote文件备份了多种格式。八一剧场整修后的环境还不错,或许寒天飘雪并没满场,会场气氛倒也融洽,还来了几个以前学生和家长...


或许尤念耀华中学之“尚勤尚朴惟忠惟诚”,谨记勤思、朴行、忠己、诚人!所以选取了“恳谈”的旋律。

路面上横行的多是什么富二代、官二代,同学们多是工二代,我是农N代。都说知识改变命运,通过对物理学电场和磁场的耕耘又能帮我们做*一代呢?生活在城市里,树如草一样渺小,一句“爬上高楼看日出”,情何以堪。

讲座中特别引用了“李宁”针对90后的这段广告词,针对“让改变发生”,通过两个迭代模型,着重阐述了“哪怕最简单的规则能被不厌其凡地重复的坚持才能引发改变”的观点。并强调“方法是过程”和“结果取决于过程而非初始”的体会,也是教育存在的意义。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而如此宿命的表述总让非龙凤者悲观,教育的意义又在哪呢?以前在超常部开数理选修课,某学生用画板Control M+L快捷淘气举动...那不经意发现给我很大启发。不管红色的多边形初始多么凸凹,只要进行中点迭代,总会趋近椭圆,可谓修成正果。而教育的必要和不厌其凡的意义在此。

“笔”视无“尺”之徒;真正的困难总长着和善的面孔;知识也如榴莲,不畏其表不惧其味,能敢食之方知其美味;网上的勤就是多动一下手指,想知道什么就会知道更多;网上的懒就是手指动个不停,即便是无趣也被有趣地分享,或如不受力的匀速运动...

对高三学生复习的建议主要是“教材的研读”、“师生的交互”和“亲历的整理”。自我整理的过程本就是在应和一种节奏,而审视过的知识也才能在考场上发挥。也特别提醒考生家长,和高考成绩不理想的失败相比,经历高三的学生变得只知道自己才是最大的失败,这也是帮助同学的另外意义。

“上帝存在于细节之中”,而对考场上的学生来说,魔鬼也存在于题目的细节之中,应考的过程何不就是捉鬼的过程呢。

还是用五个“物理”谐音“无理”、“雾理”、“误理”、“悟理”和“无理”来解析“物理”的认知过程,犯错“误”和深入的领“悟”同样是“物理”认知系统的有机部分,如此每个过程彼此包含的非线性表述多少能有新的启发。

高三复习的一个重要指标是要帮助学生把以前所学知识关联成网络,牵一发动全身。通过牛顿运动定律模块排列的示范,引申到力在位移和时间上积累的功和动量,以及动能定理、动量定理...可惜不少学校并不讲授3-5,对完整力学模块的建立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学校的短视造就了学生的短见。


从近两年的物理高考题目中不难整理出几乎每年必考的内容来。特别强调的是不论是选择、实验还是计算都离不开图像问题的处理,正如图片的文件一般很大,图像的内涵也丰富于文字的表述;而对动能定理的运用要特别理解“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以及理清动能、势能、机械能和热能等能量和力的功的对应关系。

十一 29

这是一篇受密码保护的文章,您需要提供访问密码:

十一 25

《辽沈晚报》名师公益大讲堂首场讲座[?]为高中物理数学专场,将邀请东北育才学校资深名师为大家讲解高三首轮复习难点和重点。


请各位家长及同学留意,报名参加讲座,名额有限,请尽快报名。为方便广大同学和家长取票,我们将会在市内主要城区设立发放点,请报完名的家长尽快去领票。

讲座时间:2010年11月28日上午09:00—12:00
报名电话:13478891865 15304011058
讲座地点:八一剧场

记者 张珺

十一 19

@qiusir:每当看到强权也会展示出温和,就如看到那贫困也能演绎出的繁荣,总是谨慎乐观,甚至有些悲观,也不知道那从外到内的发展靠不靠谱。

@qiusir:如果某物体所受外力等效成平行四边形内部一点到四个顶点向量的话(平面),那此物体所受合外力在数值上会有什么规律呢?
@问_地:原来物理和数学联系蛮大的嘛
@茉桑:哦很不错(我之前在手机上看不到这个漂亮的图 )等于二倍的紫色的线段上的力吗?这个结论可以推广吗?


@qiusir:我有个胖胖的学生人称“super man”,就是“超man”,也是“super慢”,哎呀,自己理解去吧。

@qiusir:我的签名档是“我是上帝不听话的孩子…”某日学生电邮我打探考试的事,落款是“我是上帝不听话的孙子”,遂回复“求你爷爷去”。
@问_地:学生再电邮“爷爷说问他不听话的孩子”
@qiusir:你也是我不听话的孩子...
@寸草心t:爷爷说求人不如求己~

@qiusir:网络的门槛早就低到老人和小孩开博不算新闻了,什么时候新浪公关只狗来开微博呢?或许早就有了?和关注狗相比,被狗关于也会很有趣吧。

@qiusir:某同学笔记上的书写被我称作蚊头小楷,旁边的竟说我这是放大夸张。
@qiusir:昨天在A班做了个小调查...“希望学校提供什么帮助”一项,学生多是知足和感谢。不过有个学生V5写道:“我希望学校给我一个让我表达对美国的藐视的机会,希望学校给我一个反抗制度的机会。”

@qiusir:是过度理性让久违了的喜悦也不再纯粹?是身心疲惫让期盼的目标终点处也茫然?是追求完美得苛人求己让内心一直充满评判...
@qiusir:维基上说“学校”一词原意为“悠闲”,而我们的“学校”是叫“炼狱”的,看来教育的出发点本就不同呀。

@qiusir:对学生来说,自己悟到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而老师给出的方法与其说是演示或是建议,更是在帮助学生创建思维的审美观,最终的衣着还是靠个人了。

@qiusir:不讲道理本就是一种道理,不去解决也是一种解决...生活中的这些忠告于我就是反科学。

@qiusir:萧条的贫困在表,繁荣的贫困于心。“胡说实话”的小子奥巴马这是在告诉我们一直都生活在贫困里,“贫困的繁荣”真让人有点崩溃,好在还没挣扎在死亡线上。
@qiusir:“妈妈,明年我属什么呢?”看来小孩子还是不明白江山易改“属性”难移的道理呀。

@qiusir:"Seeing much, suffering much, and studying much are the three pillars of learning."(见识多、遭难重和钻研深是学问的三大支持。)

@qiusir:学得孔明借寒箭,融与女娲补青天。

@瞿更生:用电脑学习就是一个谎言http://sinaurl.cn/h4kpby
@qiusir:电脑原本是最被看好的认知工具,而生活左右技术的发展,时下它更像是款用来消遣的玩具,当然,如果把消磨时间就看做是学习的话,它的确是最好的认知工具。

@qiusir:常遇到这样的小题目,问漂浮在水里的冰融化后水面高度如何变化呢?纯冰、含木快的冰、裹着石块的冰、冰里有酒、冰里有油等和纯水、盐水等的不同组合会有不同的结果。此类的题目可以通过总质量不变,容器底受压力不变的思路来求解,相信“石头也会融化”就容易多了。北极冰川融化对海平面有多大影响呢?

@qiusir:印象中有一位炸药奖在回忆自己中学的学习状况时,还特意提到这个题目,说是当时也不明白。你可以用P=ρgh来考虑,把石头替换成盐块,而石头溶化会使液体密度增加,而前后的压强(压力)不变,液面高度h自然就是下降了。

@qiusir:http://t.sina.com.cn/qiusir
@qiusir:http://t.qq.com/qius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