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 22

上周和数学教师们交流资料初步整理

从几个数学小实验看教育从“教的内容”向“学的方式”的转变

零、教室早被夷为平地了

作为一名主修物理的中学教师,很高兴有机会和沈阳市部分高中数学骨干教师进行一些交流,不过从多年前就在学校开始的数理综合探究的课程以及撰写《动态数理》校本教材上看,我和数学教育还是有很多关联的。

今天的交流主要是通过号称“二十一世纪动态几何”的GSP(几何画板)-我赞誉她“点石成金的金手指”-为主要平台,通过几个数学小实验的典型范例来和老师们分享教育从教师教授多少向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的转变。而今天交流的这个题目是受几年前看过弗里德曼的《世界是平的》一书的启发,书中关于教育的章节部分提到:“那个只有高级军官才能知晓全局的时代已经结束了。军人的战场也被夷为平地。”那个只有老师才知晓的课堂早就结束了,教室里早就被夷为平地,所以老师才要刻意站在讲台上。教室里最该更换的不是粉尘粉笔,而是要撤掉讲台。而“将来,子女受教育的方式也许比受教育内容的多少更重要”的这句话是我印象最深。

一、蝴蝶齐飞

1995年最初在收音机里获知美国两少年借助《几何画板》(The Geometer’s Sketchpad)软件发现线段无限等分构造的壮举 ,1996年在原北师大未来教育中心主任桑新民教授的举荐下有机会邂逅这个神奇的小软件,这或许也是自己教育发展的“唯一一次机会” 。1997年带领学生发现广义蝴蝶定理 ,续写着它在中国的传奇…先后由冯伟、王晓龙、张天光等同学对蝴蝶定理的发现做出了很有意义的探究,而以学教学的教学策略也慢慢形成。

教育上知识探究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发现了什么,而是对人好奇天性的正向反馈。教学中始终把个人见解视为最珍贵的学习成果,并相信亲历实践的收获远比我们知道的要多。1997年在全国率先开设面向中学生的相关选修课程,帮学生提供知识“再发现”的环境。蝴蝶定理的系列推广 如同美国GLaD构造一样,都是由学生相对独立发现的前所未知的规律,相关范例已被美国数学协会作为论文素材引用发表,后来的一系列发现和推广都是师生探究的成果。

我们的”蝴蝶”飞入MAA的”花园”,通过google搜索自相关资料,在美国数学协会/MAA.ORG引用了我们研究成果的文章!我们的蝴蝶也被台湾的同行收藏,也正是通过对于蝴蝶定理的研究推广让自己更确信“知识的本身包括知识的传播。”

二、梯子模型的探讨

梯子模型(定长杆滑动)的构造有很多种方法,像这样能够在四个象限内平滑运动,而且对于不是常规墙面(墙面不互相垂直)同样适用。这种完美的动态几何构造方法的发现运用和如此广泛探究当属首次。更多的发现和详细的工作则是一个集体的成果,他们中有老师、有学生;有沈阳的、上海的、浙江的...他们都是通过求师得网站发表观点、交流创意和共同提高。

我们关注知识本身的探索和发现,那是满足好奇的一种快乐;我们同样注重探究过程中带给我们的体验,超越数学知识的体验!我并不一定要懂得所有的原因,至少我懂得欣赏和发现!

好奇是人的天性,而技术为满足人好奇的探究提供了便利。一直认为对GSP“点石成金的金手指” 的评价是对教育软件的最高期望。屏蔽了技术的动态开放环境下的探究是已有认知图景基础上的再发现、修正和优化的二次建构。作为教师,我们仍坚持把学科知识放到第一位,投身于知识本身的探索,不断深入和归纳,逐渐形成了ICT环境下数理综合探究课程的框架 ,并作为一门选修课程不断实践、丰富和完善着。

三、平面的扫描

通过颜色对平面问题的扫描是到立体的有益的过度。正如自然的美景对于所有的人都是开放的,数学王国的奇妙也绝对不是几个”数学家”们的特权!也正如自然的美景仅仅对于善于用眼睛观察它的人而美丽,数学的美妙则需要勇于创新的敢于发现的头脑的帮助。自然的美景是用眼睛看的,数学的美妙更需要大脑的协助来体验的!

上帝是数学家?上帝是艺术家?数学家是艺术家?艺术家是数学家?哦,上帝是人?人是上帝噻!通过轨迹构造和平面扫描,墙角定长杆滑动里蕴藏的奥秘让人神游忘返。

四、中点多边形

GSP构造的小文件显然不能满足学生的贪婪,选修课上ChengYu等竟用Ctrl+M和Ctrl+L快捷方式组合的方式重复构造”多边形中点多边形”来制造”大文件”。好在也练习了快捷方式的使用,虽有恶作剧嫌疑也未加阻挠。下课前学生汇报”重复多次后的任意多边形中点多边形趋于椭圆的形状”,怎么可能?回到办公室动手试验,又和姜平用椭圆轨迹验证,结论果然奇妙,看来无心插柳也成荫!经刘杳的提醒,尽管获知数学上已经有类似的结论,但相信如此”再发现”的过程在教育上的意义是一样的。国庆假期给学生留了研究性作业,而自己竟也抵不住好奇心的驱使先行探究了:)

“任意多边形的顶点分别以确定内分比例缩放连接所得多边形的迭代”定有更精确和简单的几何关系,至少从表象上已经可以看到它们的趋同性了。[边数的奇偶性对应结论有些不同]

多边形的任意性对应初始条件的大差异,而经过多次迭代后的结果却是趋同的,如同人的先天差异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弥补一样。教育过程中的重复过程不仅不可缺少,其导致不同初始条件的趋同也是必然了。而内分比例的不同如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过这里有为成功付出代价不同的区别。

“上帝”表面上有所偏心地给了不同人不同的外在,却悄悄地赋予每个人相同的努力结果。而生活中的确经常可以看到不同的人有类似成功的现象。看来人的差距并不在于初始的差异,外表的差异大多是暂时的。而最后结果的不同更多取决于中间过程的”迭代”次数,这也是”初衷不改”的耐力了。

没有修成正果或许不是因为起点低,也不是因为方法不对,问题是你不够长寿。要是能活上一千年的话,即便一直沉睡的你也修成了高僧吧。

零、和懂得为什么相比懂得欣赏先

我们关注知识本身的探索和发现,那是好奇心得到满足的一种快乐;我们同样注重探究过程中带给我们的体验,超越数学知识的体验和思索!这里我们以一种生活化的视角看待数学上的问题,没有证明的数学同样精彩…并不一定要懂得所有的原因,至少要懂得欣赏和发现!作为教育工作者当然同样期待我们的这种体验能够在教学上得到迁移…

最后介绍了一下了PWW(Proof without words)

十二 20

@qiusir:每天用“洗脚”的方式“洗脑”,白开水就好...

@qiusir:我打发时间的方式很特殊吧,后半夜了描瓣上色的,嗯,真的心花,花开花落。
@qiusir:花的"蕊"呀,开”心“是她,”心“碎也是她。

@qiusir:陈凯歌和姜文都是有理想的导演。不同的是凯哥把理想拍得很现实,浪漫透着点俗气,瞠目后唏嘘;而姜爷则把现实拍得很理想,世俗间闪烁着智慧,欢笑后沉思。身为编剧和导演的姜文选择了英雄落寞的结尾方式本就是一种现实的理想化表达...先别急着评价,就让子弹再飞一会吧。
@qiusir:小丫头说了,长大了当”山寨夫人“。我说姜文呀,不好好当麻匪当个什么鸟县长。

@qiusir:没有修成正果或许不是因为起点低,也不是因为方法不对,问题是你不够长寿。要是能活上一千年的话,即便一直沉睡的你也修成了高僧吧。
@问_地:还有一种情况,已经成了正果,却自以为还没有成正果。
@qiusir:比如幸福,有的是你失去了才意识到曾拥有,而你提到已经是正果但没有意识到,我想并不算修成。因为认识正果是修成正果的一部分。还有,如知识的传播是知识的一部分,让帮别人意识正果也是修成正果的部分。

@qiusir:和风、暖阳、融雪,同事开玩笑说是开春了。莫非寒冬一开始都会露笑脸?是让我怀念晚秋还是盼着早春呢,不管怎样都得挨过今冬了。

@qiusir:堂上从原子(Atom)“莫破尘”的翻译说到数日前天津古文化街上见严复先生像。学生问:“实像”还是“虚像”?哦,“铜像”!
@qiusir:从我戴凹透镜的角度看是虚像。

@qiusir:屎的意义是告诉你那个地方不能踩,但狗屎则不同了。

@qiusir:这是最好的时代,妓女都可以立牌坊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妓女才可以立牌坊的时代;这是最乱的时代,牌坊下跪着寡妇的时代。我看着这时代...

@qiusir:家长的心里多少有理想教育的情节,而现实是教授忙着当老板,老师玩命搞应试,是靠打小幼儿园打下的基础耗去呢,还是祈祷能碰上个好领导?我看还是等孩子将来有资格成为好家长的时候吧,那时候领导、教授、教师都是好家长了也自然就有好的教育了。哈哈

@qiusir:时下看教师职业的杯具,是必须去聆听并传播那些僵化的东西,听多了讲多了自己也就信了,当然也只有教师自己信以为真。至于是否会禁锢学生嘛,要知道家长们可多是现实帝。

@qiusir:上帝是数学家?上帝是艺术家?数学家是艺术家?艺术家是数学家?哦,上帝是人?人是上帝噻!墙角定长杆滑动里蕴藏的奥秘让人神游忘返。
@qiusir:高中数学骨干教师的交流结束了,也让老师们早点回家。至少我是借着这个机会温习了下以前的工作。培训要从实际出发?都说涨工资了...

@qiusir:值晚班,阅模卷。大题中有学生把电场力的公式写成F=E/q,更有把动能的增量写成△Ek=1/2m(V2-V1)^2...我滴个神啊!一步错,步步错:(

@qiusir:“智育”的理论和实践是“人”的一撇一捺;而“德育”自然是一撇一捺成“人”的粘合;至于“体育”当然是让“人”动起来了。

@qiusir:扫雪延考。抽空准备周四和@令狐小聪 培训基地的数学教师们的交流,题目初定“通过几个几何实验看‘学’的方式&‘教’的内容”,翻出以前“上帝是数学家”的范例:墙角定长杆及其镜像滑动中暗含的奇妙轨迹...

@qiusir:在一个大树都被滥砍滥伐的环境里,我很怀疑那大谈特谈对小树爱护的动机。想来“生本”的提法就很吊诡,是让老奴去释放小奴的人权还是人权专属孩童呢?从小学、初中到高中,也乐见生本教育之如火如茶:如星火燎原、如茗茶品评。
@qiusir:即便我们的教育还没能让政治远离,也不意味着教育从业者就可以通过别人的孩童来实现自己的报复。吊诡的不仅是“生本”的称谓,教主郭思乐倡导会员要“静待花开”想来不过是放长线垂钓的另一种索求。和“静待花开”相比,会心聆听那自由的呼吸才是一种境界。

@qiusir:周日加班:( 偌大个体育馆就我和老赵:) 还学神马人家奥巴马呢,好在还不用缝针:)

@qiusir:人生?人死!动静、高低、聚散...与其说是选择不同的活法,不如说是选择不同的死法。人生的死路上,想来只能选择乐观,也只能活在当下。
@qiusir:人生的过程中常被告诫欢愉要适度,因为“乐极生悲”;而人死的结局一直在提醒我们活在当下,何不是“悲极生乐”呢,或许人的乐本从悲中来吧。

@qiusir:是与众不同让你夺目也孤独吧。至于众人的眼光或如自然环境,首先是客观的事实而不是正确与错误的判别。在“成为自己”的路上每个人都是勇士,而至于结果如实现共产主义一样崇高和缥缈。 //@郭姿廷:回复@qiusir:为什么总是有那么多不理解。大多数人的眼光真的就是正确的眼光吗

@qiusir:二八一十八,您给一十七吧。

@qiusir:常听人说“选择了教师就意味着选择了‘奉献’”,想来就如从医的只想着“救死扶伤”和为官的甘为“人民公仆”一样,不过是局外人的一厢情愿罢了。很多的你注定要如何不过是那些把自己当人物却无视你是人的人的逻辑错乱。

@qiusir:她装点了童话般的世界,也铺就了魔鬼般的道路,冰雪的美丽或许本是出于矛盾的赞美吧。顺便堆个雪人,要不孩儿们都老了。

@huaihao:您最想让您的学生“带走什么“?
@qiusir:好问题。肯定不是物理,将来应用的面太窄;也不好说是什么做人的道理,闪烁其词倒也可以,不过少有人有资格教给别人如何...我想想,或许是让学生了解我对待生活的真实看法,能赞同或理解就更好了。

@qiusir:仅靠为难自己走“勤”路登书山的,即便爬到山顶又有何风景可观;学海中只泛“苦”舟的,总会想到回头是岸了。学习其实是件任性的事,“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才是人本的忠告。

@qiusir:谁是你的人生导师?是高僧还是圣贤?时下高僧成了释道心,圣贤成了 肖大锤,倒是那些不健全社会的既得利益者高台普法,信众云集。不是说书、演戏的,也不是巨贾、苍井...总归没钱没权的你凭什么对他的人生指点呢?哦,教学相长嘛,是通过建议他人审视和劝慰自己了,教师的德育如此了。
@qiusir:早前领导讲话爱宣扬“奉献”,无非是要压制低俗的物质需求;现在领导讲话爱强调“发展的关键时期”,言下之意是低俗的事可等一等;后来领导讲什么你都听不见了...唉,谁让你只活到了关键时期的呢。

@qiusir:喜欢黄庭坚的这句“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孤灯尤念风雨江湖十年未熄的运气。
@qiusir:从11>1+1我们能想到什么?从21>12我们又能想到什么呢...

@茉桑:觉得您说的话很有哲理味道…小事也充满玄机,表象之下总是有它自己的脉络,温和的批判一针见血,睿智的从社会中来,又剔除那些多余的你的轮廓就显得的格外分明,仅一己之见。真想有机会亲眼目睹老师风采,不过,好似不很现实,不过这样已很知足呵呵…

@qiusir:http://t.sina.com.cn/qiusir
@qiusir:http://t.qq.com/qiusir

十二 17

数学定律不应仅仅是人类的发明和创造。事实上“本来”如此,它的存在完全部依赖于人类的智慧,人类的工作至多是发现了它们的存在并认识他们而已。M.C.埃舍尔

很多发现或是一个人的独创,却也是被一群人发展。当年SketchMad为之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并一直持续燃烧...

上帝是数学家?


1999年和学生刘天翼研发四个象限内的梯子模型(大陆称定长杆,台湾陳創義教授称等棍问题),以后又发现了几种的构造方法,这期间中有老师、有学生,有沈阳的、上海的、浙江的...他们都通过求师得论坛发表观点、交流创意和共同提高,特别是上海的甘志高作出了关键的工作。

上帝是艺术家?


就像来到了一座满山遍野的都是花的山上,随手摘一朵都是从来没有见过的,眼都花了,没有办法去分类。也正如自然的美景对于所有的人都是开放的,数学王国的奇妙也绝对不是几个“数学家”们的特权!也正如自然的美景仅仅对于用眼睛观察它的人而美丽,数学的美妙需要勇于创新的敢于发现的头脑。(qiusir 2003 4)

艺术家是数学家?


数学家是艺术家?

我们关注知识本身的探索和发现,那是满足好奇的一种快乐;我们同样注重探究过程中带给我们的体验,超越数学知识的体验!我并不一定要懂得所有的原因,至少我懂得欣赏和发现!作为教育工作者当然同样期待我们的这种体验能够在教学上得到迁移...

上帝是人


年少的理想“心”、年轻的奔放“心”和年长的宽厚“心”,所谓“三心”当属人生之不同阶段,而执“意”和随“意”的“二意”则是同一阶段的两种状态了。人生之三心二意如此说了。

上帝有数学家精密和严谨的品质,又有艺术家优雅和奇异的气质,反过来想,数学家是人,艺术家也是人。上帝是人,人是上帝。

(在准备和市里的数学骨干教师交流的资料过程中,使得我有机会温习以前的工作,无事的晚上就画图呗。)
三原色的迭加:)以前的求师得构造探究”上帝是人”系列图片集锦

十二 10

@qiusir:电子在两等量正电荷的电场中能否作匀速圆周运动?可能的区域是否只有中垂面呢?图中紫色轮廓描述的曲线或许能提供启发。而这类问题也可拓展到两个非等量同种或异种电荷电场中合场强垂直轴线的曲面的探讨。


关于一带电粒子仅受电场力的作用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题目,最初是TianGuang和他同学ZhengCe想到这个问题的拓展,也分享了他们的解决办法。后遂网上发现不少相关的资料,近日因准备一个面向数学老师的交流,有兴趣研究了一下。


通过颜色扫描合场强与竖直方向的夹角,紫色该是竖直方向,红色的是水平方向。紫色中央的区域应该是电荷可以匀速圆周运动的空间。

红圈正电、绿圈负电,电量与圈半径正比


由于算法的问题,用原色扫描的平面区域和用线段逼近的区域都是特定轨迹上的平铺,对于空间图形的理解和想像还是有所帮助。

物理上力的定义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如果也把教育当成一种力,就是师生的相互作用了。本次以开放周的公开课为契机,尝试让学生登上讲台,也把黑板分给学生一部分。学生是学生和老师的双角色,教师是旁观者也是参与者,也基本实现了多角色多角度的互动。

还有一个出发点是尝试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和学习方式。就如《上海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中提到的的“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学习需要。”其实这和弗里德曼2007年出版的《世界是平的》一书中提到的“受教育的方式也许比受教育的内容的多少更重要”相一致。

本堂课学生自选“基础组”、“范例组”、“质疑组/问题组”和“技术组/数学/电脑”,利用课下时间自己学习,自己整理,并对自己感兴趣的题目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有给出数学猜想的,有给出电脑范例的,还把选修课的课题与常规课接轨,开拓同学的思路。也基本实现了学习的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我还以我微博上的一句话作为导语,“长大不单指身高,也未必分高,长大是你自己学会了长大。”至于同学们的表现,开放课课后外校听课老师反馈同学们很有老师的范,一般学校的老师也就是如此了哈~

二中的邵老师也给了很好的评价,至少他体会到最初的本意,表面宽松的环境,也有明确的研究范畴,似无章实有法,他开玩笑说是围棋的“意识流”~也明察到动能定理无方向性知识的形成。邵老师更是分享了很多真知灼见,比如预设问题、学生自由度以及学生知识生成的能力等问题。

总结一下,多维动态、开放创新似乎是今后要坚持尝试的一个方向。


UPDATE:2013.11.21鲜文瀚同学给出了代数的一般表达式,有趣的是统一了正负电荷(++/+-)的复合场中符合圆周运动条件,即合场强数值方向的位置。
GSP5文件下载:GSP-异种电荷电场竖直水平方向 (8004)

十二 05

整修后的八一剧场环境还可以,不过会场的投影无法识别苹果的视频输出,尽管事先备份了其他格式,演示效果还是大打折扣;时间也被压缩,再加上业余的录像水准...

关于演讲的后两部分网上可以找到[2][3](第三部分也不知道编辑如何处理的,声音和图像脱节,还不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