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题目:考虑空气阻力,物体从高度h下落到地面的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相等的位置和中点相比较...同样,如果从地面竖直上抛,考虑空气阻力,上升到h的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相等的位置和中点相比较...


对于图中,主要考虑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线性变化;注意个直线斜率的物理意义...
动能的变化对应合外力的功,势能的变化负值对应重力的功,而重力以外的力的功对应着机械能的变化。

结论:下落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相等的点在中点以下;上抛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相等的点在中点位置以上。
图中0和3是没有空气阻力的自由下落和竖直上抛,1是下落、2是上抛,但上图的横坐标是从最高点到所处位置的距离为自变量的,为的是更清晰去比较等能变化的斜率等。

LY恺 ZS嘉两位同学对此图亦有贡献。

20

@qiusir:早上收到工信部备案系统提示短信,“尊敬的×用户,您的备案×已被注销,特此通知!”紧接着又收到一条,“投资移民特惠办理中...”这是神马意思?

@qiusir:“妈妈,你知道日本的地震是谁造成的吗?”“宝贝,妈妈不知道呀。”“妈妈,我知道,都是八路军叔叔干的。”


@qiusir:很强的家庭观念和放荡的个人生活不巧被黑帮老大和英雄警察错位拥有,《美国黑帮》如此黑白混搭是为尊重事实还是迎合观众的审美情趣?总归我是厌烦透了那如“光滑水平面上的某物体”一样本不存在的道德楷模。生活即便只有黑白,也是交错的。

@qiusir:除了电脑前,校园里我最喜欢的地方就是体育馆了。那里有阳光无风雨,有比赛无竞争。在那里,大家都遵从自己的喜好,独立也协作,流汗也快乐,渴了饮,脏了洗...原本只知为教师者需修图书馆之博学,现以为为教育者当行体育馆之开明。想来不是体育馆座落在学校里,而是学校潜伏在体育馆里。

@qiusir:看学生黑板报上关于小时候的留言:“小时候有很多梦想,但至今还无法实现的是,不考试多好呀。”“小时候最高兴的事是所在的班级由于太破而被拆散了。而最后悔的事是被老师误导成了一名遵纪守法的好学生。”

@qiusir:值班,和同事小王去食堂的路上,他忽然问了句“你觉得自己快乐吗?”...
@qiusir:学校的任命公示都会贴在食堂的大门上,不知是告诉做饭的又多了一个吃饭的,还是告诉吃饭的又少了一个做饭的。

@qiusir:这地震震出居所的质量,那地震震出社群的品质。上天或许也疑惑,到底要怎样的震才能撼醒你,你并不是那圈舍里的麒麟。

@qiusir:唯一遭受过两次核武打击的日本,如今又面临福岛核电风云的侵袭,世人对“大核民族”唏嘘不已的同时,也身陷“核去核从”的纠结之中。@qiusir:关于核辐射,是盐之凿凿还是盐而无信?那争取盐论自由的莽撞也必然导致全城戒盐,而最后也只能是无盐的结局吧。
@qiusir:砖家核出此盐之盐究胡盐乱语,伤人无盐以对之盐论妖盐惑众。政府盐论自由察盐观色之盐行,会让民众握手盐和还是全城戒盐?

@qiusir:我们会为他人遭遇的不公而鸣,会为流浪的宠物、被砍伐的古树而呼,但即便那爱能波及到天涯的一粒沙,却不曾为自己直接抗争。真不知这是正义一直在转移,还是那无奈一直在泛滥?还是?

@qiusir:一场无法扑灭的大火: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爆炸。因核泄漏爆炸气浪、火灾或遭致命辐射死亡56人;因核泄漏致癌死亡人数约9.3万人;因核泄漏患癌症27万人;全球20亿人受切尔诺贝利事故影响…消除切尔诺贝利核泄事故漏后遗症需800年;放射危险将持续10万年…

@qiusir:派节里选择在咪呷咪呷自助,听着《忠孝东路走九遍》,全当是在台北了。
@qiusir:穷的寻开心,闲的纯扯淡。开心未必幸福,扯淡一定正经。
@qiusir:当还不清楚自己究竟想要什么的时候,自然也就不知道想表达什么了。

@qiusir:S水大于S酒时B可能对,S水小于S酒时D可能对。//@小太阳12011:两个底面积不同的圆柱形容器甲和乙,容器足够高,分别盛有质量相等的水和酒精可能使水和酒精对容器底部的压强相等的方法是 A。导入相同质量的水和酒精 B。倒入相同体积的水和酒精 C。抽出相同质量的水和酒精 D。抽出相同体积的水和酒精

@qiusir:http://t.sina.com.cn/qiusir
@qiusir:http://t.qq.com/qiusir

14

电学公式[?]

11

@qiusir:春风染绿了房前的杂草,我漆红了家里的门窗。见广场上彩旗飘飘,一定是那旗杆上发出了枝条。

@qiusir:2011年高考物理大纲(新课标版)较去年基本没有变化,细节上仅是选修模块3-1中“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要求从Ⅰ提升到Ⅱ,就是从“了解”和“认知”升级到“理解”和“应用”。联想前年“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也是从Ⅰ提升到Ⅱ的变化,可以想象相关题目的难度会有增加,甚至要重视下非静电力功的问题。以前“库伦定律”的要求也被升级。


@我Sober:我们班的标语:提高一分.干掉千人!汶川一中高三.三班!(上图)
@qiusir:下午看学生在为高考励志大会挑选班级口号,“两眼一睁,学到熄灯”等等,票选最多的是“清华北大,在我脚下,小小高考,一笔撂倒。”

@qiusir:学生整天“分分分”和“杀杀杀”似的呢,难道重点中学就是培养冲击清华门的敢死队吗?那“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的标语简直就是在提醒我们内战不曾停止。
@qiusir:当所有的智能只有应试的出口,利益也只在分数里浓缩。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当事者的社会责任瞬时变成提高分数的叫喊,搏杀中透支的又何止是身体。与其被浪费,那就流失吧。

@qiusir:高考未必是通天的铁索,但对考生来说,试题所涉及到的知识却都是其中的一环,马虎不得。这也应了那“一百减一等于零”的管理学定律。
@qiusir:高三理综模考结束,走廊里一学生追上来说,“谢谢qiusir让我去洗了洗脸,谢谢...”“让你去洗个脸就谢成这样,下次我让你去洗澡,见识下皇恩浩荡:)”“谢主隆恩!”哈哈...

@qiusir:何必只去羡慕那云端的高处,即便是攀得上去,又能否爬得下来呢。
@qiusir:如果说是太阳释放的温度让人们笑迎着还冷的春风,那教师心里的善意会让学生接纳制度的严厉。

@qiusir:“我看你的爹爹,人是好的,不过记性差一点。他自己小的时候,一定也是不喜欢关在黑屋子里的,不过后来忘记那时的苦痛了,却来关自己的孩子。我希望你们有记性...”鲁迅在《致颜黎民》中的话也很适合那些是好人但记性很差的老师们看,只是不要再去寄希望你学生的记性能好一点了。

@苏小迷糊:问题的有效设置,怎么做呢?哪些时候必须站在讲台上,哪些时候必须走到学生中间,什么时候呢?最新最有效的习题在哪儿呢?每一章的方法总结渗透到位了吗?公开课的哪些东西适合平时课堂哪些又不适合?他们享受到“三生”有幸了吗?
@qiusir:多通过创设有冲突的情境来设置有挑战的问题;和新题相比,那些旧有的经典题目更稳定;“三生”的课堂不是谁“有幸”,而都“有兴”,教师也如学生,就从自己有兴趣的那一点展开吧。

@qiusir:一座倒转的时钟,一个刚出生的老头...想必《本杰明·巴顿奇事》一定是受哲学家索伦的启发,把“正着来活倒着去理解”的生活再来一次颠倒。剧情的时间轴自然要比《重返17岁》长,也只有魅力男皮特能比帅哥扎克带来更多的关注和思考。“You never know what’s coming for you.”

@qiusir:《查理的生与死》男主角是美到女星失色、我当是欧版金城武的ZAC,没想剧情竟多少有点的恐怖,还是《生死情缘》更贴切。印象最深的还是E.E. Cummings那诗:“Trust your heart if the seas catch fire, live by love though the stars walk backward.”(若火生海面 相信你的心 尽管星辰陨落 以爱为生)

@qiusir:水果之中我偏爱苹果,而苹果之中当最爱国光了。虽然貌相比不上富士的贵气,却有一股浓浓的童年味道。也是一股诚实的味道。

@qiusir:那吃饱了腐肉的乌鸦也亮嗓子,不会真当自己是喜鹊吧。戴着耳机也就忍了,居然还跑网上来代表...

@qiusir:关于教师参与教育的改革,有说从一开始就是现行教育的革命者的,我倒是更相信在成为应试专家的过程中的那彼此改变。如果有成为应试专家的过程要坑害多少人的疑问,那就想想重建的教育体系又会牺牲多少实验者呢,况且谁又是天生的独立呢。

@qiusir:http://t.sina.com.cn/qiusir
@qiusir:http://t.qq.com/qiusir

04

@qiusir:生活和梦境完全是两回事嘛,天这么蓝,路这么顺,得来也速...对现实不满就做个噩梦吧,是梦也总能走出来。

@qiusir:很喜欢新学期校会上刘校长发言引用的那句“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一个我们要创造的地方。”原来美国课程论专家小威廉姆·E·多尔关于未来的话还有一段,“通向它的道路不是人找到的,而是人走出来的。走出这条道路的过程既改变着走出道路的人,又改变着目的地本身。”


@qiusir:有时距离并不表征距离。比如某一刻靠得很近的两台车,相同的款式也播放着相同的音乐,而那双的黄线提醒着他们从不同的方向来,他们开往不同的方向。如果说人是那车,而生活高速路上的隔离带岂能挑头,我们又何必在意那擦肩呢?

@qiusir:在电影院里看《I Am Number Four》还是很过瘾,也很放松。真正的帅哥配以眩酷的特效,让“手电侠”这样俗套的睡前故事也一样吸引人。要是3D,要是互动...

@qiusir:阴沉的天气里看《多余的人》真不是个好的选择,难免会敏感那“自信的行走仿若拥有整个城市,却只能依靠别人而活”的鸽子,感同身受的迷茫和脆弱也让我更在意“多余的生活”的结尾处是否都是一样的感慨:“So. There we are. Where are we? ”

@qiusir:科学的严谨和艺术的感染像是教育的车轮,而天气、路况等因素注定时下的教育更像是架爬犁,单凭“责任感”的一只鞭子就可以滑行了。当然那道德的圣器里盛放的并不是什么未来,不过是些牛马的草料罢了。

@qiusir:当含蓄和容忍被异化成屈从,并不断被强化成民族的品格,这不仅意味着我们无从需要兴趣这最好的老师,那“宁愿接受所有处罚也不愿意学着倒背如流”的小爱因斯坦压根就没有机会来到这片国土上。

@qiusir:我心中太阳的伟大,不是那万丈的光芒,不是那日复一日的恒常。是那落日余晖点亮的万家灯火,是那适时退隐垂落的琼浆。

@qiusir:爱因斯坦: “舒适和幸福从来不曾是我追求的目标。自很早的时候起,我就鄙视所有财产、表面的成功和奢华。”“我们这类人生命中最重要的是,在于思考什么和如何思考,而不是做什么和感受什么。”“沉思这个世界的问题,才能指望获得解放。”

@qiusir:以对泥土的感知来认知泉水,以对泉水的感知来认知空气,以对空气的感知来认知磁场...时间的土、时间的水、时间的空气和场让我的认知递进,让我的感知循环。

@qiusir:立定腳跟(HEEL)才有未來:每個人要有心靈的家(Home),最好能有正派的宗教信仰;要有知足的心(Enough),知所節制;對人要能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有感同身受的態度(Empathy),最後就是要有愛(Love)...(從女工到google總經理的張成秀 ) via @打工婆

@qiusir:如果说“历史的重演”是分形的迭代,那据分形的自相似是可通过“碎片”认知全貌了。
@qiusir:那个“马上办”咋办?只能凉拌!我看设个“马上不绊”更实际点。

@qiusir:现实的残酷并非只是空间的自然受限,而是你维度缺失的社会存在。磨平棱角后的停滞也被压扁划归,这可比一般意义的死亡要彻底。想来那“道德之血”的说辞除了告诉你道德也如石油受限于管道,只流向那被需要的地方,更让你明白什么才是“管”制。

@qiusir:说到某人方向感差,我该不会是没有吧。在北师大西西楼呆了四年,愣是不知道西南楼在哪;一次出差在上海到了四川北路还不得不问一下北怎么走;平时开车甚至怕别人说向左向右转什么的...不过地磁的上南下北、电磁的左右手定则等倒是分的很熟练。

@qiusir:小流氓爱国、老教授骂街,互联网上的这后喻文化还真TND强劲。想到要不他们会去调情,也就忍了。
@qiusir:想来那无征兆的抱怨并非是对拥有的不满,是对需求的不明。

@qiusir:推荐我们主任@令狐小聪 的“三生课堂”:“生动”的课堂才有生命力;在互动中实现知识、方法和情感等的“生成”;“生本”的态度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外显的“生动”、内容的“生成”和“生本”的价值,他要为新学期的课堂吹吹风...

@qiusir:高三励志:作为教师,我并不相信成功有什么通用的捷径,也没有预见未来的本领;作为长辈,我确信跑步机上的挥汗如雨是另外的一种前行,竭力攀登的失败也会八面威风。无论是作为教师还是作为长辈,我一直都相信,蜗牛的毅力总能丰满隐形翅膀的羽翼。2011,属于会飞的你!

@qiusir:http://t.sina.com.cn/qiusir
@qiusir:http://t.qq.com/qius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