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qiusir:关于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发现质子和学生查德威克用α粒子轰击铍原子核发现中子的核反应方程,曹哥自有记忆妙招:所谓“鸡蛋皮”者“击氮铍”,此师徒二人一个“鸡蛋”一个“鸡皮”,还都是诺奖获得者。


@qiusir:原来一年前就已颓老,青年的奋发成了清明的追悼,五四合并了六一,也只有盼着重阳了。
@qiusir:我的荣耀深埋在谦卑的心底,我的脆弱沾在幸福的脸上。

@qiusir:错过了两次机会还能得诺奖的也只有约里奥·居里夫妇了。最先发现新的中性射线却没有意识到是中子,被查德威克抢了先;最先发现正电子的轨迹却被安德森捡了漏。估计上帝是急了,干脆给了个根本不能忽略稳定的人工放射性现象,小居里夫妇也总算没再大意。说人家居里家的门槛高,连上帝送礼都得送三回呢。

@qiusir:户外的绿柳透着春天的气息,超市促销的蚊香则散发着胜夏的味道。
@qiusir:笔的书写和计算带来的乐趣有别于笔的拆卸和组装的好奇。

@qiusir:和学生提及志愿的事,多表示师范绝不考虑。我还颇自信地问,“当老师不挺好的吗?”学生回答的倒也肯定,“不,快乐也都是表面的。”唉,想想那“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歌词真是惭愧,难道再发展下去会是“长大后我就杀了你”?
@qiusir:“上辈子杀猪,这辈子教书;上辈子杀了人,这辈子教语文。”

@qiusir:黄昏,公园,小桥上跑下一男孩:“爸爸,青蛙叫呢。”“傻孩子,哪有什么青蛙,都是癞蛤蟆。”“爸爸,水里有鱼。”“哪有鱼呀,肯定是癞蛤蟆。”这刚被我怀念的蛙声一片,这刚被我感慨的清澈山泉,顿时嘈杂和浑浊...

@qiusir:这溜达鸡吃的,怎么有鸡头没大腿呢?腿溜达没了?店小二...

@qiusir:有高三学生模考成绩不理想,回家那狗撒气,一觉醒来心情大好,见狗围其左右如故,又感慨起狗之度量。常听家长抱怨考生之焦躁,在想家有考生的家庭是不是考虑养条狗呢?可孩子妈妈说那狗眼睛上火了...

@qiusir:大凡避开教师的权益而渲染学生民主的,大凡无视教师的主体而只欣赏学生表演的,都会让人怀疑他从教的身份和目的。

@qiusir:伽利略:他失明了,因为在自然界已经没有剩下什么他没有看见过的东西了; 开普勒:我曾测量天空,现在测量幽冥.灵魂飞向天国,肉体安息土中;牛顿:道法自然,久藏玄冥.天降牛顿,万物生明;富兰克林:从苍天处取得闪电,从暴君处取得民权;海森堡:He lies somewhere here. 他躺在这儿,却在那儿...看看大牛的墓志铭。

@qiusir:詹宏志谈教育:我们从小就被送入一个专事改造的机构,大部分人学到的是对学习感到厌倦;现在的教育系统帮你把答案都找好了,而不是给找答案的勇气和能力;这个系统太重视知识数量的累积,而不重视得到知识、处理知识的方法;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要自己思考找出力量来,还是要被死去的灵魂影响?

@qiusir:世人都说金子好,可金子也会有成了马桶盖子,金子也有见不得光,而当真被显摆出来的时候,除了是为罪恶背负,就得给长草的烂泥当陪衬...唉,金子难当。

@qiusir:中午吃饭,小彭老师抱怨批改几何大题很费劲,不少学生不会也密密麻麻乱写一通。他说同样承办过一次美国的数学竞赛,题目明确告知不写得三分之一的分数,但答错了也就没分了。如果说在这细节上看出对诚信的呵护,那我们奉行的得分点策略简直就是在鼓励投机。

@qiusir:轻核聚变比重核裂变的比结合能变化更大,也就具有了更高的产能效率,而正反物质湮灭会让所有质量都转变为能量,效能自然远超轻核聚变了。早在1995年科学家发现了最简单的反物质原子——一个反质子加上一个正电子构成的反氢原子,直到现在科学家才找到了反氦-4,下一个更重的反物质该是反锂-6...

@qiusir:不是中国电影不行,是我们不行。不是中国足球不行,不是中国教育不行…
@qiusir:当没个性成了学生的最大个性,涛哥清华百年讲话中“望学生保持个性”意味深长啊。纵观世界各国,我还是认为北韩最具个性:)

@qiusir:人家高三冲刺呢,W博、F硕、M成、S路和L鹄却跑到丽江游玩去了,还从四方街寄来明信片,让人眼热。其实我最喜欢的还是那木府旁“天雨流芳”的牌坊。

@qiusir:http://t.qq.com/qiusir

04

为应付某地日报指定稿件,突击...

1.参照高考考纲和考试说明研读教材
考试大纲及其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而教材则是高考命题的基础。在高考备考的最后阶段,和刻意钻研偏题、难题相比,考生更应该在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指导下研读教材。但重视教材并不是简单的一本一本一片一片去翻阅,而是解答练习题中疑惑的同时,也顺带巩固一下核心知识和热点问题,比如万有引力的发现、探究动能定理的实验、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等,以及一些基本的物理学史、基本公式等。

2.关注非重点知识,查缺补漏
虽然和对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要求不同,但非重点的知识训练的机会很少,临考前反而要重视一下。比如离心现象、示波管、回旋加速器、涡流、传感器等。在高考备考的最后阶段,最好还是通过练习题找出自己在知识理解上的疏漏,并追溯到教材,强化认知和理解。

3.强化套题的仿真训练
最后阶段,准备好近几年的高考试卷,或者是一些质量比较高的模拟套题,集中自我适应性练习。先是分题型训练,再整套练习。掌握不同题型的答题技巧,尝试调整考试心理状态、调整答题的节奏同时,也明确一下答题的顺序、审题注意事项和书写步骤等细节,此外还能很好地考验自己所学的知识的理解和应变能力。

4.对于高考试卷要有总体的把握
高考题目千变万化,但变化中也总有不变的常规,尽量心中有数。比如选择题目的八道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点,无非是物理学史、运动学(图像)、动力学、万有引力、静电场、动能定理、交流电、电路和电磁感应等。而实验题目的两道一般是一道力学实验,一道电学实验。至于打点计时器、滑动变阻器等则是必须认真准备的内容。就计算题而言,两道题目也是一道力学为主,一道电磁学为主的,前面的重视计算能力的考察,压轴题目则要在理解题意上多下功夫。至于选修的部分,一般难度不大,关注好考纲范围内的知识点的理解就可以了。

5.细节决定成败
考试中根本不会的题目得不到分数并不可惜,也不会在同级别的竞争中表现出劣势。而真正的差距都是在审题、书写表达的细节上的差距所带来的。作为重点学校的老师,也经常遇到学生错过很多次的题目也会再错的情况,这就需要考生对待一些常规的问题,比如题干中是水平还是竖直?是粗糙还是光滑?是匀速还是加速?是重力的功还是克服重力的功等等,细节上的“不厌其凡”,主动自我梳理才能减少失误。

高考都是把对能力的考查放到首要位置的,关键还是看你平日所学的知识是否真正理解。如果能够熟练运用一些如动能增量对应合外力的功、机械能增量对应重力以外力的功等定理合间接结论,对于解决选择、实验类不需要呈现过程的题目,能赢得的不仅仅是分数,更是获得更多分数的机会。高考应试的过程也离不开恰当的定位,对于选择题目和计算题目中都会有较难的,而过多的纠缠必然会影响整体的答题进度,也就影响到整体的分数。

最后就是平心静气地等待了,抱定失败了也要八面威风的勇气迎接吧。

02

值晚班,日语班的纪安琪等同学在与外教的会话活动中专门讨论了我的日语名字,习书法的日语外教还特地为我书写了日语名字,我也礼节性地回赠了小礼物,大家合影留念...



起这些名字时,估计学生是和他介绍了我掰手腕的能力,所以才有什么大手如来的说法吧。我还是更喜欢“泷泽秀世”:)不过我的学生好像更喜欢什么“天下一桃太郎”。

25

@qiusir:最近发现某微博控同学疏远了网络,原来是坠入了情网,莫非总有一网罩着你?嗯,坠入情网总好过落入法网。你说我要是碰上个三网合一的家伙可怎么绊涅...
@qiusir:教育,我们社会的阿喀琉斯之踵?问题是它已内化成人格。


@qiusir:若想不为人知地了解世界,就居于城市;若想不为人知地了解城市,就注册个微博。

@qiusir:人生之繁复,我们用常识归纳出见识;人生之浩渺,我们用知识演绎出学识;而人生之短暂,我们的胆识依旧重复着通识的错误...
@qiusir:教育的过程,很多时候要放下所谓态度的成见,关键是你一直在上升。
@qiusir:别光看哥的桨往后划,哥的船可奋力前行着呢。那个什么速度变化率的加速度可并不一定等于倾角正切值...

@qiusir:大家都高三冲刺呢,W博、F硕、M成、S路和L鹄却跑到丽江游玩去了,还从四方街寄来明信片,让人眼热。其实我最喜欢的还是那木府旁“天雨流芳”(读书去吧)的牌坊。

@qiusir:是什么让一群人为宣判一个青年死刑而欢呼?是围观出的正义,还是被扭曲的卑微!
@qiusir:我理解的正义,并不是面对穷途大恶“杀杀杀”的齐声呐喊,而是其初为小恶时就已挺身而出。
@qiusir:看过《网络杀机》(2008 Untraceable)才意识到 @笑蜀 那句“关注就是力量,围观改变中国”还有另外一种可能。KILL WITH ME?

@qiusir:前日刚听了美国俄勒冈大学首位校长讲席教授赵博士的报告,今天又见沈抚新城的学校与美国密歇根州牛津学区国际高中联合办学的新闻...美国的牛津?倒是让我想起那中国的MIT:)

@qiusir:1957年10月,原本洲际弹道导弹试验失败,却给苏联戴上了全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桂冠;1957年12月,美国只有椰子大小的卫星升空2秒火箭爆炸,而如此历史性时刻英国记者还播送了顺口溜:“尽管美国人的主意想得好,自己的卫星就是不肯往上跑。”苏联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不过美国还是后来者居上了。

@qiusir: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 1928-1987) “我从来没有不在状态,因为我从来没有状态。”“我从来不曾崩溃瓦解,因为我从不曾完好无缺。” “在未来社会,每一个人都能成为15分钟名人。”

@qiusir:每当我试图发表下什么宏观理念,会先想到每周一早会上学生口中涌出的那些更宏观的大道理,深感惭愧,也久久不能平静。是我们教育的奇迹?还是小孩子才讲些大道理呢?

@qiusir:我并不怀疑道德的高尚,只是有时好奇人民究竟谁?正如我也时常分不清学校是谁的一样。我想分清这些并不为分得什么益处,只是不想给人增加麻烦。

@qiusir:常听老师断言某学生会有出息,问题是你眼下这出息的标准未必被未来的他认同,问题是这种有出息的断言被孩子当真,遇事反倒束缚了手脚...大出息是靠大运气也靠大的魄力,就眼下的教育,我倒是更看好那些活土匪。
@小太阳12011:真正学习好的不一定有出息,有出息未必是学习好的,学习好的以为是自己学的,不把老师当回事;而学习不好的对老师特别好,上课崩一顿,下课还老师好的老师好的,我都不好意
@qiusir:也难怪教师不着人待见。谁让目光短浅的都盯上学业成绩这.眼前利益,红眼的谁都伤不起呀。

@qiusir:英雄是天生的,坏蛋也是,不过英雄成为超级英雄则是后人塑造的,而坏蛋能成为超级大坏蛋完全是被逼迫的。NO YOU CAN'T ?梦工厂的《超级大坏蛋》的超人很平凡,坏蛋很超人,还不错的动画片。

@qiusir:俺年轻那时候可净想着解放别人来着,眼下想得更多的倒是如何解放自己了。有时也想,或许自己怎么想怎么做也都是预设的,只是自己不知而已。

@qiusir:一个吃了小鸟被大鸟多次寻仇的人,下场本就很惨,围观者皆曰,“活该!该死!!”就因为人家是只金雕,就想做鸟人吗?

@qiusir:都说开车的是“一年虎、二年狼、三年变成小绵羊”,可叔当年也没有虎入羊群的威风啊,怎么如今却常有羊入狼群的惶恐呢。虎狼霸道,就让绵羊长出翅膀吧...

@qiusir:http://weibo.com/qiusir
@qiusir:http://t.qq.com/qiusir

15

比较Phil Collins的原唱,我还是更喜欢Westlife&MariahCarey的这个版本,可听了很多遍Against All Odds,还是选不出个更中意的译名:穿越一切障碍、无论多困难、不及成败、冲破禁忌、覆水难收... 这个“虽千万人吾往矣”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