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正在美国求学的高中部2016届学生张鸿业(@qwerty045136)应求师得数位学习小组邀请成为寒假慕课先修组的学习小顾问,在繁忙的学习之余与我们分享了一些他的mooc学习经验(下面的一段可是张同学吃饭间隙用手机写的)。张童鞋已经获得六张证书了哦~~~

我最早了解到Mooc的时候是2012年年末,那也是中国最早开始普及Mooc的时候。那时候我经常访问的网站:果壳网,几乎每天都有文章有Mooc的介绍。正如哈姆雷特所言:“即便我身处果壳之中,仍自以为是无限宇宙之王。”Mooc仿佛给我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原来很多看起来和我本身生活相距很远的事物一下就和我拉近了距离。


曾经总想大学以后才学习的内容就展现在了自己的面前。我参加的第一个Mooc课程是UC Berkeley的一个设计课程,上了两周就放弃了,因为语言水平不够,课程标准对于我的水平也过于深奥。我坚持完成Mooc课程是一个心理学入门课程,很巧也是一个UC Berkeley的课程。这时相距我了解到mooc已经过去了半年的时间。万事开头难,但是一旦开始,坚持下来的次数也就多了。我尝试过的mooc课程不下几十个,坚持下来的共有六个。其中涵盖的领域也十分广泛,编程、设计、心理、历史、哲学……在我看来,mooc就像人生,要有取舍,要有激情,更要坚持。mooc并不像普通的学习和读书,较短的课程只有几周的时间就结课了,不能在这期间学完就没有机会了。

学习Mooc课程绝对是一个大工程,需要坚持,需要取舍。Mooc课程绝不像是一个可以持续一生的学习活动,它来的匆匆,更像是一个时代的符号,错过也许就不会再回来。有一天当我们年老,谁也不敢保证会不会因为那些年没有学习过那些错过的课程,而仰天长叹、捶胸懊悔呢?

PS.欢迎更多有慕课学习经验并乐意分享的同学老师参与我们的寒假先修组~
(iMOOC)[?] [lhm791112@sina.com]

08

新书《求师得·拾年》(ISBN 987-7-5470-3461-3)发布中~


1、为什么要出这本书?
写了很多年的博客,也一直有个按自己的意图出本书的心愿~
出这本书可不是让你了解我,是让了解我的你更懂我教育教学的工作。

2、这本书京东有售吗?
都说人微言轻,我自尊心还特强。如果只是那可怜的几单人情挂在网上我会很受伤呢~
但也烦请尽量不要索赠。
且不说出版这本书花费作者多少精力,单一个书号的花费就不少。问题的关键是我痛恨这本书被遗弃,我更相信愿意花费的应该能更珍惜吧。当然如果你买书只是想赞助下我也大可不必,那样的话买一本我亏一本。要知道出书本就是件任性的事。
也不是没有赠阅,比如我师兄过生日,比如我的老校长...

3、关于定价50.00
这个定价是我和封面设计师商定的,为的是取谐音“吾拾”,也很合《求师得·拾年》的书名,如果你是学生只需要付20.00,如果你也是教师,你还真的需要付50.00。(老师的资料多,我这书被忽视的可能性更大。从目前几百本的销量看,这个网眼够大。)
当然我很是乐见学生自己买了送以前的老师~

4、这究竟是本什么书?
这真不是一本笑话集,但的确记录了点育才人才看得懂的段子~
从图书分类上看是中国当代散文集,别说,微言辑何不真是散的文集呢~
这本书里刻录了一邱我平凡又不平常的从教路,十年、拾年,“蝴蝶侠”从此处拾起......

5、关于书里部分条目空白
那些带下划线的空白就当成留白吧,万一你也有要记录下的感受呢。
当然这并不是刻意为之,我那责任编辑刘老师很是严谨,鉴于当前的形势也是为我着想,但凡有对现实的牢骚一并略去了......
我是不是该出个补集呢:)

6、书后或许有你的名字
这本书的早日出版离不开我的同事Rebecca(赵婧伊)的热心和耐心。
书后鸣谢的一大串名单里有老师、有学生,除个别我的前辈,主要是和书中内容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人了......
虽不排除有所遗漏,但我确信很多很多优秀学生不在名单里。

7、这不是一本很容易读完的书
有学生说他一晚上就看完了,听到这样的客套话还真有点无奈......有同事反馈说读者累脑子。
书中微言进行了分类和编号,不少条目需要品读和思考,就某句话我自己也要多看几遍~
不管怎样,这里要特别感谢那些阅读这本书的人~

感谢买书的学生和同事、感谢微信圈帮我发小广告的、感谢帮我推介的......

就是想看看书呢,还可以去学校的图书馆,刚送去九本精装的~

如仅是想浏览下是没必要弄到那本书的,轻点下面的链接就可以看到早年的精简版。
BOO-求师得刻录事之微言博义20110910 (15134)

十二 24

Mooc and life-long learning----省重点中学协作体研讨会
图片1

第一次准备发言稿时,领导要求谈谈我从mooc中学到了什么。写完之后,领导又要求讲故事。于是,这次发言以叙事的方式讲述了mooc学习的经历,合作的过程和自身的感受。

大家好,很高兴有这个机会和各位领导老师交流,题目是mooc and life-long learning.慕课和终身学习。

Mooc这个词时下非常流行,这个词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缩写,意思是大型公开网络课程。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词是在两年前,当时我的同事邱发文老师,也就是下一位进行讲座的老师,他建议我学习mooc。当时其实就已经有网易公开课了,但还没有像现在这么火。我两年前的工作状态是上课,备课,批作业,剩下的时间主要用来看一些国外的演讲或者教育类的视频。当时并没有很迫切的学习的需要,所以并没有开始学习。在2014年1月寒假时,我找到了国外最大的mooc网站coursera,注册账户并开始真正意义的mooc学习。第一门课程的名称叫Teaching Character and Creating Positive Classrooms 性格教育和创建积极课堂,学习了两周之后就放弃了。自我分析主要原因还是兴趣不足,内容比较枯燥,没有毅力。那时真是充满自信,因为确实很想早点进入这个领域,没想到就那么半途而废了。今年暑假,邱老师把他结识多年的好友台湾的邹景平老师介绍给我,这位60多岁的老师已经学习了3年mooc,证书已拿到15张。她的成绩带给我很大震动,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都能坚持学习,我为什么不能。于是在他们两人的鼓励下,我在今年暑假完成了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为期8周的课程learn to teach online, 拿到了第一张证书。在九月份开学时碰巧coursera上又有一门新课开课,digital storytelling数字故事讲述。课程只有5周,教授数字故事制作的方法,内容新颖实用,对我们的教学有很大帮助,于是我邀请邱老师一起学,在两人的合作下,分别以满分成绩拿到证书。其实最让我骄傲的是我的数字故事被课程团队选中作为优秀范例展示给全球的27000在线学员,这给了我很大的肯定和鼓励。

这就是我半年来学习mooc的经历。前几天准备这次交流时,孙校长问我,为什么要学习mooc呢?有三点原因。第一,为什么不呢?mooc网站上有海量的优秀课程资源可供选择,世界名校名师汇聚于此,不需要学费,不用出国,坐在电脑前就可以随时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课程进度。另外,新事物的出现必然会带来机遇,青年教师需要这样的机会,形成自己的特色。虽然我还不确定自己的特色是什么,但mooc学习给了我一个摸索的机会,也许学多了就会慢慢形成自己的特色了吧。第三点原因是兴趣。我个人比较喜欢教育学教学法和心理学一类课程,所以在学习时往往会产生共鸣受到启发,当mooc的学习内容和我的教学能够互相促进时,学习的兴趣和效果就会大大提高。比如这句话:Feedback is valuable only when it is received, understood and acted upon反馈只有在学生能够得到,理解并采取行动时才最有价值。首先,receive接收,老师得给学生反馈,understood,而且是学生能看得懂的反馈,acted upon这种反馈还能给学生具体的指导,具有可行性。如果做不到以上三点,那么就是没有价值的反馈。所以判作文时,只给分还是不够的,还要指出问题,并指明方向。Good assessment is the right of all our students.’ 好的评价是学生的权力。这是我读到的一片论文里面的一句话。已经把给学生做评价提到了权力的高度,也反映出老师作出有效的评价的必要性。

所以最初学习mooc是希望能抓住机遇,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了课程带给自己性格上的成长和业务上的提升,最后mooc学习演变成兴趣和习惯。现在的状态是上课,备课,判作业,学mooc。
今年12月初,在孙校长的倡导下,高中部成立了一些教师科研小组,数位学习小组也是其中之一,我们开始向学生和老师推广mooc。在11月5日,小组推出了第一次mooc推广讲座,把mooc介绍给学生,希望学生通过学习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和学习热情。11月19日,美国总统奥巴马把coursera中的相关课程作为美国教师继续教育必修课程,这也给中国的教师继续教育一个很及时的提醒。

学习mooc的一点感受。
1 teaching and learning教与学
作为老师,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授课,这会造成思维角度的单一。因为我们习惯了从教的角度去看,却没有从学的角度去教。老师学习mooc就实现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互换,从学生的角度重新体会学习过程,并完善自己的教学。
2 multi-discipline学科交互
学习mooc可以把我们的眼界打开,进入一个更广阔的世界,而不是仅仅局限在所教学科的一亩三分地。现在学科交互性越发强大,多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为教师间的互相学习和互相影响提供了很好的机会。物理老师可以与英语老师合作,制作数字故事推广自己的教学成果,而合作的过程本身就是双方互相促进互相学习的过程,之后的回顾和反思也为以后的更深层的合作加以完善。
3 life-long learning终身学习
教师是最需要学习的群体,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预防知识老化,达到自我提升,
同时也为学生树立了一个鲜活的榜样。如果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学生从我
们身上看到什么是终身学习,什么是自主学习,当学生看到学习是教师的常态,这种言传身教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如果学生能够通过mooc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和学习热情,那么他们就会进入一个主动学习,独立学习的阶段,一旦进入这个阶段,被动的无目的的学习者就转换成主动学习者,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将会最大限度体现,完全不需要老师或家长进行任何思想工作。这恐怕是每个教育者梦寐以求的。

在学习mooc以后,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会发现自己一点一滴的进步,一个人如果能认识到自身进步必将带来成就感,而成就感是坚持学习下去的推动力,当我们把兴趣变成成就感,把学习变成习惯,另一个良性循环就逐渐形成了。

最后,让我以米开朗基罗在87岁时说过的话结束今天的交流,I am still learning. 我仍在学习。

十二 24

三原色调和出缤纷的育才园里,充满了活力,也闪动着创意。(许洞推超大雪球照片,也借用了范海英老师朋友圈学生带翅膀小雪人的照片)育才园有很多种植物,我拍的喵星人学生告诉我是白杜(丝棉木),它敞开心扉转身化蝶而去,由此这里也流下一段蝴蝶定理探究和推广的故事......


自言自语的我借助互联的网络一直假装和世界对话,能和大家(来自省内、市内的校长、专家和教师共200余人到会)面对面交流,也算是虚拟照进了现实。
2002年在苹果公司北京总部参加培训,有感于信息技术的演示当场写下...[?]让世界看看我的模样!前面的视频也算是对自己的一个交代,虽然极少走出国门,但我的一些范例曾被国内外同行交流。

“关二代邱发文者丘发才”。关是关心的关,也是山海关的关。丘是孔丘的丘、发萌发的发、才是人才的人(没错,人才的人,每个人都是才嘛)。

刚才的数字讲述[?](感谢云卷的傅易佳字幕添加)是我主导下有关蝴蝶定理的探究和拓展的故事。涉及到的学生有特长班、超常班,有初中生、高中生,涉及到的老师有数学、有物理,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这离不开东北育才特有的模式,就如我们高琛校长提出“搭建多元开放平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办学理念一样。我们的学生网上提到母校都是“我大育才”!

2004年前后开始接触到Merrill的首要教学原理,先是尝试着用到选修课,后来部分引入到常规课堂,再后来有了“古今中外”的迁移。在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中心的前提下:

通过挑战“激”活“旧”知识是“古”、通过原型“启”发“新”知识是“今”、通过探究“用”脑“中”知识是“中”、通过共享“整”合“外”部知识是“外”。

创造不仅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的过程。技术对于动态演示、探究体验和整合推广提供更直接的帮助。新技术环境下,认知的方式和认知能力都发生变化。我们不仅拓展知识,而且创造新的教学内容。创造不仅仅是一种教育的目标而同样是一种教育的形式。


人是最好的多媒体,人有最好的回应和创想。我们用技术不是用来取代人,而是发挥人。新技术的应用最不能被忽视的是自己。
为了让我的阅历多点沧桑感,把92年北师大勤工俭学作为我教师生涯的开始,97年涉足动态数理、04年开设独立博客,除了时间较早,主要是一直坚持。也特别感谢教研室的王勇主任,在他推荐下我10年开了微博。原本看重文字的我近两年的关注点多了随手拍和微视频。
Small Te@cher Big Data
作为教师必须要处理好两个关系,一个是教与学的关系。TEACH&LEARN互为镜像;如物理上的作用是相互的;也如拓扑学中的莫比乌斯带,两面是一面,教学是一体。

作为教师要处理的另一个关系是师生的关系。物理上的运动描述是依赖于参照物的,以学生为中心就是以学生为参照物,类比物理上的双星模型,以问题为参照物师生都动,其实这描述的是同一个运动。

传播不仅让知识更有意义,也是知识的一部分。如果之前没有把蝴蝶定理的研究和美国教授分享就不会有以后的更多更深入的研究。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最小的创意都给予放大的尊重,帮学生寻找“那一次机会”。毕业了不是从学校带走什么,而是留下什么,留下美好的回忆校园里凝固,留下创意的火花教室里相传。

有风没风蜻蜓的姿态应该不同。空气动力学中有一种“颤振”现象,快速飞行时就会使机羽折断。蜻蜓翅端前缘有一块色深加厚的部分,叫翅痣。人们仿照翅痣,在飞机机羽上设计了加厚部分。

拔萝卜的,拿着萝卜指路。文字可以很有画面感,技术让我们可以直接有画面。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小林一茶的大善童心。


很多人好奇日程上我交流的题目“ME to WE”,甚至有老师问及是不是要填写引号等,或如《世界是平的》的书名,大家都知道世界是圆的。这里的字母有图的寓意,比如我想用这样的几个图来表达今天的主题。
《道德经》上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说;物理书上“红绿蓝是三原色”一说;英语有“yes”yes一说。后面两个图标是1生2和2生3的过度,象征一对一的哺育和二对一的辅导。也像是花写的ME,我试着归纳成MEtoWE,我和我们的英文单词是镜像。
技术帮助我们从自我认知到有归宿感群体的找寻,而这本身是教育的过程和也是教育意义。如果大家非要问我汉语怎么说,我。我们

ME to WE作为交流的题目另外一个含义是W到M是翻转,物理上是镜像,但是E是education,教育不会因为翻转发生变化。翻转课堂,不是媒体和形式上的翻转,是个体到群体的翻转,翻转的教育也还是教育。

关于我们,最初是国内的一些网络发烧友,后来和同在少年班的姜平合作,后来学部成立工作室,当然我们还有台湾的顾问[?]...信息社会个体的特性和群体的共性更容易来平衡吧。

苹果曾提出“人只有一次机会”的理念,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写道“子女受教育的方式也许比受教育内容的多少更重要... ”《上海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有“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满足学生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记得还有这样的标题:教育已死?万岁学习!

在这个改变不绝于耳的年代里,我倒觉得我们更应该珍视一些不应该变的,恪守一些不变的
十多年来我维护着一个网站,主要用着一个小软件......
增强,不是一般意义的改变。坚持才能改变……


作为一个主修物理的中学教师,长久记录教育的思索,写了《求师得拾年》的书;带领学生发现数学定理,开设动态数理课;慢慢喜欢了随手拍,融合了几何构图的方式记录和发现生活......如此的跨界是技术让我眼前学科的界限模糊,让我的认知世界平坦。

PS.准备会议的过程中,学部领导和老师通力合作,范范付出很多......开会的那天高校长推掉了会全程参与......laura演讲很成功,还对求师得数位学习组进行了很好的推介......

最近各种事情很难有时间写文字的稿件,我也习惯根据会场的情况和主题发挥,当然很多关键的点都是平日里深思熟虑的,每次有开会的老师联系要材料都让我很为难,每次也都草草整理一下,大体记录一下,有毛不算秃哈~(下面的照片我们孙校拍摄的~)


我校成功举办省部分重点中学 “翻转课堂暨教与学方式改进研讨会”[?]
高中部翻转课堂的启发[?]

十二 10

寓学于教 教学相长--浅谈mooc对教师的影响
12月23日我校将举行辽宁省22所重点学校协作体会议,孙校要求我在会上谈谈学习mooc对教师最大的影响,思考了一下,写出了这篇文章。

学习mooc对教师的影响,大概从以下两个方面体现:
一.教师的定位:sage on the stage, guide on the side

这句话的出处是King, Alison From Sage on the Stage to Guide on the Side.College Teaching, v41 n1 p30-35 Win 1993
It is proposed that, in the current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to learning, the teacher's role is less that of transmitting knowledge, more that of facilitating learning in less directive ways. Techniques for promoting active learning, guided reciprocal peer-questioning, and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the college classroom based on this approach are discussed.
早在1993年Alison King就在论文中指出,教师的角色应该从讲台上的圣人转换成旁边的指导者。教师的角色不再局限于传播知识,而更应该是以非直接的方式辅助学习,促进积极学习,指导学生之间的提问,合作学习等。
但是我的个人感受是教师不仅要做旁边的指导者,还要做讲台上的圣人。
1. 教师的职能定位应该是guide on the side.
指导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我们可能更重视的微观上的指导,即指导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学会质疑,自主解决,互助合作等等。这些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效率都有很大帮助。但我们往往忽略宏观上的指导。很多学生到高考报名时会茫然,他们知道自己想上清华北大,却不知道学什么专业,因为他们对自己的人生目标,学习兴趣尚不清楚,更谈不上要毕生追求的事业了。Sir Ken Robinson写的一本书叫做 Find Your Element. (这本书已把我洗脑)在这本书中,他写到: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元素,The Element is where natural aptitude meets personal passion当一个人的天赋和热情相遇时,就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元素。那么学生的迷惘恰恰体现了他们的自我认知的缺失。作为成年人的我们,作为教师的我们,在他们这个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完全建立的时期,是完全可以也有能力给他们一些建议,提供一些方法让他们进行更好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觉醒。这话说起来容易,其实做起来更容易,只需要向学生推荐mooc就够了,mooc整合了大量优秀的课程资源,课程类型多样,我们只需要把学生领进来,让他们自己去选择感兴趣的课程,找到属于他们的元素,找到热情,他们就会进入一个active-learning, independent-learning的阶段,一旦进入自主学习阶段,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最大限度地体现,完全不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威逼利诱。所以,我认为教师作为旁边的指导者,应该更重视从指导学生找到学习的兴趣开始。
2. 教师的自我要求应该是sage on the stage
虽然教师的角色已经成为了旁边的指导者,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应该放弃做讲台上的圣人的自我要求。Ted演讲中美国的一位黑人小学教师说过,children don’t learn from teachers they don’t like 孩子们是不会从不喜欢的人身上学知识的。让学生喜欢老师,是一个境界,让学生崇拜老师,是更高的一个境界,让学生把老师当作头顶光环的讲台上的圣人应该是最高的境界了吧。孔子是圣人,不代表我们就没有能力做圣人,不代表我们不可以把做圣人作为教师的自我要求。我愿意以做讲台上的圣人要求自己,虽然知道这很难做到,但至少我知道怎么朝这个方向努力。那就是不断的学习,无止尽的学习。当我把做完的微课给学生放映,当我告诉学生我们已经引进休斯顿大学的课程,当我骄傲地分享我的作业被评为优秀范例的好消息,当我将自己的证书展示给学生,学生眼中的惊讶和赞叹也许为我增添了一点点光环吧。

二. 教师自身发展
1. 寓学于教,教学相长。
作为老师,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授课,这会造成思维角度的单一。比如我们在给学生出题时,我们认为非常简单的东西,到了学生那里却出现了很多问题。这就是思维角度问题,因为我们习惯了从教的角度去看,却没有从学的角度去教。老师学习mooc就实现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互换,从学生的角度重新体会学习过程,并完善自己的教学。
2.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我虽然不是北师大毕业的,但北师大的校训却始终记得。老师自己学习不仅达到自我提升,更为学生树立了一个鲜活的榜样。学生从我们身上看到什么是life-long learning,什么是self-paced learning,如何挤时间学习,如果在繁忙工作之余不断完善自我。
3.开拓视野,学科交互
学习mooc可以把我们的眼界打开,进入一个更广阔的世界,而不是仅仅局限在所教学科的一亩三分地。现在学科交互性越发强大,多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为教师之间的互相学习和互相影响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学习mooc本身就是教师的继续教育,只不过这是以教师自主的形式开展,而不是行政命令的方式,因此,可选择的范围更广,更符合个人意愿,满足个性化的要求。

求师得教育实验室站长qiusir要求我不断挖掘自己,我才学了两门Mooc就已经做了两次讲座了(23日还有一次),已经挖掘的差不多了,我得去学习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