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6
赵婧伊MOOC体会分享
在告别校园近10年之后,我又再次成为了一名学生,不过这次我的学校在美国,无需签证,更不必倒时差,甚至不用交一分钱,只需几秒钟的注册。我的老师不是顶级大牛就是学术专家,我的同学是来自全球有着不同背景却有着相同信念的学习者。在这所学校,学习者永无毕业之日,最多只会获得某项课程的完成证书,没人上课点名,没法面对面接触你的老师同学,但有时为了赶作业会感到辛苦,但却乐在其中,我的这所学校叫 Coursera--全世界最好的慕课学习平台之一。
马克吐温曾说,:“大学是这样一个地方:老师的笔记直接变成学生的笔记,并且都没经过两者的大脑。”他可能未曾想到,在他逝世100多年后的2012年,慕课(MOOC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使得传统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慕课以其独有的在线学习优势席卷全球,其发展速度甚至超过了社交网络Face book, 与此同时中国的大中学生也渐渐开始了解并接触慕课,国内学习者数目虽然在逐年增加,但是对于许多学习者甚至是90后的新技术革命下的土著民来说,慕课似乎还是明天的事,有待尝试;或是觉得高大尚上遥不可及,不敢尝试;亦或是稍有耳闻便产生了畏难情绪,无法尝试等等。虽然已是凌晨,虽然电脑在未存盘的情况下死机3次,我还是带着极大地热情,仅就我个人的学习MOOC的感受和经历与同学们交流,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生活无处不挑战,人生无时不学习
先说说为什么要学习慕课,最简单的回答就是接受生活中的挑战。实际上对于我们每个现代人,这种接受挑战、克服认知障碍的坚决与执着早已被我们的祖先进化到血脉当中,否则我们早就是猛虎野兽的腹中餐或是在冰冷昏暗的山洞中成为自然界可悲可鄙的弃儿了。对于人类,面对挑战、学习知识是进化赋予我们的本能和财富。在人的一生中不要以为不过是那几个看似决定命运的考试才是你的挑战,如果说是,那也这是挑战的序幕。一位作者要面对来自读者的挑战;一款产品要接受市场的评判;一个新发现要经受事实和时间的检验。生活处处皆挑战,因此就是处处无挑战。因此对于我们,特别是尚在求学中的青少年来说,学习只不过是一种持续的生活状态罢了,如同空气和水一样是最为自然的生命诉求。在Coursera, 有上了年纪的花甲老人,也有13岁上下的孩童,你为什么不试试呢?
向教授们要知识 从摸索中找方向
學什麼, 的确是一门要先修的功课。比不上大学更遭的是选错了专业,就是选对了专业还有挡不住的传觉士老师。如果若大的地球只容得一间教室,一个讲台,如此大的担当只有打破地域和圈子才能找出最好的老师和一流的课程设计。名师教育便是在线课程的最大亮点之一,大牛的教授手把手的亲身传授,对于渴求知识的莘莘学子无异于久旱中的甘霖,或会让我们因喜爱某位教授的授课而爱上他的专业也未可知。诚然,对于那些即将要面对大学专业选择的青年学子来说,在兴趣、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平衡中做出选择绝非易事。对自己的未来和适合的事业无从知晓,只得像赌桌上转轮盘一样,赢少败多。实际上Coursera, Udacity, EdX三个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慕课平台为大家提供了超过2000门的课程,以理工科居多。如果你的志向是做数据分析师,你不妨选择统计和数据分析;如果你想设计机器人,不妨学习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如果你对医生兴趣正浓,不妨学习日常生活中的神经生物学、生命体征:了解身体告诉我们的信息等等。理工的戏份虽重,文科的平衡为慕课增添了人文的暖意。在慕课中你会找到诸如哲学、历史、写作、教育、希腊神话等课程。这次我选择了英语教学概览以促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的改进,过去还选修过披头士乐队的音乐,未来可能选修开发你的创造性思维和儿童营养学等。同学们不妨利用琐碎的时间在相关的兴趣领域注重实践、加深了解,丰富经历,脚踏实地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兴趣点,乃至事业发展方向。
像追美剧一样热情不减,做到一百分
至于如何学习,在我看来更像是追美剧的经历。看过课程介绍,开课时间,如期选择一门课,就像选择了一部故事梗概很是馋人的美剧。随着每周学习内容、学习任务的发布,抽出1-2小时,虽然在语言上总有障碍,但是双语字幕、词典、任务的反复深入,总能让我们在一周结束时感慨于一周收获的同时期待下一周的到来。但是不得不承认在线课程被人诟病最多是学习中总是起跑的多,撞线的少。据说当年斯坦福大学塞巴斯蒂安.特隆教授开设的机器学习,有16万人注册,最后完成的只有2万人。开始的兴趣和热情不见得让人笑到最后,合理的时间安排和坚忍不拔的学习态度才是致胜的终极法宝。选择了感兴趣的课程,由最好的老师来教,谁又不想以满分的成绩完成课程呢? 但是前提是要清楚课程讲授的全部内容。英语水平和课程内容会不会成为目标道路上难以逾越的障碍?对于首次尝试MOOC的同学或会遇到不小的挑战(基础和先修知识会帮忙不小,但有如上要求的课程少之又少),不过在线学习的最大好处是你可以随意“折磨”你的大牛老师,可以让他就某个疑难点解释一百遍,可以让他在你思考和记录的时候shut up, 在你无聊的时候让他气喘吁吁,彻底把课堂上的被动听课变成符合自己节奏的主动学习。学到才是硬道理!文科类学科由于学员人数之多,作业的批改量难以想象,因此一项主要的评分依据便是学员互评,在得到自己的分数前想要给3到4名学员评价并给出修改意见之后也同样得到他人的指导和帮助。论坛是最古老的信息交换形式课程,是学习者间、学习者与教师间交流最直接的渠道,因此一些科目课程要求学习者每周发布有关该问题的讨论必不可少(或是评分的一部分),对于看不懂的内容、要求、甚至是技术难题也会在论坛上得到不少雷锋的出手相助。课程评分的方式不尽相同,有些课程只需要完成选择题试卷,而且有多达三次的答题机会,通过考试完全没有问题;有些还会有同伴互评,论坛发言的要求;有些则会要求写篇essay之类。
“大学已死,大学永存”这是2012年10月20日《时代周刊》记者阿曼达.里普利在比照了传统教育和在线教育的背景下发出的由衷感叹。慕课提供者剥去了高等教育所有浮华外衣同时,让我们所有人记起了教育的本质。真正的师者并非带着学习者走入他的思维模式而是帮学习者跨入自己的智慧殿堂。作为一名教师和学习者,真心希望同学们利用宝贵的MOOC资源主动发现兴趣、体味乐趣、学有所得,和我们的求师得数位学习组一道,在这个寒假开启我们的MOOC之旅吧!
关注“qiutopia”回复"T2"了解作者更多资料~
一 22
应qiusir之邀,我在1月21日写下此文,即学mooc的心得与体会...
我是在11月接触的coursera,在那之前我还不太了解关于mooc的课程,但是一个偶然,我的同学张启阳向我介绍了他当时在coursera上学习的植物学课程what plants knows,还让我听了一段帮他翻译,不过之后几天我也没太在意,然而几天后的生物课上,在学习《植物的激素调节》时,张启阳同学“大放异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我就想,他能在课外坚持上这么一门课,并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果,学到了知识,开拓了视野,何乐而不为呢?我为什么不能也找一门适合自己的课程学下去呢?为什么不能节省一些逛贴吧、刷朋友圈的时间,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呢?于是,在张启阳的指导下,我下载了app软件coursera,开始了自己的学习。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顶着考试的压力,我在周末本来就没有什么空余时间,如果再多学一门课的话,我会不会崩溃?于是,在慎重的考虑下,我选择了我擅长的科目:数学。在学校,我的数学成绩在班级数一数二,平时也不写作业,考试之前也不复习,是典型的“学痞”。正是因为如此,我才觉得我要是选一门数学课,可能压力不会太大,付出的也不会很多,这样平时的学业就不会耽误。在精挑细选之下,我选了一门叫做Calculus One的课,是俄亥俄州立大学一个数学教授主讲的,主要讲的是微积分和导数。我因为有一些数学基础,所以学起来并不觉得很困难,但毕竟是富有挑战的大学课程,想要精通还是不容易的。
其实,一开始我也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听的,毕竟不尝试的话我也不知道这门课适不适合我。第一节课,我就看到一个光头男人在黑板前手舞足蹈。。。(事实证明,他不是光头,是秃顶),不过听了他的语音,我就比较放心了。他说的英语还是比较纯正的,再加上我雅思听力8.5分的优异成绩,我想能听懂他讲的英语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于是,我翻了一下下面的课程目录,那么问题来了,有很多数学的术语,比如derivative, differentiate, tangent line等等,但是我只要多查词典,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一开始,他讲的课还是比较简单的,比较基础的,我还翘了几节课,但是后来开始涉及导数的运算,就比较难了。我与张启阳同学交流了一下,他告诉我他的课虽然难度在增大,但是随着知识的积累,他感受到的难度其实并没有增加多少。我想,我也是可以坚持下来的。与此同时,教授精彩细致的讲解,也勾起了我的兴趣,这也是促成我坚持下来的重要因素。何为“精彩”呢?教授运用了一些高科技产品,比如一个特殊的计算器,输入方程之后可以通过摇杆来控制不同的输入值,甚至可以控制到小数点后十多位;同时,他也用各种模型来方便我们的理解,尤其是后来《生活中的导数》这部分,他凭借着自己粗糙的画工制作了很多应用模型,有时候我可能听不太懂他讲的内容,但是一看他制作的“动态图”,我就什么都明白了。何为“细致”呢?我曾向同学借阅了一本《高等数学》教材,但是上面的内容比较枯燥,对于中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但是Calculus One就不一样了。教授会给我们举各种例子来帮助我们理解。比如说L’Hopital Rule,教授详细地向我们阐释了如何把这个法则应用到各种求极限值里面去。
哎呦我的奶奶呀,废话太多了,我还是谈谈自己的心得与体会吧。我的第一门课刚上了一半,只能说是coursera的新手吧,很多课程流程我还没太弄懂。我也看了不少别的课程,有的教授带口音我就直接放弃了,还有几门备选的课程,我准备寒假学一学。其实我感觉,coursera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比我们自己泡图书馆要有趣得多,提供给我们的课程宽度和广度也很可观。不过可惜的是,里面大多数课程的语种都英语,汉语课确实很少。而且还有一些中西方差异。这里我还要讲一个有趣的故事,一次我学到2^x求导,里面需要借助自然数e来计算,但是教授用了一个log2,我当时很纳闷,对数的底数是几啊??在初高中,我们只学过lg,底数是10,还有了解到的底数是e的ln。在咨询了我们班的学神之后,我才弄懂了原来国外的log就是我大天朝的ln……结果现在,我提笔就把ln写成log……我只能说,这种情况下,我还是忍了吧。
也就是这次经历,我隐约体会到了“一入慕课深似海”的真谛。作为一个渣渣,我的的确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 21
我是求师得数位学习寒假慕课(MOOC)先修组的新成员,我叫王晋。
我想我或许是Coursera在2012年上线之后的头一万个注册用户之一,事实上早在它上线半年多之前我所在的果壳社区就已经充斥着对这样一个即将给教育界以冲击的新事物充满期待的报道了。我记得在当时的帖子上有人宣称这件新事物能使教育资源透明,乐学者总能有所学而不会因为资源可获得性而受到限制,也有人激动地相信这里获得的证书将会被广泛地认可最终用于升学或者就业,还有的人拥有更大的雄心壮志认为MOOC终将改变教育取代大学实现完全化的“因材施教”。现在回看,这些期待和理想其实就是MOOC发展史上已经实现、正在实现和最终努力要实现的不同目标啊。
我虽然注册了很久,但真正从头至尾紧跟下来的课程却屈指可数。在注册的头一年多的时间里我甚至没有开始任何一门课程,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有许多不错的课程但都只是看到了授课语言一栏写着英语之后便打消掉了念头。可是从后来的经验来看语言真的不是一个很具有阻挡性的问题,尤其对于一些理科性的课程不会有大段的阅读任务,需要上交的作业也不包括论文,仅仅是一些课程视频的话,真正实践过就会发现对于我们的水平其实是完全可以接受的。无论怎么说,勇于尝试一定不会吃亏,但因为怯于语言或者先修知识而错过了时机到最后可能真的会悔之已晚的。
我尝试的第一门英文课程是人体生理学导论,但是我开始的时候期中考试的日期已经过去了,我提交了所有作业但最后分数还是差一些以获得证书,我一直在等待下一次开课可是到现在都还没有消息。但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发现了学习英文课程的另一个好处就是记忆单词非常快,尤其是学术名词,在讲座中出现一次,在作业里的第1、3、4、5、7、8题又各出现一次,最后提交的小essay上还要用到你怎么可能还会忘记这个单词呢。另外一件事情需要提醒的就是要时刻注意deadline的重要性,最好随着课程开始的时间开始紧跟进度如果落下了这门课程的完成证明可就没有着落了。关于这件事情我还有另外一个教训,我还参加过一个物理学课程,我学习这门课程的时候真可以说是兢兢业业,还购买了课程认证,等到期末考试的时候我计算好了时间刚好周末回家可以赶上最后的deadline,但是我错算了时区,等到最后提交的时候刚好错过这个占最终成绩百分之六十的期末考试。
我个人的经历就是这么多,期待大家加入我们的学习团队共同学习、进步。
一 21
我是求师得数位学习寒假慕课(MOOC)先修组的新成员,我叫李晟铭。
我最早接触MOOC记得是在2012年,我也算是比较早接触MOOC的一批人中的一个了。那时的我颇对经济感兴趣,便风风火火的报名了coursera的密歇根大学,经济学基础课程。那个阶段coursera还远没有现在成熟,没有中文字幕,没有学术认证,整体的syllabus和教学流程还不成熟。不过,除去这些缺点,给我留下最深记忆的还是这种比较新颖的教学方式。现在我一直能模糊地记起那位教授的面容,但我不会忘记的是,当他在第二节课前说,“我现在能够实实在在的感受到坐在电脑前的你们”时,我真的被感动了。不过,最终因为字的数学能力有限和语言障碍,这堂课我坚持了3周便半途而废了。
我真正完成的也是我至今唯一完成的一个是起始于2012年末的coursera,爱丁堡大学的批判性思维课程。其实我最开始选择本课的原因是这门课有两位长得很萌的两位教授,而教授方式又主要以课内讨论为主。不过随着课堂的深入,我越来越有了继续这门课程的信心和理由——无数个经典小事例,简易而充满批判性的论证和微微懈怠便会坠入深渊的刺激感。西方的思维以纯粹理性逻辑著称,而这门课可以说是我认识西方思维的开端。
现在我或许已没有时间继续我的MOOC之旅了,不过就凭我短短的MOOC经历,我可以“负责任”地跟大家说:我爱慕课,我想你们也会一样:)。
一 20
2014年9月8日开课的digital storytelling是美国休斯敦大学开设的课程,因为现在比较流行网络元素和教学的融合,所以我想不如先学点技能好了。于是欢天喜地的拉上邱sir一起上课。虽然以前曾经使用过movie maker制作视频,但这门课程从数字故事的制作目的,目标观众,故事板,背景音乐的选择,配音方法等方面以细致入微的全方位讲解让我感受到了数字故事制作严谨的过程,以至于对我的写作和演讲都带来了意外的收获。
课程第一周要求构思自己想要讲述的故事。其实这个故事一直在我的心里,it is always there. 刚刚完成第一门Mooc课程,这个过程中体会到的兴奋与喜悦,失望和打击,这不就是一个专属于我的励志故事吗。于是故事的构思,故事板的制作,场景的展现让我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创作过程。当配音和画面的合成结束,我早早的上交了作业。
令人欣喜的是,大概三天后,课程团队发来邮件,通知我这则数字故事被选中作为优秀范例,推荐给全球2万多的在线学习者。This is an encouragement and affirmation. 这件事让我更深刻的体会到了课程资料中的一句话:a story worth telling is a good story. 现在看来,我制作的这个数字故事在技术使用上并没有什么高超之处,跟邱sir的The Better Butterfly Theorems比起来更是不值一提,但在我心里,这是一个我愿意与人分享的故事。好故事总是有人听,就像TED演讲的内容是Ideas worth spreading,我的故事是story worth telling. By the way, 我和邱sir在这门课都拿到了满分。What a happy ending.
数字故事中的视频和照片由邱sir和姜巨慧老师拍摄,特此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