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以往学期期末备考,老师常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而今离高考也就个把月,老师似乎也只能小声说一下,别松劲、向前冲......

​​
通常情况下,高考题整体上要比平时模拟题简单。备考的最后阶段侧重拼偏题和难题以争取搏得更高分数的愿望是好的,但并不明智。
1.依据考纲强化核心概念理解,留意细节变化
考试大纲及其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各个物理量间的关联、物理定律及其应用条件一向是高考命题的重点。特别是近几年高考命题从强调知识点覆盖率转向对“Ⅱ”级要求知识点的覆盖率,更需要同学们依据考试大纲对知识点逐一核查、理顺知识脉络的同时,重视针对核心概念的训练。当然也要留意一些细节上的变化,比如去年没有万有引力相关的选择题,今年新增的动量守恒和动量定理等,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要求从“Ⅰ”升级到“Ⅱ”等等。

2.依托教材查缺补漏,关注非重点知识
教材是高考命题的基础。重视教材的回归并不是简单逐页翻书,最好还是通过做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找出自己在知识理解上的疏漏,追溯到教材强化理解和再认知。同时也要通过教材巩固核心知识和关注热点问题,注重对比如万有引力的发现、探究动能定理、原子物理等需要关注细节的部分研读,有时间的话甚至要留意下课后习题。而非重点的知识平日训练的少,在备考的最后阶段反而要重视一下,比如离心现象、示波管、回旋加速器、涡流、传感器等。

3.强化套题的仿真训练,自我诊断和刻意训练
备考最后阶段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进行高考的仿真练习,进行自我诊断并对弱项进行刻意训练以提高。最好能准备近几年的高考试卷认真作答,也可以是一些质量较高的模拟套题,从分题型专项训练到整套试题,集中进行自我适应性练习。结合错题本,归纳出不同题型的答题注意事项,比如选择题注意选项的比较、计算题注意列符号方程等。套题训练除考验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变能力,还能对考试的心理状态以及答题的节奏进行调整,也明确一下答题的顺序(按照试卷顺序还是分学科作答)、审题注意事项和书写步骤等细节。

4.高考试卷的全局谋划和细节的把握
高考是把对能力的考查放到首要位置,应试的关键还是看知识理解和运用的程度。题目纵有千变万化,而在固定的题型框架内也是大有规律可循的。比如选择题所涉及的知识点,无非是出自物理学史(新增原子物理)、运动学(图像)、动力学、万有引力、静电场、动能定理、交流电、电路和电磁感应等;实验题的两道一般是一道力学,一道电学,其中一道基本不脱离教材。实验仪器中打点计时器和滑动变阻器是必须认真准备的;就计算题而言,两道题目也是一道力学(新增动量)为主,一道电磁学为主的,前面的重视计算能力的考察,压轴题目则要在理解题意上多下功夫,用好守恒定律、作图分析,即便是放弃也要得到局部理解的分数。至于选修的部分,一般难度不大,关注好考纲范围内的知识点就可以。
通常选择和计算中都会有个别较难的,谨防花费过多时间在一个题目上纠缠,要全局谋划,有魄力去抓大放小。

5.应考需胆大心细,但细节决定成败
应考中根本不会的题目即便是有也是极少的,而分数上的差距起因在审题。所谓“胆大”是要勇于跳出定式思维的漩涡,也敢于套用“二级结论”,对解决选择、实验等不需要呈现过程的题目,能赢得的不仅是分数,还有获得更多分数的机会(时间);而“心细”是指对关键词的捕捉、已知和未知条件的把握,并能关联到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最后这些都要体现在那要求规范作答的卷纸上。
再优秀的学生也难免出现过错过多次还会再错的情况,主动梳理和总结才能减少失误。比如题干中是水平还是竖直?是粗糙还是光滑?是匀速还是加速?外力是恒力还是变力?是重力的功还是克服重力的功等等,在细节上要“不厌其凡”。

东北育才高中三年,面对高考,你有理由满怀信心,也有能力平心静气。
清华北大,全在“笔”下,小小高考,一“笔”撂倒!

·2011高考冲刺阶段物理复习策略

18

@qiusir:领导打电话过来要听课,估计是怕我迟到...

​​
@qiusir:“剑未佩妥,出门已是江湖”“行走半生,归来依旧巨婴”...
@qiusir: 提前下班来看你...
​​
@qiusir:观大树如同长者谈~
@qiusir:福原爱妈妈在练习手册里写着孩子的性格特点:非常喜欢乒乓球;不放弃;好强不认输;热心钻研;高度专注力;对胜利的渴望...
@qiusir:24年跟踪采访,富山电视台保留有3000多份小爱的资料。福原爱也好奇为何导演最初在全日本大赛选择了她?伊藤导演说之所以在跟拍这个小豆包,全日本唯独小爱的努力姿态被关注起来是因为“她一直坦率地,一心一意地打球!”
@qiusir:办公室太冷,出来暖和暖和...
​​
@qiusir:相比“极速风流”的译名更喜欢“一级双雄”。喜欢James Hunt的帅气、率性,更喜欢Niki Lauda的睿智和执着,很长时间没留意过F1的资讯了,更不了解现实中的两位,不过结局竟也没有超出心理的预期。“智者从敌人身上学到的比愚者从朋友身上学到的还要多”、“幸福是敌人让你变得软弱”,两句台词话连起来对看对没啥长进倒还坚强的现在就不足为奇了...
@qiusir:一只野鸭扰乱一湾春水...
​​
@qiusir:气象播报说辽宁有四十多天没有有效降水了,如果火箭弹也不成,那我只好去刷个车了...
@qiusir:早起路上不堵,上课前散散步...
​​
@qiusir:清明节刚过。课堂上学生很简单问题也错,“你太爷都让你从坟里气出来了出来”;“再闹,把你家祖坟抛了!”这算语言顶暴力了吧。
@qiusir:《骷颅岛》里金刚的造型有小山的对比显得更伟岸些,那大蜥蜴相比恐龙也抗打太多,女一号乏善可陈,陆陆续续死去那么多队友而女二号毫发无损,其实都是为强行植入的格子衫跑龙套的好吧...
@qiusir:#东北育才# 四月天…… ​​​​
​​
@qiusir:还别说,“情怀”有时是可以被当做避难场所的...
@qiusir:读到理查德·费曼接受采访大谈儿子兴趣广泛一段,不由好奇这位巨牛的公子的发展情况,人家汤姆生、波尔等可是父子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原本是好奇“儿子去哪了”?结果百渡一下出了一堆《爸爸去哪了2》的娱乐资讯,给儿子如此取名,是不是可以控诉吴镇宇信息污染呢?
@qiusir:牵着我的手,一起去看柳...
​​
@qiusir:冲着周星驰和徐克看的《西游伏妖篇》,可拍的是什么玩意?!单说那喷着三味真火的红孩儿,也整出两火轮还以为哪吒来助阵,原型设计大概是借鉴了《超能陆战队》里小磁人的形象,但创意效果连东施效颦都算不上...
@qiusir:记得杨振宁回忆自己中学时对匀速圆周运动加速度的表达式很不解,费曼在工具书上看到LC电磁振荡周期表达式里的Pi很好奇圆在哪里呢?关于什么是科学,费曼说“知道怎么把摄氏度换算成华氏度,这不是科学。就如讨论什么是美术,你不会说美术等同于3B铅笔比2B铅笔柔软一样...” ​​​​
@qiusir:究竟是连翘花还是金钟花,还是傻傻分不清。北方的春天里它(连翘)开得最早,也就常被唤作迎春花了...
​​
@qiusir:同样是卓有成就的剧作家,琼森眼里的莎士比亚“不属于某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世纪”。什么百年大计、千年大计的,顶多是大师笔下的一幕哈...
@qiusir:春天叶子稍一舒展,花形鸟态...找点啥蘸着吃?当然也可以说秀色可餐~
​​
@qiusir:1964年费曼在意大利的伽利略研讨会上对与会科学家们的演讲中提到,“我认为现代社会最大的一个危险,就是思想控制可能会卷土重来,甚至愈演愈烈,比如在希特勒和斯大林时期,还有中世纪的天主教统治时期。我觉得最大的危险就是这种态势会愈演愈烈,甚至殃及整个世界。” ​​​​
@qiusir: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照葫芦画瓢搞个插图的审美基础都不具备)...​​
​​
@qiusir:“许多人没有在愚昧的河里淹死,却淹死在聪明的河里。愚公移山才是真正的聪明。”“把会干和能干的事儿干好,事儿就成了大半。” ​​​​刘震云的两句话连着看很有意义,高三应试也是这个道理。
@qiusir:值晚班,读了少半本书,给学生送了一次厕纸...
@qiusir:#东北育才# 应急灯下学习…… ​​​​
​​
@qiusir:#东北育才# 高三学生停电不停晚自习…… ​​​​
​​
@qiusir:#东北育才# 墙边…… ​​​​
​​
@qiusir:#东北育才# 窗下…… ​​​​
​​
@qiusir:晚自习值班遇停电,应急灯下咱也学习。学校的核心不仅是“学会”,更要“会学”,核心是“学会学”...就如教改的核心是学改的观点。​

14

​​
哈佛大学资深教授戴维·珀金斯关于教学和学习的一套通俗又实用的理论。
或许我的这种平庸水平听上去很差劲,但我却对自己能起到作用感到满意。(我打棒球一般化,既不是特别擅长,也不是太糟。我只能达到这种水平。我总接不住冲我飞来的球,因而常常被分配担任外场手)

我在学打棒球时,大部分时间并非打常规的棒球。我只是在打适合自己玩的初级版棒球。初级版棒球恰好适合我这般大小的哈子,适合我们邻里小伙伴。
不过,我在学习那些零打碎敲的数学和历史内容时,遇到的却不是什么初级版的内容,这有点像不了解棒球整体而进行的击球训练。
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帮助人们学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无法轻易学会的事情。教育总得要问这样一个问题:要做什么才能让人们掌握具有挑战性的知识和能力。
那些(未来)的教师们听了无数关于学习的理论和如何活跃课堂气氛的说教,但他们只花了少得可怜的实践来进行教学实践。
人们对“要素症”和“了解病”的不满,并不在于他们导致我们一事无成,而在于我们本应该学会更多东西。
学生难以将数学应用到科学,“就像穿过走廊由数学教室走到科学教室,学生们马上就忘记了数学。”(上物理课看学生桌面上还摆着数学书,是因为上节课结束还没来得及放起来...)
学习始终是偶发现象。教育是对学习的舞美设计
“没有人是座孤岛,是岛的全部。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分子,是整体的一部分。”
就像东方的地毯,人们看到的是让人叹为观止的花色图案,却看不到下面错综复杂的织绒。
“要素症”和“了解病”导致的是过度劳累而无功的学习方式,仅仅是玩表面的全局游戏。
围绕教育的高谈阔论有很多都强调人要达到优秀,优秀的确是人们梦寐以求的圣杯。如果在各个领域内,大多数人获得的是积极的平庸,而不是消极的博学多才,那么这个世界将会是一个更美好的地方。
我们今天所学并不是为了今天,而是为了后天。有时,后天与今天差不多,但更多时候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1、玩全局游戏;2、让游戏值得玩;3、在难点部分下功夫;4、打客场比赛;5、发现潜在的游戏;6箱同队和其他队队员学习;7、学会学习。很难想出还有什么比学会学习更值得学习的。

1、玩全局游戏
高山现象与发现问题
远在天边的一座座山峰显得很小,但当你真正走进它们时,却会发现它们实际上要大得多。
解决问题是处理好已经相当清楚的问题。
我几乎总是成功地解决问题,但那些问题全都来自课本或教师。我从来未承接过类似于工程的事情或开放性的调查工作。结果是必然的:我拥有很多解决问题的丰富技能,却几乎没有发现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是玩全局游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自由形式的做法对刚踏入某一学习领域的人来说作用并不太好。某些版本的基于问题学习方式和基于项目学习爱方式会太过松散,尤其是在学生刚刚着手学习时。学生需要一些已经得到解决的清晰范例和强有力的指导,而这种指导以后可逐渐减少。

探求全局游戏、找到初级版的游戏、找到恰当的游戏、让游戏保持动态、游戏是为了理解...
初级版会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参与到全局游戏中,并将零散的内容放到一个更大的场景中,这对今后的学习意义深远。

pace节奏 focus重点 stretch适宜的挑选 stick坚持性

英文书摘 李海妹Laura Lee
Continue reading »

10

​​
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还真是一本奇书!它摔碎了我那上了彩釉的成见并照进了光...

原本监考时只是好奇从于娜老师那借来翻看下,不能说如饥似渴,但也是没想到就几天功夫,抽着空不觉看完了将近500页的史书,阅读中也觉察到序言里提到作者特地为中国读者“量身定做”的痕迹...
一直觉得一定要阅历丰富才适合看历史的书,而书的作者比我还小,当然我是说我很老了~这里也要感谢下此书的翻译者林俊宏先生(据说是台湾师大在读博士),思维流畅、语言灵动和用词精彩...

与其他动物相较,人类可说都是早产儿,许多重要器官发育都还不够完善。看看小马,出生没多久就能开始小跑;小猫出生不过几周,也能离开母亲自行觅食。相较之下,人类的婴儿只能说没用得很,许多年都得当个啃老族来被抚养、保护和教育。
人类出生的时候尚未发育完全,比起其他动物,也就更能够用教育和社会化的方式加以改变。大多数哺乳动物脱离子宫的时候,就像已经上了釉的陶器出了窑,如果还想再做什么调整,不是刮伤就是碎裂。然而人类脱离子宫的时候,却像是从炉里拿出了一团刚熔化的玻璃,可以旋转、拉长,可塑性高到令人叹为观止。

匠人是属于人科的已经灭绝的物种,生存于180-130万年前的东非及南部非洲。很可能是晚期人科物种的直接祖先,直立人被认为是匠人在亚洲的后裔。via 维基百科

不论是人类还是动物,都能大喊“小心有狮子”,但在认知革命之后,智人能够说出“狮子是我们部落的守护神”。“讨论虚构的事物”正是智人语言最独特的功能。

从认知革命以来,智人就一直生活在双重的现实中。一方面,我们有像是河流、树木和狮子这种确实存在的客观现实;另一方面,我们也有像是神、国家和企业这种想象现实

在1万年前,小麦不过是许多野草中的一种,只出现在中东一个很小的地区。短短1000年内,小麦突然传遍了世界各地。生存和繁衍是最基本的演化标准,小麦可以说是地球史上最成功的植物。
智人的身体演化不是为了从事耕种(小麦不喜欢大大小小的石头、小麦不喜欢和其他植物分享空间、小麦会得病、小麦会渴...),于是人的脊椎、膝盖、脖子和脚底就付出了代价。
不是人驯化了小麦,是小麦驯化了人。驯化domesticate一词来自拉丁文domus。现在关在房子里的不是小麦,而是智人。(为小麦拓荒、耕种、施肥...生理结构都受到影响)
农业革命可以说是世上最大一桩骗局。

身为人类,我们不可能脱离想象所建构出的秩序。每一次我们以为打破了监狱的高墙、迈向自由的前方,其实只是到了另一间更大的监狱……

公元前1776年《汉谟拉比法典》认为人和奴隶是神决定的,亚里士多德也认为奴隶有奴隶的本质,自由人有自由人的本质。就算公元1776年的美国《独立宣言》也区分了男女,区分了白人、黑人和印第安人……

人类历史显示,肌肉的力量和社会的权力还往往呈反比。(我是不是也考虑下生命在于静止?善于上课的只能上更多的课,不善于上课的更大机会当校长倒是真的吧。)(括号里的这段话已经被同事截图,其实,应该补上一句,当了领导的老师反而是认为自己是一个无敌全能的天才教师,哈哈)

1958年,黑人Clennon King申请进入密西西比大学就读,竟被强迫关进精神病院。当时的法官认为,觉得自己能进得了密西西比大学的黑人一定是疯了!

农业革命以来,大多数人类社会都属于重男轻女的父权社会……雄性智人的主要特点并不在于体力、侵略性和争强好胜,反而是有更佳的社交技巧,更善于合作?目前尚无定论。
真正“文明的冲突”其实是dialogue of the deaf

智人从演化学到区分“我们”和“他们”……和完全陌生的人合作……
史上最伟大的征服者,极端宽宏大量,手段又灵活无比,让人人都成了虔诚狂热的信徒。这位征服者就是金钱。“我们这群人有种心病,只有金子能医治。”

全球金钱总和为60兆美元,但所有硬币和钞票加起来还不到6兆美元。金钱正是有史以来最普遍也最有效的互信系统。

比起语言、法律、文化、宗教和社会习俗,钱的心胸更为开阔。所有人类创造的信念系统之中,只有金钱能够跨越几乎所有文化鸿沟……也多亏有了金钱制度,才能让人就算不认识、不清楚对方人品,也能携手合作。

135亿年前,物质和能量出现,物理学的开始;之后原子和分子的出现,化学的开始。38亿年前,有机生物形成,生物学的开始。7万年前,认知革命,出现描述虚拟故事的语言,历史学的开始。500年前,科学革命,人类承认自己的无知……开始获得前所未有的能力。(physics is everything)

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历史是为了人类的利益而进展。文化就像是精神感染或寄生虫,而人类是毫不知情的宿主,寄生虫很少关心宿主的情况。文化并不是某些人为了剥削他人而设计的阴谋,而是因为种种机缘巧合所出现的心理寄生虫,从出现之后就开始剥削所有感染的人。

博弈论告诉我们,在有多位参与者的时候,某些概念和行为模式可能对“所有”参与者都有害,但就是有办法继续存活下去。(书中举例军备竞赛,我觉得目前的应试教育,各省地区GDP 虚报等都是……)

真正最知道当时情况的人正是最看不出历史走向的人。这是历史铁律:事后看来无可避免的事,在当时看来总是好不明显。那些在当代看起来最不可能发生的事,常常就是最后成真的事。

假设有个西班牙农民,在公元1000年沉沉睡去500年,虽然醒来时哥伦布的水手已经登上新大陆(1492年),但他看看四周的世界还是会感到十分熟悉。然而,如果是某位哥伦布的水手做了这场梦,醒来时听到的是21世纪的iPhone铃声,会发现自己处在一个完全陌生、无法理解的世界。他很可能问自己,这是天堂吗?还是地狱?

现代科学的基础就是拉丁文前缀ignoramus-,意为“我们不知道”。从这种立场,我们承认了自己并非无所不知。更重要的是,我们也愿意在知识进展之后承认过去相信的可能是错的。于是再也没有什么概念、想法或理论是神圣不可挑战的。

科学革命并不是“知识革命”,而是“无知的革命”。真正让科学革命起步的伟大发现,就是发现“人类对于最重要的问题其实毫无所知”。

欧洲殖民者起初只是看上塔斯马尼亚岛上最肥沃富庶的地点,接着连荒野之地也不放过,有组织有计划地杀害所有原住民。最后仅存的少数人被赶到一个新教的集中营,传教士一片好意,希望给他们灌输现代世界的生活方式……他们要塔斯马尼亚人学习阅读、写作和信仰基督教,以及操练各种“有用的技能”……但他们拒绝学习,变得越来越抑郁,不愿意生育后代,对生命完全放弃希望,最后踏上能逃离这个科学、进步的现代社会的退路:死亡!(看到这一段,作为老师真心觉得平日里的好意对很多学生真未必是必要...
令人不胜感慨的是,就算死后,科学与进步并未就此放过他们。最后几个塔斯马尼亚人的遗体被人类学家和博物馆长以科学之名取走,进行解剖、测量和重量,再分析发表所谓的科学文章。接着,他们的头骨和骨架再被陈列在博物馆里,成了人类学的藏品。

航天员沙漠碰到美国原住民带话给月亮上的圣灵“不管这些人跟您说什么,千万别相信他们。他们只是要来偷走您的土地。”

1492年,哥伦布从西班牙向西出发,希望能找到一条前往东亚的新航线。从桅杆上看到现在的巴哈马群岛,他相信这位于东亚海外,属于indies 印度地方,所以他把当地人成为indians 美国原住民被称为印第安人的原因。一直到他过世都不认为自己犯了大错。
第一个成为现代人的其实是意大利水手亚美利哥amerigo……地图绘制大师误以为他是发现美洲的人,命名America向他致敬。说来也算老天有眼,全球¼陆地,七大洲的两洲,名字是来自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意大利水手,而他唯一做的事只是有勇气说出“我们不知道”。
正因为哥伦布不愿意接受自己的无知,我们可以说他仍然是中世纪的人,深信着自己已经知道了全世界,所以就算已经有了如此重大发现,也无法说服他。那个年代不管是思想家学者甚至不可能犯错的圣经,都只知道欧洲非洲和亚洲。说他发现了一个完全未知的新大陆,这根本难以想象。

西班牙人第一次到墨西哥时,不论到了哪里,当地人都派人带着熏香随行。西班牙人原本以为这是代表无上荣耀。但我们从当地文献发现,这其实是因为当地人觉得这些新来的人实在是臭不可闻。
在中国发行的地图上,知道1602年才终于出现了美洲,而且这地图还是欧洲传教士画的。(沈冠霖说是利玛窦,前面的年代他都知道,说研究过欧洲史)

不论是科学还是帝国,他们能迅速崛起,背后都还潜藏着一股特别重要的力量:资本主义。要不是因为商人想赚钱,哥伦布就不会抵达美洲,库克船长就不会抵达澳大利亚,阿姆斯特朗也就没有办法在月球上跨出那重要的一小步。

资本与财富有所不同。资本指的是投入生产的各种金钱物品和资源。财富指的是那些埋在地下或是浪费在非生产性活动的金钱物品和资源。
印钞票的是银行和政府,但最后买单的是科学家。

拿破仑嘲讽英国是Nation of shopkeeper

1942年德国生物课本就有“自然和人类的法则”,认为自然界的最高法则就是让所有生物必须在无情的战斗中生存……生命的意义就是斗争。
弗里茨·哈伯空气中制造出氨,使人类从此摆脱了依靠天然氮肥的被动局面,加速了世界农业的发展。1918年诺贝尔化学奖,可不是和平奖。德国人用来制造爆炸物。

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如果要存活,就得不断提高产量。很像鲨鱼,如果不一直游动就会窒息。

中世纪欧洲贵族浪掷千金、尽享奢华,而农民则是省吃俭用、锱铢必较。但今天的情况,大富豪管理资产和投资非常谨慎,反而没那么有钱的人,买起没那么需要的汽车和电视却毫不手软。

今天的地球上住着大约70亿的智人,如果把所有人放到一个大磅秤上称量,总质量大概有3亿吨。如果把所有家禽家畜也一起称量,总质量更足足7亿吨。但如果把所有还剩存的大型野生动物(包括豪猪企鹅大象鲸鱼等)也拿来称,总质量不到1亿吨。

虽然智人已经越来越不受自然的摆布,但却越来越受现代产业和政府的支配。

1784年英国首次出现公布时刻表的马车服务,只列了几点出发。1830年英国第一条商业铁路正式启用。十年后首次公布火车时刻表。由于火车比马车快太多,1847年各家火车业者同意统一协调时刻表,以格林威治天文台为时间准。1880年英国立法规定全英国的时刻都必须以……而不是依据当地日升日落周期。

2002年,5700万死亡人数中,17.2万人死于战争,56.9万人死于暴力(74.1万人死于人类暴力),而该年自杀人数87.3万人。
如果说有个最高诺贝尔和平奖,应该颁给奥本海姆以及他一起研发原子弹的同事。有了核武器。超级大国若再开战无异于集体自杀。战争成本飙升,代表的利润下降。

《自私的基因》(摆了好长时间没看),正如同其他动物,人类在自然选择的影响下,就算对个人不利,也会选择让基因继续流传下去。

大多数男性一生劳苦、终日烦忧、竞争激烈、需要不断战斗,就是没有办法享受一下平静的幸福;是因为DNA操纵着他们,要他们为他的自私的目的当牛做马。DNA就像撒旦,用一些稍纵即逝的快乐作为引诱,另人为之臣服。

Bull Ox
Big Bang 宇宙大爆炸就是一个singularity 奇异点,在这之前自然法则都还不存在,就连时间也不存在。大爆炸之前对我们没有意义也无法理解。我们可能正接近下一个奇异点,我们现在的这个世界即将变得再也无关紧要。而在那个点之后的事,都还超出我们现在所能想象的。

拥有神的力量,但是不负责任、贪得无厌,而且连想要什么都不知道。天下危险,恐怕莫此为甚。

PIC via:https://www.gatesnotes.com/Books/Sapiens-A-Brief-History-of-Humankind
@qiusir:(2020-03-04)尤瓦尔·赫拉利在他那本“摔碎了我那上了彩釉的成见并照进了光”的《人类简史》中提到,10000年前的小麦不过是中东那很小一个区域许多野草中的一种,短短1000年内小麦传遍了世界各地,但在这个过程中,人的脊椎、膝盖等生理结构都受到了影响。现在来看电子信息的发展,从实验室到千家万户也没多少年,人们创造、分享和利用信息,就像拓荒、耕种和收割小麦一样。如果说不是人驯化了小麦,那电子信息将如何驯服人类呢。除了眼睛(现在的网课就很废眼啊),人还会有哪些生理结构会发生变化呢……

·[?]《信息简史》从时期时代到AI(Nexus)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Sapiens)
·[?]《未来简史》从智人到神人(Homo Deus)
·[?]《今日简史》21 lessons for the 21st century

04

@qiusir:#东北育才#只欠一场春雨...

​​
@qiusir:才过元旦,又到清明,阳台上冲出很多蜻蜓的翅膀...
@qiusir: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千年大计,造梦雄安...
@qiusir:同样是春天,江南早已花红柳绿,但我对眼下东北的萧条并不悲观...
@qiusir:没雨的清明,路边争艳的桃花似乎也在等那祭祀的一把火...
@qiusir:《太空旅客》里飞船的造型真好看... ​​​​
​​
@qiusir:看了韩版的《犯罪嫌疑人X的献身》才知道是改编自日本作家的推理小说。情节的曲折夸张有点大韩的变态劲,情感的委婉细腻倒像是大和的含蓄。据说苏有朋也翻拍了,那情节和情感都很东方吧...
@qiusir:传统的学校教育面临的不只是“学什么”、“怎么学”,更是“在哪里学”的问题。强调利基理解的教材里那些陈旧刻板的内容是不是值得学?学生是不是一定要和学校的老师学?学校的教室里是不是最佳的学习地点?如此这些问题不是需要疑惑的,而是需要考虑如何调整去适应变化的。 ​​​​
​​
@qiusir:同一座城市、同一个系统,七年未见的师姐...

@qiusir:川皇要在美墨边境修的墙,概念上或像“美国长城”,风格上更像《环太平洋》里“生命之墙”吧,对怪兽也没啥用...
@qiusir:多重逻辑渲染的底色下,不经意处埋下伏笔巧妙勾勒出的《看不见的客人》,情节跌宕,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
@qiusir:天气渐暖,“撸起袖子加油干”是不是得改成“甩开膀子加油干”了...
@qiusir:“今天太阳不好...” ​​​​
@qiusir:西湖大学溜达了一圈,建筑有点渣、景色有点圆明园...这梦很奇怪 ​​​​
@qiusir: 《人类消减计划》告诉你不好好学习是要死的,从小学到高中的考试有点像咱这小升初和中高考,也如串联电路一样一路通关才行。电影也告诉你,要反抗暴政还得靠维护暴政的州长的独子参与才行...
@qiusir:纠缠于Cargo Cult是货物运动、船货崇拜、拜货教、草包族、土鳖等翻译,无异于走向费曼提到父亲蔑视知道一种鸟在不同国家的称呼之类的博学而重视自己的观察的对立面,也应了那句“仅仅知道一个事物的名称其实等同于对其一无所知...” ​​​​
@qiusir:“To every man is given the key to the gates of heaven. The same key opens the gates of hell. ” And so it is with science... ​
@qiusir:《斯隆女士》的结尾是能把你震到呆呆看完片尾剧务字幕还不肯离座的...
@qiusir:丹霞地貌的取景不错,马特·达蒙三箭定碗一出也很有想象力。其他至于文化输出,无异于暴力洗脑……超烂片很远的《饕餮》也是某种意义上的盛宴,逃票看都忍不住吐个槽。

@qiusir:物理作为高考第一大科目理综的主力要背很多锅。计算不准的数学锅、审题失误的语文锅,答题慢的化学锅、生物锅,甚至符号乱用的英语锅、方向辨识的地理锅、年代顺序的历史锅...
@qiusir:#东北育才# 到了没第一节课早饭后散步的季节...
@qiusir:"The hard part isn't taking the decision, It's living with it... ​​​​"
@qiusir:学校教育的问题,很多是由面向全体的科目内容都过分强调各自的利基理解而引起的,学生也总会迷失在某一科的学术视角里。至于某某科知识无用论的泛滥自然是该科如此教育的受害者人数所决定的...
@佐藤学:教师作为专家(在复杂的知性实践中寻求高度的反思与判断)的成长无法完全依靠个人的力量达成,而需要借由通过共同挑战创造性的实践而形成”同僚性”的专家共同体来达成。

@qiusir:冬天已作别,春天还在路上,感冒倒是先来敲门了...
@qiusir:韩国电影《嫌疑人》里,编剧把池东哲的女儿设计成被卖到山东威海某村为奴,你说不能把社会主义描绘好点,那童养媳或许更符合国情吧...
@qiusir:“未信而谏,圣人不与;交浅言深,君子所戒。” ​​​​
@qiusir:从来没有哪个时代的教师像今天的教师那样工作困难、丧失了人们的信赖与尊重,每一位教师都怀抱着孤独和不安。另一方年,教育改革风暴不断。在对教师们的日常工作欠考虑和理解的情况下强制执行,其结果是教师被不怀好意的媒体猛烈攻击,基于对教师的不信任所产生的择校、学校评价、教师评价不断下压,学校现场越发令人窒息。当前日本的教师生存在“教师受难的时代”。佐藤学《教师化传书》
@qiusir:抽空读《教师花传书》。佐藤学回访三十年前访问过的学校,学校的老师拿出了当时的校本研修记录;1972年毕业的锦织校长从开始当老师至今的35年里不断反复阅读同一本书---杜威的《学校与社会》…… ​​
@qiusir:“God has given you one face, and you make yourself another.” ​​​​
@尹新东:上帝给了你一张脸,你却活成了二皮脸?

@qiusir:博览群书是为了心情好时能和傻逼心平气和地说话,强健体魄是为了心情不好时能让傻逼和你心平气和地说话。其实,不管心情好还是不好,我都能心不平但气和地和傻逼说话...
@qiusir:不是姥师也成天苦口婆心的,论说也应享受下这半天的假期不是。草坪看着很软踩着很硬...
@qiusir:看了《冬天的骨头》,就像又看了一遍《大地惊雷》...
@qiusir:撸起袖子洗洗刷刷,雕牌这广告文案...
@qiusir: 历史似乎并不在昨天谢幕,而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大概是个笑话。那“一场庄严的滑稽、深不可测的浅薄和一本正经地扯淡”远没有结束,人民以国家的名义...
@qiusir:“知识是按照需要用过去的经验编织的,而且被正在展开的体验所揭示。”“全局学习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现在就参与某种全局游戏,作为日后参与更大、更高级游戏的第一步。” ​​​​
@qiusir: 对交流电路电流有效值的分析,有时仅仅从波形分析行不通(一大清早被烧脑,有效值相加也不行),比如与二极管串联的电阻,正向R反向∞,类比电流有效值,其“等效电阻”阻值是2R(通电时间一半发热,等效恒定功率为原来的一半)...
@qiusir:下午学生返校,特地去教室催作业。见几个学生在布置板报,小田课代表单拿个“撸”字在剪,好奇这也励志?呵呵,原来是学习大大那话,撸起袖子加油干...
@qiusir:原来南昌中学和“八一南昌”没关系,门口“明德其昌,厚学斗南”看着很有学问的样子啊,再往前看到装修公司的广告,“幸福生活是装出来的”,上班改道,这一路还真长见识哈...
@qiusir:世界人口第一的大国应该是伊朗啊。没了盛京草皮的帮忙也只能靠自己了...
@qiusir:One Asia One Goal, One China 0ne Dream...

​​
@qiusir:高三十班冠冠杨设计的“用汗水成就丁酉佳酿”的班级名片很有语文老师的风格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