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qiusir:“过去未去,未来已来!”前半句或可参照钱穆自己的话来理解,“过去不能控制未来,此过去便成死绝,便成寂灭,亦便于历史无关。”至于后半句,威廉·吉布森的话很明了,“未来已经来临,只是尚未流行。” ​​​​


@qiusir:骑着单车河边看晚霞~~~

@qiusir:据说是庞贝城的罗马圆形剧场[?],没想到这么椭圆,那人站在焦点处呐喊会不会觉得很有声势呢...
@qiusir:这荒郊野外,拖着辆单车到有信号的大路边解锁,手机提示电量不足...
@qiusir:我可是骑着咣当咣当的酷骑来看晚霞的呀...

@qiusir:(手机里看到另外一张)居高声自远的是数年的蛰伏和午夜的攀爬...

@qiusir:躯壳的攀爬换来灵魂的高歌~~~(12.26)
@qiusir:真遗憾,本来是要去河边散步来着...

@qiusir:推上Borja González R.那看到这被称为“SkyArt”的作品觉得很震撼,忽然很想学画画...

@qiusir:某人要复读考医大,既然当爹的全然不顾“劝人学医天打雷劈”,那当老师的就发发善心建议报师范吧,哈哈~~
@qiusir:成绩有喜有悲,高考过后大家倒也各有前程,没见谁你死我活的。只是不知是那股势力作祟,一个预录倒成了两所名校间的相互伤害,家长也是有闲。
@qiusir:高考的选拔性被弱化,更突出分流作用。话说“语文作文考数学统计,数学概率考语文阅读”,高三一年在家思考/享受人生的数学137也就普通班的平均分(数特143),至于物理更被生化短路,语文第一大科!呵呵...
@qiusir:@panlepan While working on #GeometrySnacks 2, I discovered this cute segment trisection with compass-and-straightedge.
@qiusir:"人们会被与自己名字相似的居住地或职业吸引。研究人员断定,叫路易斯的男性居住在圣路易斯市的比例高于随机,而很多名叫丹尼斯(Dennis)或德妮丝(Denise)的人后来成了牙医(dentist)。我从来没想过一些冥冥之中的力量使我成了作者(author)亚瑟(Arthur)。"我是当了老师才觉得和姓邱(丘)有关,@nytchinese 上的这逻辑更让我怀念“发财”(发才)的曾用名......
@qiusir:生活不易,但也多选择不断攀登,有的是为了看见更远的人,有的是为了让更远的人看见。至于错过最美朝阳的,那更艰辛的攀爬一定是为了绚丽的晚霞~~~
@qiusir:(少儿班试读)对一群小崽耳提面命基本没用,提耳面命或许能有点效果吧。某某诺言的名字很有趣,座位号还有填男的:)
@qiusir:啊!姆巴佩只有19岁!
@qiusir:翻墙长知识。转推@fermatslibrary Here's why the sun turns red near the sunset.....
@qiusir:当你看见那满大街的红色标语,会觉得这个勤劳、勇敢和富于创造精神的民族,归于一点就是求生欲很强的民族,而且这方面也的确有着悠久的历史。 ​​​​
@qiusir:就今年这样的高考(全国II卷)再持续些年,复旦、浙大、科大会很有机会赶超清北吧,这或许是某仁在下一盘很大的棋,教育的均衡呵呵...
@qiusir:于情容易被打动的多待人友善,于理很难被说服的处事常独往。一是与人相处的修养,一是立不易方的品格,这也是一类人吧。 ​​​​
@qiusir:(李大佬演讲)“环境困不住你们”、“平庸是条死胡同”、“有实质良心和才华同样重要”...
@qiusir:心理学家告诉人手一块棉花糖的小朋友们,可以现在就把糖吃掉,但如果能忍15分钟会得到第二块糖的奖励。……日后的追踪发现,那些经受住棉花糖测试的往往有更成功的人生。“为长远利益经得住眼前诱惑考验的人更可能成功”是多么浓香的鸡汤呀。但新的研究发现,那些忍住不吃的小孩大多是来自富裕人家,也就是说他们的人生成功很可能是因为家庭的帮助,而与忍耐力无关。扎贫下中农的心啊...

@qiusir:#东北育才# 昨夜大雨…… ​​​​
@qiusir:我活了這麼久才領悟出一件事:我們整個科學和宇宙真相比起來,可說是既原始又幼稚,然而它卻是我們所擁有的最珍貴的東西。 ---愛因斯坦 ​​​​
@qiusir:作为“拯救你物理的男人”,除了那精美、详细的笔记本,没有什么比这更好的礼物了,谢谢1510班~~~

@qiusir:回家又看了一遍,“如果我以后成功了,也一定有您的功劳。祝您一生平安,我会回来看您。”稳稳的大脚的留言让我想起《刚好遇见你》的歌词,“留下十年的期许...”
@qiusir:如果细看,那位写了很密集的似乎算是杂音,也找了班主任和心理老师了解了一下,回过头来看,遇上这么一个特殊的,仅仅是课上没心思听课并没出什么太大的事也我算是比较幸运啦~~~
@qiusir:刚毕业的学生留下工整的笔记和试卷的范本,以前毕业的学生送来鲜花和精美的笔记本,关键,见到健康、快乐又自信、青春的你……忙碌的一天,没能好好聊聊,也没能好好感谢,这里致谢!祝好!加油! ​​​​
@qiusir:#东北育才# 高中部的毕业典礼有点超时,支持人很好,细节不少,小伙子很有舞台感,六班的三位帅锅歌曲动感又好听!
@qiusir:Free education for anyone, anywhere provided through animated, bitesize videos. All of our content is available for free at www.fuseschool.org ​​​​
@qiusir:什么新四大发明,倒不如说新四旧:新的旧思想、新的旧文化、新的旧风俗和新的旧习惯。这也是破四旧与立四新革命运动的笑果吧...

26


朝永振一郎 1906年生于日本东京,中学、大学期间与汤川秀树就读同一所学校。1965年与费曼等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晚年积极开展自然科学的启蒙普及活动。
物理学是这样一门学问:

以观察事实为依据,探求我们身处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各种现象---但主要限于非生物的现象---背后的规律。

@qiusir:关于什么是物理,北师大读书时,大四物理系教授总结为“见物讲理”。
占星术之于物理学,炼金术之于化学,它们之间都有着剪不断的联系。
自然现象的背后必然存在一定的规律,而人们最早注意到这一点,正是通过观察天体运动。
当我们仰望夜空中那些严格按照规律运行的繁星时,都会被这种深邃的神秘感所触动,亲身体会到在自然的最深处,一定有什么巨大的力量让这些星星准确无误地运行着。
如果从纯粹的数学角度来看,哥白尼的学说相当于将观察天体的视点从地球转移到太阳,这样一来行星的运动就从复合圆周运动变成了简单圆周运动,仅此而已。
哥白尼发表该学说的著作序文中就有这样一段,大意是说地心说和日心说在本质上没有区别。
日心说提出了一个比地心说更加简洁的世界观,同时将人类观察自然的视点从地球这一狭隘的世界中解放出来。这一点堪称是革命性的,称日心说是标志着近代天文学的开端也正是因为这一点。
伽利略的“实验”与开普勒的“观察”相结合,奠定了“一观察事实为依据探求自然规律”这一物理学的特质。
Continue reading »

25

@qiusir:很偶然迈入荣宝斋北市那的展厅,真有几幅大家、名家的真迹呢。画作前也体会了下德波顿提到的那种“令人满足又能让自己感觉渺小的”感受。更让我震撼的反倒是“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1950冬日徐悲鸿”的落款...


@qiusir:北市场那拍的时候想法单一,看了后觉得槽点太多一时不知道该说点什么呢...
@闫冠宇:大红花真好吃...
@qiusir:一直张着大嘴,是不是因为有监控,看那爪子...
@qiusir:高考结束后的这一段的日子过得还算轻松,至少不用“每天早晨都得吞食一只癞蛤蟆”。“一天又结束了,呸!这是一个威力无穷的词,它能在你遭受任何人间苦境时给你带来安慰。”德波顿的处世哲学很好用...
Continue reading »

20


《一面多彩的镜子》A Many-Colored Glass Freeman Dyson 1923-∞ Reflections on the Place of Life in the Universe
生命像多彩的玻璃穹顶,将永恒的白光染得五彩斑斓。雪莱
1912年 Amy Lowell 出版的第一本诗集《多彩的玻璃穹顶》,两人独立借用了雪莱的诗句。
@qiusir:生命像多彩的玻璃穹顶,将永恒的白光染得五彩斑斓。”即便是现在的初中生都知道透明的玻璃使白光色散,但雪莱诗魅力不减,这句还是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 A Many-Colored Glass 一书书名的来由呢...
一、生物技术的未来
科学家分为两类---刺猬和狐狸。戴森套用了赛亚·伯林的这一说法,他又是从古希腊诗人阿基罗库斯那里借用过来的。
狐狸懂得多种技艺,而刺猬只精通一种。狐狸专广,刺猬专深。狐狸对什么事情都感兴趣,很容易从一个问题转向另一个问题。刺猬只对自己认为重要的几个根本性问题感兴趣,可以连着数年乃至数十年坚持钻研同一组问题。
大多数的伟大发现都是由刺猬做出的,而大多数的小发现是由狐狸做出的。
@qiusir:忽然发掘很难分清自己是狐狸还是刺猬,要说是刺猬专心于教育呢,
Continue reading »

19

‎

书房里堆着十几本新到的书,书桌上摆着的一本没读完,旁边还有两本还没做笔记...去广州前为带上哪本书还纠结了一下。
现在看来很庆幸选择带上了阿兰·德波顿的那本《旅行的艺术》,大概与很早就从王建硕的博客看到过“《旅行的艺术》是本好书”的评价有关[?],想来这可是一场迟到的遇见...

和以往一两个小时的航程相比,沈阳飞去广州要四个小时,还真是读书的好时机,就如书中所说,“很少地方比在行进的飞机、轮船和火车上更容易让人倾听到内心的声音。”求师得教师成员出门都是带上书的,我还带着绿色的铅笔,带上耳机,时不时地记录或标注一下...

去广州的航班上读了书的前半部分,回沈阳的航班上读完了全书。让我觉得奇妙的不仅是身在书中,更是时段的巧合成全了我“前路是远方的行程与夕阳中向家园的回程”的完美旅程。
Continue re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