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08
过犹不及的道理每个人都懂,但当真正处理问题的时候,少有言行一致的。
近日多次听到“教育要向游戏学习,如果孩子的学习能够象玩游戏一样上瘾...”的论调,有一种矫枉过正的担心。
死板的教育唤醒不了学生的兴趣,更有扼杀兴趣的可能。于是有人开始考虑向游戏软件取经了。越是不容易得到的东西越显得珍贵,对于兴趣的赞美就是这个道理。爱因斯坦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更是为大家铭记。
但兴趣真的就如此的万能吗?如果兴趣垂手可得的时候我们会面临什么样的问题?
游戏在唤醒学生的热情的确让教育者羡慕,但游戏所面临的问题同样是兴趣的问题。
兴趣和其他所有的好东西一样是双刃剑。兴趣同样需要我们的把控。
兴趣的点燃当如灯芯之于灯油,无兴趣不会发光,而兴趣的肆无忌惮的蔓延定也不能不能照亮别人和实现自己的真正价值。
如果我们的教育真的和游戏互换,要不了多久就该怀念过去了:)因为那个时候的学生缺少了彼此的现实交流,更少有和家人的交流。各个习惯了纸上谈兵,各个是冷面寂寞高手。因为“学习”太有兴趣了。
这种一味强调兴趣的重要,为了兴趣不择手段的思维显然显得过于草率,这样下去的结果如同游戏迷所面临的问题一样。
“现有的教学研究文献都强调动机的重要性,通常像动画、多媒体、游戏等之类的手段是被教学产品作为动机设计因素考虑的。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做法只有一时之效,真正激发动机的因素是学习本身---Merrill。
是否真的可以将游戏和教学对比?
让我们理性思考游戏化教学/学习的可行性。
11月 9th, 2004 at 11:01
收获是对付出的正向反馈。难怪表扬的力量这么大:)
以前提到的“表扬为师”也就是这个道理。
11月 9th, 2004 at 21:34
毫无疑问,我们的初中,高中教育简直就是谋杀学生的青春和时间!!至于小学,由于年代太久远,记不清了。这不能说是某个老师的错,政策如此,大环境使然也!!
学习的动力在于兴趣。如果对某样事物产生了兴趣,不用拿棍子逼,自己就会找书看;否则,别说棍子,就算用“战斧”也轰不出一个屁来。如果“大棒政策”能出诺贝尔奖的话,那么现在中国满街都是拿诺贝尔奖的了。
所以我们的教育不应该是整天威逼利诱软硬兼施喂猪似地往学生脑子里填“xx考王”,“yy题海”之类的垃圾,而应该是尽量地拓宽学生的视野,尽快地引导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特长所在。
看看现在我们的初中,高中教育都在干些什么?每每回首,我都会为我在那时把那么多的时间花在考试和做题上而懊悔不已,同时也为我那时由于不是太听话所以花在考试和做题上的时间比别人少而窃喜不已。
那些迫于环境而白白浪费掉的时间,我们可以用来看多少的书,学多少自己喜欢的东西啊!!
至少在上大学填志愿的时候,也不会对那各种各样的科目一无所知,也不会被黑心的学校骗,说什么“专业不重要,学校才是最重要的”,然后签了四年的卖身契,念了一个莫名其妙的专业,最郁闷的是由于大学的宽松环境,终于遇上了自己喜欢的东西,但为时已晚,想跳槽都不行了!!
11月 14th, 2004 at 23:24
之所以提出教育的游戏化,是因为游戏对于学生来说一般都会产生兴趣,换一句话,为了让教育也变成有趣,所以要采用游戏.
事实上,游戏是提高教育的兴趣化的一种,但却不是唯一的一种,而且游戏很容易让学生产生一种鼓励游戏的学习思维,那是危险。
而仅仅提高教育的有趣化却只是一个手段,目的应该是培养有能力,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吧.
而目前的教育的目的在某一个程度上成了培养应试标杆,那有兴趣又有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