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小时候就听过“狂泉”的寓言,到了大学才开始理解同学们常挂在口头上的“疯者不疯,不疯者疯”的逻辑。后来随着对于人视觉成像的了解,更加怀疑我们所看到的“真实世界”的“真实面目”。尽管后来有了“我的思维边界是我世界的边界”的认识,但柏拉图的『洞穴喻』才让自己混沌的思维开始有所清晰。

柏拉图对认知论有这样的说法:人类认识自然世界,好比住在洞穴里的人,背向洞口,面向洞壁,只看见影子而看不见投射影子的实物 ─ 这就是哲学里有名的『洞穴学说』。正如现在于屏幕上,各位可以看见我手掌五指的影子一样。洞穴人花了很长时间,对影子深入研究,得出了结论,以为认识了真实世界。这当然是不正确的。正如刚才屏幕上的手影,不是实物,它只是由实物产生的投影而已。柏拉图认为:我们目睹的一切,即是今天我们所说的情景,不等于知识;知识是造成情景的实在。----杨纲凯 (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


洞穴喻:

很久以前,有一群人世世代代居住在洞穴里,他们一出生便被锁链锁住,犹如囚徒。甚至连脖子也锁住了,所以不能回头,也不能环顾四周看看周围的场景或者其他的同伴。当然,更不可能知道自己的摸样。他们只能天天面对着石壁,非常可怜。

在石壁上,他们每天都看到有各种各样的晃动着的影子在活动。因为他们不能回头看个究竟,都以为眼前晃动着的影子是真实的事物,他们就用不同的名字称呼他们,仿佛这些影子就是真实的人、动物和植物。原来,囚徒的身后是一堆火,有人在囚徒与火之间的矮墙后举着各种各样的雕像走过,使石壁上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影子。

然而,囚徒习惯了这种生活,并不觉得悲惨,也没有挣脱锁链的念头。但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个囚徒挣脱了锁链。他移动脚步,回过头来,生平第一次看到了眩目的光亮。火光刺痛了他的双眼,使他看不清楚原来习以为常的影像。他努力适应了一段时间,终于能够分清影像和雕像了,他感到万分高兴。他明白了雕像比影像更真实,影像知识火光造成的投影。他禁不住想弄明白一切,便不顾眼睛的刺痛,逼近火光,走出洞口。

这一次,他再次眼花缭乱,比初见火光时还要痛苦。这是他第一次见到太阳下的真实事物。但是,现在他只能慢慢适应阳光的照耀了。他先看阴影,再看水中的映像,然后看事物本身;抬头看天上的月亮和星辰,最后直接观察太阳。他终于知道太阳是岁月和季节的原因,主宰着世间万物。

这是,这个自由的囚徒满心欢喜,庆幸自己的解放。然而当他回想起往事,却怜悯起他的同胞。这些囚徒中,即使最有智慧的人,也不过是敏于发现倏忽而逝的影像、善于记住她们出现的次序,正确推测即将出现的影像的可怜虫。知道事物真相的人,不会向往洞穴中的荣誉和奖赏,按照他自己的意愿,宁愿在外面做贫穷的主人,也不愿回到洞穴里当高级囚徒。但是,他为了解放他的同胞,他怀着一种责任心,义无返顾的回到了洞穴里。

但是,悲剧发生了。这个自由的囚徒不可避免的失败了。由于从光明处来到黑暗处,他的眼睛已经看不清楚石壁上的影像。当他耐心的讲起自己在外面的所见,众人都嘲笑他在外面弄坏了眼睛,真是不划算。他被迫在法庭和其他场合同他们辩论幻觉和真理、偶像和原型的区分。这样,众人的情感遭到了伤害,他被决定处死。

这是柏拉图在《理想国》里面讲的一个故事。

On this day..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