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07
近来很喜欢乒乓球国手王浩,特别是看了电视台关于他成长的访谈。如同大多数成功的范例一样,长春普通工人家庭出身,父亲为了他练习乒乓球丢了工作,很小就到八一队...成名后为父母带来了荣誉,购添了房产...
不过印象最深的算是他母亲提到母子误会的一段了。刚到国家队,王浩经常写信回家索要/督促汇款。起初母亲有些想法,家庭本来不好,这孩子...不过儿子的要求母亲总不能够拒绝。后来母亲问到总要汇款的事情才知道了实情。“妈妈,我自己没有乱花钱,我用这些给老队员买烟酒了,这样他们好陪我练球...”
尽管从情感上总有人不愿意接受这样的方式,但现实不容得回避和逃避。每次看他比赛都想到这样一段。作为教师想到的更多。
在号称“优才教育”的东北育才中学工作8年里,每次和学生谈心总愿意这样总结“育才学校里有很多普遍认为聪明的孩子最后的结果不理想/失败了,但从来没有一个刻苦的孩子不让人吃惊。”回想对比,自己总结的“刻苦/勤奋”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学习刻苦,更有一种内心目标下的心理驱动,其实和我们俗话所说的“心眼”更相关。
----------------------------
班级里有个孩子和王浩相貌惊人相似,自从喜欢看王浩的比赛后,每次就称呼他叫王浩了。当然也是对于他的一种鼓励和期待。有一次还和他将起“讨好老队员”的事情,希望他能够理解一些,不过旁边的孩子大笑起来,高呼,我们明白了。开始自己还纳闷,后来有些脸红,他们不会是以为我教唆孩子送东西吧?特别是给我?
看来老师给学生将故事还是要慎重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