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2024

《勇气的源泉》 岸见一郎全面解析阿德勒
序章
反常识的勇气
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关于大酱,估计我小时候是受过心理创伤了。)
即使把现在问题发生的原因,归咎过去发生的事情,也无法解决眼前的问题。
有些人很希望自己的过去就是问题的原因。
一切取决于自己
阿德勒的思想曾被誉为领先时代一个世纪的思想
一、追求真理的勇气
我曾深信,假使我没这么矮,我的人生应该会更加顺遂。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首演时,由他亲自指挥,但曲子结束时,他却没发现观众正为他热烈鼓掌。这时,我又觉得不得不觉得,
我自认为自己不可能因为外表获得别人的赞赏,为了不输别人,我死命地用功读书,但其实这样的动机并不单纯。
阿德勒常被人误会是弗洛伊德的门生。
共同体,社会情怀或社会意识。
弗洛伊德开始不承认阿德勒所认为的,攻击性冲动独立于性冲动、性欲望之外,直到后来弗洛伊德看到人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残忍行为,才承认人天生就有攻击冲动。反倒是阿德勒后来否定了人天生具有攻击冲动。
攻击性冲动可被引导转变成慈悲、同情、利他主义、关怀他人不幸等对社会有用的动力。
individual个人的,希腊语中“无法分割”的意思,换言之,人应被视为一个无法分割的整体。

二、不找借口的勇气
人并非活在同一个世界,而是活在自己诠释的世界里。
我们不应该放任自己因为经历的冲击---也就是所谓的心理创伤---而受折磨,而应该要从经历中找出合乎目的的解释。我们不应该被自己的经历决定,而是应该要通过赋予经历意义来决定自己。
我们应该要从经历中找出合适的目的。
原因只是说明行为的一种方式,即使拥有同样的原因,也不代表每个人都会做同样的事。
“善”已经不是道德上的定义,而是“有好处”的意思。
他判断让自己活在“假如我再用功一点”这个可能性之中,对他来说就是“善”。假如不保留这个可能性,而是真正地拼死拼活念书,结果还是考不好的话怎么办?所以他选择不想面对这个现实。(习得性无助?)
假设同样的经历都会发生同样的结果···
而是为了支持心中早就下好的结论,创造出某种情感或情绪而已。
从三岁开始,我就下定决心不要生气,从那一天开始,我从未生过气,一次也没有。

阿德勒认为生气的目的并不是真正驱使人做某件事的力量,而是为了让别人接受自己的想法、照自己意思行动,所以创造出的情绪而已。(这一点,身为教师不能更同意了。)

产生自卑感的背后也有着目的。

三、随时变革的勇气
阿德勒不使用“性格”这个容易让人以为是与生俱来而难以改变的字眼,而使用“生活形态”。
人从出生的瞬间就开始写自传,直到死亡才算完结。(人并不是出生就是人,苏轼四十岁才开始自己的生活。)
自我概念是个人对自己赋予的意义。
世界观指的是自己对于周遭的世界赋予的意义。
自我理想指的是想象自己已经成为怎样的人。
不看从哪里来,只看去往哪里,这就是目的论的立场。
阿德勒认为教育的最大问题在于孩子的自我设限。
阿德勒的想法是:“重要的不是你被赋予了什么,而是你如何使用被赋予的东西。
有时候,比起在同一个家庭长大的手足,不同家庭但同一顺位的孩子,彼此之间的相似度反而更高。
把他人都当做是必要时刻会伸出援手的“同伴”。
埃菲尔预言:“我认为,人们最终会发现它拥有特殊的美感。”曾发文抗议的莫泊桑,很喜欢去埃菲尔铁塔二楼的餐厅吃饭。“因为这是在巴黎吃饭,唯一可以不用看见埃菲尔铁塔的地方。”
把生活形态比喻为埃菲尔铁塔的话,生活形态也可能从原本的怪物逐渐变成一座美丽的塔。
生活形态,对自己和这个世界所赋予的意义。
common sense
人会为了某种目的,对于自己经历的事情赋予某种意义。

四、超越小我的勇气
人并不是独自活着,而是在其他人之间活着。一个人没办法成为“人类”。“个人必须在社会性的脉络下才能成为个人。”
人在本质上必须以他人的存在为前提与他人共同生存,人才能成为“人类”。
只有一个人活着的话,就不需要语言。
“私人的意义事实上一点意义也没有。真正的意义只发生在沟通中。”
阿德勒把他人当做“同伴”,不看作“敌人”。共同体感觉。
目光闪躲这件事,即使只有一瞬间,也表示这个人不想和对方缔结关系。
interest兴趣可拆解成拉丁文 inter est 意思是“在其中”或“在中间”的意思。兴趣是对象与自己之间有关关联性。
阿德勒认为“对自己的执着”是个体心理学的主要攻击目标。
人属于整体中的一部分,只顾自己的人,无法获得幸福。
对自己的执着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只有把对自己的关心转变成对他人的,借此培养共同体感觉,才能成功治愈精神官能症患者。
不如就从你开始吧,不要去想别人有没有合作。
唯有非连续性的飞跃出现,人类的发展才得以持续。“量子飞跃”
“善”并不具有道德上的意义,而是对自己来说“有好处”的意思。
改变的不只是意义,而是连对过去的经验都会跟着改变。
阿德勒认为的共同体是类似人类达到圆满目标时的永恒概念。

五、解决问题的勇气
追求优越性或自卑感本身都不是病,它们会为健康、正常的努力与成长带来刺激。
有优越情节的人,总是希望让自己看起来比实际更优秀,但这样的人不但无法克服那些唯有自己积极努力去处理才能解决的问题,还会促使他选择逃避。
我们的文明,不太重视根本性的教育,比较重视显而易见的成果或成就。
几乎所有不用努力就能获得的成功,都很容易毁灭。
天才是最有用的人。
有抑郁症的人会不断抱怨自己有多么痛苦,借此控制他人。
通过生气让他人为自己着想,通过悲伤让某人一直待在自己身边,或是不断地责骂别人,这些行为的共同目标就是思想控制他人,这正是方向错误的优越性的特征。

六、自立的勇气
所谓幼年时期的失败,扣除掉虐待的案例不算,几乎都发生在被溺爱、依赖心重的孩子身上。
母亲把孩子变成寄生虫了。
(无远弗届)
在我们的文明中,并不欢迎被溺爱的孩子,无论是社会或家庭。
事实上是他自己阻碍自己。
(少年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其实呢,少年已知学,白首方懂书。)
当事人在人际关系中设定了错误的目的,是精神官能症或问题行为的原因。
个体心理学坚信任何人可以做到任何事,赋予勇气就是要在这份坚信下实行。

七、直面人生问题的勇气
他们之所以做得到,就因为他们认为自己能够做到。
想要拥有解决人生问题的自信,前提就是把他人当做同伴而非敌人。
大抵所有人际关系的纠纷,都来自于自己插手别人的问题,或是别人插手自己的问题。
他要保留“只要我想做就做得到”的可能性,比起失败,他宁愿不去学习,即使他会因此遭受责难。
人的价值并不依存他人的评价。
想要认同自己的价值,必须把自己的短处看作是长处。
想把自己的短处看作长处,认同自己的价值,我们必须下定决心积极地与他人建立关系。
共同体感觉是人和人互相联结在一起的。
要让自己喜欢自己。
同样身为人的关心。
人的价值并不是来自贡献,而是来自“贡献感”。

被赋予勇气的孩子,只会关心一件事,那就是怎么解决问题。但是害怕失败的孩子不但不会解决问题,还只会关心自己。

没有失败就学不到任何东西。
有一天你会发现,原来不自己赋予孩子勇气,而是他每天生活中的考验,赋予了他勇气。

八、不被认同的勇气
不如说人的本质就是以他人的存在为前提。一个人无法成为人。离开社会或共同体,人就无法成为个体。
八木诚一的弗朗特front结构理论:个体可以用四边形表示,而四边形的四条边中有一条边不是实线而是虚线。这条虚线是为了他人开放的,我们通过这条虚线与他人接触。

告诉自己,原来孩子光是存在就能对他人做出贡献。
法文了解这个词还有包含、涵盖的意思。
能够领悟到自己不一定是他人人为的那样,是了不起的成就。这就是自我身份的认同,也就是为自己的存在方式与为他人的存在方式达到一致的境界。
不需要他人的认同。
阿德勒说,动物的群体行动比起独自行动更容易保住性命。
竞争是最损耗人的精神、健康的事。“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
九、永不放弃的勇气
怎样好好地过完这一生
人生并不是什么事情都有意义。
我们在思考怎么活下去的时候,需要的不是追认现实,而是可以超越现实的努力,无论现实的状态如何,都要追求理想。
“原来这就就是人生啊,好!既然如此,那我这次要不一样。”
当人一直担心他人对自己的印象,担心他人对自己的想法,就会变得unsachilich(不遵循事实或现实),与人生失去关联。
比起实际上如何,更在意别人觉得如何的话,很容易与现实失去接触。
活着这件事到底是运动还是活动,亚里士多德说应该是活动,因为即使没有抵达目的地,我们仍时时刻刻活在当下。
生命的丧失也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活出生命。
比较好的生活方式,应该是不抱着可以得到称赞的期望,也就不用像希尔逖说的,希望来生再得到回报。
享受十年孤独,从不感疲倦。
“唯有死亡的自觉才是生命之爱。”

重要的不是你被给予了什么,而是你如何使用这些被给予的事物。

重要的不是活着,而是好好地活着。
因为我口袋有铅笔,所以我一直觉得我总有一天会用到它。
最好的生活方式,应该是看向未来但同时又专心在当下这种双重的生活方式。
“在这个地球上放松休息。”
他们不是因为有所困难所以逃避问题,而是害怕失败所以选择逃避问题。
所谓正确的生活方式,就是一边快乐地游戏,一边生活。

后记
一只燕子造不了春天。
阿德勒强调,我们过去的人生对于我们未来打算如何生活丝毫没有任何影响。只要能这么想,我们就能鼓起勇气活下去。

On this day..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