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2022-3

《教育力》斋藤孝著 张雅梅译(买的是二手旧书,挺值得,又多了个要读完他所有书的作者)
斋藤孝,日本东京大学法学部毕业,东京大学教育研究科博士,明治大学文学部教授
前言
“教育工作虽然辛苦,却很了不起,值得投入一生。”
教育的基本原理是“创造出憧憬你憧憬的关系”。一个向往新世界、洋溢着学习热忱的人,自然会散发出一股魅力。而受到他“梦想力”触动的人,也会不知不觉萌生学习的欲望。所以,教育的基础便是一种互相学习、互相刺激的友情关系。
教育的基础,是一种梦想的传递。
令人产生“想学习得更多”的动力的,是来自教育者对梦想的信念。
“青涩效应”
教育的目标,不在于塑造单向式的上下关系,而在于营造出一种教学相长的友情关系。
只想着教导别人,却忘了自己也要持续不断地学习。
吉田松阴继承了叔父创办的私塾---松下村塾,他的弟子包括伊藤博文等(梁启超称其为明治维新第一人)
他的授课方式,并非单向式的演讲,而是师生共同讨论。
相对于学校较浅的课程内容,在补习班所吸收到的知识是远远超前的,因此觉得很开心。
教育原本的形态就是教师开店、学生自掏腰包接受教育的一种关系。
比起正规的学校,补习班的经营形态更接近教育的原始雏形。
斋藤孝君...庆应义塾大学里,只有福泽谕吉一人堪称“老师”。
名称上仍然保留塾,无疑是对外宣告它将保留私塾的优点。
在绪方塾里求学,并非一味以老师讲课为主,基本上,学生们上课靠的是自主性学习。
要晋升到高一级,学生必须先在自己所在的级别里连续三个月拿到第一名。
一如切磋琢磨,在学生之间创造出彼此互相砥砺的关系,正是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任务。
如果只知道单向式的教导,恐怕无法培养出学生真正的实力。若能帮助学生之间建立起相互切磋琢磨的关系,那么就算你不教,他们的实力也是一样会提升,关键是要打造出一个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适度紧张的学习环境。

绪方塾里聚集的全是一些立志要做大事的年轻人。
“可别小看我们是布衣粗食、两袖清风的穷书生,我们思维敏捷、思想高尚,就连王公贵族我们也不看在眼里。对我们来说,内容愈难的书愈有对其进行探究的乐趣。”
绪方塾不局限与教科书内容,而是追求高水平知识。因为一旦落实具体教学内容,学生便很难对学习产生兴趣。(以前的东北育才和这个绪方塾有点类似。)
内容愈具有深度,老师实际教起来反而愈轻松。个中的道理便在于如此可以激发孩子们的“拼劲”。
教师的重要工作,便是为学生准备一套足以提升他们的成就感的教材。并在学生间营造可以相互切磋琢磨的友情关系,以此构成“学习环境”的气氛。
教师如果能够在课堂上实时得到灵感,那一瞬间简直就像参与庆典一样令人欢欣鼓舞。
当我还是中学生的时候,我的数学老师曾兴奋地为我们介绍某位学长发明的,连老师都没想到的方法...而我印象最深的是老师在解说过程中所透露出来的兴奋与骄傲。这正是课堂上所能激发出来的最伟大的灵光...
用与人一决胜负的心情来提问,这样你将会在与学生你来我往的讨论中得到更深入的知识。

1、何谓教育力的根本
对于一个富有教育责任的人来说,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条件是教师自身必须是个学习高手。
身为教师的第一要素,除了懂得怎么教人,自身在学习方面的效率还要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行。
学生可以感觉到老师在讲课时所呈现出来的气势,那会间接转化成他们学习的动机。
教学效果好不好,教育力强还是弱,和老师教导学生的时间长短气势没有多大关系,最终知识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状况有没有进展。
在所有的学习中,为了考试而用功可以说是最无趣的了。(我记得,有很多次对学习的感觉很好,结果马上有个什么考试,扫兴。)
连校方都不禁选择短线操作,若再过度开放学生选择的权利...
“教育是一种虚幻无常的工作。”
尼采“看哪!此刻我已经厌倦了自己的智慧过剩,就像蜜蜂采集了过多的蜂蜜一般。我需要多一些人向我伸出求救的手,我将慨赠、分享我的所有。
关于教育力的基本条件,首先你自己必须是个学习高手。说得更详尽一点,即懂得将上进心“化为本能”。(人往高处走)
通过努力用功与阅读的方式,建立起一种“积极性的被动态度”,此即为面对学习的基本态度。
学习这种活动旨在培养学生诚恳的态度。
如果有人书念得愈多,脑子反而变得愈固执,很有可能是他的学习方式出了问题。
教师应具备的条件,大致上可分为专业能力与性格魅力两方面。
谈到教师的教育力,个人的沟通能力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性格魅力,还是具有相当重要影响的。
老师在传授知识之前,必须先将学生的身心安顿好。
能够让学生身、心、头脑的运作都比日常更活跃,便足以形成所谓的教育力。
自20世纪80年代起,日本迈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缺乏教养再也不是一件可耻的事!
2006年读卖新闻所做的调查,日本高中生一个月读不了一本书的人48%...
2、模仿力与规划力
过去,日本人对于重要的事情,无论是语言还是技术,均以身体力行的指导作为教育的前提使之流传至今,可以说这是日本昔日文化的主流。
“天才”乃进步的专家。(刻苦可能也是天分或是基因的一种特征?)
一个人的规划力大约占了他工作表现的八成。
老师必须向学生产达这样的信息:我可以预见事情未来的发展,也做好了进阶计划的准备。
说为“科学精神”,指的也就是限定条件的能力。
不断地探究下去,知道最后把事情逼到角落,就像我们在捕捉老鼠一样。
3、人际关系的力量与寻找教材
在所有的教师当中,我想有不少人应该是从来不做研究的。这样的人就像批发商,在拥有某种程度的知识之后,就一味关注于向年轻人“出清存货”。
一旦他有了以学者的身份过日子的心理准备,投入教职后,将会拥有日后永不枯竭的知识水源。
既然要在教师这一职业上投入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那么自己所使用的教材何不由自己来编呢?如此一来,致力于学问的理想和教育的立场便可同时进行,而不再两相拉扯了。
不过,仅仅拘泥于学生的天赋资质,实际上并无益处,因为对于每个小孩会有怎样的发展,教师最多只能关心,却无法决定。
被称为“天才”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不用旁人提醒便会自动自发地读书,或是反复操练技艺。而且,他们所累积的质和量均十分可观,可以凭借着自己的力量不断改进学习的方法。唯一重要的是,愈是这种天资聪慧的人,他们受到际遇与环境的影响愈大。
由于我专攻教育方法,所以特别在意空间配置对人际关系形态的影响。

与其思考究竟是谁更有才能,倒不如坦然以对:“哎呀,都是因为我们有这层关系,所以才会蹦发出这样的火花呀!”没有比这种形态下获得知识更为幸福的了。

学生与老师同步思考,乃教育的 基本原则。
如果你让小学生欣赏米开朗基罗的雕刻作品《圣殇》或是《戴维像》,通常他们的反应都是觉得很棒,但又不到吃惊、震撼的程度。反应最激烈的往往是对雕刻家,他们必然会觉得:怎么可能?不可能有人做得出这种东西!要识货也得要几分功力才行。
通过虚构的表现形式体现真实的人生,正是文学引人入胜之处。(文学,某种程度有社会实验室的意义)
“喜不喜欢三岛由纪夫那是你的自由,但是你不能不懂他的作品。”
严格来讲,我认为教师若不具备拆解教科书、以自己的方式重新编排并为学生授课的能力,便不配担任教师的职务。
4、针对考试内容重新思考
“我要通过考试题目让你们瞧瞧这门课有多么厉害”
考试主要不在于观察孩子的实力,而在于评估老师的能力高低?
只改变教学方式是没有意义的!教学的成效有无提升才是重点。也就是说,老师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讲课,并不是问题的关键。
若问老师应该带给徒弟或学生的东西是什么,我认为是感动和熟习。
学习一事,便是当你感到问题与自己切身相关时,你的“吸收”效率就会瞬间提高。
“考试是不可行的!像语文的那些考试都应该废掉!”每当我听到这样的意见时,总会认为对方是没有责任感的人。
说到“技术”,实际上乃是长久以来支撑日本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和个人的素质无关,任何人只要愿意潜心钻研一项技术,都可以成为一流的专家。我认为,正是这样的观念促使日本人不断求新、求进步。
学校的考试中老师会告诉他正确的答案,他可以因此得知自己是因为不细心才丢掉分数的;但是,一旦步入社会之后又,可就没有人会提醒他。
人工作的目的并不只是为了赚钱,尽管我们都想在物质生活上过的更富裕,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希望可以通过工作真实感受到自我存在的意义。
希望在工作中获得生命尽情燃烧的感觉、一种内在的充实感。
相对于社会对新人的要求日益严苛,我们的教育却是反其道而行,推行“快乐学习教育”。
5、洞察力与关注力
该学会的还是要强迫他们学会,否则就不能称之为“学校”。(炼狱吗?)
提供一个适当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可以灵感如泉涌,并接收到相关的刺激,这也是老师的责任之一。
被视为天才的人,往往自己就是自己的老师,他可以基于天生的本能觉察出自己现阶段正遭遇瓶颈,想要有所突破、更上一层楼的话,必须接触到什么样的外力刺激才行。能够做到这般自我教育的人,便能不断进步、成长。
我是在挑战自己,而不是在和他人竞争,我要超越昨天的自己。
说实在的,老师上课不带秒表一事,在我眼里几乎形同犯罪。(我还是觉得需要一定的缓冲)
对老师来说,求知并不算是一种才能,而是他职业上应尽的义务。(很喜欢这句)
他们等待老师讲题外话的心情,就如同行走在沙漠中渴望看见绿洲一样。
要培养学生的竞争力,不先点燃他为未来打拼的动机与干劲的火种是不行的。
老师的工作便是如此,大部人都不会记得老师给予的恩惠。尽管老师的一句提醒可能成为学生人生的转折点,但时过境迁,老师被遗忘的可能性还是很高。
满怀好学的热情,积极努力,最求成长,是多么快乐的一件事啊!这使得口口声声“我不喜欢读书,也不想要努力”的人,显得多么可悲...
把“学习就像一场热闹庆典”的正面信息传达给大众的,正是教师的工作。
6、传承文化遗产的能力
自我教育最重要。
把自己训练成能够随时自我检讨、改进、再突破的人。
想要孕育出一位天才型的人物,需要有相对的涵养基础。另一方面,培养普通人,使之具有足够的鉴赏力,同样也很重要。
教师必须相信言词的力量,相信语言可以表达一切,因为教师的工作基本上靠的就是这张嘴巴。
7、拥有相应的身体感知力
读书特别重视客观性与多样化的观点。
你只要有过一次成功驾驭课堂的经验,自然会有信心。一旦学生感到“哇,念书真有趣”,“我终于体会到念这科目的乐趣在哪里了”,那么,直到别业后他都会保有一定的求知欲。
8、身份养成教育
当具有专业眼光的人发自内心地肯定我们的弱点时,不仅能激发出我们的勇气,双方还会因此建立一种信赖关系。
对今后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更需要具备等待的耐力与赞美的功力,原因是现在的小孩已经愈来愈经不起别人说一句重话了。(李希贵:教师已经从脑力劳动者进阶为情绪劳动者
“把对方看做一颗种子。”(希望是一粒种子,埋葬才有生机。顾城?“我相信那一切都是种子,只有经过埋葬才有生机。”)
我不只是想要栽培你,这也是我的身份,我生存的价值所在。
实际上,人是会受到环境气氛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或者说,人是环境的产物。可以肯定的是,不管个人的天赋、才能如何,选择一个适当的学习环境都很重要。
对营造环境所报有的责任感将构成教育力的核心。
人终究是脆弱的,脆弱的人遇到他人后,有可能因为得到某种身份而变得坚强。这样的身份不限于一种,持有的愈多,人就愈强大。人就像一缕线纱,只有一根的时候很容易断裂...
教师应具备的条件,不就在于能否带给别人适当的身份吗?
学生能不能以自己所属的团体为骄傲,足以决定教育工作的胜负。
9、笔记本与讲义所扮演的角色
还有一种课题笔记本,专门用来记录最所设定的目标、挑战的课题等。
人是习性的总合
一个人改变他的习惯的瞬间,即可被视为整个人的改变。我们必须把人看做一种习性的总和。
痛恨其习性,而非痛恨人本身。
我们进入社会之后最重要的,便是必须怀有对知识的好奇心、求知欲、上进心和好学心。而这些特质的种子必须通过读书来播种和培育。
10、呼吸、身体与学习态度
教育,讲求的是风格。我这么说,是因为教师的气质、体质是很难改变的。
我如此强调调节呼吸的重要性,为的就是在个人的心情或情感起伏较大的时候,可以顺利达到克制的效果。
所谓协调性,既指理解他人心理的能力,同时也代表自我感情的控制能力。
福泽谕吉曾表示过,他从未思考过“学问存在的目的是什么”
沉浸于学习的时光,乃人生稍瞬即逝的美好时光,无比珍贵。
我采用“吸气三秒、暂停二秒、吐气十五秒”的呼吸法,来压制孩童吵闹的气氛。
利休,让你的敏锐度“休息”之意。
“愈是敏锐之人愈懂得休息,在松懈的状态下愈能全神贯注。”
“要用就用有点钝的刀”,敢大胆接受钝化是有其特殊意义的。
宫泽贤治《给诸位学生》
这四年对我而言,是多么快乐呀!
我就像小鸟一般,每天在教室里唱着歌。
我发誓
对于这个工作,我从不曾感到疲累。

·年末温习20221202
教育的基础,是一种梦想的传递。
内容愈具有深度,老师实际教起来反而愈轻松。个中的道理便在于如此可以激发孩子们的“拼劲”。
自20世纪80年代起,日本迈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缺乏教养再也不是一件可耻的事!
都是因为我们有这层关系,所以才会蹦发出这样的火花呀!
被视为天才的人,往往自己就是自己的老师。
对老师来说,求知并不算是一种才能,而是他职业上应尽的义务。(这是我读书的借口哈哈哈)
当具有专业眼光的人发自内心地肯定我们的弱点时,不仅能激发出我们的勇气,双方还会因此建立一种信赖关系
一个人改变他的习惯的瞬间,即可被视为整个人的改变。
吸气三秒、暂停二秒、吐气十五秒,让你的敏锐度“休息”

On this day..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