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戴安娜·塔文纳著 和渊等译
Prepared What Kinds Need for a Fulfilled Life Diane Tavenner
預備教育的未來:新時代的學習樣貌,打造面對挑戰的適應力、恆毅力與自我學習力
(名家推荐里人大附中的校长推荐放到第一位是不是与翻译者有点关系,这位刘小惠似乎见过呢,刘彭芝早退休了吧)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雅思·贝尔斯(德国哲学家)
引言
我曾提议资助她的三餐和日用破,但她拒绝了。(引言的那位成功脱离黑帮的女孩的故事就看哭了...)
她想要的是一个机会,而不是什么救世主。
一、为什么要做准备
1高中毕业意味着什么?
Summit Preparatory Charter High School
除了师生之间的日常见面,有时导师还会和学生的家人一起在家里吃饭...
他们其实并不希望得到我的帮助。他们想要的只是支持的声音和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写这本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落井下石去责难任何人。实际上,我非常敬佩美国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我只是在思考,我们是否变成了这些成就的受害者。
如果你很穷,那么你活着的意义就只能是生存,让自己或至少让自己的孩子摆脱贫穷。
标准化战胜了个性。优等生和差生在高中无法学到他们所需的知识,因为学校不是为这些人设计的...
现在的雇主看重的是创新思维、独立性和主动性。而在我们祖父母那一辈,这些能力并不受重视。
虽然社会对每个人的要求都一样,但你必须比其他人做得更好。
大学毕业率之所以引起人们的重视,是因为它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学生未来的经济收入稳定。
它们找到我,并不是想要再次确认事情有多么糟糕,她们只想知道自己现在还能为孩子做些什么。
2好学校和好老师有多重要
就像很多刚开始当老师的人一样,我注定要经历失败。
(日语中高中就是高效)
大部分学生对上大学毫无准备,尽管他们在高中入学时都有这个计划。
父母都想望子成龙。而我希望我所有的学生都能成功。如果孩子失败了,对谁会有好处呢?可为什么一定要分隔胜负?
3何为一所好的学校
那里会不会像是一间巨大的磨坊,碾碎他的独立人格。
但不会仅仅把他当做考高分的机器,我们还会关注他心灵的成长。
Personalized Learning Plan
他们不需要拿儿子当下的幸福去换取他未来的成功。
“你或许赢得了一场战役,但你输掉了整个战争。”
二、如何为孩子步入成人世界做好准备
项目学习、自主学习、通过辅导进行反思以及团队合作...把这几项内容牢牢地结合起来,就相当于组装了一台最先进的GPS,为孩子顺利到达最终目的地---成为一个做好准备的成人---指明了道路。
4项目式学习:让孩子学会做明智的选择
(很小时候就体会过选择的困难,大了倒是习惯,关键很多事是顺理成章的,或者由不得你。)
(Pain is inevitable, Suffering is Optional)
“我们都需要互相学习,这样才能做出更好的决策。”“所以你必须非常了解自己负责的领域,这样你才能把它教给其他人。”
正如运动员会锻炼他们所需的每一块肌肉,从而在电影高潮来临时尽情展示自我,学生也同样需要培养自身必备的技能和良好的习惯,为了将来有一天,当他们不得不离开我们时,能够独立自强。
...学校也仅仅将之视为锦上添花的存在,就像冰激凌顶端的那颗樱桃。
跨学科的项目式学习会令学生获益良多。
...一条独立的、被割裂的信息,一旦考试结束,学生很快就会忘记答案。
为了买一套好的学区房,家长们努力工作赚钱,甚至不惜在财务上透支自己,而一旦获得了入学资格,还要拼命维护学校的名声。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接受项目式学习教育的学生在标准化考试中表现很优秀。
5自主学习:以精通、自主和目标为核心的学习机制
家长经常会犯的错误就是太投入和过多插手...
“我们有一群人真的很喜欢化学,想多学习一些内容,所以我们决定组建化学预科学习小组,进行自学。”
于是我们做了一个计划,首先是组建一个学习小组。我们找到了一本大学化学预科教材,利用可汗学院的资料和其他一些信息来源做辅助。其次,我们会把学习内容进行项目化处理,制作播放列表。最后,我们申请了自习时间,老师批准了。
学生对于大部分的传统授课方式不感兴趣并不是他们的错,因为它确实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孩子了。
(我有个学生,父母都是本校的物理老师,某次考完试,他很认真地问我“伽利略和牛顿谁老”...)
SMART:具体的 Specific、可衡量的 Measurable、可执行的 Actionable、实际的 Realistic和有时间限制的 Timebound
学校每天有一小时的时间专门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他实际上不清楚什么才是真正的学习。
失败只有在两种前提下才是由意义的:首先,个体确实从失败中学到一些东西,并因此有动力再次尝试;其次,失败不会永久地排除未来的可能性。
6在反思中学习和成长
不断有研究表明,能在学校里同成年人建立良好关系的孩子,相比其他孩子能取得更好的成果。
老师实际上身兼两职,既要负责教书,也要负责育人---两者要互为指引,互相促进。
为人父母最好的状态是去倾听,去问一些有意义的问题,在具体的情境中培养孩子自身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情绪识别能力。
我从来不会去问他“你将来想成为怎样的大人”,或者“你最喜欢的科目是什么”,我会问:“你喜欢作什么?”“哪一点最吸引你?”
7在中学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寻求属于自己的成功,并且无须以牺牲他人的利益为代价。
在Summit不存在输赢一说。
合作型校园文化:学生齐心协力,互相支持,视彼此为队友。
“中国仅仅是优等生的数量就要比所有美国学生还要多。”
“一切新潮都终将过去,旧貌恢复只需等待时机。”
实际上没有人想大包大揽决定所有事,但每个人都想要知道做决定的人是谁,这些决定又是如何做出的额,他们在当中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qiusir:笔记一向工整也准确的辰辰同学很谨慎来办公室问题,是关于前几天课上提到乐彤发现的一种几何方法(以前课代表对磁聚焦提出的一个小模型问题)。面对这种有效的问题,很乐意放下手中的书,耐心和她交流和演算。学生懂得老师的时间宝贵自己也珍惜自己的时间,并不希望仅仅是相信老师的耐心,大家一起低效甚至无效地消耗,仅为了得到一丝心里的安慰。
不要丢下任何同伴,与其互相倾轧,不如团结一致,这样才会令我们变得更加强大。
正如你开车前往目的地的途中会不断地左右转弯、停车和让路,在让孩子为未来做好准备的路上也是如此。培养合作能力需要在现实生活里实践,也需要自主学习的能力,因为如果没有自主学习能力就不可能成为一个高效的合作者。而合作和自主学习的开展反过来都需要清醒的自我认知。那些最富于合作精神的人同时也是最了解自己的人。
三、怎样才算做好了准备
良好的习惯、求知欲、通用的技能和对未来的规划这四点,对于孩子们未来是否能过上幸福的生活是最重要的,且能被衡量的标准。
8成功的习惯:十六个学习模块
我们必须把培养孩子成功的习惯,和注重他们的学业成绩放到同样重要的位置。
我们必须想办法,让学生能够自己找到答案。我们必须把培养孩子成功的习惯,和注重他们的学业成绩放到同样重要的位置。
独立性和可持续:1、自主性、2好奇心、3目标感
毅力:4适应性、5能动性、6学术韧性
对自我和学校的看法:7成长型思维、8自我效能感、9归属感、10学校的重要性
入学准备:11自我认知、12共情/人际交往能力、13执行力
健全发展:14信赖、15压力管理、16自我调节
原来我最大的问题就是从来没有真正地询问过他的想法。
我们是不是应该停下来好好思考,自己到底想要让孩子学会什么东西?
(原来说,慢一点,等一等你的灵魂。现在再看,至少那时躯体和灵魂前进的方向是一样的。)
9受好奇心驱动的自主学习
给他们充足的时间1,找到与世界对接的入口2。
每天的一小时自主学习时间里,我们会提供给学生一套完整的学习内容播放列表...我们也会把检查学习进度的责任和工具教给学生,他们可以自己选择接受测试的时间。
(最初2012年)对于每一个知识主题,学生还是要去上一节传统的课,直接从老师那里学习知识...同其他学习资源一样,所有这些课程都是可以选修的,不去上课不会有任何后果...当每堂课只有两到三个人出席时,老师就会把事先备课的内容放到一边,转而根据每个学生的事情情况提供具体的帮助...排队的学生开始自发地组织互助活动。很快,辅导吧前就排满了一对对的“互助小组”,不但老师会提供帮助,学生之间也会互相帮助。
当一个人在教导他人时,其自身的知识与技能水平也会有所提高。(优秀的学生不是因为本身优秀才有资格辅导他人,可能情况相反,因为辅导了他人让自己出类拔萃呢。)
人的好奇心是会传染的。
我们有理由怀疑,知识是否还有教授的必要?
但知识的价值仍旧不容忽视,我们需要改变的是获取知识的方法。
作为家长,我最大的收获是:如果我的孩子在上学前就储备了大量的知识,那么他在学校会学到跟多的东西,成绩相应也会更好。于是这就导致了非常不幸的结果,我们总是想着把孩子的脑袋塞满。
自主性、好奇心和目标感。当青少年逐步迈入成年人的世界时,他们要开始为自己的学习和成长负责。
(求师得slogan:为自己的学习掌舵,我们一起加油。)
我们鼓励老师和学生分享各自的兴趣爱好和他们热衷的东西。
我们要发掘孩子的真实兴趣,而非操控或强制孩子的“爱好”。
比起参加一连串的社团和活动,他们更想看到学生专注于做某一件事,这能够反映出一个人是否有热情、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以及自身能力的高低,而前者不过是些流于表面的点缀。
谷歌的自助餐:提供筛选过滤的选项,然后在这个范围内给你选择的权利。
美国儿科学会在2016年修改了建议屏幕使用时间,但人们对这项改动知之甚少。对于六岁及六岁以上儿童,儿科学会不再对每天的屏幕使用时间做出具体的限制,而是建议每个家庭规划适宜的媒体使用时间和地点。
最重要的是,在孩子眼中,我们也是在不断学习的。
10什么是对孩子最好的
但我们在高中四年里可能做得“太多了”,以至于这些学生上了大学之后反而有些无所适从。(BD在大学里想学点更高深的数学,于是找到数学最好的博士,然后让妈妈和老师联系上课等...)
(没有生出高飞的翅膀,并非是没有早早砍掉这双苍老的双手的决断,而是没有更好的利用它们。)
如果我们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做好准备,那么我们又打算先放弃谁?
我们应专注于通用技能的培养。(搜索的技能?)
跨学科的课题项目设计应考虑以下36种技能的培养:
文本分析:主题/中心思想 主旨展开 结构 观点/目标 词汇选择
作品展示:精准表达 使用多媒体沟通 口头汇报
调研:提出问题 规划和开展调查 提出假设 定义一个设计问题
分析和整合:组织和展示信息你识别模式和关联 对比 建模 阐释数据/信息以提出有效论点 建立联系和进行推论 评估论点 评估不同设计方案 给出基于证据的解释
说与听:参与基于论据的讨论 沟通的规范/积极倾听
写作:有力的论点 提供相关信息/对论点进行解释说明 叙事 反驳 选择论据 解释论据 整合论据 组织(过度、连贯、结构) 引入和结论
资源使用:选择相关资源 资源的背景调查 整合不同资源
对孩子最好的,就是明确告诉他们,想要顺利长大成人,他们必须具备哪些通用技能;对孩子最好的,就是我们利用每一天、每一分钟去帮助他们培养这些技能。
你往往会发现,即便我们脚踏实地地前行,结果可能依旧无法圆满。但这其实没有关系的,我们看重的是这个成长过程。
11具体的下一步:毕业之后的人生
我们并不需要为孩子在成功和满足感之间做取舍,因为他们可以拥有全部。事实上,让孩子获得满足感,正是引领其取得成功的最佳途径。
“我猜你来找我是因为你知道我不会让你那么做。来,我们走。”我们径直开去了当地的社区大学。
有多少给予我帮助的人曾出现在我的生命中,可是我从没有感谢过他们...更不用说在时隔十年之后驱车五百英里去找到那个人...(我缺失的不单是童年,整个中学,很多帮助我的人的名字也不记得了。其实我缺失的是过往的生活。遗忘对我来说,难说不是一种环境的选择,我看做是对我的进化...)
我的一个好朋友经常会说,“有时候你去买婚纱,往往试穿的第一件就是最合适的那件。”但她很快又指出,你只有试了第二件、第三件甚至更多的时候才能意识到这一点。
我看到讲稿中有很多人的评语,包括他的英语和历史老师,显然他曾向他们寻求过帮助。其中还有一些评语来自他的同学...
我非常喜欢雅各布·里斯的一段话,抄写下来放在办公桌的显眼位置:
感到无助的时候,我会去看看石匠,他们挥舞着锤子第100次敲击面前的大石,却没有看到丝毫裂缝。但当他敲第101下的时候,石头轰然碎成了两半。我很清楚,那并不仅仅是第101下的功劳,更是前面那100下的辛苦积累。
(有些事需要积累,有些事需要门槛,比如光电效应的极限频率,而另外一些事,需要方向性,比如学习获得知识的方式比多少要重要。)
我们并不需要为孩子在成功和满足感之间做取舍,因为他们可以拥有全部,而实际上,让孩子获得满足感正是引领其取得成功的最佳途径。(再敲一遍,第2次...)
他的父亲、导师和其他许多人都会组成他的“内阁”。(缺爹少妈的人的成功的机会是不是会大增?缺少朋友的人可能会走得更远?)
竭尽所能不仅是一句口号,它是我们的文化,是我们做事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驱动我们前进的力量。我们要始终坚信,总有办法打开一扇锁着的门。
“只不过是一扇锁着的门而已,总有办法打开它,我今天一定要带他离开。”
Whatever It Takes
竭尽所能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它是我们的文化,是我们做事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驱动我们前进的力量。
(“同事拿来的草莓,听我说很好吃就要给我订一箱,我告知不可,满足是不可多得。”燕子)
我曾与不同种族、不同性别和不同党派的人坐下来交流,他们当中有些人乘坐自己的私人飞机来同我会面,有的人则要搭乘公交车...每个人都想为自己所爱的孩子争取更好的教育。
我们的出发点是一种基于实践、自主、反思和合作的学习。
我们的出发点是大人相信他们能帮助孩子为未来做好准备、做得更多,不只是教他们基本的听说读写。
我们的出发点是拥抱我们的基本承诺:每个人都有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力,追求幸福、美满和充实的生活。
而当下,有一扇紧锁着的门阻挡住了太多人的脚步,我们必须拿起螺丝刀去拆掉那些门锁。
prepareforsuccess.org(书中的网址给错了。)
大多数时候,我都不太想谈论自己的事。有时候你很容易将过往埋葬在自己所取得的成就和所有辛勤的付出当中,但在我尚未意识到的时候,我甚至把自己也埋葬了进去。
仿佛“核军备竞赛”一般的大学招生...
本书的全部收益将无偿捐给一个学生奖学金基金。
·年末温习
我们是否变成了这些成就的受害者。(曾经的应试教育受益者,如今的应试教育受害者,这倒也算是公平。)“你或许赢得了一场战役,但你输掉了整个战争。”
如果孩子失败了,对谁会有好处呢?可为什么一定要分隔胜负?
一旦获得了入学资格,还要拼命维护学校的名声。(或许像是花了大价钱买了个不是那么好的东西但不得不四处和别人说好一样)
我们有理由怀疑,知识是否还有教授的必要?
竭尽所能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它是我们的文化,是我们做事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驱动我们前进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