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ABCs of How We Learn
The ABCs of How We Learn: 26 Scientifically Proven Approaches, How They Work, and When to Use Them
科学学习 斯坦福黄金学习法则 Daniel.L.Schwartz
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载体,也不是知识的权威。学生可以在泛学习中获取信息。顾明远
我们通常都相信自己眼前所见即是全部,然而,通过对比的方法却能发现更多信息,同时也能形成更加深刻和精准的理解。
学习几乎可谓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本书的核心价值:树立科学的学习观。郭曼文
(本书标题很有创意,对翻译者把自己的照片也印在封面上的举动不喜欢)
Analogy
归纳类比,发现蕴含的共通原理
核心原理:从两个或两个以上、外表看似迥异的例子中找出共通的规律。
问题出在学会了某个概念并不代表真正懂得该何时应用它之所以原理加单一例子的组合效果不尽如人意,是因为学习者并没有领悟到该原理适用场景的多样性。
我们要尽可能展示出某一原理应用场景在表面特征上的多样性,来帮助学习者打开思路。
如果学习者能自主使用之前从类比例子中学到的知识点,那就说明他们确实掌握了问题的深层结构。
negative transfer 负迁移 positive transfer 正迁移
Belonging
归属感,消除焦虑,融入集体
核心原理:归属感让学习者更加投入,减少对行为是否得当、自己是否合群等问题的困扰。
对于学习而言,归属感可以让人全身心投入、不受负面情绪干扰,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教育者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要能识别出学习者归属感的缺失才是各种学习问题的症结所在。
学习是一种社会化活动。即使是一个人在家静静地读书也是社会化的,因为书也是由人所写,它或多或少呈现了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阅读的目的通常包含很多社会意义...
刻板印象stereotype:有关特定社会群体特征和倾向的信念。
单是让学生在个人信息中填上种族这一项,就会导致美籍非裔学生成绩的下降。
研究显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课堂环境中非常重要。师生之间相互关心的状态能够提高归属感,尤其是那些既为学生提供帮助,又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意识的老师,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而在学生之中,还可以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为共同目标努力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归属感。
对学校有较强归属感的学生其学习动力更强、更努力、成绩也更好。归属感能促使人坚持不懈这一点尤其重要,因为人们往往会在任务变得艰难时开始怀疑自己。
“我叫贾聪明,是你们的班主任...”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消灭每个人身上的差异,而在于帮人们理解每个个体客观存在的这些差异,既不妨碍他们归属于同一个集体,也不妨碍他们成功。
Contrasting Case
对比组合,辨别关键信息
核心原理:通过对比两个或多个看似相同的例子来找到其中的细微差别。
对比组合能够帮助人们意识到原先不曾留意、容易被忽视的细节。
知觉学习:通过经验的积累或不断的练习,个体改变感觉信息的加工方式,提高感知、辨别感觉信息能力的过程。
学习一件事是什么的同时,也要学习它不是什么。
对比的事例越接近、细节化程度越一致,学习者才越容易注意到目标特征上的变化。
Deliberate Practice
精修勤练(刻意练习),专家的养成之路
核心原理:针对某个具体的技能或是概念进行专注而努力的练习,从而超越自身的现有水平。
天赋对一个人的影响无论大小,与后天努力的影响相比,都只是非常小的一部分。(Ericsson 1993)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昨夜江边春水生,萌瞳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一个人是否能抓住机会开展精修勤练,还取决于在完成任务之外是否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技能的提高。(元认知)
专业知识需要通过专业的方式获得。(Bransford and Schwartz 2009)
Elaboration
详细阐释,让记忆更有意义
核心原理:详细阐述的过程就是在新信息与已知事物之间建立明确的关系。详细阐述过的内容在过了一段时间后也更容易被回忆起来。
真实的记忆网路是非常复杂的,但是其基本原理却非常简单:连接在一起的信息相互触发,相互触发的信息连接在一起。
教授已然忘却了自己当年学习之路的艰辛,如今时过境迁,早已风轻云淡。因此,“连环出击”的教学方法更适合于同行之间的切磋。
Feedback
反馈,自我提升的明镜
核心原理:反馈让人们感受到实际结果与理想目标之间的差异,从而帮助调整下一步行动。
熟能生“固”!只有加上反馈才是“熟能生巧”。
多少培养方案和教学体系都为讲解部分做了精心设计和巧妙构思,但却没能为学习者提供有效的反馈环节,实在值得人们深思....
与体育圈相比,教育系统很少为学习者预测改进而带来的成长轨迹。然而单是提供一个能反应学生进步过程的成长路线图,或许就能帮助他们塑造一套不断自我反馈、改进提升的思维方式,而不再是把学习看作零散的、互不相关的及格或不及格的字眼。
对学习来说,建设性批评虽然忠言逆耳,但却极具价值。
如果学习者把反馈当作是针对自身能力的评价,那么反馈“就会对学习产生负面作用,进而导致学习者自我贬低、习得性无助,或是与他人比较。于是相关的(任务)反馈则不会被重视甚至会被忽视。学习者还会降低自身标准,选择挑战性更低的目标。”
(学校每次的成绩分析,对老师的心理影响更能体现如上吧)
对能力(比如你很聪明)提出表扬会导致学习者认为学习是靠天赋而非后天努力的,这回降低学习的动力和毅力。
Generation
自我生成,创建持久的记忆
核心原理:将来需要回忆什么,现在就练习回忆什么:利用一部分线索作为提示来生成目标记忆,这种训练可以提升记忆效果,使日后回忆起目标内容变得更加容易。。
闪卡的发明是教育科技领域中一项可以载入史册的重大突破,既简单又有效,还老少皆宜。
假设你现在正在认真读着这本书,并且拿起荧光笔标注出了重点:“自我生成主要在回忆阶段发挥作用。”在下次复读的时候,你又把这句话好好复述了几遍。总得来说,这是一个极为常见、典型,却又糟糕的学习方法。不断重复阅读并不能帮助你练习记忆,因为这句话就活生生地出现在你眼前,完全不需要动脑子。所以,真正有效的做法是,只阅读前半部分,然后尝试回忆后半部分...
Elaborate详细阐释更关注建立目标与脑海中已有知识之间的关联路径,Generate自我生成更关注通过反复亲自练习这个路径来加强记忆。
Hands On
实践体验,“动”用身体的智慧
核心原理:通过运动感知活动来理解抽象的概念。
(相同高度,倾斜相同角度,宽杯子和窄杯子哪个更容易倒出水的题目挺好。)
空心球的转动惯量相对较大,所以实心球更早到达斜坡底部...
(王牌教练李春江带队广厦战绩一般而退居二线了...)(这位翻译者除了又在文中使用自己的照片,多处添加了自己的东西,本意可能是容易理解?但很自以为漂亮)
(理科犯困,文科呢,直接睡觉。)(对物理的热爱,到了基因里。)
在学习中运用实践体验的最大益处就是“找感觉”:找到了身体的感觉,就会带来抽象概念的感觉。
Imaginative Play
想象玩耍锻炼认知控制
核心原理:想象玩耍是创造与真实世界不一样的故事世界。在充满乐趣的扮演过程中,人们以物喻物,用一种事物代表另一种事物。
人类的想象玩耍与动物的攻击型玩耍发挥着相似的作用。弗洛伊德认为玩耍的作用是减轻压力;列夫维斯基认为玩耍促进了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还有一些观点认为玩耍是在想象的空间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挑战。
打着游戏旗号的学习就好比裹着糖衣的药丸。
就算没学到最关键的内容也照样能解决问题;相反或许问题没能解决,但却学会了很多。
鼓励想象玩耍不会有什么风险...最大的隐患主要是大人们对玩耍的态度。
帮助孩子变得更受自己大脑所控制(认知驱动,由内而外),而不是受外界刺激所控制(冲动驱动,由外而内)。因为在想象玩耍中,孩子们要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思维世界,指导自己的行为,而不是由外界环境摆布。
Just-in-time Telling
适时讲解,通过铺垫体验,让讲解更具有意义
核心原理:让学习者先体验问题,再学习知识或提供解决方案。
让学习效果更出色,就应先体验再学习。
先前知识prior knowledge(记得有个叫前概念的名词)
人们通常认为传统的课堂讲解就是知识学习中的传递理论transmission theory的典范,即老师能够把知识灌输到学生的脑子里去。这种填鸭式的教学观念已经更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了。事实上,大多数人的学习过程都遵循着某种程度的建构主义,也就是依靠学习者自己将知识融会贯通。
课堂讲解也并不违背建构主义:只要人们有足够的先前知识(知识储备),就算安静地坐在那里听也依然可以收获颇丰。课堂讲解真正的问题在于学习者往往缺乏必要的先前知识,因此无法从讲授内容中听出名堂。
学习者不见得每次都非要为体验问题而冲锋陷阵,相反,他们真正需要的是解决问题的动力和看待问题的角度,至于问题到底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并不重要。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Alfred Whitehead发明了惰性知识这个术语:人的大脑可储存大量的理论知识,但如果无法辨别运用时机,这些知识就一直处于惰性。
惰性知识inert knowledge:个体已获得并储存于脑中,但在某些情况下无法提取并加以应用的知识。
老师们总是忍不住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分享给学生,于是便不经意间霸占了学生思考的机会...客观来说,过早讲会造成一些问题,这与人们的认知规律有关:人们通常会依赖已知内容,而不去关注新的事物。实在值得令人深思!如果给孩子展示了玩具的某一种玩法,他们就不太会去探索其他玩法。若是学习中,教给学生一个公式,他们就会更关注你教的这个公式,而忽视它所描述的应用情境。
先探索的学生比先听讲的学生表现更好。
在很多情况下,学习者并没有充足的先前知识来与新内容建立起有机联系。因此让学生全面体会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积累先前知识,能让随后进行的讲解变得更有意义。
Knowledge
知识与创新,论述知识学习中的高效与创新
学习科学的工作人员和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全方位思考,不能局限于当下预设的学习目标。
知识为学习者赋予有效的掌控力。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也是偏见。”
从心理学上来说,人们倾向于采纳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而忽略其他观点以及相应证据。
“领悟出现的那一刻,也就是愚蠢噶然而止的瞬间。”
珠算大师具备“高水平常规技能”的人;适应性技能来源于拥抱事物多样性的开放心态,和愿意及时调整学习新方法的行动力。
“现在的大学生啊,四年都白读了,在地球自转轴倾斜这个问题上,还不如一个高中生懂得多呢!”这显然是以偏概全,因为这种类型的问题完全忽略了博雅教育的价值,即培养学生应对复杂情况时的学习适应能力。如果该记者分别给大学生和高中生一天时间来研究该问题,那么大学生给出的答案恐怕要比高中生给出的答案更为深入精准。(很认同作者这段,曾几何时自己也如那种大众心态的记者一般以为,类似看过哈佛大学生四分之一讲不清日食月食之类...)
针对常规技能的培训对于应对重复性任务来说是合理的。然而,此类培训并不能增加适应性学习的技能点,因为这些训练任务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另一方面,强调普适性、超越具体内容之上的思辨能力和问题解决技巧,似乎提供了一套战斗力较低的弱方法,对于解决真实世界中的大型问题来说效率太低了。
出色的教育者需要意识到多样化的思维模式的重要性(强方法),而不是万般皆适的弱方法。
喂到嘴边的公式反而干扰了学生们对概念本身的理解。但是如果学习者先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尝试得出类似密度的概念,那么再学习密度公式就会事半功倍。
很多主动学习方法背后所蕴藏的价值,都因为测量方法不当而被低估了。
在学习初期应当着重强调创新的机会,而学习后期则应当专注于效率的提升。
体验式学习优先,紧随其后的是针对高效知识的学习。
Listening and Sharing
倾听与分享,协作学习效果好
核心原理:倾听和共享是协作学习的基石。
小规模的团队一起工作,提高协作能力的同时又能促进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真是两全其美。
高效的协作学习就像一把火,熊熊火焰点燃了学习的激情并打通了各种脑回路。更好的情况下,学习者还能掌握协作技巧,服务于未来的工作生活。
无尽的思绪远比一个眼神来的更为复杂。倾听则可以帮助我们打开那扇神秘的大门。
三明治,可以把不那么好听的建议的话夹在两端好听的赞许之言中间。
更为理想的方法是既评价个人成绩,又考核团队成绩。
从学习者个体的围观角度来说,每位成员在协作的过程中,还可以从其他人身上学到一个人无法学到的东西。
成功解题小组和失败告终小组在各自讨论过程中,提及正确解题思路的次数大致相当。真正的分水岭是组员们在面对不同解题思路时的反映。在成功小组中,大约2/3的正确思路会被分析讨论或直接采纳。在失败小组中,这2/3的提案还未经过讨论就被拒绝或忽略了...
Making
动手创造,在创造中培养兴趣,在实践中获得真知
核心原理:创造作品或是完成任务,然后接受反馈意见并设定新目标。
创造能力不仅具有实际价值,还能够令人内心感到满足。
卡尔·马克斯曾描述过构建人格的两股巨大力量。第一种是“占有appropriation”,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靠的是吸收周围环境中的养分(想法、资源等)。第二种是“生产production”,这点上马克斯和亚里士多德观点类似,都认为人类是典型的创造者。无论是通过抽象的想法还是具体的产品,我们都试图在世界上创造表达自己。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把属于自己的元素汇入到整个人类的洪流中,供他人“占有”。(很有模因的意思)
“图书馆会下沉”,那是因为建筑师在设计时忽略了书籍的重量。讽刺了书本知识的局限性。
Norms
规范,培养学习“游戏规则”
核心原理:社会规范是指导人们社交行为的非正式规则。社交行为可以决定人们学习的内容与方式。
平稳地骑车保持不摔倒是一种动作,而选择在拥挤的人行道上骑车则是一种行为。后者就会违反一些规范,导致社会对该行为的惩罚。
价值观指的是人们对事物重要性的理解与认知,而规范则是对行为举止的指示与规范。
在任何形式的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初学者学会符合学习主题的规范。
学习行为的规范可能发挥了维持社会阶层不均的作用。
(The Only Way to do it is to do it.)
学习者会形成独立思考的规范,同时有可能将自己认定为知识的生产者,而不只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
“如果你不按规则下棋,那么就根本没有在下棋。”
一节小学数学课采用了“提出想法与答案需要经过数学论证”的规范,杜绝学生们不假思索地抛出答案,然后留给老师进行评判的坏习惯。这项规范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的含义并培养出数学思维。
Observation
观察,外摹于形,内感于心
核心原理:通过观察来进行学习的过程涉及观看并模仿他人的行为与情绪反应,以及间接看到他人行为所带来的结果。
观察学习Observational learning也称替代学习,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获得信息、技能或行为方式的一种学习方式。
镜像神经元
镜像会产生共情的同理心,而逻辑思考会带来同情心。
镜像之所以能促进学习,是因为人们会把他人的行为与感受映射到自己身上。
换位思考的能力在儿童时期开始发展,最终形成“我知道你知道我知道...”的能力,这的确是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不可小觑的里程碑。
在当时,主流的学习理论还停留在行为主义,认为人们只能通过强化来学习。因此,像世人展示人们可以通过观察来学习,是学习科学史上极为重要的贡献之一。
人们如果不理解每个步骤的目的,就无法在新的场景中随机应变。
一名学生看到其他同学因为考试得了A被表扬,因此判定考试得A比理解知识更重要。
Participation
参与,加入游戏,算我一个
核心原理:通过参与社交情境中的实践活动,学习者可以切身感受到学习目标、结果、方法,以及学习的意义。
“今天孩子们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事情,明天他们就可以独自胜任。”
在学习过程中,最近发展区本质上为学习者定义了“适居带”---既不太难,也没那么容易,提供一点点帮助就恰到好处。
“让曾经的围观者,变成现在的参与者。”在合理的最近发展区与合适的辅助支架的共同作用下,结果就是学习者最终无须任何特别的帮助就能独立完成任务。
判断一个人在参与过程中是否学到了东西,一种方法就是观察他们是否在核心任务中逐渐承担了更多责任。“发迹于传达室,奋斗到董事会”(qiutopia从学员、助教、课题主持到课题编写参与者的递进发展就是一个例证)
(中午回家睡觉,答疑空间再回来看这部分)
Question Driven
问题驱动,为求知创造一个理由
核心原理:通过回答提出的问题来开展学习可以激发好奇心、增强学习的目的、集中学习注意力、让知识融会贯通,还要可能提高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要是好问题,都能提升学习效果。
学生始终围绕这个问题去探寻方案,就像停船时抛下的锚,因此得名“锚定教学”。
如果你认为老师的主要职责就是传授知识,那么要想理解问题驱动式学习,就需要思维上的变革。在问题驱动式教学中,老师的角色是帮助学生搜寻、评估和整合不同渠道的信息,让学生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老师应当为学生树立逻辑思考和科学学习的好榜样,而不是剥夺他们亲身实践的机会。
证据表明,问题驱动式方法和传统方法下的学生们在知识测试中表现得旗鼓相当;更有研究表明,传统方法在传授基础科学知识上略胜一筹,问题驱动式学习的优势则在处理应用型问题时变现更为突出。而应用型问题才真正是工作生活中广为存在的。问题驱动式学习能够提高我们应对、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研究表明,通过提供最少的指导来激发学生自主探索问题,其学习效果并不如演示案例教学好。(Kirschner... 2006)
Reward
奖励,塑造学习行为
核心原理:奖励某种行为会促使人们或动物重复该行为。人们在学习新行为的过程中,可以借助持续的奖励来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知道他们完成目标行为。
每当我们谈及学习时,总会很自然地关注如何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却忽略了另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即如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对人来说也是一样,惩罚可以阻止某个具体的行为,但对鼓励理想行为却毫无作用。
随机强化比稳定强化发挥的作用更持久、更稳定。不信就看看那些在麻将桌旁边坐下来就起不来的人吧。
完全沉浸于眼下的任务之中,忘记了时间的流逝,这种状态被米哈里称为“心流”flow
创造能令人内心充满动力的学习体验式我们的目标,然而,在一些情况下,物质奖励的效果可能会更好。(求师得的午餐会、周边纪念品看来应该继续)你可能会认为能够跟自己刚刚喂养的小狗狗讲道理,然而再怎么讲也是徒劳的,不如一颗零食这样的物质奖励来得简单直接。
斯金纳表示,“正如亚里士多德坚持的观点,人们并不通过实践本身学习,而是通过实践后的结果来强化学习。那么教学也是同理,就是要设计安排那些足以强化学习行为的结果。”你希望学习者展现出哪些行为,就去奖励哪些行为。Wielkiewicz提出了一条课堂管理的黄金法则:忽略,尽可能忽略那些恼人的不良行为。同时,尽可能过的关注那些举止端庄、表现优良的学生。(想来教学实践中,理想主义是一种病,总是聚焦在那恼人的一点或一人,妄图整体同步向前,其实这本就是无视了差异性的违反教育前提的大错误。)
人们天生喜爱奖励。
在人们内心已经认定一些由衷热爱的事物时,外部奖励可能会让人们的理解偏离自己的初衷。若是为一件事许下奖励的诺言,那么人们源自心灵深处的热情就会冷却。
起初,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对用水彩笔画画都非常感兴趣,但是如果孩子们接受了奖励的条件,那么这刚刚萌发的兴趣和可能就戛然而止。获得意外之喜与没有获得奖励的小朋友们则依然保持着用水彩笔画画的兴趣。(Lepper 1973)
事实上,起初那些对画画感觉一般的孩子们,在获得意外的奖励后则会兴趣大增。因此,对于人们起初不太感兴趣的事情,如果在圆满完成后给予适当的嘉奖,就能够提高人们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如果告知人们完成任务后可以换取奖励,就算这个人对任务是真爱,那他内心由衷的积极性也会被削弱。(求师得以后不能再提前申明会提供什么奖励之类的...)
人们在最初参与一项新活动的时最容易掉进奖励的温柔陷阱里。这是因为在刚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还听不清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奖励还可能反过来奴役人们的心灵。
Self-Explanation
自我解读,拨云见日,参透字间含义
核心原理:通过把学习内容给自己讲解一遍的过程加深理解。
(“扇贝怕见粉丝”这种梗完全是那个翻译者的自作主张)
自我解读的过程涉及元认知(个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认知。)
King1994年提倡要给学生讲清楚三大原则:一是尽量用自己的话来表达、二是更强调如何、为何,而不是何事、何时、何处;三是尽量吧新知识与之前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忽然想到自己对高三学生的职责,不产生新知识,更多是帮助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整合,使之更有序,减熵)
好问题应类似于“人们为什么在发烧的手还会感觉冷?”因为要想回答就必须要对这几句话进行整体思考、全面分析。
1、发烧的时候人的体温会升高;2、高温下细菌难以生存;3、身体通过收缩皮肤表层下的静脉血管来让体温升高;4、收缩后的血管输血量减少;5、血液流经皮肤表层时会被冷却;6、如果血液不流经皮肤表层,人们会感到寒冷颤抖。
(见过鸡也未必是下蛋的,何况吃过太多鸡蛋。而老师不需要记住学生名字,大概是反过来想,自己记不住自己的老师,甚至连姓都忘记了,但记得他们帮助我理解的概念,比如语文老师引导我理解了意境...)
Teaching
以教促学,为他人的学习负责
核心原理:教学过程中能够提升老师自身对知识的理解,边教边学、以教促学。
以教促学,指的是利用教导他人时萌发的责任感来提升学习动力的方法。人们在扮演老师这个角色时,对学生的责任感油然而生。这种责任感会促使我们严谨治学,以免误人子弟。
随着学习领域的不同,任何人都可能担当老师或学生的角色。同时,教学是一个双赢的过程,不仅学生在学习,老师也在学习。教学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将几种有利于学习的条件汇集一身,包括责任感带来的学习动力、对信息进行梳理和解释的必要性、学生表现所带来的反馈,等等。教会他人的过程中,老师自己也会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形成相互关联的知识网络。
大学教授们常说,直到自己踏上讲台将知识讲给学生的那一刻,才能真正悟出自己所讲授内容的含义。
科恩等人(1982)指出,87%的研究结果都表明,辅导过程中老师的收获几乎与学生不相上下。
以教促学这道佳肴须经多钟食材搭配和烹制而成,强烈的社会动机则是烹饪所需的熊熊炽焰。
蔡斯等人(2009)的研究展示了所谓门徒效应:学生为他人而学要比为自己而学更加努力。他们在研究中发现,学生如果是为了教别人而准备课程,会比为自己而学多花费一倍的时间。大部分老师都会对自己的学生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希望他们能表现得优异。(求师得这方面践行的比较好)
人们在辅导他人备考时要比自己学习时学得还要通透。教别人所带来的益处尤其体现在那些必须将知识融会贯通才能解决的总和问题上。
需要老师把知识整合到一个完整的框架体系中去,只有这样才能游刃有余地畅游在知识点之间,同时,老师还需要为学生可能提出的千奇百怪的问题做好充分准备。
老师们在授课过程中往往处于兴奋状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与高度唤醒的意识也有助于学习。
做完展示的学生却很少有机会能够了解其他同学的收获和疑问。老师们白白错过了可以收获有效反馈信息的机会!没有那种反馈比直接观察自己学生的学习效果更直接了。
客观来讲,当我们自己全心投入一件事的时候,可能根本无暇顾及自己的表现如何,自然也就无法进行反思和提升。而在没有任务干扰的情况下观察自己的学生,则可以不受干扰地评估并反思他们的表现。更美妙的是,自己教出的学生,脑子里想什么你通通都知道,所以也就能知己知彼地监督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漏洞并及时弥补。
更好的办法则是让扮演老师的同学有机会观察自己学生的表现。(这点求师得数位学习应该强化)(翻译的人提到“如果学生表现得好,老师自然也有面子”,完全是村妇女主任的意识,Low穿地心)
要想成为一名好老师,单靠自己努力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掌握相应的教学资源。
完整的以学教学过程应当包含教学准备、实际教学,以及观察学习者表现三个阶段。(观察自己学生的学习表现这个环节应该重视,就像不管是对学生还是对扮演老师的学生,即使反馈和互动很必要。)
教学是人类无与伦比的先天技能。与动物不同,人类的家长会留意自己的孩子是否掌握了所有内容。人们还细化分享自己知道的事情...但人们或许还没有充分意识到教学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过度的社会责任感可能会造成对教学表现的焦虑与担忧。
Undoing
纠正误解,消除错误认知,修复正确逻辑
核心原理:识别并取代错误的认知观念与思考方式。
纠正还原,指的是削弱思维中固有错误认识的学习方法。
并不是所有错误都死生而平等的,有些问题只是单纯出错或错误的猜测,有些则是日积月累而成的系统性问题,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盘根错节,难以根除。因此,纠正一次错误只能暂时让问题消失,对于彻底根除问题并无实际作用。
关于夏天地球离太阳更近,那南北半球应该同时进入夏天。(没出过国的对时区以及南北半球反季的事难以体会)
目前还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人们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轻松学会自己纠正自己的错误的认知和推理习惯。欧洲人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认为地球是平的。
程序化操作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学习者不需要通过思考也能得出正确答案,但这也正是该方法的一大致命弱点。(我有文科同事回忆自己当年,称善于考试,但并不理解)
Visualization
可视化,梳理复杂信息的空间结构
核心原理:将信息的结构关系用视觉的方式表达出来,可以帮助我们整理信息与想法。
你认为那个才是人类雷士有史以来创造的最伟大的可视化表达形式呢?(作者投票给笛卡尔坐标系。)
可视化是分布式认知的一种,其原理是利用大脑之外的媒介作为储存记忆的容器。
一旦涉及作图,就要把空间关系明确化。
人类的视觉系统会非常自然地位空间排列赋予结构。人们一旦开始用视觉元素描述自己的想法,就有可能随时发现一些意料之外的新规律。
遥想当年,绘画曾是受教育人事的必须课之一。虽然学校依然注重视觉理解能力的培养,但学生们很少有机会学习并创作自己的可视化表达内容。
Worked Examples
参考样例,师傅师范领进门
核心原理:参照样例是将步骤型的任务一步步示范出来,供学习者参考的学习方法。
与问题解决型学习相比,参考样例的学习方式反而更有利于热门理解问题并记忆解决步骤。其中的关键在于参考样例能够降低人们的认知负荷。(单位时间内人体承受的心理工作量)
一个人成为专家后便会忘记自己曾经作为初学者时的状态,也意识不到自己早已轻车熟路,将很多细节步骤组块化成一大步,所以在细化步骤时就会无法准确定位。(为人师为人父母的都常是这种类型的专家)
eXcitement
激动兴奋,调动情绪,聚精会神
核心原理:激动能够促进生理兴奋,从而帮助集中注意力并提升记忆效果。
从学习的角度来说,适度的兴奋可以提升发挥水准,加深记忆。
有人在旁边围观的时候,人们的表现会更好,这种现象被称作社会助长/社会促进。
“一个比较实在的建议是,学生们应独自一人学习,然后再安排他们一起参加考试。”
人们在运动过程中,认知能力通常会降低,但在运动之后,人们的表现与学习效果会出现短暂的大幅提升。
惊心动魄的事件会让人产生“印象深刻”的假象。
Yes I Can
我能行,提高自我胜任感
核心原理:帮助学习者相信他们自己拥有成功的能力...
自我胜任感,又称自我效能感,个人对自己从事某项工作所具备的能力和可能做到的程度的主观评估。
“自我信念不一定确保成功,但是没有信念一定会酿成失败。”
在某一领域拥有自我胜任感并不代表在其他领域亦然。然而这不见得是坏事,因为这世上没有什么比盲目自大更危险了。
班杜拉描述了影响人们自我胜任感的四大因素:
1胜任经验。曾经有过成功的经验;2间接经验,看到与自己条件类似的人取得过成功;3社交劝导,听到别人说你能行;生理信号,感知到自己在一项活动中投入的精力与时间。
“(长期)目标是一种持久而普遍存在的意图,既会在实现的时候对自己有益,又能超越自我进而对世界产生影响。”
坚持力grit 那些至今在传统的智商等测试中尚未被涵盖,却能在生活和学习中促使人取得成功的东西。
某种程度上坚持力比智商更能说明一个人是否会实现成功。
提高自我胜任感的关键是,既要树立自己能出色完成的信念,又要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在学期伊始和学期结束时完成同一份题目吧!将两份成绩放在一起比较就能让学生更明显感受到自己的进步,那么他们自然也会为立下头功的老师给出更慷慨的分数。
教育工作者或是家长应当尽量避免把责任完全归咎于个人,而忽略学习环境在其中的关键影响。因此,如果学习环境本身就存在着系统性缺陷,那么我们就当客观看待学生付出的努力,既不该强人所难,也不该落井下石,而应从改善学习环境来着手。
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个体经历某种学习后,在面临不可控情境时形成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法改变事情结果的不可控认知,继而导致放弃努力的一种心理状态。(唉...)
“答出这些题肯定花了不少功夫,你真厉害!”
Zzz
睡上一觉,巩固一天记忆
(感冒了,食堂吃完没去打球,回家午休后,给学生答疑后整理笔记)
核心原理:睡眠能够帮助人们把短期记忆固化为长期记忆,并将学习内容与自身知识融为一体。
“前一天晚上还难以解决的问题,第二天早上就已经被睡眠委员会解决了。”(1954)
“当修鞋匠睡翻在一旁时,小精灵们纷纷出现,勤劳地帮他干活。”
人如果24h不睡觉,对大脑的认知造成的损失相当于血液中酒精含量达到0.1%(这已超过了法定酒驾的限度)
睡眠只能强化之前学过的东西的记忆。
睡眠是原创想法的天然孵化器。
睡眠欠佳导致的另一个问题是容易产生虚假记忆。
@qiusir:现实生活中不乏这样的女性,长相还好,但自我表现出对长相的估值过高,以至于让人产生一种是把长相当成资本的那种基础不牢的自信,对这样的人,我的感受就不是一般的丑了。坦诚讲,最喜欢的是那种明明很好看但自己并不表现出很在意,不浓妆艳服,谦虚在外貌方面也是优秀的品质,而纯真、聪慧和上进是更好的化妆品。这样说并不是对女性冒犯,女性视角一样有对男性类似的评判吧。说这些未必恰当甚至不合时宜的话,是觉得本书的翻译者大概算是前者。这本书单从26个字母的标题就很有创意,内容详实,能看到原作者的能力和努力,读起来收获也不少。而对于翻译者,就不吐槽书不恰当翻译甚至有点夹杂私货的嫌疑了。除了找来顾明远写了两段豆腐块的推荐序,翻译者配上和第一作者一样大的照片,写了很长的译者序,印上原作者都没有的亲笔签名,这还不过瘾,后面又来了译者致谢,这书还真被当成T型台了。我见过不少聪明也漂亮的女性,但这样实在不聪明,因此长相也大打折扣了...
·年末温习
学习几乎可谓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教育者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要能识别出学习者归属感的缺失才是各种学习问题的症结所在。
即使是一个人在家静静地读书也是社会化的,因为书也是由人所写,它或多或少呈现了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
单是让学生在个人信息中填上种族这一项,就会导致美籍非裔学生成绩的下降。
如果学习者把反馈当作是针对自身能力的评价,那么反馈“就会对学习产生负面作用,进而导致学习者自我贬低、习得性无助,或是与他人比较。
惰性知识inert knowledge:个体已获得并储存于脑中,但在某些情况下无法提取并加以应用的知识。
强调普适性、超越具体内容之上的思辨能力和问题解决技巧,似乎提供了一套战斗力较低的弱方法,对于解决真实世界中的大型问题来说效率太低了。出色的教育者需要意识到多样化的思维模式的重要性(强方法),而不是万般皆适的弱方法。
很多主动学习方法背后所蕴藏的价值,都因为测量方法不当而被低估了。(不能因为被低估了而放弃主动学习。)
一名学生看到其他同学因为考试得了A被表扬,因此判定考试得A比理解知识更重要。
创造能令人内心充满动力的学习体验式我们的目标,然而,在一些情况下,物质奖励的效果可能会更好。
正如亚里士多德坚持的观点,人们并不通过实践本身学习,而是通过实践后的结果来强化学习。Wielkiewicz提出了一条课堂管理的黄金法则:忽略,尽可能忽略那些恼人的不良行为。同时,尽可能过的关注那些举止端庄、表现优良的学生。
科恩等人(1982)指出,87%的研究结果都表明,辅导过程中老师的收获几乎与学生不相上下。
蔡斯等人(2009)的研究展示了所谓门徒效应:学生为他人而学要比为自己而学更加努力。他们在研究中发现,学生如果是为了教别人而准备课程,会比为自己而学多花费一倍的时间。大部分老师都会对自己的学生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希望他们能表现得优异。
程序化操作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学习者不需要通过思考也能得出正确答案,但这也正是该方法的一大致命弱点。(听创新班学生说,他们那化学老师忙于抓分,“题还不会,分得到了,你说神奇不神奇。”)
坚持力grit 那些至今在传统的智商等测试中尚未被涵盖,却能在生活和学习中促使人取得成功的东西。某种程度上坚持力比智商更能说明一个人是否会实现成功。
On this day..
- 沉默的大多数 - 2020
- Polya’s 10 Commandments - 2015
- 一轮二轮之间 - 2014
- Basic Principles: Student & Teacher - 2011
- “人人”也有我 - 2010
- “好人半自苦中来...” - 2006
- 读今日世界的危机 - 2005
- 课堂里的笑话2 - 2004
- 草根的力量! -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