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

@qiusir:上海译文出版的那封面还算可以,但还是更喜欢清新脱俗的这幅。原本是一整天的时间可以看完,简单收拾下书房,又冲了阳台等琐事,如果坚持看完也是可以,傍晚有点疲惫就看了电影,第二天数学监考的时间看完了。因为要准备给高三A班上课的事,读书笔记要拖后几天了...
@qiusir:阿兰·德波顿的书还有几本没有看过的已经在购物车里了,《工作颂歌》、《机场里的小旅行》、《新闻的骚动》、《写给无神论者》和《爱情笔记》,很怕看完了还没遇到很喜欢的作家是件很遗憾的事情,比如弗里曼·戴森的书目前就没有替代品了。
冯涛翻译,2008年10月于伦敦
我的作品在中国(我应该是读过四五六遍了吧,每次都还是要记录一下)
随笔作家,就是既能抓住人类生存的各种重大主题,又能以如话家常的亲切方式对这些主题进行讨论的作家。
抱定为了更好地理解自己以及自己所处环境的目的去读书,是至关重要的。最好的书能清楚地阐明你长久以来一直心有所感,却从来没办法明白表达出来的那些东西。
有些书跟我们交流的方式与我们的爱人同等热烈,而且更加诚实可靠。
我们身上那些更加隐秘的侧面---诸如我们的困惑、我们的愠怒,我们的罪恶感---有时竟然在某一书页上更我们撞个正着,一种自我认同感油然而生。
马塞尔·普鲁斯特曾表达过,“事实上,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汇总光学仪器,作者将其提供给读者,以便于他发现如果没有这本书的帮助他就发现不了的东西。”好书对我们各种情感的描绘远胜过我们自己的体会,它处理的感知和认知虽确属于我们所有,却又是我们根本无力予以明确表达的:它比我们更了解自己。
我读书时总抱着非常个人的理由:为了帮我更好滴生活而读书。
我读书是为了学习,是为了成为一个更好的、更有自知之明、更多才多艺的人。我几乎从来不为了“取乐”而读书。(撞个正着哈哈)
中文版序言
建筑的功效就好比天气
要求特别属于奥地利式的建筑就好比要求特别属于奥地利样式的自行车或电话机一样荒唐透顶。
别的国家的建筑最有吸引力的却正是区别于它的邻国的那些东西。
一个国家的建筑特征就像这个国家整体的民族特性一样,是创造出来的,而不是被动地由其国土决定的。

一.建筑的意义
建筑可以向我们生动地展示出我们理想的状态可以是什么样子。
和弗洛伊德一起远足的诗人里尔克自始至终都沉默寡言,并非里尔克对身边的美景视而不见,他只是对世间万物都是多么短暂无常无法释怀。用弗洛伊德的话说,他无法忘记“这所有的美景注定要湮灭,冬天一到它就荡然无存了,就像所有人类的美以及所有人类所创造或可能创造的美一样。”
以一种健旺的精神拒不赋予几个偶然的污点以真正的意义是令人愉快的。
@qiusir:没有监考任务在家读书,听着Sam Smith的CD,看着Alan De Botton的书,通过电脑和音响这些科技的产品享受着西方的文明成果,用国产的铅笔在中国的纸张上写下了此时的感受。
生活也许不得不在我们能够开始恰当地欣赏其更加微妙的献礼之前,将自身的某些真正的悲剧性色彩展示给我们...
德国神学家保罗·蒂利希在他的回忆录中说,尽管他父母和老师费尽了教育手段,作为一个娇生惯养、一无挂虑的年轻人,艺术却总是无法打动他。他被征入伍,为避暴雨进入了柏林的腓特烈大帝博物馆,在楼上一个很小的画廊里,他与波提切利的《圣母圣婴与八位唱歌的天使》不期而遇,当他的目光与童真玛利亚那睿智、柔弱、悲悯凝视相遇时,他竟然不可抑止地泣不成声。他经历了他描述为启示录般狂喜的那一刻,他因这幅画所具有的异乎寻常的温柔气氛与他在战场上学到的残酷教训之间的反差而泪流满面。
众多美的事物正是在跟痛苦的对话中获得它们价值的。历经一番苦痛竟成了欣赏建筑之美的非同寻常的先决条件之一。也许在所有其他的要求之外,我们须得具备一点悲痛才能真正被建筑之美打动。(当年在峨眉山,大雪天一抬头看到光明顶瞬间泪崩)
二.我们应该建造何种风格的建筑?
古典主义的建筑师及其主顾极少有人会感到独立创新的动力。忠实于经典菜式真正重要的,重复就是标准。理直气壮地模仿...
“建筑已然成为一个狂欢节,我们深受其害,”普金在1836年抱怨道。“个人趣味肆意妄为。每个建筑师都有他自己的理论。”(有点像是十多年前的教育改革)
伟大建筑的本质就在于那些在功能上并无必要的元素。

‎

将对美的谈论置换为对功能性的考量,保证了将建筑从关于没血的复杂而没有定论的争执的沼泽中解放出来,转而追求一种没有争议的技术性事实,也由此确保了对于一个建筑外观的争论将可能和对于一个简单代数方程的答案的争论同样具有专属性。
(教师直面的不仅是童真,很多时候是病态,而且教师本人也一样是病了,但他将对所有的不好负责。)
它们在机械意义上为我们遮风挡雨的同时,还发出一种希望我们成为特定的某种人的邀请。
三.会说话的建筑正如洗衣粉或一杯茶的气味可以释放出整个童年个,整个文化也能从几根线条的角度中一跃而出。
司汤达“美即对幸福的许诺。”他这个警句的精彩之处就在于将我们对美的热爱与美学上的学术成见区分开来,转而将其与我们作为完整的人需要发扬光大的那些品质熔铸为一体。
“有多少种幸福观,就有多少种美。”
‎

《两瓣与一球》1936 (Barbara Hepworth Two Segements and a Sphere 1935)
那个球看起来很不稳定,动态十足,我们能感觉到它是多么迫切想滚落承托瓣的斜边并滚过整个房间。与它这种冲劲正好相反,承托它的楔状物却传达出成熟和稳定的感觉:它从一边到另一边都像是满足于温柔地看护并驯化着其负荷物局渔鸥的鲁莽劲头。
@qiusir:上面的这个作品让我马上想到了在扬州图书馆看到的那个...[?]
四.理想的家
在一个被三条高速公路夹死的旅馆房间或是破败高层住宅区的一块荒地上,我们的乐观态度与意志力都会有渐渐枯竭的趋势,像水从一个破缸里流尽一样。我们会忘记我们曾有的雄心壮志或是感觉精神焕发、胸怀希望的所有理由。(如果从一出生就在那种环境里生活呢?)
我们对家的热爱反过来亦是承认我们的个性绝非自我决定的。
顾客们独自进餐、读报或者盯着棕色的瓷砖,坚决而又粗暴咀嚼着,与其相比,哪怕是饲养棚里的气氛都会显得更加欢快更有礼貌。
在教堂里待了十分钟后,一系列在外面绝难想象的观念竟然开始显得触手可及。
在一个中世纪的人眼里,大教堂就是上帝在尘世间的住所。
伊斯兰教尤其强调数学的神性。
这样的作品就是摆脱了一切人类限制的一种精神的产品,就是一种丝毫没有沾染人类的粗鄙的更高级的天赋的创造,也因此值得无条件的敬畏。
“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真主,除他外,绝无应受崇拜的,他是永生不灭的,是维护万物的。”
美丽的建筑具有提升我们道德和精神的力量。一幢美丽的建筑能够增强我们向善的决心。
经由看而非读可能更容易成为主的忠实仆人。他们认为建筑对人类的塑造可能比经文更有效。因为我们是感觉的造物,如果我们经由眼睛而非我们的理智接受精神的律条,我们的灵魂得到强化的概率更高。
一个人住在什么房间里直接影响到其自我实现的程度。
建筑正如写作,都是为了把那些对我们真正有意义的东西记录下来。
十八世纪后期于普利茅斯郊外的一座小山上,伯爵夫人竖起了一块高三十英尺的新古典主义风格的方尖碑,不过是为了纪念一头非同寻常敏感的叫丘比特的猪,她丝毫不觉得踌躇地将其称为她真正的朋友。(我觉得可以为王小波笔下的那头特立独行的猪立一块纪念碑,或者那头猪也叫丘比特。)
那位勋爵,也远未能融会西塞罗、荷马和所罗门的天才,其实是个典型的十八世纪中叶的律师,残酷无情,人性浇薄并善于将其卑鄙的本能隐藏在对经典著作的寻章摘句中。
(画)母亲温柔的态度与儿子满怀信任与责任感的表情使我们意识到我们自己的玩世不恭和生硬唐突。
这些艺术作品之所以能触动我们,正因为它们不像我们却又像我们期望自己成为的模样。
一心想买下某样我们认为美丽的东西,事实上也许恰恰是应付它在我们内心激起的向往的最不适宜的办法,这正如一心想跟我们心仪的某人睡觉也许是对爱的情感最愚笨的反应一样。
我们寻求的,在最深刻的层次上讲,是在内心去模仿那些通过它们的美打动了我们的物品和处所,而非在物质上占有它们。
一个社会本身欠缺什么,它就会喜爱能体现这种价值的艺术。
我们的生活就像波涛汹涌的海面上左倾右倒的帆船。
我们先天的不平衡又因实际额需要变本加厉。我们的工作不断地要求我们非常单一的某种才能,导致我们越来越无法成就丰满的个性,以至于我们会怀疑我们大部分的个性与理想都已付诸东流。
古希腊人因为大部分时间都在户外读过,所以他们极少感到需要在他们的艺术中赞美自然世界。因为希腊人本身并未丧失其自然本性。
风格的多样化是我们内在需要的多样化的自然结果。“有多少种幸福观,就有多少种美。”
五.建筑的美德
一幢比例均衡的建筑如果以不合适的材料出之则活像一个勇气十足的人却缺乏耐心和洞察力。
那些石块或许宁愿继续在它们两亿年前就开始沉睡的地方继续睡下去,那些铸造出铁栏杆的铁矿石也许宁愿继续寄宿于松林覆盖下的中部高地,可是却跟众多其他的原材料一起从昏昏沉睡中被哄骗出来,共同成为构造庞大的城市乐章的音符。

我们说它美是在是因为自惭太熟悉它的对立面:家庭生活找那个多的是气恼和争执,体现在建筑上,则是大街上的各种建筑元素根本不注意与左邻右舍保持和谐,反而一心只想着大嚷大叫地吸引注意,就像那些嫉妒而且怒气冲冲的情人。这条秩序井然的大街则提供了一个教训,证明了我了一种更高的、集体的计划放弃个体自由的好处,因为对整体做出了贡献,每一个组成部分也由此变得更加伟大。

几乎所有实体的建筑作品都离不开秩序。
对秩序的执著就是对生命的执著。(人以负熵为食)
虽然我们倾向认为,建筑也像文学一样,一件重要的作品应该是复杂的,但是有很多迷人的设计上却出奇地简单,甚至是重复的。
1849年约翰·罗金斯为视觉和谐的消失感到困惑难解,他不禁要问,竟然号称“我们每一座济贫院或教区教堂就创造一种全新的建筑风格”,还有比这个更加有害无益的吗?
我们的天才和他们的原创已经足够多了,就让我们不断地重复自己吧。
原创性在某些领域或许非常重要,而在更多领域内,谨慎和坚持程序却是更为重要的美德。
建筑应该具有甘愿稍显乏味的信心和善意。
“在一件艺术作品中,透过秩序的面纱必须有非秩序的闪光。”
我们既能欣赏到秩序又不至于有沉闷之感,既能感受到活力又不会有混乱之虞。
美存在于秩序与多变之间。正如离开了危险印象的背景我们就不会欣赏安全的魅力一样,只有在一幢跟混乱调情的建筑中我们才能真正领会我们是多么渴望井然的秩序。
(海森堡:美是各部分之间以及各部分与整体之间固有的和谐。)(在对象统一表现为千篇一律的地方,美作为多样性存在,而在多样性表现的杂乱无章的地方,美作为统一性存在。)(物理在对美的概括更具有科学的样)
一幢平衡的建筑就是一种平衡生活的承诺。
沿着斧削般陡直的山坡,松柏如勤勉的哨兵仅仅抓住狭窄的岩脊。
拉罗什富科:“我们都有足够的力量承受他人的不幸。”
多年来,我在购物来回的路上总是经过一幢房子,尽管这是我所见过的最丑陋的建筑之一,它教给我的建筑知识比众多建筑杰作都要多。
当建筑开口讲话时,从来就不会只有一种嗓音。
我们可以说建筑没有任何一部分天生就是丑陋的;它只不过放错了位置或做错了大小,而美正是各部分和谐一致的产物。(社会构件的每一个人也没有一个是天生丑陋的...)
尽管他们真心诚意地希望尊重过去,他们却惊人地一上来就忽视了过去为什么值得尊敬的真实原因。
我想象不出还有比永远在巴黎住下更大的乐事了,就这么泡泡图书馆,溜溜大街,从“安托万咖啡馆”的一个边桌后头观察这个世界。
他头上既没有长角屁股上也没有拖条尾巴。他显得既智慧又人道。只有在充分理解了一个理性之人是如何起意要摧毁半个巴黎市中心的,只有在对这个计划背后的志向产生同情并对其中的逻辑产生尊敬后,再开始嘲笑或者确信自己超越了这个关于城市未来的非凡创意,才算得上公道。
我们之所以欣赏纽约,正在于交通和人群已经被迫形成了一种困难却卓有成果的联合。
设计就意味着强迫自己忘却我们确信已然知道的事实,而去耐心地剥离出隐藏在我们这些习惯性思维方式背后的心理机制,并充分认可其神秘性,承认在诸如关灯或开水龙头这样的日常事务背后那令人目瞪口呆的复杂性。
环境没有成功与我们的感情形成共鸣,是由于建筑师忘记了地人类精神的怪癖给予足够的尊重,他们任由自己被“我们可能成为什么样子”这种过于简单化的想象牵着鼻子走,而不去顾及“我们原本是什么样子”这一错综复杂的事实。
我们称之为美的那些所在正是由极少数的建筑师满怀谦卑,充分地质疑与审视自己意欲将其对于快乐稍纵即逝的理解转化为具有逻辑性的规划的热望与执拗之后创造出来的作品---这种综合之后的结果使他们创造出的环境能满足我们那些从未明确意识的需要。
六.土地的承诺
坏建筑就是一个大写的凝固的错误。
夏目漱石在英伦曾因为邀请某人赏雪受到嘲笑。
我们甚至都可能没注意到我们依然扼杀了我们自己的好奇,正如在找到乐于倾听的听众之前我们都忘了自己还有话要说。
尼采观察到,被誉为伟大的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发动和展开实际上只不过大约百余人的努力造就的,而我们在想象中会认为不定有多少人在其中扮演过角色呢。

幸福与建筑:德波顿访谈录
记得刚刚搬来英国时,这是被英国的建筑吓了一跳。(那是你没来这,后来你来了也不提一嘴是不是怕得罪读者哈哈哈,还是无力吐槽)
我的著作一直都在探讨,在日常生活中到底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的幸与不幸。所以我已经探讨过了爱情、旅行、社会身份等问题,都隐然是从哲学的角度讨论的。
我记得我有位朋友曾对我说起,她在看过她未来男朋友住的公寓的装修以后就把他给甩了。
毕竟我们对美的趣味就跟我们的言谈举止一样能泄露我们的性格。
我们都期望视觉风格能对我们内心的缺失有所补偿。
水泥墙对我而言,就像普鲁斯特那著名的玛德琳点心一样,能一下子在我心里唤醒我的童年。
我梦想的都一直是一个现代设计的四四方方的水泥匣子,我却一直都可望而不可即。
当我们称赞一把椅子或是一幢房子美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在说我们喜欢由它彰显出来的那种生活方式。
建筑对我们的影响可以和天气相比。
建筑师力图创造意趣相投的环境的失败,正反应我们在我们生活的其他领域发现幸福的无能为力。
我并不觉得为了一个沙发或是一个盘子争执不休是浪费时间,因为一个特别的沙发能向我们暗示出一整套生活方式和生存态度。
家具店的这种争斗就完全是合乎逻辑的:绝不是什么鸡毛蒜皮,而是关系重大。就算仅仅因为某个人对沙发的趣味就跟这个人分道扬镳,或者因为他对杯子的趣味就跟定了他,我们也丝毫不必觉得难为情。(看似小事,实则关系重大)
我们的教育体系很少培养我们对于生活中视觉方面的兴趣,文学对我们的影响都远远大于其他任何一种艺术。
对于不同美学观的比较最终都会衍变为对不同人生观的比较。我们的品味之所以有所不同,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有不同的人生观。
什么能使你感到幸福?美丽的物品和地方。还有人们之间相互理解的哪些瞬间。
人们视觉方面的趣味最重要也是最为痛苦的方面就在于,它们是处于本能,不由分说一下子就表现出来你。
我喜欢完全用我自己的声音来讲述,尽可能地贴近真实的自我。我喜欢有时来点分析,有时又来点描绘---我会耐心地将世界的一个侧面或是一种经验细细描绘出来。
美丽的城市,比如说巴黎,都具有一种很好的普通街道的模式:这种风格不断地重复下去。我们大都执着于想使所有的建筑都具有独创性,可事实上,最漂亮的城市反而是对一种基本模式的不断重复。(我看到这一段想到的是类似于“皇冠的迭代”[?],想到的是一个优秀的人对自己的固守,立不易方)
(敦请、健旺、巨细靡遗、斩截、锁钥、累卵、叱骂、世易时移、熔铸、烛照、残生、抵牾、藏否人物、遽下断语、神思偶成、整饬、打尖、赘疣、闲寂、浸淫、隐然、餍足)

‎

@qiusir:这是我很向往的生活方式...

RR@12.15
(整理这篇读书笔记的时候,也是要准备第二天要给新一届的A班上课了)
抱定为了更好地理解自己以及自己所处环境的目的去读书,是至关重要的。
以一种健旺的精神拒不赋予几个偶然的污点以真正的意义是令人愉快的。(我去他妈,哈哈,再读到这句话说了句脏话后觉得很过瘾)
@qiusir:这几天在努力看完这一年的读书笔记,值周的学生好奇问老师在看什么?我可不是看小说!同事抱怨一点都没有圣诞节气氛,其实也不是,我桌上多了几个苹果。
建筑正如写作,都是为了把那些对我们真正有意义的东西记录下来。
大街上的各种建筑元素根本不注意与左邻右舍保持和谐,反而一心只想着大嚷大叫地吸引注意,就像那些嫉妒而且怒气冲冲的情人。
对秩序的执著就是对生命的执著。
原创性在某些领域或许非常重要,而在更多领域内,谨慎和坚持程序却是更为重要的美德。
只有在对这个计划背后的志向产生同情并对其中的逻辑产生尊敬后,再开始嘲笑或者确信自己超越了这个关于城市未来的非凡创意,才算得上公道。
对于不同美学观的比较最终都会衍变为对不同人生观的比较。
我们大都执着于想使所有的建筑都具有独创性,可事实上,最漂亮的城市反而是对一种基本模式的不断重复。

On this day..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