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Stephen Hawking

The Illustrated A Brief History of Time Stephen Hawking 吴忠超等译
霍金的生日为伽利略三百周年的忌日,逝世是爱因斯坦的139周年生诞3.14。在剑桥大学担任卢卡斯数学教授席位,之前是牛顿和保罗·狄拉克。书荣登畅销榜237周,被翻译成40种文字,销售了1000余万册...
他不能写字,看书必须依赖于一种翻书页的机器,读文献时必须让人将每一页摊平在一张大办公桌上,然后他驱动轮椅如蚕吃桑叶般地逐页阅读。
我的物理著作比麦当娜谈性的书还更好卖。
在不同的情形下,我们必须使用基本理论的不同表述。这和描绘地图表面很相似,人们不能只使用一张单独的地图。
@qiusir:不记得读没读过以前的版本,貌似曾经有过一本,即便读过也都忘了。想起衣着考究喜欢读莎士比亚剧本的钱德拉塞卡提到过他知道的认真读过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的包括他就两个人,认真读过这本《时间简史》的也多不到哪去吧?当然我这样的远远不在其列...
1、我们宇宙的地图
早在公元前340年,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论天》一书中,就能够对于地球是球型而不是一块平板这个信念提出了两个有力的论证。(月食、北极星的位置)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球是不动的,是宇宙的中心,圆周运动是最完美的。公元2世纪,这一思想被托勒密精制成一个完整的宇宙模型。
1514年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德国人开普勒和意大利人伽利略开始公开支持他的理论。1609年,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的理论才宣告死亡。那一年伽利略用刚发明的望远镜来观测夜空。当他观测木星时,发现有几个小卫星或月亮围绕着它运动,并非所有东西都必须直接围绕着地球转动。同时开普勒修正了哥白尼的理论,提出行星沿着椭圆轨道运动,从而使得预言和观测一致了。1687年,牛顿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部作品也许是物理科学有史以来最重要的著作。
牛顿自己说过,当他坐着陷入沉思之时,一个苹果的下落使他得到了万有引力的思想。(据说是一位亲朋转述的,自己的书中没有提及过...)
1691年牛顿写给同时代另一位最重要的思想家本特里的信中...(《时间简史》里这一部分描述的不如加来道雄的《不可能的物理》,当然后者印刷质量要差很多哈)

爱因斯坦碰到了本特利悖论,这一悖论甚至让牛顿也倍感苦恼。早在1692年,牧师理查德·本特利写信给牛顿,如果牛顿所说的万有引力总是具有吸引力的,那么宇宙为什么还没有崩溃呢?如果宇宙是由一系列有限的、相互吸引的星体组成的,那么这些星体应该不断聚合,而宇宙则会变成一个大火球从而毁灭!牛顿被这封信深深地困扰,因为他指出了自己的引力定律中的一个主要漏洞:任何关于万有引力具有吸引性的理论其自身都是不稳定的。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任何有限的星体集合都必然毁灭。牛顿回信道,宇宙是无限且完全均匀的,每颗星星都均匀地被各个方向的力量拉扯,因此所有的力都将抵消。这是个聪明的解答方法,但牛顿也聪明地意识到,这种稳定是自欺欺人的。如同一堆多米诺骨牌,即使是最轻微的震动也能让整副牌倒下。这是“亚稳定状态”。当1916年爱因斯坦被本特利悖论困扰时,他的方程却正确地告诉他,宇宙是动态的---非扩张即收缩;而一个静态的宇宙是不稳定的,会因为万有引力崩溃。但当时的天文学家坚持认为宇宙是静态的且恒久不变的。因此,屈服于天文学家观测结果的爱因斯坦,就又引入了宇宙常数...(他本人最后悔的错误)

人们倾向于相信永恒的真理,也可能是可以从以下的观念得到安慰,即虽然他们会生老病死,但是宇宙必然是不朽的、不变的。

‎second-day-of-creation-genesis-julius-schnorr-von-carolsfeld

《创世纪的第二天》卡罗尔斯菲尔德画于1860年
1929年埃德·哈勃做出了一个里程碑式的观测,即不管你往哪个方向观测,远处的星系都正急速地飞离我们而去。哈勃的观测暗示存在一个叫做大爆炸的时刻...
理论只不过是宇宙或它的受限制部分的模型,以及一族把这模型中的量和我们做的观测相联系的规则。
一个好的理论,首先必须能准确描述大量的观测,其次,这个理论能对未来观测的结果做出明确的预言。
在任何自繁殖的群体中,总是存在着不同个体在遗传物质和发育上的变异。这些差异表明,某些个体比其他个体对他们周围的世界更能引出正确的结论,并去适应它。这些个体更可能存活、繁殖,因此它们的行为和思想的模式将越来越起主导作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2、空间和时间
亚里士多德的传统观点还以为,人们依靠纯粹思维即可以找出所有制约宇宙的定律:不必要用观测去检验之。这样,在伽利略之前没有一个人像看看不同重量的物体是否确实以不同速度下落。(当然,这个故事几乎不足以信。)
伽利略第一手观察的原则,改变了科学的历史。
在没有空气阻碍东西下落的月球上,航天员大卫·斯各特进行了羽毛和铅锤实验,并且发现两者确实同时落到月球上。[?]
不存在绝对静止意味着不能像亚里士多德相信的那样,给事件指定一个绝对的空间位置...没有理由一位一个人的立场比别人的更优越。
迈克尔逊1907年,美国第一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为何没有爱德华·莫雷呢)
太阳的质量畸变了它附近的时空,从一个遥远的恒星来的通过太阳附近的光被折射了,这样在地球上看来,似乎来自另外一个方向。
爱因斯坦光线偏折的预言不可能在1915年立即得到验证。直到1919年,一个英国的探险队从西非观测日食,证明光线确实像理论所预言的那样被太阳偏折。这次英国人证明德国人的理论被欢呼为战后两国和好的伟大行动。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后来人们检查这次探险所拍的照片,发现其误差和企图测量的效应同样大。他们的测量纯属运气。
广义相对论的另一个预言是,在像地球这样的大质量的物体附近,时间显得流逝得更慢一些。当光从地球的引力场往上行进,失去能量,因而其频率下降。在上面的某个人看来,下面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显得需要更长的时间。1962年,人们利用一对安装在水塔顶上和底下的非常准确的钟验证了这个预言。发现底下的更接近地球的钟走得较慢。
目前,随着基于卫星信号的非常精确的导航系统的出现,地球上的不同高度的钟的速度的差异,在实用上具有相当重要性。如果人们无视广义相对论的预言,计算的位置会错几英里。(尽管量子理论是人脑有史以来提出的最成功的理论(通产精确都一百亿分之一以内),但它基于松散的机会、运气和概率之上。和牛顿理论不同个,牛顿理论对物体的运动做出了确切、坚定的解答,量子理论只能给出一定的可能性。现代的奇迹,如激光、互联网、计算机、电视机、移动电话、雷达、微波炉等等,都是建立在多变的可能性之上。《不可能的物理》)
‎Stephen Hawking and Freeman Dyson

(为“突破摄星”计划站台[?],难得看到霍金和戴森在一起的镜头,这张照片中最弱和最小的很可能是最强的的两个人。还以为那位Peter Worden是温伯格呢...)
3、膨胀的宇宙
每一种化学元素吸收非常独特的颜色族系,将它们和恒星光谱中失去的颜色相比较,我们就可以准确地确定恒星大气中存在的哪种元素。(吸收光谱)
1929年哈勃发表的结果更令人惊异!甚至星系红移的打下哦?也不是随机的,而是和星系离我们的距离成正比。
宇宙膨胀的发现时20世纪最伟大的智力革命之一。牛顿或其他人早就应该意识到,静态的宇宙在引力的作用很快开始收缩。
19世纪、18世纪甚至17世纪晚期(1691年)的任何时候,人们都可以从牛顿的引力论预言出宇宙的这个行为(膨胀)。然而,静态宇宙的信念是如此之强,以至于一直维持到了20世纪的早期。甚至爱因斯坦于1915年发表其广义相对论时,还是这么肯定宇宙必须是静态的,以至于他在其方程中引进了一个所谓的宇宙常数来修正自己的理论,使静态的宇宙成为可能。(“在一个人的方程中具备美感比使之符合实验结果更重要。而且如果一个人真正具有健全的洞察力,那么他就身处肯定通往进步的道路上了。”提出反物质的狄拉克的这句话不仅仅是自己的直接体会吧。)
1922年俄国物理学家和数学家亚历山大·弗里德曼(大爆炸理论提出者伽莫夫的老师)愿意只用广义相对论解释,并对宇宙做出了两个非常简单的假设:我们不论往哪个方向看,也不论在任何地方进行观察,宇宙看起来都是一样的,我们应该预料宇宙不是静态的。
@qiusir:读小说很大程度是陶冶自己,认识自己和认清环境,不过是表面层次的,即便我们觉得很深刻,也是抽象的。读教育类的书呢,其实践需要环境和他人的配合才能完成。但读物理(数学类)的专业书籍,这种提升是更具体的,而且只需要自己就可以完成理解的,当然阅读起来也更费力...
很多人不喜欢时间有个开始的观念,可能是因为它略带有神的干涉的味道。天主教会抓住了大爆炸模型,并在1951年正式宣告,它和《圣经》相和谐。
1965年,我读到彭罗斯关于任何物体受到引力坍缩必定最终形成一个奇点的定理,我很快意识到,如果人们将彭罗斯定理中的时间方向颠倒以使坍缩变成膨胀,假定现在宇宙在大尺度上大体类似莫里德曼模型,这定理的条件仍然成立。
在随后的几年中,我发展了新的数学技巧,从用于证明奇点一定发生的定理中除去了这个或其他技术上的条件。最后的结果是1970年彭罗斯和我的合作论文。
我们的工作遭遇到很多的反对,部分来自苏联人,由于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决定论的信仰;另一部分来自某些人,他们认为整个奇点的观念是不一致的,并糟蹋了爱因斯坦理论的完美。然而,人实在不能辩赢数学定理。所以我们的工作最终被广泛接受,现在几乎每个人都假定宇宙是从一个大爆炸奇点开始得。颇具讽刺意味的是,现在我改变了想法,试图去说服其他物理学家,事实上在宇宙的开端并没有奇点---正午我们将要看到的,一旦考虑了量子效应,奇点就会消失。
宇宙在时间上必须有个开端。直到1970年,在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基础上,彭罗斯和我才证明了它。这个证明显示,广义相对论知识一个不完全的理论,它不能告诉我们宇宙是如何开始的,因为它预言,所有包括它自己在内的物理理论都在宇宙的开端失效。

人们不能再不理会20世纪另一个伟大的部分理论,量子力学的小尺度效应。20世纪70年代初期,我们被迫从极其巨大范围的理论理解宇宙转变到极其微小范围的理论理解宇宙。
4、不确定性原理
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侯爵在19世纪初论断,宇宙是完全决定论的,应该存在一族科学定律,只要我们知道宇宙在某一时刻的完全状态,我们便能预言宇宙中将会发生的任一事件。很多人强烈地抵制这种科学决定论的教义,他们感到这侵犯了上帝干涉世界的自由。但直到20世纪初,这种观念仍被认为是科学的标准假设。
为了避免一个热体必须在所有的频率等同地发射电磁波(意味着辐射出的总能量是无限的)这显然的荒谬结果,马克思·普朗克在1900年提出波不能以任意的速率辐射,而只能以某种称为量子的波包发射。(教材提到的是黑体辐射)
尽管爱因斯坦在发展(量子力学的)这些观念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他非常强烈地反对这些。他之所以得到诺贝尔奖就是因为他对量子力学理论的贡献。(光电效应的解释)即使这样,他也不接受宇宙受机缘控制的观点;他的情绪可以用他著名的断言来表达:上帝不掷骰子。
(忽然觉得,不对单独一个结果断言的量子力学预言一组可能发生的不同结果,很像是算卦的策略,还好,江湖人士还没有高级到用最新的物理学来武装自己...)
在泡泡中看到绚丽无比的颜色是起因于从水的薄膜两边反射来的光的干涉模式。
‎

经典广义相对论由于预言无限大密度的点,而预示着自身的垮台,正如经典力学由于隐含着原子必须坍缩成无限的密度,而预言自身的垮台一样。
5、基本粒子和自然的力
亚里士多德相信宇宙中所有的物质由四种基本元素即土、气、火、和水组成。有两种力作用在这些元素上,引力和浮力。将宇宙的内容分割成物质和力的这种做法一直沿袭至今。
1803年英国的化学家兼物理学家道尔顿指出,化合物总是以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这一事实可以用由原子聚合一起形成称作分子的个体来解释。然而直到20世纪初这两个学派的争论才以原子论者的胜利而告终。爱因斯坦提供了其中一个重要的物理证据。1905年,在他关于狭义相对论的著名论文发表前几周,他在发表的另一篇文章里指出,所谓的布朗运动---悬浮在液体中尘埃小颗粒的无规则随机运动---可以解释为液体分子和灰尘粒子碰撞的效应。(亚里士多德的影响力巨大啊)1897年汤姆孙发现电子,1911年卢瑟福最后证明了原子确实具有内部结构。
卢瑟福-查德威克原子模型。
质子是由希腊文中表达“第一”的词演化而来的,因为质子被认为是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
自旋为1/2的粒子必须旋转两整圈才会显得一样。(找个图?)
强核力有一种称为禁闭的古怪性质:它总是把粒子束缚成不带颜色的结合体。
6、黑洞
1783年,剑桥的学监约翰·米歇尔指出,一个质量足够大并足够致密的恒星会有如此强大的引力场,甚至连光线都不能逃逸。1969年美国科学家约翰·惠勒为了形象地描述至少可以回溯200年前的一个观念时,杜撰了黑洞这个词。
1928年,一位印度研究生---钱德拉塞卡---乘船来英国剑桥跟天文学家兼广义相对论家阿瑟·爱丁顿爵士学习。在从印度来英国的船上,钱德拉塞卡算出了耗尽所有燃料之后,多大的恒星仍可以对抗自己的引力而维持本身,苏联科学家朗道差不多同时得到了类似发现。
爱丁顿为此感到震惊,他拒绝相信钱德拉塞卡的结果。爱丁顿认为一颗恒星是根本不可能坍缩成一点的,这是大多数科学家的观点,爱因斯坦自己写了一篇论文,宣布恒星的体积不会收缩为零。恒星结构的主要权威爱丁顿的敌意使得钱德拉塞卡放弃了这方面的工作...1983年获得诺贝尔奖,至少部分原因在于早年所做的关于冷恒星的质量极限的工作。(要知道他的学生杨李1957年诺奖,而自己的舅舅早就诺奖,他更换过多个研究另有,戴森等人都有过描述。他自己的记录更生动:每个人都走到我的面前,“太糟了,钱德拉,简直太糟了。”我记得我站在火炉前自言自语地重复一句话:“世界就是这样结束的,不是伴着一声巨响,而是伴着一声呜咽。”)
钱德拉塞卡指出,不相容原理不能够组织质量大于钱德拉塞卡极限的恒星放生坍缩,1939年奥本海默解决了这个问题。(戴森回忆过奥本海默似乎不愿意提及黑洞这个工作)
相对论中没有绝对时间,每个观测者都有自己的时间测量。
黑洞是科学史上极为罕见的情形之一,在没有任何观测到的证据说明其理论是正确的情况下,作为数学的模型被发展到非常详细的地步。
7、黑洞不是这么黑的
我的残废使得这个过程相当缓慢,这样我有大量时间。
如果不进行外部干涉,事物总是倾向于增加它的无序度。你只要停止保养房子就会看到这一点。(很难想象轮椅上的霍金想到这个比喻)人们可以从无序中创造出有序来,但是必须消耗精力或能量,这样减少了可利用的有序能量的数量。
一个孤立系统的熵总是增加的,并且将两个系统连接在一起时,其合并系统的熵大于所有单独系统熵的总和。
@qiusir:哪怕是只看懂了一点,或者只是和以往某点知识建立起了关联,都会是绝望独行的夜空中的星光闪耀,让我脆弱的智商觉得不是那么孤单...
普林斯顿大学的一位叫贝肯斯坦的研究生提出(约翰·惠勒的学生,现在在希伯来大学物理教授),事件视界的面积即是黑洞的熵的量度。然后,最后发现他基本上还是正确的,虽然是在一种他肯定没有预料到的情形下。(霍金的表述很是坦诚也很自信哈)
黑洞几乎不配黑这个绰号,它们实际上是白热的...(这似乎是霍金最大学术成就)
我第一次宣布我的计算结果时,受到了普遍的质疑。我讲演结束后,伦敦国王学院的约翰·泰勒宣布这一切都是毫无意义的。他甚至还为此写了一篇论文。然而,最终,包括泰勒在内的大部分人都得出结论,如果我们关于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额的其他观念是正确的,那么黑洞必须像热体那样辐射。
1975年以来,根据理查德·费曼对于历史求和的思想,我开始推导一种更强有力的量子引力论方法。
8、宇宙的起源和命运
我在整个20世纪70年代主要研究黑洞。但在1981年参加在梵蒂冈由耶稣会组织的宇宙学会议时,我对于宇宙的起源和命运问题的兴趣被重新唤起。当天主教会试图对科学问题发号施令,并宣布太阳围绕着地球运动时,对伽利略犯下了严重的错误。几个世纪后的现在,它决定邀请一些专家做宇宙学问题的顾问。
Stephen Hawking meets Pope John Paul II

Stephen Hawking meets Pope John Paul II 1981
在会议的尾声,教皇接见所有与会者,他告诉我们,在大爆炸之后的宇宙演化是可以研究的,但是我们不应该去过问大爆炸本身,因为那是创生的时刻,因而只能是上帝的事务。我心中窃喜,看来他并不知道,我刚在会议上作过的演讲的主体---时空有限而无界的可能性,这意味着它没有开端、没有创生的时刻。我不想去分享伽利略的厄运。
我对伽利略之所以有一种强烈的认同感,其部分原因是我刚好出生于他死后的300年!
1948年,伽莫夫颇为幽默---他说服了核物理学家汉斯·贝特将他的名字加到这篇论文上,使得作者的名字阿尔法、贝特、伽莫夫(α、β、γ),此论文中做出了一个惊人的预言:宇宙的热的早期阶段的辐射今天还在周围存在...这正是彭齐亚和威尔逊1965年发现的辐射。
《造物主》(The Ancient of Days,1794 [?])威廉·布莱克(戴森最喜欢的诗人)William Blake Artworks[?]
‎

一群猴子锤击打字机,它们所写的大部分都是废话。按时纯粹由于偶然,它们可能碰巧打出莎士比亚的一首十四行诗。
弱人存原理,在一个大的或具有无限空间和或时间的宇宙里,只有某些时空有限的区域里,才存在智慧生命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在这些区域中,如果智慧生物观察到他们在宇宙的位置满足他们存在的条件,他们就不应感到惊讶。这有点像生活在富裕街坊的富人看不到任何贫穷。
如果宇宙不是我们看到的样子,我们就不会在这里。
强人存原理假设,存在许多具有不同初始膨胀率和其他基本物理性质的不同的宇宙,只有一些适合于生命。
人们必须利用虚时间,以避免在进行费曼对历史求和的技术上的困难。
9、时间箭头
相对于进行测量的人,时间变成了一个更个人的概念。
科学定律并不区别过去和将来。在CPT(C反粒子替代粒子、P取镜像,这样左右就相互交换了、T颠倒所有粒子的运动方向)的联合作用下不变。
在任何闭合系统中无序度或熵总是随时间而增加。换言之,它是墨菲定律的一种形式:事情总是越变越糟。
人可以一杆子打散台球,但想一杆子把所有球打回原来的状态是极不可能的。
当时空曲率变大时,量子引力效应变得重要,而经典理论不再能很好地描述宇宙。人们必须用量子引力论去理解宇宙是如何开始的。
在我看来,如果你再出版物中承认自己错了,那会好得多并少造成混乱。爱因斯坦即是一个好的榜样,他在试图建立一个静态宇宙模型时引入了宇宙常数,他称此为一生中最大的错误。

对于智慧生命来说,一个强的热力学箭头是必需的。为了生存下去,人类必须消耗能量的一种有序形式---食物,并将其转化成能量的一种无序形式---热量,这样智慧生命不能在宇宙的收缩相中存在。
阅读本书使你头脑中的有序信息量增加了。然而,同时由你身体释放出来的热对于增加宇宙的其余部分的无序度将有大得多的效应。我建议你现在停止阅读。

(开放的有功能的大脑更有能力吸收有序的东西,也有能力排放因此产生的无序的东西,但反之,无序的东西被某些人加工成有序的,也仅仅是为更高级的生物提供了食物罢了。想起“生物以负熵为食”,而“一将功成万骨枯”,也可以从负熵吸收排泄正熵的逻辑看...)(“不要问我受了谁的影响。一个狮子是由他所消化的羊羔组成,我这辈子一直在读书。”——戴高乐)
10、虫洞和时间旅行
1949年库尔特·哥德尔(出生于奥匈帝国的数学家、逻辑学家和哲学家,维也纳学派的成员。自幼多病,而且从小就患了强迫症,还患过抑郁症。后来在普林斯顿的医院绝食而死,因为他认为那些食物有毒。)发现了广义相对论允许的新的时空。这首次表明物理定律的确允许人们在时间里旅行。哥德尔是一名数学家,他由于证明了不完备性定理而名震天下。该定理是说,不可能证明所有真的陈述。即使你只试图证明像算术这么明确而且枯燥的学科中所有真
的陈述。这个定理也许是我们理解和预言宇宙能力的基本极限。

‎Kurt Friedrich Gödel with Einstein

哥德尔在和爱因斯坦于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所度过他们晚年时通晓了广义相对论。(照片中一个晚年致力于要囊括所有真的陈述的陈述,一个证明不可能证明所有真的陈述。)
人们也许可以把时空卷曲起来,使得A和B之间有一近路。
@qiusir:眼见一直喜鹊对着大剧院的幕墙飞跳,这也提醒我们要原理一些投射现实的镜子,要向着背面才能飞入其中...
为了使时空卷曲成允许逆行旅行的样子,人们需要负能量密度的物质。
如果他们(外星人)全然有意显灵的话,为何只对那些被认为不太可靠的证人进行?如果他们试图警告我们大难临头,这样做也不是非常有效。(或许可以用量子思维解释外星人的不靠谱)
选择历史假说和费曼把量子理论表达成历史求和的方法相类似...每一个历史都有自己的概率。
11、物理学的统一
爱因斯坦晚年用大部分时间寻求一个统一理论,但是没有成功。尽管他本人对量子力学的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光子说诺奖),但它拒绝相信它的真实性。但是,不确定性原理似乎还是我们生活其中的宇宙的一个基本特征。一个成功的统一理论必须将这个原理结合进去。
1928年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马克思·波恩告诉一群来格丁根大学的访问学者:“据我所知,物理学将在6个月之内结束。”他的信心是基于狄拉克新近发现的能够制约电子的方程。
不确定性原理意味着甚至“空虚的”空间也充满了虚的粒子和反粒子对,这些粒子具有无限的能量,也就具有无限的质量。
具有消化系统的二维动物会被分分解成两部分。
生命只能存在于一维时间和三维空间没有被卷曲得很小的时空区域里。
在牛顿时代,一个受教育的人至少可能在梗概上掌握整个人类知识。但从那以后,科学发展的节奏使之不再可能。因为理论总是被改变以解释新的观察结果,它们从未被消化或简化到使常人能理解(所以学习就成了一辈子的事情)。你必须是一个专家,即使如此,你只能有望正确地掌握科学理论的一小部分。只有少数人可以跟得上知识快速进步的前沿,但他们必须贡献毕生的精力,并局限在一个小的领域里。其余的人对于正在进行的发展或者他们产生的激动只有很少的概念。(翻译的不好呢?
在牛顿引力论中,我们甚至连三体运动问题都不能准确地解出...到现在为止,我们在根据数学方程来预言人类行为上只取得了很少的成功。
一个完备协调的统一理论只是第一步,我们的目标是完全理解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事件以及我们自身的存在。
12、结论
如同一个无限的乌龟塔背负平坦的地球是这样的一个图像一样,超弦理论也是一种图像,后者比前者更数学化,更准确,但两者都是宇宙的理论都缺乏观测的证据。
Creazione di Adamo

米开朗基罗《亚当之创生》拉普拉斯理论认为,上帝选择宇宙起始的方式也宇宙服从的定律,但此后他不再干涉。
也许不存在粒子的位置和速度,只有波。只不过是我们企图将波硬套到我们关于位置和速度的先入为主的观念之上而已。
迄今为止,大部分科学家太忙于发展描述宇宙为何物的理论,以至于没工夫过问为什么。另一方面,以寻根究底为己任的哲学家跟不上科学理论的进步。维根斯坦,这位20世纪最著名的哲学家都说道:“哲学余下的任务仅是语言分析。”这是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哲学家的伟大传统的何等堕落啊!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他的一生“一半用于政治,一半用于方程”。
拥护非暴力反抗以及公开鼓励人民拒绝服兵役,因而不受他的同事们欢迎。在战时有致力于调解和改善国际关系,这也使他不受欢迎,而且他的政治态度很快使他难以访问美国,甚至连讲学都有困难。
虽然血统上是犹太人,但他拒绝接受《圣经》上关于上帝的说法。
一个人因教唆他人去谋杀爱因斯坦而被定罪,却只罚款6美元。
但爱因斯坦是冷静的,当一本题为《100个反爱因斯坦的作家》的书出版时,他反驳道:“如果我错了的话,有一个人反对我就足够了!”
希特勒上台,正在美国的爱因斯坦宣布不再回德国,一家柏林的报纸的头条写道:“来自爱因斯坦的好消息---他不回来了。”
@qiusir:Pi节生日的爱因斯坦的国籍有点复杂,先后是德国、瑞士、奥地利、德国、美国。对此他自己有句话概括得很有趣:如果相对论被证明是对的,德国人会说我是德国人,瑞士人会说我是瑞士公民,法国人会说我是大科学家。如果相对论被证明是错的,法国人会叫我瑞士佬,瑞士人会叫我德国佬,德国会叫我犹太佬。
1952年他得到担任以色列总统的提议,他对犹太复国主义事业的畅言无忌的支持得到了充分的承认。但他谢绝了。他说他认为自己在政治上过于天真。“方程对我而言更重要些,因为政治是为当前,而方程却是永恒的东西。”
伽利略·伽利雷
@qiusir:不要说发掘个人的潜能,其实能把书房里的书很认真学习一下就会有很大的不同。当然了,的确有的人家没有书房,有的书房里也没有书,所以天赋这件事情也不是挖掘就可能行的...
伽利略可能比任何其他人更有资格称为近代科学的奠基人。
伽利略很早就相信哥白尼的理论,但只当他发现了支持这一观念的证据后,才公开支持。他用意大利文写关于哥白尼理论的文章,而没有用通常的学院式拉丁文。
1616年天主教会宣布哥白尼主义是“虚假的和错误的”,并命令伽利略再也不准“保卫或坚持”这一学说,他勉强接受了。
1623年他的一位老友成为教皇,伽利略立即试图为1616年的判决翻案。
1642年,即他逝世前4年,当时他仍然被软禁着,他的第二本著作的手稿被偷运给荷兰的出版商。正是这本被称为《两种新科学的对话》的书(第一本书是探讨亚里士多德和哥白尼理论的,《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甚至比支持哥白尼更进一步,称为现代物理学的发端。
艾萨克·牛顿
牛顿是一个不讨人喜欢的人,他和其他院士的关系声名狼藉。他在激烈的争吵中度过晚年的大部分时间。那部肯定是物理学有史以来最有影响力的书《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出版,让他很快成为名重一时的任务,被任命为皇家学会主席,并成为第一个被授予爵位的科学家。
通过哈雷夺取天文学家弗莱姆斯蒂德的工作成果,被告到法庭去,在最紧要关头赢得了法庭的判决---不得发行这部剽窃之作。牛顿被激怒了,作为报复,在后来的版本中系统地删除了所有来自约翰的引证。(对罗伯特·胡克也是报复吧...)
在和莱布尼茨之间的更严重的争论,大部分为牛顿辩护的文章均出自牛顿本人之手,虽然是以他朋友的名义出版!而莱布尼茨犯了向皇家学会起诉来解决争端的错误,牛顿作为主席,指定一个清一色由牛顿朋友组成的公正额委员会来审查...心犹未足,又在皇家学会的杂志上写了一篇匿名的观与谴责莱布尼兹剽窃行为报告的回顾。即便在莱布尼兹死后,牛顿扬言他为“伤透了莱布尼茨的心”而洋洋得意。
在两次争吵期间,牛顿已经离开了剑桥和学术界,在架桥曾积极从事反天主教政治,后来在议会中也很活跃。最终,作为报酬,他得到了皇家造币厂厂长的肥差。在这里,他以社会上更能接受的方式,施展他那狡狯和刻薄的能耐,成功导演了一场反对伪币的重大战役,甚至将几个人送上了绞刑架。(霍金对前前任牛顿可是一点不留情面啊,不知道映射一下狄拉克?还是为受害者复仇,哈哈,后者仗义啊。)

‎Stephen Hawking

[?]Stephen Hawking: His life in pictures
@qiusir:“物理才是人生最好的指南”,那本不怎么样的书的这个题目倒是很符合我现在的感受...

RR@12.15
(有同事问我,霍金和杨振宁谁更牛...)
我的物理著作比麦当娜谈性的书还更好卖。(残疾的霍金完胜流行歌星?)
1514年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1609年伽利略用刚发明的望远镜来观测夜空...1687年,牛顿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新世纪的曙光)
早在1692年,牧师理查德·本特利写信给牛顿,如果牛顿所说的万有引力总是具有吸引力的,那么宇宙为什么还没有崩溃呢?
天主教会抓住了大爆炸模型,并在1951年正式宣告,它和《圣经》相和谐。
1965年,我读到彭罗斯关于任何物体受到引力坍缩必定最终形成一个奇点的定理...1970年彭罗斯和我的合作论文...(彭罗斯荣获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质子是由希腊文中表达“第一”的词演化而来的...
1969年美国科学家约翰·惠勒为了形象地描述至少可以回溯200年前的一个观念时,杜撰了黑洞这个词。(black hole这个词用隐星替代也好,那个李淼在讲座中开了不恰当玩笑...)
“世界就是这样结束的,不是伴着一声巨响,而是伴着一声呜咽。”
阿尔法、贝特、伽莫夫(α、β、γ)
如果宇宙不是我们看到的样子,我们就不会在这里。
在任何闭合系统中无序度或熵总是随时间而增加。换言之,它是墨菲定律的一种形式:事情总是越变越糟。
爱因斯坦晚年用大部分时间寻求一个统一理论,但是没有成功。尽管他本人对量子力学的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但它拒绝相信它的真实性。(一位睿智的老人在一个错误的方向孤独地行走了几十年?探索和自我放逐...)
一个人因教唆他人去谋杀爱因斯坦而被定罪,却只罚款6美元。
不要说发掘个人的潜能,其实能把书房里的书很认真学习一下就会有很大的不同。当然了,的确有的人家没有书房,有的书房里也没有书,所以天赋这件事情也不是挖掘就可能行的...
牛顿成为第一个被授予爵位的科学家。

On this day..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