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28

小时候家里养的大黄猫生了一窝的小猫,送人前它们是我的玩伴,满炕上乱跑,还在我手上肆意舔食,我也可以随意摆弄它们的肢体。而平日里的这些"小可爱"面对外人善意的抚摸却会露出凶相,吃食的时候即便是我假装拿走食物的试探也会遭到利爪无情的反击。
后来家里养了小狗...因为逗它还被咬伤了手:(

小猫、小狗对陌生人的凶悍出于自我保护的戒备,对主人的温顺则是彼此信任的一种安全,而护食的本能却会让它们与外界完全敌对。
把人和动物类比是对人的不尊重,而动物或许是人的过去,很多时候人的表现又与动物有何不同呢。

对动物善恶的评价多依据人的主观印象,而于人自身的评判却往往忽略特定的处境被归因到本质。从邹老师的文章中看到汤玛士•巴瑞的这句话,着实让人体味:

品质,百分之九十决定于人的心态,百分之十才决定于人的知识。

心态是人对环境的一种判断,焦虑的"心"对外表现出戒备,在别人开来多是"恶",外人眼里的"善"更多是对自身安全有信心的外显。
说到心态,不同人不同阶段、不同处境有不同的心态,年轻人和老年人的心态不同,穷与富的心态不同…上年纪的人焦虑自己的健康,自然忌讳病和死的词汇,如蒋兴权怒对"骨灰级教练"的称谓;也如大人对年景没把握,会敏感小孩子无意说了什么不吉利的话。

屁股上有补丁的人更疑虑别人无意的目光,人的敏感往往对应某种焦虑,多取决于人的处境而无关乎品质。富足能够改变贫困的心态,但也会带来另外的心态。
"恶"是一种对环境缺乏信心的焦虑,而至于"善"更多的是一种安全的状态。和自然选择对应,人的很多品质也是一个社会选择的过程,而所谓的恶人应该是把作恶当成了一种生存的手段了。

人的危险多是自设的揣测,起于外决定于内在的判断。巴瑞提到的知识对品质的影响,我想这里的知识无非是对事件判断的能力,知识最后还要归结到心态,或许知识探求的本因就是寻求内心的安全。

以往上出租车前就有了对司机的戒备,还会计较那零头。生活的变化,或是所谓知识的一点缘故,如今每每想到出租司机的不易,哪怕多走了一段,就当接济别人。这样会让自己的心情好一些,而彼此心安理得后司机眼里我的品质也会不错。给了别人空间,也还自己安全。

心态决定品质,而什么决定心态呢?生活!什么样的生活决定了什么样的心态。我们努力工作为的是寻求一种内心的安全,而物质利益的追求往往是这个过程的一个开始...

教育的环境重在营造彼此的安全,学生的安全感,也包括教师的安全感,这样的氛围下心智之门才会开启,当然包括善的品质。

On this day..

2 Responses to ““善”是一种状态”

  1. mpo Says:

    善是一种状态,恶也是。
    但善恶关乎品质的说,无非是有的善的状态要比恶的状态多,但处于什么状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界的因素啊。
    所以,善良仅仅是一种状态,每个人都有的状态,恶也是如此。

  2. 恶的状态 | qiusir||求师得 Says:

    [...] 想到以前写过“善是一种状态”的小文,其实这样看来,恶也是一种状态,或是一个阶段。 想起小时候吃葡萄的经历,最初没有什么期望,咀嚼很小的葡萄甚至藤蔓觉得味道很好,等吃着熟透了的觉得更是甘甜,而中间阶段,看起来很大的葡萄个个酸涩难咽。如果善是始末的状态,那恶是中间的状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