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uth and Beauty
Truth and Beauty: Aesthetics and Motivations in Science S.Chandrasekhar
S.钱德拉塞卡,美籍印度天体物理学家,获得198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qiusir:"Truth and Beauty"的书名大概是取自他在诺奖颁奖仪式上的致辞:
简单是真理的标记,而美是真理的光辉。
The simple is the seal of the true and Beauty is the splendour of truth
@qiusir:又看了一遍15年前看过的Truth and Beauty,很难相信以前看过,多年后但愿再看一遍能有一样的明显进步。
@qiusir:视拉努金为偶像的钱德拉塞卡15岁上大学,在没人指导的情况下,19岁在《英国皇家学会会刊》发表论文《康普顿散射和新统计学》并获得政府奖学金,20岁在赴剑桥留学的轮船上推导出“钱德拉塞卡极限”,不仅活在全亚洲一位诺贝尔科学奖获的叔叔的阴影下,到了剑桥受到学阀爱丁顿的“霸凌”,随后多次更换研究领域都做到世界顶尖,李政道、杨振宁作为他的学生比他先获得了诺贝尔奖,衣着考究、板书漂亮的他作息规律、工作勤勉,钱德拉塞卡并没有极限......
0前言1986
这些演讲都作过精心的准备,在内容的细节以及措词上也作过认真的考虑。
从1946年作《科学家》的演讲到1976年《莎士比亚、牛顿和贝多芬:不同的创造模式》的演讲,中间相隔30年。
我所发现的新事实或新见解,在我看来并非我的“发现”,而是早就在那儿,我只不过偶然把它们拾起来罢了。这看起来有点奇怪,但这是真的。
一位科学家最重要的发现往往是他的第一个发现;相反,一位艺术家最深刻的创造多半是他最后创作出的。这种明显的差异我至今仍然感到迷惑不解。
牛顿在大瘟疫时期避居于家乡伍尔兹索普,这一期间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其他一些定律。大约在20年后,在哈雷的请求下他才开始重新写出开普勒第一定律的推导,但他没有就此打住,甚至也不满意随后作的演讲《论物体的运动》。不写完全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他是不会罢手的。他写这本书的速度和连贯性,在人类思想史上真是无与伦比的。
伽利略也是,他在作出他的一些伟大发现后并没有停步,他显然认为必须写出《关于两种新科学的对话》。后来拉普拉斯和拉格朗日继承了开普勒、伽利略和牛顿的这一传统。
与伏打、安培、奥斯特和法拉第名字相联的一些发现,必然先于麦克斯韦的综合;他们各自需要不同类型的努力。无论如何,强调“发现”的倾向仍在继续,而对在科学发现中如何理解取得科学成就的主要因素,则进一步突出和强化了这种倾向。
1科学家1946
“自从罗马帝国衰亡以来,天文学是所有古代科学学科中唯一完整流传下来的分支。当然,在罗马帝国残存的地域内天文学研究的水平下降了,但是,文学理论与实践的传统却从来没有丢失。”
我不相信在对科学的应用作刻意追求中,会发现科学的真正价值。
将理论科学分为基础科学和导出科学两部分。
E.Rutherford“其难以置信的程度就像用一发15吋的炮弹射击一张卫生纸,炮弹反弹回来并击中炮手。”
一个唯一的观测和对比所做的正确解释,竟导致了科学思想的革命,在科学史上也是无与伦比的。我认为查德威克发现中子一事也属于同一种情形。人们现在相信中子和质子是所有原子核的基本组成成分。
水星的实际轨道与根据牛顿定律预测的轨道之间存在着细微的偏差,该偏差指出了且随后证实了由广义相对论蕴含的对时空观的根本变革。
伽利略已经证明,匀速直线运动和静止都是物体的自然状态,偏离这种自然状态需要力的作用。
W.Herschel1803年宣布,在某些时候恒星对是双星,相互绕着对方旋转,表现的轨道是椭圆,而且开普勒面积定律同样可以适用。这种观察结果使得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范围从太阳系扩展到了遥远的恒星。我们现在很难想象得出赫歇尔的发现,对他同时代的人有多么大的影响。
现在牛顿定律仍能有效地运用到天文学的众多领域里。其中最新的领域是将整个银河系额运动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天体动力学”发展迅速...
某些基本定律的有效范围是不断扩大的。
布朗运动源于胶体微粒与他们周围的液体分子的碰撞。既然最细小的胶体微粒也要比单个分子重几百万倍,显然单一的碰撞几乎不会对胶体微粒产生任何影响。但大量的碰撞的整体效应是可观的。令人惊诧的是用于研究布朗运动的同样方法,也适用于研究像昴星团这样的群星运动。
哈雷对1337年到1698年间专门作过观察的24颗彗星进行了抛物线性的计算,这份论文的准确性和完备性可以说是达到了无可挑剔的成都,对人类的知识做出了既有纪念意义又令人回味无穷的贡献,读起来叫人爱不释手。
哈雷还说,很多迹象使他确信,1531年的那颗彗星与1607你那观察到的彗星以及1682年他本人亲自观察过的是同一颗彗星。“由此我很有信心地大胆预言,这颗彗星将于1758年重新出现。”哈雷没有看到这颗彗星再次出现就去世了。
皇家天文学家F.Dyson爵士在格林威治组织了两支考察队...将它们与太阳在别处时同一星场的照片加以比较,有明显位移,这表明星光在掠过太阳时,光纤的确发生了弯曲。(爵士和帮助了爱丁顿免于服兵役)
18世纪,唯心主义哲学家贝克莱大主教和他的追随者宣称,太阳、月亮和星体只不过是“我们头脑中额感知”,探索诸如星体构成之类的问题毫无意义。
1868年法国天文学家Jansen在日全食时,当太阳在喷射炽热气体的瞬间所获得的的色谱中,在众所周知额钠线附近存在着一条5876埃的明亮黄线。Sir Norman Lockyer首先意识到是一种新的元素,又因为该元素是在太阳中探测到的,所以称之我氦,1895化学家Sir Willian Ramsay在研究某些铀矿时产生的气体...
首先在太阳上探测到的元素随后在地球上被分离出来。
@qiusir:由小及大,由大及小,由近及远,由远及近。
实际上科学家努力工作的具体和现实的原因是他们那种愿望,即他们想尽自己最大的能力积极参与科学的进展过程。如果一定要我用一个字眼来描述激励科学家工作的主要动机,我用系统化Sysematization...
卢瑟福,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我甚至认为是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的看法:任何人想要作出惊人的发现,这是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发展,每个人都要依赖前任的工作。当你听说一个突然的,意想不到的发现---仿佛晴天霹雳---时,你永远可以确信,它总是由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影响所导致的,正是因为有这种相互影响才使科学的进展存在着巨大的可能性。科学家并不依赖于某一个人的思想,而是依赖于千万人的集体智慧,千万人思考着同一个问题,每一个人尽他自己的一份力量,知识的大厦就是这样建造起来的。
科学家的生活有什么价值呢?G.H.Hardy:给知识增添了一些东西,同时又帮助他人给知识增积了更多的东西:这些东西的价值与伟大的科学家们创造的价值相比,或者与那些身后留下了某种纪念或大或小的艺术家们创造的价值相比,知识程度上的不同个,没有性质上的不同。
@qiusir:可能是我比较喜欢关联记忆,都在不同书中出现相同的细节或是某些或明或暗的关联,总让我印象深刻。
2科学的追求及其动机1985
“我们在谈论别人,为什么要牵涉到自己?”
20世纪20年代中期,都是二十几岁的马约拉纳和费米的谈话
马约拉纳:每隔500年才出一个类似阿基米德或牛顿这样的科学家出现,而每隔100年就有1至2个爱因斯坦和波尔这样的科学家出现。
费米:那我将处于一个什么地位呢?
马约拉纳:理智一点,费米,我并没有谈到你我,我们谈的只是爱因斯坦与波尔。
火星轨道是研究行星运动的关键,因为火星轨道偏离圆轨道最远,使得哥白尼的理论显出了严重的缺陷。
开普勒写道:能来到第谷身边,这是神的旨意,我这样说是因为仅凭火星就能使我们揭示出天体的奥秘,而这奥秘由别的行星是永远也揭示不了的。
开普勒曾千方百计想获得他梦寐以求的第谷的观察资料。如果说他犯了偷窃罪,似乎也并不夸张,因为他自己就曾经承认:我承认,当第谷死的时候,我正是利用了没有或缺乏继承人这样的有利条件,使第谷的资料由我照管,或许可以说霸占了观察资料。
开普勒注意到,火星的运动在近日点比在远日点要快些,并且“想起了阿基米德”,于是用矢径(连接太阳和火星瞬时位置的矢量)的方法,算出了沿轨道运动的面积。1603年发现面积定律被牛顿称为开普勒三大定律的第二定律。
开普勒用了10年多的时间发现了第三定律。“以至刚开始的瞬间,我感到我好像在梦幻之中。”
第一本书《宇宙的奥秘》中,“但愿我们能够活着看到这两种图像能够相互吻合。”22年后,在《宇宙的奥秘》再版中加进了这样的注释:22年后,我们终于活着看到了这一天,并为此感到欢欣鼓舞,至少我是如此...
“开普勒的全心全意致力于实验工作、完全不理会叽叽嚓嚓的谄言的宁静心理,在第谷看来,就几乎是一种超人的品质。这儿有点不可理喻的地方,即似乎缺乏某种情感,犹如极地严寒中的气息...”
迈克尔逊在一生中,主要的追求一种测量光速的更准确的方法。他的许多工作与他热衷于光波及其应用有关,因为他研制出的干涉仪,首次直接测定一颗恒星的直径。至于在爱因斯坦相对论公式中起决定作用的迈克尔逊-莫雷实验,不可否认地改变了人们对时空的认识。奇怪的是他从来没有对这一结果表示出一丝快乐。以至于1931年4月爱因斯坦拜访迈克尔逊时,他夫人觉得有必要私下告诫爱因斯坦:“请不要和他谈以太。”
爱丁顿去世前的一年曾说道:“过去的16年中,我从来没有怀疑过我的理论的正确性。”虽然他自己这么所,但他的工作对此后的发展,没有留下任何印记。(是不是觉得当年当中手撕他论文的梁子还没放下呢)
开普勒的事例有力地说明,坚持不懈的努力能导致伟大的且具有开创性的发现。于此同时,很多事例表明许多了不起额想法几乎是自发地产生。
狄拉克:我不能够很明确地说清楚这种想法到底是如何出现的,但我感到这种工作是一种“太容易获得的成功”。
爱因斯坦:1907年,当时我正在写一篇有关狭义相对论的综合性论文,...突然,我的一生中最得意的想法闪现出来了...
海森堡
当最后一个计算结果出现在我面前时,已是凌晨3点了。...我感到,透过原子现象的外表,我看到了异常美丽的内部结构,当想到大自然如此慷慨地将珍贵的数学结构展现在我眼前时,我几乎陶醉了。我太兴奋了,以至不能入眠。天刚朦朦亮,我就来到这个岛的南端,以前我一直向往着在这里爬上一块突出于大海之中的岩石。我现在没有任何困难就攀登上去了,并在等待着太阳的升起。(那里应该成为圣地,至少是一个景点)
这些纵横关系凭借其数学的抽象性以一种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方式呈现出来,它是一种我们只能谦恭接受下来的礼物。
汤川秀树50多岁写了一本自传《漫游者》,他以由于的笔调写道他那伟大的发现:“我再也不想写除此之外的东西了。因为,对我来说,我不懈学习的那些日子是值得留恋的;另一方面,当我想到我的学习时间逐渐被其他事情占有了时,我感到伤心。”(目前来说,看书是我很喜欢的那件事,是我不需要递烟卷的交际,但想到我的读书时间会被一些没用的事挤占时间,我感到伤心,恼火...)
Wordsworth(桂冠诗人华兹华斯的英文名酷啊)(Plain living and high thinking被作为牛津大学吉布尔学院的格言)描述牛顿,“一个人独自航行在陌生的智力海洋”。
奥斯特瓦尔德和马赫的强烈批评,让玻尔兹曼深感失望,以至最后自杀了。他的孙子费莱姆写道,“他是他思想的殉道者。”点集合和无穷阶等现代理论的创始人康托尔引文老师的痛恨和敌视他以及他的理论,最后精神失常,晚年是在精神病院读过的。
卢瑟福:
1897年引入新的方式将放射性分解为粒子、粒子和射线,1902年将放射性衰变的规律公式化,在物理学中首次使用概率和不确定性等术语来表达物理公式,而且也是量子力学概率表述的先驱。
1932年,福勒称之为“创造奇迹的一年”,考克饶夫和瓦尔顿发现了用人工衰变的方法将Li^7转变为两个粒子;布莱克特在宇宙射线中发现了正电子;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创造这些奇迹的人都是在剑桥的卢瑟福的卡文迪许实验室中工作。
“卢瑟福,你总是处在事业的波峰之上。”“我自己创造了这个波,难道不是吗?”
《简明牛津字典》将“有趣”fun解释成“滑稽举动”drollery
对科学的追求常常被比喻成攀登一座很高但又不是高不可攀的山峰。我们当中有谁能够奢望,在一个天气晴朗无风的日子去攀登珠穆朗玛峰并达到它的顶点,在宁静的空中,纵览那在雪中白得耀眼的一望无涯的喜马拉雅山脉呢?任何人都不可能希望看到自然界和宇宙的上述情景。但是,仅仅站在峡谷的底端等待着太阳越过干城章嘉峰,也未免太俗不可耐了。
3莎士比亚、牛顿和贝多芬:不同的创造模式(1975)
同伊丽莎白女王一世时代的所有人受的教育一样,莎士比亚受的教育很少。虽然这些教育使莎士比亚感到心满意足,但是他从来没有信服过他学到的知识:死啃书本,终无所获,引经据典,吓唬别人。
“要是一个人的诗不被人懂,他的才情也得不到应有的赏识,那比小客栈里开出一张大账单来还要命。”
“哪个情人不是一见钟情?”
在《哈姆雷特》中,莎士比亚表达了他的戏剧思想,也表达了他对正在兴起的敌手Ben Jonson以及黑僧剧院重视的机智和时尚戏剧的反映。(Freeman Dyson似乎觉得莎士比亚提携了本,视Richard Feinman为莎翁)
“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是属于一切时代。”
贝多芬渴望得到伟大的声誉,似乎毫不怀疑自己的额超群才能足使他免遭所有不幸。
“见鬼去吧!我对你的整个道德体系不屑一顾。能力就是出类拔萃者的道德,这也是我的道德。”(似乎15年前的读书笔记就记录了这条,但似乎没啥痕迹,关键是自己还不够有道德哈哈哈)
贝多芬承认曾打算自杀,“我作为一个普通人,仅仅为我的艺术和未完成的职责而活着。”“即便对于艺术,也不必再对它掩饰你的耳聋...”
描述牛顿思想的话“有如独自穿过陌生的思想海洋”来描述最后时期的贝多芬的思想,再恰当不过了。(前后两种翻译不同)
“这是一个极度宁静的人所创造的作品,这是一个曾搏击长空但如今一切已成往事的人所有用的宁静。”
牛顿
“这是最后一个奇婴,东方圣人也得向他致以真诚而恰如其分的敬意。”其实,儿时的牛顿并不是神通。1664年,22岁的牛顿的天才似乎已经含苞待放了。在伍尔兹索普,23岁的牛顿在科学上做出了三大发现,微积分,光的色散和万有引力定律。(书读多了,人物和情节更连贯和交织,似乎也更容易记住。)
1672年牛顿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应秘书的要求介绍他的望远镜
*1672.1.8:牛顿建议报告他的光学发现,而不是对望远镜的描述。“在我看来,如果那不是迄今对自然的演变所做的最重要的发现,也是最有趣的发现。”
这是牛顿第一次也是唯一次表达了对自己的发现的热情。但是,当牛顿发表了关于光的色散的解释后,随之而来的却是一场灾难:一场激烈的论战爆发起来了。牛顿对那些批评者的无能,感到不可容忍的恼火,他们甚至对已经用实验证明了结论都不理解。“我不杜撰假说。”
*1672.12.5:“我己经够了,因此决定今后只关心我自己,而不再关心促进哲学计划的实现。”
*1682.9.12:能够得到公众广泛的好评和承认,我并不认为这有什么值得我羡慕的。这也许会使与我相识的人增多,但我正努力设法减少相识的人。拿起笔写那些可能会引起争论的文章是最可羞的事,这种想法与日俱增。
1684年1月,胡克、哈雷等在伦敦聚会,他们提出了在平方反比引力作用下,行星的轨道是什么形状的问题,8月哈雷到剑桥拜访牛顿,牛顿立刻回答,轨道是一个椭圆,而且说早在7年前就已经得出这一结果。这次偶然的但非出自牛顿本意的事件导致了科学史历程的改变。(后来又引发了发明权的笔战,哈雷应该站牛顿一边的)
在哈雷的劝说下,
*1684年12月底,牛顿开始动笔写《原理》,17个月后
*1686年5月把《原理》的三卷本的全部手稿交给了皇家学会...
只有当我们知道牛顿取得了多么大的成就后,我们才会明白拿牛顿与其他的科学家相比是极不恰当的。事实上,只有莎士比亚、贝多芬才能与牛顿相提并论。
@qiusir:*1672年1月,牛顿第一次表达了对自己发现的热情,建议皇家学会报告他的光学发现而不是对望远镜的描述。“在我看来,如果那不是迄今对自然的演变所做的最重要的发现,也是最有趣的发现。”但之后招致的一场激烈的论战,让牛顿对那些批评者的无能,感到不可容忍的恼火。*1672年12月,“我己经够了,因此决定今后只关心我自己,而不再关心促进哲学计划的实现。”1682年9月,“能够得到公众广泛的好评和承认,我并不认为这有什么值得我羡慕的。这也许会使与我相识的人增多,但我正努力设法减少相识的人。拿起笔写那些可能会引起争论的文章是最可羞的事,这种想法与日俱增。”*1684年8月,哈雷到剑桥拜访牛顿提起年初和胡克等人提出在平方反比引力的作用下行星轨道形状的问题,牛顿立刻回答是一个椭圆,而且说早在7年前(1666~1667)就已经得出这一结果。这次偶然的但非出自牛顿本意的事件导致了科学史历程的改变。在哈雷的劝说下,*1684年12月底,牛顿开始动笔写《原理》,*1686年5月把《原理》的三卷本的全部手稿交给了皇家学会。如果想想因为争论自杀的玻尔兹曼和精神病了的康托尔,哈雷最伟大的发现未必是彗星,而是“独自航行在陌生的智力海洋”的牛顿。
“当我读《原理》的时候,感到好像身在古代的军械库中,那里的武器尺寸如此之大,以至当我看到他们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感到惊奇:能用它们作武器的是什么样的人?因为我们几乎提不动它...”
“为了避免让那些在数学上知之甚少的人损害我的思想,我故意把《原理》写得深奥一些。但是,有才能的数学家,还是可以理解的。”
尽管完成《原理》的牛顿才42岁,这时他的数学才能可以毫不夸张地所处于高峰,并且在另一个40年里他完全可以保持这一才能,但是,以后他再也没有认真地进行科学研究了。
“他特有的才能就是,他能把一个纯粹的治理问题在头脑中持续保持下去,直到他完全搞清楚为止。我想他卓越的才能是由于他有最强的直觉能力和上帝赋予的最大的忍耐力...我相信,牛顿能把一个问题放在头脑中一连数小时、数天、数星期,直到问题向他投降,并说出它的秘密。”(想起学生龙宣宇关于等时圆的问题拓展了,几十天的思考...)
“我不知道我可以向世界呈现什么,但是对于我自己来说,我似乎只是像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孩子,以时常找到一个比通常更光滑的卵石或更美丽的贝壳而自娱,而广大的真理海洋在我面前还仍然没有发现。”(难怪我出去玩,常常捡拾一些漂亮的小石头回来,看来要抽时间去海边玩耍了哈)(我们还是孩子,看到的不过是大人们的大腿,远方是大人的...)
哈代:拉玛努扬的真正悲剧并不是他的早逝。当然,任何伟大人物的早逝,对人类都是一场不幸,但是,一个数学家到了30岁已经比较老了。因此,他的死也许并不像表面上那样使一场灾难...
T.Huxley:科学家过了60岁害多益少。
随着科学家的成长和成熟,他的无能也就越明显。
1878年,麦克斯韦逝世,享年49岁。最后的8年在剑桥,主要致力于编辑出版卡文迪许的科学遗稿,组织和建设卡文迪许实验室以及处理其他各种各样的教学事务。麦克斯韦的早逝虽然是一个悲剧,然而我们也必须承认,他后来的工作没有达到他30岁前的高度。
“1925年以后,爱因斯坦对最新物理学动态的兴趣开始减弱。他自动放弃了他作为那时第一流的物理学家的领袖地位,从原先研究的领域退出来,逃到他自愿去的流放地,这种状态只有少数几个同行愿意效仿。在他最后的30年中,他越来越像个隐士,和当时的物理学发展失去了联系。”
海森堡:美是各部分之间以及各部分与整体之间固有的和谐。(一部好的电影也符合这个物理学家给出的美的定义。)
数学是美的原型。
Weyl:我的工作总是尽力把真和美统一起来,但当我必须在两者中挑选一个时,我通常选择美。
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发现,在相同张力作用下的振动的弦,当它们的长度成简单比例时,击弦发出的声音听起来是和谐的。海森堡说毕达哥拉斯的这个发现时“人类历史上一个真正重大的发现”。
当法拉第讲述他对点的研究时,当时的财政大臣Gladstone格拉斯通却打断了法拉第的话,不耐烦地问道,“但它到底有什么用呢?”法拉第回答,“啊,阁下,也许不就你就会收它的税了。”
雪莱:而且人既然已经使用自然力做奴隶,但是人自身反而依然是一个奴隶。
莎士比亚《亨利四世》:
第一,我忧虑;第二,我的敬礼;最后,我的致词。我的忧虑是怕各位看了这出戏后会生气;我的敬礼是我应尽的礼貌;我的致词是要请各位原谅。
4美与科学对美的探求(1979)
@qiusir:看到15年前自己在这本书页眉上写的这段话,现在早就把喜欢吃的放前面了:美妙的语言,自己甚至不愿读完,如同小时候尽量慢一点咀嚼碗里留到最后吃的那块肉。
“科学在艺术上不足的程度,恰好是科学上不完善的程度。”
“灵魂对美的光芒感到震惊,因为他感到灵魂深处有某些东西被唤醒了,这些被唤醒的东西并不是从外部输入的,而是一直潜藏在无意识领域的深处。”
“事物的美存在于思考它们的心灵之中。”
“或如沃恩所说的和谐的原型,是那些能够领悟它们的人本身固有的。它们不是通过概念过程被接纳,相反,它们产生于一种先天性直觉。”
“发现新知识时所感到的欢欣,正是来自这种早就存在的意象与外部客体行为的协调一致。”
“上帝不掷骰子。”爱因斯坦甚至说过更带刺激性的话:“在评论一个物理理论时,我常问自己:如果我是上帝,我会不会这样来安排宇宙?”
波尔的劝告,“我们的责任不是规定上帝如何安排这个世界。”
“科学家们最早的成就常常是他们最后的成就。”
“一切绝妙的美都显示出奇异的均衡关系。”
莫尔说最伟大的雕塑能在任何距离上进行观察,因为在不同的距离会显示出不同的美。
5阿瑟·米尔恩和他在现代天体物理学发展中的地位(1979)
“一旦我的理论被人们认识后,它将被视为一种革命。这样吹捧自己的工作实属少见,但我内心的确是这么认为的。”
“他虽死犹生,他的智慧永存。”
6纪念S.爱丁顿诞辰100周年讲座(1982)
爱丁顿的父亲是一所学校的校长及校董,道尔顿一百年前曾在那里任教。
爱丁顿很早就显示出对大数的迷恋,他学会了24*24乘法表,有一次开始数《圣经》有多少字。以后的生活里,写道天体大小和距离时他常喜欢明确地带上所有的零。
我知道你们不会介意多或者少一两个零,可大自然在乎。
“人类的个性无法用符号来估量,正如你无法摘录一首十四行诗的平方根一样。”
“拒绝信条与保持生活信念并不矛盾。科学没有信条,并不等于我们对信仰漠不关心。我们的信条不在于相信已有关于宇宙的全部知识永远正确,而是确信我们仍在前进途中。如果说我们所谓的事实是变化着的阴影,那么这阴影正是永恒真理之光投下的。”
爱丁顿对物理学最重要的贡献,创立现代理论天体物理学,开辟恒星结构、组织和演化的新学科。
弗兰克·戴森组织了两只队伍检验广义相对论,作为皇家学会的天文学家,帮助调停,使得爱丁顿延缓了兵役。
“那个时刻到来之际文明状态允许的话。”
“与其平分荣誉,不如将全部荣誉归于每个人,因为如果他们中的任何人没有发挥作用,或者是缺乏洞察力、热心,或者缺乏把握时机的本领,我怀疑这次考察还能否完成,最早通过观测时间和空间到底为何物这一伟大的荣誉,很可能落入他人之手。”
(三一学院餐后谈话中)“您一定是世界上三个懂广义相对论的人之一。不要谦虚,爱丁顿先生。”“正好相反,我在考虑第三个人会是谁。”(我靠,科学家狂妄起来没边啊。想到爱因斯坦说常以我如果是上帝的话我会怎么办...)
“空间不是大量密集在一起的点;而是大量相互联结在一起的距离。”
“我们处处都可以感受到辛勤刻苦的劳动和一丝不苟的审慎。”
G.Crowther:爱丁顿的统一理论,除了它的含糊性外,它解释了太多的东西:事实上他对一切都做出了解释,到头来人们发现这种理论什么也没有解释。这种理论充其量只是未完成的工作,正如达芬奇的科学研究一样,它所包含的洞察力的闪光,可能要等到其中的重要内容通过非常不同的途径和方法被充分发掘之后,才会为后代人所欣赏。
“我无意为结论的无说服力道歉,因为它不是结论。但愿我确信它还只是开始。”
(爱丁顿再次自大了)“对于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人们却认为克服困难去弄懂这种含糊性是值得的。我相信,当人们认识到必须理解我,并且‘解释爱丁顿’成为时尚时,他们会理解我的。”
“古代有两位飞行员,他们给自己装上了翅膀,Daedalus蒂达洛斯在不太高的空中安全地飞越了大海,着陆额时候理所当然地受到赞誉。年轻的Icarus伊卡洛斯迎着太阳高飞,最后捆绑翅膀的蜡熔化了,飞行也就因此彻底失败。...是他明确地暴露出他所处时代的飞行器在结构上存在着缺陷。...我们可以指望从他的失败中得一些启发,去建造一个更好的飞行器。”
因此,在今天,我们怀着极其崇拜的心情,纪念一位曾朝向太阳勇敢高飞的伟大灵魂。
@qiusir:我不喜欢让学生叫我老师,除了是因为姥姥的姥,我还觉得自己坦诚教学,希望带给学生各方面的我所能帮助的,所以不是完全开玩笑讲,我让学生可以称呼我为导师哈哈
@qiusir:回过头来看了这本15年前的书,似乎只是记得看过,记得这本书的某些部分不错,但别的痕迹似乎没有。莫非阅读是翅膀,头脑是天空?今天我试图留下更多的痕迹,他年再翻阅的时候,愿有更大的进步体会。
7广义相对论的美学基础(1986)
@qiusir:不仅过去的三四百年的科学和中国无关,近代也少有华人的身影。或许如戴森所言,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擅长吧...
1915年春夏期间,史瓦西在德军东部前线服役,很不起眼的技术参谋。服役期间得了病,1916年5月11日与世长辞。
“他的结局是悲惨的,他以极大的勇气和毅力长期忍受着战场上患下的可怕的病痛给他的折磨。”
目前为止,在观测中,有关广义相对论的精确特征还没有任何验证,在可以预料的将来一段时间里也不会有。
“值得永远信赖的思想,必须建立在坚实的自然根基上。”
“任何充分理解这个理论的人,都无法逃避它的魔力。”
附录:寻求秩序
钱德拉塞卡对黑洞、蓝天和科学创造力的思考
每天工作至少12小时,一周工作7天,如此勤奋工作了10年左右。
把他研究的结果写在一本书里,就不再注意这个研究课题,而去寻找天体物理学领域里另一个完全不同的课题,埋头研究下去。
爱丁顿也将在会议上发言,题目和他的一样。
每个人都走到我的面前,“太糟了,钱德拉,简直太糟了。”我记得我站在火炉前自言自语地重复一句话:“世界就是这样结束的,不是伴着一声巨响,而是伴着一声呜咽。”
与爱丁顿的争论还持续了几年,这使钱德拉塞卡失去了在英国取得一个有任期职位的任何机会。(这两位都十分出色的人终生都保持着友谊)
现在感到十分幸运,幸亏当年被他赶出原来研究的专业。“但我不认为对我个人有益。爱丁顿的赞美之词将使我那时在科学界的地位有根本的改变,我会在天文学界里大有名气。但我的确不知道,在那种诱惑的魔力面前我会怎样。”
贝多芬47岁时对一位朋友说,“现在我知道怎么作曲了。”绝不会有一位年满47岁的科学家会宣称“我现在知道怎么做研究了”。
作为大自然基础的各种真理,比最聪明的科学家更强大和有力。
爱丁顿是一位伟人,他说一定有一天自然法则阻止星体变成一个黑洞。他怎么会说这样的话呢?仅仅因为他认为那样不好吗?相似的,爱因斯坦因为不赞成量子理论,“上帝不会掷骰子。”他怎么知道上帝不掷骰子呢?
“我追求科学的方式给我带了不幸的事实是,它扭曲了我的个性。我不得不放弃生活中其他一些兴趣。我把所有时间都奉献给了科学事业。我想精读莎士比亚的所有剧本,一个字也不漏,一行也不漏。”
“我不知道,能不能用遗憾这个词表达我的这种感觉。但人迟早总会习惯这些损失,人总不会更自己过不去,他总得跟自己妥协。要把事物整理得有条有理,那总是要花费一定的时间的。”
致敬
在这本书付梓之际,惊闻钱德拉塞卡教授于1995年8月21日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病逝。
[?][2004]莎士比亚、牛顿和贝多芬
P.S.年末温习
(书名的来源吧)The simple is the seal of the true and Beauty is the splendour of truth
(爱因斯坦出名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他喜欢出名,狄拉克就不同,卢瑟福被认为更重要)(E.Rutherford的散射实验)一个唯一的观测和对比所做的正确解释,竟导致了科学思想的革命,在科学史上也是无与伦比的。我认为查德威克发现中子一事也属于同一种情形。
(像波尔模型和行星模型一样)令人惊诧的是用于研究布朗运动的同样方法,也适用于研究像昴星团这样的群星运动。
(《旅人》的翻译更靠谱吧)汤川秀树50多岁写了一本自传《漫游者》...
@qiusir:现世不乏一种人,人前动不动孔子说、老子说,而比照平日的修为,难见半点知识分子的涵养,倒是在权势面前谦逊得很孙子。课堂上也有类似的苗头,有学生对物体受力还分析不清楚,运动定律也不理解,面对一道题目却大言用动量。莎士比亚大概说过,“死啃书本,终无所获,引经据典,吓唬别人。”哈哈,我来自证一下~~~
(牛顿的老家)在伍尔兹索普,23岁的牛顿在科学上做出了三大发现,微积分,光的色散和万有引力定律。
(衣着考究的S.钱德拉塞卡像是《电流大战》里的尼古拉斯·特斯拉)“世界就是这样结束的,不是伴着一声巨响,而是伴着一声呜咽。”
(每每读到一本好书,甚至一句很深刻的句子,都觉得很偏得,这是现实中接触的人不能带给的,看书也让我向更向往清净,也就更不在意别人的看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