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度日如年”是用来形容生活艰辛,日子难过,过一天象过一年那样漫长。而今日子好了,有了“度日如年”的新解,说每天的吃喝如过年一样丰盛。可当真的过年了,酒足饭饱的年反而让人觉得平淡无趣了。看来对年的诠释仅仅停留在吃穿的物质层面还是片面的,社会的发展让人们对文化越来越依赖。
年前大小媒体对改革开放三十年巨变的再次放大,让满怀“做鬼也不放过你”的质朴人民,也不得不对“八辈祖宗们”的苦难有所疑问,勤劳勇敢的我们是不是早该过上“度日如年”的好生活呢?如果以前的苦仅仅是时代的苦造成的,那面对今的好又何必抢尽好时代的功呢。
今年除夕夜,小区里的爆竹声要较往年少不少,有人说是经济海啸给闹的,很难相信华尔街那只蝴蝶的小翅膀竟然能影响到大洋对岸的某个角落。爆竹我是很多年没买了,理性还是现实?我倒是每年去郊区买些烧纸烧,也不认为那是给故去的人烧的。和爆竹相比,毕竟少了些噪声污染。其实我们很多所谓的传统常常就是折腾,而胡哥提到“bu zheteng”,平实中露有胆识。
央视的春晚,很喜欢台湾的纵贯线组合歌曲串烧,后面土产的“在希望的田野上”等老歌联唱的反衬,特别主场观众表现的反差一样让人印象深刻。如果说香港更直接让我们领教了什么叫物质的发达,相信台湾能让我们明白什么叫文化。餐馆里的赵本山一直说“不差钱”,说钱在自己家炕头上的黄包里。很多时候我们也说“不差文化”,我们的文化都埋在几千年来老祖宗的坟墓里呢。
对文化的消费,太多的地方停留在计划经济,所以有那么多的样板歌舞,而大众的市场消费还仅仅停留在二人转等的大雅上...制度不民主,人性不解放,教育就没有前途...就没有文化的发展,而平日里被压抑,过年也就没意思。
大雾,不宜跑步。一个人开着车无聊地在浑河边转,上桥,下桥...上午十点多的太阳在似云非雾的掩衬下竟罕见地露出如月亮般的皎洁,天色朦胧,还真让人怀疑此时是不是在夜晚呢。
On this day..
- BOOK ME WE BOOK -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