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qiusir:不用早起,得来速热豆浆后去公园散步,然后来学校拍风景,监考时喝喝咖啡看看书,高三模拟考试这两天过得好不惬意~


《如何学习》How We Learn Benedict Carey 凯里《纽约时报》科学专栏记者
Q:如果让你再来一遍,你会如何度过你的中学时代?
A:那么我不会再把学习当成一桩苦差事,而会像解谜题那样将其当成一种乐趣。我会将一些认知科学中发现的学习技巧量体裁衣地应用到相应的学习科目中去,也不会再因为自己不是“最好的学生”而狠狠苛责自己,因为没有什么事“最好的”!
Q:在中国,有大量学习刻苦勤奋的“好学生”,你对他们有什么建议?
A:学会放松。这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学会的事情。实际上,学会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学习时间与学会放得开同样重要。懂得了科学的学习方法,你就会对如何利用好手上的时间心中有数,这其中当然包括何时该休息一下。与其“再多花些力气、再多花些时间”,你其实更应该想办法让自己事半功倍。

中文版序 理想的学习
从根本上来说,睡眠就是一种学习方式:它能巩固你正在练习的动作,能把麦子与谷壳分开,能从噪音中提取信号。(最近也有说睡眠是为了遗忘白天学的东西的报道)
引言 为什么学习最好的不是最用功的学生
那是一个低频信号,就像地下室洗手间里水龙头的滴答声,要过上好一阵子你才能注意到,那就是疑惑。
他们总有办法展现自己的最佳水平,从来没有那种犹如被捕获了的小兽般惶恐无助的神色。就好像有人告诉过他们,不需要什么都一下子全明白,有些东西过上一段时间自然就懂了,甚至这种似是而非的过程本身对学习来说就很有价值。
“放宽留给自己的余地。”卢梭
学习的方法并没有好坏之说,只是不同的策略适用于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信息的获取而已。一个聪明的猎人会因猎物的不同而设置不同的陷阱。
“卓越”是一种很美好的理想追求,我祝愿那些有基因、有动力、有运气、有门道的人能赢得这一“六合彩”。
(qiutopia)瞄准的是那渺小又宏大的目标...

01编故事的能手:大脑学习的机制
记忆弥漫性地渗透在控制思维的那部分大脑区域里,就好像橙子汁充盈在橙子瓣里一样。
记忆就好像是已经存档的一个个视屏,脑神经一个点击,就能启动播放,再一个点击,则又放回去了。
大脑会创造出一套意义、一套说法、一套因果关系。
记忆提取“踪迹”每一次都略有不同,而且永远如此。用科学家的话来说,这是用我们的记忆来改变我们的记忆。

02遗忘的威力:过滤干扰信息,激活深处的宝藏
遗忘的正面作用之一,就是大自然中最精致的“垃圾信息过滤”功能,这一功能使得人的大脑能够专注于某一件事,只让该出现的信息出现于脑海。
“假如我们把一切都记在心里,那么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会差劲得像是什么都没记住一样。”
我们提取任意一条记忆时,总会同时修改其“可提取系数”,乃至常常修改其内容本身。
“遗忘式学习”
“我们更愿意看到的是经过最用心的研究之后遭遇失败时的无可奈何,而不是面对困难只知道摆出一脸无能为力的裹足不前。”
“用进废退”这四个字所掩盖掉的东西,远比它揭示出来的要多得多。
@qiusir:个体的认知似乎会有这样的悖论:每挖掘出一条真相都付出埋藏更多真相的代价,也如彰显一点必然要忽视和遗漏很多作为铺垫一样。而上述的认知也难说是被埋藏的还是被挖掘的......
“我们不仅会忘记曾经一度记得的东西,也同样会记起曾经一度被遗忘的东西。”
大脑能存储的东西可供300万套电视节目同时播放。

03打破学习的好习惯:环境对学习的影响
患有躁郁症的人,情绪起伏波动会非常极端。他们的情绪变动大约以几星期到几个月为周期,一时间活泼开朗精神亢奋,一时间沉郁沮丧满心灰暗。
在这样错乱的精神状态中,人常常会进入一种特殊的或痛苦或欣喜或孤独或恐惧的情绪波动中。
“当你处于兴奋状态时,一切都是那么美好,思绪和感触有如流星一般,频频飞速划过脑际,你不由得跟着这些思绪和感触飞奔,直到你遇见更明亮的流星......但是,不知从何时何处开始,一切都变了。飞奔的思绪飞得太快,而且太多,神思的明澈没有了,你整个人都被埋在了困惑之中,记忆也跑掉了。”心理学家R.Jamison也是一名躁郁症患者。
@qiusir:精神之于人或如橙汁之于橘子,其实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未必是精神不充沛,或许是经济不充盈吧...

04拉开时间间隔:化整为零才能记得持久
spacing effect 分散式学习 间隔效应
“同样的重复次数,若恰当地分成几组、拉开时间距离来完成,要比集中起来一次完成效果明显好多。”
刚学过一个新概念,你不必立即复习
05先考试后学习:利用无知的潜在价值
@qiusir:“活到我这个年纪,早已明白嫉妒并不能拉近和那种人(不用功就能考高分的学生)之间的距离。何止嫉妒没用,连更拼命地努力也一样没用。相信我,我早就那么做过了。”我看B.Carey的这段话能上负能量墙了。 ​​​​
温斯顿·丘吉尔年少时,曾经花了好几个星期为参加哈罗公学的入学考试做准备。1888年3月的那个重要的日子,他打开了考卷...大脑当即一片空白,竟然没能回答出哪怕一道题来。“我在卷子的最上面写下了我的名字,也写下了考题的编号,想了很久,我又在编号前加了一对括号...除此之外,卷子上还留下了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墨点和几块污迹。我盯着那令人伤心的斑点,整整呆坐了两个小时。”(二战英雄诺奖得主的这段记录能唤起不少参加少年班试读的童鞋的回忆吧)

必要难度原则:你的大脑越是费尽力气挖出某项记忆,你对其再次学得的程度也就越深,因为提取能力与储存能力都被增强了。而“熟练度”却恰好是这一原则的反作用:越容易唤出的资讯记忆,再次学得的程度也就越浅。也就是说,立即复习你刚刚徐色果的东西对你没有任何意义,那并不会增加任何记忆强度。
“我们的记忆有一个奇怪的特点,即主动的回想比被动的重复效果要更好。”
考试其实就是一种学习方式,一种不同常规却很有功效的学习方式。
“考试都是学习的辅助手段,我们不应该仅仅将其当做衡量学生学习水平的工具。”
跟直接学习相比,预考更容易把知识“赶进”脑子里去。
对着自己也好,对着他人也罢,把你学过的东西表述出来,这种简单的做法并非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一种“自考”方式,它更是一种“学习”的方式。

06孵化:沉淀思维离不开分心与分享
“在我的脑子已经累了的时候,或是坐在办公桌前正儿八经工作的时候,灵感从来不肯跑出来...可要是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沿着缓坡走上山林,却是他们最喜欢跑出来的时候。”
“格式塔”是德文,意思是“形状”、“形态”,格式塔学派认为,在感知某种物体、观念或者规律时,人会首先感知到整个全局,然后才是归纳细节。
当盒子里装了东西时,盒子的功能就被限制了。(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假如我问另外一个人死门他会告诉我是哪个?”
遗忘有助于学习,作用之一是“过滤器”,作用之二是“被动地强化再次学习时的记忆”,作用之三是催进解决问题时的创造性思维。
@qiusir:B.Carey总结了遗忘对学习的正面作用,作用之一是“垃圾信息的过滤器”,作用之二是“被动地强化再次学习时的记忆”,作用之三是“催进解决问题时的创造性思维”。那如果人类没有遗忘又会怎样呢?心理学家W.James说,“假如我们把一切都记在心里,那么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会差劲得像是什么都没记住一样。”看来我大育才校训里要加入一条“学会遗忘”……

07渗滤:适度中断,预冲向前,先退一退
在即将完成之前最全神贯注的一刻被打断,则能最大程度地加深他对那项工作的记忆。
人的基本需求和动力会提高自身感知力对周围能满足这些需求的相关事物的敏感度。
我的整个高中和大学时代一直都是这样,总是寄希望于别人来告诉我该如何往下进行,始终陷于一种被动的、踌躇不决的思路框架中,害怕丢脸的心理远远超过了真正的求知欲,更没有什么明确的见地。其结果是,我从来不曾想一位其实很容易就能直接请教的思想者请教:问问我自己。我只顾着到处看别人,到处找那些更好、更聪明的观点,我不认为自己想出来、写出来的能更好,我对自己没有任何信心。
@qiusir:对待一本翻译的书和国产的教育书籍的态度,就如平时宁愿看字幕的国外电影也不愿意看看国产电影一样的。

08交替:混杂在一起的印象更深刻
做远近靶心交替练习的那组孩子获胜,而且胜得毫无悬念。
交替训练强化了肌肉对动作的意识。
“过去,人们一直认为越是能让训练方式变得更直接、更精专、更频繁或是更有效的改进,越能有助于人们尽快掌握。”“我们搜集到的证据说明,这种观念很值得商榷。”
混合学习 交替学习 interlearning

09不加思考地习得:把握感知的力量
10打个盹,就能赢:让睡眠来巩固你的学习成果
苯环的发现、元素周期表等都是做梦...
睡眠增强记忆力、理解力和学习力

尾声
终身学习用好大脑
我们把自己失败的沮丧归结于毫不相干的原因,糊里糊涂地自己挡住了自己的道,而且档了那么久。
以食为天的生存之道,“是永远没有完结的风餐露宿。”哈佛大学心理学家Steven Pinker
学习,归根结底就是你做的每一件事。
将学习的时间分散开是最可靠、最有效的加深记忆、延长记忆时间的最好办法。
@qiusir:“学习的时候你一眼就能看‘明白’的内容会让你误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这是‘熟练度错觉’,它会在潜意识中自动形成,因此要小心那些容易强化这种错觉的‘学习方法’:划荧光线、再抄一遍笔记、再看一遍老师指出的重点,以及刚刚学过之后再复习一遍。这些大多是被动式的、不过脑子的学习,几乎不会提升任何学习效果。相反,你需要让脑筋动起来,比如说考考你自己,或隔两天再复习,这样才会真正帮助你提升学习效果,并暴露熟练度错觉的所在。”看到B.Carey的这段话,最先想到的是那些课堂上把精力只放在记笔记的同学们......
@qiusir:关于“以食为天的生存之道”,心理学家Steven Pinker 概括“是永远没有完结的风餐露宿。”人类存在的上百万年,大多时间都在专注于食物、居所和安全的保障。看来对一把年纪还缺乏安全感的我来说,“没有受不了的苦”还不能简单归因于少时的贫寒,“只有享不了的福”很可能来自远古的基因哈…… ​​​

On this day..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