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28
下午去了沈阳某师范大学的教育发展学院,那可真够远的,从南到北,相当于去了一趟抚顺了。校园要比我们这所所谓大的中学可要大多了,至少在校园内停车的地方就很多很多:)
教授们大都忙着上课,除了各个部门的大小头目,也只能临时派几位年轻的教师代表参与座谈了,据称也是多年参与高考阅卷工作的。好在老师们耐心、坦诚,大家沟通的还算有效。
座谈中,老师介绍最多的是批阅的“程序”,试卷的电子扫描,电脑阅卷,从第一天的试评,到具体分工,核对,以及专家组仲裁等,应该可以做到万无一失了,至少还不曾出现考生有找分成功的:)
评卷老师对考生建议提到最多的词当属“规范”了。比如,试卷书写尽量工整;尽量用题目中的符号;未知的物理量要先设定清楚;基本公式的使用;量纲的统一...这些所谓的规范早就是老生常谈了,但说和做是两回事。还是有很多学生喜欢用自己习惯的符号,还不设定说明;不按照顺序答题,不写中间过程,直接从第一步跳跃到最后一步;更有喜欢列一个大的通式,直接给出答案;更有不给原始公式,直接用题目中的数字计算...这些都可能错过很多得分点,不能说一定不得分,至少是在冒很大的风险。
座谈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阅卷老师们所表达的足够“善意”,至少是参与座谈的,相比之下,觉得自己的工作似乎过于苛刻了一些。比如填空题问是2米,填写了200毫米的也会得分;比如只要中间的过程正确即便带入数据有所疏漏,也会得到相应的过程分数...当然这些是不能作为标准的。
即便阅卷老师们本着会就应该有分数得的温和原则,但每年高考过后的估分,还是出现不少同学估高的情况,我想除了记忆的误差,除了估分的心态,我们只能在“规范”上多多要求自己了。不过前提是不要被条条框框先束缚住,理解是前提,也就是会才是最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