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少年班的时候,班级里总有让老师非常操心的孩子,操心的也多是孩子不知道学习。在孩子的心里玩才是重要的,但问题的关键是玩并不是唯一;到了高中,再顽固的孩子想不懂事都难,对那些不用心学习的,当考虑到家庭等具体的社会因素后并不为奇,因为学习并不是所有人观念里的必须,而现实中很多人也不必非要拥挤在高考的独木桥上,很多事情的改变似乎也不是一己之力所能及的。
到了高中,真正让老师操心的是另一种学生,想学习,似乎也天天在努力学习,但即便很简单的试卷每每也考不出希望来...这个问题最近越来越困扰着我,考不好,有的学生会哭,其实我从内心里会特别为那些付出了的学生不平,甚至会很难过...
今天在高二听课,是个理科班,从旁观者的角度看一些学生的听课状态,似乎发现了一点问题。课堂上所探讨问题的情景不够明晰,学生思维不够活跃,有的近乎休眠,相当一部分随手翻着教材,不时抬头看看黑板,似乎一比一划照着黑板上的葫芦画瓢,反倒对老师的问题并不太关心,主动参与就更谈不上了...
忽然想到一个很现实,也很根本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到底是在学习什么?学习物理知识!?有的同学要学文,就是学理科的将来也未必选择物理专业,况且即便是物理专业也未必用上现在的力、热、光、电...课堂上的学习除了平日里提倡的思维逻辑,什么全面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和综合的观点等等,其实更是学习沟通...当想到了这些,忽然觉得还不如说学习是一种认知自我的过程,正如我们经常通过镜子看自己的模样一样,我们还需要通过外界来了解自己...通过思考认知自我,通过交流认知自我...而如此认知是有前提的,那需要开放的勇气!没有一个开放的态度,我们自己都无法看清楚,更不可能通过外在的途径来认识了...
看到学生课堂上一笔一划做笔记,想起了多年前的电脑培训,很多人就是这样学习的,听讲时会把讲师讲授的操作逐条记下来,但条目化了东西应用起来困难,上机操作的时候,只要中间任何一个环节出了差错就无法进行下去了。头脑中积累了过多缺乏逻辑关联的条目会成为检索的累赘的。相反如今的孩子学习电脑网络技术就轻松得多,除了技术的完善外,更重要的是一种生活化的进程,又需要,有交流...当然生活化了东西接受起来容易,而非要把很自然的东西整理出条目倒很费力了。其实电脑和网络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累计的动态过程和交互性以及认知过程的开放性。
还是建议那些让我担心的高中学生,勇敢一些,再坦诚一些,和你的同学,和老师,把自己真实的想法说出来,只有开放自己的认知体系,或许才能沟通,也才能够明白和吸纳别人的观点。当然这个过程的开始会有一些困难,万事开头难,而学习的困难,对于大多数的人无非就在于此了。
难能才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