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狗年的缘故,我也得了狂犬症?还在去听报告的路上就开始琢磨人家的手和脚了:)明明是开眼界、长知识的好机会,却没有人愿意往前坐,倒是前排的一小撮兴奋得可以,如同参加派对…报告开始了,台上的一嘴“正确的废话”,俨然一个“传觉士”,也难怪台下的心安理得地打瞌睡了,没有想到今天竟碰上了个唐僧…开会多是领导的工作,而当小老师也深陷文山会海之中,值得同情的就不知道该是谁了。
今天作报告的是“外国”科技大学“琢磨老年心理”的,要不怎么会有“不要让学生考第一”的高论呢。辩证地看待成绩的道理每个人都懂,也知道根据实际情况和自己去比的逻辑,而把“不要考第一”作为忠告,似乎把问题推向了另一个极端。不要考第一那考第几呢?考第十?那样的话第十名岂不成了第一名?或者说会有倒数第一的被挤到第一名的位置…混乱得可以,还不是一样的结果。
以前确有过“第十名现象”的讨论,和大多数学生相比,第一名的学生需要额外承受一些,而和骄傲、压力等相比,更多的还有信心、勇气等等好的东西。眼下多数学生缺乏的不是第一名的骄傲,反而是第一名自信和成功的体会,至少不至于因噎废食吧。不管怎样,每个人更高的追求是不能放弃的,通过努力做到自己的最好,成为自己的第一。以前上海闸北就有学校大搞成功教育,不过据说只成功了校长一个人:(
“上百度google”了一下,原来这“不要考第一”大有来头,是当年陈省身大师寄语科大少年班同学的,我们可以理解陈老当时所面向的对象和忠告的善意。也是,当年出类拔萃的宁某、谢某都已消失,反而名不见经传的张亚勤冒了出来,也难怪科大那少年班老师有深切的体会。但要是哪天只有宁某还健在,是不是科大少年班的老师会见建议大家都出家呢?“第一名没有好下场”是教育评价本身的问题,还是因为违背了“不要考第一”的“铁律”呢?
“不要考第一”的忠告的确可以被用来自我的心理安慰,但很多时候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却是现实。不真诚于自我的会逃避现实,而教育也需要事实求是,敢于面对事实的勇气。
据说有领导要看“不要考第一”的材料,更有人坦言认识到考上清北不重要了…这年头,上面的说什么的都有,中间也总有人蹦出来现身说法的,关键是下面的,无论什么也都信。
眼下的教育,难道只有被遗漏的才能够成功吗?
On this day..
- 吴键雄读《求师得·拾年》感 - 2015
- 让学的有点用去学有点用的 - 2013
- 教育小语 - 2007
- 人类的精神活动 - 2005
- 如何应对教育中的“审美疲劳” -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