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qiusir:路的尽头不是夕阳,而是道口。
@qiusir:理想?不等坠落,人生的路已经把你引向它处。


@qiusir:每周早会都要聆听学生慷慨激昂的演讲,不经意也好奇那些社会的大道理怎么会那么自然地从这些乳臭未干的孩子口中流出呢。或许作为旁观者才醒悟到人要实说自己能做到的话,做好自己本分的工作,至于其他都是意外吧。

@qiusir:“牛牛”是我以前少年班的学生,课堂上提问最多,也最基础。高考后安心在沈阳读一个一般的大学,据说专业还不错。每当假期都特地回学校看望老师们...近日博客留言说是去多伦多大学读研了,很为他高兴,这已经比不少更伶俐、当初去了更好大学的走得远了,当然“牛牛”还在潜行。

@qiusir:那背诵百家姓孩子所展示的何不就是在重复大脑体操的一个动作呢...正如贵国的体操运动不仅仅是偏离了运动精神,甚至在违背道德。唉,又如何想象那孩子的境遇呢。
@qiusir:土壤的肥沃并不意味着可以直接耕出粮食,而谷堆里种子的萌发,一定是要其他的种子霉腐的,可谓“一将功成万骨枯”。

@qiusir:很多正经的事何不是从扯淡开始,而那些貌似正经的才是真的扯淡。信息技术之于教育,还是先扯淡吧,要不也是白扯淡。扯淡的土壤很肥沃吆。

@qiusir:急着把一件很时髦的扯淡的东东教给学生是要冒很大风险的,除了让学生也学会扯淡外,真的很难说还有什么别的作用了。除非你的学生天生不会扯淡,或是早已厌烦了扯淡,我更相信后者的可能性。

@qiusir:尽管我们越发意识到对事物的评判需要的不仅仅是硬币的两面,但这同样还是片面的。事实不仅是多维的,事实也是活的,一样会成长、衰老甚至死去。不过人除了能从平面认知立体,还能从过去感知现在和臆测未来。

@qiusir:以前,教育信息技术很大程度上还是社会信息化的推动者,可眼下,我看教育信息技术倒是被越发信息化了的社会推而不动了呢。
@qiusir:中国的教育状况多少年都没变,而中国社会的信息化程度却日新月异,那“教育信息技术”到底是站到哪一边呢?还是一半变另一半不变?
@qiusir:八班学生的名字很有趣,有“李响”有“李论”还有“魏来”,难怪班长是“华伋”呢。

@qiusir:我很小的时候就认同一句话,“穷人在想哭的时候总是笑着的。” //@任伊芳:看您一天天都那么高兴,原来也有无奈的时候啊。

@qiusir:以前在少年班,总共不到二十人让讲台上的觉得没气氛;到了高中部,不大的教室里五十人又有点压迫感;上午去了趟理科部,在三十来人的教室里上课感觉不错。

@qiusir:错过了此时也就错过了今生,不过人是可以活着就去投胎的。
@qiusir:常识是毒药?!那怎么一直当营养吞服呢?让我感冒的那坏天气又是在替谁背负呢?

@qiusir:原本一直怀疑“我们的民族是勤劳和勇敢”的说法,当看那机动车道上奋不顾身的行人,看那人行道上蜗行不惰的机动车,我马上纠正了原先的偏见。

@qiusir:一堂课的设计该是延展关联的多线索、多层面构成的多维动态的超立体。关于力的合成和分解解析:向量、纯量;平行四边形定则(rule、law、theorem?)、三角形/多边形定则、正交分解;线、面、体(空间向量、平行六面体);向量的求和、作差、积;力向量和速度向量以及位移向量的关联...
@qiusir:和课堂上传授知识的完备和充实相比,学生思考和表达的安全感氛围的营造才是教师首要考虑和完成的,这也才能最大发挥出师生的能动性,而开放的认知过程才能获得开放的知识。

@qiusir:http://t.sina.com.cn/qiusir
@qiusir:http://t.qq.com/qiusir

18

@qiusir:我有一双翅膀,也只用来眺望晚霞下的夕阳。
@qiusir:昨日还是蓬勃的少年,今晨就已满头华发。不是你变得太快,而是我的夜太长。

@qiusir:既然数学对理解自然科学、信息科学及工程学具有中心的重要地位,因而我们再次强调需要把数学与这些学科以综合的方式去教。在物理等学科中,大多数具体概念都可以用两种相互补充的方法-实验的和数学的-来处理。综合的方法表明,一个现象的数学描述具有阐明和加强的效果。《美国2061计划》

@qiusir:一直疑惑物理上矢量(vector)为何不和数学的向量在称谓上也看齐呢?如果说是文化特色,那胡适的莫可破(atom)还不是早被原子替代。相比标量(scalar)的称谓,我更喜欢台湾用的纯量,而想起以往密度(density)称比重、势能(potential energy)叫位能...回头看还是老一辈更和蔼一些。

@qiusir:不经意见学生的桌布写有“世间安得双全法 不负如来不负卿”的诗句,也更好奇起仓央嘉措这位六世达赖喇嘛来。
@qiusir:如果把仓央嘉措的那句“不负如来不负卿”改成“宁负如来不负卿”会怎样呢?想必一个没有信奉的人谁人又肯信服它呢。

@qiusir:物理上,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而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按此逻辑,师生间的影响力也该是相互的,师生的角色也是双向的。即老师是学生的老师、学生是老师的学生,同时老师是学生的学生、学生是老师的老师。和父子的滞后性相比,师生作用还具有瞬时性。

@qiusir:学的问题不是问题,问题连着问题才是问题;教的正确并非正确,正确接着正确才是正确。
@qiusir:对生命的感慨,不仅是你得到了什么和得到了多少的那份豪情,更是被时光冲刷后你还保留着什么和保留多少的那点初衷。

@qiusir:世界上的一大罪行,就是孩子越来越蠢……并非他们不播种,而是他们很少为收获而播种;并非他们不侍奉,而是他们心中无上帝可侍奉;并非他们不死亡,而是他们像迷途的羔羊那样死亡。(Vachel Lindsay)
@qiusir:有时候,你的井挖得越深,你的天反而越开阔。而我们对井底之蛙的嘲讽多是忽略了水存在的因素。

@qiusir:不偷生也不寄生,但为何躲在众生快乐的角落,而我的快乐也只在孤独。

@qiusir:回办公室的路上拾起一片落叶,好奇地端详其堪称完美对称的外形,竟有研究其叶脉曲线方程的冲动。看那还深绿的叶片,再看那涨得红红的叶脉,无奈天灾跑赢了天机,情何以堪。

@qiusir:今天有学生和我报告,“qiusir,昨天看到你了,上衣很好看,我和你打招呼,我妈还问那是你们班的同学吗?”正当我窃喜呢,她又说,“不过你的鞋和我姥爷的一样…”

@qiusir:正确可以接近真相,而错误可以接近正确。平日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已有逻辑推断出的即便是错误,不仅无害,而且有益,甚至珍贵。因为如此的错误只需在漏洞上的丁点修补即是正确了,而真正无意的是那些连错误都不是的机械的正确的重复了。

@qiusir:反观我们树立远大理想的教育,似乎只关注学员向前的方向和加油的执着,而如此的教导又是在为谁负责呢。//@问地曰:有时需要加加油,有时需要休息休息……

@qiusir:如果说秋日里大片的金黄能带给人丰硕的喜感,而那一小片绿草周围的枯黄却让人顿生悲伤。就如我宁愿见满头的银发也不愿意看两鬓的斑白。

@qiusir:车行路上,我们要把控好手里的方向盘,而人生世上,我们是否也能握好心里的那方向盘呢。既然世间道路千回百转,我们心路的历程又怎能只是一味加速向前呢。

@qiusir:短暂的假期过后,发现办公桌上植株的叶上竟出现了些小洞,经仔细侦查发现潜伏在茎上的特务,断然对它实施了“脚刑”。
@qiusir:风景和画的分别是画布的尺寸,而被叶障目时已见森林了。

@qiusir:电影在开播前,院方有必要也有义务提醒观众手机静音,勿喧哗,勿蹬蹋前排座椅...一句话,不要影响他人观看!

@qiusir:天窗上虽不见了前日的满月,不过一天的疲惫加上一点小烧,伴随着轻缓的旋律,竟也让我内牛满面,那并不是悲伤,而我向来是用充眶的泪水赞美生活。

@qiusir:偶尔要网络查询下自己的违章纪录,可咱沈阳那网站,架构和内容就不说啥了,单就那“sygajj.gov.cn”就让人费神,想必是“沈阳公安警察”的拼音缩写吧?可网站明明是“沈阳交警信息网”呀。更夸张的是banner上公然写着“sygajj.gov.com”,要知道gov是政府缩写,而com可是代表商业组织呀...

@qiusir:http://t.sina.com.cn/qiusir
@qiusir:http://t.qq.com/qiusir

18

@qiusir:拿神童说事,又不能接受一个孩子谈理性,随便扣低情商的帽子;说父母可怜,却忽略培育的乐趣和内心的荣耀。相比以前“其次吗我就不知道了”,乐见孩子理性的进步,而父母的付出总是有所回报,只是先别用世俗去衡量。还有的是要习惯那些把自己面临的问题用来指责别人的人...

数年前的一些关联:
·"其次吗我就不知道了"
·"年龄比较小的神仙"

14

《狄仁杰之通天帝国》与《剑雨》两部电影的风格似乎更是徐克和吴宇森两位导演个性的彰显,相比徐克的粗犷,我更喜欢吴宇森的细腻。《剑雨》中多次重复的那句“我愿化身石桥,受五百年风吹,受五百年日晒,受五百年雨打,但求少女从桥上走过”堪称经典。也让人想起席慕容那句“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说到情诗,近日从朋友那“见于不见”和学生书桌上的“不负如来不负卿”,让我了解到“世间最美的情郎”仓央嘉措-六世达赖喇嘛。找些来读,分明就是在读经,或许诗就是禅。比如“我问佛:世间为何有那么多遗憾?佛曰:这是一个婆娑世界,婆娑即遗憾,没有遗憾,给你再多幸福也不会体会快乐。我问佛:如果遇到了可以爱的人,却又怕不能把握该怎么办?佛曰:留人间多少爱,迎浮世千重变,和有情人,做快乐事,别问是劫是缘。”

那一刻,
我升起风马,
不为祈福,只为守候你的到来;

那一天,
闭目在经殿香雾中,
蓦然听见,你诵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
我摇动所有的经筒,
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磕长头匍匐在山路,
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转山转水转佛塔,
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那一瞬,
我飘然成仙,
不为求长生,只愿保佑你平安的笑颜。
Continue reading »

08

都说社会发展的速度如何之快,这是2004年听美国一中学教师的讲座笔记,今天看看还是一如以往的感受...

教育是不能够借鉴的借鉴!往往是事情改变人,而人改变不了事情…

“美国教育五花八门,谈不上哪个学校能够代表美国。”
“开始也认为美国的教育不值得一谈,后来觉得他们是真正出人才的教育。”
“在美国的学校里,认为1/2+1/2=2/4的人很多;而连续多年拿国际奥林匹克数学金牌的学生却没有去过一天学校。”
“国情的不同是教育不同的直接产物!”
“美国看中国的学校就像军营!”
“美国的学生并不关心别人如何,认为自己最好。”
“学生把诚实看作是自己最大的品格。”
“从学生开始把身体练好比什么都重要。美国中学的体育老师在学校的工资最高。”
“美国教育打基础,个人打个人的基础。10层楼的建筑,没有必要打20层的地基。”
“美国学校的各个部分都在高速的运转,到上海一所中学参观,电脑还是5年前的,而我们那里已经换了三轮了。”
“美国学校从来不号召别人向他学习。大会上没有批评,不知道什么叫做批评。也不表扬,表扬对于别人也是批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