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 04


微软的市值超过了苹果,是时候把萨提亚·纳德拉的书再整理一下了哈哈...
hit refresh 予力众生,成就不凡 Empathy 同理心 Mindset 思维模式 Growth Mindset Fixed Mindset
每一人,每一组织,达到某一临界点时,都需要点击刷新!
@沈向洋:萨提亚“以人为本”的方法论的核心是他“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好奇心。
@qiusir:断断续续读完了鄒老师推荐的微软CEO 纳德拉的《刷新》,过程愉快,不乏沉思甚至感动。“动力织布机是在1810年发明的,但由于缺乏训练有素的技术人员,这个发明花了35年的时间才转变了服装行业的面貌。”教育信息技术对教育行业的转变还缺什么、还要等多久…… ​​
如果我们能够把个人的相信的价值与公司的长处结合起来,那么我们几乎就可以攻无不克。
只有经历过人生起伏,才能培养起同理心;要想不受苦守难,或者少受苦受难,就必须接纳无常。
“未来走到我们中间,为了能在它发生之前,就先行改变我们。” Maria Rilike
海得拉巴公立学校,如果你喜欢物理,那你就学物理;如果你觉得科学过于乏味,想学历史,那就学历史。在这里,你感受不到那种强大的来自同龄人的压力。
那个放弃绿卡的家伙。
Continue reading »

十二 03


blended using disruptive innovation to improve schools
Michael B.Horn Heather Staker
(国内翻译的书的封面设计太丑,贴图一般找原版封面)
之前读了霍恩和哈佛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的《创新者的课堂》[?]
“在线学习能够强有力地推动教育个性化,更揭示出在线学习对于推广学生自主教育的无限潜力。”
“混合式学习的三大挑战:个性化、平民化和低成本。学生渴望主导学习,主动参与和探索学习资源,利用已有的知识去引导自己的知识内容,而老师可以将经历集中在更需要关注的学生身上。
人们出于不同的目的使用“范式”这个术语,“颠覆式创新”这个词也发生了类似的情况,被无知的人们滥用,为他们想做的任何事来辩护。(改革这个词也有一样的境遇)
在社会急剧变化的时代,学习者才是继承未来的人。总是自以为饱学的人通常发现自己完美的知识储备只适用于一个不复存在的世界。---埃里克·霍夫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推荐序
大约每隔中学生都会与一种他们所期望的学习机会失之交臂,但从在线学习中受益。
一些学校想给学生提供个性化教学,却最终只是给教师强加科技的负担;要知道教师已经很忙,他们没时间也并不知道如何根据学生的个人需求改造课堂。
Teach to One
“知识就是力量”(KIPP)项目是美国最大的特许学校网络之一,以“不找借口”的校风闻名,不为学生成绩差找任何借口。
“课时”这一概念出现后,学生才不用担心教师上课不负责任,不用担心学习自控力收到打击。学校此起彼伏的铃声,能很清晰地分开各科教学,使得学习更为简短、独立,从而避免学生陷入知识点深处的复杂逻辑。纽约州年度教师 ---Taylor Gatto
Continue reading »

十一 26


弗里德里希·尼采著 周国平译
读者导言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且都只有一次人生,因此都应该承担起“成为你自己”的责任,获得一个“更高的自我”。
“每个人都是一个一次性的奇迹。”
尼采生性敏感忧郁,叔本华的悲观哲学是如此契合他的心情。“在这本书里,每一行字都在呼喊放弃、否定、听由天命,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一面镜子,其中无与伦比地映现了世界、人生和我自己的心境。”“就像他是为我写的一样...

逃避自我是最大的不争,由此导致丧失自我是最大的不幸。“大自然中再也没有比那种人更空虚、更野蛮的造物了,这种人逃避自己的天赋,同时却朝四面八方贪婪地窥伺......他完全是一个没有核心的空壳,一件鼓起来的着色的烂衣服,一个镶了边的幻影......”
把那个整体的人培养成一个活着的运动着的太阳和行星的系统。
渴望超越自我,全力寻求一个尚在某处隐藏着的更高的自我。
一个人不可能用最直接的方式强行下到他的本质的矿井里去挖掘他的真正的自我,这样做不但容易使自己受伤,而且不会有结果。但我们可以从自己的经验中寻找那些显示了我们的本质的证据...
我们必须被举起---谁是那举起我们的力量呢?是那些真诚的人,那些不复是动物的人,即哲学家、艺术家和圣人...青年人之所以需要人生导师,原因在此。
尽管一开始也只是为了自己,但通过自己最终是为了一切人。

叔本华最后找到的拯救之道是弃绝自我、听由天命,尼采对此并不赞同,后来还不断地予以猛烈抨击。但是他始终赞赏并坚持作为活生生个人真诚面对人生整体问题这样的哲学立场。
康德实现了哲学上的哥白尼式的革命,似乎很有说服力地证明了人的认识只能局限在现象界,不可能触及世界和人生的本质。

诚实的作家如此之少,因而人们的确应该对一切搞协作的人报以不信任。
@qiusir:战胜这个时代的自己,追求更高的自己。
普遍的匆忙和会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一切悠闲和单纯的消失,是文化整个被连根拔起的征兆。
Continue reading »

十一 22

wenge.gif

11/22,很有趣的日期,傍晚有毕业了的学生QQ发来短讯,“感谢一路有你”...
妹妹应该不知道今天是感恩节,微信发来童年的照片,说昨晚翻相册失眠了。谁知这些老照片经历了怎样的“皱褶”,她也是有心,这么多年了能一直保留下来。我这最早的只是要来的一张高中的合影。

第一张照片的背景是吉林老家的土坯房,上大学了(1992年),大姑家二哥来信说生产队给了500块钱,说是那房子的钱,父母的这份遗产似乎还抵了什么账。前几年回老家,旧房已翻新,房主并不姓邱;中间那张是大三请妹妹来北京玩照的,印象中她拍了不少照片,那应该是我为她做的几件她还算满意的事之一吧,矿大的黄同学在上海应该过得挺好;第二张童年照应是去姥姥家照的。我们和妈妈住沟里,姥姥家住镇上,单姥爷是拿工资的,人很和善,姨舅们也都很好。妈妈身体一直不好,总把我俩收拾得干干净净的,听发小妈妈说连老师都表扬...

说起感恩,忽然很难过,似乎无处感恩又处处需感恩。最应该感恩的至亲早已经不在,爹娘、姥姥...从小到大得到帮助不少,不止吉林的二姨、山东的大爷,认识的人似乎都该感恩,给过草稿本的老师、送过小麦的邻居、凑过学费的乡亲、分过馒头的同学...

心存一份感念,手余十分感谢,我当认真生活...

十一 19


To understand all is to forgive all.
写下下面一些有情绪的文字,起因是上午川同学在我说说上(3009827)留言和之后的交流,勾起了之前的一点记忆。

前年就是高三,而去年继续高三大概是因为师兄的离职。又是很辛苦的一年,毕业后学生写了很多小纸片,记得我当时给学生签的留言是“登高楼,看日出。[?]”

您是我见过的最有趣也是最有内容的老师,你给我上课的一年我受益匪浅,不仅是学术方面,很多时候,您的人生阅历也让我很感动。如果我以后成功了,也一定有您的功劳。”能写下这样的文字已是为人师者能得到的最大回报了,比送什么跑车的冲动许诺要实际得多。每每翻看大脚同学的这段留言(这里[?]收集了不少对我的积极评价,能对一个普通老师高看一眼的才是高人),都如同身生两翼,整个人消隐在万丈的光辉里。

其实一开始挺烦你的,毕竟我也是超爱面子的人,但后来我发现你只是用另一种方式爱我们,再后来,我真是特别遗憾到高三才遇到你,又感觉在高三遇到你实在太幸运了。”课堂上,物理问题面前我是不留情面的,金刚怒目和菩萨低眉都是慈悲。我坚信要学好物理首先要有对自己的诚实和直面问题的勇敢,特别是女生,最应该扔掉的是那脆弱的自尊。我清晰记得她为自己很努力但没有获得好成绩哭鼻子,那滚落的泪珠落到卷纸上溅出了水花,竭力付出之后才有的举动让我大为感动,而自从赢得了那份来自老师的信任,也更容易理解老师的善意了。“一开始挺烦你的”话也让我感觉到惊险,深知稍有不慎会落得“一日为师终身为敌”的窘迫。苗同学的留言算是佐证了,“依然清楚地记得高三第一节物理课你弄哭了女班长,当时觉得你是一个很严厉甚至苛刻,有点唯我独尊的感觉。与极其温柔的强哥比起来很不适应。但后来发现你是一个有教学特色,很负责有耐心的老师,会关心每一个学生。”其实我应该找师兄讨要一点精神补偿,他永恒的魅力为后来的我带来不少的阻力哈。

真的很喜欢你的课,治好了我上物理课就困得毛病。以前我总觉得物理题千篇一律,现在喜欢物理与数学结合的乐趣。”“qiusir也是拯救我物理的男人,奇思妙想令人敬佩。”打数学竞赛的可心同学在物理上也有了信心,而对沉稳踏实的泰来很早就有情感的认同,他们也算是很合老师的风格,课堂上也积极参与。

众口难调只是对教学处境的陈述,至于策略不妨类比一下处理物理实验数据的最小二乘法。作为理性的教师,他的教学方法就如拟合后的那条直线,即便没有多少个点在那条直线上,但那已经是对这个群体的最优方式了。如数据里有坏数据,群体利益面前,教室里的学生并不应该都被平等面对,也就是说教师上课不得做出貌似残忍的选择(并不是无视,而是得换一个方式),这一点1506班的师生一定体会很多。


不管别人怎么评价你,我认为你是一个很棒的物理老师。希望你能继续在你的物理课上摊销风声、嬉笑怒骂、传播人生哲理、不断创新、传播悟理之趣。”从川同学当时的留言来看,他应是很认同老师,但也含蓄表达了对有同学对我的不满有了解,这些都为文中开始时提到说说上留言和交流预设了伏笔。

早上读书休息间隙发了条说说,后面就是他和我的交流了。“Being wrong isn't a bad thing like they teach you in school. It is an opportunity to learn something.” Richard Feynman的这话浓缩一下或许可以是 A Question A Chance. “Teach principles not formulas.” 在费曼另一句话的后面,Kees Bijker的留言也很好,“Teach an interest in things, not dead facts. It is how you find answers rather than already know the answer.” 作为教师,不应简单屈从片面的分数结果,更应在意学生在知识获取过程中的态度和方法,以及知识背后传递的价值...

“说得好!”“我也基本这么做的吧。”“我觉得你传播的理念和思想非常好,但是做法让一部分同学讨厌/害怕了。”“坦诚和勇气不是什么学生都拥有的品质,而老师的工作也不是为了讨好学生。”“老师你的人生目标是造福学生吗?”“我坚持做自己认为对的事。”“不过做出一点改变,让更多学生认同你,能更好地造福学生。我身边一个非常靠谱、和善的好朋友某*就挺讨厌你的风格。”“我代课第一节就解释过我风格的缘由,这么一个和善的同学讨厌我,不曾和我半点交流,不是太幼稚就是老到不能改变。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在和师长的不和谐过程中,首先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抛开是否具有质疑的前提,躲在背后说坏话是不应该的。”

上面和川同学的对话略有调整,他应该是为有学生误解老师而惋惜才主动沟通了那么多,“你的人生目标是造福学生吗”这话显然是高抬了我,但他还不理解有些问题的出现是个性和追求的代价,我面对的是经历了多少年怎样的课堂氛围出来的学生...而两次用到“讨厌”一词来转述有学生评价我的教学风格,这深深刺痛我,什么时候开始学生可以如此肆意评判老师了?这同样勾起了留言簿上一段更伤心的事,这也让我有记录下这段情绪经历的意愿。

尽管我的自尊心很强,但在您无意的举动伤害了我时,您竟仍然能够关心我并尊重我的要求,这令我很欣慰。其实您上课偏向那些同学而歧视我的时候,我的内心痛苦得想赶紧离开这个教室---因为这是我无法接受的事,也正是因此我才不愿意听您的课,不希望您叫我。我曾经恨过您...”这是川同学的同学里另一位讨厌我的同学的留言。形式上,他每次都用“您”的敬语,但字里行间充满的是无尽的抱怨。作为教师偏向某些同学,更多时候是因为他们能带来更多更好的思路分享给大家。都十八九岁了不会找老师沟通一下吗?不能自我反思一下吗?坦白讲,当初Po出留言照片时没注意这位同学的留言,后来发现让在教学有完美主义倾向的我难过了好久,我还特地问询过原班主任,甚至和学校的心理老师有交流。真不知道高三学生间还有那么执拗且敏感的矛盾,也想不到这会和物理课堂的发言、听课有关...

“To understand all is to forgive all.”引用作家Evelyn Waugh的话,一是想表达我自己对教学并不完全理解的事实,自然就不会很超然面对这些讨厌自己的学生,尽管我很想说Keep calm and carry on。另一方面我也选择不原谅的态度。我深知职业的现实和理想间权衡的风险,所以尽量和同学们解释缘由,而那些学生其实早都成年人了。相信他们从一开始就没有一点的尊重,不去理解老师的善意、不能容忍一丁点的冒犯。和父母与孩子间的矛盾不同,孩子成了父母多会理解父母当初的苦衷,而师生间的问题通常是一辈子的问题。对那些一辈子都不会自我反思和忏悔的人,你的原谅也是没有意义的。

老师的工作是教书育人,但不是迁就学生,也不是讨好学生,医生的工作才是治病救人。“坏蛋必须死”是一部电影,而“笨蛋必须滚”是我以后对待那些懦弱、自私又懒于沟通却又随便评判我者的态度。

如果说每个人生都催人泪下,教师的一生会以失明告终,而那感激你的学生会为你点亮一盏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