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 31
2017-12[去年今日?]把日子过成诗...

朋友聚了餐,物业续了费,旧的一年未去,新的一年已来...
一直以“优才教育专家”自居的我,这一学期的工作又有新的变化。英语特长班学生的情商不错,教学过程很欢乐。社会的发展总体向前,而老师心里却存有“还是以前的学生好”[?]的选择性沉淀,就如原本苦的生活回忆起来却很甜...
过去的一年,既有“田园牧歌”的清闲,随手拍了些照片,有闲还试着录了几段《求师得·拾年》的小视频[?];过去的一年,也不曾放弃“唯美品格”的追求,除了继续组织寒暑假的数位学习活动,最高兴的事是读到一些好书。我2018年的“图·书”,用手机拍下光影的瞬间,在书本上划下一道道的横线...
Continue reading »
十二 24
@qiusir: #长白岛# 临时停车看看彩云……
@qiusir:“导师"(Mentor)一词源于希腊神话,荷马史诗《奥德赛》的主人公奥德修斯(Odysseus)在参加特洛伊战争前,把自己的儿子特勒马科斯(Telemachus)托付给曼陀尔(Mentor),后来雅典娜(Athena)乔装成曼陀尔的样子,鼓励特勒马科斯承担起应承担的责任,他最终找到父亲并一同返乡复仇。“导师”责任的复杂可以从曼陀尔(Mentor)那得到体现,一个Mentor(男)承担着看护的任务,另一个Mentor(女,雅典娜伪装的)承担着指导的责任。“经师易遇,人师难遭。”不知经师是不是可以翻译成Teacher,但“人师”应是Mentor。而为人”导师“谈何容易,需要智慧女神Athena的帮助。
@qiusir:(2018.12.23)夜太长,我分成两段来睡...
@qiusir:“We came all this way to explore the Moon, and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hat we discovered Earth.” --- Apollo8 astronaut Bill Anders(1968.11, 3 men launched on humanity’s 1st-ever mission to orbit the Moon.)
@qiusir:中午吃了饺子,那晚上继续吃面吧。我是多盼着天亮啊...
@qiusir:补了个觉,精神状态好不少。和学生交流了习题,还和W老师沟通了课题...
Continue reading »
十二 20
《身份的焦虑》Alain de Botton(全天没课...来到单位来整理读书笔记,咖啡作伴,效率很高。)
我的作品在中国(这部分在《旅行的艺术》中已经读过,还是要独立地再整理一下,并且好奇两次整理的有什么不同。)(文人可不是简单辞藻堆砌或是大篇幅引用,更主要的是对人性人生的深入思考,某种程度上,和科学家在某一领域的深入研究是一样的,只是表达方式上的不同,而被世人区分为文和理)
写书的人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搞不懂为什么他的大著地球人没有人手一册;另一种则不敢相信自己的好运:竟然有人肯巴巴地花钱买他的书而且认真读过。(我觉得这两种人是一种人的两种状态吧,第一种没准是第一次写书的呢)
要想附庸风雅、假充聪明实在是再简单不过的事儿了,你只需故作高深,人人弄不懂你就成。
有一种观念认为好书就不该(没义务)对任何人有用处,为艺术而艺术吗---并非为了实际的进步或是事业的成功而艺术。
有些
书跟我们交流的方式与我们的爱人同等热烈,而且更加诚实可靠。(关于读书的感受,斋藤孝提到贤者森林,而才子直接比喻成爱人)
这些书能有效地防止我们因自觉并不完全属于人类大家族而滋生的伤感情绪:我们觉得孑然孤立,谁都不理解我们。我们身上那些更加隐秘的侧面---诸如我们的困惑、我们的愠怒、我们的罪恶感---有时竟然在某一书页上跟我们撞个正着,一种自我认同感于是油然而生。
“事实上,
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作者将其提供给读者,以便于他发现如果没有这本书的帮助他就发现不了的东西。”马塞尔·普鲁斯特
@qiusir:
看书是个奇妙的过程,有时想,要早看到这书自己会少走一些弯路。也会反思,或许正是走了那些弯路才看到这些内容吧。很多时候,看书像是照镜子,不仅审视现在,也能回顾过往和透视未来。年末了,抓紧时间再多读一本...
我读书时总抱着非常个人的理由:为了帮我更好地生活而读书。(我一直以为我读书也是有这样的功利想法,看到这可以坦陈了。)
Continue reading »
十二 14
很喜欢高1.5赵润祥在物理学案扉页上引用罗素的一段话,从书房里翻出这本发旧的《罗素的智慧》,其实这书更确切的名字应是“罗素道德哲学解读”,刘烨编译应该改成“资料综述”,最开始分不清哪些是罗素的话,哪些是编者的话。很巧合的是Russell大我100岁...
农耕文明之所以比渔猎文明伟大,是因为渔猎的快乐是现在时的,你做什么事情,现在马上就有回报,农耕文明则是将来时,用自己今天的付出,换取“遥远”的快乐。
现行的道德是功利主义和迷信的奇特的混合物,而迷信的部分则在其中占有较大的比例。迷信是道德准则的起源。
任何一种对他人不造成危害的快乐,都应得到珍视。
自由永远是人类生命中象征美好的花朵。
幸福必须是一种努力。一个幸福的人,以客观的态度安身立命,他具有坦荡宽容的情爱和丰富广泛的兴趣,凭借这些情爱与兴趣,使他成为许多别人的情爱与兴趣的对象,他便获得了幸福。
文艺复兴时期有一位意大利的小诸侯,在临终时,神父问他时候有需要忏悔的事。他说:“有一件事我得忏悔。有一次,国王和教皇来拜访我。我带他们到我家塔顶观赏风景,然而,我却忽略了将他们从塔顶推下去的机会,要知道,这个机会能给我留下不朽的名声。”
恐怖并不是坏心的唯一来源,嫉妒和挫折也能产生坏心。在性方面受挫的男人或女人往往嫉妒心极强,这通常采取对较幸运者进行道德谴责的形式来体现。
Continue reading »
十二 10
看《卡尔·威特的教育》的过程就很好奇小卡尔·威特的发展,我想起了匈牙利的波尔加姐妹。但怕影响到看书的态度,看完后才去检索...Karl Witte
很庆幸我没有一开始就去怀有质疑的态度去阅读,即便有所争议,但不妨碍我们思考自己的教育态度和策略是不是就是那对立面。
(作为牧师)下面谈到的一些观点可能与我的教义格格不入,这无疑是不得体的,而且是不合时宜的。但是我决定将我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忠诚地写出来,因为我对当下流行的教育思想不仅表示同情,而且站在与之完全相反的立场上。我认为,这有这样才能显示我对上帝的忠诚。
小卡尔1800年出生(老卡尔52岁),8岁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六国语言,通晓化学、动物学、植物学和物理学;9岁考入莱比锡大学;10岁进入哥廷根大学;13岁出版《三角术》;14岁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孩子最终成为英才还是庸才,不取决于天赋的大小,关键取决于他从出生到五六岁时的教育。
卢梭强调天赋,认为人的命运由其天赋优劣决定,而环境的作用是次要的,与此相反,斐斯泰洛奇则几乎视环境的作用为万能,天赋的差异则显得微不足道。
用严厉甚至牺牲幸福生活的方式来迫使孩子成长,这是一种极端行为。另一种极端行为就是放弃任何努力,听任孩子自然发展。
人如同瓷器,幼儿时期就好比制造瓷器的黏土,施以什么样的教育就会形成什么样的雏形。“幼儿是成人的母本。”
儿童的智力就像曙光,必须要在这一曙光出现的同时开始对其进行教育。
教育至少要从孩子出生的那天起就开始进行。
德国有句谚语,“人的性格取决于食物。”(哈哈,那猪肉真的就别吃了吧)
一切智慧的根源在于记忆。
“想象是人生的皮肉,若没有想象,人生只不过是一堆骨骸。”
学习知识并不是最终目的。学习知识只是手段,让孩子通过学习知识去开发他们的各种能力,培养他们各种能力和素质才是关键。
@qiusir: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卡尔·威特的教育》里有这样一段:有一次,一位父亲骄傲地对我说,“我儿子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有一天,他把妈妈放在碗橱里的菜吃了,还把剩下的抹到猫的嘴巴上。”哈哈,好在还有乔治·华盛顿诚实的故事流传,要不都以为西方的政治家都是骗子呢……
Continue reading »